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张固明 139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新喻人字公正
宣德八年进士正统初刑科给事中
在谏职敢言,大臣多被弹劾。
曾谏英宗北征,不从。
景泰五年大理寺少卿,镇守四川建昌
山东民变,奉命督捕,卒于官。
维基
张固(1395年—?
),字公正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民籍,进士出身
江西乡试第二十一名。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会试第四十九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四名,正统年间,授刑科给事中
后改为吏科,奉命抚裕州流民。
景泰年间,迁为大理寺右少卿,镇守建昌
有政绩。
其随后平定山东盗乱,之后死于任上。
曾祖父张德脩。
祖父张允恭
父张怀立。
张黼
主要活动
  • 1433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邓棨明 1396 — 14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6—1449 【介绍】: 江西南城人字孟扩
永乐二十二年进士
御史巡按苏、诸府,甚得民心。
期满,以民请,留任。
正统中,累官右副都御史
英宗北征,死于土木之变。
维基
邓棨(?
—1449年),字孟扩江西南城县人
进士出身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奉敕巡按苏州松江等府,任期满后将离去,当地百姓赴阙乞留,后批准。
之后因丁忧离职。
宣德十年(1435年)杨士奇举荐邓棨担任陕西按察使
正统十年(1445年),担任右副都御史
明英宗北伐,跟从出征,大军抵达居庸关,其上疏请求英宗返回北京
在宣府、大同时,再次上章,均不被批准。
土木之变时,同行人要求他自行脱难,邓棨则称:「銮舆失所,我尚何归!
主辱臣死,分也。
」于是战死。
右都御史,后谥襄敏
主要活动
  • 1424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李元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康军建昌人字光禄
徽宗崇宁中太学生
蔡薿学录元亮轻之。
大观二年和州元亮犹布衣,过州不谒。
命驾先至其馆,元亮以启谢,赠以钱五十万,且致书延誉,遂登次年贡士科。
工诗,多有佳句。
全宋诗
李元亮字光禄建昌(今江西南城)人。
公择族子。
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贡士科(《容斋三笔》卷三)。
全宋文·卷三二○一
李元亮字光禄建昌(今江西南城)人。
大观中,以笺启为蔡薿所赏,登贡士科。
洪迈容斋三笔》卷三。
张次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浦城人字宽夫
张次夔弟。
以荫补官。
建昌
累知南剑州,治绩为诸郡最。
擢知徽州,改知邕州,单骑渡江慰抚徼外蛮。
以疾奉祠卒。
饶廷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城人
进士
相传尝过武昌,游黄鹤楼,遇异人得秘术,自是不近妻妾。
后为邓州通判卒。
主要活动
  • 进士
谢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宁人字德夫一字商老
谢诇从子。
幼学于
既冠,入太学,与游权老、龚吉老齐名,人称三老
神宗元丰中进士第
瑞州司理,召为金部郎
徽宗大观中出使辽国还,悉举其山川、地理、名物、人情以闻。
司农少卿,出守建昌南剑绛州,以公廉称。
卒年八十。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谢皓字德夫一字商老邵武军建宁(今福建建宁)人。
元丰五年进士,调南剑州司户
历瑞、洪二州司理,知历城
以政绩闻,除荆湖路提举,寻除运判
召对,改两浙通判权金部郎
大观三年使辽,还,迁司农少卿
出知建昌南剑绛州三郡。
请老奉祠,卒年八十。
见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一。
主要活动
  • 神宗元丰中,进士
  • 110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金部郎中
  • 1110年-1112年,江南西路建昌军(南城),建昌军知军
  • 1114年-111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司农少卿
  • 1119年-1121年,福建路南剑州(南平),南剑州知州
  • 1122年-1125年,河东路绛州(山西省新绛县),绛州知州
曾季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裘父号艇斋
曾宰曾孙。
师事吕本中韩驹,又与朱熹张栻游。
进士不第,终身隐居,人争荐之,皆不起。
有《艇斋杂著》、《论语训解》、《艇斋诗话》。
全宋诗
曾季狸字裘父号艇斋临川(今属江西)人。
一作南丰(今属江西)人。
宰曾孙。
尝举进士不第,终身不仕。
师事韩驹吕本中徐俯,又与朱熹张栻书问往复,有声孝宗乾道淳熙间
有《艇斋杂著》一卷,已佚。
今存《艇斋诗话》一卷。
事见《渭南文集》卷一五《曾裘父诗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五《艇斋小集》附传。
 曾季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参校《江西诗徵》等书所引录,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季狸字裘父号艇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巩之弟宰之曾孙。
少从吕本中徐俯游,又与朱熹张栻游。
尝一试礼部,不中,终身不赴。
著有《艇斋杂著》一卷、《艇斋诗话》一卷(存)。
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宋元学案》卷三六,《宋史翼》卷三六。
曾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昌军南丰人
曾布玄孙。
孝宗时曾知翁源乐昌二县,以化民成俗为急务,籍官田之入以养士,使文化大兴,邑人祀之于学。
冯梦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剑州将乐人字初心一字景说
笃志嗜学,博洽经史。
理宗嘉熙二年进士
宗正寺簿,又历秘书丞给事中诸职,累擢礼部尚书
所荐拔多为名臣。
尝奏立龟山书院,时谓扶植道南一脉,其力居多。
全宋诗
冯梦得字景说号初心将乐(今属福建)人。
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
历知连山衡山县明嘉靖衡州府志》卷一),通判建昌军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荆湖宣抚司干办公事
贾似道入相,力拔之。
景定五年(一一六四)除秘书丞,兼直舍人院
翰林学士知制诰
度宗咸淳初侍右郎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为给事中
历知建宁府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五)。
礼部尚书
有《初心玉堂集》十六卷等,已佚。
事见《隐居通议》卷二三、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四、一六。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九八九
冯梦得字初心一字景说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
嘉熙二年进士
宝祐中临武
景定五年由知信州秘书丞,兼直舍人院、兼权侍右郎官
咸淳中历官太府少卿给事中、试礼部尚书
尝奏立龟山书院,扶植道学。
见所撰《豫章先生遗稿序》,《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宋史》卷八二、四一七,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六,《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三。
主要活动
  • 1238年,进士
  • 1248年-126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给事中
  • 1257年-127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礼部尚书
  • 1264年-126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中书舍人
  • 1264年-126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264年-1266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丞
  • 1267年-126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侍郎
  • 1268年-127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翰林学士
  • 1271年-1272年,福建路建宁府(建瓯市),福建路转运使
  • 1271年-1272年,福建路建宁府(建瓯),建宁府知府
傅自得南宋
全宋文·卷七四二一
傅自得字幼安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善为文,尤擅四六及古赋,著有《燕石稿》。
又尝编杜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诗篇为一书,名曰《四诗类苑》。
后至高寿卒,景定间犹在世。
见《隐居通议》卷四。
章秉铨
章秉铨字衡三号淡园南城人
雍正庚戌进士,官礼部主事
有《淡园集》。
主要活动
  • 1730年,进士
王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松江府华亭人字元寿号两瞻
以上海籍中天启元年举人
宿州学正,屡迁工部郎中,榷税芜湖
崇祯末北京既破,诸榷税者多以自入,独悉归之南京户部
后任建昌知府,清兵陷城,被俘押至武昌,不屈死。
李公渊南宋
全宋文·卷八一六○
李公渊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景定间在世。
欧良南宋
全宋诗
欧良南城(今属江西)人。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谢贶
全粤诗·卷四一八
谢贶字崇勋号豫膺
东莞人
明神宗万历七年(一五七九)举人,以乙榜任道州学正,迁富川知县,移建昌通判
有《诚正堂集》、《经世考》、《艺文辑略》。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二、清陈岭南风雅》卷二有传。
饶应孙南宋
简介
景定三年(1262)建昌军知军
主要活动
  • 1262年-1263年,江南西路建昌军(南城),建昌军知军
魏峙南宋
简介
景定元年(1260)建昌军知军
景定五年(1264)江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主要活动
  • 1260年-1262年,江南西路建昌军(南城),建昌军知军
  • 1264年-1265年,江南西路抚州(江西省临川区),江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黄邦彦北宋
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黄邦彦绍圣中河中府曹参军,充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管勾机宜文字
按嘉靖《邵武府志》卷八:黄邦彦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元祐三年进士
疑即此人。
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黄邦彦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元祐三年进士
姓名与及第年均同,惟籍贯异,疑亦为同人。
又《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载黄邦彦有《诗讲义》三卷,未知是否其人。
主要活动
  • 1088年,进士
江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字敬夫
宣德十年举人,授广昌知县
以能称。
正统间率兵御邓茂七,擢建昌府通判,升知府
累官两浙都转盐运使
元德昭吴越 890 — 9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7 【介绍】: 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
吴越丞相赐姓元
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
卒谥贞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1—968 字明远一作名远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本姓危,其父危仔倡杭州吴越王钱镠,遂改姓。
德昭初为吴越镇东节度巡官钱塘县
累授睦州军事判官,知台州新亭监。
文穆王钱元瓘时掌文翰机密事
忠逊王钱弘佐时,拜宰相
宋开宝元年(968)卒,赠太保谥贞正
生平事迹散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卷二九二、《新五代史》卷六七、《十国春秋》本传。
全唐诗》存断句1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