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萧顷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万年人字子澄
萧廪子。
聪悟善属文。
唐昭宗朝进士,累迁吏部员外郎,有能名。
后梁,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唐庄宗时,贬登州司户
明宗天成初,为礼部尚书
卒年六十九。
字子澄
京兆万年人
宗朝举进士
累迁吏部员外郎
入梁历给谏御史中丞礼部侍郎
寻以吏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唐庄宗入立。
登州司户
量移濮州司马
太子宾客
天成初礼部尚书太常卿太子少保致仕。
卒年六十九。
太子少师
僧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字登封
多作古调诗,长于草隶。
陆希声谪宦豫章,往谒之,授五指拔镫诀,书体遒健。
昭宗召对,于御榻前作书,赐紫方袍。
后谒韩建,荐号曰广利
归故乡,谒钱镠,以客礼延之。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
京兆长安人
宗室后裔。
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
昭宗石门,曾往迎驾。
遇乱,负母退居华山
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
天祐间赐紫
后唐庄宗时广智大师
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
出帝开运中左街僧录
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
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
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僧元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天台人
国清寺物外法师学止观,妙于讲说。
时值僖宗昭宗之世,天下多故,徒众忽聚忽散,乃隐居天台山中。
晚传法于清竦、常操两人而寂。
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三祖。
李柷五代十国初 892 — 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08 【介绍】: 即唐哀帝
唐朝皇帝。
昭宗第九子。
初名祚,后改现名。
昭宗天祐元年朱温矫诏立为太子,旋即位。
在位四年,禅位于温,温乃奉其为济阴王,迁于曹州
唐遂亡。
次年被杀,谥哀皇帝
帝讳
昭宗第九子。
景福元年生。
乾宁四年封辉王
名祚
天复三年二月开府仪同三司
诸道兵马元帅
天祐元年八月
朱全忠昭宗遗诏立为皇太子
改今名。
寻即位。
四年三月
禅位于
梁奉帝为济阴王
迁于曹州
开平二年二月遇害。
在位四年。
年十七。
谥曰哀
后唐明宗追谥曰昭宣光烈孝皇帝
杨钜
维基
杨钜字文硕唐朝同州冯翊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杨收的第二子。
杨钜进士第
乾宁初年,以尚书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封晋阳男食邑三百户
跟随唐昭宗东迁洛阳,官至左散骑常侍,去世。
杨钜著有《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
韦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字延秀
韦澳子。
长于文学,累历清显,自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
昭宗末,召充翰林学士
累官户部侍郎学士承旨,卒。
冯元北宋 975 — 10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1037 【介绍】: 广州南海人字道宗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临江
会诏取明经,自荐通《五经》,擢国子监直讲崇文院检讨
天禧间尝使契丹
仁宗时预修《三朝正史》,迁给事中
又修《景祐广乐记》,书成,迁户部侍郎
天性简厚,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
尝校《后汉书》、《孟子》,修《国朝会要》。
卒谥章靖
全宋诗
冯元(九七五~一○三七)字道宗南海(今属广东)人。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
临江县,会诏择明经,擢国子监直讲(《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六),迁太子中允直龙图阁预内朝。
天禧初,兼判礼部、吏部南曹
仁宗即位,历会灵观副使知通银台司、判登闻检院、同判国子监
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
明道元年(一○三二)罢知河阳,不久即召复原职
景祐四年卒,年六十三。
谥章靖(《景文》卷六二《冯侍讲元行状》)。
宋史》卷二九四、《史新》卷九一并有传。
全粤诗·卷二一
冯元(九七五 — 一○三七)字道宗
南海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
初授江阴
会诏取明经者补学官自荐通《五经》,试,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国子监直讲
未几,迁太子中允直龙图阁,诏预内朝。
天禧初,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擢左正言太子右谕德
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侍讲,历会灵观副使知通银台司、判登闻检院、同判国子监
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
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群牧使,四迁给事中
明道元年(一○三二)罢知河阳
寻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迁礼部侍郎知审官院,迁户部侍郎
景祐四年卒,年六十三。
赠本部尚书谥章靖
宋史》卷二九四、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八有传。
诗一首。
全宋文·卷三○六
冯元(九七五——一○三七)字道宗南海(今广东广州)人。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及第,授江阴
会诏取明经者补学官自荐通五经,擢崇文院检讨国子监直讲
真宗讲《》,颇悦其说,迁太子中允直龙图阁,诏预内朝。
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侍讲
孙奭以经术并进,同判国子监,同知贡举
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
又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群牧使,累官户部侍郎
景祐四年卒,年六十三,赠本部尚书谥章靖
所著《景灵宫供奉敕令格式》六十卷,与宋祁同撰《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
宋祁景文》卷六二《冯侍讲行状》,《宋史》卷二九四本传。
柴荣后周 921 — 9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柴荣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显德 954年—959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1—959 【介绍】: 五代后周皇帝。
邢州龙冈人
郭威内侄,后被收为养子,改姓郭
后周封晋王
显德元年即位,励精图治。
内修订礼乐、制度、刑法。
外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震华夷。
在位六年卒,庙号世宗,一称柴世宗
帝讳
本姓柴氏
圣穆皇后之侄。
太祖养为己子。
唐天祐十八年生。
广顺三年开封尹
封晋王
显德元年正月即位。
在位六年。
年三十九。
谥曰睿武孝文皇帝
庙号世宗
𮗿光后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
唐左庶子兢之裔孙。
幼辞家。
入陶山寺。
剃䰂受具。
工诗。
善草隶。
陆希声谪宦豫章
往谒之。
得其草法。
五指拨镫诀。
光书自尔益进。
转腕回笔。
尤妙绝。
乃西觐京师
昭宗在御。
诏于榻前挥洒。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王建
奏署广利
自华归里。
吴越王武肃钱氏。
待以客礼。
长兴中
甬东以卒。
太守仰诠素重光。
为治后事。
葬之三年。
复议从阇毗。
及发棺貌不萎仆。
髭发爪甲皆长。
众收烬馀塔焉。
弟子从瑰知琮皆得其墨诀。
有当时士大夫。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
所赠歌诗一集。
平生著述一集。
麻温其北宋
全宋诗
麻温其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希梦孙,真宗大中祥符中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三)。
太子中允、直集贤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九二),开封府判官(《景文》卷三一《尚书司封员外郎、直集贤院麻温其开封府判官》)。
天禧四年(一○二○)坐事削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登岳阳楼》诗1首。
麻温其北宋时人,居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为宋太宗时青州录事参军麻希梦之孙,宋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第宋仁宗时尚书员外郎集贤院,除开封府判官
事迹见《渑水燕谈录》卷三、《景文》卷三一、《齐乘》卷六。
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陆清源明末清初 1604 — 1645
维基
陆清源(1604年—1645年)字嗣白号岫青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
陕西提学副使陆光祚曾孙。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进士,授广东增城县知县,邻邑从化龙门山菁险恶,剧寇啸聚盘古洞,三省合兵剿之不克,制府张镜心属吏问计,清原独曰:「寇据山谷,兵聚则散,兵散则聚,不若抚之,宜可解。
巡按李云鸿是其议,委摄从化龙门东莞诸篆,耑任抚字,清原先揭示祸福,一日单骑抵贼巢,贼出不意,皆震慑请命。
许以不杀,按籍散遣,境内获安。
十五年壬午(1642年)召对,陈时政十事,上嘉纳之。
云南道御史,浙西白粮北运累民,疏请官解,著为令。
巡按福建,道经淮安,疏言史可法兵单,根本重地恐不支,今援师云集,宜悉留淮上,听可法调用。
不报。
张献忠已陷湖广,波及江西福建江西接壤,贼寇蜂起,行部至漳州,贼梁良众万余攻城,清原计擒内奸辛泗等斩之,简骁勇七百人,从间道击之,擒其副帅李寅,贼乃退。
十七年甲申京师不守,清原捐俸备甲仗,募兵三千勤王,请身讨贼,疏上,为马士英所格。
乙酉赴命,在途闻金陵陷,恸曰:「某不获从倪(元璐)、范(景文)诸臣殉先帝者,以奉简书在外也。
今已矣,天下事无可为!
清原故闽吏,当还求死所耳!
」乃间道入,从唐王朱聿键都御史,上疏言闽越唇齿,宜亟饷越。
即命清原渡岭犒师。
马士英拥兵窜越闽,以其失君丧国,褫其名。
士英遂激众劫饷,投敕印于江,麾其将赵体元刃及清原,五指俱断,幽禁舟中。
清军渡钱塘马士英先一日遁逃,兵马大溃,营弁沈起龙、毛有备强迫清原带领逃亡,清原曰:「浙江失,福建必不能守,去将安之?
」遂投江死,年四十有二。
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节
李天植《挽岫青诗》:「御史真人杰,艰危洵备尝。
酬知惟血性,嫉恶有刚肠。
不惧李希烈,宁殊张睢阳
英魂告知己,千载识遗芳。」
释惠崇北宋 ? — 10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建阳人
能诗,善画,尤工小景。
赞宁、圆悟辈齐名,为宋初九僧之一。
曾作《百句图》,刊石于长安
全宋诗
释惠崇(?
~一○一七),淮南(今江苏扬州)人(《清波杂志》卷一一),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图绘宝鉴》卷三)。
九僧之一,善诗,工画(《清波杂志》卷一一)。
真宗天禧元年卒(据《景文》卷一○《过惠崇旧居》自注及《瀛奎律髓》卷三同诗注推算)。
今录诗十四首。
赵湘北宋 959 — 9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衢州西安人字叔灵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尝为庐江
工诗、古文。
有《南阳集》。
全宋诗
赵湘(九五九~九九三)字叔灵,祖籍南阳(《南阳集》卷一《后感知赋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
据《宋诗纪事》卷五)。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授庐江
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卷四五《南阳集序》)。
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书辑成六卷。
事见《南阳集》卷五《释奠纪》。
 赵湘诗,以武英殿聚珍版《南阳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覆刻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底本较四库本增《春夕偶作》(《宋文鉴》)、《剡中唐郎中所居》(《剡录》)、《赠水墨峦上人》、《赠张处士》(《瀛奎律髓》)、《秋夜李式西斋》(《文翰类选》)、《别耶溪诸叔》(《云门集》)六首。
底本卷三之七绝五首,又见韩维南阳集》卷一四,今删归存目。
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有《答圣俞设鲙示客》一首,卷三有帖子词二十七首,及从《严陵》等书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题天台石桥》1首,列世次爵里无考作者。
赵湘字叔灵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
北宋名臣赵抃之祖。
宋太宗淳化中进士第,调庐江,阅期而卒于官。
著有《南阳集》,原集不存,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六卷。
事迹见《南阳集》附宋祁序、《东坡集》卷三九《赵清献公()神道碑》。
宋诗纪事》卷五收赵湘此诗,题《方广寺石桥》。
全唐诗》误作唐五代人收入。
全宋文·卷一七○
赵湘(九五九——九九三)字叔灵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家于衢州,遂为西安(今浙江衢县)人。
家世为儒,七岁横经,十五始属文。
太平兴国八年,年二十五,始举未中,孜孜自修。
淳化三年复举,登进士第,授庐江,越期卒于官。
有《南阳集》十二卷。
事迹略见本集《释奠纪》、《宋诗纪事》卷五、《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一等。
戚学标清 1742 — 18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2—1825 【介绍】: 浙江太平人字鹤泉一字翰芳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
上官龃龉,改宁波教授,未几归。
曾馆于曲阜孔氏,尽读其藏书。
精考證,有《汉学谐声》、《鹤泉文钞》等。
戚学标字翰芳号鹤泉浙江太平人
乾隆辛丑进士,官涉县知县
有《景文堂诗集》。
维基
戚学标(1742年—1824年)字翰芳号鹤泉太平县泽国(今温岭市)人。
自幼从天台齐召南游学。
博通经史,精于声韵训诂之学。
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贡,掌教县城鹤鸣书院。
乾隆四十三年曾应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教授孔广栻、孔广根等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当时县里有阔布的摊派,百姓苦之,戚学标通过努力争取,使摊派得以减少。
后因得罪学使鲍桂星,被免职。
嘉庆十五年(1810年)主持《嘉庆太平县志》修成。
嘉庆十八年(1813年)宁波教授,三年后归里,居家著述。
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
李孝怡北魏末 469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48 【介绍】: 北魏末赵郡平棘人字悦宗
李晔族弟。
初为中书学生,为诸王佐贰。
后从中山王元英南朝梁萧衍军于梁城,以功屡迁为魏郡太守相州刺史
中山王元熙据邺起兵,孝怡等阴结城民擒,赐爵昌乐伯。
胡太后再临朝,以孝怡元叉党,除名为民。
孝庄帝永安初复为左将军,参与镇压葛荣,赐爵赵郡
永安三年,迁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
蒋玄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朱温心腹。
昭宗东迁玄晖枢密使
受温旨,杀帝于洛阳
后温杀玄晖,贬为凶逆百姓,焚尸都门外以自解。
李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凉州姑臧人
李当子。
昭宗朝,官至尚书右丞
顾仁垣清 1654 — 1731
人物简介
顾仁垣(1654-1731)字中以(一作中宸),号梦华
无锡人
与沐玄孙,景文长子。
诸生
僧楚南唐 819 — 8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88 【介绍】: 唐僧。
闽人俗姓张
开元寺出家。
后诣五台山登戒,学相部律。
上都,学《净名经》。
后住芙蓉山,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僖宗乾符中昌化徐正元召住千顷山慈云院,训示僧徒之外,惟以禅定为事。
昭宗闻其道化,赐以鹿胎衣。
有《般若经品颂偈》、《破邪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
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
逮冠岁乃薙落。
俄受具五台
而趋逍。
以究律部。
寻游京师
习净名经等。
因叹曰。
顿渐之指。
悬绝如此。
去依芙蓉山
无所契證。
寻谒运禅师黄檗
获记莂焉。
会昌间
诏废教。
即遁居林谷间。
大中初
诏复教。
裴公休相国出尹宛陵
邀致黄檗于府治。
以便询访。
侍檗左右惟谨。
未几。
辞入浙。
挂锡姑苏报恩寺
一室禅坐。
阅二十馀载。
足未尝踰阈。
乾符四年
太守周慎嗣承其风。
请说法宝林寺
俄徙支硎山
以其静僻。
而悦从之也。
五年杭州昌化徐正元。
紫溪镇饶京
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
处方丈中。
训徒之外。
但燕嘿而已。
然化被吴越
光启三年
元帅钱公镠
造山供施。
且表闻其德于上。
赐紫衣一领。
鹿胎衣五事。
文德六年二月
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入寺。
法堂梁折。
五月疾。
召众别。
床上稍垂足引臂。
如起行状。
遽寂。
世寿七十。
僧腊五十六。
塔全身于院西隅。
释楚南
闽人也。
俗姓张氏
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
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
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
执巾侍盥洒扫应对。
颇能谨愿。
迨乎冠岁乃落发焉。
五台登戒。
赵郡相部律。
上都学净名经。
一律一经略通宗旨。
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发。
谒黄檗山禅师
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倏值武宗废教。
遂深窜林谷。
大中兴教出遇升平。
裴公休出抚宛陵
黄檗出山。
随侍由此。
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
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
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
向风请住宝林院。
又请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县徐正元。
紫溪戍将饶京
同召住千顷慈云院。
训示禅徒之外。
唯俨然在定逾月。
或浃旬。
光启三年两浙武肃王钱氏。
请下山供施。
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
别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
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六。
迁塔于院西隅。
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
宣州孙儒钱唐之封略。
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