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来护儿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江都人字崇善
卓荦不群,好立奇节。
贺若弼寿州时数往来于陈,刺探军情。
平陈之役有功,进位上开府
后屡从征讨浙江闽中,除泉州刺史
炀帝大业中帅师渡海征,屡破彼军。
左翊卫大将军封荣国公
宇文化及所忌。
江都之乱中被杀。
僧法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段
少以诵《涅槃经》为业,通解全部,领悟非一。
文帝开皇中,敕为《涅槃》众主,住长安海觉寺。
仁寿初,送舍利于隋州,颇有异状。
复往辽州,亦有感应。
炀帝大业中卒,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
诵涅槃十馀年。
后听玄义乃领悟。
开皇中
诏为涅槃众主。
居海觉寺。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四年春
又诏送于辽州下生寺
见瑞之祥。
如别记。
亦由是精进加倍。
大业间卒。
寿七十。
门人行等玄会
释法总
姓段氏
并州太原人也。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
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
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常敷至理。
无舍炎燠。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驰步往来都无所食。
及舍利所。
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
桥侧柳树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众共饮之。
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放之清池。
虽汎泳少时。
还出绕池。
随逐帝躬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共欣徵感。
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象。
函之北面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
并一骐驎。
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向于菩萨。
更有诸相。
略不述之。
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
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
三百馀步。
外人谓火。
走赴知非。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
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
斯瑞之感。
五万馀人一时同见。
及坟下讫云鸟皆灭。
四月九日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直西而去。
色如采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后因故业讲诵不疲。
大业年中卒于海觉。
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
玄会嗣续擅名。
见于别传。
姓段
并州太原人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后听玄义。
便即传讲。
开皇年中。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
常敷至理。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
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于隋侯桥侧柳树
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
众共饮之。
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
放之清池。
虽沉泳少时。
还出绕池。
循逐帝躬。
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
共欣徵感。
及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
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
及童子之像函之北面。
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
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
现二佛俱立。
并一麒麟。
又于函西。
现一菩萨。
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
向于菩萨。
又放大光。
撩乱而起。
动眩人目。
从瞑达晓。
诸灯虽灭。
而光续照。
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
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三百馀步。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出。
众皆通见。
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
五色云盖。
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
素身乌尾赤觜。
口御片云。
状如华盖。
亦现塔上。
四月九日
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
直西而去。
色如彩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巩宁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阳翟人
隋炀帝时国子学生,上书请征,累官右候护军郎将
入唐,拜上柱国封淮阳郡公
武德五年,为虞州刺史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
年十九,投恒岳蒲吾山。
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
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
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杨师道初唐 ? — 647
唐诗汇评
杨师道(?
—647),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隋观德王杨雄子。
入唐,尚高祖桂阳公主,除吏部侍郎,改大常卿,封安德郡公
贞观十年,拜侍中参预朝政,迁中书令
罢为吏部尚书,从太宗,摄中书令
还,稍贬工部尚书,复为太常卿,卒。
有《杨师道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岑文本隋末唐初 595 — 64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5—645 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
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
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善属文,工飞白书。
14岁至司隶台为父伸冤,作《莲花赋》,下笔成章,莫不叹赏。
高祖朝署行台考功郎中
太宗贞观初,授秘书郎,上《藉田颂》、《三元颂》,其辞甚美,进中书舍人,迁中书郎中专典机密
预撰《周书》,书成,封江陵县
后拜中书令
太宗,至幽州,暴疾而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日宪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曾预修《大唐氏族志》、《文思博要》。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马周初唐 601 — 64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01—648 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
少孤贫好学,尤精《诗经》、《春秋》,然落拓无为。
高祖武德中博州助教
后西游长安,为中郎将常何门客,代为条陈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召见,令直门下省,拜为监察御史
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中书侍郎等职。
贞观十八年(644),迁中书令
太宗,留辅皇太子
及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二十二年卒,赠幽州都督
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有《马周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僧智诜北周至隋 539 — 618年10月1日
释智诜
字慧成
姓徐
徐州人
炫法师之弟也。
少聪敏有志节。
在蜀游学务勤律肆。
周陵法。
因事入关不果所期。
遂隐南岭
终南太白形影相吊。
有隋革命光启正法。
招贲硕德率先僧首。
即于长安敷扬律藏。
益州总管蜀王秀
奏请还蜀。
王自出迎住法聚寺。
道俗归
寺设大斋无不来赴。
将食捉筋问炫法师曰。
此处护净不。
答曰。
初还未得捡挍。
承道不护净乃掷筋而起曰。
宁啖屠儿食。
此净铜何得啖也。
诸僧数千一时都散。
严忌若此。
故其在众屏气寂然。
性不受施不妄干物。
有僧道恢。
为人凶险。
遥见走避。
人曰。
卿从来不畏一人。
何故畏律师耶。
答曰。
此佛法中王。
那得不畏。
人曰。
以恢公膂力。
可敌律师百人耶。
答曰。
纵敌千人。
遥见百脉已沈四支不举。
何敌之有乎。
后以人请戒禁。
行将諠扰。
乃辞入龙居山寺。
幽栖深阻轨迹不通延出辞疾。
意欲登剑阁廓清井络。
书令归国化。
使略答云。
辱使至止并以诚言。
披阅循环一言三复。
文清渌水理破秋毫。
贫道戒行多阙化术无方。
宅身荒谷四十馀载。
狎鱼鸟以樵歌。
习禅那思般若。
以此卒岁分填沟壑
不谓耆年有幸运属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
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归旧里。
衣锦而旋本邑。
百姓有再生之期。
万物起息肩之望。
搢绅君子。
捧玉帛而来仪。
慷慨丈夫。
委干戈而伏道。
长卿返蜀徒擅清文。
邓艾前来未能偃武
华阳甲族未络名家。
捧日登朝怀金问道。
剑南长幼并俟来苏。
岂藉微风自然草靡。
当劝诸首领越境参迎。
秀得书示军众。
先作礼曰。
人物争归。
律师之力也。
武德元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
年八十矣。
崔弘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摩诃衍
仪貌魁伟膂力绝人,性严酷。
北周,以战功累迁至上柱国武乡郡
文帝开皇初襄州总管,御下严急,所在令行禁止,盗贼屏迹。
其治家一如治民,子弟有过,虽斑白亦必捶楚,闺门整肃,为当时所称赞。
仁寿中检校大府卿,后病废于家。
炀帝大业时卒。
僧海顺隋末唐初 589 — 61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
河东蒲坂人
幼孤。
事母孝。
年当志学。
始从沙门道逊出家。
诵习勤敏可爱。
登具后。
持守高洁。
尤勇务定业。
乃以为三轮之中。
口过特甚。
因缄默不言。
却扫蓬扉匡坐而已。
栖岩寺沙门
神素性嗜幽栖。
学专大论。
荷帙而咨参焉。
然其徒颇众。
钻仰尤多。
上请意其微有厌色。
退而叹曰。
陈亢问一得三。
今亦得二矣。
曰何谓也。
曰一则见忤容。
二则闻妙义。
惭。
尝从容言于
也旷劫深尤不逢贤圣。
周旋五趣。
莫能自免。
致生兹秽土。
对此凡缘未能出有欲河。
登无为岸。
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掐者乎。
因涕泣濡襟。
又曰每念二轮交辙息驾。
何由六道长驱。
思归无路。
所赖生得为人启期亡忧于贫贱。
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
今兼之。
一何可庆。
且以大冥之室。
仰属传镫。
虽不面奉如来。
而幸遇法师耳。
不量短梗。
辄揆深源。
愿即赐以明珠投之浑浪。
则一生有获千载无恨也。
曰敬闻君子之志矣。
后累更僧任竟罢法席。
未几。
又致书沙门道杰以穷禅理。
有答俱不录。
且作三不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武脩文。
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
祈井流泉君肝在内。
我身处边。
荆轲拔剑。
毛遂捧盘。
不为则已。
为则不然。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
永绝今好长存来怨。
是以反迹荒径。
息影柴门。
其二曰。
我欲刺股
锥刃悬头。
屋梁书临雪。
彩牒映萤光。
一朝鹏举万里。
鸾翔纵任才辨游说。
君王高车反邑。
衣锦还乡
将恐鸟残以羽折。
由芳笼餐讵贵钩饵。
难尝。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
入市趋朝。
四众瞻仰。
三槐附交。
标形引势。
身达名超。
箱盈绮服。
厨富甘肴。
讽扬泫管。
美咏歌谣。
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无过日且靡越风朝。
是以还伤乐浅惟知苦遥。
其格言彝训不能尽述。
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
卒于所住寺。
春秋三十。
先是沙门行友与顺厚善。
顺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论以对。
沙门慧本尝约顺遁去。
而不果。
故顺言及则兹然其悦义敦旧如此。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东山有苦行僧。
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甚然之。
法融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王頍南北朝末隋初 551 — 6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04 【介绍】: 太原祁人字景文
少好游侠,不知书,为兄王颙所责,乃感奋诵读,通五经。
尤好诸子,遍读异书兵法,有纵横之志。
文帝时国子博士,坐事配岭南
后为汉王杨谅咨议参军
见谅有异志,阴劝缮治兵甲。
文帝崩,举兵反,屡进奇计,不能用。
兵败,自杀。
张道源隋末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末唐初并州祁人名何,以字显。
年十四,居父丧,士人贤其孝,县令署其所居曰“复礼乡至孝里”。
隋末辞监察御史,归闾里。
唐高祖武德中绵州刺史
卒谥节
王圭隋末唐初 571 — 6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39 【介绍】: 太原祁人字叔玠
王僧辩孙。
幼孤,性雅淡,少嗜欲,安于贫贱,交不苟合。
隋时奉礼郎
入唐,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
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
每推诚纳忠,多所献替,太宗多纳其言,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贞观二年侍中,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魏徵同知国政。
能推人之长,有自知之明。
因故贬同州刺史
官终礼部尚书
卒时,太宗素服举哀,悼惜久之。
谥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1—639 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原为乌丸氏,曾祖神念自魏奔梁,改姓王氏
奉礼郎
入唐,初为太子舍人,因事流于巂州
太宗知其才,召为谏议大夫
贞观元年(627),赐爵永宁县,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二年,拜侍中,与房玄龄同知国政。
进爵为郡公
七年,出为同州刺史
俄召为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与诸儒正定《五礼》。
十三年卒,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其诗质朴沉健,不同时尚。
全唐诗》存诗2首。
王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祁人字景彦
王僧辩子。
少倜傥不群。
其父讨侯景留质于荆州
江陵北周所陷,长安
闻父为陈武帝所杀,悲号而绝,食顷乃苏。
北周明帝嘉其孝,授左侍上士,拜仪同三司
,以绥抚西南各部族民人有功,加开府,赐爵。
平陈之役,从战。
灭陈,召父时士卒,夜发陈武帝冢,剖棺焚骨。
既而自缚归罪,文帝义之,释不问。
后录平陈功,加柱国,固辞不受。
卒于齐州刺史任。
张楚金初唐 612 — 6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祁人
张道源族孙。
进士高宗时累迁刑部侍郎
武则天时秋官尚书,爵南阳侯
周兴所陷,流岭表,卒于贬所。
有《翰苑》、《绅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2?—690 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赠工部尚书张道源之族子。
少有志行,与兄越石均为并州都督李绩所荐。
太宗贞观三年(629)前后登进士第
高宗时累迁刑部侍郎
仪凤初上疏陈得失,为高宗所纳。
武后时,历吏部侍郎秋官尚书,赐爵南阳侯
永昌元年(689)为酷吏周兴所陷,临斩获赦,配流岭表。
天授元年(690)被杀于徙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则天皇后》、《大唐新语》卷六。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绅诫》3卷、《翰苑》30卷(一作7卷)。
《翰苑》今存1卷。
全唐诗》存诗1首。
僧邕隋至唐初 543 — 6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31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太原介休人俗姓郭
年十三,于邺西云门寺出家,从僧稠授禅法。
寻往林虑山中修习。
北周毁佛时,避迹于白鹿山中。
隋初,出山与信行禅师同修禅业。
文帝开皇九年,被召入,住化度寺
卒后,塔铭由李百药撰,欧阳询书,为世所珍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也。
祖宪荆州刺史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识沈静。
幼齿上庠
年十有三。
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
依止稠公。
即授禅法。
才数日。
造诣殊深。
稠抚之。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
尽在此子矣。
俄徙居林虑山周氏废教。
遁于白鹿山中。
开皇初定门载辟。
魏之信行禅师
稔闻名誉。
愿与流通。
遣人招之下山。
九年信行被诏入
偕戾止。
信行唱灭。
则引众承业
罔替轨范。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上赙帛追福。
以表崇敬之意。
其月二十二日
奉遗命。
阇毗于终南山
弟子收舍利起塔于信行塔左。
其碑则左庶子李百药文。
率吏令欧阳询书。
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宪荆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神识沈静冥符上德。
世传儒业齿胄上庠
年有十三违亲入道。
于邺西云门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灵戒行标异。
即授禅法。
数日便诣。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将尽此生矣。
仍往林虑山中。
栖托定门游逸心计属武平齐像法隳坏。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时削迹饵饭朮。
三径斯绝百卉为群。
麇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异也。
后乃梵音展礼焚香读诵。
辄有奇鸟异兽。
攒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听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致斯。
自尔屡降幽灵。
胜言叵载。
开皇之始弘阐释门。
重叙玄宗更联荣问。
魏州信行禅师
深明佛法。
命世异人。
以道隐之晨。
习当根之业。
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济度为先。
独善其身非所闻也。
宜尽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开皇九年被召入
乃与同来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纲总徒众。
甚有住持之功。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赠帛。
为其追福。
其月二十二日
奉灵魄于终南山
遵邕之遗令也。
门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风范凝正业精严。
卑辞屈己体道藏用。
及委质寒林悲缠朝野。
佥以身死名灭世有斯人。
敢树玄石用陈令范。
左庶子李百药制文。
率更令欧阳询书。
文笔新华多增传本。
故累诵野外矣。
郭衍隋 ?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1 【介绍】: 介休人字彦文
骁勇善骑射。
北周,累功至上柱国
尝密劝杨坚及早禅代。
入隋授朔州总管
晋王杨广出镇扬州,阴养士卒助广夺宗之用。
文帝疾笃,率兵入,参与广篡杀之谋。
炀帝即位,授光禄大夫封真定侯
尝阿谀顺旨劝帝取乐。
卒谥襄
僧本济隋 562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615 【介绍】: 僧。
西河介休人俗姓宋
幼即聪慧异常人。
习经史,通大义。
后以为经史实宇宙糟粕,乃出家。
博览经论,精研奥妙,住西京慈门寺。
有《十种不敢斟量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宋氏
西河介休人也。
祖考皆以隐德遗后世。
龆龀。
淹贯经史。
稍长志空寂。
遂出家从信行禅师学。
时开皇初也。
年十八。
戒定兼进业。
弘集录。
著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
指意清诣。
诚得大法之归趣焉。
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卒于所住之慈门寺。
寿五十有四。
子道训道树奉尸陀追建白塔终南山
麓。
勒铭颂德焉。
沙门善智尤善集录。
妙简锱铢。
精穷理窟。
祖师信行
雅相标致。
尝以光阴四分之一。
用资形累。
翘足。
摄念观佛。
著顿教一乘二十卷。
九年卒。
是于宗门之兄弟云。
葬附信行墓右。
释本济
宋氏。
西河介休人也。
父祖不事王侯。
遁世无闷。
逼以僚省。
挂冠而返。
年爰童丱。
智若成人。
齿胄之初。
横经就业。
故于六经三史皆所留心。
虽云小道略通大义。
故庠熟伦侣重席请言。
后披析既淹豁然大悟。
乃曰。
斯寔宇宙之糟粕也。
何累人之清识乎。
乃归仰释氏辞亲出家。
开皇元年时登十八。
戒定逾净正业弥隆。
不服新华除其爱染。
躬行忍辱悯增上慢。
博览经论成诵在心。
讲解推则循环相属。
共观风荣斯袖举。
信行禅师创开异部。
包括先达启则后贤。
闻钦咏欣然北面承部。
写瓶非喻合契无差。
信行初达集录山东
既无本文。
口为述。
皆究达玄奥。
及行之亡后集录方到。
览文即讲。
曾无滞托。
虽未见后词。
而前传冥会时五众别部敬之重之。
著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
旨文清靡。
颇或传之。
自是专弘异集。
响高别众。
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卒于所住之慈门寺。
春秋五十有四。
子道训道树。
式奉尸陀。
追建白塔终南山下。
立铭表德。
有弟善智。
天纵玄机高步世表。
祖师信行伏膺请业。
酌深辩味妙简缁铢。
入室邻机精穷理窟。
尝以四分之一用资形累。
翘足摄虑观佛。
诚策勤之上达也。
信行敬揖风猷雅相标致时众咸悦。
可谓以德伏人者焉。
撰顿教一乘二十卷。
因时制仪共遵流世。
大业三年卒。
弟子等附葬于信行墓之右焉。
训有分略之能。
树丰导引之说。
当令敷化。
宗首莫与俦之时暂举筵。
道俗云合。
声策感敬。
后恐难寻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