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道宗隋至唐初 563 — 62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莱州即墨之孙氏子。
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
受智度十地地持成实毗昙等论。
晚住游德寺。
所自造也。
尝讲大论。
而天华旋绕堂户。
久而飞去。
曾不委地。
众叹希有。
未尝以为异。
徙住慧日寺
英彦同聚。
常阐成实。
入关住胜光寺。
复延于弘义宫法集。
群后百辟。
咸从听列。
自尔周轮无替。
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一。
太宗在秦邸。
下教赙物二百段。
终南山至相之南岩
释道宗
俗姓孙氏
莱州即墨人
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
学通经论。
明达识慧。
标举河海名播南北。
立四种黎耶闻熏解性佛果等义。
广如别传。
受业智论十地地持成实毗昙。
大小该博。
晚住州中游德寺。
寺即宗之所造。
房堂园圃悉是经论。
声名雄远玄素攸仰。
及讲大论天雨众花。
旋绕讲堂飞流户内。
既不委地。
久之还去。
合众惊嗟希有瑞也。
虽目对初不怪之。
行讲如初。
后不重述。
时共伏其远度。
晚住慧日
英彦同聚该富是推。
常讲成实弘匠后学。
伪郑钦敬礼问优繁。
上清东夏又钦德素
召入西京住胜光寺。
复延入弘义宫。
通霄法集。
群后百辟咸从伏听。
披阐新异振发时心。
自尔周轮随讲无替。
虽无成济而学者推焉。
武德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一。
秦府下教赠物二百段。
收葬于终南山至相寺南岩
统叶护可汗隋末唐初 ?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 【介绍】: 隋唐时西突厥首领
姓阿史那氏
步迦可汗孙,射匮可汗弟。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立为可汗
勇而有谋,善攻战。
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
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
唐高祖武德三年,遣使朝贡,高祖厚加抚结,与之并力以图北突厥
又遣使来求婚,以路梗未果。
太宗贞观二年玄奘西行经素叶城,曾得其保护。
同年为其伯父莫咄贺所杀。
僧灵润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泰山
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师。
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与徵诘。
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愈益厌。
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西院
自课迄三年。
蓝田感化寺
偕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兴善寺
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
外祖吴超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
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有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价。
众聚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隋末在兴善院感魔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僧道因隋末唐初 587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58 【介绍】: 隋唐时僧。
濮州濮阳人俗姓侯
好老庄之学,所讲经训,该通内外。
初诣灵岩寺求师诵习,后讲《涅槃》,宿齿名流皆叹服。
隋末,避居益州多宝寺
入唐,召赴京师,与玄奘法师翻译校定梵本,兼充證义
有《维摩章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侯氏
濮阳人也。
七岁丁内艰免丧。
求师于乡里之灵岩寺
不浃旬。
诵通涅槃二帙。
落发益加砥砺即事讲演。
及升戒品。
旋习律仪。
彭城嵩法师
传摄大乘论。
门徒鼎盛。
于众中过见推揖。
每令覆讲后隐太岳凡阅四秋。
将诣洛无与偕者。
方以时禁不可独行。
但念观音。
旁有皓首沙门
从何许来相𢹂入城。
忽不知所在。
人以为冥感所致。
避难三蜀之多宝寺
开摄论维摩
听者千数。
暹法师东海人也。
尤负才艺。
傲视群众。
每造因辄改容。
酬遣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
岳牧官僚。
俱申虔仰。
彭门山寺久经颓废。
以习道安居之暇构坏营圮。
蔚成净坊。
尽刻三藏经典于寺之北岩
玄奘法师
翻译于京师大慈恩寺
诏起因校定。
兼充正义。
师深加叹赏。
慧日寺楷法师延请说法。
帝城缁侣。
得所未闻。
专业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
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
及四分律等。
摄论维摩有疏。
显庆三年三月
终于慧日。
明年反葬于彭门。
春秋七十有二。
释道因
姓侯氏
濮阳人也。
禀祜居醇含章纵哲。
覃吁之岁粹采多奇。
髫龀之辰殊姿特茂。
孝爱之节慈顺之风。
率志于斯心以极。
年甫七岁丁于内艰。
嗌粒绝浆殆乎灭性。
成人之德见称州里。
免丧之后思酬罔极。
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诣灵岩寺求师诵习。
曾不浃旬通涅槃经二帙。
举众惊骇谓为神童。
落发已来。
砥砺其行揣摩义章
即讲涅槃。
宿齿名流咸所叹服。
及升上品旋学律仪。
又于彭城嵩法师所传摄大乘。
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趋。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因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见推揖。
每敷摄论即令覆讲。
后隐泰岳凡经四秋。
将诣洛中。
属昏李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方。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超迈。
恐罗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歘至。
皓然白首请与偕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未几避难三蜀居于多宝寺
好事者素闻道誉。
乃命开筵摄论维摩
听者千数。
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
殖艺该洽尤善大乘。
昔在隋朝英尘久播。
学徒来请接武磨肩。
暹公傲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
沈吟久之方用酬遣。
抗音驰辩雷惊波注。
尽妙穷微藏牙折角。
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国公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
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
并国华朝秀重望崇班
共籍芳声俱申虔仰。
乃于彭门山寺习道安居。
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
慨然构怀专事营缉。
未移再稔蔚成净场。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
缅惟法尽将翳龙宫。
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
穷多罗之秘[袌-包+矢]。
尽毗尼之正文。
纵尧世之洪水襄陵
任赵简之北山燎狩。
必无他虑。
与劫齐休。
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綍。
追赴京邑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翻译。
校定梵本兼充證义
师偏奖赏之。
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有力焉。
慧日寺楷法师者。
聪爽温赡声蔼鸿都。
首建法筵请开奥义。
帝城缁俗具来咨禀。
欣焉相顾得所未闻。
研几史籍尤好老庄。
咀其菁华含其腴润。
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
故所讲训内外该通。
其专业者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著章疏。
已而能事毕矣。
示疾终于长安慧日寺
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春秋七十二。
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
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
道俗送葬数有数千。
弟子玄凝等。
嗣其香火。
至龙朔中中台司藩大夫李俨制碑。
欧阳通书焉。
僧辩机初唐 ? — 6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 【介绍】: 唐僧。
太宗贞观间长安会昌寺。
玄奘门人。
贞观十九年,诏与诸僧同助玄奘译经
寻据玄奘口述西行始末,笔录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高宗永徽三年,因涉房遗爱谋反事而被杀。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僧道宣隋末唐初 596 — 6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
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
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
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
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
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
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
懿宗时追谥澄照
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广陵太守让之后。
考申陈吏部尚书
母梦月贯怀而娠。
又梦梵僧语之曰。
汝所娠者。
梁之僧祐
僧祐之僧护也。
宜从出家。
崇树释教。
九岁能文辞。
十五岁习诸经律。
十六岁出家。
依智頵律师
受业日严寺。
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
隋大业间
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
仍习律焉。
才听一过。
即欲脩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脩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遽去律也。
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仙掌谷。
所居乏美饮。
或过而指其地曰。
此可以井。
凿之。
仅深尺馀。
而水足用。
后因寺之。
而号以白泉。
俄徙崇义精舍。
又徙丰德寺
尝独坐。
神人告曰。
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
构而居之。
可以成道。
又筑辟而徙焉。
贞观中
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
终南时。
龙化为男女之形。
以礼谒。
沙弥或顾盻。
起妄念者。
龙怒将攫搏之。
寻悔吐毒井中。
及去戒
且勿汲。
乃封闭至今云。
处士孙思邈
游林下密甚。
会天早。
西域僧请于朝。
结坛祈雨昆明池上。
昆明池水。
日缩数尺。
夜方行道。
忽有老人。
状颇仓卒。
前拜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
无雨盖天数。
初非弟子所敢为。
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
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
命在旦夕。
惟和尚慈悲加护。
曰。
胡僧虽贪。
而杀吾类也。
岂相扼哉。
孙先生仁者。
汝往求救。
庶几其怜汝而救矣。
老人扣思邈
指。
思邈曰。
吾闻昆明池龙宫。
有神方三十首。
能以予我。
当汝救也。
老人曰。
此帝命不许辄传。
事急矣。
固何所吝。
顷之方至。
思邈谓老人曰。
汝还无惧。
自尔池水大涨。
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
而久不变香色者。
有送季孟柰果
而味异世间者。
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
至于筑坛。
而长眉之僧谈论。
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
传祇桓图经。
致佛牙舍利。
天童左右给侍。
天人往来议论。
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
西明寺成。
上座
三藏奘公翻译。
例送舍利。
建塔扶风无忧王寺。
皆奉诏。
撰法门文记。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三宝录。
羯磨戒疏。
行事钞。
义钞等。
二百二十馀卷。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
安坐而化。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窆于坛谷石室。
平生三衣皆苧。
一食唯菽。
杖锡以行。
敷具而坐。
三果梵僧赞曰。
自佛灭后。
像法住世。
行毗尼者。
唯师一人而已。
咸通十年
谥澄照
塔号净光。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和尚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西明寺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姓钱
丹徒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盛德百代。
母娠而梦月贯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十五厌俗。
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十六落发。
日严道场。
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
智首律师受具。
习律才听一遍。
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已。
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
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
奇草蔓延。
隋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宫村。
净业寺地。
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
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
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
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
将搏攫之。
寻追悔。
吐毒井中。
知封闭。
人或潜开。
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
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
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
又供奇果。
味甘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有处士孙思邈
常隐于终南山
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
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
昆明池
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
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
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
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西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法力加护。
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
冤诉再三。
律师示我。
故敢相投也。
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
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
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
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
捧方而至。
曰。
尔速还。
无惧番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
数日溢岸。
西僧术尽。
西明寺初就。
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贞观中
西明寺行道。
足跌。
前有物扶持。
履空无害。
熟视之。
乃少年也。
遽问。
何人。
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
拥护久矣。
曰。
贫道修行。
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
俄授于
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
有一天来。
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
云是棘林香。
后十旬安坐而化。
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
令饰图写宣之(著续高僧传)。
释清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梓潼人
少游京师
贞观中玄奘三藏回自西域
诏造广福寺
为太穆后追度。
且就以翻译。
其所须吏力。
悉与玄龄商量。
优给。
仍召诸方大德。
谙练大小乘经论。
为时所尊尚者。
十一人。
證义员。
寔与其选。
同居慈恩寺
译经图纪四卷。
行世。
僧义褒初唐 ? — 6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
常州晋陵人
俗姓薛
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
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
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
后住洛阳净土寺
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少时出家。
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
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
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
后住洛阳净土寺
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
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道士嘲谑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常州晋陵薛氏。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
禀华严大品。
明即兴皇朗公嗣也。
旷法师缙云山永安寺
辞往从之。
旷当陈朝盛集。
已称宿匠。
故其三经四论。
江表推让。
竭诚探讨。
且三十馀年。
后徙金华法幢寺
弘道摩怠。
慈恩寺玄奘法师
申请后聘。
有司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师每兴谈论。
叹其该博。
而诋斥晚生。
以为耽迷名体。
莫知玄照
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
然后门位诸公。
信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之不诬也。
且谓论固释经。
经难论易。
悼流俗之相反。
故在座。
朝唱圣经。
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
既雩无雪。
内设道场祈祷。
东明道士李荣论义。
荣先立本际义。
问曰。
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
互得。
问如是则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耶。
答亦通。
又问。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问。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不能报。
因谑曰。
汝既唤我作先生
汝便是我弟子。
曰。
刍荛嘲谑。
尘黩天听。
然虽无言不詶。
顾礼何如。
我佛弟子。
由来师佛。
汝称先生
则先天地生。
其师道祖
尚有何说。
忸怩下座。
立义。
即立大智度义。
李徒妄加难诘。
摧若拉朽。
天子欣然。
既而诸寺交请。
开法华净名。
中百经论。
莫不允诺。
龙朔元年
随驾上东都
频入宫禁论义。
每于净土阐扬。
久之遘疾。
卒于净土。
寿五十一。
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姓薛
常州晋陵人
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
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
游谈在务。
周流会稽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
明法师
禀学华严大品。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传经述论。
三十馀年。
驰名三辅。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京邑承风。
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即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时在慈恩。
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
乃负气盰衡。
傲然乱举。
为提纽解决。
疏刷神襟。
责以三关。
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
统略悟迷。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疏拔之神奇。
伏其辨洽之铦利。
宰辅冠盖。
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
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
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
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耶。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曰。
若使道将本际。
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曰。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
不能报。
便下座。
天子欣然。
内宫嗟赏。
释明慧初唐 ? — 66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
尽讲诵夜。
未尝睡瞑。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灭于京兆北坊玉华宫
慧方大慈恩寺夜绕佛堂行道三鼓矣。
见白虹四道南北贯东井下。
映塔院。
念以为传记所载。
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
贯太微。
今其数虽减。
世尊三分之二。
然非圣人莫足当之。
其无乃玉华法师遽如许耶。
诘且以其事白众。
众未之信。
却后九日。
讣闻因大叹服。
释明慧
不知何许人也。
简默恭己约志蠲明。
耐乎寒馁誓求大乘。
精进之铠介躬。
睡眠之魔退迹。
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
玄奘三藏京兆北坊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
麟德元年示灭。
其夜子时旋绕佛堂。
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
慧心怪焉。
即自念曰。
昔如来灭度。
白虹十二道。
从西贯于太微。
于是有双林之灭。
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
申旦向众述其所见。
众咸怪之。
至九日凶问至
正符所见。
慧弥增笃励。
老而无懈。
未知终所。
僧玄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长安总持寺沙门
太宗贞观末玄奘弘福寺译经,后又从玄奘大慈恩寺为译经法师
高宗永徽末著《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
僧法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祖考历仕魏齐
则兖产也。
幼俊颖。
傲岸时俗。
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
玄龄尝谓之曰。
丈夫于少壮时。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弃去禄位。
以优逸自处。
年二十四岁。
鹰扬郎捋。
遭母忧。
读涅槃经。
至居处迫迮之文。
遂发心出家。
听讲涅槃三十馀过。
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
于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冀州
贞观初
诏私度者处死。
时僧避难峄阳山中。
资给窘乏。
誓不顾身。
即剃落。
走州县。
告急守宰曰。
但施粮饷。
终获福祐。
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济之。
乃两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许。
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
经年米尝不减。
其一五六十人食。
仅两日。
米已告竭。
曰。
无足怪者。
盖所学有大小。
所脩有勤堕。
则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难而至者。
日以增益。
复值雨潦。
莫之归宿。
山有大岩。
虎狼所栖托也。
竟造。
而告语使去。
果去不旋踵。
当是时。
虽身营众务。
仍依哲匠。
探讨华严。
如常时。
及难释。
再往安州皓法师
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
而吾徒之往来者。
过相辅赞。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升座。
开佛经。
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识者谓识。
末世护法菩萨。
俄以棱伽奥义久废。
所在求访。
无恤夷险。
慧可禅师
以达磨之传。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习此经。
故其后裔。
皓法师者。
尤加勖励。
即依禀。
屡蒙击节。
自尔阐演三十馀过。
后学赖以启悟者。
殆莫殚纪今叙师承。
使将来有所考据云。
达磨禅师慧可慧。
育二师。
育师受道。
不务言说。
可师出粲师。
慧师。
盛师。
那老师。
端师。
藏师
真法师
玉法师(已上并讲演。
无著述)。
又出善老师(钞四卷)。
(疏五卷)。
明师(疏五卷)。
胡明师(疏五卷)。
远承可者。
有大聪(疏五卷)。
道荫(钞四卷)。
冲法师(疏五卷)。
岸法师(疏五卷)。
宠法师(疏八卷)。
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
自依摄论者。
(疏四卷)。
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
旷法师
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
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茔(并传镫扬化)。
冲公
专以棱伽命家。
前后敷弘。
殆二百过。
当其说时。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莫不曲当。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见之言说。
则已粗矣。
况在纸上者乎。
是谓粗中之粗。
事难一向。
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
有诏兖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
虽名与公贯。
而独以玩弄泉石。
抚接遗逸为心。
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招之。
题书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屡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盖鼎来。
中书杜正伦
亲厕下陈。
共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
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曰。
兖州小僧也。
问何为远至。
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网。
漉信地鱼龙耳。
曰。
斯则大心开士也。
偶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此打人。
钦泰曰。
打人罪。
我自当。
曰。
罪不自当使谁当耶。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哉。
钦泰礼谢。
三藏玄奘
不许人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噫何可及哉。
仆射于志宁谓。
寔法界头陀僧。
未易以名实拘也。
其言得之。
显庆间
还兖。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后不知所终。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也。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
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
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
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修外学
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
山有虎穴。
诣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
虎乃相携而去。
及难解乃随处弘法。
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
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
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请还俗。
更依新翻经。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师亦命代弘经护法。
强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僧怀素初唐 609 — 682
怀素俗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父强为左武卫长史
遂为京兆人
贞观十九年玄奘出家。
宏济寺
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
寻归西京
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
曾祖岳。
高宗时绛州曲沃县
祖徽𮞅州广武县
强右武卫长史
皆居京兆
遂占籍焉母李氏梦云雷震骇而娠。
及生神光满室。
卜之当为王者师
幼而聪慧。
器度老成。
甫十岁。
忽从二亲求出家。
贞观十九年
玄奘三藏
方回西域
获事焉。
始探经论。
既登具。
专务律学邺郡法励律师
一方之名匠也。
依之三载。
悉与指摘古人瑕玼。
乃叹曰。
吾宁自弃乎。
咸亨元年
发心别述开四分记。
上元三年
诏住西太原寺。
仍听道成律师讲。
永淳元年所述记文毕功。
凡成十卷。
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俄而疾。
谓弟子秀章曰。
余报将终矣。
时空中有乐音。
奄然而逝。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三。
所宗萨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
斥古疏十六失。
其与南山不无牴牾。
开元中
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
对砺旧疏也。
释怀素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选调为绛州曲沃县
祖徽延州广武县令
强左武卫长史
乃为京兆人也。
母李氏梦云雷震骇。
因而娠焉。
诞育之辰神光满室。
见者求占。
此子贵极。
当为王者之师傅也。
幼龄聪黠器度宽然。
识者曰。
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耳闻口诵皆谓老成。
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西域回。
誓求为师。
云与龙而同物。
星将月以共光。
俱悬释氏之天。
悉丽著明之象。
初寻经论不费光阴。
受具已来专攻律部。
邺郡法砺律师
一方名器五律宗师。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乡导。
著疏十卷别是命家。
见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习三载乃见诸瑕。
喟然叹曰。
古人义章未能尽善。
咸亨元年发起勇心。
别述开四分律记。
至上元三年丙子
奉诏住西太原寺。
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
永淳元年十轴毕功一家新立。
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义半千百条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风之震砰輷而无远不闻。
所化翕然所传多矣。
复著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诵金刚经三十卷。
大律已疏计五十馀遍。
其馀书经画像不可胜数。
于本寺别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
时空中有天乐浏亮。
奄然而逝。
俗龄七十四。
法腊五十三。
葬日有鸿鹤绕塔悲鸣。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萨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缘化地部出化地从有部生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谓之新章焉。
开元中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对砺旧疏也。
又谓为东西塔律宗。
因传习处为名耳。
大历中相国元公载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
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
委宝园光翌传行之。
后元公命如净公为素作传。
南康皋作灵坛传授毗尼。
新疏记有承袭者。
刊名于石。
其辞酋丽其翰兼美。
为蜀中口实焉。
释玄大
释玄大
梵。
新罗人
法名萨婆慎菩
提婆(唐言一切智天)童稚深沈。
人相。
不茹荤。
不□□□□□□□□□□也。
尝泛舶如唐。
学问靡常。
阐奥穷微。
高宗永徽中
遂往中印度
礼菩提树。
如师子游行。
不求伴侣。
振五楼之金策。
望三道之宝阶。
其所远慕艰危历览风土。
亦未能尽导。
便向大觉寺挂锡。
详捡经论。
备省方俗。
后还震旦敷宣法化。
玄绩乃著。
巍巍乎其成功矣。
赞曰。
此上数人邈若青徼。
径入中华。
法显
玄奘之逸迹。
朅来绝域。
视如里巷。
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僧惠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
唐僧。
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
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
后授太原寺主
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
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
今名盖高宗所易也。
姓赵氏
天水人
其先有以仕宦。
新平者。
因复为豳人。
世负位望。
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
生而岐嶷不群。
志学之年出家。
隶乡里昭仁寺
时贞观三年也。
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又补西明寺都维那
受太原寺主
皆领其寺任。
高宗
尤爱其博考儒释。
雅著篇章。
辞辩云飞。
材思泉涌。
兼以直气正色。
不惮威严。
赴火蹈汤。
无所屈挠。
频承诏。
与黄冠抗论。
上每叹其气局之美。
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
属藁未就而卒。
广福寺沙门彦悰
续成十卷。
以上之。
奉御吕才
造释因明图注三卷。
以非斥诸师正义。
致书责其妄。
且讥其浅陋。
不量涯分。
太常博士柳宣闻之。
译馆大德曰。
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
识者以为然。
释惠立
本名子立
天皇改为惠立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远祖因官徙寓新平
故为豳人焉。
爰祖及父俱驰高誉。
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
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
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
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
识敏才俊神清道迈。
习林远之高风。
有肇融之识量。
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次补西明寺都维那
后授太原寺主
皆降纶旨令维寺任。
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
妙辩云飞益思泉涌。
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
赴火蹈汤无所屈挠。
频召入内。
与黄冠对论。
皆惬帝旨。
事在别传。
玄奘法师求经印度
若无纪述季代罕闻。
遂撰慈恩三藏行传。
未成而卒。
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
总十卷。
故初题云。
沙门惠立释彦悰笺是也。
削藁云毕虑遗诸美。
遂藏诸地府。
世莫得闻。
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
将出乃即终焉。
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
致书责之。
其警句有云。
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
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
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
不量涯分何殊此焉。
由兹而寝。
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
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
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僧圆测初唐 613 — 6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93 【介绍】: 唐僧。
全名圆测文雅。
原籍新罗
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佛教经论。
后师从玄奘
召为京师西明寺大德;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撰疏。
后应选入译经馆,佐天竺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大乘显识》等。
释圆测者。
未详氏族也。
自幼明敏慧解纵横。
三藏奘师慈恩基师
讲新翻唯识论。
赂守门者隐听。
归则缉缀义章
将欲罢讲。
西明寺鸣钟召众。
称讲唯识。
慊其有夺人之心。
遂让讲训。
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
而亦不后也。
高宗之末天后之初。
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
众皆推挹。
及翻大乘显识等经。
證义与薄尘灵辩嘉尚攸方其驾。
所著唯识疏钞。
详解经论。
天下分行焉。
僧普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性明敏。
尝请事玄奘,其勤恪之心为同列所不及,玄奘亦默许之。
玄奘译大小乘经律论于玉华宫
普光随同参预翻译,其中大乘诸经多出普光之手,时号大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史失姓氏。
乡里素事三藏奘法师
勤吝非侪辈所及。
其智解尤莫可测。
后预传译。
由是嶷然独见头角。
以旧翻俱舍论文义多缺。
因出梵本再译以授
其义多是西印萨婆多师私所记忆。
为著疏解判。
行之。
贞观十九年
终于麟德元年
出大小乘经律论。
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笔受
十七八。
晚于玉华宫
出般若经裨赞之功。
殊甚。
释普光
未知何许人也。
明敏为性。
爰择其木。
请事三藏奘师
勤恪之心同列靡及。
至于智解可譬循环。
闻少證多。
师默许。
末参传译头角特高。
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嫌古翻俱舍义多缺。
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
乃密授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
因著疏解判。
一云。
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
如汉之有沲欤。
又尝随玉华宫译大般若经。
厥功出乎裨赞也。
时号大乘
观夫贞观十九年创译记。
麟德元年终于玉华宫
凡二十载。
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十分七八是笔受
或谓嘉光普光也。
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
普光是也。
释彦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
太宗贞观末京师,求法于玄奘
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
后不知终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
贞观末
译馆开人物尤盛。
光宝之徒角立。
长于著述。
沙门慧立相流亚。
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
道里夷险。
风俗美陋。
为之笺释。
以行世云。
大乘灯
大乘灯禅师者。
爱州人也。
梵名莫诃夜那钵地已波(唐云大乘灯也)幼随父母汎舶往社和罗钵底国。
方始出家。
后随唐使郯绪相逐。
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处进受具戒居京数载颇览经书。
思礼圣踪。
情契西极。
体蕴忠恕性合廉隅。
戒巘存怀禅枝叶虑。
以为溺有者假缘。
缘非则坠有。
离生者托助。
助是则乖生。
乃毕志王城敦心竹苑。
冀摧八难终求四轮。
遂持佛像携经论。
越南溟到师子国
观礼佛牙备尽灵异。
过南印度复届东天。
往耽摩立底国。
既入江口遭贼破舶唯身得存。
淹停斯国十有二岁颇闲梵语。
诵缘生等经兼修福业。
因遇商侣。
与净相随诣中印度
先到那烂陀。
次向金刚座。
旋过薛舍离。
后到俱尸国。
无行禅师同游此地。
灯师每叹曰。
本意弘法重之东夏
宁知志不成遂奄尔衰年。
今日虽不契怀
来生愿毕斯志。
然常为睹史多天业冀会慈氏。
日画龙华一两枝用标心至。
灯公因道行之次。
道希师所住旧房。
当于时也其人已亡。
汉本尚存梵夹犹列。
睹之潜然流涕而叹。
昔在长安同游法席。
今于他国但遇空筵。
伤曰。
嗟矣死王。
其力弥强。
传灯之士。
奄尔云亡。
神州望断。
圣境魂扬。
眷馀怅而流涕。
慨布素而情伤。
禅师在俱尸城般涅槃寺而归寂灭。
于时年馀耳顺矣。
那提三藏
那提三藏
唐曰福生。
具依梵言。
则云布如乌代邪。
以言烦多故。
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
中印度人
少出家。
名师开悟。
志气雄远弘道为怀。
历游诸国务在开物。
而善达声明通诸诂训。
大夏召为文士
拟此土兰台著作者。
性汎爱好奇。
尚闻有涉悟。
不惮远夷。
曾往执师子国
又东南上楞伽山。
南海诸国随缘达化
善解书语。
至即敷演。
度人立寺。
所在扬扇。
承脂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
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馀夹合一千五百馀部。
永徽六年创达京师
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
玄奘法师
当途翻译声华腾蔚。
无有克彰。
掩抑萧条。
般若是难。
既不蒙引返充给使
显庆元年敕往昆崙诸国采取异药。
既至南海
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广又倍于前。
以昔被敕往理须返命。
慈恩梵本拟重寻研。
龙朔三年还返旧寺。
所赍诸经。
并为将北出。
意欲翻度。
莫有依凭。
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经。
要约精最可常行学。
其年南海真腊国
为那提素所化者。
奉敬无己。
思见其人。
合国宗师假涂远请。
乃云。
国有好药唯提识之。
请自采取。
下敕听往。
返亦未由。
余自博访大夏行人云。
那提三藏
乃龙树之门人也。
所解无相与颇返。
西梵僧云。
大师隐后。
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
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
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
词出珠联理畅霞举。
所著大乘集义论。
可有四十馀卷。
将事译之。
被遣遂阙。
夫以抱麟之叹。
代有斯踪。
知人难哉。
千龄罕遇。
那提挟道远至。
投俾北冥既无所待。
乃三被毒载充南役。
崎岖数万频历瘴气。
委命斯在。
呜呼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