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杜审言初唐 646 — 70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其后任隰城,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宋之问初唐 656 — 713
作品评论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
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
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
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沈佺期初唐 656 — 715
作品评论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始可称律。
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
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
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
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
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郭震初唐 656 — 71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字元振,以字显。
排行大
原籍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东南),祖父徙居于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南)
咸亨四年(673)进士第,任通泉,落拓不拘小节,尝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
武后召见,奇之,上《古剑歌》(一名《宝剑篇》),武后甚为嘉赏,授右武卫曹右控鹤内供奉
历官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太仆卿等职,后为宰相
守边时,军威大振,边患平息。
后因诛太平公主有功,进封代国公
玄宗时因军容不整,流放新州,旋改饶州司马,病死于途中。
生平详见张说郭代公行状》、新旧《唐书》本传。
其诗慷慨雄迈,深受杜甫赞扬。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贺知章唐 659 — 74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證圣元年(695)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
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
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
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世称贺监
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
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
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
有《贺秘监集》。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作品评论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张若虚唐 660 — 720
作品评论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张说唐 667 — 731
作品评论
《诗源辨体》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而声气犹有可取。
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
排律尚多有失粘者。
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张旭唐 675 — 75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
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张旭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
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
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李邕唐 675 — 74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秘书监江夏李公志铭》。
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作品评论
金石录》曰:《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
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恨不见其诗。
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
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苏晋唐 676 — 73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6—734 雍州蓝田(今陕西蓝田)人。
户部尚书苏珦子。
武后證圣元年(695)进士第
天册万岁二年(696)又应大礼举登科。
中宗神龙二年(706),再登贤良方正科
玄宗先天中,累迁中书舍人
开元初,出为泗州刺史
袭封河内郡公
累官吏部侍郎,因事出刺、魏等州。
官至太子左庶子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苏晋能诗,善文章,嗜酒,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
全唐诗》存诗2首。
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存残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闾丘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中宗景龙中安乐公主所荐,拜太常博士
四年(710),安乐公主被诛,坐贬循州司仓,卒。
事迹见《旧唐书·陈子昂》。
能文善诗,以文章著称,与杜审言齐名(见杜甫《赠闾丘师兄》)。
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间丘集》3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作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韦济盛唐 688 — 75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宰相韦嗣立子。
开元四年(716),选调鄄城
玄宗殿试安民策,预试者二百余人,策第一,荣擢畿县醴泉
累迁库部员外郎幽州别驾恒州刺史,内擢京兆少尹,再迁户部侍郎,迁河南尹,转尚书左丞,官终冯翊太守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韦济》、《元和姓纂》卷二、韦述韦济志》。
韦济少以辞翰名,与杜甫王维高适等交往。
作《先德诗》,颂父祖功德,辞致高雅。
杜甫称其“词场继国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全唐诗》存诗1首。
孟浩然盛唐 689 — 74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
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
二十二年二十四年间,韩朝宗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
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
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
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
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
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作品评论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
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
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风送香气,露滴清声”。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
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
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
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
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
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
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李颀盛唐 690 — 751
作品评论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
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
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
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
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
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
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魏启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中宗神龙二年才膺科登第。
玄宗开元中,官至祠部郎中豫州刺史
曾激赏杜甫才华,谓其文似班固扬雄
于休烈唐 692 — 77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2—772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幼善属文,与包融贺朝等齐名。
玄宗开元初进士第,又擢制策登科。
开元十八年(730)秘书省正字,迁右补阙
天宝十一载(752)集贤学士,曾称颂杜甫三赋。
后出为中部郡太守
安史乱后,历任给事中太常卿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封东海郡公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会稽掇英总集》卷二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王翰
唐诗汇评
王翰,生卒年不详,一作浣,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第
开元初,连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科。
张说并州长史入相,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迁驾部员外郎
开元十四年罢相,出为汝州刺史,改仙州别驾
以穷乐畋饮,贬道州司马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洛阳应试时,尚在世。
兼擅诗丈,有《王教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万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曾居盱眙(今属江苏)
玄宗开元中进士及第,久不得用。
与诗人李颀友善,作《东京万楚》,云:“仍闻薄宦者,还事田家衣。
颍水日夜流,故人相见稀。
”可见万楚曾入仕而退隐颍水之滨。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
有诗名,芮挺章选其诗3首入《国秀集》。
所作七律《五日观妓》诗,受诗论家好评,《艺苑卮言》评曰:“真婉丽有梁、陈韵”。
沈德潜独赏其《骢马》诗,云:“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唐诗别裁集》卷一三)。
全唐诗》存诗8首。
房琯盛唐 697 — 76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63 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中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县令科。
历仕监察御史,建德、宋城诸县令。
玄宗天宝初,累迁主客员外郎郎中五载(746)擢给事中,后又历宜春琅邪邺郡扶风郡太守十四载征拜左庶子,迁宪部侍郎
安史乱时,随玄宗,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元载(756)奉使册立肃宗十月兵马元帅,战败于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其道斜出而得名。
杜甫有《悲陈陶》诗)。
二载太子少师封清河郡公
上元元年(760)出为晋州刺史,寻改汉州刺史
代宗广德元年(763)卒于阆州僧舍,赠太尉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房公德铭》。
房琯杜甫王维綦毋潜贾至严武等人友善。
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