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宦官妾妇词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君不见天宝时,云雨丧师君不知。
宦官高力士,独为君言之。
力士忧国岂可卑?
又不见,建炎春,盗炎真州君不闻。
宦官却成章,上疏疵大臣。
成章忧君君反嗔。
于乎,咸淳师相势绝伦,襄樊蔽匿谁敢云?
漏语一杀宫中嫔。
酒间赠仓部范正(范尝解俸婚杜于皇,刻邢孟贞遗集。)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五
江干烽火际,忼慨尽君觞。
握手无多语,中心自不忘。
贫交存杜甫,遗草问襄阳
别后相思剧,缄诗寄一囊。
顺庆口占 清 · 常纪
 押语韵
城下贾客船,次第泊江渚。
说著襄阳乐,时时作楚语。
密之来自荆州除夕共饮感赠 清末至民国 · 陈曾寿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十年契阔同今夕,万里间关共一卮。
各已形容成老丑,尚馀臭味未差池。
襄阳何处寻耆旧,荆楚无心记岁时。
万事推排难自料,白山邂逅岂前期。
中秋日集云根亭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六
树里城楼出,亭边江水流。
吾侪各词赋,佳节共淹留。
日晚云霞合,风香橘柚秋。
他时存胜迹,倘似岘山游。
疏请治疾 孙吴 · 吕蒙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吴志·吕蒙传》)
疾困与吴主权戕 孙吴 · 周瑜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灵威,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不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死不朽矣(《吴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裴松之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奏讨孙吴黄初三年 曹魏 · 华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
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
大国之王,臣节未尽。
以萧张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
已而伐之,戎车不辍。
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
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
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廙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地,罪恶积大。
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挟为卑辞。
先帝知权,奸以求用,时以于禁。
败于水灾,等当讨羽,因以委权。
先帝委裘下席,不尽心。
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
希托董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
及见驱逐,乃更折节,邪辟之态,巧言如流。
虽重驿累使,发遣禁等,内包隗嚣顾望之奸,外欲缓诛支仰蜀贼。
圣朝含弘,既加不忍,优而赦之,与之更始。
猥乃割地王之,使南面称孤,兼官累位,礼备九命,名马百驷,以成其势,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不思静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
臣每见所下前后章表,又以愚意采察旨,自以阻带江湖,负固不服,狃挟累世,诈伪成功。
上有尉佗英布之计,下诵伍被屈疆之辞,终非不侵不伐之臣。
以为晁错不发削弱王侯之谋,则七国同衡,祸久而大;
蒯通不决袭历下之策,则田横自臣,罪深变重。
臣谨考之周礼九伐之法,平权凶恶,逆节萌生,见罪十五。
昔九黎乱德,黄帝加诛。
项羽罪十,汉祖不舍,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
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
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吴志·吴主权传》注引《魏略》,载《魏三公奏》。案:此事在黄初三年,时三公华歆贾诩杨彪也。)
宰帖(三)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内简尺牍》卷九
蒙饷滁阳二集,启读数过,一洗耳目之陋,幸甚不可言也。
滁阳李庶子著名天下,本朝王黄州、欧阳公以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州人号二贤,置屋以祠尔。
曾南丰醒心亭,荆公、东坡、《醉翁吟》,李邦直记游,曾子开序,庆历诸公诗文,而琅琊山水遂与岘山俱传矣。
黄州传五伯、马进,著为世戒。
通经学古之士,固不俟此,而不知书者,又不知祖。
拊卷三叹而已。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八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支韵
襄阳有高士,生产不曾治。
何以遗妻子,鹿门有深期。
籍籍齿牙论,龙凤名诸儿。
诸葛拜床下,可是圯桥师。
高宗请罢和议决意用兵书绍兴三十一年十月 南宋 · 程宏图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四、《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七、《金佗粹编》卷九、《新安文献志》卷四
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子之至情也。
臣等蒙被教育之久,当今日国家危疑之际,正宜捐躯效命,讵敢嘿嘿而无所献。
臣闻之,近日虏使之来,桀鷔不逊,宣言传酋长之命,姑以还天眷略岁币为辞,乃欲增割淮、汉地界,邀取将相大臣。
道路传闻,中外愤怨。
且淮、汉,国之要害也,求淮、汉,则是欲毁吾之藩篱;
将相,国之倚重也,邀将相,则是欲夺吾之心腹。
使吾藩篱既失,腹心既去,天眷虽还,岁币虽略,其能国乎?
是决不可从之请也。
夫丑虏谋我,固非一日。
今重兵压境,而使人乃有此请,知我之难应,而冀其必不从也。
不从而衅生,衅生而兵举,变在朝夕,灼然无可疑者。
是犹贼在户外,而索物于主人,不得其物,必无空返之理。
既决不与,则主人必有以应之可也。
今日之事,国家之所以应之者,其先经务有四焉:一曰留使者以款虏人之谋,一曰下诏书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举事以决进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义之心。
夫所谓留使者以款虏人之谋,盖虏人南侵之计为甚久,而攻取之具为甚备,近日决意离旧穴,冒长涂,亲董重兵,压我境土,乃遣使者要以难从之请,非真请也。
启衅之端,俟使者一报耳。
且闻所遣二使,皆酋长之肺腑,平日所亲信者,未必非其主谋之人。
前日殿上之对,军民士夫恨不揭其皮而食其肉。
臣等愿朝廷姑善留之,为之辞曰:「前日所请,皆汝等口语,初非国书所载,吾将遣使以实汝言」。
非独使其未知所请之可否,吾且得以措置为前进之策,亦可以挫彼之锐而示吾之未弱也。
此而不留,恐我之所以为备者,彼皆得以知之。
其谋一泄,则虏使今日回彼界,虏酋明日入我境必矣。
夫所谓下诏书以感南北之士者,盖举天下之大事,必先有以作天下之气。
国家自和议既行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三十馀年矣。
一旦思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动其心而奋起之可也。
故哀痛之诏,不可不亟下。
圣诏一下,南北之民当感激流涕,争为之死,事岂有难举者哉。
然诏不可徒下也,首当正秦桧之罪,复无辜之冤,以舒天下不平之心,而振其敢为之气。
秦桧所以失吾南民之心者,自赵鼎以不任和议而窜逐海外,身灭而家亡,则学士大夫忠愤之气沮矣。
岳飞决意用兵,而诬陷大逆,身戮而族诛,则三军将士忠愤之气沮矣。
至于长告讦之风,起罗织之狱,一言及时事者,不问其是非,必置死所,使天下不知有陛下,而欲人呼己为圣臣,则天下匹夫匹妇忠愤之气,由此而埽地矣。
秦桧之所以失吾中原之心者,士大夫一时陷于虏中,而家属在吾国者,两国已和,既不能官其后嗣,庇其宗族,以结其心,而徒使之怨艾以报我,乃返徇虏人之情而悉还之,彼又何恋哉?
且其遣时,如赴死所,悲号之声,彻于道路。
甚者宇文虚中有反虏之谋,计策已就,乃以谕
意忌其功在己上,既匿不上闻,私遣首者告之,虏酋遂致宇文族诛。
使中原忠义之士南向吞声,而愤其绝望于我也。
今者要令有司正秦桧之罪,追夺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赠宇文之爵而为之立祠,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后诏书朝下而暮赴必矣。
又当重为檄文,声言哀切,令中书刊板,诏告四方。
择有深谋密计效死之士,授以檄文,副之空名告牒,令潜入中原,开谕招诱思我旧德之人,约其徒党仗义而起,期以日月,为吾之应。
择端悫服众守义之士,授以檄文,副以空名告牒,令游江、浙、淮、汉,招集土豪乡兵与贩私盐窃盗之徒,俾各奋其忠义,用命而起,期以日月,为吾之援。
陛下然后下亲征之诏,移跸建康,命将帅勉厉军士,应敌所临,人尽死战,是其气固足以吞丑虏矣。
盖内有吾南民义兵之援,外有吾中原反间之应,使敌人进不敢前,退不敢后,则祖宗境土可传檄而定也。
夫所谓先举事以决进取之计者,臣等非不审事机,妄劝陛下轻易动兵,以开未必然之衅也。
使败盟生衅之端未露,举国长驱之势未逼,则吾之动也,固未可轻。
今其重兵已临汝、颍,而其先驱已罗边境,此其意欲何为者?
使吾不先发,则屯汝、洛者直窥襄阳,罗边境者突至淮、泗。
襄阳失利,则可以控蜀,且有顺流东下之势;
两淮失守,则唇亡齿寒长江非所恃。
环海而东,又有不可以不早计者。
海之南北,延袤万里,攻备之所,不知其几。
使敌至而我备之,则备多而力分;
使我先之,则彼不能无东顾之忧,而江淮之势可以少缓。
朝廷今日若尚犹豫,欲前而不敢前,臣恐要冲之地为敌人所有,而我失其势矣。
我失其势,则用命之人将无所措。
惟能先敌而动,则天下之人皆谓国有谋焉,故虽驱而赴之万死之地,人知有恃而无恐矣。
又况四方奸邪之徒,凡师旅之际,未尝无鼠窃狗盗之心。
吾苟示弱而不决,则彼将伺隙而动,大而窃据,小而啸聚,有必致之患。
傥从臣策,为先发之谋,示恢复之意,则非徒可以坐消此患,而为此流者又将起而为之助,所谓以寇禦寇,一举而两得之也。
夫所谓用人望以激忠义之心者,虽不可遍举,如张浚、张焘、胡铨、辛次膺,皆其人也。
尤天下所属望者,而朝廷尚未用之。
臣知之矣,是非以轻躁之故而惩之邪?
五路之失,骁将之诛,此固少年轻躁之过。
然久在行阵,熟知险阻,敌人之情,素所谙晓;
而又罪废二十馀年,想其少年之心,必能深思而痛惩之矣。
崤函之败,非不可惩,而孟明再用,卒霸秦国
夫岂可以一失而遽弃之哉?
侧闻秦桧初死之时,亦尝上书言兵事矣。
陛下试召而问之,何以应敌,何以制胜,何以为善后之策?
使其言无可取,黜之可也。
如或可用,若何拂天下之心而不用之哉?
或者疑之,谓其罪废之久,必有忿怨不平之恨,此尤不然。
臣尝以天下之望而考浚之心焉,且天下之望不徒归也,是必有爱君忧国之心,而天下亦必以是心而望之。
未足道也,而天下之忠义,实视之以为进退。
陛下试思之,一用而忠义激,一废而忠义颓,其利害孰轻孰重?
愿陛下不以而用,以天下忠义而用可也。
至于胡铨,以直言得罪于秦桧,不死于秦手,亦天意有所待也。
陛下若能付以台谏之任,是必知无不言,虽当多事之时,可无奸邪之虑。
使其一日立朝,则说陛下为苟安之计,操两可之论者,与夫诋忠直而慢事功者,皆屏息而不敢肆矣。
张焘、辛次膺,则陛下固尝亲而任之矣。
处之庙堂之上,皆可以筹国本,断国论,作天地之英才。
此而委之,可胜惜哉!
呜呼!
今日之事势已急矣,然臣等又恐朝廷之上,犹以强弱不同之为忧,财用不足之为虑。
以臣观之,为是说者,是皆无谋以沮谋者也。
兵之强弱,不以多寡,曲直所在,胜负系焉。
国家自讲和之后,聘问所往不为不谨,玉帛所遗不为不厚。
今日虏使请命,方欲刈吾藩篱之地,取吾腹心之臣,不知吾何负彼而致有是哉?
中外闻者,扼腕思奋。
今日之事,直在我矣。
师直而壮,士气百倍,大兵渡淮,南北向应。
彼将索然自失,虽有百万之师,无所用矣。
臣等因知强弱之势,不足忧也。
国家自休兵以来,故相秦桧务饰太平,以贪己功,凡百司庶府,莫不毕备。
当此艰虞,岂无所可减罢者?
且以学校一事言之,养士之额,员以千数,公私一试,费以万计,官吏廪禄,岁又不知其几。
苟从一时之宜,权省罢之,未为乏官废事。
然此特臣等所知者耳,其他冗费,岂无百倍于斯?
愿俾有司枚举条具,凡非系军民之急者,不以小大,一切罢去,则民不加敛,调发有馀,臣等因知财用之乏不足虑也。
亲征之举,陛下何惮而不为?
然臣等固知陛下必为矣。
前日和好之议,陛下岂得已哉,徒以梓宫未还,太后未返,又恐虏酋肆其凶暴,致吾渊圣皇帝不安,故勉为此举。
想陛下二十年间,念七朝之陵寝,思两河之人民,朝夕于怀,不能暂置。
陛下岂不欲奋神武之威,以雪父兄之耻?
徒以事有所重,未敢轻发。
今者陛下于父母兄弟之间,生无所累,死有馀怨,以前日爱亲之心,发为复雠之举,则何攻而不取,何战而不胜哉?
汉高帝义帝之故,三军缟素,犹足以起义气而取天下。
我国家雪先帝积年之愤,其高帝尤易为也。
今观虏使却我岁币,邀我两淮,其辞气很戾,与向者殊,此必有所恃而然也。
臣恐凭陵之患,直旦暮耳。
此而不决,则歘然骤至,虽欲禦之,已噬脐矣。
臣等愿陛下行之以果,守之以坚,首留虏使,亟下哀痛之诏,促发渡淮之兵,速召人望,以慰天下之
中外向应,士气激昂,中兴之功,指日可冀。
然臣窃有私忧过计者,不得不为陛下言之。
大抵虏人之情,变诈百出。
吾与之和,彼则以我为弱,取我无厌,直欲坐困吾国,一举而有之;
我欲与战,彼则虑我有谋,缓而不进,以挫吾锐,逮其师老财竭,又将变矣。
虏人之情,或和或变,或缓或速,要其所欲,岂直岁币而已哉。
靖康之祸,使者交驰,而已叩城矣。
覆车之辙,可不为鉴?
臣等激于事势之逼,诚恐朝廷或堕其计,异时仓卒,虽悔何追!
故不避斧钺之诛,仰干天听。
愿陛下以臣之策,谋及二三大臣,苟以为可,决而行之,诚天下苍生之幸。
狎鸥亭赋 明 · 徐居正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一○第一
客有好玆观览之博大兮,赍予志之瀁瀁。
夫岂郁郁予一隅兮,超澒洞与空广。
穷四际兮焉极,阅古今而俯仰。
忽临睨夫下土之积苏兮,孰知予之浩荡。
弭予节兮汉皋,登狎鸥兮骋目。
开乾坤之混沌,廓宇宙之盘辟。
轶云雨于下界,挹沆瀣而上薄。
面四山之立立兮,俯江流兮汤汤。
渺万里兮泱莽,涵象象于淼茫。
东望则列岳峻极,上磨寥廓。
重冈复岭,龙跳虎跃。
金台兮嵚岑,华盖兮崒嵂。
六鳌奰屃,头戴蓬瀛。
天星分曜,地轴效灵。
乐天崇兮画栋,萃阳屹兮危亭。
月岳嶙峋,有江发源。
纳骊水兮汪汪,吞龙津兮沄沄。
逶迤广津,演漾三渡。
奔流百折,益肆以注。
岛楮子兮熹微,薮鹞儿兮回互。
钜野掌平,箭郊周遭。
沙苑盘回,水草肥饶。
骊黄騄駬,云锦成章。
追风逐电,夭(一作天)骄腾骧。
畋渔樵牧,纷纭布濩。
担负驮辇,前鹜后续。
南望则群山纠纷,荟蔚葱茏。
马盘桓,拱挹朝宗。
右冠岳清溪之崚嶒,左大母山(一作日)城之穹(一作穷)窿。
曰自畿甸,区分四冲。
关河绵邈,周道如砥。
列郡星罗,界画疆理。
驿馆棋布,辙驷(一作轴)方轨。
闾阎扑地,鳞次擳比。
黄畦绿螣,弥望逶迤。
耕耘穫春,竞效农功。
蚕缲纺织,争脩女红。
农桑千里,家给人丰。
西望则海门唅呀,瀰漫汨潏。
䲡涛鲸浪,吞吐潮汐。
汉江雄开,控扼襟带。
舸舰牵联,樯帆掩霭。
绝壁巃嵷,杰阁岧峣。
下临芳渚,上插层霄。
绅卿士,杖钺分符。
或饯或迓,冠盖塞途。
来商往旅,攀援后先。
纷纭丝络,喧闹骈阗。
近星坛之蓊郁,控露梁于澶漫。
栗岛兮烟开,麻浦兮波寒。
龙山之漕舶织织,杨渡之风帆飞飞。
吸秋兴之灏气,来喜雨之清霏。
北望则道峰峭截,三山巑岏。
华岳莲开,终南龙蟠。
神悭鬼秘,乾转坤旋。
金城设险,玉阙丽天。
瑞日兮重光,祥云兮五色。
王道兮荡荡,四门兮穆穆。
将相公卿,皋夔卫霍。
文人才士,班马刘
翘英接武,附翼攀鳞。
千门万户,缀蚁点蜂。
衢樽春台,击壤熙雍。
工商游冶,纷纷駾駾。
车水马龙,彭彭蔼蔼。
为四方之都会,洞入窗兮无外。
此所以豁双眸骋四望,登眺自快者也。
至如韶光骀荡,万物发毓。
风醇如酒,日温如玉
花木喧妍,红碧酣缛。
澄江新涨,葡萄染绿。
可掬可啜,宜鉴宜烛。
当此时,凭阑徙倚,举酒叙畅。
兰亭风流,舞雩气像者矣。
及其南薰阜财,恢台长嬴。
麦秋奄逝,梅霖快晴。
(一作大)伞既张,畏日方赫。
焦山燎原,金流玉铄。
急雨悬河,惊湍涌雪。
鱼龙簸舞,凫鸭出没。
当此时,披襟露顶(一作顷),俯仰咏觞,可以涤烦暑而赌清凉者矣。
迨至天高气晶,风号树杪。
明河耿荧,皓月皦皎。
兰香馥郁,馨窈窕。
云山苍苍,霜鸿渺渺。
潦尽潭清,天水一色。
玉壶无尘,净影沈璧。
当此时,倚柱遐瞩,神游冲漠,又何必赋登临而悲摇落者乎。
若乃凝云泼墨,严风绵折。
积雪嵯峨,层冰冱结。
冷雀查查,寒鸦攫攫(瞿瞿)
冻合无缝,舟胶不涉。
商旅踟蹰,肌黧肤
渔子逡巡,龟手猬发。
当此时,灵犀辟寒,醉拥貂貉。
亦何数夫骑驴忍冻,僵卧跣足者乎。
此所以四时循环,乐与时适者也。
傍有诘者曰:水灵以龙,山灵以仙。
有地虽胜,非人不传。
武昌南楼,以元规而著显。
襄阳岘首,以叔子昭宣
今子不本主人之德之业,不究之亭之名之所以然。
得非睹帘隅之一曲,而遗堂室之大全者乎。
粤惟□源,星岳孕灵。
名门食德,世有俊英。
蝉貂联奕,鼎刻(一作刜)钟铭。
堂堂上党,生膺昌期。
光庙龙潜,一见受知。
风云奇遇,鱼水相得。
手扶红日,龙飞九五。
乾清坤宁,万物咸睹。
公于是时,从容惟幄。
萧曹论议,良平筹策。
泰山黄河,云台麟阁。
出将入相,文谟武略。
再长岩廊,燮理黼黻。
屡杖铁钺,镇定疆(一作彊)域。
功莫与京,德莫与崇。
位尊而心转小,宠极而身愈恭。
恒存挹损,每戒知足。
处庙堂而思江湖,饫膏粱(一作梁)而嗜淡薄。
有亭斯构,宽闲寂寞。
上追绿野,下友独乐。
于是朝趍丹凤,莫狎白鸥。
托深盟兮不可寒,庶息机而相夷犹也。
波绿洁而不可飧兮,白雪羽毛之无尘也。
时往来而相近兮,孰曰浩荡而难驯也。
羌退食而逶蛇兮,聊逍遥以自由也。
会龟鱼而作主兮,日寻壑而经丘也。
迹已同于散木兮,心亦以之虚舟也。
此岂非超乎流俗之表,而乐与造物而同游者乎。
进则垂绅正笏,保王躬而补衮职。
退则黄冠野服,侣鱼虾而友麋鹿。
挂冠之念虽切,而万姓之望愈重。
退休之志亦勤,而一人之眷益宠。
是以云汉昭回于栊壁者,天章之衣被草木也。
奎壁灿烂于楣宇者,宸藻之绘画日月也。
山川以之阖辟,鬼神以之扃鐍。
贲饰天朝之大手,妆点一代之钜笔。
此所以声名满于天地,而仰若山斗者也。
然狎鸥者,海翁之闲事。
而独揭此名亭,何取耶。
韩魏公,是宋贤相
元勋硕辅,宿德伟量。
名亭狎鸥,足见雅尚。
繄鼻祖之懿范,宜耳孙之取则。
前韩后韩,同符合辙。
文武经纬,参赞化育。
忠贯日月,功存社稷。
佩国家之安危,镇民心如山岳。
公与忠献,二而为一。
求闲于急流之日,佚处于强健之时。
尽山水优游之乐,无物我忘克之私。
终始坚乎一节,进退合于时宜。
公与忠献,孰仲孰伯。
皆能我忘鸥而鸥忘我,是以能相熟而相狎也。
吾将与客,穷陇西
江南,为醴为酒。
东海之波,屑敖仓,为面为糗。
睥睨天地而籧庐,开阖日月为户牖。
攀南箕,酌北斗。
迈从公于斯亭,祝眉寿而黄耇。
然后更与白鸥而寻盟,结岁寒之耐友。
镌黄绢于苍崖,传万古而不朽。
客矍然改容,落笔挥帚。
吐虹霓而作赋,恍若霹雳之在手也。
因众瑞上言 蜀汉 · 许靖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
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
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
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
龙者,君之像也。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
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
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
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
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徵验。
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
伏为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冑,本枝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
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
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蜀志·先主传》)
魏鼓吹曲十二曲 其八 南荆 曹魏 · 缪袭
改汉上陵为平南荆。言曹公南平荆州也。
南荆何辽辽,江汉浊不清。
菁茅久不贡,王师赫南征。
刘琮据襄阳,贼备屯樊城
六军庐新野,金鼓震天庭。
刘子面缚至,武皇许其成。
许与其成,抚其民。
陶陶江汉间,普为大魏臣。
大魏臣,向风思自新。
思自新,齐功古人。
在昔虞与唐,大魏得与均。
多选忠义士,为喉唇。
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同上)
临终与诸葛亮 蜀汉 · 马谡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一
明公犹子,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
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蜀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又见《御览》四百六十三)
次韵言怀 其八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龟巢稿卷五
神仙无足信,何药可延年。
素行多违俗,丹心不愧天。
座留谈笑客,门泊往来船。
吟雪谁相似,襄阳孟浩然
应诏李燔陈元勋郑准充所知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二九、《后乐集》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九、《续文献通考》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五二
今月二十三日,尚书吏部符,承嘉定六年正月十八日中书门下省臣寮劄子奏节文,乞明诏内外之臣各举所知。
在内侍从、台谏、两省官,在外帅守监司,立以期限,不拘资格,不拘统属,各许于文臣常调之中举实才之士二三人。
其有言行可称,事功可述,并条列闻奏。
以其所荐籍之中书,精加审覈,次第选抡。
倘或欺诬,必与连坐。
正月十八日,三省同奉圣旨依。
指挥到日,限十日闻奏。
臣伏见文林郎、添差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李燔经术精博,趣操刚方。
早从师友多士推服,分教襄阳,为帅臣郑挺挟私奏劾。
自是杜门刻志学问,不屑意禄仕。
堂审掌故,列属寺廷,皆辞不就,尚淹选调,未厌师虞,宜加崇奖,以励廉退。
奉议郎、前荆湖南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陈元勋文采高华,吏能强济,素安平进,有志事功。
方峒寇抢攘,宣劳幕府,剸裁区处,曲尽事宜。
帅臣曹彦约尝以功状闻于朝廷。
今已书满,以其才力,使任剧烦,优有馀裕。
承直郎、差充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坑冶铸钱司干办公事郑准性资迈爽,学术淹该,策名儒科,通练世故。
陆沉州县,未究所蕴。
若蒙选择,必有以自见于时。
臣误蒙圣恩,俾分阃寄,自揆疏拙,无以补报。
祗承明诏,许之荐举,敢以所知者三人冒昧以闻。
之学行,实堪台阁之选,若元勋、若俱可备中外职任。
将来不如所举,臣甘坐谬举之罚。
辛巳十月。移病在家。述旧书怀。寄徐刚中 其八 明 · 李承召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三滩先生集卷之三
忆年十七泮林游,尔汝交深分已投。
莲榜同登情款款,銮坡往事梦悠悠。
襄阳可笑身多病,吏部谁伶命与仇。
不是儒冠能误我,细思行止拙于谋。
曹休笺七条 孙吴 · 周鲂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六
其一曰:「鲂以千载徼幸,得备州民,远隔江川,敬恪未显,瞻望云景,天实为之。
精诚微薄,名位不昭,虽怀焦渴,曷缘见明?
狐死首丘,人情恋本,而逼所制,奉觌礼违。
每独矫首西顾,未尝不寤寐劳叹,展转反侧也。
今因隙穴之际,得陈宿昔之志,非神启之,岂能致此!
不胜翘企,万里托命。
谨遣亲人董岑、劭南等托叛奉笺。
时事变故,列于别纸,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远民之趣,归命者有所戴赖」。
其二曰:「鲂远在边隅,江汜分绝,恩泽教化,未蒙抚及,而于山谷之间,遥陈所怀,惧以大义,未见信纳
夫物有感激,计因变生,古今同揆
仕东典郡,始愿已获,铭心立报,永矣无贰。
岂图顷者中被横谴,祸在漏刻,危于投卵,进有离合去就之宜,退有诬罔枉死之咎,虽志行轻微,存没一节,顾非其所,能不怅然!
敢缘古人,因知所归,拳拳输情,陈露肝膈。
乞降春天之润,哀拯其急,不复猜疑,绝其委命。
事之宣泄,受罪不测,一则伤慈损计,二则杜绝向化者心,惟明使君远览前世,矜而悯之,留神所质,速赐秘报。
当侯望举动,俟须响应」。
其三曰:「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
既目见靖事,且观东主一所非薄,女画不复厚,虽或暂舍,终见剪除。
今又令领郡者,是欲责后效,必杀之趣也。
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
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
惟当陈愚,重自披尽,惧以卑贱,未能采纳,愿明使君少垂详察,忖度其言。
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为乱之日,命讫矣。
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
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敷。
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
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江边诸将无复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便从此率厉吏民,以为内应。
此方诸郡,前后举事,垂成而败者,由无外援使其然耳。
若北军临境,传檄属城,思咏之民,谁不企踵?
愿明使君上观天时,下察人事,中参蓍龟,则足昭往言之不虚也」。
其四曰:「所遣董岑、邵南少长家门,亲之信之,有如儿子,是以特令赍笺,托叛为辞,目语心计,不宣唇齿,骨肉至亲,无有知者。
又已敕之,到州当言往降,欲北叛来者得传之也。
建此计,任之于天,若其济也。
则有生全之福;
邂逅泄漏,则受夷灭之祸。
常中夜仰天,告誓星辰。
精诚之微,岂能上感?
然事急孤穷,惟天是诉耳。
遣使之日,载生载死,形存气亡,魄爽恍惚。
私恐使君未深保明,岑、南二人可留其一,以为后信。
一赍教还,教还故当言悔叛还首。
东王有常科,悔叛还者,皆自原罪。
如是彼此俱塞,永无端原。
县命西望,涕笔俱下」。
其五曰:「鄱阳之民,实多愚劲,帅之赴役,未即应人,倡之为变,闻声响抃
今虽降首,盘节未解,山栖草藏,乱心犹存,而今东主图兴大众,举国悉出,江边空旷,屯坞虚损,惟有诸刺奸耳。
若因是际而骚动此民,一旦可得便会,然要恃外援,表里机互,不尔以往,无所成也。
使君若从皖道进住江上,当从南对岸历口为应。
若未径到江岸,可住百里上,令此间民知北军在彼,即自善也。
此间民非苦饥寒而甘兵寇,苦于征讨,乐得北属,但穷困举事,不时见应,寻受其祸耳。
如使石阳及青、徐诸军首尾相衔,牵缀往兵,使不得速退者,则善之善也。
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时不再来,敢布腹心」。
其六曰:「东主致恨前者不拔石阳,今此后举,大合新兵,并使潘浚发夷民,人数甚多,闻豫设科条,当以新羸兵置前,好兵在后,攻城之日,云欲以羸兵填堑,使即时破,虽未能然,是事大趣也。
私恐石阳城小,不能久留往兵,明使君速垂救济,诚宜疾密。
王靖之变,其鉴不远。
归命,非复在天,正在明使君耳。
若见救以往,则功可必成,如见救不时,则与靖等同祸。
前彭绮时,闻旌麾在逢龙,此郡民大小欢喜,并思立效。
若留一月日间,事当大成,恨去电速,东得增众专力讨绮,绮始败耳。
使君深察此言」。
其七曰:「今举大事,自非爵号无以劝之,乞请将军、侯印各五十纽,郎将印百纽,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纽,得以假授诸魁帅,奖厉其志,并乞请幢麾数十,以为表帜,使山兵吏民,目瞻见之,知去就之分已决,承引所救画定。
又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阔狭之间,辄得闻知。
今之大事,事宜神密,若省笺,乞加隐秘
伏知智度有常,防虑必深,怀忧震灼,启事蒸仍,乞未罪怪(《吴志·周鲂传》)」。
公归行送王显谟 南宋 · 李流谦
我从职方究区域,江汉滔滔纪南国。
厥田上上盖名壤,其人落落亦代出。
卧龙伟烈雄鼎峙,雏凤英称冠簪盍。
岘山风流亘千祀,鹿门隐槩轻九牧。
地灵不与人存亡,王脉依然钟杰特。
先生后出掩前哲,天公著手自斲削。
如入宗庙识彝鼎,如开武库见矛戟。
早以命士战群士,不怯小敌勇大敌。
三年博士嗟洄沉,一等巍科登岌嶪。
铜符千里小游戏,瑞节三川遍扬历。
欲歌德业愧蜩聒,妄觇设施叹蠡测。
爱民如儿吏不扰,以身为律人自服。
恩波春醲疲瘵苏,美最飙驰冕旒彻。
赐环成命众听耸,总计优除群论咽。
公止一方为福星,公归天下作膏泽。
一方天下有大小,公则不校我所惜。
周公居东逾岁月,东人愿留惜不发。
西人衮舄待公归,鸿飞遵渚歌九罭。
君子所至民父母,在此无恶彼无斁。
我虽东人愿公归,不敢自私笑其狭。
援毫为赋公归行,明日羽旄风猎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