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桂阳太守周府君者,徐州下邳人也。讳憬字君光。体性敦仁,天资笃厚。行兴闺门,名高州里。举孝廉,拜尚书郎,迁汝南固始相,遂拜桂阳守,宣鲁卫之政,敷二南之泽。政以德绥,化犹风腾。抚集烝细,振发有方。进则贞直,退则错枉。崇举济济,吉士充朝。招贤训蒙,开诱六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信感神祗,灵瑞符应。嘉禾生于野,奇草像萐莆。异根之树,超然连理。于此之时,邦域为宁。郡又与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于曲红,一由此水。其水源出于王禽之山。山盖隆崇,峻极于天。泉肇沸涌,发射其颠。分流离散,为十二川。弥陵隔岨,蛮阜错连。隅陬壅遏,未繇骋焉。尔乃溃山钻石,经营沟畛,激扬争怒,浮沉潜伏,蛇龙诘屈。澧陵郁浥,千渠万浍,落聚涧下,迄安聂六泷作难,湍濑溞溞,沄沄潺湲。虽《诗》称百川沸腾,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盖莫若斯。天轨所经,恶得已哉!改其下流,注也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忽舻陆,不相知及。其上也,则群辈相随,繵挽提携,唱号慷慨,沉深在前。其或败也,非徒丧宝玩,陨珍奇,替珠贝,流象犀也。往古来今,变其终矣。于是府君乃思夏后之遗谋,□应龙之显化,□行旅之悲穷,哀舟人之困阨,感蜀守冰珍绝犁魋,嘉天昧渊,永用夷易,乃命良吏,将帅壮夫,移盘投之穷壑,夷高填下,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断硠磕之灵波,弱阳侯之汹涌;由是小溪乃平直,大道克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升涉周旋,功万于前。除昔□□颠,树表于兹。虽非龙门之鸿绩,亦人君之德宗。故舟人叹于洲渚,行旅语于涂陆。孔子曰:“禹不决江疏河,吾其鱼矣!”于是熹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零陵重安区祉,字景贤,遵承典宪,宣扬德训,帅礼不越,钦仰高山,乃与邑子故吏龚台、郭苍、龚额等,命工凿石建碑于泷上,勒铭公功,传之万世,垂示无穷。其辞曰:) 东汉 · 郭苍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
咨中岳兮据崔嵬,叹衡林兮独倾亏。
增陊峭兮甚䧢陁,鲧莫涉兮禹不窥。
仰王禽兮又崎危,俯泷渊兮怛以悲,岸参天兮无路蹊。
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
或抱货兮以从利,或追恩兮以赴义。
汎舟楫兮有不避,沉躬躯兮有玄池。
委性命兮于芒绳,潜寒慄兮不皇计,泛随流兮殆忘归。
懿贤后兮发垩英,闵不通兮治斯溪。
蹶巨石兮以湮填,开切促兮导曲机,推六泷兮弱其势。
遏泌汨兮散其波,威怒定兮混灡灡,息聊啾兮逝□□。
□□□兮蛟龙藏,陆夫唱兮舻人歌,名冠世兮超逾伦。
今称扬兮铿流沙,功斐斐兮镇海裔,君乎君乎寿不訾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郭苍》据《水经注》、《金石录》、《欧阳六一集》参
按:碑文参校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金石略二》。
舟行入永州 清 · 李宪噩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舟行入楚境,好是早春时。
适性原宜旷,名山不必奇。
经旬陡渠转,几载岭云思。
寄语南游客,无须过九疑
湘口古湘口馆,潇湘二水会处 清 · 李宪噩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犹见潇湘水合流,馆亭尽废有空洲。
柳公遗迹无寻处,一线朝烟是永州
汉官仪下 其四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荆州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案:「陵」当作「夏」)武陵南郡(案:《续汉书·志》荆州郡七,此上是也。下「章陵」乃南阳县,中有脱文)章陵(《后汉书·刘表传》注)
(疑应为「过」)信美台诗 唐 · 李当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零陵郡北云帆落,信美台前江月明。
石浅风高滩濑急,孤舟一夜听寒声(见《舆地纪胜》卷五六《永州》。)
永州南数十里夹路皆古松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四
何代松林古,婆娑拥道周。
鬼神深窟宅,烟雨蔽山丘。
白鹤一群老,清阴百里秋。
眼看遭剪伐,劫火几时休。
东上閤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九、《忠肃集》卷一二、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光绪《○陵县志》卷一、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八
公讳弼,字商翁
少孤,慷慨有气节,仪干伟然,刻苦好学,经传无所不读,尤喜兵家书。
诸生科举,不能投世俗所好,去而安贫事母,以经术教授乡里,若无意于世者。
庆历中,莫猺诸唐寇略州县,提点刑狱杨畋被诏督捕,以礼奉币致公幕下
公喜,幡然以起,为尽谋画。
俄率所募士破贼于油平,以功补衡州司户参军
又破太平峒,调桂州阳朔主簿
皇祐中,徙柳州司理参军
岁饥多盗,系者满狱,公为良民失职至此,多以傅生议。
侬智高反,诏安抚,复辟公参军谋。
公自曲江下,会诸将议救广州,贼既解围而西,公至太平场,会蒋偕军覆于贼,馀众溃走山林。
公虑其与贼合,亟以便宜取白旗数面,大书曰「招安散」,遣人持徇,悉收千馀人,所在贷粮以食之,送帅司
大喜,以公为知权。
还朝语人曰:「吾平贼湖外,所得者一陶某而已」。
用举者移阳朔
为治有本末,号循良,劝民植木夹道,以庇暑暍,使者下其法他邑。
之灵渠水,自秦开导,下达江湘,岁久堙废不通。
公因摄兴安,抵书安抚使萧固,请加浚治,转给边食,可无劳民。
不省,后转运使李师中用其言,果大利。
熙宁安南之役,移百万,实由此渠。
嘉祐初,改大理寺丞,监潭州粮料院
六年,师中时为提点刑狱,荐公知宾州
未几,诏换崇仪副使,以本路安抚都监容州
明年,改六宅副使,知钦州
数以母长沙县张夫人太君年老,乞归养,不许。
八年,遂丁丧,乞解官终服,又不许。
治平元年英宗即位,迁内藏库副使
明年,拜崇仪使、知邕州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转六宅使,招纳训利等六州蛮獠万馀口,抚定广源会千馀众之内附者,加右骐骥使再任。
邕自经皇祐兵火,守将数易,百纲颓紊,一以茍简从事
公至,罅者苴补之,窒者疏剔之,磨以岁月,遂为治府。
左右江州峒五十馀,酋率强虐渔利,其下苦之。
公为作约束,晓以祸福,违者一绳以法,莫不帖然畏服。
岁满,以请知鼎州
初,熙宁初广源贼酋刘纪请太平寨置和市,使华夷贸易。
公测纪言,盖交人之谋,将出入省地窥虚实,屡却不听。
至于安抚司,不深惟利害,辄上其事。
公亟为书数千言,驰告于枢密院曰:「邕有土人十数,类无他材干,造边事为市。
至右职乃有假守于彼,尝斥远之,未尝听其言,故疆境幸按堵者凡七年。
今闻桂管惑纪奸谋,实由此曹助成之,决非所以安边,将产患无疑」。
既而和市议行,无几何,交人以刘彝、沈起战舰阵图事为辞,寇陷钦、廉、宜三州,人服公精识。
六年,朝廷遣察访使处置南江诸蛮,举公知辰州,且言公恬不上吏课者二十年,特迁皇城使,奉诏措置北江
北江溪州彭师晏桀黠难制,公用间使其党为仇相攻,师晏因以众数千来降,羁首领十有九人致阙下,取其地建五城堡。
诏加忠州刺史
王师问罪安南,以康州团练使邕州
于时邕人之不死于贼者,往往逃匿山谷,人情恟恟不敢进。
单骑先入左江峒,民闻公再至,欣然次第来归。
乃籍丁壮得二万七千,分隶诸将,凡大军所谓蹋白开道及致辎重,皆峒丁济之。
方此时,元帅大兵压贼境,以公兵精锐,忌专有功,乃使之殿。
然军中事举以咨访,其礼遇之隆,他将不敢辈也。
富良之役,贼请降以款我师,元帅召公计之,公曰:「明公来时,陛受圣算云何?
而弃垂成乎」!
元帅不之对,然竟纳降。
诸将入贺,公拂衣去,坐帐中拊髀叹曰:「三州之民,无辜屠死数万,今举士马十万众,贼已在手而纵不取,以遂贼,使国威灵不畅,三州冤不复,沮一方之心,有可痛无可贺者」!
声气奋厉,闻者感动。
师至宵还,既无前令,中军先一夜引去,众大扰相蹈藉,贼夹对垒,阴伺我隙。
公居后安坐,下令休士,迟明整众按行,贼不敢动。
元帅于是请城刘纪所弃广源地为顺州,以藉口择守者皆惮行,乃以属公。
公初无难,未几,贼取我桄榔县,意图广源,然其民怀公恩信,贼一动静,必以告公,故每先事遏其萌,贼终无能为者。
乃躬督版筑,上冒氛疠,下涉艰莽,抚士卒疾苦,恤其死亡。
阅岁,顺州之城成,而公亦病矣,犹日饬将校守禦计。
诏加东上閤门使,因辞之。
一夕,大星陨于庭,公曰:「吾死于职,得其所矣」。
无一语及其私,遂卒,实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二日也,享年六十四。
公资性庄重,笃学能文,尤长于诗。
年三十起从军,善御士,与同甘苦,得其死力。
处仓猝若无事,守边务简静,谨斥堠,最不喜疆吏生事徼功赏,故所至蛮落畏怀,无敢侵窃者。
忠义亮直,白首一节,贤士大夫皆誉之,谓古名将无以加。
然公以习知岭粤情伪,人安之也,每满岁,辄增秩见留,曾不得内徙。
呜呼!
如公之志业,使得驰骋西北,扰服鞭笞,必有轩然可观者,而终老于一方瘴疠之域,材不得尽其用,此议者之所惜也。
有文集十八卷。
后十年十月,葬于零陵金釜山之原。
惟陶氏世家浔阳靖节先生之后,有避地湖、湘者,公之高祖矩至祁阳,乐其山水而居之,今为永州人
曾祖蠲。
祖钧,赠殿中丞
父岳,以儒学有名,仕为尚书职方员外郎,累赠刑部侍郎
初,丁晋公一见公,器赏之,妻以先兄之子,封钱塘县君
生一子通,早世。
取兄之孙同为通后,为临桂县,又卒。
六女子,其二人亡,其次适邵通、裴彦英、吴括、邓良臣。
朝廷以公勤劳南方,恩录其遗,皆以异等,四人并补三班奉职
后数年,又以同之子世延为借职,所以袖劝有功,于是不忘。
铭曰:
暨陶公,将以儒术。
方严而仁,敦大而
公在军旅,谋定其微。
出奇制胜,释括于机。
公在边圉,樽俎谈笑。
民嬉于生,士劲而饱。
蛮戴父母,恩信则然。
有政九郡,邕至七年。
始时边人,取功以凿。
公不可欺,缩手谁作。
释贼富良,亦何贺为?
落落奇语,人今诵之。
惟公之才,兼具文武。
施之四夷,霍、卫、方、虎。
云何弗契,一生炎荒?
瘴溪险徼,摧此堂堂!
天命在上,人为在下,云台烟阁,彼独何者?
公也不朽,有誉有功。
有诗千篇,厥声无穷。
信安郡王孟少傅(一九)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六二、《内简尺牍》卷一
秦国志文,非某所堪任。
藉令大手笔四门助教永州司马在世,亦非今人所尚,况如某者!
执事矫群庸,猥以见属,遂黾勉塞命,又不知能副重意否?
但学佛不宜详说,恐涉酸馅气,害于文体,更望省察。
史叔良作移零陵 东汉末 · 繁钦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三
金鼓震天,丹旗曜野,巨堙既设(《御览》三百三十六)
黄祖 东汉末魏晋初 · 孙策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所屯沙羡县
刘表遣将助,并来趣臣。
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身跨马㧰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
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
越渡重堑,迅疾若飞。
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溃烂
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迸走。
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
未禽,宿狡猾,为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气息,而家属部曲,扫地无余,孤特之虏,成鬼行尸。
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吴志·孙讨逆传》注引《吴录》)
奏上《易》注 其一 孙吴 · 虞翻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八
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以伏羲仰天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爻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万物。
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成,赞述其业,至臣祖父凤为之最密。
臣先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于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至臣五世。
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
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
又臣郡吏梦臣与道士相遇,放发被鹿裘,布《易》六爻,挠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
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
岂臣受命,应当知经!
所览诸家解不离流俗,义有不当实,辄悉改定,以就其正。
孔子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
圣人南面,盖取诸离,斯诚天子所宜协阴阳致麟凤之道矣。
谨正书副上,惟不罪戾(《吴志·虞翻传》注引《别传》)
徐陵 孙吴 · 虞翻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八
元大上卿之遇,叔向在晋,未若于今(《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太末徐陵字元大,为零陵太守,时朝廷俟以列卿之位。)
成都军中 蜀汉 · 刘备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七
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蜀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浯溪题记熙宁六年十月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金石萃编》卷一三六
熙宁六年癸丑十月十九日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永州柳应辰全家游此。
澹山岩记熙宁七年九月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一、《常德文徵》卷八、《古今游名山记》卷七、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上、一八中、光绪《○陵县志》卷一四、《楚宝》卷三八
零陵多胜绝之境,澹山岩为甲观。
东南二门而入,广袤可容千人。
窦穴嵌空,物象奇怪,有不可得而状者。
中贮御书,岁度僧一人。
僧徒利居处之便,而不顾蔽映障遏之弊,连甍接楹,重基垒架,疣赘延蔓,殆将充满。
甚者粪秽积聚,烟爨熏蒸,道𣝡阴黑,非秉炬不能入。
太守丁公侨处事刚严,始至,大不怿,悉彻群僧之舍,俾居岩外,惟书阁殿像得存,馀一椽一木无敢留者。
他日,公率应辰大理寺丞杨杰河阳节度推官杨巨卿同至游览,层构一空,众状在目。
开筑塞为通豁,破昏暗为光明,实人情之所共快。
若石田药臼之处,皆睛景所及。
客有言:「物理显晦,固亦系乎时耳」。
熙宁七年甲寅九月十五日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永州军事柳应辰记。
火星岩游记熙宁七年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光绪《○陵县志》卷一四、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一
昭昭兄至和中职方员外郎来守零陵,宣布条诏,百废咸治。
建州学,明教化之本;
作《土风记》,尽民俗之事。
乘暇数为火星岩之游。
磨崖题咏,于此为多。
窃观暮春联句,尤极佳思,研鍊精切,传布人口。
熙宁七年应辰亦以职方通理兹郡,遍览遗迹,恻然追感。
噫!
相去二十二年矣。
悠悠岁时,人不可见,江山风物,宁有异于当年?
每到踌蹰,久不忍去。
武陵柳应辰明明记。
按: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中,道光八年刻本。
浯溪题刻熙宁七年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
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
大宋熙宁七年甲寅岁刻,尚书都官员外郎武陵柳应辰,时为永州通判
按:《容斋五笔》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标点本。
三门洞题名熙宁八年十一月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五
刻《浯溪心记》之明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独游零陵三门岩
柳应辰记。
九龙岩题记熙宁九年二月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八
人之安适夷旷系于内,不系于外,故有居山林而躁者,在朝市而静者。
必若心源湛寂,世累疏薄,又得幽绝之境以辅助之,宜乎安于自得,萧然乎尘垢之外,则零陵九龙岩其亦辅助之一焉。
熙宁九年丙辰二月十九日尚书职方员外郎通判永州柳应辰记。
澹山岩题记熙宁九年十月 北宋 · 柳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二、《古今游名山记》卷九、《常德文徵》卷八、《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七一、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上、一八中、光绪《○陵县志》卷一四
熙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太守李公士燮召游澹山岩。
岩之风物气象,真隐者之所居。
窃思次山、子厚雅爱山水,在永最为多年,独于兹岩无一言及,是必当年晦塞,未为人知。
大中十四年张颢有《石室记》略载其事。
是岁懿宗改元咸通,迨今二百一十七年矣。
后之游潇湘者,以不到澹山为恨。
幽绝奇胜,实亦可观之地。
通判零陵郡柳应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