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昙摩密多南朝宋 356 — 442年7月6日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
世号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林极为严净。
顷之后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停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趋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
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潘综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兴乌程人
有孝名。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在海上起兵,与父避难出走,父困乏坐地,相依不忍去。
兵感其孝,父子均得免死。
以有异行,荐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察孝廉
宋文帝元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为纯孝里,蠲租布三世。
畺良耶舍南朝宋 381 — 4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气刚大。
无嗜好。
善诵阿毗昙。
该通群经。
而专以禅观法授人。
元嘉元年
建邺
大祖文皇所敬。
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公崇其禅法。
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
僧含笔受
以此二经。
为转障秘术。
净土密因。
故沈吟研味。
兴于叹咏。
平昌孟顗出守会稽
要之不去。
后移止江陵
十九年入蜀弘道。
俄还江陵而卒。
寿六十有二。
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性刚直寡嗜欲。
善诵阿毗昙博涉律部。
其馀诸经多所该综。
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
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
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叹异。
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志崇其禅法。
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
笔受
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承风钦敬。
资给丰厚。
出守会稽固请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处处弘道禅学成群。
后还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时又有天竺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
并禅学深明。
来游宋境。
尝在山中坐禅。
日时将迫。
念欲虚斋。
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
思惟。
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
于是受而进之。
元嘉十八年夏临川康王请。
广陵结居。
后终于建业
僧伽罗多。
此云众济。
宋景平之末来至京师
乞食人间宴坐林下。
养素幽闲不涉当世。
元嘉十年卜居钟阜之阳。
剪棘开榛造立精舍。
宋熙寺是也。
韩秀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昌黎人字白虎
由吏稍迁尚书郎,赐爵遂昌子。
文成帝时以聪敏清辩,才任喉舌,命出纳王言,并掌机密
孝文帝延兴中,有司以敦煌僻远,防守不固,请移就凉州,众以为然,独谓非便,卒从议。
太和初,官至青州刺史
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字白虎昌黎人
文成时,为尚书郎,赐爵遂昌子,拜广武将军
献文即位,转给事中,参征南军事。
太和初,迁内侍长。
后为东平将军青州刺史,假渔阳公
江子一南梁 487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48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元贞
少好学。
起家王国侍郎奉朝请
上书言事,为权要排挤,出为遂昌曲阿,有政声。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反,陷历阳子一收众赴都。
及城围,率众出战,见害。
刘处静唐 ? — 8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 【介绍】: 彭城人,居遂昌字道游
隐居天台山自号天台耕人
善吐纳之术,肃宗召见,赐绯衣。
后退居仙都山隐真岩,结庐金龙洞侧。
包汝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温州人
儒生。
方腊遂昌汝谐教授刘士英等共谋抵御,身先士卒,先后数十战而死。
尹起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遂昌人字耕道
博学多识,隐居不仕。
有《资治通鉴纲目发明》。
全宋文·卷七○四五
尹起莘字耕道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隐居不仕。
学问该博,尝据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作《资治通鉴纲目发明》(有散见本及单行本,存)。
魏了翁《通鉴纲目发明序》(《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六),《南宋书》卷六三。
章思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道士
处州遂昌人
居寿光宫,相传诵《度人经》有悟,遂绝粒不食,预言祸福休咎多有验。
天庆观有其画像并自赞。
龚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遂昌人字深之,一作深父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少师王安石
神宗元丰中,为国子直讲,曾助安石改学校法。
哲宗绍圣初,拜国子司业,请以安石父子所撰《字说》、《孟子义》等刊板传学者。
徽宗初,进给事中,历兵、工部侍郎,知庐州
崇宁元年夺职,和州居住。
卒年六十七。
有《易传》、《春秋解》、《论语孟子解》。
全宋诗
龚原字深之,一作深父时称括苍先生(《道乡集》卷二八《括苍先生易传序》),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
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宋元学案》卷九八)。
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为国子直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
哲宗即位,为国子丞太常博士,加秘阁校理,充徐王府记室
元祐八年(一○九三),出为两浙转运判官(同上书卷四八四)。
元符元年(一○九八)权工部侍郎侍讲,出知润州(同上书卷五○一)。
徽宗即位,入为秘书监,进给事中
黜知南康军,改知寿州
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知杭州(《乾道临安》卷三)。
崇宁元年(一一○二),知扬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三六)。
召为工部侍郎,移兵部,除宝文阁待制、知庐州
夺职居和州,起知亳州,命下而卒,年六十七。
有文集七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全宋文·卷一八二八
龚原字深之一字深父时称括苍先生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师事王安石,第进士
熙宁中国子直讲
元祐中勒停。
后为徐王府记室,加秘阁校理,除两浙转运判官
绍圣中起居舍人
元符中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出知润州
入为秘书监,复兼侍讲
徽宗初,进给事中,以论哲宗丧服事,黜知南康军
三年后复修撰,知扬州
历兵、工部侍郎,除宝文阁待制、知庐州,夺职居和州,起知亳州,卒,年六十七。
著有《周易新讲义》十卷。
见《宋史》三五三本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九九、四七四、四八四、四八八、五○一、五○二、五二○。
周述北宋
全宋诗
周述遂昌(今属浙江)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
太常卿
事见《宋诗拾遗》卷六。
今录诗四首。
张根北宋 1062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2—1121 【介绍】: 饶州德兴人字知常号吴园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
哲宗元祐中,冀封及大父母等,以通直郎致仕。
徽宗闻其行义,召对,请罢杭州制造局。
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屡建言皆切时弊,权倖侧目。
坐陈花石纲之弊,责安置郴州,后得自便,终于家。
性至孝,父病蛊戒盐,为食淡。
有《吴园易解》、《春秋指南》、《历代指掌编》等。
全宋文·卷二八六八
张根(一○六二——一一二一)字知常号吴园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
少入太学元丰五年进士第,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
屏处十年,召为亲贤宅教授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
大观中江西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
因条列茶盐、常平、花石纲等利病,皆切时弊,权倖侧目,乃摘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
宣和三年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著有《春秋指南》十卷、《吴园易解》(存)。
汪藻张公行状》(《浮溪》卷二四),《宋史》卷三五六本传。
邓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遂昌人
善文章。
徽宗宣和中,集乡民与方腊战。
郡守黄葆光荐于朝,授遂昌
闾丘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丽水人字民表
徽宗宣和中方腊头领洪载据邑攻遂昌奉朝命前往安抚,成约而还,授承信郎
钦宗靖康初,本路帅命部婺三州兵赴霸州,及还,遇高宗渡江,领兵勤王。
凡历九任,积官至武翼大夫
龚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遂昌人字济道
龚原孙。
懦弱不胜衣。
高宗建炎初,闻金人陷郡县,愤恚不食。
金兀术据和州,率家僮百余人袭之。
后金兵大至,麾其众曰:“今日斗死亦足为义士!
”战败被俘,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魏良臣宋 1094 — 1162
全宋诗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说溧水(今属江苏)人。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
初为丹徒,调遂昌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来要录》卷五七)。
使金还,丐祠。
九年,起为左右司员外郎十年,迁中书门下检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
二十五年,为参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绍兴,历知洪三州(同上书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
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
谥敏肃
事见《周文忠公集·亲征录》绍兴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纪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传。
今录诗二首。
郑必明南宋
全宋文·卷四三八○
郑必明字南仲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祖德之侄。
绍兴五年进士
历知遂昌县,有政绩。
终知于潜县
见《淳熙三山》卷二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七。
王扬英南宋 ? — 11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9 【介绍】: 润州丹阳人字昭祖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
初为遂昌主簿,历太常博士著作郎
累官直秘阁眉州,在任鼎新校舍,广劝士子学,其地为刻石记功。
后除成都路运判,未就,报罢归。
全宋文·卷四○八三
王扬英(?
——一一五九),字昭祖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宣和六年进士第,为遂昌县主簿
绍兴八年献《黼扆箴》十二篇,擢太常博士,迁著作佐郎权吏部员外郎
出任浙东安抚司参谋官,移知眉州
于两州大兴学事,士子皆勤于学。
就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未上,报罢归。
绍兴二十九年卒。
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二○、选举二○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二,《京口耆旧传》卷五,《宋史》卷二○五、四七三,《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周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处州遂昌人字彦约一字彦纫号莲峰
进士第
典五郡,入为国子祭酒吏部侍郎敷文阁待制
出入中外六十余年,以廉节著名。
全宋文·卷三一二五
周绾字彦约一字彦纫自号莲峰先生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
崇宁五年进士
宣和间饶州
绍兴间历官淮南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公事、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权吏部侍郎
二十九年,引年告老,除集英殿修撰、知温州
三十一年,升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一六三、一七八、一八○、一八一、一八九,《南宋馆阁》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五。
龚相南宋
全宋诗
龚相字圣任处州遂昌(今属浙江)人。
原孙。
高宗绍兴间华亭县,后家吴中
事见清乾隆华亭县志》卷九。
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