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次韵张子家见访惠诗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老去无才可致君,强从诗社立奇勋。
忽逢天上张公子,应念台州郑广(自注:仆尝为逐客,故以台州自况。)
风月何尝千里隔,江山不用一钱分。
能来鼓噪助馀勇,气压淮淝百万军。
涪州石鱼题记乾道三年正月 宋 · 赵彦球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下
石鱼不出十有八年矣。
乾道丁亥,玉牒赵彦球摄守是邦,鱼复出。
是岁元日大晴,人日亦如之。
率僚属游北岩
越三日,遂观石鱼,水痕尤瘦,古刻宛然。
涪人曰:「一旬而三美具,此大有年之兆,而贤太守德化之所感也」。
属吏其敢不书?
从游者五人:□阳王如慈、古渝何肃、眉山宋中和、玉牒赵伯□、□□□御前□□□□□□□翊王浩
陈贾 南宋 · 淳熙太学生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周公大圣独遭谤,元晦真贤亦被讥。
堪叹古今两陈贾,如何都把圣贤非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吹剑录外集》:淳熙九年晦庵为浙东提举,按台州唐仲友不法,丞相王淮与唐姻,故使察院陈贾弹之,侍郎郑丙目为伪学,遂以祠去。太学诗云云。)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六十二 南宋 · 释月涧
 押霰韵
天台山万叠,信手轻拨转。
六种皆震动,玲珑人人面清明,谢台州梅涧藏主
正月六日王于蕃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五首(分韵) 其二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陋轩诗卷八
兰桡欲进意迟回,临海居民安在哉西溪即古临海县。)
榛莽空看栖雁去,城池但有暮潮来。
东风呴呴亲蓬鬓,残日辉辉傍酒杯。
世事浮云多变幻,樵歌一曲使人哀。
顾华玉太守 明 · 郑善夫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少谷集卷四
客有飘飘者,朅来湖海游。
云端寻雁荡,雪里过台州
白业藏贤达,浮槎近女牛。
丰干漫饶舌,太守闾丘
方夫人墓志铭嘉祐二年八月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八、《西溪文集》卷一○
夫人姓方氏,东阳人,赠尚书屯田员外郎允之女。
母曰南阳县太君施氏。
夫人年二十一归于郡人陈君奭,生五男:曰磐,曰舜臣,曰宝臣,曰䃤,曰确。
三女:适张氏、曹氏、王氏。
年七十,嘉祐元年十二月某甲子寝疾卒。
明年八月某甲子,葬于金华县先茔之次。
确,余同年进士也,以书来曰:「确不孝,不得究母之养,恨即死,念无以尽其心。
幸得铭母之懿,以藏诸幽,使后世有闻,确之望也。
敢以请」。
余昔尝闻东阳人道夫人之贤者曰:夫人少孝,有屯田君之丧,南阳悲甚。
夫人始十馀岁,能开勉南阳以理,退则衔哀,不能食。
宗族称以为异。
既归陈氏,舅姑贤之,任以家事,上下咸得其心,无间言。
皇姑常曰:「我家大,非我妇莫能辑也」。
皇姑殁,专内治。
祭祀以时,宾客以礼。
凡妇人之事,小大罔不躬,群妇循服。
天性仁俭,所以自养者甚薄,而内外之孤,收字嫁娶,无一失所者。
甚爱诸子,而宝臣、确尝游学京师者五年,夫人未尝命以归。
或以为言,夫人曰:「吾子能自求于学,吾志也」。
确登甲科,为滁、台二州从事,欲迎夫人以行。
夫人不可,曰:「颛而心,无以吾为忧也」。
陈君以德行名州里,夫人有助。
诸子修整,舜臣、宝臣皆为进士
确尤有名,达于为政,又夫人之教。
东阳人道夫人之贤如此,是可以铭而传信于后者也。
夫人殁时,陈君为太常寺奉礼郎致仕,舜臣、宝臣先卒,确为台州判官
铭曰:
陈在东阳,世惟大家。
肃肃内治,风于迩遐。
其治惟何?
夫人是力。
孝睦慈俭,妇功母德。
其归之良,其子之荣。
既丰而裕,既寿而宁。
宅之维深,石也不朽。
铭以善辞,永诏尔后。
尚书都官员外郎江君墓碣文嘉祐七年四月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八、《西溪文集》卷一○
衢州开化县之江村原有墓者,故尚书都官员外郎江君之所葬也。
江氏世为县著姓。
君讳某,字执中
性刚而行高,又负其材,未尝少屈于人。
与人交,必称其善而责其不善,故贤者莫不愿得与君交,而不贤者莫不自畏。
君又不肯有所匿,以谓非尽心于人之义,用是小人多不快,往往造为毁言,君亦不为之易也。
使君能少加裕于众,则尽善矣,古之人不足道也。
虽然,君之慷慨烈直,古之人何足道哉?
君始以进士连为建、洪两州观察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江宁府上元县
所至名声出人上。
庆历中,西方用兵,而北边多警。
近臣有荐其材者,擢通判信安军,病不行。
益州温江县,遂监州之交子务。
是时,文丞相,而成都大府,其官属与四方之宾客号为多士,而皆莫敢望江君,丞相加礼焉。
代还,通判台州,四迁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君有兄不肖,以妾为正室。
兄死,益无赖,乱家事。
太夫人命斥还其家,不伏,及诉君于部使者
使者,庸人,又素恶君,不为辨而闻于朝,追君对狱信州
予时佐建康军,而君过焉。
予往见君曰:「君不能受污而必求直耶」?
君笑曰:「是宁能污我?
顾不可使吾亲对狱耳」。
而治狱者又无状,不能辨。
君即自诬为辞,诏夺一官废。
君既归,告人曰:「我知不遇于斯时也久矣,独以吾亲在,尚欲以仕为荣耳。
今乃得休吾身,以养吾亲焉」。
自是日闭门不与俗人通,而以读书教子弟为事。
閒则游山水,赋诗饮酒,一不以外物动其心。
后二年,年五十六乃卒。
乌乎!
为国家者常思材之难得,幸得之,未能用,而小人又乘势并力以败之。
彼小人者可一日而使居位耶?
古之人所以有发愤而自弃于山林无悔者,不足怪也。
君卒后九年,予为会稽
君之子崧一日来曰:「先人之葬,章望之表民实为铭,其世次,卒葬月日,终始既具。
然知先人者,莫如公。
今墓有碣,未有刻也,愿公有以刻之,则先人为不朽,而崧死且不恨矣」。
予既常叹君之材不用于时以废死,又悲小人之在位者实繁,而为国家之害未已,庶几有得吾言而创艾之,然则吾之言其可已耶?
嘉祐七年四月十五日
龙洞1076年8月 北宋 · 孙觉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
侧径萦纡入杳冥,神镵鬼凿路岩扃。
天悬乳石婴华盖,壁隐莓苔矗翠屏。
九道寒江云外白,一池阳井雪中青。
还同康乐临海,可共羊何笔不停(同上书《和莘老龙洞》附)
共乐堂 北宋 · 汪泌
 押词韵第三部
临海城东湖,气象清且奇。
无风绿色净,十顷澄琉璃。
中有共乐堂,今其名者谁。
人有答我问,太守下车时。
访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
其水或暴至,城坏民流尸。
公谋得上策,叠石完城基。
外遗数百家,室屋鳞参差。
水至无所障,适与漂溺期。
又欲堤其东,苦乏土石资。
开湖足取用,堤势横虹蜺。
湖光占空阔,物从鉴中窥。
紫翠前后山,环列如屏帷。
构堂就虚旷,与俗同游嬉。
太守宴堂上,游人歌水湄。
歌云从公来,除患补疮痍。
况有此观壮,不乐何以为。
有如登春台,人心举熙熙。
从事能文者,作辞书之碑。
庶其不朽功,上彻尧轩墀(《天台续集》卷中)
先大夫薛公圹铭景定元年七月 南宋 · 薛阐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五、光绪《奉化县志》卷三五
先君朝散大夫、新通判扬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绯姓薛讳师曾字与参,世为明之鄞人,明今升庆元府
曾祖讳朋龟,朝奉大夫、知衡州,赠正议大夫
妣王氏,硕人
祖讳居实朝请大夫、直秘阁淮东安抚、知扬州,赠中大夫
妣朱氏,太令人。
考讳扬祖,朝奉大夫刑部郎中、赠中奉大夫
妣蒋氏、汪氏,并恭人
先君生于庆元丙辰三月十二日酉时
嘉定十三年以刑郎致仕恩补将仕郎
十五年吏部铨,调绍兴府上虞县
十六年修职郎
十七年,今上登极恩,循从事郎。
宝庆二年,循文林郎
三年儒林郎,调处州录事参军
丁内艰,服阕,调徽州岩寺镇
绍定三年承直郎
端平改元,监行在榷货务门。
淳祐元年,特差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三年,以考举及格改通直郎、知常无锡县
五年,封奉议郎
八年,监行在左藏西库;
十年,转承议郎六月,转朝奉郎
十一年,通判台州,改平江镇江九江,皆不赴;
十二年,封朝散郎
宝祐改元,充行在点检酒所主管文字;
二年,转朝请郎
三年,主管建康府崇禧观;
四年,转朝奉大夫
五年,通判扬州
六年,封朝散大夫,及瓜,而以病告,至九月十九日酉时卒于正寝,享年六十有三。
呜呼痛哉!
同里厉氏,封宜人,先五年殁,葬于奉化县忠义乡双谷山之原。
子男二:阐,将仕郎
次岩,幼为先伯父儒林后。
女一,顺之,适外甥太学待省进士杨应翔。
孙男二:登秀,辰秀。
孙女一,谦之。
阐不孝,将以景定庚申七月壬辰奉柩合宜人厉氏之兆,方请铭当世大手笔
葬日薄,先摭世系、历官岁月,臧诸圹。
孤哀子阐泣血谨识。
表弟大中大夫集英殿修撰、知太平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屯戍军马、鄞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高衡孙填讳,陈洪刊。
怀汪二(用「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十字为韵。) 其八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陋轩诗卷四
萧萧旅馆夜,忽忽华灯照。
故旧不得见,输心许年少。
抱琴过我门,慕我广陵操。
相与始逢迎,骄矜露稍稍。
分手当何如,对面已非笑。
寄言轻薄子,敝庐临海峤。
漫讥阮氏穷,终学任公钓。
白鹤岭 明 · 郑善夫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少谷集卷七
白鹤岭头春恼人,暖风吹落小乌巾。
红英照眼相与媚,碧草会心难重陈。
稍喜小楼临海岸,拟乘轻艓上河津
石梁南去烟波阔,渤澥何时起钓纶。
吕颐浩行状 南宋 · 董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四九、《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四
公讳颐浩字元直沧州乐陵人
绍圣元年进士第,累除河北转运副使
宣和四年,朝廷乘契丹之衰弱,举诸路之兵,欲图燕蓟,命童贯宣抚使,以蔡攸副之。
大将刘延庆统兵仅十万,自涿州燕山府
契丹之兵大集,与王师相拒于良乡县,杀伤亦略相当。
正未有所处,会金人于十二月居庸关引兵至燕山府契丹之众闻风奔溃,金人遂有燕山府及檀、顺、景、蓟等州。
童贯、蔡遣使往燕山府金国主阿骨打,重许岁币,求此四州之地,使者五六辈,往来商议。
金人知、攸意要燕、蓟以报天子,需索益广,倍于岁赐契丹之数。
议既定,金国兵遂回,、攸引兵五万前去抚定燕、蓟
、攸到燕山旬日即班师,相继詹度、王安中知燕山府,为本路安抚使
是时,郭药师所统兵二万,号曰常胜军,又契丹刺面军万馀人,号食粮军,费用钱粮不可胜计。
朝廷命公为转运使,公条奏燕山一路费用如此,虽穷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必无以善其后,愿诏三省枢密院博议久长之策。
徽宗震怒阻坏边事,先次落职降官,仍旧为转运使经制燕山府河北京东路财用。
公在燕山仅二年,备历艰险,每恐不能逃祸。
是时,金人渐生衅端,变诈反覆,邀求不已,徽宗感悟,忆公前日之言,遂复官职,进徽猷阁直学士
宣和六年,丁太夫人忧。
公扶丧至济南府营葬,未及掩圹,有旨起复,催促还任,不许辞免。
公再至燕山府,又仅一年,金人初举兵犯阙,既与本朝讲好班师,乃得还。
建炎元年五月今上即位南京
六月召公赴行在,就道差知扬州
是年十月,圣驾幸维扬,公前期缮治行宫,分处三省、枢密院、百司及卫兵营舍,扰不及民而事办。
十一月召对,公奏云:「臣窃以金人袭百战之兵,一年之内,两犯京阙。
天祐陛下,躬有神器。
臣窃观天下之势,以拨乱为急。
拨乱必先任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申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激其气,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俟其仓廪实,财用足,人安时和,则有必取之势,无不成之功。
陛下睿算远图,布昭圣武,伏愿任贤使能,信赏必罚,理财节用,积粟训兵,裁抑恩倖,无令挠朝廷之权,搜选人材,使之任将帅之责,大开谏路而择其善,总览群策而从所长,则何为不成,何战不胜哉」!
上览奏劄称旨。
又旬日再对,进劄云:「淮南两路北距海,南阻江,土地膏腴,形势雄胜,陛下銮舆顺动,以慰天人之心,必得其宜矣。
臣尝谓强可以使之弱,弱可以致之强。
汉高祖与项氏相持,百战百败,然垓下之役,一战遂成帝业。
越王兵败,栖于会稽,卑辞厚礼,养兵蓄锐,有待而发,一战遂收霸功。
然则陛下驻跸淮甸,岂非天意所以资陛下兴王业乎!
伏愿聚精会神,卧薪尝胆,期于除祸乱、致太平,实无疆之休也」。
吏部尚书
公被旨令密具边防事宜,公具奏云:「伏惟陛下即位以来,仁民爱物之心孚于四海,忧勤恭俭之德格于皇天,是宜边境安宁,万邦蒙福。
然而乘兵政败坏之后,敌人以百战之师投隙而南,所向无前,适于斯时,实劳指画。
传曰:『天下多事,圣哲驰骛而不足』。
兹诚多事之际,而圣哲驰骛之时。
仰蒙下询备禦之策,臣儒学进身,然尝任西北缘边去处,夷狄情伪与夫战阵之略粗闻一二。
犬马之齿,今已六十,筋力不能胜甲胄,衰迈不能从军旅,顾有愚见,不敢缄默,辄陈今日备禦十策。
一曰收民心,二曰定庙算,三曰料彼己,四曰选将帅,五曰明斥堠,六曰训强弩,七曰分器甲,八曰备水战,九曰控浮桥,十曰审形势」。
条分而详布之,深切当时之务。
明年二月,金人以轻骑逼扬州,车驾仓卒南渡,公与礼部侍郎张浚联马奔及行在,仅得渡江,扈从至秀州
签书枢密院事、江浙制置使
公复召募兵四五千人就镇江之北,枕江下寨,与金人相持近一月,金人北去。
苗傅、刘正彦狂谋不轨,公倡议约诸大将刘光世破之。
朝于行在,即除尚书右仆射
扈从銮舆移跸建康府,寻迁左仆射
公与张浚密谋诛范琼,一军帖然无事。
是时天下盗贼群起,公谓金人方去,李成、靳赛等分据淮甸京城隔绝,山东河北诸处命令不通,其他寇盗不可胜计。
公以为前此赏罚失当,将士解体,若非信赏必罚,无以大收将士之心。
乃奏乞置三省、枢密院赏功司,应自军兴以来,诸路立功将校、借补等人,并许缴元立功,手照自陈,朝廷看详,随宜推恩,借补官资。
于是四方将士莫不悦服为用,自是士气稍振。
公措画招收诸路溃军、盗贼,殆将肃清矣。
十月,金人渡江,王师弗能捍禦,继渡浙江,逼行在。
公忧愤不知所为,乃力献航海为避狄之计,圣上浩然开纳。
时廷臣所论皆不合,惟圣意确然不移。
车驾自明州登海舟,精锐之兵万馀人扈驾行在台州港,迤逦趋温州驻跸。
又月馀,是时金人已回镇江韩世忠以舟师扼江路,金人不得济。
公力请车驾回幸浙西,宜下亲征之诏以为先声,亟以锐兵策应世忠夹击之,此一奇也。
时车驾已驻跸于越州,会中丞赵鼎上章诋公,公遂罢相。
后召赴行在,拜左仆射
公每奏陈金人侵犯不已,今又大窥川、陕,皆燕人及中原叛逆协谋所致。
古者兵交,使在其閒,为我之计,更宜遣使讲和,以纾国难。
前此所遣宇文虚中、王伦等数辈,虽拘留不还,势当再遣使人以骄其志。
蒙上开纳,遣潘致尧、高公绘使金国,嗣后,潘致尧等得归。
金国通好,盖自兹始,其后使命相继,和好遂成,卒迎太母銮舆暨徽宗梓宫以还。
又言:「驻跸之地最为今日之急务,伏愿陛下发中兴之诚心,行中兴之实事。
今当先定驻跸之地,要使号令易通于川、陕,将兵顺流而可下,漕运不至于艰险,然后速发大兵,一军往江西、湖南以平群寇,一军往池州,至建康府
处置已就,招安尚怀反侧之人。
明年二、三月间,使民得务耕桑,则大江已南在我之根本立矣。
然后乘今年大暑之际,遣精锐之兵,与刘光世渡淮,掎角而北去,由淮阳军沂州密州以摇青、郓;
张俊躬亲统兵由河中府绛州,以撼河东
乘诸路民心怀我宋未泯之心,知王师有收复中原之意,则中兴之业可觊也。
若不速为之,逡巡过春夏,则金人他日再来,不惟大江之南我之根本不可立,而日后之患不可胜言矣。
臣尝闻自古有为之君,将以取天下者,弗躬弗亲,则不能戡祸乱、定海内。
伏望圣慈考汉高祖以马上治之之迹,法唐太宗栉风沐雨之事,速图之不可缓也。
臣窃见三四年来,金人才退,士大夫及言事官献言之人辄有怠心,便以谓太平廓然无事矣。
凡朝廷之谋,更唱迭和,甲可乙否,致机会可乘之便往往沮抑,不得遂行。
臣以谓异日误天下国家者,必斯人之徒也。
今天下之势,可谓危矣,既失中原,止存江、浙、闽、广数路而已。
其间亦多曾经残破,浙西郡县往往已遭焚劫,浙东一路在今形势漕运皆非所便。
若不移跸于上流州军,保全此数路,及渐近川、陕,使国家命令易通于四方,则民失耕业,号令阻绝,俄顷之间已至秋冬,金人复来,虽欲追悔无及矣」。
公又奏:「臣任官以来,在西北极边二十馀年,备见虏人之俗,于逐年四月初,驱官私马水草牧放,号曰入淀
入淀之后,禁人乘骑,八月末方令出淀,饲以麦豆,以备战斗。
又夏月弓力不强,射不能及远,故虏人未尝于夏月用兵。
然自汉至唐,士大夫未有深晓此理者,惟杜牧有言曰:汉伐匈奴,尝以秋冬。
当虏人劲弓折胶、湩马免乳之际,与之较胜负,故败多胜少。
今若以仲夏月发兵,出其意外,一举无遗类矣。
臣窃观陛下总揽岁久,英武日跻,则举兵北向以图中原,此其时也。
贾谊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舍此机会而不乘,后欲追悔,何可及耶!
今有兵十六七万,兵费用不赀,朝廷竭力经营,钱粮常若不办,旷日持久,必取于民,民怨众离,乃自困之道,祸乱之所起,可不畏哉!
今日战兵,其精锐者皆中原之人,数年之后,必消磨寖少,异时虽欲举事,势必不能,可为深惜者也。
臣年踰六十,累岁疾病,每恐溘先朝露,此志遂不得伸,辄敢冒昧陈述,乞赐聪察」。
又奏曰:「近日探报,金人与刘豫举大兵以窥川、陕,若于来年三月间举兵北向,必可牵制川、陕之寇。
万一川、陕参差,而王师既逐刘豫,川、陕间闻之必震恐,因遣韩世忠就近由西京入关,此亦一奇也」。
上开纳此策,嘉叹不已,以公都督诸军事,总师北向。
公师镇江,因台章上疏,遂罢相。
是岁冬,虏骑再犯淮甸,缘事关利害,因以边防机事具奏。
上亲笔褒美,令陈利害,公即条具所见,析为十论上之。
其一论用兵之策,其二论彼此形势,其三论举兵之时,其四论分道进兵,其五论运粮供军,其六论大兵进发,其七论经理淮甸,其八论机会不可失,其九论舟楫之利,其十论并谋独断。
上嘉其议而行之。
薨,谥忠穆
六月二十四夜海舟为飓风所败溺水获援同人或以诗见示率尔裁答得四百字 清 · 王文治
 押尤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二
我欲穷溟渤,汗漫赋远游。
言附博望槎,东向溯女牛。
亲戚拦道哭,朋好抵死留。
挥手弃之去,千唤不回头。
独茧为丝纶,珊瑚为钓钩。
上春别江邑,孟夏临海陬。
望洋发长啸,豪气横齐州
蠲吉揭百尺,祭告罗珍羞。
九帆一以发(海舟之帆凡九叶。),千里争转眸。
䃸磹走雷电,僄徶飞骅骝。
那知中原远,始觉乾坤浮。
束发慕奇险,积愿今始酬。
苦乐古相倚,快心必多忧。
矧今履危地,岂得常安流。
三日届古米(姑米山,亦名古米山琉球属岛也。),七日困逗遛。
十日飓母虐,缆绝不可收。
是夜海云黑,万鬼声飕飗。
阴风扇腥雨,怒鲸斗潜虬。
洪涛排连山,上下相躏蹂。
巨舰触嶕石,似臼以杵投。
顷刻胥及溺,自断今生休。
珠灯起天末,金光灿星斿。
若非神扶持,全活可倖求(时有神灯降于空中,船得近岸。)
岛夷亦来援,破浪负我泅。
沾湿出海岸,踉跄赴行邮。
赤脚缘鸟道,披发度荒丘。
生死不自识,反喜偕同俦。
夷官勤职事,咄嗟命豆区。
颒面得煖汤,饘粥还相赒。
惊定默思维,三界真轻沤。
小年及大年,晦朔与春秋。
康庄亦摧轮,坳堂亦覆舟。
壮夫七尺躯,讵能老锄耰。
海外博闻见,绝胜封公侯。
生理傥无乖,行住颇自由。
古米固穷岛,民愚俗未偷。
既欣禾稼登(球人以九月种稻,四五月收获,是岁书有年。),况有林塘幽。
翼日转晴霁,碧海如泼油。
暮景独散步,鸣蝉绿阴稠。
何啻无魏晋,浩然忘殷周。
偈颂十首 其二 南宋 · 释德光
机轮转处,作者犹迷。
当行,魔军胆丧台州光孝入院。)
乞去辇寺补住阿育王广利禅寺 南宋 · 释德光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臣一介坏衲,尸素丛林,幸际明时,重沾恩渥。
顷从台州光孝,恭奉圣旨,令洒扫灵隐道场。
飘忽已及五年,屡对龙光,欸亲圣训。
自惟人才卑陋,识见单微,徼冒遭逢,一至于此,举今并古,实所罕闻。
仁宗大觉禅师怀琏道契宸衷,曲蒙异眷,续以年老,丐还东州佳处,以安晚节,庆遇一时,辉映千载。
仰惟陛下天资颖悟,圣德同明,其厚德深仁足以比拟仁祖,而神机道妙,窃拟过焉。
臣之孱琐不材,不及大觉远甚,况今侵寻衰老,岂宜久居辇寺?
深欲乞归林下,力行此道,以报鸿私。
窃睹明州阿育王广利禅寺见缺住持,本寺乃奉安释迦舍利宝塔区处,邱壑幽邃,可与衲子安禅办道。
臣愚敢望圣慈,矜怜草芥,特与前去补处,庶几与怀琏遭遇仁庙时事异世同辙。
臣敢不益励操修,精廑香火,祈永天算,以效蝼蚁之诚!
冒犯雷霆,屏息候命,臣无任战栗震惧之至。
取进止。
按:《阿育王山志》卷一一,清刻本。
朱侍御(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
某不获已冒浼,尚欲有言者,辄恃存眷试言之。
宣和末擢任侍御史,会靖康之变,因论劫寨误国、伏阙首祸,又论王黼诛死而召蔡京归赐第等事,疏惷迂阔,轻犯众怒,故得罪于蔡、李宾客尤甚。
渊圣幸青城,虏人索表,翰林学士吴幵、莫俦皆称病,渊圣召某面谕曰:「朕归心如飞,烦卿草一表,不可辞」。
时某承乏西掖,奏曰:「虽非某职事,君父在难,不敢辞」。
表去却回,要说「南朝劫寨覆我军,结余都灭我国」,遂如其说,叙二事,以为「大臣误国,致北朝兴戎如此」,又却回,令作四六说来。
于是宰相何㮚、刑部侍郎程振、起居郎胡交修与某四人同撰,而某下笔。
表去,渊圣诣端诚殿,粘罕置酒五行。
是日,大驾还内。
建炎初,上驻跸维扬,言官马伸论某草表之罪,上曰:「大臣误国至此,教他怎奈何」?
幸蒙圣察。
后数年,胡交修台州来访,某曰:「有谤公表,中有『毁宗庙』两语,却不是蔡、李宾客,乃胡寅所为也」。
时何相与程下世久矣,交修恐他日引援为證。
某曰:「众愠在某,不敢奉扳,扳公何益」?
交修又曰:「今有谈人短长,如其人朋友亲戚在坐,则不敢谈矣。
又有谈父兄之短于子孙之前者,小必遭诟骂,大必致论诉,岂有人臣为人主作文而毁宗庙,不待识者而后知其不然矣」!
某曰:「宣仁太后,妇人中尧舜,至今诬谤未明,神宗皇帝史三经笔削,安得谓之实录?
风俗之衰,变乱黑白,颠倒是非,君父尚不免,如某幺么,何足道哉」!
某归宿田里二十五年,屏迹杜门,无意于世间矣。
会秦相薨,朝廷更化,起废之恩,远至遐裔,下及幽壤,某始不忍以姓名久污罪籍,遂叩阍一鸣,例蒙昭洗,甄复官资,除授宫观
宫观秩满,不敢再乞,上书纳禄,庶几得谐首丘之愿。
奏牍抵阙门,而遇国故,忽闻华氏之诉,惕然而惧,茫然而思曰:家有田不得为主,人有死丧且不得葬,世间容有是乎?
平生无事得谤,种种类此。
某人微望轻,素誉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窃自愧叹而已。
今华牒已付宪司,所望结断后侍御取索公案一观,傥有一言之妄,某无所逃罪。
只缘朝廷至近,而小人习知风闻之说,中怀睚眦,或借交报怨,聚数日之粮,挟一纸之书,径造御史府,事已,掉臂而还,所谓有司反坐虚妄之罪,皆不及焉。
傥因此时究见真妄,使欺罔之徒中伤良善者稍知惩艾,岂某一人独受大赐!
阻雨地藏庵 清 · 李宪噩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临海草庵小,云中三两间。
偶来逢雨住,几宿共僧闲。
石气冷侵阁,树声秋满山。
黄昏叩门者,知是采樵还。
孤山伯夷《碣志》待清处 清 · 李宪噩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宁识待清处,云中孤庙寒。
一峰临海远,千载此人难。
寂历晓风吹,霏微秋雨漫。
山前名利客,日日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