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花蕊夫人前蜀 886 — 9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86—926 【介绍】: 五代时前蜀王建妃。
亦称小徐妃
王建时,进位淑妃
光天元年,进位皇太妃
王衍咸康元年,随前蜀后主王衍后唐
次年,送入,途中与其姊大徐妃赋诗,凄惋动人。
至秦川,与其姊及王衍同时被杀。
有《花蕊夫人宫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九二,名号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没入宋宫,后为赵光义(晋王)所杀,无诗传世。
二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为王建妃,故史称小徐妃
姊娣倍受宠幸,纵引王衍污乱失国,后母子均唐庄宗所杀。
三为后蜀主孟昶妃一说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口诵国亡诗。
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编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则以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见《花蕊夫人宫词考證》。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花蕊夫人(?
-926),姓徐
父耕,为眉州刺史,二女皆国色。
长女为前蜀王建贤妃,称大徐妃,次女为王建淑妃,称小徐妃,宫中号花蕊夫人
王衍继位,尊为皇太妃
蜀亡,随王衍降唐,被杀。
又,后蜀孟昶费氏(一说姓徐),亦号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人,降宋后,宋太祖召入宫中,有宠。
全唐诗》中小徐妃存诗八首。
另世传花蕊夫人《宫词》百首,《全唐诗》归入后蜀孟昶名下,浦江清考定为王建小徐妃所作,内中且羼入诗人王建等人作品。
作品评论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
不道流年暗中换世传此诗为花蕊夫人作,东坡尝用此诗作《洞仙歌》曲。
或谓东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
《诗源辨体》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绝《宫词》一百首,其词本于王建
大约以全集观,王语不雅驯,而花蕊时近浅稚。
世传其(按指花蕊夫人)宫词百首,清斯艳丽,足夺王建张籍之席。
盖外间摹写,自多泛设,终是看人富贵语,固不若内家本色,天然流丽也。
宋岳倦翁有《宫词》百首……其自叙略云:“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当有以寓讽谏而美音容。
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处宫闺,言多涉于亵俚。”
焦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青城人
世祖中统间李璮反,分兵攻青城,城且破。
以计缓其攻,翌日官兵至,叛军走,一城获全。
周崇义
维基
周崇义(1477年—?
年),字以忠四川灌县千户所(在今都江堰市)军籍山西闻喜县人
治《书经》,行二,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五十八名举人,年三十二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八十五名,第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
历任至户部郎中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升本省按察司副使,调云南按察司副使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
京兆长安人
宗室后裔。
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
昭宗石门,曾往迎驾。
遇乱,负母退居华山
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
天祐间赐紫
后唐庄宗时广智大师
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
出帝开运中左街僧录
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
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
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吴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好德
建文二年进士
礼科给事中
使琉球,途遇飓风,镇静如常。
使还,与修《永乐大典》。
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官至福建右布政使
致仕后爱吴中山水之秀,定居苏州
维基
吴福字好德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进士
建文二年(1400年)吴福中式二甲十四名进士,授礼科给事中,曾出使琉球,升尚宝司少卿
历任陕西参政,有声绩。
后迁往福建布政使,有政绩,因年老辞职归乡。
僧缄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京兆人
少习儒。
聪慧有材识。
辞章绝群。
大中十一年
杜审权下对策及第。
乾符中
避巢寇游渚宫
中令成汭
败。
遂薙落。
转徙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
净众寺
与伪进士王处厚会。
因自言。
生于文宗太和初
逮今且一百三十馀载矣。
复谓处厚子名成。
身退皆俟。
明年忽别去。
已而扣关访处厚偕游。
太尉幽公杜琮祠。
方坐西庑下。
有数人吏服缀行。
进拜处厚前。
曰。
就参新官。
处厚惶懅不知所为。
曰。
公知泰山举公为司命否。
此辈他日公所驱策者。
又何惧。
府君念公壮志未酬。
议必登第。
后施行。
明年春榜人数已定。
既可为公贺。
亦可为公吊也。
处厚问明年春榜诸人姓名。
遗之短书曰。
必试罢而后坼。
及试罢坼。
而视其书。
仅四句。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二王则处厚慎言也。
俄而处厚暴卒。
计之仅百馀日。
若是则缄之神明。
将盘礴天地而参赞造化。
非可以求之世间者也。
僧缄者。
俗名缄也
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
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乾符中巢寇充斥。
随流避乱。
渚宫投中。
成汭
淮海不利。
遂削发出家。
雷满荆州
襄州赵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
江陵遂属高氏。
避地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
寻访冯涓已死矣。
遂居净众寺
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
然人不测其情伪。
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乙卯岁于伪蜀落第。
周显德二年也。
入寺写忧于竹间见
曰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
何遽呼耶。
曰。
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
止今一百三十馀载矣。
处厚曰。
某身迹奚若。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明日再寻杳沈声迹。
一日复扣关自来云。
暂去礼峨眉
结夏于黑水
方还。
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抽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试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也。
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
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处厚入寺之北隅。
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懅而作。
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
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须臾吏散。
携手出庙及瞑而去。
至春试罢。
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僧堂中问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
王处厚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也。
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
身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也。
次伪王蜀城大慈寺僧亡名
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
身微所苦有示方药。
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
采药沿溪越险。
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
有顷见一翁。
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
僧曰。
为采少药也。
翁曰。
庄舍不远。
略迂神足。
得否。
僧曰。
迷方失路愿随居士
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
翁曰。
且先报庄主人矣。
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
问曰。
还斋否。
曰未食。
焚香且觉非常郁悖。
请念所业经。
僧朗声诵经。
诵彻部。
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
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
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
翁合掌送出。
或问云。
孙思邈先生也。
到寺已经月馀矣。
其钱将入寺。
则黄金货泉也。
王氏闻之收金钱。
别给钱五百贯。
其僧散施之。
将知仙民恒在名山。
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
赁驴不偿直。
乞追摄问。
小童云。
孙思邈也。
县令惊怪出钱代偿。
其人居山下。
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于此。
何遽怪乎。
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僧缄
俗姓王氏
京兆人
恒居于净众寺
髭发皓白而面色红润逍遥然。
人莫测其情伪。
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于伪蜀落第入寺写忧于竹间见
曰。
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何遽呼耶。
曰。
偶然耳。
处厚心知其异。
咨曰。
和尚某身迹奚若。
曰。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一日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
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袖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之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乎。
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处厚入寺。
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惧而作。
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姓名。
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至春试罢。
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
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觅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云。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榜出有八士也。
王处厚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
置酒高会极遂性之乐。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
详其缄之年生于文宗太和初
成名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矣。
彭晓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永康人字秀川别号真一子
善修炼养生之道。
后蜀
孟昶时尚书祠部员外郎
尝分魏伯阳《参同契》为九十章而注之,曰《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
五代时昌利化飞鹤山道士
后蜀孟昶广政十一年(948)祠部员外郎
又任金堂
善修炼养生之道。
十国春秋》卷五七有传。
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1卷,皆收入《正统道藏》。
全唐诗》存诗2首。
琴志楼诗集卷六
易顺鼎女兄。
字秀川
永康人
后蜀广政初朝散郎
尚书祠部员外郎
善修炼养生之道。
别号真一子
花蕊夫人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城人
徐姓女,一说姓费
幼有才色,后蜀主孟昶纳之。
有宠,称慧妃别号花蕊夫人
国亡入宋,心不忘蜀,尝悬后主像祀之。
人问之,以宜子之神诡对。
黎靖德南宋
全宋文·卷八一六五
黎靖德导江(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
景定间尝编《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存)。
咸淳间建昌军,因刻之郡斋。
德祐二年知邵武军
见所撰《朱子语类》序、跋,嘉靖《邵武府志》卷四。
韩相明末清初 1596 — 1639
维基
韩相(1596年—1639年)字调鼎号经垣直隶真定府晋州民籍。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顺天府乡试亚魁,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
刑部观政十二月武昌知县
时黠吏盘踞,号称难治。
不露锋颖,一朝坐堂皇,以某弄柄、某舞文,治之如律,内外肃然。
讯鞫如悬镜,枉直毕照,厘剔总书,押差,苛收诸弊,民皆乐输。
镇静寡言,喜怒不形于色。
寻擢南台,邑人建祠于城隍庙左祀之,并祀名宦。
南京福建道御史,历尚宝司丞大理寺丞南京尚宝司正卿,年四十四卒。
吴宝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南城人
由监生捐输军饷,奖同知
咸丰间成都水利同知,修复都江堰人字堤,溉农田一千余顷。
同治间叙功奖道员
光绪间管夔关厘务。
路洵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魏州冠氏人
路岩曾孙。
贬死岭外后,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
洵美工诗。
楚王马殷马希杲镇静江,荐为连州从事
久之,因病辞职,终于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为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宰相路岩三世孙。
贬死岭外,其子避地湘潭间,遂为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人。
五代时楚王马殷马希杲镇静江,荐之为连州从事
久之,因病辞职,终于家。
事迹见《十国春秋》卷七三。
全唐诗》存诗1首。
冉实初唐 625 — 6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695 【介绍】: 夔州云安人字茂实
弱冠登进士第,累迁并府参军
中八科举,授绵州司户,转扬府仓曹
又举四科,除益州导江
历佐、恒、凉诸州府,有能名。
官至河州刺史,屯田塞上,诏书褒勉。
刘随北宋 971 — 10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1—1035 【介绍】: 开封考城人字仲豫
真宗景德初进士
永康军判官,历大理寺丞通判益州晋州,迁右司谏。
在谏职数言事。
因请太后归政仁宗,出知济州
后迁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请申儆庶官侥幸请托,为朝廷所纳。
使契丹,以足疾不能跪拜,被劾,出知信州,徙宜州应天府
官终天章阁待制
全宋文·卷二七六
刘随(九七一——一○三五)字仲豫开封考城(今河南兰考旧考城县东南)人。
景德初进士及第,授永康军判官
大理寺丞,为详断官
通判益州
太常博士,改左正言,左迁掌济州商算。
稍徙通判晋州
还朝,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
以忤刘太后,出知济州,改起居郎
尚书刑部员外郎,入兼侍御史知杂事
权同判吏部流内铨
三司盐铁副使
再迁工部郎中、知应天府
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
景祐二年卒,年六十五。
为言事官,以清直闻。
著有《谏草》二十卷。
宋庠《宋故朝请大夫尚书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刘府君墓志铭》(《元宪》卷三四)。
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张柬之初唐 625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06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孟将
进士第,始调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擢监察御史
后出为合、蜀二州刺史
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与桓彦范等乘机政变,诛张昌宗张易之,复中宗帝位,擢天官尚书,迁中书令封汉阳郡王
武三思所诬,罢相,贬新州司马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少补太学生,博涉经史。
进士第,调清源丞。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贤良方正科,擢拜监察御史
圣历初,累迁凤阁舍人,后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以诛张易之、拥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迁中书令
神龙二年(706),为武三思所排,贬新州司马,又流泷州,卒。
谥文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六。
柬之所存之诗均为乐府体,辞彩斐然,颇沿齐梁旧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张柬之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
柬之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
少补太学生
进士
累补青城丞。
永昌元年以贤良徵。
时年七十馀矣。
试策第一。
擢拜监察御史
神功初累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召还。
狄仁杰荐为司刑少卿
秋官侍郎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凤阁侍郎
中宗即位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
封汉阳郡公
中书令
监修国史
进封汉阳郡王
特进
令罢知政事
襄州刺史
寻为武三思所搆。
新州司马
愤恚卒。
年八十二。
景云元年中书令
谥曰文贞
建中初又赠司徒
张武南宋
全宋文·卷六二六○
张武淳熙间永康军
见《宋会要辑稿》兵二九之四一。
僧中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蜀州(今四川崇州)僧。
高宗仪凤间,传青城王仙柯道士所遗灵丹,拔宅上升
中寤龙池山见其精神爽朗,异于常叟。
询其飞升之事,王仙柯告以实为全家隐于后山,修道求长寿而已。
中寤遂作诗以赠。
事迹见《诗话总龟》卷四七引《北梦琐言》。
全唐诗》存诗1首。
慕容延钊唐末宋初 913 — 9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8或913—963 【介绍】: 太原人字化龙
早仕后周,世宗即位,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
高平、平淮南,以战功累迁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
都点检赵匡胤友善,复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
赵匡胤建宋,延钊方握重兵屯真定,治守北境,以镇静闻,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权重一时。
参与平定李筠之乱。
建隆中,徙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
平荆湘,加检校太尉卒。
王仙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蜀州青城人
住横源翠微山下。
相传于高宗仪凤中,服道士所遗灵丹,遂拔宅上升
后蜀僧中寤云曾遇之。
赵元偓北宋 977 — 10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18 【介绍】: 宗室,太宗第六子,字希道
厚重寡言,晓音律。
真宗即位,屡以学术勉励宗子元偓首冠藩戚,益自修励。
累官至太尉,领成德、镇宁二镇节度封徐王
卒谥恭懿
全宋文·卷三一八
赵元偓(九七七——一○一八)字希道太宗第六子。
端拱元年出閤,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
真宗即位,加封彭城郡王
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
检校太尉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
加守太傅,进位太尉,加兼尚书令
天禧元年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
二年卒,年四十二。
宋史》卷二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