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北京八景诗 其七 卢沟晓月 明 · 李承召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三滩先生集卷之八
平沙渺渺水悠悠,露洗长空欲变秋。
万里扶桑回曙色,一轮明月浸江流。
青莲坐久停杯问,赤壁风高与客游。
千古儒仙遗兴在,呼儿更典鹔鹴裘。
周瑜赤壁之鉴 宋 · 李舜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四、《江东十鉴》(清抄杜藕山房十种本)
臣闻举江东之力,足以抗天下之全师者,赤壁之战,为之张本也。
当汉之季,曹操以阴贼险狠之资,潜移汉鼎。
义师之定于江东者,所不便,将遂并吞之。
荆州之役,长驱数十万之众、飘忽奋迅而下江陵,目下已无吴越矣。
尚赖江东诸将,忠愤激烈,出而与刘豫州等合谋并力,藐其巍巍而疾攻之,一举而焚之于赤壁之下。
当此之时,老瞒褫魄,颠沛濒死,义师之气,遂大振于东南。
六朝江左以图中原,此为第一机会。
江东君相,倘能乘此之锐,蹙彼之困,命一二骁将间道衔枚,以要其归路,而周瑜等辈继以大将蹑之,则彼众可以尽得,而可生虏,惜乎孙、刘之不知出此也。
曹操既遁,荆楚既平,其意以为虎豹豺狼之属既已驱而出诸境,不啻便足。
于是关羽、周杂处南郡,而刘豫州亦遂驻兵公安,聚三雄于荆州,而纵曹操河南,则是曹操荆州为饵而渔天下也。
呜呼!
以一荆州而絷三雄,遽至于顿舆息辔,而倒戈自攻,此何为也哉?
至此然后知赤壁之役所以不能遂入中原者,非江东土绵力薄之罪,而孙、刘纵敌以争荆州之罪也。
荆州之地,吴蜀之冲也。
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则足以撞敌人之胸臆,孙、刘于此从而争之固也。
然愚窃以谓孙、刘之争荆州、当争之于赤壁未胜之前,而不当争之于赤壁既胜之后。
何则?
江东之师,联镳并辔,才过襄邓,则荆州已为筌蹄矣。
奈何周瑜、吕蒙之徒,眷眷于此,自赤壁既胜之后,且战且攻,至荆州而遽止,终不肯越荆襄一步,以向中原。
今日借荆州,明日索荆州,今日夺荆州,明日分荆州,六七年之间,以一荆州之故,内自相攻,而中原国贼乃置之于度外。
逮夫襄阳之役、关羽方入于樊城,而吕蒙摇橹之声已传于江陵
关羽才死于樊城,而先主七十馀屯已出于白帝
兵连祸结,又复三年。
是时死丕立,中原之衅,正当可乘,而吴蜀方自以干戈相向,梁寓、赵咨之徒奉吴之聘以讲于魏者,盖无虚日。
至于辛毗任子之请,辞之不可,然后白帝之聘始通,而合二长以兼天下之说始用。
吁,已晚矣!
故吴自濡须、中洲之役而下,凡八攻魏;
蜀自祁山天水之役而下,亦凡八攻魏。
其间如吴克石亭则蜀围陈仓,蜀出武功则吴向合肥,谋不为不同,力不为不并。
然是时魏居中原,根本已植,位号已定,其衅之隙可乘,无复如曩时矣。
间有攻一城,取一邑,鏖兵相敝,仅能克之,往往得不偿失,空自疲薾,其计失也甚矣。
向使赤壁既胜之后,移争荆州之心以争天下,因操之败,穷兵逐之,使河洛之妖氛顿息,而汉之日月重光,则当涂氏之子孙,安得有如今日之陆梁也哉?
惟其器褊而量狭,志小而谋疏,知有荆州而不知有天下,故赤壁之役,有大机会,可以混一四方,而遽失之。
以此而观,则周瑜等辈逐曹操华容,而使之归于许洛者,乃所以除地于荆州,以待孙、刘之争耳,可不为之长太息哉!
虽然,建安之末,吴自为吴,蜀自为蜀,固不可强连鸡之栖以图中原,其取荆州之地而中分之,尚无足多责,而东吴之君臣,英才有馀,而立志不广,则深可责也。
自破虏以来,立国于江东者,盖亦数世,吴之君臣至望画江而守之,初未尝有志于中原,故鲁肃首陈鼎足江东之计,止欲包有荆楚
吕蒙间陈规取关羽之计,亦欲全据长江
其谋取荆州则久之,而其进图天下之计则未之前闻也。
朱宣尝因石亭之胜,请进取寿春,以窥许洛,而吴王弗用。
商礼尝因魏氏之丧,请西命益州,以共图大举,而吴王之省。
五十馀年之间,命将出师,攻城略地,东不过合肥,北不踰襄阳
抑尝征阳夏,围新城,攻六安,然阳夏之役,荀禹乘山举火,则遽退;
新城之役,魏明帝亲至寿春,则又退;
六安之役,司马仲达引军救樊,则又退。
其轻出游兵,姑欲抄掠缘江之一城一镇而已,非真一举而取中原者也。
其弃蜀而讲和于魏,取荆州而全据长江者,亦之君臣胸怀本取云尔,可胜惜哉!
善用江东者,前监东吴之陋,而勉图混一之功,庶几车书混同之效,发轫于东南,以振江东之气,则天下幸甚。
刘裕关中之鉴 宋 · 李舜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五、江东十鉴
臣闻晋之人才,大率多浮脆,其间气力雄浑,足以扛龙文万斛之重者,惟一刘裕而已。
观其崛起渔樵之间,一时英雄皆以草泽英雄目之,而亦自恃其才力,直欲一倾溟渤,以洗乾坤。
初以舟师浮海,径入大岘,而青、齐、海岱之地,一日清汎,然后料兵向西,一举关中,锐师骁将,三道并进。
檀道济则自淮以向洛,沈林子则自汴以入河,王镇恶则自河以浮渭,设奇料敌,智勇俱奋。
已而檀道济蒲坂以会王镇恶潼关沈林子秦岭以会沈田子蓝田
王镇恶自渭河,则又举衣粮舡筏,顺流东下,而躬率士卒登岸以攻城。
龙骧一军,才抵长安北门,而姚恙父子面缚请降,遂使百年之寇迄至减灭,而关中父老,垂泣以贺官军,自有江东以来,盖未尝有此捷也。
故尝以为赤壁之后,江东之师胜中原矣,而未能入中原;
淝水之役入中原矣,而未能取中原。
乃若裕之此行,则关中金城千里之地,指撝而取,如探囊中物,了无留难者。
江东之师固不负,而江东之气以取天下,亦无负于江东
江东以入中原,使夫关河有主,而赫连、拓跋俯首奔遁,此千载一至之机,正当力投其隙而勇为之。
裕之所以终用江东者,固应如此也。
奈何关中之地,粗能顿舆息驾,税休于日昃之顷,而初未及粪除排辟,以定民志。
刘穆之死于江东乃捲旗旋旆,奔走东归,顾以乳臭小儿为三秦之主,卒使镇恶、田子内自相图,以启赫连之入,则是徒知以身固江东,而不知以身固关西者,乃所以蔽江东也。
除残拨乱,功力如此,而不知所以坚凝之术,可不为之痛哭流涕也哉!
关中之地,天下之上游也,襟凭终南太华之险,背负清滑浊河之固,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万一燕代之寇踰河而南,薄江淮,则下兵于函潼,自能突出其背而扼其吭。
故重兵宿于关中者,江东之地非所患也。
乃今四关之险一旦还归版籍,再为晋有,自当定为帝车天跸之所,以斡旋天下,则江东之地,固关中右臂之所可救,而何至舍关中以防江东者哉?
尝试为画策,裕之此行,一时骁将悉顿麾下,檀道济襄邑之胜声振河北,而魏人惮之,固可使之屯于蒲坂,以备拓跋;
王镇恶王猛之孙,关西之人素所信服,固可使之屯于北地,以备赫连;
沈林子、田子,与夫毛德祖、傅洪之之徒,又皆一时勋望之人也,或置之虎牢以护河南,或置之彭城以护山东,或置之南阳以护荆襄,或置之睢阳以护江淮,使之如臂指相连,手足相应,则江东虽邈在万里之外,而卒然有急,可以相援。
刘穆之虽死于江东,而一时机谋如谢晦者,犹可以顺流西下,以代穆之之任,固不必舍关中之天险,而躬自奔走以归江南也。
使知此,分置诸将以护四隅,而以身驻关中以为诸军重。
且息徒养士,运粮积谷,南运江淮之资,自襄阳,历上津,抵扶风
如时势西引巴蜀之,自汉中,出陈仓,入栎阳
汉高祖入关故事,连吴蜀,接资附三秦以壮军容。
夫然后首起关辅蜀汉之师,而督王镇恶以取赫连,次取司、豫、青、齐之甲,而附檀道济,以攻拓跋,则六合车书,百蛮冠带,而江左兴王之地,当镇压于天下,亦何必身归江东,而后可以为江东之重也哉!
或曰:「裕之起于草莱,首诛灵宝,以清全吴,继而殄庐循于广南,擒谯纵于巴蜀,则江东之地,首蜀汉而尾淮南,上下江流,不断如带。
而江之外,又得关之西,以至于山之东,烟火亭障,弥望万里,固当渡江而北,驻跸中原,以为江东之外护。
然晋自南渡以来,植江东之本甚固,非如关中新造之邦,逼于魏夏,而其势岌岌。
所以因穆之之死,而委关西于诸将,以归守江东,其计得矣」。
是不然。
裕之为人,才力有馀而谋谟不足。
其兼山东,举关中,皆以全军致死地以取胜,非有经略天下之规谟素定于胸中者,其必归江东,则亦裕之本志云耳。
裕之溯河而上,魏之君臣,皆谓其劲躁之性,必不顾后患,而赫连勃勃亦以为裕之既克,利在速返。
裕之无意于守关者,敌人皆先见之。
虽非穆之之死,而必不能久留于关中者,盖可以预卜也。
不然,三秦形胜之地,带连山东,而益之以吴蜀之饶,自足以制夏魏之死命,亦何畏于相逼乎?
昔唐之高祖起自太原,而进攻关中,兵才入关,而刘武周举兵以攻太原,诸将业业,皆谋还救本根,独太宗以为不然。
破宋老生,擒薛仁杲,既平关中,定为帝都,然后一举而破刘武周,而窦建德、王世充之徒,拱手于函潼之外而莫之发。
而况裕之入关,九州之地已据其七八,比之唐高祖之初,何啻十倍,而拓跋、赫连何敢辄动!
惜其胸怀本趣止在江东,而一时诸将又非过人之识,以起其意。
当其既胜之后,亦尝建为迁都洛阳之说,而王仲德独谓当以建业王基,不可骤议迁徙。
于是奔走东归,竟不能守。
使当是时而有如张良者,是娄敬之策,以回高祖之西驾;
有如郭子仪者,辟程元振之论,以止代宗东迁,则关中之地,固可粪除排辟,以为帝王万世之业,而必不至委弃以幸敌人。
可胜惜哉!
可胜叹哉!
呜呼!
江东之势,龙盘虎据,兴王之地也。
江东以取关中者固有馀,而留江东以守关中者则不足。
盖东西万里之远不相接,所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者是也。
然则乘时遇胜,迤𨓦进幸于吴蜀两间,以为东西诸将重,而关中廓清之后,即日西驾都长安,其今日恢复中原之上计乎!
吴明彻淮南之鉴 宋 · 李舜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五、江东十鉴
臣闻国于江东者,强则守河,其次则守淮,又其次则守江。
长江之境,自西陵至于江都,凡五千七百里。
荆楚者,长江之上流也;
巴蜀者,荆楚之上流也。
限江而守者,当以上流为重。
盖自萧梁之乱,巴蜀先陷于西魏
世祖之立江陵又分于萧察,则江左上流,已非陈有矣。
而又自江而北,尽入高齐,自岭以南,举归萧勃,建立弱小,而割据分起,固驱除无从也。
陈宣帝以英武之资,承二祖之烈,断然辟朝廷之异论,而奋武以攻齐。
吴明彻之师一出,而缘江列戍,望风归附。
寿阳之战,一举而生擒王琳,致使皮景和数十万之众畏威奔遁,而淮南之地再为陈有。
江东之弱,以虎视高齐,实自寿阳之役始。
当此之时,齐政荒乱,政由群小。
寿阳既陷,而齐之君臣酣乐自如,且谓假使尽失黄河以南,犹可作一龟兹国,则长驱席胜,以取乱侮亡者,其机会似不可失也。
吴明彻寿阳策命之后,遽振旅凯还建康,已而总师再出,才取彭城而止,则是举千钧之弩,特为鼷鼠发机耳。
迨夫周既并齐地,而明彻始进兵以争徐、兖,不亦晚乎?
呜呼!
陈之取齐,不取之于不肖子荒淫之时,而欲强取于强有力者既得之后,甚矣其不知量也!
宇文泰自高欢启难之初,躬以兵卫,诱孝文以入关,既而阴怀异图,以造周之业,盘据于四关之内盖已数世,而巴蜀江陵又相继以附于,则后周之势愈强,而荆楚之西门殆不可以骤攻。
为陈之计者,莫若东从海、密以举山东,既得山东,则其力自可以敌
长江之上流,既与周人共之,而周、陈之势两强相衡,未知其孰胜也。
奈何寿阳之役,克复淮南,其在陈人可以进图山东之势,并力而攻之,取齐易矣,而陈人莫之行。
建五年,吴明彻已破齐军,进至吕梁,而又四年,则彷徨于吕梁之间,未尝顷步进也。
逮至周人汾晋之捷,山东河北之地尽入于周,而东西二秦,遂合为一,则周有馀力,雌雄判矣。
而陈人方且起淮南之师,崛强以争徐兖。
吕梁之战,仅得一胜,而王轨大军已入淮口,至使明彻之军进退无助,反遇周人厚集之阵,摧于不支。
以此而观,则汾晋举齐之后,陈人之出而与周角,是乃趣人之战而犒之兵耳。
曷若移敌国之兵,而先发以取齐?
全齐既举,则周人且逡巡以退避,而何敢出争于徐兖之间?
惟其智谋不广,进取不力,虽履可乘之会,乃抚其机而不发。
此其所以坐困于周,而归守江东也。
亦尝观周人取齐之迹乎?
方齐政之荒乱,周人觇知之,遂谋北伐,自越王盛以至丘崇,凡六总管俱出,自齐王宪以至宇文盛,凡九道分攻。
初举全师直指河阴,犹以为抚其背而未扼其喉也,则遽回军以指临青。
周高祖则又亲屯汾曲以督之。
既而军大溃,诸将谋抚师,而高祖勃然作色,进而入并,又进而入邺,又进而降齐主于青州
盖自以下,其进图中原者,亦尝有如是之举乎?
故尝谓江左之建国,吴、晋、宋、齐、梁、陈,是不一轨,而师之迭出,终不能恢复中原者,其失有五:庙谟不先定,王师不大举,乘舆不亲征,诸将不分攻,胜兵不勇进。
观其拜表辄行者,朝论初不之许;
请问筹策者,谋主一无所言,又安有先议抚背扼喉,如周之高祖者乎?
讨孽胡之暴者,铠仗才给三千;
抗佛狸之强者,精卒不踰五万,又安有六总管之师,同时并出,如周之者乎?
晋元帝琅邪一入江东,而终身不肯渡江;
宋武帝关中一归建康,而其后不复再举。
虽英才如吴之大皇,而攻城略地,不出襄阳合肥
立志如宋文帝,而亦未尝亲驾戎辂,一指于河南也。
又安有如周之高祖,亲屯汾曲,以督诸军者乎?
近攻之兵,出襄阳即不出寿春,出寿春即不出广陵
远攻之兵,入灞上则不入金墉,入金墉则不入广固。
谯城洛阳之师,进无旁助;
灞上、枋头之军,退无后距;
又安有步骑兼用,九道分攻,如周之胜者乎?
赤壁之役,至荆州而遽止;
河南之役,守南岸而不进。
虽大捷如淝水之战,而不力进以举燕、秦;
深入如关中之胜,而不少留以图魏、,又安有如周之席胜,入并入邺,而又追逐于广固,以降主者乎?
呜呼!
使江左六朝有一时君大举以图中原,如周人之所以攻,则夷狄必不至蔓延于天下,以至于隋,而后能荡平之也。
知此,则知六朝之所以不能遂复中原者,夫岂江东之罪也哉!
论沿江守备疏建炎三年二月 宋 · 卫肤敏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舆地纪胜》卷一七、《宋史》卷三七八《卫肤敏传》
馀杭地狭人稠,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
古帝王,未有作都者,惟钱氏节度二浙而窃居之,盖不得已也。
今陛下巡幸,乃欲居之,其地深远狭隘,欲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难矣。
前年,大驾将巡于东也,臣固尝三次以建康为请。
盖倚山带河,实王者之都也,可以控扼险阻,以建不拔之基。
陛下不狩于建康,而狩维扬,所以致今日之警也。
为今之计,莫若暂图少安于钱塘,徐诣建康
长江数千里,皆当守备。
如陆口直濡须,夏口赤壁姑孰历阳,牛渚对横江,以至西陵柴桑、石头、北固,皆三国、南朝以来战争之地。
至于上流寿阳武昌九江合肥诸郡,自吴而后,必遣信臣提重兵以守之。
江陵襄阳尤为要害,此尤不可不扼险以为屯戍也。
今敌骑近在淮壖,则屯戍之设固未能遽为。
宜分降诏书于沿江守土之臣,使之扼险屯兵,广为守备。
许行鬻爵之法,使豪民得输粟以赡军。
许下募兵之令,使土人得出力以自效。
又重爵赏以诱之,则人人效命,守备无失,而敌骑必退矣。
敌骑既退,则可以广设屯戍,如前所陈。
迟以岁月,国体少安,可以渐致中兴之盛矣。
方思道七首 其一 明 · 王廷陈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梦泽集卷五
赤壁陪仙宴,苍江识壮颜。
使君趋石上,候吏出花间。
解缆欲何往,投簪及此还。
长风解相送,一瞬万重山。
贺前人生日启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文山全集》卷七
畅月先春,福星初度。
朱绶锦艾,联赤壁之六丝;
蓬矢桑弧,绚紫微之五色。
玉书吐燄,绣绂生辉。
恭惟某官风骨清刚,精神大耐。
仙人驾黄鹤,色照渚宫
老子跨青牛,气浮函谷
寿八荒而裒福,律九寸以迎长。
棠阴照岣嵝之央,十分翠晓;
影近蓬莱之水,一朵红云。
某夙分碧落之香,远认瑶池之色。
一车以南,一车以北,轸轸相望;
千岁为春,千岁为秋,心心持寿。
回前人中秋请宴启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一、《文山全集》卷七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稿秸申酬,轮囷嗣布。
江上送张子二首 其一 明 · 王廷陈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梦泽集卷五
天风忽然至,吹地转蓬科。
别泪随江水,离声杂棹歌。
花时临赤壁,雁候渡黄河。
京室怀予处,长搴旧薜萝
万壑风烟亭百韵郡丞赵景安新建) 南宋 · 彭郁
风在不周山空阙,底事问烟访两浙
烟生庐阜香炉峰,孰使随风至吴越
风乎与烟相得外,还有风雷并雨雪。
烟兮与风相好馀,仍有烟波及霞月。
谁知此处一万壑,祇乐风烟馀不说。
括苍搀天三百里,熊熊魂魂迷嵽嵲。
腾空一千丈,泄泄荧荧蜚崒嵂。
洪濛雾气荡归鸿,滉澒岚芬惑回鷢。
前岑不阵有旌旆,后岫无人何幕帟。
𩅿霏冷逼卢橘秋,薄浥轻缣砻硉矹。
䬌𪋖遥触杨梅寒,细擗新绵摩崒屼。
望海尖头培塿细,盘匜琼玚高抛𥻦。
帢帻巾边花草蔫,彝博栴檀飘馥苾。
刘晨长啸出天台,填填浩气陵寒䨚。
王母驰车返玄圃,缤缤羽旆挥斜日。
双岩瑞岩插云汉,寒䬝冷𩅀纷胶葛。
大固小固并阛阓,碧瓦青炊浮𩘹䬍。
黄岩洞里石老人,晒韨兵编资飘䫻。
白鹤山丁令威,清音嘹唳浑䫹䫾。
玉帝盘桓石鼻宫,郁葱佳气浮山棁。
天王宿留墉外岫,羽仪仙队辉天阅。
长河匹练耀白帝,钜浸杯醪饮红蜺。
永庆凭陵睥睨寒,苍狗白衣劳目刮。
护郭峥嵘星斗烂,雾髻云鬟谁指结。
䨏濛远巘失高低,云渡石湖惊没灭。
径山气接日山寒,翠谷香浮银谷馞。
东门峧峻露觚棱,天竺黄高弥突兀。
玉女蛾眉𩄡洗鬓,木天石佛雺封鐍。
千家屿逼水云廊,木屐山陵阊阖臬。
般若台高迷远近,温凉座上清飘撤。
吹开越嶂万机锦,飐落吴江千树缬。
九层台外递韶音,万年枝上光摇樾。
或踰远汉宠岖峤,或跨长空冒岓屹。
或邀浓雾迨晨晡,或尼清氛当日昳。
或随小雨晻青冥,或佐狂𩆧黯遥嶭。
或昏溪洞晚方散,或蔽云筌朝便别。
或过千山凝古树,或经四野留寒柮。
或栖江上寒竹梢,或泊野外荒芜末。
或伴游丝春昼飘,或似凉薰夏朝䞘。
或时避舍秋空雨,或间回车冬日霵。
或穿杨柳丝线乱,或度浮图铃索掣。
或搴空里青纸鸢,或荡郊中黑风鳦。
或经花径残红陨,或入松林浓淀杌。
或历江河诸舰舫,激扬帆缦摇竿橛。
或到遐迩诸精舍,增光金碧韵铜铁。
或似汉祖憩芒砀,漫空雾霭凌云阙。
或如唐帝幸骊山,灿烂旂常杂青赤。
或似地仙列禦寇,携筇御气乘飒䬂。
或如雷部谢仙火,亘天电燄挥霹雳。
或似游月访姮娥,仙乐八方吹远阔。
或如焚野觅功臣,烬气四隅光倏忽。
或似洞庭百丈樯,自西自东随意屑。
或如岢岚三尺地,不燧不钻常燄突。
或似鲁国焚咸丘,助张狂吹势难捽。
或如公瑾赤壁,虎啸波狂那得熄。
或似牧儿爇秦陵,猛火照天三月热。
嗟余真有山水癖,每遇亭台须访谒。
丹丘仅过元宵火,便问登临求快适。
节爱堂宽称起居,揖爽亭凉清奥突。
玉霄栏畔忆仙游望海亭边思水活。
檐前放目四极远,波泛玉虹流莫歇。
芡莲香吹满堂阁,广轩峡纪碑碣。
知乐流杯亦屡游,翠屏舒啸时排闼。
暨被城南韦与杜,亭台轩槛俱穷历。
或誇小景怡情性,或诧巧营焕朱碧。
或因沮洳穿池沼,或取篸簪排一列。
或取燕閒扁美名,或思德政存前迹。
橐籥鞴宽风浩渺,天地炉红烟蓊郁。
未委眼前诸胜赏,风烟比较谁优劣。
奇哉倅廨后山亭,地不百容天路越。
壑多聊以十千数,几许风烟难尽揭。
凿沌不知今几年,贤哲治中凡几物。
怪底胜藏俱不知,知亦讵能营雅筚。
赵君眼力高夐古,才得基阶即掘。
岩扃万壑归指顾,飙霭弥空攒屏摄。
赤城千里诸胜游,从此斯亭为巨擘。
谢守城头颜目污,辋川降旐应高没。
余将会稽夏禹,封嵎何得专车骨
玉帛几时来万邦,侯甸云何分五百。
亦将东洋问大士,象教何时启禅律。
双塔已多诸佛机,雁荡又何有僧客。
亦将甬东句践,当日如何兴霸烈。
还君会雪臣妾羞,千载英雄光史笔。
且生且教俱十年,孰云外物人难必。
亦将海上问羲和,日升晹谷隅夷宅。
月何与日时相望,日何与月时合璧。
夤宾平秩顺时四,璿玑玉衡齐政七。
四隅苍生感丕冒,惟天惟有尧能敌。
婺女柯山日月长,白黑围棋穷理窟。
潮头隐约子胥魂,夫差可见无心术。
王乔跨鹤水中岛,丹砂九转成灵粒。
杨妃隐迹海上山,方士时闻登阃阈。
对景思人人不见,风烟却羡常升陟。
枝上吸风蝉不饥,空里食烟鼯费力。
细思眼界两幺么,俯仰屈伸诚有得。
蓬莱阁为亭作兄,柏梁台为亭作伯。
骚人凭栏无一事,涤砚濡毫恣思索。
酒客登阶无所为,挈榼携壶忙逊揖。
水仙海若傥俱来,任自亭前说玄极。
惟予椎鲁无寸长,祇听謦欬东君侧宋林表民天台续集别编》卷三)
宋税院万年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三、《文山全集》卷八
篁竹啸鼪鼠,仅免失刑;
岣嵝挐虎螭,划传得句。
怒飞铁画,光照锦机。
抚剑首于漆园,敢当一吷;
间箫声于赤壁,莫遂倚歌。
次成进士诗韵 其一 明 · 李承召
 出处:三滩先生集卷之一
吾子修初服,佩兰仍飧
词藻敌三苏,行将赋赤壁
笔阵扫千军,何殊走仲达
温温不挟贵,所交多衣褐。
临池学书法,入草惊蛇疾。
家君康文衡,大厦须梁木。
子又踏青云,馀庆由善积。
愿言成连璧,不作阳关曲
送项巽可入南序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四、《文山全集》卷九
东坡作《韩文公庙碑诗》云:「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
坡在南方亦云:「兹游最奇绝」,又云:「兹游奇绝冠平生」。
当文公谏佛骨,岂故欲为揭阳之行?
坡不幸罹党祸,乃以炎方为夸。
自古诗人大言而非情,往往如此。
吾乡项兄巽可与权之度岭也,访予于玉虹。
予问:「子非不得已,是行何为」?
则曰:「巽可生也有四方之志。
弱冠时,尝一至番禺,已而走上饶,参叠山,拜东冈古为。
然后经浔阳,出赤壁,登黄鹤楼
今也又将往见东冈。
吾所学子长游也」。
他时入南者,以风土为惮。
与权年未三十,神泽而气强,担簦行数千里,如适其东家,是其要观南海而从奇绝之游者,非诗人大言类也。
子长南游江淮,上会稽,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学齐鲁,过梁楚以归,而平生车辙独未至广。
与权今游子长之所未游,从而遍历吴楚,按子长东南故迹,登淮山以望中原,以庶几尽见天下之奇。
子长作《史记》,序三千年事,为五十万言。
汉至今又千有馀年,不知与权后之所书,其详略如何,书成以谂我。
孙彦学所藏江贯道清江汎月图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出处:龟巢稿卷四、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七 閒适类
吾闻老郭之传许与江,山水绝笔称无双。
此图夜景江所作,彷佛秋声动林壑。
长江澄澄月在水,远山苍苍树如蚁。
如此江山夜放舟,若人真是逍遥游。
尔来一百四十载,陵谷变迁画图在。
世无苏李两诗仙,赤壁采石俱萧然。
老夫此兴固不少,解裘亦足沽清醥。
出门有碍行且休,不如烧香看画海上头。
唐寓庵使君汎舟响山潭因登玉山 其一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三十七
陵阳南畔钓龙湾赤壁高台绿水间。
一自锦袍仙去后,到今烟月意长閒。
扁舟载酒随登涉,野寺穿林数往还。
半醉接䍦从倒著,习池争似此溪山(地故宝子明钓白龙处,李太白尝游咏。)
赠别皇甫百泉 其三 明 · 王廷陈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梦泽集卷七
赤壁嗟流寓,金陵喜量移。
迟回今日别,迢递夏云随。
故国三吴接,王宫六代遗。
之官兼过里,去住惬心期。
许别驾雪山图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出处:龟巢稿卷五
南山云起连北山乐天赋诗心共閒。
东山月出照赤壁子瞻倚歌情甚适。
今公画图诵雪峰,托兴应与云月同。
璚林玉树绝纤滓,蓬婆城外山相侣。
群邱角立白龙堆,饥寒喜无与哀。
蹇驴滑澾山前去,绝似灞桥人觅句。
公馀展卷岩电流,襟怀化作冰壶秋。
杨家冰山无足倚,何如坐对兹山隐乌几。
宴集赤壁书怀 明 · 王廷陈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梦泽集卷九
春深游兴属芳洲,选地张筵对狎鸥。
赤壁径盘危磴出,青天城抱大江流。
乾坤久厌三分业,山水仍含万古愁。
客散晴沙楼阁晚,佛灯渔火共悠悠。
舟过黄州赤壁因怀东坡偶题 宋 · 史尧弼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赤壁今朝过,苍梧几日期。
天旋疑水远,风怒恐樯危。
断岸馀千丈,英雄只一时。
多情雪堂老,月白夜探奇。
宴交代湖南提刑李运使致语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二、《文山全集》卷一二
锦帐尚书郎,手持金节;
绣衣直指使,面授银龟。
二十年虎榜同盟,第一段熊湘佳话。
豆笾初秩,英簜增辉。
某官紫薇垣里星辰,太华峰头霜雪。
黄帘绿幕闭朱户,天子门生;
冰壶玉衡悬清秋,神仙人物。
插天高云霄阀,拔地起湖海楼。
涌翠浪,流玉虹,玺书湿湿;
拊翠涛,拍青璧,琴辔垂垂。
依然弹压旧江山,总是快活新条贯。
纶巾羽扇,便追赤壁功名
流马木牛,要做中原事业。
了却燕然山勒石,归来文德殿宣麻。
提刑同看长安花,新听衡阳
茅舍竹篱,玉堂金马,到处无心;
青天白日,芝草凤凰,旧时相识。
自是平生管、鲍,合成一会萧、曹。
共读礼乐字三千,好吞云梦泽八九。
潇湘雨,烟寺钟,洞庭月,遥看八面玲珑;
蓬莱盏,金蕉叶海山螺,散作九州欢喜。
某等叨居伶部,幸际华筵,欲助欢颜,敢陈韵语。
河汉双星会使槎,分明彻夜照长沙
辔丝晓转金龟影,衣绣春随锦鹊花。
旧阴浮绿净,野萍新韵度朱华
明年共侍蓬莱宴,回首丹墀日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