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缴进后汉光武诏书元丰八年十二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九、《范忠宣公奏议》卷下、《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
后汉光武《报臧宫等诏》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
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
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
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今国家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常多失实。
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
苟非其时,不如息人。
臣伏见夏国差人诣阙,多日未见放回。
近日探报贼中事宜,渐却添屯兵马,必是发情疑阻却,欲别生边患。
伏望圣慈以陕西生灵之故,稍从其欲,使复常贡,庶几可以罢兵,俾华夏复见太平。
则陛下好生之德,洽于生灵,祖宗社稷,享万世之安,皆在陛下一言之赐尔。
臣常读后汉光武《报臧宫马武诏书》,良有深戒,臣恐陛下欲闻,谨录缴进,惟圣心采择。
灵山绢机石 南宋 · 梅应发
 押词韵第三部
山涧来湍流,媪神閟崛奇。
不作江湖迥,縠水清而漪。
异哉灵山灵,幻此天然机。
杼轴驰红女,朝朝忙茧丝。
不见玉指劳,便制鲛室衣。
民家得此练,应宽缕征期。
两岸藓磴滑,谁敢拭眼窥。
却宜就暑饮,六月霜雪飞(清胡有成光绪广德州志》卷三)
广德程万户弟从军 元 · 郯韶
桓桓程将军,年未三十气如云。
一朝诣阙袭父职,献书讨贼争功勋。
朝廷恩深礼数厚,授钺前驱那敢后。
云鸟天青没画旗,辕门月黑鸣刁斗。
将军有弟才且贤,从兄万里何翩翩。
看云倏尔归奉母,如此一门忠孝全。
杨花三月潼川暮,挥戈又指湖南去。
吹笛高城破虏风,饮马长江洗兵雨
学书学剑真男儿,功名拾芥须尔为。
长歌更劝一杯酒,归来细颂平蛮诗。
沈德和使君生辰四首 其三 宋 · 陈棣
 押词韵第八部
桐川古桃州,地僻官事少。
简静宜有馀,苛刻则烦扰。
公来省其俗,好尚已默了。
碧凝燕寝香,青鞠圜扉草。
麦垄雨初匀,棠阴风自扫。
回观汉循良,未足语治道。
岂惟术数多,更觉规模小。
公将宰天下,一郡乃戏嬲。
便当作吏师,讵止为民表
邦人何所祈,区区颂难老。
至言 西汉 · 贾山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
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
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
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策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秦以熊罢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
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
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
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
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
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
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
势重,非特万钧也。
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
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
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
弗闻,则社稷危矣。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过,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
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
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
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
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
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
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
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
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
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其役,财尽不能其求。
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
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也。
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
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
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
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
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
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
天下莫敢告也。
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
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媮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
《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谮言则退」。
此之谓也。
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天下未尝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
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
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
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
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
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
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
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
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
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
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
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
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
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馀匹以振贫民;
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
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
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
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
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
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
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
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
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
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湣之。
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
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
广德石林(时言及建平袁开甫先辈。)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五
五马莫踟蹰,春云满客途。
川原入桐汭,风俗近姑苏
田税蚕桑足,衙斋鱼鸟俱。
北山有耆旧,还肯式庐无。
韩千秋子等元鼎五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韩千秋虽亡成功,亦军锋之冠。
封其子延年为成安侯,摎乐,其姊为王太后,首愿属汉,封其子广德龙侯(《汉书·南粤传》)
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以题为韵除清字) 唐 · 谢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八
国有禁火。应当清明
万室而寒灰寂灭。三辰而纤霭不生。
木铎罢循。乃灼燎于榆柳。
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
由是太史奉期。司烜不失。
平明而钻燧献入。匍匐而当轩奏毕。
初燄犹短。新烟未密。
我后乃降睿旨。兹锡有秩
中人俯偻以耸听。蜡炬分行而对出。
炎炎就列。布皇明于此时。
赫赫遥临。遇恩光于是日。
观夫电落天阙。虹排内垣。
乍历闱璅。初辞渥恩。
振香炉以朱喷。和晓日而燄翻。
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
于时宰执具瞻。高卑毕赐。
降五侯以殷渥。历庶僚以简易。
煖逐来命。风随逸骑。
入权门见执热之象。阅有司识烛幽之义。
咸就第以照临。示广德之遐被。
于是传诏多士。同欢令辰。
将以明而代暗。乃去故而从新。
均于庭燎。贶彼元臣。
熠熠当门。烟助松篁之茂。
荧荧满目。燄如桃李之春。
偫臣乃屈膝辟易。鞠躬踧踖。
捧煦育之温惠。受覆载之光泽
各罄谢恳。竞输忠赤。
拜手稽首。感荣耀之无穷。
舞之蹈之。鸿私之累百。
然后各爨鼎镬。传辉膳官。
争焚炉炷。竞爇膏兰。
销冷酒之馀毒。却罗衣之晓寒。
方知春秋故事。未逾于我。
周礼救灾。徒称变火。
曷若赐于百官。万方同
尚书职方郎中致仕刘公墓志铭(并序 嘉祐六年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七、《西溪文集》卷一○
皇祐五年冬十二月尚书职方郎中刘公始致仕,既素爱吴中山水之佳,遂筑室以居,而置其家事一不问,独月与吴中大夫之贤者纵游酣饮,往来虎丘、洞庭之间。
从其游者,亦皆乐之而不知倦。
如是者十年,年八十一乃卒。
士大夫更相吊,以谓世之以老归者虽多,而类不能知自放之乐;
使知之,又颇以衰病而不可彊。
则如公者,乃无几人,是可贤也。
余家吴中,与公家有旧。
当公之归,余方位于朝,不得从其游。
今公将葬,诸孤来乞铭,故余乐为之论次而不辞。
公讳某,字禹昌袁州临江人也。
少孤,知自立学问。
进士天禧三年及第,为福州怀安杭州仁和主簿
徐奭、胡则等数人荐其材,擢为大理寺丞、知越州萧山县,迁殿中丞、知苏州长洲县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黄、汴河催促纲运,赐五品服,都官员外郎通判杭州职方员外郎、知兴元军,屯田郎中、知温州都官职方郎中、知广德军
凡九居官,皆以治行闻。
公知于吏事,盖天资也。
凡遇事,无险易烦简,必穷其根柢,尽其是非,然后傅以法令。
关键牢密,吏不能窥而为奸,故所居无不治。
其守官,虽权贵有气力不能夺。
长洲多过客,或求发民以挽船,一人不与,郡至为移书,亦不听。
杭州多达官,自任,不循以度,公一皆执正。
守初不能平,后事有失而被按举,乃始愧谢。
所至必为民兴利除恶。
萧山,凿郑河数十里,以便转输。
兴元,治山道以省栈阁,葺三堰以灌汉中田。
皆息民大费,而著以为后世利。
温州俗事妖神,坏化乱法,公捕诛其首恶,而馀一不问,民更得自新。
故公所居能怀其民,而其去也必见思。
古所谓循吏者,不过此矣。
其为人乐易简直,无内外之异,不汲汲于进取。
使黄、汴河,故事岁得奏计召见,前此者多自陈其劳以受赏,公未尝一言及私。
元昊反时,诏近臣举可以任边事者,翰林学士苏绅以公应诏,公遽自请不就。
人或劝之,公曰:「士当自用以所能,则官无旷矣。
兵,非吾事也,岂可茍利一身,而使公家有废哉」?
盖公之自任者如此。
然用是难进,而所施止于一州,岂不惜哉!
夫人高阳县纪氏,贤明而材。
公之归老,能优游而不以家为忧者,夫人是助。
先公一年卒。
二子:敦,前秀州军事推官
孜,前处州丽水县
四女:长适尚书屯田郎中徐执中;
次适卫尉寺丞陈维孙;
次适雄州军事推官王谌,早卒;
次尚幼。
余闻刘氏世著姓,而临江诸刘历五代独不显。
自皇考尚书工部员外郎讳某始仕于朝,主三司磨勘,善其官,而世以其官名之。
公又与其弟尚书主客郎中立之继有能名。
主客之子敞、攽,又皆高材。
敞,今翰林侍读学士,重于朝廷。
凡三世为天下闻人,盛矣!
然则刘氏未尝不显于世,独不遭其时耳,岂谓无其人哉!
公之葬,实以嘉祐六年某月某甲子,在某州某县某乡之原,夫人祔焉。
铭曰:
虎丘苍苍,洞庭峨峨。
昔公来游,宾从啸歌。
洞庭寥寥,虎丘翳翳。
今公来葬,行路悲涕。
在山,有苑其城。
千秋安此,亦维平生。
乞倚阁饶州南康军夏税劄子1171年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臣今月十日,恭准御前金字牌降下宸翰:「本路旱伤,民有弃掷童幼于道,令逐州守臣措置收养,支过钱米,当从御前给降」。
恻怛之辞,亡虑百数,仰见陛下视民如伤,如是切至。
臣遵依圣训,即已施行讫。
臣滥膺阃寄,屡以管下旱灾尘渎天听。
恭惟陛下轸念民瘼,朝奏夕行,支拨米斛,两郡所得踰二十万,甚大惠也。
惟是亢旱非常,二扫地,土坚于石,间有微雨,仅可洒尘,不能滋润,来麰又复可虑。
千里赤地,十室九空,七十之老以谓平生所未尝见。
上户粗支目前,无以善后,中下之家甚者或易子而食,或赴井而死,诚可矜悯。
臣窃见建康宁国、太平、广德去岁水潦,蒙朝廷将三等以上夏税倚阁一半,第四第五等全行倚阁。
自非陛下博施实惠,则四郡之民已填沟壑矣。
臣契勘饶州南康之旱,被害尤酷,殆非四郡水灾之比。
今降指挥,第五等人户夏税倚阁五分。
所谓第五等,流离饿莩之馀,存者亡几。
臣愚欲望睿慈特降处分,捡乾道六年十月十二日倚阁四郡夏税指挥行下。
庶几两郡数十万生灵蒙被大赐,不胜幸甚。
臣叠冒冕旒,无任惶惧激切之至。
又乞倚阁饶州南康军夏税劄子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七
臣等伏见建康府宁国府太平州广德军去年水潦,陛下恻怛爱民,将上三等夏税权行倚阁一半,四等五等全与倚阁,四郡之民赖以存活,甚大惠也。
契勘本路管下饶州南康军,今年旱暵最甚,民间合纳夏税物帛并折帛钱,今春虽稍得蚕,未织造间,遇旱乏食,往往将丝逐急变卖,州县催科,由此费力。
然上供之数不敢稽违,不免严督上户。
今来上限所催犹且未足,其下限一半并系下户合纳,目今阙食,全赖官中赈给,岂复更有输官?
况旱暵水潦,事体一同,欲望圣慈特降睿旨,令饶州南康军将今年夏税物帛并折帛钱起发上限一半,其下限合起一半权行倚阁,候将来丰熟作两年带纳,庶几贫下之户不至重困。
乞借江西米劄子1170年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芜湖市
臣契勘本州今岁灾伤甚于旁郡,臣自到任,讲求荒政,惟恐不至。
比以官圩兴工,两县所役二万夫,日给钱米,民赖以济。
今来修圩已毕,缘河流日涸,舟船艰阻,商人觊望增价,本州赈粜常平米今已数月,加以修圩之费,所馀至少。
臣虽差官前去江西告籴未到,窃虑来年艰食。
设或一日住粜,愈见翔踊。
兼邻近宁国池、徽州广德军皆系旱潦去处,欲望圣慈,特降睿旨,于江西桩积米逐州量拨三二万斛接济出粜,令项桩管,价钱候秋成收籴填还,于国无损,于民有利。
官米虽未即来,庶几商人闻知,以为朝廷支拨米斛,不致深藏固惜以须重价,实为数郡之幸。
冒犯天听,不胜激切俟命之至。
上书理刘辅 西汉 · 辛庆忌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臣闻明主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
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
旬日之间,收下秘狱。
臣等愚,以为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
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
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
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叠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
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
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齿囚于掖庭狱。
公卿以下,见陛下进用亟,而折伤之暴,人有惧心,精锐销耎,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汉书·刘辅传》:成帝欲立赵婕妤皇后上书,系掖庭秘狱。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禄大夫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
剧秦美新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文选卷四十八
诸吏。
中散大夫臣雄,稽首再拜上封事皇帝陛下:臣雄经术浅薄,行能无异,数蒙渥恩,拔擢伦比,与群贤并,愧无以称职。
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
执粹清之道,镜照四海,听聆风俗,博览广包,参天贰地,兼并神明,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
臣诚乐昭著新德,光之罔极,往时司马相如作封禅一篇,以彰汉氏之休。
臣常有颠眴病,恐一旦先犬马,填沟壑,所怀不章,长恨黄泉,敢竭肝胆,写腹心,作剧秦美新一篇,虽未究万分之一,亦臣之极思也。
臣雄稽首再拜以闻,曰:权舆天地未祛,睢睢盱盱,或玄而萌,或黄而牙。
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爰初生民,帝王始存。
在乎混混茫茫之时,舋闻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
厥有云者:上罔显于羲皇,中莫盛于唐虞,迩靡著于成周。
仲尼不遭用,春秋困斯发。
言神明所祚,兆民所托,罔不云道德仁义礼智。
独秦屈起西戎,邠荒岐雍之疆,因襄文宣灵之僭迹,立基孝公,茂惠文,奋昭庄,至政破纵擅衡,并吞六国,遂称乎始皇
盛从鞅仪韦斯邪政,驰骛起剪恬贲之用兵,刬灭古文,刮语烧书,弛礼崩乐,涂民耳目。
遂欲流唐漂虞,涤殷荡周,㸐除仲尼之篇籍,自勒功业,改制度轨量,咸稽之于秦纪。
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
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来仪之鸟,肉角之兽,狙犷不臻
甘露嘉醴,景曜浸潭之瑞潜;
大茀经霣,巨狄鬼信之妖发。
神歇灵绎,海水群飞。
二世而亡,何其剧与!
帝王之道,兢兢乎不可离已。
夫能贞而明之者穷祥瑞,回而昧之者极妖愆。
上览古在昔,有凭应而尚缺。
焉坏彻而能全?
故若古者称尧舜,威侮者陷桀纣,况尽汛扫前圣数千载功业,专用己之私而能享祐者哉?
会汉祖龙腾丰沛,奋迅宛叶,自武关与项羽戮力咸阳,创业蜀汉,发迹三秦,剋项山东,而帝天下。
擿秦惨酷尤烦者,应时而蠲。
如儒林、刑辟、历纪、图典之用稍增焉。
秦馀制度,项氏爵号,虽违古而犹袭之。
是以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道极数殚,闇忽不还。
逮至大新受命,上帝还资,后土顾怀,玄符灵契,黄瑞涌出,滭浡沕潏,川流海渟,云动风偃,雾集雨散,诞弥八圻,上陈天庭,震声日景,炎光飞响,盈塞天渊之閒,必有不可辞让云尔。
于是乃奉若天命,穷宠极崇,与天剖神符,地合灵契,创亿兆,规万世,奇伟倜傥谲诡,天祭地事。
其异物殊怪,存乎五威将帅,班乎天下者,四十有八章。
登假皇穹,铺衍下土,非新家其畴离之。
卓哉煌煌,真天子之表也。
若夫白鸠丹乌素鱼断蛇,方斯蔑矣。
受命甚易,格来甚勤。
昔帝缵皇,王缵帝,随前踵古,或无为而治,或损益而亡。
岂知新室委心积意,储思垂务,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勤勤恳恳者,非秦之为与?
夫不勤勤,则前人不当;
恳恳,则觉德不恺。
是以发秘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胤殷周之失业,绍唐虞之绝风,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神卦灵兆,古文毕发,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式軨轩旂旗以示之,扬和鸾肆夏以节之,施黼黻衮冕以昭之,正嫁娶送终以尊之,亲九族淑贤以穆之。
改定神祇,上仪也。
钦修百祀,咸秩也。
明堂雍台,壮观也。
九庙长寿,极孝也。
制成六经,洪业也。
北怀单于广德也。
若复五爵,度三壤,经井田,免人役,方甫刑,匡马法,恢崇祗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谏箴诵之涂,振鹭之声充庭,鸿鸾之党渐阶。
俾前圣之绪,布濩流衍而不韫韣,郁郁乎焕哉!
天人之事盛矣,鬼神之望允塞。
群公先正,罔不夷仪;
奸宄寇贼,罔不振威。
绍少典之苗,著黄虞之裔。
帝典阙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
厥被风濡化者,京师沈潜,甸内匝洽侯卫厉揭,要荒濯沐,而术前典,巡四民,迄四岳,增封泰山,禅梁父,斯受命者之典业也。
盖受命日不暇给,或不受命,然犹有事矣。
况堂堂有新,正丁厥时,崇岳渟海通渎之神,咸设坛场,望受命之臻焉。
海外遐方,信延颈企踵
回面内向,喁喁如也。
帝者虽勤,恶可以已乎?
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旧三为一袭,以示来人,摛之罔极。
令万世常戴巍巍,履栗栗,臭馨香,含甘实,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则百工伊凝,庶绩咸喜。
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则已,庶可试哉!
乞于番阳广德二郡多创塘泺奏淳熙元年十一月 南宋 · 程叔达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一、《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一二四(第六册第五九三五页)
番阳广德二郡地最高仰,间有旱伤,二郡尤甚。
乞诏守令遍行阡陌,有荒旷田亩无水源处,相视其宜,多创塘泺以备灌溉。
及令常平转运司分行督察,若民力不能独办,量行应副钱米,以助其役。
王瀹郑时中林机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 南宋 · 张修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
右通直郎福建路提举常平茶事王瀹左承事郎添差通判广德军郑时中,以大臣之亲,骤加进用;
左奉议郎、知邵州林机,以宰相姻娅,进躐清显
附下罔上,妄立异议,宰相曾不以为罪,犹付之名郡,物议籍籍。
臧宫马武请来匈奴(二十七年) 东汉 · 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
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
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残来之政,虽成必败。
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
诚能举天下之半,以来大寇,岂非至愿?
苟非其时,不如息人(《后汉·臧宫传》)
范公堂 北宋 · 孙觉
 押词韵第一部
萧萧狱曹掾,有堂名范公。
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
维时狴牢下,枉直情毕通。
太守异趣舍,挺然不回(《方舆胜览》卷一八作曲)从。
事事争救之,粉屏记其终。
殆公三年归,字满无所容。
官小俸禄薄,家居率穷空。
卖马以自给,徒行气弥充。
后公在朝廷,搢绅伏其忠。
三黜坐正谏,流离成老翁。
我欲绘公像,置祠狱官中。
公名塞天壤,文字未易工。
不若揭以榜,因之晓愚蒙。
后来仰高山,相与传无穷(《舆地纪胜》卷二四《江南东路·广德军》 《方舆胜览》:范仲淹广德司理日,抱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盛怒,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辨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孙觉以诗纪其事。)
婺源县建学记熙宁四年八月1071年8月 北宋 · 孙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五、《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二一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
三代之所以治天下,损益有所不同。
至于学校以养士,乡党以兴贤能,千数百载之间,未之有改也。
先王之迹熄,下更汉、唐,仁君义主欲有为于天下,未尝不以得士为先急。
然养之不以其素,求之不以其道,虽欲因时以就功名,而俊伟杰出,有纪于当世,考之以先王之法,观之以大学之序,则彼焉能胜其任哉。
宋兴百年,仁宗皇帝始诏天下立学,盖有意于礼乐教化之事矣。
今上即位,患学者弊精神于无用之诗赋,不足以应治官临民之实,三年,始御集英殿试礼部贡士,策以致治之极;
明年,遂下诏黜诗赋之科,使士明一经而求义理之所在,盖将遍得天下明经之士,以官使焉。
夫诗赋之文,能言者知其无用。
然自庆历以来三十馀年之间,朝廷以古文相尚,州县推行诏书,往往建庠序,教诸生,朝夕从事于六艺之文,虽隐约穷陋,多能喻上意,厌于雕篆淫浮之辞矣。
故登科第,立朝廷,号多经术之士
上因人情之所愿,欲顺其势而利导之,反之所本,故天下翕然驰而赴之,莫有参差不齐之论。
朝廷方兴学校,推三代选举之法,庶几于古治。
呜呼,其盛矣哉!
当是之时,秘书丞刘君定为县于歙之婺源,治成事简,邑之子弟从之学者,率常百有馀人。
学者患其庙学庳也,相与请于州,易地而新之。
盖经始于庚戌九月,越明年六月以成,凡为屋百有二十楹,而庙学之所宜有者皆具。
材力不出于凡民,故无扰;
簿领不关于胥吏,故无弊。
因其时之閒暇,而无事于督责,故其成也迟久而壮大。
刘君之为县,知其所先后缓急,邑人信而服之。
又遭其时,得推所闻于学者,故能成此而不劳。
然予闻之,学不患乎难知,患乎莫能行;
不患乎难至,患乎莫能返。
学者皆知宗孔氏矣,乃或得其粗而遗其精,或见其高而忽其下,或彷佛其一端,而不量其力之称否。
故问农圃者有所不言,问鬼神者有所不答,问为政对之不同,而终其力之所至,岂苟相为异也哉!
所以教之者各当其分,达之各尽其材而已。
故其徒有可以治千乘之赋、任南面之责者,至于朝诸侯、有天下,则颜子一人而已矣。
以彼诸子之材,有圣人为之师,日闻其所未闻,见其所未见,卒所以成就之者若此。
呜呼,学其不既难矣哉!
若夫后世之士,去圣人既已久远,得其书读之,不尽其意,又不谨其所习,则其入于杨、墨、申、韩之学也,将孰禦之哉?
予既爱刘君之治,又嘉其邑人服从其令,以相勉于学,悉力以营新宫。
思所以传示永久,则相与千里而丐文于予,因为原本朝兴学之次序,告以学者之所难,以相其邑人,使之归镵诸贞石,立之庑下,以俟朝廷教化之成,而婺源之士多成材也。
刘君字子先鄱阳人,好学而有文章,盖其志将有为,以见于世云。
熙宁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右正言、直集贤院、知广德军管内劝农事骑都尉、赐绯鱼袋、借紫孙觉记。
按: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六五,民国十四年刻本。
条例司画一申明青苗事奏熙宁三年三月1070年3月 北宋 · 孙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二、《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之一(第五册第四八六一页)、《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八、《宋史》卷三四四《孙觉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六、嘉靖《惟扬志》卷三二、《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七、《古文渊鉴》卷四八、《续资治通鉴》卷六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
臣窃见制置三司条例司画一文字,颁行天下,晓谕官吏,使知法意,其凡有七。
至于论歛散出入之弊,分城郭田野之民,忧将来之陷失,其利害灼然,人人所能知者,臣皆请置而不论。
至于援引经谊,以傅会先王之典,防微杜渐,将以召怨贾祸者,臣得极为陛下陈之。
其条有三,谨具如后:
一、新法云:《周礼》泉府,以谓民之贷者,有至二十而五,而曰国事之财用取具焉。
今者不过三分,即此贷民取息,已不为多。
常平之物,不领于三司,比周公之法,乃不以取具国事之财用,故云公家无所利其入。
臣窃以谓周家纲纪天下,其法至密,小大详略之设有条,本末先后之施有序,所治大者不领其详,所当后者不先于本,故其法始于治地,而其效至于天下,无一人之狱。
此其积累,乃自于文王、武王、周公三圣人者,上取尧、舜、、商之遗法,损益弥缝之,至是而始备。
呜呼,其亦难成矣哉!
周之法如此其详且备矣,民之养生丧死者,既已无憾,则又虑夫祭祀、丧纪,与夫不可知之乏绝,故为之立赊贷之法,以阴相之,所以备民之艰难,而示弥缝之至也。
以其时考之,宜若四民皆有作,而无一人得为惰游之民者。
今《天官》九职,「其九曰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则是周法虽密,而先王亦恐其疏而或有脱焉者,故又设「閒民」之职,以待转移之人,亦犹赊贷之所以待非常也。
赊贷者,不可以徒予,必使以国服输息,盖又寓勤生节用之意,以俟其怠惰者耳。
若夫国事之财用取具者,盖谓泉府所领,若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有买有予,并赊贷法而举之焉。
若专取于泉府,则冢宰九赋之类,将安用耶?
至国服之息,说者不明先郑、后郑各为一解。
康成曰:「于国事受园廛之田,而贷万泉者,期出息五百」。
则是一岁之中,贷钱十千,而出五百之息,是为一十而一矣。
又曰:「王莽时,民贷以治产业者,但计赢所得受息,无过岁计什一」。
则是时虽计多少为定,及其科催,唯据所赢多少。
假令所贷百千,岁赢十千取一千,五千取五百,是计赢所得受息,无过岁计什一也。
康成虽引载师园廛为比,然卒以时为据,其意盖为周制亦当尔也,不应周公取息,反重于王莽之时
夫以王莽贪乱败亡之法,尚不至于以本计息,何谓《周礼》太平之制,而取息之厚乃至是耶?
载师所任,自园廛二十而一,至漆林二十而五,其征五等,而漆林之征最重,以其末作妨农,所以抑之,使归本邑。
今以农民乏绝,将以补耕助敛,乃欲二十而五,以比漆林之征,则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与《周礼》之意相违甚矣。
况《周官》载治法甚详,必欲举而行之,宜有先于此者。
如赊贷之法,刘歆行于新室已不效矣,之亡虽不专以此,然亦取亡之一道也。
故臣谓圣世讲求,宜讲求先王之法章明较著、已试而效者,推而行之,不当取疑文虚说,茍以图治焉。
一、新法将以振乏绝,抑兼并,此诚为天子者之所虑。
然臣切以谓为此者,有施设次第,而其效不可以遽见。
若乱其纪纲,倒其先后,而徒以振乏绝、抑兼并为意,则其治必不成,成必不久。
何以言之?
西汉之时,所患者诸侯地大过制,无不帝制而天下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戴黄屋,至逆节萌起,内窥京师,此其势非止兼并之放恣、贫弱之乏绝也。
然而贾谊处之,不过欲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晁错不知出此,以谪削诸侯之地,而致七国之祸,汉室几亡。
其后主父偃卒用策,推恩分子弟国邑,而诸侯销弱,京师以尊。
所谓安危之几,岂不在谋,盖谓此也。
今以青苗细故,招天下之议,使老臣疏外而不见听,辅臣迁延而不就职,门下执奏而不肯行,谏官请罪而求去。
若此,其事虽善,难以必行,况复疑文虚说,若前之云云者哉?
臣闻之贡法,其传乃自尧、舜以来,可谓善矣。
及周之世,不可行也,则变而为助。
故《传》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若夫文、武、周公,岂固弃毁先代之法哉?
盖时有不可行,人有不可强,不得不舍先圣而从近世,弃古法而徇人情。
以舜之世而有苗不率,又以禹出兵而征之,其势如覆太山以压卵,然以益之一言,则还师而修德。
以舜、禹之圣,犹不能无过举其所以为不可及者,以其能舍己从人,唯是之求也。
今赊贷之法,用之于周,不过如贡法之善;
论者之纷纷,又非止益之一言。
然而牢闭固拒,从而为之辞,以必其所不必,何也?
臣切忧奸邪之臣,乘人情之汹汹,争欲上章奏疏,动摇朝廷,外以钩直取名,内实结党连伍,小则希权位、窃贵势,大或怀不可测之奸谋。
朝廷建法兴事,不与大臣正士为谋,而务排其说、黜其忠,乃使奸邪小人得骋其志,日夜增饰造作,而幸其有变,流传四方,骇动天下,甚非国家之福也。
一、新制以谓《周礼》国事财用取具于泉府之官,赊贷之息。
常平之物,不领于三司,专以振民乏绝,比周公之法,乃不以取具国事之财用,故云「公家无所利其入」也。
臣切以谓箕子见象箸而叹曰:「必为玉杯」!
其后果以奢泰亡国。
孔子以谓为刍灵者为善,为俑者不仁。
盖俑疑于人,而后世有用殉者矣。
仁圣之防微虑远,其深矣乎!
今以泉府不明之法,施于主上仁民爱物之时,虽云取息二分,将以广施散利,补助耕敛之乏绝。
然臣切亦私忧,使者不皆得其人,州县不能深知朝廷之微意,而并缘为奸,聚敛希旨,则单弱之民,或受其弊。
九重万里,何由察而知之?
今者朝廷清明,法令备具,而将漕之臣迫于财赋之不足,州县之吏畏惮监司之谴诃,尚且公为掊敛,百出千名。
朝廷明有取息之文,俗吏不能通知经义,则臣又切怀箕子之私忧与仲尼之远虑也。
以陛下之睿明,天姿仁恕,推仁民爱物之心而创行新法,臣恐万世之后,失其本真,有剥肤椎髓应上之求者矣。
则为玉杯以亡国,与用人而殉死,可不深防其渐欤!
右,臣所条三事,非欲与建议之臣争胜负辞辨而已,盖内竭区区之愚忠,外采众人之正论,不敢以虚辞滥说疑误天听。
伏望陛下断以不疑,一朝罢去,毋使天下疑朝廷之为利,小人幸君子之道消。
徐讲治法,跻世太平,非独臣之幸甚,实四海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