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世愚
号杰峰
衢之西安余氏子。
初从孤岳嵩公。
供洒扫之役。
已而为大僧。
古崖纯公。
石门刚公
涕泪悲泣。
祈以求端用力之要。
二公欣然语之。
师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
兀坐如枯株。
时年二十五矣。
踏涛江而西。
见诸大老。
如布衲雍公。
断崖义公
中峰本公
师一一咨叩。
下语不契。
中心瞀乱。
遂止南屏山中。
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公
倡道大慈山。
亟往谒焉。
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
师闻而益疑。
仍还南屏
类气绝之人。
行坐寝食。
不徇觉知。
一夕。
闻邻席僧唱證道歌。
至不除妄想不求真。
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
不见一物留碍。
喜跃不自胜。
疾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
趋天池。
求證于元翁信公。
仍归止岩。
止岩喝曰。
何处见神见鬼。
师曰。
今日捉了贼也。
曰贼在何处。
师便喝。
岩竖起竹篦。
命师指名。
师便掀倒禅床。
岩曰。
尔欲来捋虎须耶。
师作礼。
岩连打三下。
嘱曰。
善自护持。
他日说法度人。
续佛慧命
至顺二年
西安
乌石山
澄居摄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声光日振。
缁素之士。
坌集座下。
恒至二三千指。
至无所容。
既而迁广德之石溪兴龙寺。
向化之盛。
不下乌石时。
乌石之众。
如子失母。
力迎其还。
适郡境。
新建佛刹者四。
曰古望。
曰龙眼。
曰宝盖。
普润
皆延师开山。
为第一祖。
师起应之。
无不感慕而奋迅。
国朝洪武三年
郡守戍将。
举水陆大会。
佥谓。
非师不足拯拔幽滞。
师勉强成行。
竣事而反。
示微疾。
召门弟子。
勉以精进入道。
书偈掷笔而逝。
越七日。
奉全身藏于乌石慈云塔院。
寿七十。
腊五十。
得法弟子十馀人。
无涯永公最著。
师道价倾四方。
非惟禅林奔凑。
而公卿大夫。
太尉高公纳麟。
兵部尚书黄公德昭
浙江行省左丞老老。
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
或函香致敬。
或驰书问道。
或上谒亲领玄要。
得其片言只字宝之。
不翅南金。
师之施可谓博矣。
使其正席名山。
则惠利所被宜益广。
今乃仅止于斯。
有识者恒伤之。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曰。
暴长之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
居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
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大奇之。
适悬钟次。
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
使者至。
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后事者。
有二人焉。
无涯幻
日本太初原
归化本国。
永乐五年
文帝诏。
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喜。
特留主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西僧例。
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六秀。
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
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释道成明 ? — 1431年12月8日
道成
字鹫峰
别号雪轩
居蓟北之云州
出家受具戒。
结三人为友。
云游至山东之青州
居士窑中。
刻苦究参。
胁不沾席者。
三逾寒暑。
一日忽见一老人自外而来。
仪貌甚古。
谓师曰。
汝三人。
苦学如此。
他日必作法门梁栋。
言已忽不见。
繇是愈厉精苦。
久之。
闻济南秋江洁公。
大弘曹洞宗旨。
遂往见之。
洁问何处来。
师曰。
青州
曰。
带得青州布衫来否。
师曰。
呈似和尚了也。
曰。
如何是布衫下事。
师曰。
千年桃核里。
元是旧时仁。
洁肯之曰。
是汝本有之事。
善自护持。
他曰弘吾道。
惜吾不及见矣。
后出世住莱州大泽山。
每说法。
听者千馀人。
洪武壬戌
诏。
天下设僧司
拣名德以居之。
师首膺其选。
青州都纲。
高皇帝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命考试天下僧人
称旨。
赐金襕衣。
命住持天界。
恳辞。
上不允。
赐诗留之。
太宗文皇帝嗣位。
命师宣谕日本陛辞。
赐金钵锡杖等物。
既至。
宣示朝廷恩威。
阐扬佛祖宗旨。
自其国王而下。
莫不俯伏向化。
明年师还。
而国人入贡。
称谢者即至上大悦。
师左善世
复率天下僧于钟山
修设大会。
师承旨说法。
听者数万人。
是日有瑞应。
上闻之悦。
御制感应诗三章。
赐师。
累赐金帛。
作大毗卢阁于寺后。
皇上北狩。
数师入觐。
赐赉甚厚。
仁宗在春宫时。
有忌师之宠者。
搆词间之。
及御极。
遂谪师海南
宣宗嗣位。
首遣官召师还京。
且敕礼部左善世
到须别见。
师至。
入见便殿。
慰劳甚至赐䌽段若干疋。
钞万缗。
仍命掌僧录司事。
无何入疏。
乞归南京天界之西庵以终老。
上从之。
赐白金楮币。
及[镰-兼+(畏-田+廿)]金佛。
兵部给驿舟。
中官护送。
逾三岁。
辛亥十二月八日
微疾端坐而逝。
阇维。
得坚固子无算于灰烬中。
上遣官谕祭赐塔所。
师身长七尺。
广颡丰颐。
脩然出人之表。
历事四朝。
五十馀年。
三坐道场。
四会说法。
有语录。
行于世。
赵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洪武三年莱州同知
时日本海盗屡寇山东福建沿海地区。
诏使日本责之。
日本礼遇有加,遂引其使入朝。
释启原元末明初 1333 — 1407年三月一日
启原
姓张氏
太初其字。
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
习教乘。
精戒律。
喜观中国文字。
能指斥利病。
又心慕中国名山禅老之盛。
观光之志益决。
吴元年航海而来。
足迹几遍寰宇。
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
安固梅公洞。
见四山环翠。
两石相沓。
中虚若禅龛。
相对怅然曰。
禅客相逢只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
此地可息吾足矣。
是山久为虎蟒之窟。
樵斧不入。
荆棘弥天。
自师居之。
诸孽屏息。
山下居民。
时见峰顶有光。
稍来亲近。
不数年遂成丛席。
闻风访道者
尝数百人。
永乐丙戌
立生塔于院南。
以为退修待寂之所。
曰吾老矣。
自为之无累后人。
明年三月一日清晨。
礼佛毕。
入塔端坐。
众奔视。
已逝矣。
宣德间
开塔见。
头发披垂。
指甲曲绕。
闻风雷震仍闭之。
师有语录三卷。
会通儒释。
言道无滞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安固沓石山山交寺比丘尼启原者,字太初姓张氏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学禅。
吴元年,航海入中国,历游海内禅林。
明洪武丙辰,入安固,抵沓石山梅公洞,见四山浮翠,两石相沓,遂住锡焉。
先是,巨蟒、虎、狼,怪异甚多。
至,禅诵其中。
忽一夜,山下居民见峰顶火炬人马南飞而去,其怪遂息。
民因岩洞筑庵,师事之。
复建山交寺,徒众四百人。
时明师讨叛,启原与徙为乱军所获,总兵富爵异之,相与谭空结聚乃获免。
永乐丙戌,其徒为立塔于寺旁,以为退修之所。
丁亥三月朔日入塔,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五。
著有《语录》三卷。
相传正德间,有人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长曲,闻风雷震乃闭之。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 【介绍】: 元明间僧人
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
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
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为第一。
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
自号西斋老人
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梵琦
字楚石
小字昙曜
象山人
姓朱氏
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
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
闻谯楼鼓声。
豁然大悟。
遍主法席。
名满夷夏。
泰定中当湖福臻院。
晚归天宁。
筑西斋退老。
明兴再被诏徵。
建法会于蒋山。
居第一。
赐伊蒲供于文楼。
洪武三年秋
问鬼神之理。
馆于天界寺
示微疾。
书偈曰。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书毕而化。
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宋濂为撰塔铭。
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
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
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
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
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
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
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
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
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
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
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
不识诬为有漏缘。
帝敕中使来传宣。
钟山法超沈绵。
万人瞻依曲两拳。
一朝入灭同蜕蝉。
西方弹指即见前。
白玉楼阁琉璃田。
金铃宝树演真诠。
师之往矣神弗迁。
寂光常定无偏圆。
我作铭诗翠琰镌。
昭朗盛业垂年年。
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
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
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
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
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
电坼霜开,金声玉振
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
云溪宏禅师亦推为明宗师第一。
有净土、和陶诸诗。
游凤山,西斋三集。
楚石倡诗,教于永祚。
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
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
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行实 师讳梵琦
楚石其字也。
宁波府象山县人
姓朱氏
年九岁。
授经于讷翁谟公。
十六剃染。
阅楞严经有省。
元叟端公
西楼鼓声。
汗如雨下。
因偈曰。
捉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元叟
元叟许可。
会报恩虚席以待。
师勉赴。
而筑室西斋。
为终焉之计。
师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扬正法。
无愧妙喜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
善哉三下板。
知识尽来参。
既善知时节。
吾今不再三。
诸仁者。
一举更不再举。
今已再举。
一闻更不再闻。
今已再闻。
头头上明。
物物上了。
如理如事。
亘古亘今。
不是涅槃心。
亦非正法眼。
恁么恁么。
三世诸佛祇言自知。
不恁么不恁么。
六代祖师无启口处。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假饶句下精通。
未免触迷狂见。
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
枯木上糁些子花。
与你诸人赴个时节。
残灯随腊尽。
爆竹送春来。
复举盘山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
慈明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然。
妙喜云。
向上一路。
热碗鸣声。
师云。
三大老尽力道。
只发明得向下一路。
若是向上一路。
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
举僧问乾峰。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未审路头在什么处。
峰以拄杖画一画。
云在这里。
师云。
白云万里。
僧举前话问云门。
门云。
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
筑著帝释鼻孔。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师云。
白云万里。
忽有人出来。
问天宁与么批判。
还惬得二大老意么。
向他道白云万里。
呵呵呵。
啰啰哩。
啰啰哩。
啰啰哩。
刹刹尘尘知几几。
十字街头石敢当。
忽然吸竭沧溟水。
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
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
僧问诸佛不出世。
祖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师云。
南斗七。
北斗八。
进云。
未审此理如何。
师云。
去去西天路。
迢迢十万馀。
乃云。
人天众前激扬此事。
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
若非本分衲僧
未免遭人怪笑。
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
恁么答他。
却理会不得。
再举一遍。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檐声未断前宵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
僧问如何是山里禅。
师云。
胡孙上树尾连颠。
进云。
如何是城里禅。
师云。
十字街头一片砖。
进云。
如何是村里禅。
师云。
扶桑人种陕西田。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苍天苍天。
乃云。
衣食养寿命。
一日不可无。
粪埽敌寒暑。
粗粝疗形枯。
昨日三春。
今朝九夏。
何不趁色身强健时。
拨教生死路头明白。
要去便去。
要住便住。
谁障得你。
谁碍得你。
岂不俊哉。
岂不快哉。
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若不会。
与你下个注脚。
空手把锄头。
骤马上高楼。
步行骑水牛。
闹处冷湫湫。
人从桥上过。
饭萝头受饿。
桥流水不流。
拨火觅浮沤。
时不待人。
参。
复举圆觉经云。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师云。
若然。
道有也得。
道无也得。
向上也得。
向下也得。
得也得。
不得也得。
数片白云笼古寺
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
一朝村院主
万劫出头难。
大难大难。
若是个汉。
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
掉向他方世界。
何况世间浅近之学。
便诵得四韦陀典。
但增妄想。
堪作甚么。
食人涎吐。
未有了日。
不如无事好。
见我道无事。
便作无事会又争得。
若要真个无事。
须下死工夫。
大死一回。
死中得活。
便能超毗卢。
释迦
百匝千重。
七通八达。
祖师巴鼻。
向上宗乘
尽与埽除。
不劳拈出。
云门云。
我今日共你说
屎灰屎火。
泥猪疥狗。
不识好恶。
屎坑里作活计。
汝若跳出屎坑。
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
看这般时节。
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
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
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
图口腹。
恣无明。
成群作队。
造地狱业。
佛法禅道推向一边。
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
刀山剑树。
镬汤炉炭。
无人替代渠。
如今大方丛林。
兵变以来。
南北东西。
万中无一。
因什么如此。
盖是恶贯满。
业果熟。
自作自受。
更教谁承当。
祖师劝你出家。
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
只为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寻师访友。
切切究明。
喷地一发。
成佛作祖去。
报父母深恩去。
度脱天下人去。
既不如此。
因何出家。
冷地思量。
古风大好。
饥则乞食。
寒则补衣。
日中一餐。
树下一宿。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
古人得意之后。
茅茨石室。
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
名利不干怀。
财宝不为念。
大忘人世。
隐迹岩丛。
君王命而不来。
诸侯请而不赴。
岂同吾辈贪名爱利。
汩没世涂。
如短贩人。
有少希求。
而忘大果。
与么指示。
可煞分明。
作福不如避罪。
多虚不如少实。
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
阿谁无分。
莫教失却人身。
只要你直下搆取。
便与佛祖齐肩。
若道山僧妄语。
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
教中有六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施。
衲僧门下念个什么。
若道念佛。
念著佛字。
漱口三日
不可是念佛也。
若道念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不可是念法也。
清净行者。
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
不入地狱。
不可是念僧也。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不可是念戒也。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不可是念天也。
施者受者。
并所施物。
三轮空寂。
俱不可得。
不可是念施也。
莫是无念么。
才无念便是有念。
避溺投火。
转见病深。
直饶独脱无依。
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
欲得会么。
千年无影树。
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
凡夫实谓之有。
二乘析谓之无。
缘觉谓之幻有。
菩萨当体即空。
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行但行。
坐但坐。
总不得动著。
妙喜云。
我不似云门老人。
将虚空剜窟笼。
蓦拈拄杖云。
拄杖子不属有。
不属无。
不属幻有。
不属即空。
卓一下云。
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
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
要行不得行。
要坐不得坐。
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
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
只今莫有不甘底么。
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
如无。
来年更有新条在。
恼乱春风卒未休。
凡夫不合起有见。
二乘不合起无见。
缘觉不合起幻有见。
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
不可放过。
云门老汉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
放过不可。
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
赵州和尚转大藏经。
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
藏已毕
人回似婆子。
子云
比来请转一藏。
何和尚只转半藏。
妙喜云。
众中商量道。
如何是那半藏。
或云再绕一匝。
或弹指一下。
或咳嗽一声。
或喝一喝。
或拍一拍。
恁么见解。
只是不识羞。
若是那半藏。
莫道赵州更绕一匝。
直饶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
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
设使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
若草若木。
各具广长舌相
异口同音。
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诸人要识婆子么。
良久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师云。
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
弄假像真。
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
老僧今夜不答话。
问话者三十棒。
时有僧出礼拜。
德山便打。
僧云。
某甲话也未问。
为什么打某甲。
山云。
你是甚处人。
僧云。
新罗人
山云。
未跨船舷。
好与三十棒。
法眼云。
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圆明云。
大小德山龙头蛇尾。
雪窦云。
德山握阃外之威权。
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
要识新罗僧
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毒鼓未击。
早是鸭闻雷。
漫天网未收。
跃鳞冲浪来。
德山老。
德山老。
正令当行非草草。
法眼重加矢上尖。
圆明更向声前扫。
千古流芳雪窦师。
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
上法堂。
从东过西。
从西过东。
沩山默坐不顾。
德山云。
无无。
便下去。
复云。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仪见沩山
提起坐具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德山便喝。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至晚问首座
适来新到在什么处。
首座云。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云。
还识此子么。
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
无背无面。
眼似流星。
机如闪电。
提起坐具。
略露锋铓。
拟取拂子。
快便。
已后孤峰结草庵
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
出世为人。
喻如金錍刮眼膜
非是小事。
若伤锋犯手。
未免破睛。
危乎险哉。
间不容发。
岂可恣矇袋。
掉三寸舌。
脱空瞒人。
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
已有发明。
到垂手处。
不无渗漏。
后往华亭见船子。
及船子向他道。
离钩三寸。
子何不道。
道不得。
劈口一桡。
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始大彻。
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
悟了须是见人始得。
若不见人。
只成杜撰禅和。
说拍盲禅。
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
第一本领要端正。
履践须明
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
临济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
至今道行天下。
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
及问他如何是禅。
便东觑西觑。
口如扁担相似。
苦哉屈哉。
吃著佛祖饭。
不去理会本分事。
争持文言俗句。
高声大语。
略无忌惮。
全不识羞。
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冷地里学客舂。
指望求福。
忏除障。
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
摄事归空。
念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见解。
即是落空亡的外道。
魂不返的死人。
又有妄认能瞋能能见能闻。
认得明了。
便是一生参学事毕。
我且问你。
无常到时。
烧作一堆灰。
这能瞋能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
恁么参的。
是药汞银禅。
此银非真。
一煅便流。
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
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又教我只如此会。
今日方知不是。
就和尚请个话头。
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
汝眼本正。
因师故邪。
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
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
黄莺紫燕总玄音。
凡夫只为贪瞋重。
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
一生功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
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
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华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
劝君念佛早回心。
饶凤阁龙栖贵。
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
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宝华成佛子。
何烦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馔。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
不与他方佛境同。
百味酸甜长满钵。
一身轻健任游空。
初心便获无生忍。
具缚能教宿命通。
今古往生留传记。
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
自然身到碧莲池。
火轮罪净千千劫。
琪树光分万万枝。
善友深谈终不厌。
灵禽妙语实难思。
功成果满须臾事。
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
无尚于楚石矣。
筑石室。
扁曰西斋。
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
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
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
可以深长思矣。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姓朱
父杲。
好善。
有隐德。
母张氏。
事佛惟谨。
大元元贞二年。
丙申六月。
梦日堕怀而生。
襁褓中。
有神僧见之。
谓曰。
此儿佛也。
他日当大振佛法。
四岁失怙恃。
祖母王氏鞠之。
六岁善属对。
七岁能书大字。
诗书过目不忘。
九岁抵西淅。
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
年十六。
入杭昭庆受具戒。
一日阅首楞严。
有说偈曰。
七处徵心心不肯。
八还辨见见元无。
劈开秘密千重锁。
迸出圆明一颗珠。
从此圣凡知解绝。
有何生死性情拘。
话头拈起知音少。
留与人间作楷模。
元叟端禅师
径山
师往参即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
金书大藏经。
师在选中。
辞叟遂行。
既至。
馆于万宝坊。
崇天门
一夕睡起。
闻䌽楼鼓鸣。
豁然大悟。
彻见径山为人处。
述偈曰。
崇天门外鼓腾腾。
蓦劄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甲子东归。
再参元叟径山
叟迎笑曰。
且喜汝大事了毕。
遂以第二座延之。
学者多咨叩焉。
未几以行宣政院命。
出世海盐州之福臻。
题五相无碍曰。
万法圆成一念中。
众生世界尽牢笼。
光相大小珠相似。
赤白青黄色不同。
毕竟未知何处起。
如今方信本来空。
平常一句如何会。
日出西方。
夜落东天。
迁州之天宁。
至元迁杭之报国。
至正迁嘉兴本觉
丁亥
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
复迁天宁。
建大毗卢阁
又建宝塔七层。
高二百四十馀尺。
塔成忽偏倚欲什。
师日祷于佛。
夕大风雨。
州民闻空中有声曰。
急往天宁救塔。
明日塔乃四正如初。
后以兵燹殆废。
失顶之宝瓶。
师复鸠施完葺。
以钱铸宝瓶补之。
上瓶之日。
天花纷雨。
异香满空。
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
江南大浮图十馀人。
蒋山寺
作大法会。
师与其列。
随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三月
复修故事。
召师说法。
锡燕于文楼下。
亲承顾问。
内府白金以赐。
馆于天界寺
上以鬼神情状。
幽微难测。
命著三藏之说。
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
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茶毗。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弟子文晟奉归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嘉兴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师讳梵琦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朱姓
母张氏。
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
生在襁褓。
有僧见而谓其父曰。
此儿必当振佛法。
照耀浊世。
九岁从海盐天宁讷公受业。
十六为僧。
二十侍族祖晋翁洵公。
因阅楞严至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于此有省。
于向上一著尚有滞碍。
元叟端和尚径山
往参谒。
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已而应书写大藏之选。
京师崇天门
一夕闻䌽楼上鼓声。
豁然大悟。
东归。
再参元叟
叟笑迎曰。
且喜大事了毕。
未几。
出世海盐之福臻。
至元乙亥迁杭之报国。
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
徵师说法于蒋山。
 上大悦。
明年七月复被召。
二十六日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坐而逝。
阇维。
齿舌数珠不坏。
有语录二十卷及西斋净土诗行世。
楚石禅师
名梵琦
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
道弘海盐福臻。
次则天宁。
乃至杭州报国。
嘉兴本觉
德风所被。
重九洲。
当元文顺二帝时。
楚山南北。
浙水东西。
其有道尊宿。
无不经锡徽号。
独远引不与焉。
至正间
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
亦不署也。
暮年以门人景献
代主天宁法席。
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
为休老计。
自称西斋老人
至正间
四方多事。
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
从西斋游者。
宋公景濂辈。
最称博物。
入西斋之门。
剧谈多北。
或有问时势否臧。
但唱休休歌。
其声韵莫测。
癸卯
元帝师以手书微
称病笃不赴。
戊申
明高帝建极。
以为折抱毁鼓之初。
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
遂蒲车四出。
徵天下高行沙门
仪曹
升座于蒋山。
使存亡者。
均沾法利。
高帝见提唱语。
大悦。
明年春
召入宴文楼。
年迈。
赐杖而行。
馆天界。
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
均赴天界。
其赴尊宿三十馀员。
元叟之门者。
三居一焉。
国清昙噩
双径智及
三人。
频入宴文楼论道。
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
援据经论。
剖释宸衷。
然起居脱略。
无异西斋时。
高帝每叹曰。
楚石真林下道人也。
是年七月十六日
呼侍僧进墨池
大书一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即谓噩梦堂曰。
师兄我去也。
曰。
何处去。
震声一喝而逝。
年七十有五矣。
以遗偈闻高帝
命依法阇维。
其不坏者二。
齿如珂玉。
舌如珊瑚。
无数舍利。
连缀其上。
归塔天宁西斋。
愚庵以偈哭曰。
匡床谈笑坐跏趺。
遗偈亲书若贯珠。
木马夜鸣的别。
西方日出古今无。
分身何啻居天界。
弘法毋忘在都。
白发弟兄空老大。
刹竿倒却要人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梵琦字楚石小字昙耀象山人
尝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恍然有悟。
元叟端倡道双径,往问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如何?
”叟就以诘之。
拟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
元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以善书,选至阙下。
一夕闻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偈有“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旋入双径,叟见其气宇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
元泰定中,出主海盐之福台,寻迁永祚。
明洪武初,诏名浮屠,于蒋山建广荐会,应诏跻席说法,圆音高唱,万籁俱清。
帝心悦怿,赐宴文楼,亲承顾问,既还出帑金以赐之。
馆于天界寺,忽谓噩梦堂曰:“吾将去也。
”曰:“子欲何之?
”曰:“西方尔。
”因訉之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
”邪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荼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舍利黏缀,遗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语录》及《和永明山居诗》,并见《寺志》。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 【介绍】: 元明间僧。
浙江临海人字恕中号空室俗姓陈
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
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
太祖召之,以老病辞。
有《山庵杂录》。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吊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吴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到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有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禦寒赠冰。
山僧与么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瑞岩
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爱居焉。
洪武七年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要。
至不惬处。
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退休。
以偈柬曰。
万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张羽元末明初 1333 — 1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3—1385 【介绍】: 元明间江西九江人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
元末避乱居湖州,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
再迁吴中,与高启等为诗友。
明初,举贤良,不出。
洪武四年,徵至京师,廷对称旨,擢太常寺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
以事谪岭南,中路召还,知不免,投水死。
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明初与高启杨基徐贲唐初四杰
有《静居》。
字来仪浔阳人
洪武时翰林待制,有《静居》。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浔阳人
居吴,仕安定书院山长。
国初徵至,擢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坐累窜岭表,召还,知不免,自投龙江卒。
静居集六卷。
字来仪浔阳人,徙于吴。
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
洪武初,徵至,应对不称旨,放还。
再徵授太常司丞,坐事窜岭南,未半道召还,自知不免,投龙江死。
有《静居》六卷。
(《书史会要》:张羽喜临《兰亭帖》。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张来仪不独能诗,兼亦善画。
曾临高房山小幅,感而作歌,有云,「我纵有心嗟欲老。
」又云:「乾坤浩荡江湖阔,纵我执笔嗟何从?
」盖深心于是者。
(《画史会要》:张静居画法米氏父子,笔意最妙。
亦喜高房山,曾临其小幅山水,有「五峰秀出青芙蓉,云气郁郁如游龙」之句。
《国雅》:张司丞来仪体裁精密,情喻幽深,颇似钱、郎。
其《送僧还日本》云:「杖锡去随缘,乡山在日边。
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咒水归龙钵,翻经避浪船。
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潸然。
」字字沈著。
至《游山寺》句有:「松老知僧腊,禅空悟佛心。
」或讥其剽窃韩翃「僧腊」「禅心」语也。
子卿有「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有「落月照屋梁,犹疑见颔色」,不以为病,今来仪用「老知」「空悟」虚字转妙。
余近《题南林禅院》亦云:「门前流水经行意,湖上青山宴坐心。
」寓目得句,偶与此合,岂有意述古耶?
田按:来仪榜所居曰「静者层」,因以名集。
高季迪有《静者层记》云:「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
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层静矣。
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誇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
子谓其静者乎?
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
子谓其非静者乎?
季迪此言庶几知退者,而卒与祸会,亦所遭之不幸也。
来仪《送季迪赴台》诗云:「天网讵恢恢,康庄遍榛菅。
」读之良可悲矣!
来仪五古可肩随孟载,七古奔轶绝尘,超孟载而上之,特方之季迪尚非其伦,如纠髯客见太原公子,未堪并驱中原。)
王景元末明初 1336 — 14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6—1408 【介绍】: 浙江松阳人字景彰号常斋
洪武中明经荐授怀远教谕,擢山西参政
遣戍云南
建文初召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
礼部侍郎翰林侍讲
博学多才,以古文自名。
字景彰,以字行,括苍人
字景彰,以字行,松阳人
洪武壬子举人,授怀远教谕,擢开州知州,累官山西参政,以事谪云南
建文初,召入翰林,用荐除礼部侍郎,兼侍讲
成祖即位,进学士
田按:景彰洪武中以浙江布政使安然荐直翰林,制《藩王朝觐仪》,改《赐日本书》,作《乐章》与《京城钟鼓楼记》。
黄才伯翰林》但述永乐元年,诏侍臣议作乐章,学士王景等拟述以闻,知其一不知其二矣。
景彰云南沐景颙录其诗入《沧海遗珠》,玩其所作,亦当时才士也。
所拟乐章,已具录首卷。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
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
朱元璋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
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
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
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
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
谥“文宪”。
有《宋学士集》。
字景濂金华人
洪武时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
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道士
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
正德中追谥文宪
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梁伯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伯贞
江西永丰人
洪武初明经荐举,除真定府同知
在任有善政。
后召至,命撰诏诏日本,称帝意,升河南右布政使
僧惟则
人物简介
吴兴人,费氏子。
楚石千岩无见无闻诸大尊宿。
因缘不契。
后之匡庐
无极源和尚
亲炙之。
终日不语。
无所启发。
一日值如厕。
师急趋前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擒住曰。
道道。
师豁然顿悟。
惟则字天真小字僧宝湖州人海盐海门寺僧。
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荐之。
以足疾辞。
澉川有胡秋碧者,善传神,尝欲画师像百幅施人,画将半而师化。
俄而日本夷人至见之,皆罗拜曰:“此吾国祖师也,安得在此。
”竞以购之。
有《冰檗禅师语录》,曲江钱惟善为之序。
又有《鸦臭吟颂古百二十偈》,宗门多传之。
黄鹤山樵王蒙题其像曰:“道人自是门户别,萝户松窗总奇绝。
时将无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字天真
姓费
吴兴人
君泽
母沈氏。
梦异僧分卫。
觉而有娠。
及诞。
异香袭人。
其父卒。
随母适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
礼本郡祐福高林寿公为师。
十六岁受具。
二十三首谒楚石琦公
次谒千岩长公
无见睹公
无用宽公等。
一十八人。
皆因缘不契。
后之匡庐
闻无极源者。
雪岩钦禅师之子。
年已百岁。
独坐茅庵。
终日不语。
师径造之。
值源厕上。
乃趋问云。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被擒住云。
道道。
师于言下释然顿悟。
但摇手而已。
源曰。
子有所得耶。
疾答之云。
何得之有。
源又云。
子作道理耶。
师拂袖而出。
自是机辩澜翻。
有不可婴之锋。
遂服勤月馀。
日益玄奥。
诸方闻而咸畏服之。
灵隐平山林公招致。
掌藏钥。
后众请开法于海门祐福禅院。
千指围绕。
如示众云。
鱼吹浪。
鸢掀风。
鸡鸣犬吠异不同。
于斯荐得未为切。
俯仰黑云千匝蒙。
若要彻。
急下工。
慎勿解会。
须磨砻。
不因立志久无变。
一喝安能三日聋。
显机用。
奚有穷。
铁壁银山一拶通。
生擒活捉不留迹。
吞吐回互称大雄。
若向秋风江上过。
芦花定白蓼定红。
洪武初
徵天下高僧赴京。
师列首名。
俄以足疾还海上。
化木造禅院。
神输鬼运。
木从井中出。
时值大旱。
澉盐至嘉兴
河涸不通。
本府太尊
闻师名。
特诣澉川祈雨。
许太尊备座船回去。
即时书一小匙。
付一童子。
出澉城东门。
投之海中。
嘱童子竟归。
莫转头观望。
此童不及入城。
而大雨如注。
河路尽通。
太尊乘鹢而返。
禅师
名惟则
字天真
祖姓费。
湖州人也。
慕禅宗而脱白焉。
即跋涉谋道。
不计得失。
历见一十八员知识。
俱不契。
千岩禅师
以则为大器。
乃谓之曰。
当今佛法。
大有子知见迥别。
不能了悟
无极源老人者。
西江匡庐
将六十年矣。
虽腊高百岁。
未将此道易赚于人。
子宜见之。
或缘在彼。
亦不孤负子行脚苦心也。
则往谒之。
见源枯坐木龛。
常达旦不卧。
霜眉如戟。
威德逼人。
惟三五白发侍僧同居。
则展拜足下。
拟请益。
弗能申词而出。
私问侍者曰。
和尚座下。
有禅者来往否。
侍者曰。
来者多矣。
老汉煞不近情。
率以孤寂引去。
纵有求住者。
难受龛前曲折。
则曰。
我求依栖可乎。
曰。
住即得。
只是不可问佛法。
则闻说大惊。
三月馀。
果不蒙一言启发。
一日值源如厕。
则遂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源公擒住曰。
道道。
则气索不能对。
源托开。
则失脚倒地。
大悟
失声发笑。
源曰。
子有得耶。
则便连摇其手。
源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于是服勤久之。
源公乃谓曰。
当时雪岩先师言。
我福薄不宜出世。
只可山边水边。
觅一个半个足矣。
今住此山。
不意子来。
然子缘十倍于我。
时至矣。
宜东行。
则既受命。
遂应嘉禾海门之请。
上堂曰。
三三三。
九九九。
海门潮音似雷吼。
香浮菊圃献金钱。
灵感杞堤呈玉狗。
你也有。
我也有。
捩转南辰看北斗。
忽涌身。
作修罗擎日月势。
便下座。
有僧问。
如何是日面佛。
则曰。
今日云生。
如何是月面佛。
曰。
夜来再看。
僧又问。
作么是佛祖为人处。
则曰。
狗舐热油铛。
如和尚
还有为人处也无。
曰。
猛虎当路坐。
问。
吃茶去意旨如何。
曰。
舌头不出口。
进云。
便是向上事否。
曰。
掩鼻偷香。
洪武初
蒲车徵则。
皇都法会。
则因足疾疏辞。
高帝手敕曰。
无心野鹤。
不忘霄汉翱翔。
跛脚老僧
可任山云自在。
乃赐还山。
示众曰。
绽东篱香正浮。
海天空阔月华
当阳拈出吹毛利。
剿绝纵横六不收。
又诫其门人智安曰(安号懒云)。
镜非不明也。
盲者持之以盖卮。
琴非不高也。
聋者用之以拄户。
有此境界。
方得自在。
否则总被高明二病。
侵入膏肓。
妄为人师。
自招罪犯。
故吾无极老人
一生不为高明所买。
所以人天莫渠何。
癸酉二月
则有捐座意。
弟子请遗语。
则笑曰。
平常说底不是耶。
遂奄化。
初胡秋碧
欲写则顶相千辐。
流施人间。
将半。
日本人至见之。
皆罗拜曰。
吾国祖师也。
安在此乎。
竞以金贸之东归。
赞曰。
凡读史至精神相贯处。
惟恐其欲尽。
盖今古之同心也。
余读天真行状。
至参无极老人
老人一段威德。
犹在纸上逼人。
恨不展日为年。
使老人绪馀。
广满人间。
饶益浇漓之俗。
可胜幸哉。
天真操履。
酷肖其师。
岂非蟠桃有核乎。
或谓。
丹山羽王。
不容伪矣。
潘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蒲城人字文锡号容庵
永乐二年进士
授行人。
两使日本,称职,升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仇家摘其诗句,指为妖言,落职。
仁宗时,起南京刑部主事
宣德间,以鸿胪寺左少卿使日本,归,卒官。
有《容庵文集》、《皇华胜览》。
维基
潘赐字文锡号容庵
福建承宣布政使建宁府浦城县人进士
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三十一名,授行人司行人,出使日本,并携回日本国王源道义的《进归化书》、《永乐大典颂》。
后入史馆,转为鸿胪寺少卿
再次出使日本,回国后任江西右参政,因事连坐被罢免。
洪熙初年,再次启用为南京刑部主事
宣德年间,任鸿胪寺少卿,再次出使日本
后死于任上,“操履方正”。
著有《篇》、《皇华胜览》、《容庵文集》。
高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镇江府金坛人字景升
永乐九年举人
国子监学录,改行人,出使日本,还擢翰林编修
尝在东安门教诸宦官书,王振出其门下。
正统时王振司礼监,以门生礼见,愿为奥援。
谢绝,寻致仕。
刘黄裳明 1529 — 15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9—1595 【介绍】: 河南光州人字玄子
刘绘子。
万历十四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
受命赞画侍郎宋应昌军务,援朝鲜日本,渡鸭绿江,抵平壤,大破日军。
录功,进郎中
有《藏澄馆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玄子光州人
万历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有藏徵馆集
维基
刘黄裳(1530年1月26日—1595年3月8日)字玄子号太景河南汝宁府光州(今光山县)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乡试第六名。
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二甲第五十三名。
刑部主事,累官兵部员外郎
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监军李如松援兵朝鲜抗倭,命赞画侍郎宋应昌军务
取得平壤大捷,因功进郎中
袁黄明 1533 — 1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嘉善人字坤仪号了凡
万历十四年进士
宝坻知县,奏减邑之重赋,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曾佐经略宋应昌军援朝御日本
通天文、术数、医学、水利。
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
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仁之子。
弱冠有文名。
万历丙戌进士,授宝坻知县,升兵部主事
时东封事起,诏从石大司马赞画辽阳
平生著述甚多,凡经史外,历数、河渠、阴阳、姑布之术,莫不洞悉,勒有成书。
至所作诗文,不自珍惜,散逸过半,仅得两行斋集数卷而已。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坤仪嘉善人
万历丙戌进士,除宝坻知县兵部主事有两行堂集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
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黄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
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
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
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
袁黄吓得半死。
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
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
隆庆三年(1569年)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授给他《准提神咒》。
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
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
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日本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
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
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
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
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
卒年七十四岁。
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顾养谦明 1537 — 16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7—1604 【介绍】: 南通州人字益卿号冲庵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历官福建佥事蓟州兵备副使万历十三年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升右副都御史
十六年南京户部右侍郎丁忧去。
二十一年兵部侍郎总督军务,力主自朝鲜撤兵,主张封关白为日本王
被劾,乞归。
卒谥襄敏
有《冲庵抚辽奏议》、《督抚奏议》。
维基
顾养谦(1537年—1604年)字益卿号冲庵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进士出身
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名,后参加乙丑科会试第一百二十七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
工部观政,本年十月户部主事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员外四月郎中
编审京商,因触犯尚书刘体乾,同年七月转调福建佥事
六年十月升任广东左参议,以平岭东功,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加升副使,照旧。
五年十一月调补云南佥事八年十二月升浙江右参议
十年十二月山东副使十一年正月奏留,管杭严道十月调任山西蓟州兵备道
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十四年五月升为右副都御史、照旧巡抚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徵召沈有容为部下,俾练火器,有战功。
十七年七月升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以母逝南归。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起为兵部右侍郎,刻期到任。
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升本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当时宋应昌李如松朝鲜战场与日人丰臣秀吉大军形成相持。
顾养谦上疏力主从朝鲜撤兵,神宗批准。
顾养谦代替宋应昌赴朝料理撤兵事宜,蓟镇防务暂令顺天巡抚代管。
顾养谦闻知关白(丰臣秀吉)降表已到,即派人前往小西行长营中讨论日本朝鲜撤兵事宜。
顾养谦希承石星意旨,拟封关白平秀吉为日本国,藉弭边患。
廷遂石星建议,留兵三千暂驻朝鲜,馀军撤退归国。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养谦被召回兵部管事,本年改任河道侍郎、兼右都御史二十三年批准养病。
二十四年九月起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二十五年准在籍养病,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过世。
三十四年九月兵部尚书谥襄敏
李贽顾养谦有往来,李贽姚安知府期间,顾氏任洱海道事,两人交往相得,情谊颇深。
李贽焦竑等人的书信中,都提到顾养谦
赵参鲁明 1537 — 1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宗传号心堂
隆庆五年进士
户科给事中
抗直敢言,南京中官醉辱给事中参鲁请究治,为中官冯保所谮,谪高安典史
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申严海禁。
吏部侍郎
日本侵朝时,封贡议起参鲁持不可,因著《东封三议》,辨利害甚悉。
后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谥端简
字宗传号心堂
父龙积,学尚笃行,人称为赵夫子
以岁荐,官怀宁训导
公少从父受经,尽得其学。
先世无他,赵于鄞,凡家祭毕享馀惟侍父一席。
公性笃孝,朝夕奉父教甚谨。
年二十二,举于乡,以进士庶吉士,风格为馆阁所推重。
江陵枋国,嫌公无私谒,改户科给事中
益擅直节敢言,如论王文成当从祀,芦沟桥佛寺不当建,及请甄别吏治、釐刷马房诸疏,俱其大者。
阉人张进给事中于留都,台省交章劾,仅薄罚。
公抗言:乃守备中官申信之党,不并治信,无以服人。
且朝廷纪纲因此曹大坏,渐不可长。
时信方与司礼冯保比谮于上,得旨切责公,使回奏。
公立草上有云:臣但知有道之世,可以危言,不顾君父之前所当忌讳,此则臣之罪也。
朝野俱傅诵其语,即江陵读之,亦心悔。
语客曰:如此蕴藉,不得居词林,是吾过也。
然竟坐谪高安典史
到官,勤修尉职,不自知从谏阁来,当事檄使主白鹿书院
公日励诸生,务先实造,从藓中得古文行忠信四字碑,为笺而行之,词义剀笃,读者感动。
诸傍郡外藩士俱来就学,一时称极盛
稍迁饶州推官,寻擢福建督学佥事
时学使者执政意,待士过严,常汰多而录少。
公曰:闽才薮也,岂得尔?
一切以宽行之。
其于衡鉴为更精,所录士后多为名臣。
乙卯秋,方大校士,适得父手书,忽心动,疑其有疾,立投牒竟去。
当事苦留不可得。
及抵家,父果卧疾不可起。
公日侍五药,夜则拥父双足,天暑伏床下,亵器,手濯中裙近衣,未尝一入私室,如此复岁馀,父始殁,公竟得心疾。
里中无不称公至孝。
服除,仍起督闽学,两岁五迁南太常寺卿
故事,百官贺万寿毕,更衣谒孝陵,长至先贺冬,后陵祀。
公谓祝釐所以尊君,而有事寝园,则欢忻之情不畅;陵祀所以格祖,而反后朝贺,则奠献之礼未虔。
具疏正其误,俱报可。
右副都御史,抚闽。
公至,大阅兵海上,壁垒尽新,下教有司,立行乡约甲,境内无盗,即盗发亦辄得。
陈申者,以倭报至,言其势甚张,人情震动。
公察其状曰:是将勾倭以自为功耳。
立械系之,谓倭来即斩汝。
巳而倭竟不至。
漳卒哗。
有司惧其为变,欲勿问。
公曰:废法以养骄乱之道也。
缚其魁斩之,一军詟不敢动。
任闽二年。
未尝取一铢一缕,幕府市租,悉裁以养士。
及迁大理卿,尚赢六万馀金,藉付有司去。
再迁刑部左侍郎
封倭议起,公上疏力争之。
兵部,旋改吏部
尚书陈公有年选郎顾宪成共持衡不挠。
同里沈公一贯拜麻,公遂欲乞归,因出为南刑部尚书
陛辞,又言封倭非计,立枷非法,语俱切至。
南中三尺久弛,人易犯;公坚持国法,即勋贵中官,无不敛迹。
身虽在南,每闻国家大事,辄忧见眉睫。
常云:大臣谊同休戚,岂谓南曹即去天万里,遂可漠不相关。
因屡疏请早行皇储冠昏礼,补谏官,罢祖陵开采及他矿税,释累系诸臣。
公疏出,朝野为倚重。
上亦方大用,公会在廷,推吏部尚书,因以公名上。
沈公一贯疏言:参鲁才品诚堪大用,但与臣乡,谁肯信臣无私?
参鲁因臣在,亦必不至,势必两相求去,惟上免用,参鲁幸甚。
公由是在南中九年,满三考,遂东归。
遣人以状闻。
上即家晋公太子太保
逾四年而卒。
前一夕大星陨于厅事。
得年七十三。
公生平学问以主敬为宗。
为人温谦有蕴藉。
而见义直赴,未尝少回。
常诵自反不缩四句以明志。
故能光明历落。
为当世所仪若此。
所著疏草文集藏于家。
维基
赵参鲁(1537年—1609年)字宗传号心堂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浙江乡试第六十名。
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会试第九十名,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庶吉士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户科给事中,二年(1574年)十二月因弹劾凶监张进,被降五级,贬职为高安典史
饶州府推官五年三月福建提学佥事七年八月以亲老身病,乞致仕。
张居正死后,经孙继先举荐,恢复官职,十一年二月复除福建提学佥事十一月南京光禄寺少卿,十三年八月入为太仆寺少卿,十四年改任通政司右通政左通政,十五年升南京太常寺卿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期间严申海禁,捕杀与倭寇勾结的商人。
十九年升迁大理寺卿二十年二月刑部右侍郎三月刑部左侍郎二十一年正月兵部左侍郎十二月吏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六月吏部尚书陈有年称病乞休,由赵参鲁吏部印,八月南京刑部尚书三十一年十一月六年考满,加太子少保三十五年三月累加太子太保
三十七年三月卒,与祭九坛造葬,谥端简,赠少保
宋应昌明 1536 — 1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6—1606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时祥号桐冈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绛州知州
济南知府福建布政使,进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请加强海防。
万历二十年,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朝鲜、蓟辽等处军务,与李如松朝鲜
次年,击败日本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
兵部尚书石星主撤兵议和,遂被召还。
寻乞归。
有《朝鲜复国经略》。
维基
宋应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时祥号桐冈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明朝军事人物,曾参与万历朝鲜之役。
其先为浙江越州人,后迁至杭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浙江乡试第十三名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进士
礼部观政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绛州知州四年五月刑部员外郎十二月考选户科给事中五年五月刑科右给事中六年五月礼科左给事中丁忧归。
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复除礼科左给事中四月巡视京营,七月济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河南右参政十二年七月升山东按察使十四年正月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筹建营卫巡司,有政声。
二十年(1592年)四月大理寺卿六月工部右侍郎八月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蓟镇、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集结二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兵望风奔溃,“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军长驱直入,攻陷首都汉阳(今首尔)。
国王李昖仓皇逃难,向明朝求援。
宋应昌亦以为:“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
是年八月十九日应昌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九月离京,与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军共赴朝鲜
战争初期宋应昌驻扎辽东筹粮,十二月二十六日宋应昌的赞画袁黄李如松率师东渡鸭绿江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后收复平壤、开城。
宋应昌的南军继承了戚家军优良传统,军纪良好,所至秋毫无犯。
李如松的北军杀良冒功,引发南北军矛盾。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应昌抵达朝鲜
二十七日,明军在碧蹄馆轻敌战败,李如松大兵退守开城。
此时明军乏粮,死伤又多,士气十分消沉。
随著明军失利,战争进入和谈阶段。
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长移书沈惟敬,再次“恳求封贡东归”,宋应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营交涉,催促日军撤退,并送还王子。
兵部尚书石星极力用封贡促使日军撤退,得到内阁辅臣赵志皋的支持。
朝鲜君臣明确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绝和谈的要求。
宋应昌鉴于军队疲困又无战功,也乐于推掉责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双方就和谈达成协议后,日军开始南撤。
宋应昌建议留兵防守,反对兵部尚书石星全面撤兵,遂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归。
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蓟辽总督顾养谦代理御倭事务。
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遗,冠带闲住。
晚年隐居西湖孤山
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道器图说》、《心径锄》、《窥测陈筌》、《经略复国要编》等。
李如松明 ? — 1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8 【介绍】: 辽东铁岭卫人字子茂
李成梁长子。
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少从父谙兵机,骁果善战。
万历间先后为山西、宣府总兵
二十年,讨平宁夏哱拜之叛。
又与弟李如柏李如梅率师援朝鲜,御日本
二十一年,收复平壤、开城,以轻敌败于碧蹄馆。
既而进兵收复王京,奉朝命撤兵回国。
二十五年,授辽东总兵
次年,率轻骑追击土蛮中伏阵亡。
萧大亨明 1532 — 16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2—1612 【介绍】: 山东泰安人字夏卿号岳峰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榆次,累官兵部侍郎
拥扈潞王之国,一切依法办事中官皆惧。
刑部尚书兼署兵部
有《两镇奏议》、《藩封纪略》、《夷俗记》等。
维基
萧大亨(1532年—1612年)字夏卿号岳峰山东济南府泰安州放城里(今泰安市新泰市放城镇)人,祖籍江西吉水县
年幼家贫,其父迁居泰安府城,贩卖豆腐为生。
萧大亨六岁入私塾。
嘉靖四十年(1561年)山东乡试第66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联捷会试第206名,登进士第三甲第136名。
初授山西榆次县知县,当时榆次连年灾荒饥馑,萧大亨开榜招抚流民、发仓赈济、改革赋税,得到民众好评。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擢户部主事
翌年,升户部陕西管粮郎中
隆庆三年(1569年)九月升任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四年七月陕西按察司佥事、整饬巩昌抚民兵备五年正月以贤能卓异入觐,赐衣一袭钞百锭,加从四品服俸。
五年十二月山西布政司右参议
于边陲之地抚民备兵,参与督师出边,打败南侵的鞑靼军。
并把握时机,达到“款贡”之礼,促成贡市。
隆庆六年(1572年),因念母上书请求归养。
次年获准返乡,距家500里,闻母病殁,徒步跣足日行百里奔丧。
守丧三年,内外称孝。
守丧结束复官,万历三年(1575年)十一月起升陕西按察副使五年正月山西右参政
万历八年(1580年)闰四月,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
万历十年改任宣府巡抚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加兵部右侍郎
万历十七年(1589年),擢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
次年鞑靼发生“洮河之变”。
萧大亨在朝廷力排众议,反对妄开边衅,召会鞑靼酋长,责其背德之罪,顺义谢罪请归,还所掠洮河人口。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边将勾结鞑靼反叛,为明军所破。
萧大亨平叛有功,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是年,朝廷亦增其祖父萧胜、其父萧贤为兵部尚书,并在故乡泰安府建坊旌表。
泰安城宁武街原有萧公祠,今废弃为民宅。
萧大亨因戍边多年,跋涉塞外,以经历、戍务纂《夷俗记》一书,刊行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萧大亨刑部尚书
同时间,丰臣秀吉率领日本大名进犯朝鲜,朝廷内对支援朝鲜意见不一、引发御史曹学程兵部尚书石星两大狱案,交刑部定罪。
萧大亨曹学程讼冤解救,被处罚。
萧虽与石星长期政见相左,亦能秉公处之,为明神宗所迁怒。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兼理兵部事务。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兵部尚书、仍署刑部事务。
任内,倭寇南侵福建沿海,萧大亨严令闽省予以缉捕,捕杀若干倭寇。
后又多次平息西南边陲兵端,安定西南。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罢刑部兼署,专掌兵部
萧大亨任兵、刑两部尚书合计13年,时值明末,党争甚烈,内外矛盾迭起。
他厌倦党争,多次上书乞骸骨。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卸归故里泰安府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泰安萧家府第,享年81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朝廷追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