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洪彦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饶州乐平人,徙鄱阳字仲达
神宗元丰间进士
广西提举常平
徽宗时殿中侍御史,论蔡京朋奸误国,又论何执中吕惠卿张商英等,皆条摭其过,不为隐避。
给事中,出知滁州吉州
卒年六十三。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进士及第,调常熟,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擢提举广南西路常平
御史中丞石公弼荐,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任言责五年,多所弹劾,不为回隐,迁给事中
政和四年罢,以集贤殿修撰出知滁州
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
久之,知潭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一,《宋史》卷三四八本传。
刘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勃
眉州眉山人
哲宗元符初诏求直言,九上书言宣仁太后之诬及司马光之枉,乞用范纯仁苏轼等,斥章惇蔡卞吕惠卿蔡京之奸。
提举河北路常平,寻坐元祐党籍废。
吕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晋江人
吕惠卿子。
徽宗大观元年,张怀素密谋起事,坐知怀素言行而不告,流配沙门岛。
陈淬南宋 ? — 11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兴化军莆田人字君锐
哲宗绍圣初鄜延吕惠卿,补三班奉职
以战功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高宗建炎初任诸军统制、知恩州,屡败金兵。
淮南招抚使李成,三战三捷。
金兵攻采石,奉命回援建康,在板桥独战势穷,被俘遇害。
全宋诗
陈淬(?
~一一二九),字君锐莆田(今属福建)人。
哲宗绍圣初进士试不第,以战功为左班殿直鄜延路兵马都监
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授忠州团练使真定府路马步副总管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诸军统制,兼大名府路都总管兵马钤辖,擢知恩州
二年,为康州防禦使,改宿州安抚使
三年,金人犯采石,兵败死难。
事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八引《莆阳志》,《宋史》卷四五二有传。
王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南安人字景文
哲宗绍圣间进士
吕惠卿侄女,避吕氏权十年不调。
沭阳,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以惠卿连姻,嘱往见,不往,左授海陵丞。
吕、蔡败,得全。
徽宗宣和中朝散郎通判潮州
改知汀州,未上,提举洞霄宫卒。
跋异后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后梁□阳人。
善画佛道鬼神。
尝于广爱寺张图排斥。
后福先寺请其画大殿护法善神,忽一人自称姓李,善画罗汉,乡里呼为李罗汉,愿与对画,角其拙巧。
乃竭精伫思,屹成一神,侍从严毅,设色鲜丽,盖平生之所未能者。
李氏见其精妙入神,非己所及,遂手足失措。
由是夸于人曰:“昔见败于张将军,今取捷于李罗汉。”
僧德谦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
罗山道闲
后住婺州明招山,历40余年,禅语流传甚广。
世称明招和尚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此书及《祖堂集》收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明招德谦禅师
罗山印记。
靡滞于一隅。
激扬玄旨。
诸老宿畏其敏捷。
后学鲜敢当者。
尝到昭庆
指壁画问僧。
那个是甚么神。
护法善神
师曰。
会昌沙汰时。
何处去来。
僧无对。
师令问演侍者
演曰。
汝甚劫中遭此难来。
僧回举似师。
师曰。
直饶演上座。
他后聚一千众。
有甚用处。
僧礼拜请别语。
师曰。
甚么处去也。
次到坦长老处。
坦曰。
夫参学。
一人所在亦须到。
半人所在亦须到。
师便问。
一人所在即不问。
作么生是半人所在。
坦无对。
后令小师问师。
师曰。
汝欲识半人所在。
祇是弄泥团汉。
清上座举仰山插锹话问师。
古人意在叉手处插锹处。
师召清。
清应话。
师曰。
还梦见仰山么。
清曰。
不要上座下语。
祇要商量。
师曰。
若要商量。
堂头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师在。
又到双岩
岩请吃次曰。
某甲致一问。
若道得。
便舍院与阇黎住。
若道不得。
即不舍院。
遂举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且道此经是何人说。
师曰。
说与不说。
拈向这边著。
如和尚
决定唤甚么作此经。
岩无对。
师曰。
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祇如差别。
是过不是过。
若是过。
一切贤圣皆是过。
若不是过。
决定唤甚么作差别。
岩亦无语。
师曰。
雪峰道底。
师访保宁
中路相遇。
便问。
兄是道伴中人。
乃点鼻头曰。
这个碍塞我不彻。
与我拈却少时得么。
宁曰。
和尚有来多少时。
师曰。
噫洎赚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
国泰代曰。
非但某甲。
诸佛亦不奈何。
师曰。
因甚么以己方人。
师在婺州智者寺
居第一座。
寻尝不受净水。
主事嗔曰。
上座不识触净。
为甚么不受净水。
师跳下床。
提起净瓶曰。
这个是触是净。
事无语。
师乃扑破。
师有师叔在廨院。
患甚。
附书来问曰。
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
一切处安置伊不得。
还有人救得么。
师乃复曰。
顶门上中此金刚箭。
逶过那边去也。
有一僧。
曾在师法席。
辞去住庵一年。
后来礼拜曰。
古人道。
三日不相见。
莫作旧时看。
师乃露胸问曰。
汝道我有多少盖胆毛。
僧无对。
师却问。
汝什么时离庵。
曰今朝。
师曰。
来时折脚铛子。
分付与阿谁。
僧又无语。
师乃喝出。
师住明招山四十载。
语句流布四方。
将欲迁化。
上堂告众嘱付。
其夜展足。
侍者曰。
释迦如来
展开双足。
放百宝光明。
汝道吾今放多少。
侍者曰。
昔日鹤林。
日和尚
师以手拂眉曰。
莫辜负么。
说偈曰。
蓦刀丛里逞全威。
汝等当善护持。
火里铁牛生犊子
临岐谁解凑吾机。
偈毕安坐。
寂然长往。
今塔院存焉。
系曰。
常言学仙须骨。
学佛须缘。
洞宾盖有骨有缘者耳。
然非黄龙手段斩截。
恐此汉未易压倒。
明招悟入没量。
如邓天君下视草木皆焦。
所谓但知尽法不顾无民。
由是知头门日孤冷弗振。
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泽绵长矣。
吕璹北宋 ? — 10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晋江人字季玉
吕惠卿父。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漳浦,教民焚燎而耕。
通判宣州,击侬智高,有功,擢开封府司录
鞫中人史志聪役卫卒伐木事,志聪以谪去。
官终光禄卿
全宋诗
吕璹(?
~一○七○),字季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惠卿父。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清源文献·姓名爵里》),知漳浦县通判宜州
官至光禄卿
神宗熙宁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
事见《宋史》卷四七一《吕惠卿传》。
韩绛北宋 1012 — 10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8 【介绍】: 开封雍丘人,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
韩亿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通判陈州、知成都开封府等。
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言差役之弊。
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当可用”。
熙宁三年参知政事
夏人犯塞,自请行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素不习兵事,以城堡相继陷落、庆州士卒作乱,罢知邓州
七年,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然事多滞留,且数与吕惠卿不合,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
安石再相,又与之有异,遂出知许州
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
卒谥献肃
全宋诗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
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
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嘉祐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
三司使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
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
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
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
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
六年,知河南府
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
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三年卒,年七十七。
谥献肃
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二五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第三子。
庆历二年进士
皇祐中累迁右正言
至和元年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出知庆州成都开封府,为三司使
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助王安石变法。
熙宁三年参知政事,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寻拜相,开幕府延安
次年,以措置乖方罢。
七年复代王安石相,密请再用安石
次年罢,历知州府。
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
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
著《治平会计录》、《枢密院时政记》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内外制集十三卷、奏议三十卷。
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李师中北宋 1013 — 10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78 【介绍】: 宋应天府楚丘人字诚之
进士
广西提点刑狱,摄帅事。
善抚土著,招降侬智高子宗旦,边民呼为“桂州李大夫”。
神宗时,累官至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
反对王韶熙河
上书极论时政得失,乞召用司马光苏轼等。
吕惠卿劾,贬和州团练副使
有《珠溪诗集》。
全宋诗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
进士,调并州推官
鄜延经略使庞籍辟,知洛川县
庞籍枢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县兴元府褒城县,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
仁宗三年(一○五八),迁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
七年,改知济州,历知兖州凤翔府
神宗熙宁初,擢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
西夏事起,改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坐与王韶战守意异,王安石,遂降知舒州,徒知、登、瀛州
又因上书言事忤执政,贬和州团练副使,稍徙单州
右司郎中分司南京
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已佚。
今存《珠溪集》一卷。
事见《忠肃》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有师中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七《珠溪集》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本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
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由是知名。
进士庞籍辟知洛川县,又荐为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文字。
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边人化听,称李大夫,不敢名。
还知兖二州,迁直使馆,知凤翔府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知秦州,为政持重总大体,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虽屡黜,气未尝稍衰。
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
事见刘挚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忠肃》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吕公著北宋 1018 — 10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89 【介绍】: 寿州人字晦叔
吕公弼弟。
仁宗时进士第
英宗时蔡州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
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
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
哲宗元祐元年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
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卒谥正献
全宋诗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仁宗时以父荫补奉礼郎
进士通判颍州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开封府
二年,为御史中丞,出知颍州
八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
元丰五年(一○八二),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
扬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四年卒,年七十二。
谥正献
东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简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
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通判颍州,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友。
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阁待制侍读
英宗亲政,加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蔡州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银台司
熙宁初知开封府
二年御史中丞
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出知颍州河阳
召还提举中太一宫,迁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
元丰五年乞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
扬州
哲宗即位,还朝为侍读,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
三年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四年卒,年七十二。
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北宋 1019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陕州夏县人字君实
司马池子。
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
仁宗宝元元年进士
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侍读学士
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
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
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
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初编撰战国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
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
初仕苏州签判
父死服除,改武成签判
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
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六年,以端明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
温国公谥文正
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
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
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
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
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宝元元年进士甲科
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
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
王安石新政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
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
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
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
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冯京北宋 1021 — 10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94 【介绍】: 鄂州江夏人字当世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第一
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
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
出知扬州江宁府,还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神宗立,改御史中丞
反对王安石变法,数论其更张失当。
熙宁三年,除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
苏轼刘攽外制
吕惠卿谮劾,罢知亳州
徙知成都府,安抚蕃部。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
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简
有《灊山》。
全宋诗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今属湖北)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
通判荆南军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试知制诰
岳父富弼当政,避嫌出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
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出知太原府
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一○七○),擢枢密副使(同上书卷二一三)。
四年,进参知政事
因数论新法,出知亳州,历渭州成都府河阳府。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
晚年为中太一宫使侍讲,改宣徽南院使
太子少师致仕。
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
谥文简
有《灊山》(《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已佚。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六《冯文简公京传》。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今录诗七首。
冯京(1021—1094) 北宋官员。
字当世
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的状元
历官翰林学士扬州知州枢密副使成都知府宣徽南院使保宁军节度使,以太子少师致仕。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
卒后追赠司徒谥文简
有《灊山》(已佚)。
曾向苏轼讲述黄鹤楼的有关故事,苏轼据之作《李公择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一诗。
全宋文·卷一三六二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富弼之婿。
皇祐初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为第一,以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
太常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
先后以龙图阁待制右正言扬州江宁府,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以端明殿学士太原府
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擢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
以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改渭州,徙成都府,以观文殿学士河阳
哲宗立,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
元祐七年,告老,以太子少师致仕。
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谥文简
著《文集》、《奏议》凡三十卷。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王安石北宋 1021年11月12日 — 1086年4月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
王益子。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签书淮南判官
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
舒州通判、知常州
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
知制诰,以母丧去职。
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侍讲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
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
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
元丰三年封荆国公
卒谥文
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
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
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
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
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
六年知制诰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
寻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江宁府
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
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
后改封荆。
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
太傅
绍圣中谥文
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
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
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
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
校以南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
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
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
仁宗历官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
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侍讲
熙宁二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
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
八年,复相。
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
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
绍圣中谥曰文
崇宁三年追封舒王
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
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
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邓绾北宋 1028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86 【介绍】: 成都双流人字文约
进士第
神宗熙宁三年通判宁州,条上时政数十事,颂王安石新法。
累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力行常平、水利、免役、保甲等法,进御史中丞
安石罢相,颇附吕惠卿
安石复相,即劾惠卿等。
后被斥知虢州,终知邓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四
邓绾(一○二八——一○八六),故名维清字文约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至子。
进士高等,稍迁职方员外郎
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
召对,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
以颂新法升官,乡人在都者皆笑骂,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寻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五年,擢御史中丞
王安石去位,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又劾吕惠卿章惇
神宗谓其奸回,斥知虢州
历知荆南、陜、永兴军、邓等州军。
元祐初滁州,未去邓而卒,年五十九。
著有《治平文集》三十卷、《翰林制集》十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议》二十卷、杂文诗赋五十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蒲宗孟北宋 1028 — 10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93 【介绍】: 阆州新井人字传正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
神宗熙宁初,为著作佐郎
吕惠卿制手实法,累迁知制诰
同修两朝国史,擢翰林学士
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丞,以荒于酒色及缮治府舍过制,罢知汝州,徙郓三州
因滥用酷刑被劾,夺职知虢州
后还职历知大名府
性奢侈,宴饮无度,为时议所贬。
全宋诗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调夔州观察推官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
六年,进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侍读
元丰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徙郓州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夺职知虢州(同上书卷四二七)。
五年,复职知河中
七年,移知永兴军(同上书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
以疾求河中,既至,卒,年六十六。
谥恭敏(《挥麈录》后录卷五)。
有文集、奏议七十卷(《宋史·艺文志》),并集宋齐以后钱塘诗三千馀首为三十卷(《乾道临安》卷三),已佚。
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今录诗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一六二九
蒲宗孟(一○二八——一○九三)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县西)人,师道子。
皇祐五年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
熙宁三年,召试学士院,以为馆阁校勘中书检正官,进集贤校理
七年,奉命察访荆湖两路,奏罢辰、沅役钱及湖南丁赋,助吕惠卿制手实法。
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
神宗称其史才,命同修仁、英两朝国史,为翰林学士侍读
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丞
次年罢知汝州
资政殿学士,历知郓三州河中府
御史劾其惨酷,夺职知虢州
后复职知河中永兴大名
元祐八年卒,年六十六,谥恭敏
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十卷。
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王安国北宋 1028 — 10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74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平甫
王安石弟。
神宗熙宁初以材行召试,赐进士及第
西京国子教授
官满进京,神宗问外间对新法议论如何,答以“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遂仅授崇文院校书
后改秘阁校理
安石政见不合,非议新法,屡谏其兄。
又深恶吕惠卿
安石罢相,安国因参与郑侠献《流民图》事,夺官放归田里。
有文集。
全宋诗
王安国(一○二八~一○七四)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安石弟。
神宗熙宁初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
官满,召为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
政见与安石不合,吕惠卿为相时,因与郑侠狱牵连,夺官放归。
熙宁七年卒,年四十七。
有文集六十卷,已佚。
今存《王校理集》(见《两宋名贤小集》)一卷。
事见《临川集》卷九一《王平甫墓志》,《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酌校他书,连同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五八六
王安国(一○二八——一○七四)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石弟。
幼敏悟,年十二即以文章称于世。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
著作佐郎秘阁校理大理寺丞
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
安国与其兄政见有异,屡以新法谏之,且结怨于吕惠卿,及安石罢相,遂夺官归田里。
著有文集六十卷,诗《王校理集》一卷(存)。
参见王安石撰《王平甫墓志》(载《临川集》卷九一),《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张戬北宋 1030 — 10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1076 【介绍】: 宋凤翔郿县字天祺
张载弟。
进士
金堂县,有善政。
神宗熙宁初监察御史里行
三年,累章论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乱法。
贬知公安县,徙夏县,又徙凤翔府司竹监,举家遂不食笋。
笃厚宽裕,乐道人善。
与兄关中学者称为“二张”。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
张戬(一○三○——一○七六)字天祺,眉(今陕西眉县)人,载弟。
进士,调阌乡主簿,知金堂县
熙宁初,为监察御史里行,累章论王安石乱法,乞罢条例司及追还常平使者,又诣中书争之,遂称病待罪。
出知公安县,徙夏县,又徙凤翔府司竹监
熙宁九年卒于官,年四十七。
张质京《张戬圹志》,《宋史》卷四二七《张载传》有附传。
释净端北宋 1032 — 11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僧。
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
通经史,善诗书。
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
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
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
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
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
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
有《吴山集》,已佚。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
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
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
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
著有《吴山集》。
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西余山
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夕必歌之达旦。
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吕公肉食。
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张璪北宋 ? — 10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 【介绍】: 滁州全椒人初名琥字邃明
张洎孙。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凤翔法曹缙云
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引入同编修中书条例,寻授集贤校理,数月间骤迁知谏院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历知蔡州、判司农寺、知河阳
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进知制诰知谏院判国子监
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中书侍郎
哲宗立谏官御史合攻其依附王安石吕惠卿,构陷冯京苏轼
罢知郑州,累徙扬州
卒谥简翼
全宋诗
张璪(?
~一○九三),初名琥字邃明
瑰弟。
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
凤翔法曹缙云
神宗熙宁中,同编修中书条例同修起居注
以事出知蔡州
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知制诰知谏院
鞫治苏轼狱,谋致于死。
四年(一○八一),拜参知政事,改中书侍郎
哲宗立,罢知郑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
元祐八年卒于知扬州任。
谥简翼
事见《钱塘》卷一六《张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八
张璪(?
——一○九三),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洎孙。
未冠登第,历凤翔法曹缙云
王安石引为同编修中书条例,授集贤校理知谏院直舍人院
出知蔡州,复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
司农寺,出知河阳
元丰初,入权度支副使,遂知制诰知谏院判国子监
四年,拜参知政事,改中书侍郎
哲宗立谏官御史合攻之,踰岁,乃以资政殿学士郑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进大学士,知扬州
元祐八年卒,谥简翼
善探情变节,左右从顺,往往以危机陷人,时论鄙之。
宋史》卷三二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