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洪彦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饶州乐平人,徙鄱阳字仲达
神宗元丰间进士
广西提举常平
徽宗时殿中侍御史,论蔡京朋奸误国,又论何执中吕惠卿张商英等,皆条摭其过,不为隐避。
给事中,出知滁州吉州
卒年六十三。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进士及第,调常熟,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擢提举广南西路常平
御史中丞石公弼荐,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任言责五年,多所弹劾,不为回隐,迁给事中
政和四年罢,以集贤殿修撰出知滁州
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
久之,知潭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一,《宋史》卷三四八本传。
吴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邛州人字伸道
进士
华州郑县。
徽宗时累迁太仆少卿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提举河东常平
中书舍人给事中
童贯经略北方,时言必速乱,王黼怒,斥为腐儒。
徽猷阁待制奉祠
敏于为文,人称“立地书厨”。
卒年七十八。
全宋文·卷二五二九
吴时(一○四八——一一二五)字伸道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
元祐六年进士甲科,知华州郑县。
陆师闵、蜀茶马,辟为属。
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
大观中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迁太仆少卿
以言者论其党附张商英,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改提举河东常平
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以议取燕事与王黼不合求去。
徽猷阁待制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
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
郭天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人字佑之
以技隶太史局
徽宗端王时,天信密白王当有天下。
徽宗即位,因得亲昵,不数年,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
政和初,拜定武军节度使、祐神观使,颇与闻外朝政事。
蔡京乱国,每托天文以撼之。
党因劾天信漏泄禁中语,累贬行军司马,窜新州,数月卒。
全宋文·卷二八六七
郭天信字祐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以技隶太史局
徽宗即位,至枢密都承旨节度观察留后
政和初,拜武定军节度使、祐神观使
张商英相结,为蔡京党所攻,贬昭化军节度副使单州安置,再贬行军司马,窜新州
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张克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昌阳翟人字介仲
进士
徽宗大观中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蔡京再相,与中丞石公弼极论其罪,遂罢。
累迁右谏议大夫
兵部侍郎御史中丞,疏劾宰相张商英十罪。
官至吏部尚书
全宋文·卷二九四三
张克公字介仲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进士大观中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蔡京再相,与中丞石公弼论其罪;罢,徙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改右谏议大夫
犹留师,大观四年五月,会星文变,复论之。
张商英为相,由兵部侍郎御史中丞,疏其十罪。
蔡京复召,衔之弗置,徽宗为徙吏部尚书
吏部六年而卒。
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刘嗣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祥符人
太学
徽宗崇宁中解褐补承事郎
张商英为相,恶其不附己,嗣明郑居中合计倾之。
商英罢,迁大司成,被论以取悦权贵,黜知颍州
寻入为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卒。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刘嗣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太学崇宁中释褐补承事郎,历校书郎给事中
张商英居相位,恶其不附己,嗣明遂附郑居中以计倾商英
大司成,升翰林学士
已而言者论其取悦权贵,妄升国子生预舍法以抑寒士,黜知颍州
再入为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工部尚书
卒,赠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
见《宋会要辑稿》礼五三之一五、崇儒三之五、瑞异一之二一,《宋史》卷三五六本传。
毛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衢州西安人字圣可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历知南陵高苑富阳三县,皆以治称。
徽宗大观中,擢殿中侍御史,累上章言蔡京罪,罢,又请谪于外。
后除左谏议大夫,坐事罢,提举宫观
全宋诗
毛注字圣可一字圣远江山(今属浙江)人,一说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七)。
历知南陵高苑富阳三县。
徽宗大观中主客员外郎,擢殿中侍御史
凡上疏十六章劾蔡京罢,迁左谏议大夫
张商英罢相,坐与之交通,提举洞霄宫
居家数岁,卒。
宋史》卷三四八、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四○、《江山县志》卷九并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五
毛注字圣可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一作江山(今浙江江山)人。
元丰五年进士及第,历知南陵高苑富阳三县,皆以治称。
大观中吴执中荐为主客员外郎,俄擢殿中侍御史
累迁左谏议大夫,以罪罢为提举洞霄宫
居家数岁卒。
建炎末追复谏议大夫
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六,《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释德洪北宋 1071 — 11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僧。
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
清凉寺为僧。
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
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
后释归。
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
工诗,善画
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庐山归宗寺,随真净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克文,又随克文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京师
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湘西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
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
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湘西
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林间录二卷。
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祖庵主
全宋诗
祖庵主,乃南岳下十四世,青原信禅师法嗣。
缚屋衡岳间三十馀年。
张商英力挽其开法,不从,终于山中。
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唐庚北宋 1071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1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子西
哲宗绍圣间进士
徽宗时,为宗子博士
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安置。
遇赦还,复官承议郎,归蜀道卒。
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
有《三国杂事》、《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
全宋诗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
历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
徽宗大观中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
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
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
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为集,卷数不详,已佚。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
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
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绍圣元年进士,释褐为利州治狱掾
元符末阆中崇宁间移官绵州
凤州教授宗子博士,以张商英荐,提举京畿常平,坐累贬惠州
政和五年牵复,为承议郎
请祠归蜀,道卒于凤翔。
著有《唐先生文集》。
强行父唐子西文录》,唐文若《书先集后》,《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王庠宋 107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 【介绍】: 荣州人字周彦
王梦易子。
七岁能属文。
十三岁丧父,哀愤深切,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
徽宗崇宁时,应能书,为首选。
因上书论时政得失,下第径归,奉亲养志。
后复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
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卒谥贤节
全宋诗
王庠(一○七一~?
)(清道光荣县志》卷一七引张商英所作其父王梦易墓表),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
苏轼侄婿(《东坡先生全集》卷四九《与王庠书》)。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举八行,考定为天下第一,赐号廉逊处士(《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五)。
寻改潼川府教授,赐进士出身,辞不受。
有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一二一
王庠(一○七一——?
),字周彦荣州(治今四川荣县)人,梦易子。
年十三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读书,其文为吕陶苏辙所器重。
崇宁元年应能书科试,为首选,下第径归,不应举者八年。
后复举八行,大司成考为天下第一,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终不受,隐居山林而卒。
孝宗淳熙元年谥曰贤节
有文集五十卷(佚)。
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张商英大宋故赠通议大夫王公墓表》,《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五,《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史新》卷一七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七。
释宗杲宋 1089 — 11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僧。
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
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妙喜
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
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
后住径山
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阳,后遇赦放还。
孝宗赐号大慧禅师
卒谥普觉,塔名宝光。
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
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
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圆悟克勤
克勤主云居席,命居第一座。
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
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
二十年,移梅州
二十五年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广利禅寺
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
迁江西云门福州洋屿
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
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著有《指源集》(《四明僧诗》),已佚。
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
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
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
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
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克勤圜悟禅师
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
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
复避乱辗转入,筑庵长乐洋屿。
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
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
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
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
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
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
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释宗杲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湛堂准
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喜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
迎悟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
僧问云门。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东山水上行。
悟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也不易。
尔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不釐务侍者
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
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
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师曰。
如狗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倚树。
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
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
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
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三十六年十月诏移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
降旨令师再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
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秖么死也秖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热。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有五。
坐五十八
谥曰普觉
塔名宝光。
禅师讳宗杲
宣州宁国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
始入乡校。
一日与同窗戏譃。
以砚投之。
误中先生帽。
偿金而去。
乃曰。
读世书。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丰戊午
院塑释迦像。
有异人丁生者。
语寺僧曰。
立像一纪。
当生一导师。
大兴宗教
若像有难。
是人方来。
像毁。
则是人亦有难。
崇宁甲申
有盗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至。
事慧齐为师。
明年落发受具。
繇是智辩自将。
淩跨流辈。
阅古云门录。
恍若旧习。
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
亟往上谒。
与闻雪窦奥旨。
趋宝峰湛堂准禅师
见师风神爽迈。
特加器重。
使之执侍。
指以入道捷径。
师横机无所让。
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识颂解。
则为所知障。
李彭商老参道于
师适有语曰。
道须神悟
妙在心空。
体之不假于聪明。
得之顿超于闻见。
李叹赏曰。
何必读四库书。
然后为学哉。
因结为方外交。
将入灭。
师问。
孰可依从。
圜悟勤公语之。
已而重趼荆渚。
无尽居士张公
请铭准塔。
公道望倾天下。
师登其门。
承颜接辞。
绰有馀裕。
公称誉之。
为名庵。
妙喜
字以昙晦
归宝峰。
讫其事。
复见无尽。
从容问曰。
居士谓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师曰。
宗杲实未自肯在。
公曰。
行见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汉。
大阳微禅师
密授曹洞宗旨。
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禅师被旨。
都下天宁。
师自庆曰。
天赐我得见此老。
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宁。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异平日所闻。
即倾心依附。
阅四旬。
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云。
东山水上行。
若有人问天宁。
只向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凉。
于言下。
豁然顿悟。
圜悟大喜。
迁师择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缘。
密加研练。
一日圜悟饭。
超然居士赵公
师预坐。
忽忘举箸。
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
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
师既为所激。
乘问扣曰。
闻和尚尝问五祖话。
不知记其答否。
圜悟曰。
向问有句无句。
倚树。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𦘕也𦘕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云。
相随来也。
师廓然脱去。
知见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记室
临济正宗记𢌿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应机施设。
电闪星飞。
不容拟议。
丛林活然归重。
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
虏人犯顺。
欲名僧十数比去。
师为所挟。
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
密尤敬服。
寻得自便。
吴门虎丘。
圜悟迁云居。
欲往省觐。
金陵
待制韩公子苍
与语喜之。
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
顷见妙喜
辩慧出流辈。
又能道诸公之事业。
衮衮不勌。
实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为众第一座。
讥诃佛祖。
辩博无碍。
圜悟亦让其雄。
会世扰攘。
入云居之西。
结庵于古云门寺基。
因以为名。
阅二年。
避地湖湘
仰山
邂逅竹庵圭禅师
相与还云门。
著颂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闽。
居海上洋屿。
师闵诸方学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说。
以救其弊。
泉南给事江公。
创庵小溪。
延请师居。
缁素笃于道者毕集。
未半年。
发明大事者数十人。
鼎需思岳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参政李公汉老
举庭话。
有省。
师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弥光
有深将法力云门之句。
师平居绝无应世意。
圜悟在蜀闻之。
丞相张公德远曰。
首座不出。
无可支临济法道者
公寻还朝。
径山虚席。
必欲致师。
师幡然起赴。
开法于临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说法竟。
侍郎冯公济川问曰。
师尝言。
不作这虫豸。
今日为什么败阙。
师曰。
尽大地是个。
上座你作么生见。
公无语。
及居径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师无他约束。
容其自律。
发明己见。
率常有之。
上堂。
僧问。
逼塞虚空时如何。
师便喝。
进云。
文殊普贤来也。
师云。
逼塞虚空。
甚么处与径山相见。
僧亦喝。
师云。
文殊普贤为甚在。
你脚跟下过。
僧拟议。
师便打。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答曰。
梦里惺惺。
进云。
将谓和尚忘却。
师云。
你记得。
试道看。
进云。
虽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师云。
元来不会。
进云。
从上来事。
分付阿谁。
答曰。
分付瞎汉。
进云。
临济一宗。
全凭其力。
师云。
且喜不干你事。
问。
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进云。
为什么在径山座下。
答曰。
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问。
一夏百念日已满。
出门或有人问。
如何是径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师云。
径山曾说甚么来。
进云。
争奈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师云。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师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众曰。
寻常向诸人道。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语。
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
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
毕竟也无如何正当。
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
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罗笼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
且莫错怪径山好。
师居数年。
法席日盛。
宗风大振。
号临济中兴焉
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
洒然脱去玄解。
遂尊以师礼。
慧云院忘丁生之谶。
释迦故像而新之。
绍兴辛酉夏五月也。
师于是月。
坐与张厚善。
著逢掖编。
衡州
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
师既拘文。
不与众俱。
率令散处。
花药开福伊山。
时容其受道。
门庭益峻。
乃裒先德机缘。
间与拈提。
离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
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
数通书问道。
当轴者滋不悦。
移师梅州
其地荒僻瘴疠。
药物不具。
学徒百馀。
赢粮从之。
阅六稔。
毙者过半。
师以道处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绘师像。
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还。
明年春
复僧伽黎。
寻领朝命。
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径山
天下宿衲。
复集如初。
时上潜藩。
师名。
遣内都监
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
豁开顶门眼。
照彻大千界。
既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颂献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嘉美久之。
建邸立复遣内知客。
入山供养五百应真。
请师说法。
亲书妙喜庵大字。
并制赞宠寄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处。
师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凭此口与舌头。
祝吾君寿无间歇。
亿万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师子窟内。
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为瑞为祥遍九垓。
草木昆虫皆欢悦。
稽首不可思议事。
瑜如众星拱明月。
故今宣扬妙伽陀。
第一义中真实说。
师春秋高。
求解寺。
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殒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声如雷。
师示疾。
八月九日
学徒问候。
师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翌日始行。
至五鼓亲书遗奏。
侍僧固请留颂。
为写四句。
掷笔就寝。
湛然而逝。
寿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寻诏所居为妙喜庵。
谥曰普觉
塔曰宝光。
佛祖正续。
全体作用。
扫除知见。
无法与人。
虽古宗师。
无以加之。
殆其纵无碍辩。
融通宗教
则奄有圜悟之风。
是以高峻门庭。
容摄多众。
若海涵地负。
绰绰有馀。
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
无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学者难于凑泊耳。
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
所至学徒趋事。
虽崭崭露头角。
号称诸方领袖者。
师目使赜令。
如侍执然。
所为偈赞颂古。
绝妙古今。
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
并上堂普说法语。
凡五帙。
行于世。
赞曰。
近世吕公居仁尝谓。
赵州说禅。
项羽用兵。
直行径前。
无复辙迹。
所当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铢称寸度。
较量轻重。
然后以为得也。
予观大慧说禅。
居仁赵州者。
是矣。
中夏有祖以来。
彻法源。
具总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
浩乎沛然。
大慧禅师
得非间世者欤。
盛矣哉。
其应机作略。
能奢能俭。
能崄能易。
能纵能夺。
机机尽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风流天下。
名动九重。
号称中兴临济
不是过也。
迨其去世。
未几道价愈
法嗣日盛。
天下学禅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号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
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
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
即投慧云齐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
洞宗耆宿。
因师词锋之锐。
乃燃臂香。
授其心印。
师不自肯弃去。
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
俾见圆悟
悟居蜀昭觉。
师踟蹰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
喜曰。
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
且自计曰。
当终九夏。
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
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
山东水上行。
悟曰。
天宁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师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
也不易你到这田地。
但可惜死。
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
是为大病。
岂不见道。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
为不𨤲务侍者
后闻悟室中。
问僧有句无句。
倚树话。
师遂问曰。
闻和尚当时在五祖。
曾问此话。
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师曰。
和尚当时既对众问。
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问五祖。
有句无句如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祖。
曰相。
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大悟曰。
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
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
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
师因韬晦结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阅华严。
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
忽洞明湛堂所示。
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
一日圆悟
讣音至。
师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
举僧问长沙
南泉迁化。
向甚处去。
沙曰。
东村作驴。
西村作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
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
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
向甚处去。
向他道。
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
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
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
毁其衣牒。
衡州
三十六年。
十月
诏移阳。
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诏住阿育王
寻降旨令师住径山
大弘圆悟宗旨。
辛巳春
退居明。
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
流光赫然。
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
谓众曰。
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
手书遗表。
并嘱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
师乃大书曰。
生也祇么。
死也祇么。
有偈无偈是甚么。
委然而逝。
世寿七十五。
坐五十八夏。
谥普觉
塔名宝光。
禅师宗杲者。
字昙晦
别号妙喜
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宣州宁国奚氏。
年十三。
就乡校。
不旬而弃之。
亲奇其志。
乃许衣缁成大僧。
遍探诸家语录。
于云门睦州
尤笃意焉。
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
遂请益于广教珵公。
珵示其节目
妙喜辄领意。
珵私叹曰。
乃再来人也。
妙喜又弃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
因之过黄龙谒晦堂
跨东林参昭觉。
俱雅珍爱。
妙喜又弃之。
往见心印询。
询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
机辨纵横。
漠然不诺。
妙喜始伏膺事之。
疾革。
妙喜惶启曰。
某向后当见何人。
曰。
有个巴子。
当能了子事。
殁。
乃茧足千里。
请塔铭于张公无尽
无尽时为禅室领袖
契之嘱妙喜必。
见川老也。
东京天宁席虚。
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
妙喜心庆曰。
此天赐我也。
其禅若不异诸方。
妄相许可我。
则造无禅论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闻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机。
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众。
妙喜跃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令居择木寮。
为不釐务。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举有句无句倚树话。
妙喜拟对。
公辄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
妙喜益茫然无措。
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
公良久曰。
我问。
有句无句倚树。
先师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先师则云。
相随来也。
妙喜豁然大彻。
连呼曰。
我会也。
于是随声酬对势涌泉
公拊掌称善。
举以首众。
宿衲皆下之。
士绅争相从游。
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
赐紫衣。
号佛日禅师
是时已有诏。
勤公云居
赐号圆悟
圆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众。
其秉拂小参。
万指轩腾。
昭觉元禅师出问曰。
眉间挂剑时何。
妙喜曰。
血溅梵天。
圆悟于座下。
以手约曰。
问得极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
圆悟还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门。
湖南
转江右。
入八闽。
又结庵洋屿。
僧昙懿者。
久依圆悟
自谓不疑。
绍兴初
出住祥云。
法席颇盛。
妙喜知其所见未实。
致书令来。
故不起。
妙喜鸣鼓痛斥。
榜告四众。
乃破夏来洋屿。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见解。
敢嗣我圆悟老人耶。
傀汗浃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
对曰。
我做得国师去也。
妙喜喝出。
复召曰。
阇黎香严悟处。
不在击竹边。
俱胝得处。
不在指头上。
失声横趋而去。
妙喜笑曰。
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僧弥光
字晦庵
流誉诸方。
趋风来见。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对。
妙喜曰。
虽有落处。
只是不著所在。
今诸方浩浩说禅者。
见解秖此。
何益也。
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语讫呵呵大笑。
愠而起去。
妙喜即挝鼓入室。
颦额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
道将一句来。
遽对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说禅也。
乃得旨。
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
洋屿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乾笑而已。
字懒庵
闽人
幼登进士
绝婚为比丘
一锡湖湘
遍参名宿。
以为法无异味。
归隐羌峰绝顶。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禅师已挽出。
首众于大乘。
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
毅然无可意。
强速其至。
会入室鼓鸣。
随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从傍下语。
妙喜诟之曰。
汝见解此。
敢妄为人师耶。
即普说。
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
排为邪解。
涕泪交颐。
不敢仰视。
乃归心决择。
一日垂问。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何。
拟对。
妙喜连击之。
释然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开发。
约多类此。
时及门者五十三辈。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张公浚在蜀时
圆悟为言。
真得吾宗之髓。
张公还朝。
遂以径山
径山之席。
常随二千馀辈。
方来无地以容。
乃搆千僧阁安之。
侍郎张子韶
状元汪圣锡
少卿冯济用。
悉预其列。
当是时。
秦桧居权。
司谏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谤讪朝政。
张九成为之首。
僧宗杲和之。
乃坐编置。
九成毁衣焚牒。
妙喜衡阳
起遣日而恻声载道。
识者曰。
日月无私成其明。
圣贤无择成其大。
杲公之化应南。
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
且法门正气。
表烛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寿还。
何忧哉。
十载杨。
虽瘴疠之乡。
妙喜竖拂不倦。
缁素腾腾。
风霁日也。
又五载。
有旨赐还复僧衣。
四方虚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强起主育王。
筑涂田数百顷。
以继众食。
赐其庄。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径山
径山益盛。
虽龙象互相蹴踏。
而上每赞犹子应庵
深得先人机用。
于是天下益称其公。
妙喜腊高。
屡求退居明月
告谢方来。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时。
遣内监。
径山
妙喜
献以偈。
孝宗大悦。
及在建邸。
复遣近侍。
请上堂。
亲书妙喜庵额。
并赞真制赐之。
及即位。
又锡法号大慧禅师
洎召对。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陨地。
流光四散。
鸟兽皆鸣。
遂乃告寂于明月
亲封遗疏。
僧请留偈。
妙喜厉声曰。
无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书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掷笔长往。
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寿七十五。
夏五十八。
上览遗语悽然。
制词奠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见。
诏以明月
妙喜庵。
全身瘗于庵后。
谥曰普觉
塔曰普光
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
端祖云。
悟了须是遇人始得。
余虚度林间数十载。
每耳目所有诸道者
莫不据高广座。
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当别有壶天。
而端祖之言岂谬哉。
呜呼马逢伯乐。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
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
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
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
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
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躇踌未进。
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
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
”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
”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曰:东山水上行。
”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闻,忽前后际断。
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
”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
一日,悟与客饭次,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
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
曰:“如徇舐热油铛。
”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倚树话,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
”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倚树,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
’祖曰:‘相随来也。
’”当下释然曰:“我会也。
”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
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圆悟返蜀,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
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
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
僧曰:意旨如何?
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
’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
’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
’‘意旨如何?
’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
还有人救得也无?
’曰:‘无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寻常茶饭。
’”十一年五月秦桧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
二十六年十月,诏移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
十一月,诏住阿育王
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
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
有僧了贤请偈,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
”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赵宗谔北宋 ? — 10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2 【介绍】: 宗室。
赵允宁子。
累官集庆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豫章郡王
张商英劾其招权立威等罪,坐落职。
英宗时还所夺。
卒封韩王谥荣思
全宋文·卷一三五七
赵宗谔(?
——一○八二),太宗曾孙。
嘉祐三年封虢国公
历集庆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豫章郡王
元丰五年卒,谥荣思
见《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八。
觉禅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襄州鹿门寺,嗣如净
全宋诗
觉禅师,住潭州智度寺。
初于成都讲解《华严经》,后谒张商英荆南商英遂荐其往蒋山从圜悟学。
事见《罗湖野录》卷三。
今录偈三首。
李元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深州人字季姚
李昉后裔,张商英甥。
县令
生平好画成癖,画山水师范宽,尤工雪景。
张唐英北宋 1029 — 10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71 【介绍】: 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号黄松子
张商英兄。
少攻苦读书,至经岁不知肉味。
仁宗庆历三年进士
谷城,开古黄渎渠,溉田千顷,作《谕民》十篇以譬风俗。
代还,改著作佐郎
英宗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上《慎始书》。
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
帝方励精图治,急于用人,唐英王安石
有史才。
有《唐史发潜》、《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等。
全宋诗
张唐英(一○二六~一○六八)字次功,一作次公(《东都事略》卷一○二《张商英传》),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
商英兄。
仁宗庆历三年(一○四三)进士
荐试贤良方正不就,调谷城
阆州税。
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
熙宁元年卒,年四十三。
事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宁魂》及《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三○
张唐英(一○二六—— 一○六八)字次功自号黄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
庆历三年进士,初调渝州南平曹掾,再调归州狱掾,移襄州谷城
代还,改著作佐郎
英宗即位,转秘书丞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
熙宁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
善议论,有史才,著《兴王正议》五十篇、《唐史发潜》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传》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
张商英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宁魂》(《成都文类》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张商英传》有附传。
何麒南宋
全宋诗
何麒字子应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
张商英外孙。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宣教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
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为夔州路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一四一)。
十三年,知邵州,未几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同上书卷一四九、一五○)。
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三八八五
何麒字子应永康军青城(今属四川都江堰)人,张商英外孙。
建炎元年宣教郎
绍兴中,知合州
右通直郎、直秘阁
十一年,特赐同进士出身,遂命为夔州路提刑
十二年,入试为太常少卿,依旧直秘阁、知嘉州,移邵州
寻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
绍兴末,稍起为四川安制置司参议官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八、一五○、一七四。
释宝印南宋 1109 — 1190年12月7日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
圆悟昭觉,留三年。
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
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南迁,乃西还。
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
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
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谥慈辩
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
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径山
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
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
门人集有《语录》。
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释宝印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志慕竺坟。
从德清素和尚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
觉劳算沙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
僧问岩头。
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圆悟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
此是老僧
用底何者。
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
慧问。
甚处来。
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本同。
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曰。
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
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竟捉摸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
张商英曰。
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若何如人。
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彼其泽者。
若已推而内沟中也。
帝大悦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且道。
诸佛是祖师是。
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
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里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
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
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
志慕竺坟。
从德清素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
尽得旨。
觉劳算沙。
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圆悟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从上诸圣。
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
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
慧问甚处来。
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
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
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
本同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
东西南北。
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孔子以中庸设教。
曰。
非中庸。
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
资生业等。
皆与实相。
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
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
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
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
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
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
号为具体
尽生平力量。
只道得个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竟捉模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
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了也。
张商英曰。
吾学佛。
然后能知儒。
此言寔为□□。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何如人。
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
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
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
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
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
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
帝大悦。
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
祇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道诸佛是。
祖师是若道佛是。
祖不是。
祖是。
佛不是。
取舍未忘。
若道佛祖一时俱是。
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
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
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
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
颜色明闰。
发长顶温。
葬全身于西冈。
隘曰慈辩
塔曰智光
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陈丞相俊乡来。
金陵
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夏。
魏惠宪王牧四明
虚雪窦来请。
住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书别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
奏乞养疾于别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之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慧绰者。
山阴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宝印禅师者。
嘉州人
号别峰。
初业儒。
弃儒剃染。
业华严。
又弃华严。
华藏民禅师
悟明心要。
其祖圆悟每誉之谓。
有超师之略。
印之名遂著。
乃通谒于妙喜
自称西川法侄
径山多士。
窃笑之。
妙喜问曰。
未出剑门关
与你三十棒了也。
遂展拜曰。
不合起动和尚
妙喜忻然。
顾左右曰。
你们骑马趁不及。
是日万指。
丛林为之震动。
于是西还开法。
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
皆从游。
仍慰其开讲曰。
宗教无二致。
而公白岐耳。
公以无欺心而演教。
教中之宗也。
我以无欺心而弘宗
宗中之教也。
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
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
后拈枝花于灵峰
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
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
皆以无欺法。
而利无欺众。
公但自反能无欺乎。
既无欺矣。
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
则教与宗。
是一是二乎。
惟诸公勉之。
又出峡。
住持保宁
次迁金山
金山移雪窦。
自雪窦补双径。
其众盛矣。
尝示众曰。
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
转四谛法轮。
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
真净拈云。
今日新丰洞里。
秖转个拄杖子。
遂拈拄杖卓左边云。
还有最初悟道者么。
若无丈夫。
自有冲天志。
莫向如来行处行。
遂喝一喝。
下座。
若是上座不然。
今日向凤凰山里。
初无工夫。
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
转拄杖子。
秖教诸人。
行须缓步。
语要低声。
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又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祗恁么合。
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诸佛是祖师是。
道祖是佛不是。
佛是祖不是。
取舍未忘。
道祖佛一时是。
佛祖一时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一句。
作么生道。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又曰。
将心除妄。
妄难除。
即妄明心道转。
纡桶底趯穿。
无忌讳等閒。
一步一芙蕖
年迈。
日常宴坐。
匡床颓然。
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
爱慕倍于父母。
孝宗皇帝知而召之。
以足疾。
辞不奉诏。
赐肩舆。
东华门内。
迎入选德殿
初礼臣议。
朝仪及见。
直登榻跏趺。
群臣皆失色。
喜其真率。
乃问圆觉之旨。
随机酬对。
默有契。
辄注圆觉经。
撰经首之序。
自是东华门禅师舆。
以备顾问。
十五年冬
力请庵居。
绍熙改元
过访智策禅师
兼与言别。
问行日。
曰。
水到渠成。
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
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明润。
发长顶温。
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
谥慈辨禅师
塔曰智光
赞曰。
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
一入昭觉之门。
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
负昂藏之表甘。
若捉月之猿。
趋阳之鹿者。
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
以己愈之方。
施之别峰印
自然水乳合。
而针芥投。
为万古我慢之正鉴。
是则西山亮
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清素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是谁起灭?
大悟
圆悟昭觉,遣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竖起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
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径山,慧问:“甚么来?
”曰:“西川
”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尊者。
”慧欣然。
后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召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
”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
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
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
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
’”帝大悦,诏住径山
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且道诸佛是?
祖师是?
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
”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问行日,曰:“水到渠成。
”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
”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释本
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号圆照禅师
张商英同时。
尝住成都昭觉寺,出峡南游,初游云居寺,继谒怀禅师池阳景德寺,后被诏住慧林寺。
见《罗湖野录》卷一。
释承皓北宋
承皓
眉州丹棱王氏子。
依大力院出家。
登具后。
游方。
见北塔。
发明心要。
元丰间
首众僧于谷隐。
望耸诸方。
张无尽
奉使京西南路
就谒之。
问曰。
师得法何人。
曰。
北塔广和尚
曰。
与伊相契可得闻乎。
师曰。
只为伊。
不肯与人说破。
无尽善其言。
致开法于郢州大阳。
是时谷隐主者。
私为之喜曰。
首座出世矣。
盛集缁素。
以为歆艳。
师升座曰。
承皓在谷隐十年。
不曾饮谷隐一滴水。
嚼谷隐一粒米。
汝若不会。
来大阳为汝说破。
𢹂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于是先入院。
后见州郡官责之曰。
长老何指挥入院。
师曰。
某山林人。
谁知郡县礼数。
乃拽杖而去。
无尽以书抵守云。
有道之士
不可以世礼责。
当加礼请之。
守如其言。
师不得已复来。
寻迁玉泉
示众曰。
一夜雨滂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头首行者人力拄底拄。
撑底撑。
撑撑拄拄到天明。
依旧可怜生。
自谓。
此颂法身向上事。
傅大士云。
空手把锄头。
洞山云。
五台山上云蒸饭。
只颂得法身边事。
然为人超放。
未易以凡圣议。
尝制犊鼻裈。
书历代祖师名字。
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贤。
较些子。
书于带上。
故丛林目为布裈。
有乡僧效为之。
师见而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为戏事耶。
呕血无及。
僧寻于鹿门所言而逝。
苏长公
荆南
闻师机锋不可触。
拟抑之。
即微服求见。
师问。
尊官高姓曰。
姓秤
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师震喝一声曰。
且道重多少。
公无对。
于是尊礼之。
冬至示众云。
𠷳运推移。
布裈赫赤。
莫怪不洗。
无来换替。
一僧入室。
适狗子在室中。
师叱之。
狗便出去。
师曰。
狗却会。
你却不会。
将示寂。
门人围绕。
师笑曰。
吾年八十一。
老死舁尸出。
儿郎齐著力。
一年三百六十日。
言毕而逝。
师法嗣。
有曰文庆者。
住林溪兴教。
秀圆通栖贤
弃众访之。
庆貌寝人不启眼。
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
出世湘乡十馀年。
皓和尚嗣也。
遣人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稻人囷乃还。
心奇之。
称于众举以自代。
住栖贤二十年。
而终。
释天游
全宋诗
释天游俗姓郑成都(今属四川)人。
出世云盖寺,次迁隆兴府云岩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成都人俗姓郑号典牛
幼习儒业。
郡庠,复试梓州,皆予贡籍。
寻于庐山出家。
湛堂于泐潭,脱然得悟。
隆兴府云岩寺,说法有湛堂之风。
后庵于武宁,终身不出。
年近百岁示寂。
释天游自号典牛
成都郑氏子也。
幼业儒。
颖俊逸伦侪辈推重。
初试郡庠复试梓州
二处皆与贡籍。
惧不敢承。
遂窜名出关。
适会王山谷西还。
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
邀其同舟。
策往庐山削发。
不易旧名。
首参死心不契。
湛堂准于泐潭。
一日湛堂普说曰。
诸人苦苦就上座觅佛法。
遂拊膝曰。
会么雪上加霜。
又拊膝曰。
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师闻脱然悟入。
出世于云盖。
灵岩说法大有湛堂之风。
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
两角指天。
四脚著地。
拽断鼻绳。
牧甚屎屁。
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
因退云岩过庐山
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
乃故曰。
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
师闻述偈曰。
质库何曾解典牛。
秖缘价重实难酬。
想君本领无多子。
毕竟难禁这一头。
竟去庵于武宁
匾曰典牛
则终其身不出。
年近百岁而告寂焉。
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天游字典牛成都郑氏子也。
幼习儒业,颖俊逸伦,侪辈推重。
初试郡庠,复试梓州二处,皆与贡籍,惧不敢承。
遂窜名出关,适王山谷西还,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邀与同舟,策往庐山削发,不易旧名。
首参死心不契,依湛堂准于泐潭。
一日,湛堂普说曰:“诸人苦苦,就上座觅佛法?”遂拊膝曰:“会么?雪上加霜。
”又拊膝曰:“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 ‘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天游闻之,脱然悟入。
出世于云盖,迁云岩,说法有湛堂之风。
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两角指天,四脚著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
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
因退云岩,过庐山,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乃故曰:“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
天游遂述偈曰:“质库何曾解典牛,秪缘价重实难酬。
想君本领无多子,毕竟难禁这一头。
”竟去,庵于武宁,匾曰“典牛”。
则终其身不出,年近百岁而告寂焉。
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