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龟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乐工,与弟同著名于玄宗开元时
谙音律。
尝至岐王宅闻琴,能辨秦声、楚声。
后流落江南杜甫有《江南李龟年》诗。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作品评论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高适盛唐 700 — 76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
排行三十五
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
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
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
有明人辑《高常侍》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
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
唐殷璠谓“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
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
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
高适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
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早年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
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礼起,助哥舒翰潼关
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
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蜀二州刺史
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
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
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
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
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
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
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
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高常侍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
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
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
中宗神龙初,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
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
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
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洛阳结识杜甫
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
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
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
不久病卒。
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
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庐山金陵扬州
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
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
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应诏供奉翰林
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
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
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
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
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寻病卒。
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
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李阳冰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
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作品评论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观其诗,固然。
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
杜甫有好义之心,所不及也。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
唐人未尝有此论,而始为之。
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则不复为优劣矣。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纻》。
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
无待者,神于诗者欤?
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
”……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
“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
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
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
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
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
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
截长补短,盖亦相当。
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
故元、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
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
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王维盛唐 701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
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康太守》。
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评论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
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
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薛据盛唐 701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宝鼎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
后隐终南山
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
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据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崔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人
武周久视元年进士第
玄宗天宝初,官至祠部郎中
有文名,能诗。
杜甫幼时,即许其才似班固扬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郑州(今属河南)人。
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第
官至祠部郎中
有文名。
杜甫《壮游》诗云:“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即指崔尚魏启心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一四。
全唐诗》存诗1首。
殷遥
作品评论
殷遥)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
……工诗,词彩不群,而多警句,杜甫尝称许之。
终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时县令
杜甫交善,尝赠之以诗。
郑虔盛唐 705 — 7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64 【介绍】: 郑州荥阳人字弱齐
玄宗天宝初协律郎,后为广文馆博士
李白杜甫等友善。
工诗,善绘山水,好作书。
在官贫约,常苦无纸,于慈恩寺柿叶数屋,日取叶作纸。
尝自书其诗并画以献,帝题曰:“郑虔三绝
”又长于地理之学,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赅。
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
安禄山长安,授水部郎中,事平,贬台州司户参军,未几,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 字若齐,一作弱齐排行十八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玄宗开元中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末协律郎,坐私修国史,被贬十年
天宝九载(750)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
天宝末著作郎
安史之乱中,伪授水部郎中,称疾不就,并以密章潜通灵武
乱平,贬台州司户参军,后卒于贬所。
生平事迹详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
郑虔博学多才艺,工书画,尝自写其诗、画献玄宗,御题“郑虔三绝”。
杜甫苏源明友善,杜甫《八哀》诗中曾颂其才学之富与声名之盛。
著述甚多,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李适之盛唐 ? — 74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 原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中宗神龙初(705),擢左卫郎将
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长史
天宝元年(742),为左相李林甫构陷之,罢知政事,任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
六年李林甫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适之亦忧惧而自尽。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适之性疏放嗜饮,工诗。
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储光羲盛唐 707 — 76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
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冯翊县,转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
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
”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崔国辅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少陵献《三大礼赋》,上令集贤学士于休烈崔国辅试之。
诗人中最为先达,与颢并称艳手。
司勋高浑,集贤韶秀,正复不同。
“归来日尚早,更欲向芳洲。
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
”酷肖小女子不胜篙楫之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描写邻女相见,一段温存旖旎,尤咄咄逼真。
然是生于水乡书所见耳,汴中安有此风景?
至如“不能春风里,吹却麝兰香”,“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白矜自惜,真为深入个中三昧。
戎旅诗亦相敌。
独至七言古,则大不如司勋华子鱼当办幅巾迎孙策也。
崔宗之盛唐 ? — 75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 排行五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崔日用之子,袭封齐国公
玄宗开元中起居郎开元二十七年(739)礼部员外郎,迁本司郎中
天宝中侍御史,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
入为右司郎中
十载(751)卒。
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崔日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崔祐甫齐昭公崔府君集序》、《唐诗纪事》卷一九。
宗之好学,“才气声华,迈时独步”(《崔府君集序》),与李白杜甫相知,杜诗《饮中八仙歌》曾咏及。
全唐诗》存诗1首。
张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四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张说次子。
尚玄宗女宁亲公主,拜附马都尉开元二十六年(738)太常少卿翰林院学士
天宝四载(745)兵部侍郎,转太常卿
安史乱起,受伪命为宰相,死于贼中。
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张说》,《大唐新语》卷九、《翰林院故事》。
掌纶诰多年,与杜甫有交往。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公孙大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教坊妓。
善舞剑器,技冠一时。
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曾于邺县屡观大娘西河剑器,自此草书大进。
杜甫曾于玄宗开元五年大娘舞剑器,后于代宗大历二年又观其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作诗记之。
阳济唐 714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85 【介绍】: 定州北平人字利涉
肃宗初,起家监察御史,出为密州司马
李光弼荐为密州刺史
丁忧后,拜大理少卿持节和蕃。
代宗大历初,出为潭州刺史
四年,任衡州刺史
杜甫避难南行,曾作诗投谒。
坐擅出兵讨叛将臧玠,贬抚州司马
德宗即位,擢鸿胪卿
建中末朱泚占据长安,因疾未出。
德宗归京后,贬明州司马
岑参唐 717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5或约717—770 【介绍】: 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棘阳
岑文本曾孙。
玄宗天宝初进士
曾入高仙芝幕,任掌书记,至安西武威;又入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肃宗时杜甫荐为左补阙,出为嘉州刺史
后客死于成都
工诗,多写边塞风光,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有集。
唐诗汇评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官至宰辅。
幼丧父,孤贫,笃学。
天宝三载,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高仙芝幕,充节度掌书记
长安,与杜甫、高运等唱和。
十三载,复入安西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至灵武,迁右补阙,后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子中允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虞部库部郎中等职。
永泰元年,出为嘉州刺史
杜鸿渐镇蜀,表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在幕府
大历三年七月,罢嘉州任东归,阻兵,流寓成都,遂终于蜀。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周紫芝《书岑参诗集后》
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
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既画公象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馀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
李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天宝四载(745)进士及第,官京兆府兵曹参军
至德元载(756)工部员外郎,转水部郎中,官终眉州刺史
天宝末尝任宋州刺史李岑非同一人。
生平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贾至《授李岑工部员外郎制》、梁肃虔州刺史李公志铭》。
与子李舟皆善诗,有名当世,杜甫赞曰:“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全唐诗》存诗1首。
樊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湖阳人
玄宗时进士第,又中书拔萃科
累历祠部度支员外郎
天宝中,为汀州刺史
代宗大历间,任润州刺史,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
曾辑杜甫诗为《杜工部小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名又误作樊冕楚冕樊光
郡望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句容(今属江苏)人。
玄宗时进士第,又中书拔萃科
初任硖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员外郎
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历兵部员外郎
代宗大历时润州刺史
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有诗唱和。
善诗,有诗名于当时。
殷璠曾收其诗入《丹阳》,芮挺章国秀集》亦选入其诗。
曾集杜甫诗为《杜甫小集》,并为作《杜工部小集序》。
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元和姓纂》卷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四及卷二二。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1联。
唐诗汇评
樊晃,生卒年不详,郡望南阳湖城(今河南唐城湖城镇),后徙居淮南
天宝初,举进士
肃宗朝,官祠部度支员外郎汀州刺史
大历五年、官润州刺史,集杜甫遗文二石九十篇为《杜甫小集》六卷,自为序。
开元中又有硖石主簿樊光句容(今属江苏)人,或以为即樊晃
全唐诗》收诗一首,原属樊晃,出《国秀集》:又残句一,原属樊光,出《吟窗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