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史鈔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傳記類
紀事本末類
載記類
之亲善常怨叹其屈后蕃谋叛事觉伏诛普见责自杀
据禁止历时乃解拜综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辞讼辽东
之事辅吴将军 张昭
以谏权言辞切至权亦大怒其和
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
推引杯觞抟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 (第 86b 页)
者夜中
诸厢廊然烛达旦后房服珠玉者数百人皆一时绝貌
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密有异志欲以微旨动攸之使
道士 陈公昭
作天公书一函题云沈丞相送付攸之门
者攸之不开书推检得公昭送之朝廷后废帝元徽二 (第 16a 页)
 陈孝友

  殷不害(弟不/佞)谢贞 司马皓(子延/义) 张昭(弟乾元/王知)
 后魏孝友
  赵琰 长孙虑 乞伏保 孙益德 董洛生
  杨引 阎元明(令狐仕吐皇甫/奴 董 …… (第 3b 页)
丁母忧居丧过礼及皓还都延义乃躬负灵榇昼伏宵
行冒履冰雪手足皲瘃至郡遂致挛废数年乃愈位司
徒从事中郎 张昭
字德明吴郡吴人也幼有孝性父虞常患消渴嗜
鲜鱼昭乃身自结网捕鱼以供朝夕弟乾字元明聪敏
好学亦有至性及父 (第 93b 页)
 诸种羌寇并凉二州 周显德中折德扆节度永安
 军率师攻下河市镇斩并军五百馀级入朝以其弟
 德权总州事又破并军五百馀于沙谷砦斩其将郝
 章 张昭 
宋大中祥符三年麟府言社庆族依唐龙
 镇为援数扰别部请出兵袭之上曰均吾民也不许
  金兴定三年六月保德 (第 39a 页)
 虞仲文(平鲁人又举贤良方正对策优等/金枢密使侍中秦国公谥文正)
 康公弼(应州人家宛平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副使签中书省 陈国公
谥忠肃) (第 37a 页)
 军番汉马步军都总管清泰元年复镇仍兼总管
康义诚明宗时汾州刺史
王建立明宗时昭义军节度使
朱汉宾明宗时昭义军节度使

周知裕明宗时绛州刺史
苌从简明宗时汾州防禦使
杨思权明宗时北军步军都指挥使
刘审交明宗时辽州刺史又为慈州刺史
卢文纪明宗时石州司马繇工部尚书降任 张 昭
明宗时北京留守推官
张敬达明宗时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累迁彰国军节
 度使清泰二年北面副总管三年夏为大同 (第 33a 页)
 拔天长略常山度滹沱燔其郛至赵取鼓藁二城
后唐
张宪庄宗时为北京留守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
 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将应之 张昭
谓宪曰得毋奉表
 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
 保釐乃布衣之极苟腼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 (第 61b 页)
 靖廷义性勇敢善骑射宋初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
 头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亲鼓士乘城独免胄矢中其
 脑而颠经宿卒太祖甚惜之优诏赠建雄军节度 张昭
(第 1b 页)
潜夫
濮州范县人携文谒兴唐尹张宪宪奇之
 署推官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能成宪之节
 符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 (第 1b 页)
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
 民事宁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
 赐绯宋初累官吏部尚书封 陈国公
卒昭博通学术 (第 1b 页)
  彦超与宪傅所书始末皆不同要其大节亦可以
  见也宪之志诚可谓忠矣当其不顾其家绝在礼
  而斩其使涕泣以拒 昭远
之说其志甚明至其欲
  与存霸俱死及存霸被杀反弃太原而出奔然犹
  不知其心果欲何为也而旧史书宪坐弃 …… (第 6b 页)
 户部显德三年检大名民田五年普均租税光范诣
 宋州韩通言其均平世宗嘉之宋初征泽潞命为前
 转运计度郑洛汝孟怀刍粮拜太常卿以 吏部尚书
 张昭
耆老令签判选事建隆四年权知襄州路当冲
 会饷馈无阙召还复知襄州供亿讨蜀军人不知劳
 坐举李楫左迁太子 (第 23a 页)
 二年春加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实封会疾作驾亲临
 问卒年五十六驾又临之制服发哀赠中书令谥忠
 武录其子昭庆洛苑使从子 昭远昭
逊内殿崇班又 (第 42b 页)
 王彦威裴休穆宗实录二十卷(同赵凤/等撰)

 柳芳唐书一卷又一百三十篇叙例目一卷(同吴兢/等修) 五代张昭远
唐庄宗实录三十卷悯帝实录三卷
 姚顗唐明宗实录三十卷
宋薛居正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王溥周世宗实录四十 …… (第 17a 页)
 王起五位图十卷(一作/一卷)又五运图一卷
 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柳灿正闰位历三卷 五代张昭远
唐懿祖献祖纪年录二十卷
宋文彦博高若讷纪年通谱十卷
 刘羲叟十三代史刘氏辑历 (第 18b 页)
  同前
修启辱教益详尽多荷多荷存霸奔太原人言其马鞦
断疑其战败而来存霸乃以情告仍自髡衣僧衣见符

彦超曰愿为山僧望公庇护彦超亦欲留之候朝命为
军众所杀若此则宪似知庄宗已崩据 张昭
劝宪奉表
则知新君立明矣但不知其走忻州何故也此意可喜
而死不得其所尔食后见过更尽高议可乎修再拜
(第 8b 页)
 又专以翰林学士为礼仪使其仪仗卤簿使或以他
 官充(是年司徒兼侍中范质为南郊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陶谷礼仪使刑部尚书 张昭)
 (
卤簿使御史中丞刘温叟仪仗使/皇弟开封尹光义桥道顿递使)太平兴国元年始
 铸五使印
  石林叶氏曰南郊 (第 3b 页)
 如唐景皇帝岂可祧乎

晋高祖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庙所
司请立高祖以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令都
省百官集议 御史中丞张昭
议曰臣读十四代史书见
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唯殷周二代
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 (第 19b 页)
  按后唐晋汉皆出于夷狄者也庄宗明宗既舍其

  祖而祖唐之祖矣及敬塘知远崛起而登帝位俱
  欲以华胄自诡故于四亲之外必求所谓始祖者
  而祖之 张昭
之言议正而词伟矣至汉初则段颙
  窦正固之徒曲为謟附乃至上祖高光以为六庙
  然史所载出自沙陀部之说 (第 23a 页)
固不可掩也竟何益
  哉
周太祖广顺元年有司议立四亲庙从之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有司请立宗庙诏下其议 兵部

尚书张昭
等奏谨按尧舜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
其始祖商建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与汤周立七庙盖
亲庙之外祀太祖及文武 (第 23a 页)
 祖之庙而七未尝言亲庙之首必为始祖也国家以
 僖祖亲尽而祧之奉景祐之诏以太祖皇帝为帝者
 之祖是合于礼矣国初 张昭
任澈之徒不能远推隆
 极之制因缘近比请建四庙遂使天子之礼下同诸
 侯若使庙数备六则更当上推两世而僖祖 (第 10b 页)
 自陈又诏百官以次转对
二年中书门下奏逐日常朝宣奉敕不坐两省官与东
西两班并拜押班宰臣不拜或闻班行所论承前有廊
餐百官谢食两省即各有常厨从来不拜或云有侍臣
不拜检寻故实不见明规百官拜为廊餐即承旨合宣
有敕赐食供奉官不拜亦恐非仪且左右前后之臣日
面天颜岂可不拜臣等啇量今后常朝押班宰臣亦拜

通事舍人亦拜閤门外放仗亦拜从之
晋开运元年十一月尚书吏部 侍郎张昭远
奏文武常
参官日于正衙立班閤门使宣不坐后百僚俱拜旧制
唯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各缘提举赞扬所以
不 …… (第 29a 页)
未闻其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
人并请依天成三年已前礼例施行殿中侍御史贾元
圭奏除押楼御史通事舍人请依 张昭远
奏其宰臣押
班请依旧设拜从之
  石林叶氏曰唐以宣政殿为前殿谓之正衙即古 (第 29b 页)
  山陵
宋宣祖安陵旧在京城东南隅太祖乾德元年改卜陵
寝得地于河南府巩县南訾乡郑封村二年以宰相范
质为改卜安陵使翰林学士窦仪等为仪仗使 吏部尚

书张昭
为卤簿使皇弟开封尹为桥道顿递使未几质
免相以开封尹代充改卜使兼总辖五使事奉新陵皇
堂下深五十尺高三十 (第 1a 页)
 二年太常少卿陶榖奏废工舞明年契丹灭晋耶律
 德光入京师太常请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
 吹都人闻者为之流涕焉
后汉高祖受命判太常寺 张昭
奏改唐祖孝孙所定治
康之舞为治安之舞凯安之舞为振德之舞又改贞观
中九功舞为观象之舞七德舞为讲功之舞其 (第 35a 页)
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
乐旋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
并上进乃诏尚书省集百官详议 兵部尚书张昭
等议
于太常寺命太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
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 (第 31a 页)
  并无乐架之制而尊卑无别非先王之旧也
后周世宗诏王朴详定雅乐朴以为今之钟磬在架者
皆唐商盈孙所定虽有作器之名而无相应之实至于
十二镈钟不考宫商但循环击之钟磬徒架而已朴乃
作准求律以备乐器 张昭
等议以为朴之新法可习而
行之未几朴卒明年周室禅位故器服制度粗而未完
宋太祖建隆初修复器服四架二舞十二 (第 2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