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张侍郎887年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桓典马 仲宣楼
衰羸岂合话荆州,争奈思(一作恩)多不自由。
无路重趋桓典,有诗曾上仲宣
尘销别迹堪垂泪,树拂他门懒举头。
一种人间太平日,独教零落忆沧州
题图诗十首赠吴君仲 其六 节俭图宣巨公御史中丞,秉性节约,常布服蔬食瓦器。帝幸其府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陋轩诗卷十二
万钱供匕箸,列锦衣轩除。
侈者一盼睐,犹言无可娱。
人生同所愿,饱腹与暖躯。
何为恣情欲,不顾家室储。
试看宣巨公,天子过其庐。
贵幸世无比,服食唯粗疏。
朴诚易厚物,省约则寡须。
楚国两贤人,盛德或不如。
金同知(价) 其二 清 · 姜再恒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四
楚国前贤后,江东二妙先。
称家鸾鹄峙,照乘璧珠联。
咫尺云泥隔,侧身穷达悬。
平生沟壑志,寂寞好随缘。
孙伯符 南宋 · 韩淲
 押词韵第四部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
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
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
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
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
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
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
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
异代岁月速,谁为(疑当作谓)我非夫。
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
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
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明钱谷吴都文粹》续编卷三七)
周子谅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柳宗元有《御史周君碣》曰:「有唐正臣周某,字某,以谏死,葬于某所。
天宝中,有谄谀至相位,贤臣放逐,公为御史,抗言以白其事,得死于墀下」。
然不言周君名字,及谄谀为相者谁氏,贤臣放逐者何人。
今以唐史质之,周君子谅也,谄谀必牛仙客也,贤臣必张九龄也。
林甫荐仙客宰相张九龄言其不可,上不悦,罢九龄相位。
子谅御史,白于大夫李适之曰:「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公何得坐观其事」?
适之遽奏之,上怒,决配子谅瀼州,至蓝田赐死;
九龄所荐子谅非其人,左迁荆州都督
嗟乎!
九龄子谅能抗言朝廷之失,是不负其职,而九龄为能知人尔。
明皇悦邪佞之臣,反以九龄所荐非其人而逐之,如此,则后之大臣荐台谏官者,当依阿取容,喑喑如秋蝉,泛泛如浮萍,则无患矣,何以为朝廷之耳目哉?
夫植而欲其茂也,必时溉之;
溉而怒长,反自伐之,必衰之理也。
明皇之恶子谅,乃自求衰之谓乎!
西幸之祸,有所召尔。
李揆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李揆吕諲同相肃宗才居之上。
以事出守荆南,而政誉甚美,再入为相,密遣直省官江陵求諲之事,乃奏之,袁州刺史
噫!
欲陷,乃自陷也。
且执大政于岩廊之上,当思所以辅翼人主之道,以泽天下,而不误苍生。
不以喜怒私国家之法,不以亲雠坏朝廷之公,贤有雠必擢拔而用之,不肖而亲者必摈斥而去之,庶几上不负于君,下不愧于人。
而反恶其有美政,而恐得用,欲求其瑕,阴肆倾陷,此岂有心于天下哉?
盖笔札之士,非廊庙之器。
其始进也,不考其实,如南郭先生之徒;
及得位,而不知所以为大臣之道,而恃居中制外、有临高走丸之易,而欲害外臣,岂不愧于古之祁奚哉!
真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求不濡之人也。
噫!
身为大臣,而父事中人李辅国,而复嫉害正人,其后元载用事,而置之散地,卒至流落,盖亦有所召也。
刘知几(一)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刘知几著《史通》二十卷,徐坚曰「居此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因求其书而观之。
则知刘子之用心亦勤矣。
驰骋古今,发摘历代史氏之失,虽班、马、寿、晔,皆为其轻重,兹可尚矣。
至《外篇·惑经》,有未谕者十二条,始亦窃疑孔子于《春秋》有所疏略,乃取《春秋》而审详之,则刘子乃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不识圣人之心也。
刘子云:齐、郑、楚国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
正卿返不讨贼,冢嫡药不亲尝,而被以恶名,播诸来叶。
且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乃凝脂显戮。
其所未谕者一也。
昭公元年,围弑其君郏敖,而书曰「楚子卒」;
襄公七年,郑子驷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郑伯髡顽卒」;
哀公十年,齐人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齐阳生卒」。
且彼三国虽弑其君,而皆以疾赴告,故鲁史因其赴告,以为实,而书之于策。
孔子修《春秋》,若其事有可以为褒贬之法者,则因其文而笔削,以寄王法;
如无足示法,则因其策书传疑传信之文,实书其事。
故他国以弑君告者,则书曰「弑君」;
他国以疾告者,则书曰「卒」,皆赴告策书之旧文也。
及授与丘明作《传》,则俾遍观诸国简牍,实书其事,备其本末,以成其文。
至于盾不讨贼,止不尝药,而以弑君父之罪加之者,盖孔子之志也。
若为正卿而不讨贼,是君之雠可得而观望也;
若为冢子而不尝药,则父之疾不在乎服勤就养也。
故书盾之弑,以教天下人臣之为忠;
书止之弑,以教天下人子之为孝。
所谓原情而定罪,因罪以诛意,故曰「吾志在《春秋》」。
彼亲弑君父,虽不书于经,而《传》能备载其事,其罪逆不在言而可知矣,岂可谓「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则凝脂显戮」哉?
以此知刘子徒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矣。
其他事以类推之,圣人之志皆显然明白,故不复辩,学者当自求之,无惑刘子之异说可也。
说石烈士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六
石孝忠者。生长韩魏间。
其为人猛悍多力。少年时偷鸡杀狗。
殆不可胜计。州里甚苦之。
后折节事李愬。为前驱。
其信任与家人伍。元和中
人不归。天子用裴丞相计。
丞相征蔡。若者光颜者重允者。
皆受丞相指挥。明年蔡平。
天子快之。诏刑部韩侍郎撰平蔡碑。
将所以大丞相功业于蔡州孝忠一旦熟视其文。
大恚怒。因作力推去其碑。
仅倾陊者再三。吏不能止。
乃执诣节度使。悉以闻。
章武皇帝方以东北事倚诸将。闻是卒。
心甚讶之。命具狱。
将毙于碑下。孝忠度必死也。
苟虚死。则无以明功。
乃伪低畏若不胜按验。吏闵之。
未知其为人也。孝忠伺吏隙。
用枷尾拉一吏杀之。天子闻之怒。
且使送阙下。及至也。
亦未异其人。因召见曰。
汝推吾碑。杀吾吏。
为何。孝忠顿首曰。
臣一死未足以塞责。但得面天子颜。
则赤族无恨矣。臣事李愬岁久。
以贱故给事。无不闻见。
平蔡之日。臣从在军前。
且吴秀琳蔡之奸贼也。而降之。
李祐蔡之骁将也。而擒之。
蔡之爪牙。脱落于是矣。
及元济缚。虽丞相与二三辈。
不能先知也。蔡平之后。
刻石纪功。尽归乎丞相
第具名与光颜重允齿。固无所言矣。
设不幸更有一淮西。其将略如者。
复肯为陛下用乎。赏不当功。
罚不当罪。非陛下所以劝人也。
臣所以推去碑者。不惟明之绩。
亦将为陛下正赏罚之源。臣不推碑。
无以为吏擒。臣不杀吏。
无以见陛下。臣死不容时矣。
请就刑。宪宗既得淮西本末。
且多其义。遂赦之。
因命曰烈士。复召翰林段学士淮西碑。
一如孝忠语。后孝忠江陵军驱使。
大中末白丞相江陵
余求谒丞相府。有从事为余道孝忠事。
遂次焉。将所以教为人下。
南宋 · 聂有
 押职韵
莫愁千古难再得,只有画图传楚国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四《京西南路·郢州》)
江陵府初试澄心如水 唐 · 卢肇
五言排律 押鱼韵
丹心何所喻,唯(一作为)水并清虚。
莫测千寻底,难知一勺初。
内明非有物,上善本无鱼。
澹泊随高下,波澜逐卷舒。
养蒙方浩浩,出险(一作海)每徐徐。
若灌情田里,常流尽不如。
春秋五论(五)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九、复斋公集
学《春秋》者,舍三《传》无以考其成,而士有志者,类欲尽束三《传》,独抱遗经,岂非以其互相牴牾而不一其说乎!
窃常思之,《左氏》熟于事,而《公》、《谷》深于理。
盖左氏曾见国史,而公、榖乃经生也。
惟其曾见国史,故虽熟于事而理不明;
惟其出于经生所传,故虽深于理而事多谬妄;
二者合而观之可也。
《左氏》虽曰备事,而其间有不得其事之实;
《公》、《谷》虽曰言理,而其间有害于理之正;
此又学者不可不知也。
《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深于情伪,熟于时世,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其是非,习于时世之情伪,而不明其义之所在。
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宋宣立穆而曰「可谓知人矣」,鬻拳谏楚子临之以兵而曰「爱君之至也」,赵盾杀君,出不越境,返不讨贼,而曰「惜也,越境乃免」,此皆知其事而昧于理者尤多。
楚自得志汉东,骎骎然荐食于中国,齐桓既攘之,晋文又攘之,其功伟矣,此正孟子所谓彼善于此则有之矣,齐桓、晋文岂能骤举而攘之哉!
必先剪其手足,使无所助,而为犄角之势。
是故桓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蔡;
文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曹、卫,此事实也。
而左氏不达其故,于侵曹伐卫之书,则曰「重耳出奔,曹卫皆不礼焉」,推寻事由,毛举细故,而二公攘夷安夏之义不明,而功罔昭矣。
其他纪事往往类此。
然则《左氏》之纪事固不可废,而未可尽以为据也。
宗《左氏》者以为丘明受经于仲尼,所谓好恶与圣人同矣。
然《左氏》大旨多与经戾,安得以为好恶与圣人同乎!
孔子所谓「左丘明耻之,亦耻之」,乃窃比老彭之意,则其人当在孔子之前;
左氏传《春秋》,其事终于智伯,乃在孔子之后。
说者以为与圣人同者为左丘明,而传《春秋》者为左氏,盖有其证。
或以为六国时人,左史倚相之后,所以载虞不腊等语。
秦尝以十二月腊月,而《左氏》所述楚事极详,盖有无经之传,而未有无传之经,亦一证也。
若夫公、谷二氏固非亲受经者,其述事皆得之传闻,又未曾见国史,故其事多谬误,略其事而观其理,其间固有精粗之不同,然害于理者亦甚众,此欲致知者之所宜明白而深辩之也。
《公羊》论隐、桓之贵贱而曰子以母贵,妾母以子贵。
夫谓子以母贵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
推此言也,所以长后世妾母凌僭之失,未必非此言基之也。
《谷梁》论世子蒯聩之事则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夫尊王父命不可,而曰信父可乎?
推此言也,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将以此为藉口也。
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及后归于晋国,则是以臣而叛君也,而曰以地正国,可乎?
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主君,称兵向阙,以诛君侧之恶人为辞者,未必不由此言阶之也。
公子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公羊》曰大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则专之可也,后之人臣有生事于境外,私相交誓,而以其国白委者矣。
纪侯大去其国,圣人盖与之,则曰为襄公讳也。
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后世盖有穷兵黩武而报复之无已者取法焉。
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公羊》则曰祭仲贬损,反经之权,后世盖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其视君臣之伦何如也!
圣人作经,本以明理也。
自传者学不知道,妄为之说,而是非易位,义利无别,其极于下之僭上,卑之凌尊,父子相夷,兄弟为仇,为臣而称兵以向阙,出境而矫诏以行事,国家易姓,而其大臣者反以盛德自居而不知愧矣。
君如武帝,臣如不疑,皆以《春秋》定国论,而不知其非,此其为害岂不甚于叙事失实之罪哉!
愚尝以《公》、《谷》、《左氏》三传要皆有失,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
何、范、杜三家各自为说,而说之谬者莫如何休。
《公羊》之失既已略举其一二,而何休之谬为尤甚。
元年,王正月」,《公羊》不过曰「君之始年尔」,而何休则曰《春秋》记新王受命。
于鲁滕侯卒,公羊不过曰滕微国而侯不过嫌也,而何休则曰《春秋》主鲁,记隐公以为始受命于王,滕子先朝,故褒之。
黜周王鲁,《公羊》未有明文也,而何休乃倡之,其诬圣人也甚矣。
公羊曰母弟称弟,母兄称兄,则其言已有失矣,何休又为之说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商之质,明当亲厚乎兄弟也」。
使后世有亲厚于同母之兄弟,而薄于父之枝叶,非斯语坏之乎!
《公羊》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言已有失矣,何休为之说曰:「嫡子有孙而死则立孙,明当立子以贵也,兄死而不立孙」。
使世有憾于质文之异,而紊嫡庶之分,昧立子之义,非斯语祸之乎!
释会戎之义,则曰夷狄之慕中国,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也。
《春秋》之作,本以正夷狄也,来勿拒、去勿追,可乎?
释天王使来归之义,则曰王俱南面而治,有不绝臣之礼。
《春秋》之作,本以尊天王也,谓之有不绝臣之礼,可乎?
三年春王三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过曰「记异也」,何休则曰是后卫州吁弑其君完之变,诸侯初僭。
元年秋大水,公羊不过曰「记灾也」,何休则曰先是桓篡隐,与专易朝宿之地,阴逆怨气所致也。
凡地震、山崩、星电、雨雹、螽螟、彗孛之类,莫不推寻其致变之由,考验其为异之应,其不合者必强为之说。
《春秋》记灾异,而其说不书,曾若是琐碎磔裂乎!
若此之类,不一而足,此皆何休之妄也。
观夫三子之释《传》,惟范宁之过少,于《公》、《谷》之义,有未安者,辄曰「宁未详」,盖讥之也;
何休则曲为之说,适增《公羊》之过尔。
故曰范宁,《公》、《谷》之忠臣;
何休,《公羊》之罪人。
沆尝谓罪人者固难逃后世之公议,而忠臣之名固后学所当景仰而企及者也。
吁!
揖逊之高风既未泯于后世,去就之有礼又无忝于前哲,使世人而皆贤,则世济其美,又何不可追先圣之芳踪,而标准乎万世哉!
诚不敢僭言以断诸儒之是非,特辩正之,以开后学之迷惑,俾世之读麟经者,晓然知先圣夫子作《春秋》大义,在于抑邪说,正人心,扶三纲,植五常,内中国,外夷狄,尊三王之盛德,贱五霸之假借,以拯三极之道矣乎!
复说公孙述 东汉 · 李熊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一
山东饥馑,人庶相食,兵所屠灭,城邑丘墟。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
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
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
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
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
今君王之声,闻于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后汉·公孙述传》,「李熊复说述。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龙兴元年」。)
巴郡太守自讼 东汉 · 赵芬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六
孝桓帝并州刺史泰山但望字伯阖巴郡太守,勤恤民隐。
郡文学掾宕渠、掾弘农冯尤、垫江荣、王祈、李温、临江严就、胡良、文恺、安汉陈禧,阆中黄阊、江州成阳誉、乔就、张绍、牟存、平直等诣自讼曰:
郡境广远,千里给吏,兼将人从,冬往夏还,夏单冬复。
惟逾时之役,怀怨旷之思,其昏丧吉凶,不得相见。
解缓补绽,下至薪菜之物,无不躬买于市。
富者财得自供,贫者无以自久,是以清俭。
天枉不闻,加以水陆艰难,山有猛兽,思迫期会,陨身江河,投死虎口。
咨嗟之叹,历世所苦。
天之应感,乃遭明府,欲为更新。
童儿匹妇,喜相贺,将去远就近,释危蒙安,县无数十,民无远迩,恩加未生,泽及来世,巍巍之功,勒于金石。
乞以文书,付计掾史,人鬼同符,必获嘉报。
等幸甚(《华阳国志》一)
公孙述 其一 东汉 · 荆邯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一
兵者,帝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
昔秦失其守,豪杰并起,汉祖无前人之迹,立锥之地,起于行陈之中,躬自奋击,与项羽战,大小百余,兵破身困者数矣。
然犹不止,故军败复合,创愈复战。
何则?
前死而成功,逾于却就于灭亡也。
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
遇更始政乱,复失天下,众庶引领,四方瓦解。
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今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召携贰,则五分而有其四;
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是则然矣,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
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
臣之愚计,以为宜与汉和亲。
不者,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延岑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
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袁宏《后汉纪》六,《后汉·公孙述传》)
淮西钤辖陈卿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三
明制开颁,便蕃均佚。
三刀梦协,方欣千骑之临;
一节风驰,已见百城之耸。
先声所暨,比屋交欢。
恭惟某官弘毅裕于大方,忱恂懋于众行。
五朝济美,独高国士之风;
万石传家,具载世臣之烈。
暂辍周行之峻,来苏淮右之民。
今裤昔襦,左餐右粥,类非俗吏之所为也。
首膺共理之求,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又伫来思之望。
某栖迟末路,投畀小邦,仰戴二天之仁,辱先一日之雅。
令尹之仕,敢怀喜愠之心;
滕大夫之才,自笑功名之减。
深深感恋,莫究颂言。
回交代赵大监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三
相君之舍,早贪附骥之荣;
刺史之符,俯愧续貂之诮。
恭惟交代某官赫奕五公之胄,循良千里之师。
解十二牛而游刃有馀,取三百囷而食功无愧,亟奉玺书之宠,进陪掖席之前。
猥以孤踪,遂纵前躅。
韩荆州识面,已大慰于夙心;
令尹告新,当率由于旧贯。
回徐守计议敦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二、《鸿庆居士文集》卷一四
吕安之驾,宁辞千里之遥,卧陈登之楼,何止一床之閒!
不图晚接,获预英游。
恭惟某官袭一经之训以传家,屈千乘之尊而下士
诸儒谈道,舍盖叟于堂中;
五马班春,伺陶公于道上。
眷言贫病,已迫衰残。
蚤登相国之门,虽娄拥膝行之彗;
晚适荆州之愿,方跽陈贽见之书。
忽纡汗简之先,弥极背芒之负。
高论迫蛟蛇而起立,英辞冠日月以争光。
陈义蔼然,劳谦过矣。
顾老生陈腐之说,敢申拔薤本之规;
繄流年晼晚之馀,但有分棠荫之意。
其为欣幸,曷究颂言!
寄呈楚督何阁部 明末清初 · 王邦畿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元老雄风控上流,汉家形胜在荆州
云连西蜀巴江水,天接南溟越海楼。
万里狂澜回一柱,十年神剑定千秋。
烽烟霜鬓今何似,珍重无贻圣主忧。
汤枢密绍兴二十六年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五、《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七
受一廛之地,正穷阎待尽之时;
赐十行之书,有贤路联华之宠。
大钧坱圠,皆被陶镕;
莫境衰残,足为荣耀。
窃以孙叔敖令尹而无忧色;
齐管仲夺伯氏邑而无怨言。
孰知古人喜惧哀乐之情,岂谓得丧穷通之故?
某又罹谗黜,辱在泥涂;
尽褫官资,降为皂隶。
偶不至弭耳,作累累之状;
亦未尝变色,愠戚戚之穷。
公伯寮之愬季孙,其如命何?
臧氏子之沮鲁侯,不遇天也。
数周必复,事有好还。
治道勃兴,群贤汇进。
欣逢一旦,感会千龄。
当轴处中,改弦更化。
上稽公论,下合师言。
正路宏开,群情胥说。
梅林之望,已慰渴心;
如屠门之过,固自快意。
更遇执角分珍之赐,重叨投醪共饮之仁。
凡今日之所蒙,在孤生为最幸。
兹盖伏遇知院枢密文章华国,道德佐王。
思天下饥溺而同其忧,得英材教育而共其乐。
谓居上系民之休戚,当挺身为国之安危,故能简上帝之心,出而任大臣之事。
永惟许国之义,莫如得士之昌。
追录故臣,半为异物。
禄介子弗及矣,宁无恨焉?
雍齿先之,固有喜者。
宋 · 王灼
 押真韵
柳暗大堤曲,藏解佩人习家池铜鞮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二《京西南路·襄阳府》 按:原署晦叔,宋人字晦叔者多,行踪曾至荆州,姑置于此。一作王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