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67
人物库4697
活动1756
诗文库 正文
谢馆职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永乐大典》卷二○四七九
右,某启:召闻西垣,无裨善政;
校书东观,有玷明恩。
上愧训词,下惭公议。
始周置图籍之史,至汉增雠正之官,必取长才,以参妙选。
洪惟治世,益重儒生。
地接升龙,陋诸司之褊迫;
榜开回凤,生三馆之光辉。
备銮辂以亲临,宠上公而兼领。
然而览昔人之政事,询前辈之遗风。
授职尚轻,加东海钓客之号;
礼贤未备,有步行学士之称。
空存稽古之名,岂尽育才之意?
简编朽脱,难分写虎之讹,俸禄酸寒,不免骑驴之诮。
自元丰更制之后,及主上崇学以来,待遇颇隆,英髦相继。
未有朝脱身于草野,暮投迹于兰台
初下诏除,极腼面目。
何则?
世皆谈道,而某独守于旧闻;
士贵通经,而某粗明于大义。
为己之学,博而不精;
自好之言,华而少实。
历观秉笔之士,罕遇好文之时。
故赓载之歌止闻于前世,而《离骚》之作每出于羁臣。
方今圣谟协于两仪,睿藻穷于六义。
有君如此,士肯分于山林?
奏论何功,诏俾跻于仕版。
已铨材于吏部,更试艺于中书
穷语易工,对从臣而思拙;
野某则获,趋禁省以神惊。
虚忝淮南之食时,终愧江都之条对。
擢公孙于下等,锡以殊科;
取逆旅于新丰,处之延阁。
念素迷于青简,必著谬于金根。
始终皆自于圣知,推借寔资于公举
某官识高绝俗,德厚镇浮。
学贯九流,最邃通于儒术;
身兼数器,尤擅美于文章。
黼黻帝猷,蓍龟国是。
义先推毂,韩退之僧孺之门;
论可吹生,皇甫谧左思之赋。
阴怜长物,猥赐馀光。
欲酬国士之知,惟属匹夫之志。
伏惟某官陈禹谟而协舜,躬尹德以暨汤。
四海九州,识周公之制作;
群工庶尹,诵夫子之文章。
谓立功全在于得贤,而报国莫先于论士。
已大分于邪正,犹杂进于妍媸。
念其志切弹冠,义或难于自衒;
察其器无佗用,少惟喜于观书。
起于徒步之中,寘诸无竞之地。
夫施而望报,固君子之所不为;
而受则怀恩,亦鄙夫之所深耻。
谨当广所未见,益其不能。
英俊并游,傥少依于日月;
笔研浅事,谅奚补于丝毫。
谨启。
行琴引后殿 清 · 权万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三
不咎迟川老,生憎冠玉儿
江都如未碎,南汉岂曾危。
泪入寻盟墠,羞过胜战碑。
文章与筹策,勘断幼清诗。
郑左丞祭梓华府君碑阴记 唐 · 杜宣猷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左丞郑公之廉宣城也。视人如子。
洁已奉公。为政指归。
则以抑强扶弱为意。操断之下。
邪正别白。怀奸之徒。
李惟真康全参者。平地起戎。
迫胁贤帅。避难归阙。
恓惶草间。此时前潮郡押衙汪玗。
秀才薛复。百姓姚元贞
前当郡衙前虞候胡政。继来救护。
食膳楫棹。霈然大备。
况江神指途。归风送帆。
信宿之间。遂达江都
惟真辈不知兵已在颈。酾酒高会。
恣行攻劫。凶势甚张。
朝廷命今廷尉温公自睢阳守杖剑来讨。以顺伐逆。
无敢碍刃。军令明肃。
曾无冤人。筑二京观于西郛门外。
宣猷故与郑公游。详熟理行。
仁谊廉白。是其佩服。
文章学艺。乃其缘饰。
自□王傅太常少卿。扬历数四。
备极华显。今凤翔司徒相公顷在台庭。
仰公材术。俾司邦计。
方且传印。公确乎固执。
乞守六曹。又拟转为刑部
帖以台丞。公坚让如初。
仆射相公登庸之初。举公自代。
约以同升。公亦撝挹。
逡巡自牧。闻其名则气燄光赫。
睹其貌则贞素和裕。则知曩时罹难。
适丁厄运。今兹迁擢。
方见道胜。为善者虽否必通。
为恶者暂通终否。礼云。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不其信欤。宣猷去岁三月到官。
择日谒梓华府君。见公奠文纪当时之事。
板于梁间。恐久远隳落。
遂移于贞石。刻而立之。
咸通七年七月十一日。宣歙观察使御史大夫杜宣猷记。
荆州太守崔五曼亭题望岫息心图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二十二
订交年共少,相见鬓皆秋。
宦兴随云出,烟峦入梦游。
清词续淮海(崔为钱文敏公佳婿。),重望是荆州
画里披襟处,风光宛庾楼
汪浚之西泠 其一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陋轩诗卷五
田园荒白岳,毛发秃扬州
老去无长策,天涯复浪游。
琵琶劝酒妇,风月渡江舟。
浩荡烟波上,忘机一海鸥。
送人入济州 其三 清 · 权万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一
耽罗一域自罗收,圣祖置官三百秋。
地产骅骝同冀野,家封橘柚似扬州
清风楼迥集仙侣,明月浦深藏贾舟。
浪迹莫从牛岛去,晴天雷雨使人愁。
重送潘舍人 南宋 · 韩淲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雪里春风使者舟,万钉横带紫绮裘。
王人自占诸侯上,汉使何妨绝塞游。
铁瓮城头过京口金山江外是扬州
宫桃御柳开时候,黄道归来拜冕旒。
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 宋 · 周行己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白首遑遑谩世忧,我今问米下扬州
支离病骨难堪暑,浩荡归心不待秋。
兵火彫零馀故里,功名衰谢独扁舟。
腐儒老死终无用,收拾纶竿好去休。
刘存子蒋敬五斋中次韵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六
二分明月映层轩,五载前曾共酒尊。
宾雁无端两南北,隙驹只似一朝昏。
荒芜尚忆江都井,剪拂难忘元礼(谓蓉龛、映榆先生。)
夜合花间重促膝,满庭芳草助销魂。
刘存子蒋敬五斋中次韵二首 其二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六
自许前身杜牧之,伤春伤别最难支。
那知燕市行歌日,不及扬州被酒时。
从古贤豪无久聚,平生欢会独沉思。
华灯坐对惊容鬓,妒煞仙郎白雪词。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五十六 扬子云 明 · 孙承恩
扬子好学,研精覃思。
法言僻涩,太玄深奇。
著述良勤,拟圣则缪。
美新何为,名节斯疚。
雨中对何户曹 其一 宋 · 吴惟信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颇爱连山雪映溪,南枝休笑北枝低。
扬州有客同吟咏,湖上何人更品题。
云未商量春后雪,花先零落雨中泥。
清愁一点无归着,回首东风起杖藜。
咏白红芍药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三十一○第十九
红间白时白间红,奇姿异态一园中。
人间初见西施白,海外谁传利市红。
由来富贵花王亚,毕竟才名药使同。
见说杨州多美种,若为归去赏春风(自注。事林广记。真腊国。舟行。北风十日可到。每嫁娶则男归女第。最可笑者。国人生女。至九岁。即诣僧。诵经作祝法。以手指。挑损童身。取其红。点其额。其母亦用点额。唤为利市。如此。其女嫁人。谐好欢洽。宜其室家。凡女十岁即嫁。若其妻与客合。即喜诧云。我妻有姿色也云云。刘后村蜂媒诗。有疑是缠头利市红之句。)
李参议(季基)积城别墅 其二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四十四○第二十
杨州西畔积城东,家在烟云杳霭中。
锦里已归杜工部鹿门早隐庞德公
中宵闲倚南楼月,永日高眠北牗风。
作好山林真宰相,功名富贵转头空。
陈登之别驾到都 清 · 汤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秋色满天地,君从何处来。
风尘趋走日,淮海转输才。
骥足空余子,燕山有旧杯。
相逢心款款,离合两裴回。
舟中与少林夜话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七
眼底真成万里人,灯前为我少逡巡。
红尘一任奔驹过,碧落谁怜野鹤驯。
酒赌扬州如昨日,花开上苑又残春
未知后会当何处,对榻重将此夜论。
庐江四辨 其一 庐江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凡作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于古。
地而不古。
失其地矣。
秦一天下。
破国为郡。
名地者唯求于禹贡与山海经。
始皇二十六年
扬州之地为九江鄣郡会稽
九江会稽出禹贡。
鄣出山海经。
按海内南经云。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
注云。
歙县东。
浙江出焉。
海内东海云。
庐江出三天子都。
入江彭泽西。
注云。
彭蠡
彭泽县西是也。
经又曰。
一名天子鄣。
江南之鄣。
由此名也。
庐江彭蠡西涯。
庐江以立名。
项羽英布九江王
尽有扬州之地。
汉高九江淮南
即封淮南王
十一年诛。
皇子长为淮南王
孝文八年长死。
徙封长子安为淮南王
赐为庐江王
勃为衡山王
应劭曰。
庐江故庐子国也。
考寻载籍。
古无庐国之名。
庐江为庐戎之地也。
按左氏传。
卢戎亦曰庐。
宣城西山中。
误以中庐之庐为庐江之庐。
后人因迷而不悟。
按汉书诸侯王年表。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
颜注云。
庐衡二山名也。
衡即今霍山
东汉地理志。
建武十年六安国
以县属庐江郡
郡十四城。
有舒浔阳襄安
郡南有九江
东合大江
大江之南与彭泽相接。
既得浔阳
浔阳庐山
庐山庐江而名。
古矣。
庐江之地。
包江南北而有之。
景武庐山记云。
匡俗周威王时
生而神灵。
居于此山上。
世称庐君
则是因山为号。
不因为庐而名山。
西域法者曰惠远
庐山记。
不知所始。
乃曰匡俗出殷周之际。
结庐上因名曰庐。
其谬甚矣。
豫章旧志。
俗父与番阳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
汉封浔阳
武帝南巡。
明公
不因而名愈明矣。
余故曰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于古。
庐江自山海经所谓出三天子都者是也。
今山在彭蠡之上。
亡其所谓庐江者。
事移事古名与地改故也。
又按经云。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
地理志云。
浙江黟县南率
东入海。
率则歙。
浙江是也。
率山歙州南。
连延而西曰浙岭。
浙水实出其阴。
又西走彭泽
凡三百里。
并水出山阳者。
皆西流汇于彭蠡
庐江乎哉。
是必一水也。
又按今浔阳江州大江之南。
浔阳大江之北。
名地为国者。
岂限江之南北哉。
求于古而已矣。
庐江之国。
自山海经而名者为是。
岁暮遣兴八首 其二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八
一卷庄周坐卧携,参差物理渐堪齐。
故衫经洗色应减,新妇作羹颜自低。
淮海怜终未化,会稽鸡岂不能啼。
浮槎忽忆十年事,万里青红气作蜺。
万敬儒孝行状碑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当州合肥县扬名乡桃子村百姓万敬儒
大中九年荒俭。
其年四月
父母并亡。
至五月五日送葬后。
庐墓不归。
今已五年。
先截下两手指并甲各长半寸已来。
今见刺指血写恩重经三百六十卷者。
衙前子将胡师玗将茶药就庐所吊问。
并勘验得胡师玗状。
谨具如后。
据州申勘。
孝子万敬儒年二十七。
叔祖瑛见在。
庐去宅一里馀。
每日一食斋王时时礼念。
大中九年五年葬父母后。
跣足披发。
至今于两手十指更互刺血。
写恩重经三百六十卷。
先于大中九年五月十一年五月
两度截下两手指并甲各半寸已来。
今再生长复旧。
讫勘县先有申报处问得经二百七十卷。
已抄写讫。
内三卷。
州司今送到。
便是金刚经。
九十卷见刺血抄写。
州司又勘得万敬儒叔祖瑛及继曾祖母年八十见在。
兼有亲兄弟五人。
亲叔祖等并同居。
万敬儒在坟所。
尝有一狗在侧。
要水火等物。
即书帖子系狗项下。
令归家。
其家人解看。
随所须供。
至今见在。
淮南观察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兵部侍郎平章事蒋伸
工部尚书平章事夏侯孜
中书侍郎礼部尚书平章事萧邺
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陶。
检校司空平章事崔□使检校司徒平章事白□使检校司空兼太傅平章事使(疑阙)大中十三年十月十五日
朝议郎使持节庐州军守庐州刺史柱国赐紫金鱼袋卢潘立。
卢中甫钱才翁 北宋 · 沈遘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晴日春风花气浮,少年嬉逐满扬州
谁怜居士身常病(原校:一作终岁愔愔病),独坐空船理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