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大淳南宋
全宋文·卷八一五二
张大淳茅山道士咸淳间特赐冲靖明真微妙大师、特差充茅山山门道正、权知御前崇禧观兼管领本山宫观事。
释本智明 ? — 16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白斋出家居此。
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释法忠宋 1084 — 11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四明人俗姓姚
年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
遍参名宿,到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之佛眼
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徽宗宣和间南岳,传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
全宋诗
释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晚住隆兴府黄龙寺
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据《佛祖通载》卷三○,《嘉泰普灯录》作年六十)。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宝庆四明》卷九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号牧庵俗姓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年十九出家,习天台教,笃学雄辩,时称「虎子」。
后转而遍参禅宗名德,得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印可,自是声播丛林。
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历住南木、雪盖、二圣、大沩、黄龙,释子士夫,争与之游。
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
述《宗教正心论》十卷、补寒山诗三百篇,并行于时。
见《宝庆四明》卷九,《历代佛祖通载》卷三○,《大明高僧传》卷五。
释法忠号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
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
故遍参名德。
后至龙门
观水磨旋转发明述偈呈佛眼曰。
转大法轮。
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
我有末后一句。
待分付汝。
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
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宣和间湘潭大旱。
祷弗应。
跃入龙渊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
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
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
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铃。
未免天机漏泄。
直饶德山棒临济喝。
若向牧庵门下秖得一橛。
千种言万般说秖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系曰。
牧庵既悟一心三观。
即当挥麈为台教吐气。
尤以未能泯迹。
乃遍扣达磨之徒。
正如香象渡河。
直欲一踏到底。
所以宜乎才跨龙门便能倾湫倒岳也。
伟哉。
世有习三观者。
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为何物。
误认糟粕作醍醐。
诋壁观为护教。
岂非师子之虫耶。
故渰山集深斥台教传佛心印书。
后卷当删去。
学者障悟门。
造地狱业不浅矣。
号牧庵
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
天台教。
悟一心三观之旨。
后至龙门
观水磨旋转发明。
述偈呈佛眼曰。
转大法轮。
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曰。
其中事作么生。
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
同安枯树中。
绝食清坐。
宣和间
湘潭大旱。
祷弗应。
跃入龙渊。
呼曰。
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
每跨虎出游。
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
我有一句子。
不借诸圣口。
不动自己舌。
非声气呼吸。
非情识分别。
假使净名杜口毗耶。
释迦掩室摩竭。
大似掩耳偷铃。
未免天机漏泄。
直饶德山棒。
临济喝。
若向牧庵门下。
祇得一橛千种。
言万般说。
祇要教君自家歇。
一任大地虚空。
七凹八凸。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
十九试经得度,习天台教,悟一心三观之旨,未能泯迹,故遍参名德。
后至龙门,观水磨旋转,发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
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
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我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即掩耳而去。
后至庐山,于同安枯树中绝食清坐。
宣和间湘潭大旱,祷弗应,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
”雨随至。
尝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皆望尘而拜。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毗耶,释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棒临济喝,若向牧庵门下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释季善
上堂 诸大德。
既来这里相从贫道参禅。
究明生死。
须依贫道家风行持。
他后决不相赚。
各各俱要屏息身心诸缘。
一心向道。
追复百丈以前释迦老子所行头陀之行。
是谓家风。
此之苦行头陀。
经中具载。
请自检看。
然虽今人难比古人。
且请于中行得一半。
庶亦得瞻头陀苦行之少分矣。
不可似今时学者。
全不问著。
甘作无惭愧人。
佛法驴年会得。
只如世尊当时。
饥则领众持钵入城乞食。
归则各处岩穴之间。
后来赵州谂和尚三十年不开口。
告人不杂用心。
匾担山和尚唯餐象过日。
丹霞然和尚一生只个布裘。
更看芙蓉楷和尚
不发疏簿。
不请化主。
一生唯事淡泊。
此诸尊宿。
俱是行头陀苦行家风。
所以一个个魁垒秀出于当时。
而千古之下为世所尊上。
诸大德。
若依此苦行。
而行持久之。
不移不易。
则僧问如何是佛。
云门道乾屎橛。
管取呵呵大笑。
尝有僧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
答曰。
前江潮急鱼行涩。
后岭高鸟泊难。
下座。
上堂。
僧问昔高峰和尚示众云。
海底泥牛衔月走。
岩前石虎抱儿眠。
铁蛇钻入金刚眼。
昆崙骑象鹭丝牵。
此四句内。
有一句能杀能活。
能纵能夺。
若人点检得出。
许你一生参学事毕。
不知是那一句。
师云。
待你悟即向你道。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不见道你有主杖子。
我与你主杖子。
你无主杖子。
我夺却你主杖子。
下座。
开示五羊深禅人 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
一切惟假名。
况复诸三有。
傥尔于斯直下不能领略。
别无方便。
但将吾所付之念佛公案。
用心提撕。
单单参究。
以期彻悟。
精进不懈。
勇猛无怯。
务要讨个明白而后已。
欲上参时。
先须拌舍世间恩爱利名等事。
使身心洒落。
虚融淡泊。
切切以了生死大事为己重任。
抖擞精神。
看这念佛底是谁。
要在这谁字上著到。
下疑情。
疑这念佛底是谁。
故谓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
良哉言也。
你若才有切切之心。
疑情重也。
话头自然现前。
绵绵密密。
净念相继。
凝定身心。
回光返照。
执而持之。
勿令间断。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目前空牢牢地。
胸中虚碧碧地。
澄澄湛湛。
卓卓巍巍。
到此唤作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正好再见真善知识。
扫除悟迹。
别立生涯。
不受天下老和尚舌头颟。
后水边林下。
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方可为人也。
大川关主 欲作吾家真种草。
要须直下坐断圣凡情量。
不守灵鉴虚明。
廓亡自他。
当体不顾。
亦不作无己知解。
自然本体露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无处不照。
正恁么时。
若有个承当底人。
则不能于那事相应。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唤作大事因缘。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贤十圣。
只为圣心未忘。
见性如隔罗縠。
饶你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亦只得一生两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净。
闻之即解。
去道逾远。
况小智薄德浮浅之学者乎。
又如慧可大师
无书不解。
无经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词不措。
方觅安心。
从斯一切放下。
心如墙壁。
至于立雪断臂犹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则礼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岂造次。
近世学者心粗。
认指为月。
天地悬殊。
自既错解。
将此印證后昆。
一盲引众盲。
为害非细。
或者谓我已坐禅。
得个安乐处。
身心轻安。
更无异念。
直是灵灵不昧。
了常知。
于生死岸头已得不疑。
只未会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盖因邪师法眼未明。
妄据师位。
以方便为真实。
是非不辨。
认个湛不摇处作空劫那边事。
岂非认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识边际。
永嘉云。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古德云。
诸佛说心。
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虚妄。
今人认心是道。
违佛意。
又增戏论。
殊乖大体。
或者云。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处。
此是断见外道。
或者云。
一切无著。
自然无碍。
此是掩耳偷铃。
自屎不觉臭。
或者云。
斋戒明白。
清净无染
自然不堕恶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业因。
或者云。
大悟不拘于小节。
任意浮沈。
随处腾腾。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见外道。
阐提痴汉。
或者云。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语。
誇谈马角。
岂不见道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
或者云。
某人虽不会道。
奈何死得好。
有坚固子。
此是梦中说梦。
僧问古德云。
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答云。
不许夜行。
投明须到。
且无你用心处。
你若古今见尽。
迷悟情消。
转法轮。
一切时出生。
一切时灭度
贫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丝九鼎之悬。
观今玄绍之徒。
槩似儿戏之所为耳。
但要诳得入手则已。
岂知吾祖有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之诫乎。
亦是为师者不审学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图收拾门人之私。
致招法门之辱累也。
子顺大川禅人。
自舍缘入道。
真定金台二处掩关。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发。
南询师匠决择。
怀香礼余。
呈似工夫次第。
余知做到湛不摇处。
犹未出他识阴区宇。
此是静想不脱。
所以己见不明。
殊知劳虑永断。
得法界静。
即彼静解为自障碍。
要知得在神静。
失在物虚。
错认定盘星。
且喜没交涉。
此是大解脱门自在三昧
须是尘劳不染。
静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转无穷。
闹浩浩处识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脱。
则知如上尽是为蛇画足。
虽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门庭。
须久依吾住。
再向那边更那边打数百个悬空觔斗归来。
始得智过于师。
方堪传受。
岂不见道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行实撮略 季善
祖贯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吴姓
母钟氏。
十七岁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请益。
蒙受无字公案。
嘱云须发大愿以自护持。
我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云云)蒙念长老送入关。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睡魔沈重。
垂头眠著。
不觉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昼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愿不近墙壁。
辽空经行。
(云云)一朝闻钟声。
忽说偈云。
沈沈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云云)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须要具我如是诚信决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进。
如是打七炼磨。
如是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脱。
如是次第觉触。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寻师印可。
如是涵养淘汰。
如是待时为人。
还有一重如是。
待案山点头。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诚哉此事。
见则便见。
拟思则白云万里。
况如之若何。
汝欲决要明此一件大事。
须著做捷工夫。
能向一毫头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则便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矣。
若得真到此地。
则旷劫不明之事当下分明。
犹如哑子梦见亲娘。
与人说不得。
亦复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水边林下保养圣胎。
待时龙天推出。
扶持末运。
接续祖灯
广化众生。
同成正觉。
其或未然。
只须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贴在鼻端上。
不许执在一边。
须向一切处常目在之。
勿使须臾失其照顾。
疑个念佛底是谁。
于这一句绵绵密密。
教首尾一贯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个毕竟念佛底是谁。
傥被散乱昏沈之魔搅扰。
或有间断。
莫容滞久。
如鸡抱卵。
若冷却。
其窠子无出头期矣。
工夫绵密之喻无如此也。
傥宿有灵骨。
得个觉触处。
切不可自许。
须见本色宗匠。
入他炉鞴受他煅炼出来。
真伪浅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个无事无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尘。
己灵犹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这里但有纤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尽。
皆堕法尘见刺之圈䙌。
诚哉此事。
乃无大极大底大事。
真能欺贤压圣。
岂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嘱。
袾宏曰。
关内行持。
谓大强勇猛精进矣。
乐閒逸而坐关者惕诸。
季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
明示以无字公案。
嘱云。
须发大愿。
以自护持。
师便发愿。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遗弃修行。
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量。
正统八年
入闽参无际。
闭关力究。
关中不设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为则。
昏沉来。
因去凳立。
誓不坐不近墙壁。
辽空径行。
一朝闻钟声忽悟。
说偈云。
沉沉寂寂绝施为。
触著无端吼似雷。
动地一声消息尽。
髑髅粉碎梦初回。
蒙隐楚山二老。
又见月溪。
溪印可之。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成化。
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寺。
曰天真。
宗纲
请师兴建。
事竣。
即掩关杜人事。
师一生苦功。
无与伦比。
虽得相应。
而勒持弥督。
涵养淘汰。
至老无替。
有四十馀年秪掩关之句。
示寂后。
真身覆以缸龛。
藏天真石洞中。
门人辑师言论行实。
三会语录云。
师讳本善
凤阳人
随任生于广东之雷阳。
父姓吴。
母钟氏。
稚小以佛事为儿戏。
十七岁出家。
初投源明和尚请益。
明示以无字公案。
正统八年入闽参无际师
闻钟声有省。
次见蒙隐
次见楚山。
次见月溪。
溪印可之。
从前打七掩关。
晓夜无怠。
历尽百倍苦功。
乃得大彻。
蒙古庭重授衣拂。
天顺庚辰
赵氏建西湖三塔寺
请师开山。
继兴天目昭明。
继兴吴山宝莲。
继兴南山甘露
成化庚子
掩关石屋寺。
壬寅
慈云岭有山曰登云。
寺曰天真。
宗纲请师兴建。
事峻。
即掩关杜人事。
涵养陶汰。
有四十馀年祇掩关之句。
示寂后。
门人悟深戒新等。
辑师言论行实名昭明甘露天真三处语要录云。
释之善南宋 1152 — 1235年9月28日
禅师名之善
吴兴人也。
其先刘姓。
世历膴仕。
自视欿。
然年十三。
志决出尘。
其亲谓之曰。
吾家欬唾青云之上。
若更何慕而欲为。
之善对。
曰欲为佛耳。
其亲恻异。
知不可禁。
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
内行纯粹。
人敬爱之。
出入经论。
胸无宿义。
乃遍扣禅坊。
未得究竟。
晚谒佛炤光禅师
辨论风幡公案。
不诺。
固求明破。
示曰。
非风幡话露全机。
千古丛林起是非。
咄者新州卖柴汉。
得便宜是失便宜。
厉声曰。
啊㖿却只恁么。
以杖击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自此旬月不下堂
问其故。
曰。
妙喜先师。
担子幸卸肩矣。
历衡湘。
庐岳
保养圣胎。
妙高峰下。
叠柴为室。
不谋宿舂。
一住十载。
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
庐陵米价报君知。
浩浩尘中识者稀。
回首不知何处去。
白云流水共依依。
又曰。
有时笑兮有时哭。
调高和寡难拘束。
一派清音彻九天。
风前谁解联芳躅。
邻山座主
自负妙悟楞严。
携数徒属访善揖坐相视移时。
座主曰。
昨见大慧
有八还颂曰。
春至自开花。
秋来还落叶。
黄面老瞿昙
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
但未出经意耳。
蓦召座主
座主应诺。
曰经意且止。
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
座主咿唔莫措。
呵呵大笑而起。
座主归避席数月。
复具师弟。
礼请益于。
示偈曰。
没弦琴上无私曲。
一曲弹来转辘辘。
断崖流水少知音。
六六不成三十六。
东游雁山
阐法于临海
慧因洪福
迁万年。
乃示众曰。
久参高士。
眼空四海。
鼻孔撩天。
见也见得。
亲说也说。
得亲行也行。
得亲用也用。
得亲只是未识。
老僧拄杖子在。
何故将成九仞之山。
不进一篑之土。
是时善之名满江南
卒退休皋亭
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
居无何。
平江晋陵请符叠至。
任缘而应。
不执可否。
既久领众事。
法令益略。
衲子益新。
及却天童赴灵隐
盖暮年也。
虽檀旋憧憧。
仍萧然一衾室中。
长物竹篦禅杖而已。
端平二年
自题小像。
龙济宗鍪
复诫诸弟子曰。
像法垂
名利根深。
如象没深泥。
珠沉巨海。
识浪尘缘。
终无了日。
我为僧七十馀载。
目之所到。
耳之所闻。
卫护法门。
隐忍受垢者。
间或有之求。
其不奉明诏。
不接公卿。
如寒岩枯木。
确不可回者鲜矣。
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
殊不知繇盛而衰。
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一时也。
无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万世也。
谚云。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无。
又岂谬哉。
九月二十八日
书偈趺坐。
瞑目而寂。
寿八十四。
僧夏七十有一。
火浴。
舍利无数。
门人善珍
号藏叟
丐清之郑公为铭。
塔于灵隐之西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
佛照光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
”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
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
何以故?
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
”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
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
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洪乔祖南宋末
全宋文·卷八三二五
洪乔祖,宋末人。
天目山释原妙游最久,编有《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存)。
释了义元 1263 — 1334
了义
德清人
俗姓杨
母张氏。
宋景定癸亥举师。
六岁始能言。
从其母诵法华经。
人世事懵无所知。
姿貌凝然。
志若有所待。
年十七。
有僧遇之。
举高峰上堂语。
师矍然起立。
谓僧曰。
能引我往见之乎。
母具装遣之。
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
以童子给侍左右。
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因名之曰从一。
他日室中。
举牛过窗棂话。
师儗开口。
峰随痛棒之。
不觉堕于崖下。
同学明通。
扪萝接磴以救之。
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
谓通曰。
我机缘不在此。
江西见钦公去也。
通曰汝负老汉棒矣。
即与还山之西禅庵
自誓曰。
我七日不證则决去。
端直坚壁。
忘废寝食。
夜则攀树。
露立达旦。
未及所期。
豁然大悟。
驰至死关。
呼曰。
老和尚
今日谩我不得。
呈颂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出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明日峰上堂云。
我漫天网子。
打凤罗龙。
不曾遇得一虾蟹。
今日有蟭螟虫撞入。
三十年后。
向孤峰绝顶。
扬声大叫去在。
自此呵励同学。
言不少逊。
乃曰。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皆知之。
峰叹其俊快。
久参者愧焉。
几有命如悬丝之虑。
归德清。
其母为卖簪珥。
同入武康上柏山。
结茅以居。
人见其混俗。
罔测其意。
峰召之还山。
峰曰。
大有人道。
你[掐-臼+也]泥带水。
师曰。
两眼对两眼。
峰为落发受具。
改名了义
元贞乙未
高峰示寂。
师亦韬晦。
或游禅林居下板。
孤峭严峻。
不假借人辞色。
或嬉笑怒骂。
粗言秽语。
人所不堪。
或不因劝请。
随机开导。
声如奔雷。
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
奉布施充斥。
视之漠如。
泰定三年
归坐祖山
学士大集。
示众曰。
除却语默动静道。
将一句来。
又曰。
一息不来。
向何处安身立命。
答者皆不契。
观师就席之意。
勉徇众望。
多非得已也。
至顺中
仁宗闻师道行。
诏命宣政院
使赍香入山宣问。
敕有司加护。
元统二年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
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
前一日召众云。
汝等克念先宗。
弘扬大法。
念报佛恩。
勿生懈怠。
旦起众。
闻空中雷声隐隐。
师已跏趺就逝。
世寿七十二。
僧腊四十九。
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断崖了义禅师者。
湖州德清汤氏子也。
六岁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随其母。
诵法华经。
因牵母衣而问曰。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万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见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优昙花
时一遇耳。
又问曰。
因甚又道。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抚其顶而叹曰。
儿有慧根乎。
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
乃勃起曰。
大善知识也。
我往从之。
其母甚喜。
竟造狮子岩
妙公
公爱其挺特。
俾提一归何处话。
且授名曰从一。
妙公每呼从一。
一每应诺。
公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
因甚尾巴过。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归何处。
与牛过窗棂话。
结成一片。
如碍铁围。
或间求示。
非拳则棒一。
又疑拳棒与本参。
岂相干耶。
偶过钵盂塘。
见松梢雪坠有省。
即举似公曰。
不问南北与西东。
大地山河一片雪。
声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觉陨身崖下。
同学扪萝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昼则桩立。
夜则攀树。
临崖露立达旦。
未及期。
大彻扣关。
大呼曰。
今日瞒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照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网。
打凤罗龙不曾。
遇得一虾一蟹。
今日有个蟭螟。
虫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顶。
扬声大叫。
且道。
叫个甚么。
举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夺拂子云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举扬料拣。
词不少逊。
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
辞归。
德清结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缁乐访之。
又五载还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带水在。
对曰。
两眼对两眼。
妙公
乃为薙落。
更从一。
名了义
自号断崖
遂单瓢只杖。
渡淮杨。
齐鲁
访燕赵。
五台
随所至处。
辨论风生。
海内丛席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状其生平曰。
撞漫天网。
解狮子铃。
情亡断。
石裂崖崩。
夺庞老金珠。
高挥大抹。
将阿爷门户。
竖柱横撑。
这边那边。
了无羁绊。
问禅问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话头流落至今行。
名刹争起之。
不顾。
雍二禅师相继化去。
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风益峻。
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
就正请益。
不敢生。
忽尝示众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脱尘劳。
直须去皮换骨。
绝后再苏如寒灰。
发焰枯木重荣。
岂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处。
多年每被大棒打。
彻骨髓不曾。
有一念远离心。
直至今日。
才触著痛处。
不觉泪流。
岂是你欢喜踊跃。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头不顾。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时。
如顺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丝毫异念。
生管取丧身失命。
若到纯一处。
不可起一念精进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颠狂。
胡说乱道。
永作魔家眷属。
佛也难救你。
戒之戒之。
元统元年除夕
告众曰。
有一件事。
天来大还。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个无缝塔。
归与禅者谈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随得么。
曰。
骑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寿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遗命。
塔于所指之处。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
初会葬中峰时。
笑谓众曰。
后十二年
更为老僧
一会及入灭时。
正符其谶。
赞曰。
棒头觅落处。
何如捞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却似分胶膝里。
师初扣关。
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毂之难。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
想其为人烈丈夫也。
故其问道出家之迹。
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
写自心曲。
以真实诲人。
至今传其语。
为禅关策要。
宜矣。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僧。
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
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禅师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其如七曲八曲,惟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
赵孟頫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师。
讳明本
俗姓孙
钱塘人
母娠师时。
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
师生至性不好弄。
而好歌梵呗结趺坐。
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
母丧辍学。
年十五辄然臂持戒。
誓向空寂。
久之。
阅传灯录有疑。
志在参决。
遂登死关。
见妙公。
妙发长不薙。
衣弊不易。
孤峭严冷。
未尝一启齿而笑。
亦未尝为其徒剃落。
独见师即驩然。
欲为祝发。
盖亦已知为大器焉。
久之。
诵金刚经。
恍若解者。
师自谓识量疏通。
于义趣无不融贯。
然非性也。
已薙染给侍死关。
入天目。
于东南诸山最高寒。
廪粟屋材。
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
师昼服力役。
夜事禅定。
十年胁肤不沾席。
后于妙言下。
机旨洞契。
妙以其克肖。
书偈付之。
师益自晦。
未尝以师道自任也。
然而玉在山珠在渊。
其光气自不可掩。
况审之以咨决。
重之以记莂哉。
至元间
松江瞿霆□。
施田建寺于莲花峰
号大觉正等禅寺。
妙将迁化。
以寺属师。
师辞。
师每谓。
住者必无上大道。
其力可以明人天。
夙植福缘。
其力可以荫结徒众。
明智通变。
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
道为之体。
而缘与智为之用。
有其体而缺其用。
则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
犹之可也。
使无其体。
而徒倚其用。
则虽处众而众归。
制事而事宜。
亦不足言矣。
况三者并缺而冒焉。
尸之者。
其于因果。
能无惧乎。
五山缺主席。
宰执大臣。
致书币屡以为请。
师皆力辞。
至于穷厓孤洲。
草栖浪宿。
屏遁其迹而避之。
然四方学者。
北殚龙漠。
南踰六诏。
西连身毒。
东极抟
裹粮蹑[尸@憍]。
万里奔走。
而辐辏赴师者。
殆无虚日。
南诏僧玄鉴
素明教观。
辨博英发如。
曰。
吾闻。
大唐有禅宗。
使审是耶。
吾将从学。
设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而俾趋教观。
繇其国来。
一闻师言。
即悟昔非洞发源底。
方图归以倡其道。
而没于中吴
鉴之徒。
画师像归国。
像出神光烛天。
南诏遂宗禅。
奉师为禅宗第一祖。
至治三年春三日
山木稼。
其徒之老异之。
秋八月甲子
师遂入寂。
即山之西冈。
塔其全身。
未逝前一日。
遣别其外护并法属。
一一皆师手书。
是日白虹贯山。
师世寿六十一。
僧腊三十七矣。
师所至。
四众倾慕。
香茗金币。
拜礼供养。
悉成宝坊。
而师一衲一箪。
未尝属目。
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
奉葛衣以袣袢者。
师一不以近体。
他可知已。
虽屡辞名山。
以自放于山林江海。
解縢屩脱袍笠。
在处结茆以居。
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
昼作夜参。
规程条章。
井井森列。
仪矩慎严。
如临千众。
至于激扬提唱。
机用翕㸌。
婴之者胆丧。
闻之者意消。
每谓其教传佛心宗。
单提直指。
恶有所谓微妙授受。
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
故于教法。
欲救其弊砭其病。
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
洪纤高下。
缓急后先。
拒之不遗。
接之不携。
人虽见其发于悲愿。
而不知其一以诚。
而匪事夫空言也。
当世公卿大夫。
徐君威卿
郑君鹏南
赵君子昂
一闻师之道。
固已知敬。
及亲炙言容。
无不歆慕终其身。
江浙丞相脱驩公。
最号严重。
读师之书。
敛衽望拜。
高丽沈王
以天属懿亲。
万里函香拜礼。
起谓左右曰。
某阅人多矣。
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
获师示。
涕泣感发。
师躬己以究其道。
岂有毫发涉世意哉。
然而其名不行而彰。
其道不言而信。
自非行戒相应声。
寔一致永久益。
章而弗昧。
亦何以致此哉。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圣水寺
释觉源清 1751 — 1819年8月26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为同参契友,谓:“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释琼
琼禅师
脱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辞亲事佛。
二十二圆顶被佛衣。
石霜学祥庵主。
观鼻端白。
身心清净。
俄有僧自雪岩来。
道钦禅师风范。
即日腰包而𨓏。
岩教单提无字。
师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见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谒蒙山
山问。
参禅到何地。
是毕工处。
不能对。
屡入室下语。
只道欠在。
一日见三祖信心铭。
云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忽有省。
举似山。
山云。
又剥一层了也。
大都个事。
如剥珠相似。
愈剥愈明净。
剥一剥。
胜他几生功夫也。
虽然。
但下语犹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触着欠字。
身心豁然。
彻骨彻髓。
如积雪卒然开霁。
忍俊不住。
跳下禅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个甚么。
山打三掌。
师礼拜。
山云。
且喜数年一着。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铁山
雪岩烧香。
曰。
师不负我。
实我负师。
盖以离师太早。
今日方见师用处也。
师以出世。
为人非细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师道行。
三韩中峰本公所谓无端。
将戒定慧三学
遍作漫天网子。
向万里鲸涛之东。
拦空一撒。
直得高丽国僧俗二众。
沸腾上下。
奔趋往还。
无极导公
师剃度弟子。
别有传师之状。
短发被额。
顾耸而颐削。
面色如菜。
有普说一篇。
词义剀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风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释玄鉴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玄鉴字无照曲靖人
生即不群,父仕安宁,僚从见之,莫不称诩。
然性独高迈,颇厌宦尘。
稍长,辞亲出家,往依虎丘寺云岩净剃落。
尝与念庵为友,初习教观,善说经论,每登讲席,听者麇至,名著诸方,然未窥别传之旨。
因出蜀,游荆楚间,参空庵一及高峰妙,领悟真谛,遍穷知识,两宗之门,多所启发。
后叩中峰本,机缘契合,遂为首座,嗣法临济,世次派别,已达二十,已而还滇。
示以诗曰:“狂心未歇为禅忙,万八千程过远方。
丧尽目前三顿棒,挥开脑后一寻光。
陈年故纸浑无用,今日新条亦渐忘。
见说云南田地好,异时归去坐绳床。
”“衲僧用处绝罗笼,拶著浑身是脱空。
辗破一尘如有旨,拨开万象觅无踪。
德山焚疏情先死,良遂敲门路已穷。
积劫尘劳忽吹尽,黑龙潭下五更风。
”及至滇,止于曲靖真峰山,构庵以栖。
傍有龙湫,堕叶触波必遭风雨。
安禅制之,龙徒去,遂建正法寺
寻入会城梁王钦崇殊胜,为创佛严寺居之。
云南行省平章达理麻等,力赞其事,当道权要,遐迩缁素,无不皈从,教化盛行。
弟子数百,得法者五人而已。
不久示寂,阇维之日,梁王车驾戾止,亲观举火,获舍利累累,太息而去。
门人瘗灵骨于寺左,塔焉。
天日中峰本,复为文诔之,略曰:“佛祖之道,未易坠兮。
无照,远逾一万八千里江山,以来兹。
佛祖之道,失所望兮。
无照,负三十七春秋而云归。
生耶?
死耶?
果离合兮,非智眼而莫窥。
祖意,教意,果同异兮,惟神心其了知。
无照于吾道无所悟兮,真机历掌,其谁敢欺。
无照于吾道有所悟兮,大方极目,云胡不迷。
笑德山之焚疏钞兮,何取舍之纷驰。
鄙良遂之归罢讲兮,徒此是而彼非。
惟吾无照总不然兮,即名言与实相,互融交涉而无亏。
出入两宗大匠之门兮,孰不叹美而称奇。
屈指八载之相从兮,靡有间其毫釐。
我门人之既多兮,求如无照者,非唯今少,于古亦稀。
我不哀无照之凶兮,哀祖道之既坠。
而今而后,孰与扶颠而持危?
对炉熏于今夕兮,与山川草木,同怀绝世之悲。”
释善
妙峰善禅师
刘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吴兴
年十三落发。
其师教以经论。
一览辄了大意。
久而弃之。
时佛炤唱道鄮山
师往参焉。
于风幡话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自是辩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庐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隐而名彰。
学者尊之。
妙峰禅师
出世于台之慧因鸿福万年诸刹。
退居皋亭刘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复领明之瑞岩
苏之万寿。
常之华藏。
次至灵隐
灵隐
密迩于阙。
轮蹄凑集。
师掩户若不闻。
一无所将迎。
公卿贵人
或见之。
寒温而已。
会天童虚席。
郑清之秉钧轴。
谓非师莫宜居。
勉师行。
师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于诱掖后进。
未尝厉声色。
然一经指授。
无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传。
师住灵隐时。
夜坐方丈。
为四鬼舁出入。
此与洞山宝事相类。
得道人。
时或有是。
不欲章异以惑修。
故讳而不言。
中峰所谓当时赖遇妙峰
若王老师。
又作修行无力会也。
将示寂。
澡身趺坐。
书偈云。
来也如是。
去也如是。
来去一如。
清风万里。
遂逝。
僧清珙元 1272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52 【介绍】: 僧。
常熟人字石屋
俗姓温
当湖福源
尝作偈云:“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后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讽自适。
有《石屋诗集》。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
首参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禅师,住当湖福源
尝作偈曰:「拾得断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退居霅溪之西曰天湖,吟讽其间以自适。
至正间,朝廷闻其名,降香币旌异,赐金襕衣。
壬辰秋示寂。
所著有《石屋诗》,其自叙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纸墨少便,不复记录。
云衲禅人请书之,盖欲知我山中趣向耳。
于是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掩而归之,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究其意,则有激焉。
其诗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雾山围锦障红。
触目本来成现事,何须叉手问禅翁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字石屋常熟温氏子,出家海盐崇福寺
遍游天目淮阳,遇二高僧,参悟禅旨。
元统间,住当湖镇福源禅寺,归隐太湖
至正间,诏降香币,赐金襕衣。
后示寂于湖州雾山,建塔焉。
又因高丽国王表达诏,谥佛慈慧照禅师
明隆庆间,一士人发塔视之,骨皆金色。
士人若有击之者,立死。
其法语山居诗,来复序之,谓有寒山子遗风。
及庵尝语众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清珙
字石屋
苏州常熟人
俗姓温
母刘氏。
生之夕有异光。
及长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发。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见高峰和尚
峰问。
汝为何来师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岂易求邪。
须然指香可也。
师曰。
某今日亲见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万法归一之语。
三年罔所得。
辞他行。
峰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乃见及庵。
庵问何来。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师曰。
万法归一。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无语。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热病底教。
汝与么。
师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意旨如何。
师答不契。
庵曰。
这个亦是死句。
师不觉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语诘之。
师答。
上马见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犹作这个见解。
师发愤去。
途中忽举首见风亭
豁然有省。
回语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也。
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也。
是死句。
某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会。
师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莺枝上分明语。
庵颔之。
久乃辞去。
庵送之门。
嘱曰。
已后与汝同龛。
俄而庵迁湖之道场。
师再参。
命典藏钥。
庵常与众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一众刮目。
后入霞雾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咏自得。
有终焉之志。
既而当湖福源虚席致恳。
师坚卧不起。
或让之曰。
沙门者。
当以弘法为重任。
閒居独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龙象归之。
云涌涛奔。
唯恐或后。
未几。
复还天湖
至正间
朝廷闻师名。
降香币以旌。
耆德皇后
锡金磨衲衣。
人以为荣。
师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与众诀。
其徒请问后事。
索笔书曰。
青山不着臭尸骸。
死了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掷笔而逝。
阇维舍利五色。
璨然无数。
其徒收灵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龛之语。
世寿八十有一。
僧腊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丽国人
师说偈印可。
有金鳞上直钩之句。
后归。
王尊之。
以为国师
数道师德
王甚渴仰。
及师化。
表达朝廷。
谥佛慈慧照禅师
文江浙。
净慈平山林公
天湖
取师舍利之半。
馆伴归国。
建塔供养。
师有上堂法语。
山居偈颂。
缉本盛行于世。
石屋禅师者。
讳清珙
虞山人也。
宋咸淳壬申
生于温姓。
生之夜。
光贯北垣。
其室异香。
经旬不散。
幼断酒胾。
素质清癯。
而精神宥密
六经杂史一览即不顾。
于佛经如获故物。
乃尽弃其所有。
为大僧。
翩然逸举。
择人而见。
首参高峰妙禅师
妙公曰。
新戒来须何事。
曰。
生死事大。
乞施大法。
公曰。
我本无法。
说甚小大。
乃服勤三年。
不契。
妙公曰。
温有瞎驴。
淮有及庵。
宜往见之。
直走见及庵。
路闻及庵多慢侮。
罢废参仪。
不以禅流为事。
大有名者。
辄遭删削。
疑之。
然心信妙公之指。
如不相当。
则走温未迟也。
乃至建阳西峰
通谒及庵。
及庵袒襟危坐。
展拜。
遂问曰。
区区逐日。
何所用心。
对曰。
以万法归一为本参。
及庵诃曰。
甚么害热病底。
教你参者死句。
悚然罔措。
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
作么生会。
拟对之。
及庵蓦起厉声曰。
者个亦是死句。
便入寝室。
罔措。
乃坚依座下。
久之及庵复理前话诘
对曰。
上马见路。
及庵又诃曰。
在此多年。
犹作恁么见解。
愤以为及庵卖己。
因背弃去。
及庵笑曰。
即回也。
于途中。
忽见风亭
乃急趋回。
举似及庵曰。
有佛处不得住。
亦是死句。
无佛处急走过。
亦是死句。
清珙今日会得活句了也。
及庵曰。
作么生会。
曰。
清明时节雨初晴。
黄鹂枝上分明语。
及庵肯之。
于是出入吴越
激扬禅社。
广结般若缘。
偶登霞雾山喜之。
遂搆草庵
号曰天湖
趋风者日众。
频作山居偈颂示之。
爱之者以为章句精丽。
如岩泉夜响。
玉磬晨鸣云。
嘉禾当湖新创福源禅刹
尽礼致
不起。
平山林禅师
作契聪排闼图柬
慨曰。
兄不容吾高卧也。
于是自携竹笠。
飘然而来。
福源乃勇于临众。
不期纲宗大振。
围绕座下。
多诸有道。
六七年间。
衲子为法忘躯。
而丛林丰盛。
如西天那烂陀寺。
贵人入寺饭僧。
布衲萧萧。
疑为矫饰。
窃视方丈。
棕拂道具外。
空徒四壁而已。
贵人大异。
乃私问寺主曰。
和尚人天知识。
何枯淡若此耶。
殆非吾辈之所堪矣。
寺主曰。
然吾师原俭于自奉。
施者虽多。
有即散之。
常诫吾党。
莫贪甘煖。
免偿宿债。
贵人感悟。
归散家财而隐。
有诏徵
坚以疾辞。
乃降金襕法衣赐之。
人以为荣。
叹曰。
吾少壮时。
犹不如人。
况今形之不逮矣。
忍将名字。
劳倦人间世乎。
乃上堂曰。
卸却顶上铁枷。
飏下手中木杓。
合眼跳过黄河。
腾身冲开碧落。
狮子踢倒玉栏干。
象王摆坏黄金索。
白云兮处处相逢。
青山兮步步踏著。
喝一喝云。
举头天外看。
谁是个般人
便弃福源
天湖
嘉禾公牍互至。
作偈答之。
有老拙背时酬应懒不能从命出烟霞之句。
年八十有一。
行不倚杖。
坐不施褥。
灯下书字如
尝与客夜话。
将达旦。
客谢息。
笑曰。
后生辈精神乃尔。
安足谋道耶。
俄告寂。
门人请命后事。
引声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须堀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
光前绝后一堆柴。
已而吉祥化去。
火后舍利。
五色莫计。
塔于天湖
时至正壬辰孟秋也。
谥曰佛慈慧照禅师
高丽王德化
且感异梦。
请旨移文江浙。
分舍利。
归国祀之。
赞曰。
瘦棱棱却。
如碧海波心。
涌起一座玉岩。
硬剥剥好。
似白云堆里。
突出千寻石屋
珙公自状其微也。
至于道倾彤室。
德感异邦。
置弗论矣。
但历来三百馀年。
人诵其诗偈。
读其语录。
恨不尊公。
至夜摩睹史之天上。
盖公不以虚言而欺世也。
明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清珙字石屋,受具后,与净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场及庵。
遂隐居吴兴雾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绝食,饮水而已。
为人慈祥恤物,作为祇陀,多警法语。
元至正初,道问流闻,洽于朝野,敕降香币以旌异之。
皇后亦赐金襕法衣,殊不为意。
至正壬辰秋,与众诀,书偈而逝,偈曰:“青山不着臭尸骸,死后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阇维,舍利五色,高丽王仰其道行,表达于朝,诏谥“佛慈慧照”。
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净慈林舍利予馆伴归国。
所著有《石屋语录》,诗不多见,《瘦集》载其山居诗云:“僧因产业致差科,官吏句追耻辱多。
我有山田三亩半,尽行发付与檀那。
”其高致可概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