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禅寺兰若诗密行传/人少丨丨对虎闲) 大觉(楞严经空生丨丨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
  二谛(梁昭明太子解丨丨/义所言丨丨者一是)   (皆依空/所生)
     (真谛
二名俗谛 (第 2b 页)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 小乘(传灯录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丨丨禅庾)
    (亦名世谛 (第 2b 页)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   (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丨丨开治道大觉)
    (谛世谛以褒贬立目 (第 2b 页)
若以次第言说应云)   (拯苍民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诗尽离文字)
    (一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   (非中道长住/虚空是丨丨)
    (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 (第 2b 页)
  (人曰诸天内/音自然丨丨) 奥典(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探赜妙门精穷丨丨) 一藏(白居/易题)
  (香山新经堂招僧诗谁能来/此寻 真谛
白老新开丨丨经)
  平大乘(隋书经籍志丨丨经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 小乘(隋书经籍志丨/丨经 …… (第 25b 页)
        显德
  珠林(沈佺期游少林寺诗/长歌游宝地徙倚对) 标功(沈约法王寺碑铭俗缘/浮诡 真谛
遐长匪因希)
    (丨/丨)          (尚曷寄舟梁丨丨/显德事归道场) (第 37b 页)
  (以为/珍) 一秤表信(青箱杂记王文正公旦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谪汝州公适当轴每音问不)

  (及他事惟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公云山栗/丨丨聊丨村丨盖汝惟产栗而亿与王公忘形以一秤栗)
  (遗之斯亦昔人鸡 (第 78b 页)
更观识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观于理为长然敬舆之意
以色空及观为三幡识空及观亦为三幡(注/)
二谛二谛者一是 真谛
一名俗谛 (第 5b 页)
真谛
亦名第一义俗
谛亦名世谛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此依俗谛也 (第 5b 页)
真谛
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所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
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此 (第 5b 页)


(翻/译)
三智一曰真智本来寂静通达无涯二曰内智自觉无
明割断烦恼三曰外智分别根门识了尘境
三报大 …… (第 5b 页)
广弘明司/我议僧行)萨婆多云卧具者三衣之名大净法门经
云袈裟者晋名去秽大集经名离染服贤愚经名出世
真谛
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
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
华服服者离著故或名 (第 20a 页)
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
(幽峰冀振锡之息肩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注鹿苑说四 真谛
处灵鹫山)
(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蓺园制苑彷佛在昔依然托想虽粹容缅邈哀 (第 12b 页)
行地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意随众生界现)
(种种身是名化身云何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说于 真谛
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
(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具 …… (第 19b 页)
(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 真谛
故)自性不归无所归
(宗镜录教中道自归依佛等终不云归依于他故云/丨丨丨丨丨丨丨丨夫归者是还源义众生 (第 27a 页)
他事唯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公云山栗
一秤聊表村信盖汝惟产栗而亿与王公忘形交以一
秤栗遗之斯亦昔人鸡黍缟纻之 (第 18b 页)
愈/城南)
(联/句)岩花覆谷泉(李/白)奔泉溅水珠(杜甫/诗)石泉流暗壁(日/暮)
泉依细石(谒 真/谛
诗)天泽之泉(韩愈宴喜亭记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
善泉(唐地理志坊州州郭无水东北七里有上 (第 18b 页)
秦馀回廓敞匝复殿重起连房极睇
周堵如云铭曰往劫将谢灾难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
波聚为丘岳散成江河俗缘浮诡 真谛
遐长匪因希向
曷寄舟梁标功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
锡经行祗林宴坐或斯寂灭或念薪火惆怅三明徘徊 (第 24a 页)
皇太子示大法颂启曰玄锋郁壮妙辩纵
横慧舍雨雪智包三藏故五时之说既陈七处之礼斯
聚㭊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 真谛
心注八流意含五忍
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开罗散翮香鸟步
花驯游于云圃瑞雀飞环翔舞于风前高门洞启 (第 23b 页)
经名离染服贤愚经名曰世服 真谛
杂记云袈裟是外
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曰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
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服者离著故或名 (第 18b 页)
 皆是此理无空阙处而上智之人独不与焉不知又
 向甚处安身立命若是合无则凡此所谓不可无之
 理乃众生之妄见而非 真谛
也此其与圣人之心大
 相远矣而曰圣人无两心吾不信也(答吴/公济)
来书云夫子专言人事生理而佛氏则兼人 (第 17a 页)
 晓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曰翕为正阳沈言忽降
 而下也故曰沈为正阴方翕而合俄降而沈奄为忽
 忽间仲景论滑脉 真谛
当矣其言皆有法故读者难
 晓宜细思之(可作读伤寒论/治阴症法指南)
一人病伤寒下利神昏多困谵语不得眠 …… (第 2b 页)
 邪热失于汗下和解致热伏血脉而成用百合一两
 生地汁半钟煎成两次服必俟大便如漆乃瘥(论百/合病)
 (深得 真谛)
张景岳治王生年出三旬病阴虚伤寒其舌芒刺乾裂
 焦黑如炭身热便结大渴喜冷而脉则无力神则昏
 沉群谓阳 (第 21b 页)
 邪无出路逆其木火之性不惟痛加且将发肿毒而
 害非浅矣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当预防之(亦/非)
 (此症 真谛)
公曰何为敛剂而谓不宜予曰当归六黄汤内
 有地黄当归黄菧皆滞痰闭气之味桔梗亦非所宜
 经曰下虚者及怒气 (第 20b 页)
  三兽渡河

婆沙论三兽渡河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穷底喻萨缘
觉声闻所得有浅深也
  二谛
弘明集昭明太子荅问二谛一 真谛
二俗 (第 49b 页)
真谛
曰第
一义谛俗谛亦曰世谛
  惠水
昭明启云甘露入顶惠水灌心
  心灯意蕊 (第 49b 页)
 智光禀龙树大士依般若中观等经论立法性宗(空/)
 戒贤禀弥勒无著依深密瑜伽等经论立法相宗(有/)
二谛(弘明集昭明/太子问答)
 一 真谛
 二俗谛(亦曰/世谛)
二智(维摩/经)
 权智 实智 (第 17b 页)
中跃出则一篇成矣
   杨文公
王文正公旦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公谪汝州公适
当轴每音问不及他事惟谈论 真谛
而已余尝见杨公
亲笔与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盖汝惟产栗而亿与
王公忘形以一秤栗遗之斯亦昔人鸡黍缟纻之意 (第 8a 页)
袈裟萨婆多云卧具者三衣之名大净法门经云袈裟
者晋名去秽大集经名离染服贤愚经名出世服 真谛
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
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服
者离著故或名 …… (第 4a 页)
如意也鸠摩罗什婆童
寿也佛陀耶舍觉明也昙摩耶舍法称也昙摩谶法丰
也昙无竭法勇也菩提流支觉孝也波罗末陀 真谛

波颇智光也地婆诃罗日照也多罗救也波利护也宣
洒弟子也比丘乞士也上乞法下乞食也芘刍香草以 (第 11a 页)
彭州九陇县再建龙兴寺碑 是知摩腾建寺岂
滞有为如来葺门宁妨无著以是因复寺而破性相者
以为空寂两忘方归 真谛
性相俱在未入妙涂如是则
理乖圆对法阂影从俾迷方者尽不得出于三涂溺川
者何缘极于五衍茫茫八表尽从心猿浩 (第 40a 页)
时以)
(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智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一名俗谛 (第 3b 页)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 (第 3b 页)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
(次第言说应云一 (第 3b 页)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
(俗亦不由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 …… (第 3b 页)
(相涅槃经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世谛此即文證褒贬之理二谛立名差别不同 真谛
世)
(等以一义说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
( (第 4a 页)
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
(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又 (第 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