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初唐 · 张柬之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谷蠡 郅支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歙野山川动,嚣天旌旆扬。
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电断冲胡塞,风飞出洛阳。
转战磨笄俗,横行戴斗乡。
手擒郅支长,面缚谷蠡王。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騕袅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三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谁堪坐愁思,罗袖拂空床。
与国贤良夜歌二首 其一 初唐 · 张柬之
引用典故:倾国
柳台临新堰,楼堞相重复。
窈窕凤皇姝,倾城复倾国。
其二
押灰韵
杏间花照灼,楼上月裴回。
带娇移玉柱,含笑捧金杯。
相和歌辞 大堤曲(一作大堤曲) 初唐 · 张柬之
押语韵
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
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炬。
魂处自(一作在)目成,色授开心许。
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
杂曲歌辞 东飞伯劳歌(一作东飞伯劳歌) 初唐 · 张柬之
引用典故:姮娥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
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
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叹年光不相待。
请罢姚州屯戌表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臣某言。臣伏闻姚州者。古哀牢之旧国。绝域荒外。山高水深。自生人以来。洎于后汉。不与中国交通。前汉唐蒙开夜郎填笮。而哀牢不附。至光武末年。始请内属。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乃收其盐布毡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国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刘备据有巴蜀。常以甲兵不充。及备死。诸葛亮五月渡泸。收其金银盐布。以益军储。使张伯岐选其劲卒利兵。以增武备。故蜀志称自亮南征之后。国以富饶。甲兵充足。由此言之。则前代置郡。其利颇深。今盐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贡不入。戈戟之用。不实于戎行。賨货之资。不输于大国。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为国家惜之。昔汉以得利既多。历博南山。涉兰仓水。更置博南哀牢二县。蜀人愁怨。行者作歌曰。历博南。越兰津。渡兰仓。为他人。盖讥汉贪珍奇盐布之利。而为蛮夷之所驱役也。汉获其利。人且怨歌。今减耗国储。费用日广。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于千里之外。于国家无丝发之利。在百姓受终身之酷。臣窃为国家痛之。往者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统领。不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人问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率以置官夷汉杂居。猜嫌必起。留兵运粮。为患更重。忽若反叛。劳费更多。但粗设纪纲。自然安定。臣窃以亮之此策。妙得羁縻蛮夷之术。今姚府所置之官。既无安边靖寇之心。又无葛亮且纵且擒之技。惟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劫略。积以为常。扇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谄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复惭耻。提挈子弟。唱引凶愚。众会蒲博。一掷累万。剑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馀户。见散在彼。专以掠夺为业。姚州本龙朔中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奏置之后。长史李孝让辛文协并为偫蛮所杀。前朝遣郎将赵武贵讨击。贵及蜀兵。应时破败。噍类无遗。又使将军李义总等往征。郎将刘惠基在阵战死。其州遂废。臣窃以诸葛亮称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其言乃验。至垂拱四年。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又请置州。奏言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及置州后。录事参军李棱为蛮所杀。延载中。司马成琛奏请于泸南置镇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骚扰。于今不息。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胜数。国家设官分职。以化俗防奸。无耻无厌。狼籍至此。今不问夷夏。负罪并深。见道路劫杀。不能禁止。臣恐一朝惊扰。为祸转大。伏乞省罢姚州。使隶巂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泸南诸镇亦皆废。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来往。增巂府兵。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臣愚将为稳便。
对贤良方正策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问。朕闻体国经野。取则于天文。设官分职。用立于人纪。名实相副。自古称难。则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谬荷昌图。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偫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维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职。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此虽戋戋束帛。每贲于丘园。翘翘错薪。未获于英楚。并何方启塞。以致于兹。伫尔深谋。朕将亲览。对。臣闻仲尼之作春秋也。法五始之要。正王道之端。微显阐幽。昭隆大业。洛之功既备。范围之理益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统辑黎元。载黄屋。负黼扆。居紫宫之邃。坐明堂之上。顺阳和以布政。摄三吏而论道。雍容高拱。金声玉振。徵求无厌。误及厮贱。微臣材朽学浅。诚不足以膺严旨。扬天庥。虽然。敢不尽刍荛。罄狂瞽。悉心竭节。昧死上对。臣闻天者偫物之祖。王者受命于天。故则天而布列职。天生蒸民。树之君长。以司牧之。自非聪明睿哲。齐圣广渊。不能使人乐其生。家安其业。陛下德自天纵。慈悯元元。既乐其生。且安其业。臣闻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凤凰集于庭。庆云出。神龙见。其馀草木烟露之祥。不可胜纪。陛下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祯石。告之以神文。大矣哉。圣人之鸿业也。臣闻河图洛书之不至也久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师说曰。圣人自伤已有能致之资。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资。而天蕴者。所以扶助圣德。抚宁兆人也。臣观今朝廷含章赡博之士。鲠言正议之臣。陛下诱而进之。并践丹地。伏青规。雍雍昂昂。云属雾委。鸾骞凤振。佩金鸣玉。曳朱绂。扬翠緌。充牣于阶庭者矣。昔舜举十六相。去四凶人。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前史美之。称曰尽善尽美。虽甚盛德。无以加此。陛下彰善去恶。昭德塞违。万万于虞舜。自托薄德。愚臣何足以望清光而敢有议哉。制策曰。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偫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启维新。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臣窃以当今之务。而稽之往古。以往古之迹。而比之当今。以为三皇神圣。其臣不能及。故于(疑)亲之。陛下刊列格。正爰书。修本业。著新诫。建总章以申严配。置法匦以济穷冤。此前圣所不能为。非偫臣之所能及也。今朝廷之政。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百僚师师。罔不咸乂。此偫臣之能奉职也。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业也。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县令。古之百里君也。有官联焉。有社稷焉。可谓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训其人。问于樊仲曰。吾欲训人。诸侯谁可者。仲曰。鲁侯肃共明神。敬事耆老。必咨于故实。问于遗训。乃立之。晋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马。一时之高选。台郎御史。万邦之俊哲。若出于宰牧。颂声兴矣。由此言之。则古牧州宰县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训不倦。动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则不然。多由门资擢授。或以勋阶莅职。莫计清浊。无选艺能。负违圣诫。安肯肃恭明神。轻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故实。举措纵欲。安能问之遗训。选异一时之高材。非万邦之俊杰。于是多其仆妾。广其资产。齿角两兼。足翼双备。蹈瑕履秽。不顾廉耻。抵网触罗。覆车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制策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臣闻皇王之制。殊条共贯。虽有改制之名。无不相因而立事。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然则虞帝之三考黜陟。周王之六廉察士。虽有沿革。所取不殊。期于不滥而已。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绩之规甚著。臣以为犹舟浮于水。车转于陆。虽百王无易也。今丘园已贲。英楚云集。启塞之路。岂愚臣所能轻云也。谨对。
对贤良方正策第二道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问。朕闻轨物垂训。必随正于因生。开国承家。理崇光于敦本。故七叶貂珥。表金室之荣。十纪羽仪。峻班门之躅。保姓受氏。义先于睦亲。翼子谋孙。事隆于长发。朕以寡昧。叨奉先灵。坠典咸兴。遗章毕睹。思欲甄明谱系。澄汰簪裾。派别淄渑。区分士庶。至如陈田互出。虢郭俱开。束皙改汉传之宗。辅果易晋卿之号。巨君之姓。曾非驭鹤之苗。元海之家。谅非扰龙之族。永言纰缪。良用怃然。子大夫十室推英。三冬富学。允迪裒然之学。宜扬锵尔之词。至若北郭南宫。本因何义。三乌五鹿。起自何人。公孙之由。司马之姓。咸加辨析。且显指归。式副对扬。朕将亲览。对。臣闻保姓受氏。明乎典训。或因地以赐姓。或因官而命氏。或官以代功。亦以官族。或所居之地。因以为氏。诸侯之子。称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为公孙。公孙之子。乃以其王父字为氏。后代因之。亦以为姓。田陈虢郭。以声近而遂分。辅果束皙。以避难而更改。王莽以田王为氏。元海因汉甥立族。骚括分南北之号。充宗为五鹿之先。应氏著书。具表三乌之始。司马司徒。是曰因官。公孙叔孙。春秋备载。陛下尽六艺之英。穷百代之要。淑问扬天地。元情贯幽显。黄竹清歌。词穷五际。白云高唱。文包万象。昔曹门二祖。道愧由庚。刘氏四叶。仁非解愠。岂若睿思琼敷。同雨露之沾渍。神机苕发。登羲望之照临。起帝典而孤立。孕皇坟而独秀。臣沐浴淳和。叨承至训。名闻于圣听。言奏于阙前。谨对。
駮王元感丧服论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夫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谨按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左传曰。礼也。杜预注云。僖公丧终此年十一月。纳币在十二月。士婚礼纳采纳徵。皆有元纁束帛。诸侯则谓之纳币。盖公为太子。已行婚礼。故传称礼也。公羊传曰。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丧娶在三年之内。何以讥。三年之内不图婚。何休注云。僖公以十二月薨。至此冬未满二十五月。纳采问名纳吉。皆在三年之内。故讥。何休以公十二月薨。至此冬十二月。才二十四月。非二十五月。是未满三年而图婚也。按经书十二月乙巳公薨。杜以长历推乙巳是十一月十二日。非十二月。经书十二月。是经误。文公元年四月。葬我君僖公。传曰。缓也。诸侯五月而葬。若是十二月薨。即是五月。不得言缓。明知是十一月薨。故注僖公丧终此年。至十二月而满二十五月。故邱明传曰礼也。据此推步。杜之考校。岂公羊之所能逮。况邱明亲受经于仲尼乎。且二传何杜所争。惟争一月。不争一年。其二十五月除丧。由来无别。此则春秋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尚书伊训云。成汤既殁。太甲元年。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孔安国注云。汤以元年十一月崩。据此则二年十一月小祥。三年十一月大祥。故太甲篇中云。惟元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十一月大祥讫。十二月朔日。加王冕服。服吉而归亳也。是孔言汤元年十一月之明验。顾命云。四月哉生魄。王不怿。是四月十六日也。翌日乙丑。王崩。是十七日也。丁卯命作册度。是十九日也。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是四月二十五日也。则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中间有十月。康王方始见庙。则知汤崩在十一月。淹停至殓讫。方始十二月祗见其祖。顾命见庙。记诸侯出庙门俟。伊训云。祗见厥祖。侯甸偫后咸在。则崩及见庙。殷周之礼并同。此周因于殷礼。损益可知也。不得元年以前。别有一年。此尚书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礼记三年问云。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又丧服四制云。变而从宜。故大祥鼓素琴。告人以终。又閒传云。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食酒肉。又丧服小记云。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此礼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仪礼士虞礼云。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此礼周公所制。则仪礼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此四验者。并礼经正文。或周公所制。或仲尼所述。吾子岂得以礼记戴圣所修。辄欲排毁。汉初高堂生溥礼既未周备。宣帝时少傅后仓。因淹中孔壁所得五十六篇。著曲台记以授弟子戴德戴圣庆傅三人。合以正经及孙卿所述。并相符会。列于学宫。年代已久。今无端搆造异论。既无依据。深可叹息。其二十五月先儒考校。惟郑康成注仪礼中月而禫。以中月间一月。自死至禫凡二十七月。又解禫云。禫言澹澹然平安之意。今皆二十七月复常。从郑仪也。踰月入禫。禫既复常。则二十五月为免丧矣。二十五月二十七月其议本同。窃以子之于父母丧也。有终身之痛。创巨者日久。痛深者愈迟。岂徒岁月而已乎。故练而慨然者。盖悲慕之怀未尽。而擗踊之情已歇。祥而廓然者。盖哀伤之痛已除。而孤藐之念更起。此皆情之所致。岂外饰哉。故记曰。三年之丧。义同过隙。先王立其中制。以成文理。是以祥则缟带素纰。禫则无所不佩。今我子将徇情弃礼。实为乖僻。夫去缞麻之服。袭锦縠之衣。行道之人。皆不忍也。直为节之以礼。无可奈何。故由也不能过制为姊服。鲤也不得过期哭其母。夫岂不怀。惧名教逼已也。至若孔郑何杜之徒。并命代挺生。模范来裔。宫墙积仞。未易可窥。但钻仰不休。必当渐入胜境。讵劳终年矻矻。虚肆莠言。所有掎擿先儒。愿且以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