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
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
感此道身。」

【三饿鬼 道常
饥曰饿鬼之言归尸子曰古者名人
死为归人又人神曰鬼地神曰祇也。
阇梨哆者此
云祖父众生最初生于彼道故名 (第 0561a 页)
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
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
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 道常
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
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 …… (第 0151c 页)
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
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 道常
不得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
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
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经率多 …… (第 0152a 页)
境界也亦
由境智冥契此常不思议所以成就德相具足众
妙非彼外道有名无实先述此者为下因相张本
而言非诸外 道常
不思议因缘邪者以彼例此为
疑也答中先拂所问次徵释斥其无因则曰不因
自相成谓彼果虽计常而非因自觉相所成 …… (第 0152a 页)
例此故知台宗修性之说其
有旨哉岂同上慢未尝发足便以为至邪闻此言
者足为明诫(一)。】

「复次大慧外 道常
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
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 (第 0152b 页)
道常
不思议于所作性
非性无常见巳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
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巳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 (第 0152b 页)
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皆
洞深旨。什以弘始四年至十一年凡译经九十
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僧睿僧肇 道常
等笔
受。此经即弘始八年译也。故僧肇注维摩经
序云。大秦天王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
而恨支竺所出理 (第 0715c 页)
 独步乾坤总不收」
#+END_VERSE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
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

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
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
诤有诤即非清净 道常
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
也。

世尊(至)那行 认著依前还不是 颂曰。 (第 0545c 页)
 大家依样𦘕葫芦」
#+END_VERSE


【初句。言谓。智之大体。即是真如。盖真如体上。自有
本智。能知动静也。次句。指出真如智体。遍在一切
色非色处。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
非般若。三句。言八百馀家者。罗什门下。有八百学
徒。秦主敕僧[(丰*力)/石]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翻译经论。
三百八十卷。八百人中。有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
睿。又有十哲。加昙影。慧严。慧观。僧[(丰*力)/石]。 道常。
道标。于
弘始五年。在草堂寺。译出此经。故云。八百馀家。所
言呈妙手者。美八百家。善通华梵。单译重翻 (第 0673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