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函可明末清初 1611 — 1659
全粤诗·卷七五八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
博罗人
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
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
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
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
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
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
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
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
部审免死,流放辽阳
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
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
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
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
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
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王畿明 1498 — 15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8—1583 【介绍】: 浙江山阴人字汝中号龙溪
受业于王守仁之门,为学主顿悟,“从心悟入”,便可“一了百了”,“大彻大悟”,便可“破千古之疑”,力倡“现成良知”。
嘉靖五年进士,不就廷对而归。
守仁卒,守心丧三年。
嘉靖十一年进士
南京兵部主事,进武选郎中
夏言斥为伪学。
谢病归,益务讲学。
有《龙溪全集》、《语录》、《大象义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汝中绍兴山阴人
嘉靖壬辰进士,官南武选主事龙溪
维基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明朝哲学家。
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学有重要发展,并深远影响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
其进一步吸纳了道家、佛家的思想方法与成果。
嘉靖二年(1523年)王畿王阳明为师。
嘉靖五年(1526年)与同学钱德洪王阳明学生,与王龙溪齐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赴会试,中试,不就殿试归。
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逝世,之后王畿守丧三年。
嘉靖十一年(1532年),赴殿试,与钱德洪同登进士
郎中,不久称病归。
之后讲学四十余年,致力传播研习发展王学,足迹跨越中国的东南各省,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都设有讲舍。
其善于言辞并能打动观众,所到之处听者云集。
他的演讲均混有禅机,并不忌讳。
学者都称他为“龙溪先生”。
在他以后,很多荒诞不逞的士大夫们都纷纷自称是“龙溪弟子”。
张萱明末清初 1558 — 1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博罗人字孟奇号九岳别号西园
万历中举人
官至平越知府
好学博识,贯通经史百家,能画善书。
有《汇雅》。
全粤诗·卷四二一
张萱(一五五八 — 一六四一)字孟奇
博罗人
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乡试以《春秋》夺魁。
肄业南雍,被推为诸生都讲。
屡赴会试不第,考中内阁制敕房中书纂修正史,侍经筵,得发秘阁所藏书读之,有《秘阁藏书录》。
因修玉牒称旨,转北户部主事,署奏曹。
差满,奉母还里,乞终养
贵州平越守,未任。
筑园榕溪之西,不入城市,海内称西园公
立仁仓以济族里。
每遇荒歉,煮粥赈饥,多所存活。
郡邑有兴革事,必式闾咨访,推诚商酌,略无徇私。
生平无他嗜好,独癖书。
善书画。
著述颇丰,有《西园存稿》、《汇雅前后编》、《古韵》、《疑耀》等。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一有传。
张萱诗,以明刻清康熙四年张萱子张焘等重刊《西园存稿》四十三卷本为底本,参校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归兴诗》。
他本辑得佚诗,附于末卷。
王直明 ? — 1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0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
旧史多误作姓汪。
以事亡命走海上,为船主渠魁。
嘉靖十九年叶宗满等至广东造大船,经营走私贸易,赴日本暹罗等国,致巨富,号称“五峰船主”。
宁波双屿港为基地,后移烈港,焚掠沿海各地。
时人视为“东南祸本”。
嘉靖三十二年,为明军击败,逃往日本平户,自称徽王
三十六年胡宗宪诱降,两年后杀于杭州
刘綎明 ? — 1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 【介绍】: 江西南昌人字省吾
刘显子。
万历初云南迤东守备。
游击将军,与邓子龙等击败侵滇缅兵。
二十年,以副总兵率川兵援朝鲜日本,进任御倭总兵官
班师后,以四川总兵官播州宣慰司杨应龙之叛,进左都督
四十七年,随杨镐出关攻后金
次年,深入被困,力战死。
生平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每战挥镔铁刀轮转如飞,人称刘大刀
李滉明 1501年11月25日 — 1570年12月8日
简介
李滉(朝鲜语:이황,1501年11月25日~1570年12月08日),初名瑞鸿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清凉山人真宝人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今庆尚北道安东市)人。
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嘉靖六年进士及第,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
目睹历次“士祸”给士林带来的灾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上书请求退职。
晚年定居故乡退溪,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发展了朱熹哲学,并创立“退溪学派”,成为是鲜儒学泰斗。
日本称为东方朱子,学说影响原惺窝成为儒学家。
隆庆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文纯
著有《退溪》(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
李滉韩国家喻户晓,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元上。
此外,首尔市钟路区北部修建退溪路作为纪念。
僧大用
日本人
僧机
其先日本人
僧天祥
日本人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后有天祥者,不知何许人,居大理城中,《通志》载其诗,有《闻角》一绝,云:“十年游子在天涯,半夜秋风又忆家。
恨杀叶榆城上角,晓来吹入小梅花
”又《题龙关水楼》云:“此楼登眺好,终日俯平湖。
叶尽村村树,花残岸岸芦。
渔翁晴独钓,沙鸟晚相呼。
何处微钟动,云藏岛寺孤。
”有禅外意。
僧左省
人物简介
日本人
释机先
人物简介
日本人
释全俊
人物简介
日本人
释惟政洪济大师
惟政 松云洪济大师 壬辰变后。
为义僧将。
阵于岭南
倭将清正。
要与相见。
松云入倭营。
贼众列立数里。
枪釰如束。
松云无怖色。
见清正从容谈笑。
清谓松云曰。
贵国有宝乎。
松云答曰。
我国无他宝。
唯以汝头为宝。
清曰。
何谓也。
答曰。
我国购汝头。
金千斤邑万家。
非宝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
不敢通和
至癸卯来请信使。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其生□。
山人往试贼情。
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绅间。
余赠之曰。
盛世多名将。
奇功独老师。
舟行鲁连海。
舌聘陆生辞。
变诈夷无厌。
羁縻事恐危。
腰间一长釰。
今日愧男儿(芝峰类说)。
万历壬辰
居金刚山店寺。
倭兵大至。
与同舍僧。
避冠深谷间。
有僧往觇。
倭入店寺。
缚居僧数十人。
索金银诸宝。
不出将杀之。
惟政闻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师欲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将虎须无益。
只取祸耳。
惟政不从。
入乱兵中。
傍若无人。
倭兵怪之。
沙门
诸倭或坐或卧。
釰戟交锻。
故不拜揖。
不顾眄。
不留行。
曳筇挥手而入。
倭熟视而不之禁。
历山影楼。
至法堂下。
僧皆缚在两庑下。
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顾。
有倭在禅堂外治文书。
如军目者。
政立观。
倭兵亦不禁呵。
观其文字不可晓。
直上法堂。
诸倭将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为礼。
彷徨纵观之如痴人。
有一将以文字问曰。
尔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问之曰。
尔国尊七祖乎。
惟政曰。
六祖
焉有七祖。
曰愿闻之。
即列书六祖视之。
倭将大异之曰。
此寺有金银诸宝。
尔可尽出之。
不然当杀之。
惟政曰。
我国不宝金银。
只用米布。
金银诸宝。
举一国所罕有。
况山之僧。
只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绝粒餐
或乞食村闾以为生。
岂有蓄金银之宝。
旦观将军能知佛事。
六祖
法全以慈悲不杀为上。
今观无罪愚僧。
缚在庑下。
责以珍货。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间。
以度朝夕者。
虽刲身粉骨。
岂有一寸宝。
将军活之。
诸倭传示其书动色。
顾下卒云云。
下卒趍下堂。
尽解两庑二十馀僧。
惟政又挥袖曳筇而出。
倭将以大字书大板。
沙门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诸兵勿更入。
即罢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店寺。
朝廷除政僧将。
统营入道僧军。
出入倭阵。
以游说为任。
尝入贼阵。
见倭将清正。
清正曰。
尔国何宝最贵。
惟政曰。
吾国无所宝。
所宝惟将军之首也。
清正强笑。
而中实惮之。
乱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国
家康以云绵子二万斤与之。
辞不得。
尽与对马岛主智正而归。
及朝廷重修庙阙。
政鸠一国僧军以助役(于于野谭)。
壬辰之乱。
倡义击倭。
虏获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
名满两国。
乱定后。
源家康为日本关白
请信使于我朝。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生边衅。
惟政日本
以试贼情。
倭素重其名。
欲试其节。
胁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于吾王。
通使于邻国。
尔等不宜侵凌。
吾膝不可为汝屈。
倭又大炽炭火。
烈若红炉。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动颜色。
立向火边。
若将跃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灭。
倭见之以为神。
遂罗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师真生佛也。
即以金轿舁之。
自是虽如厕时。
辄舁奉之将送。
关白以大师所欲。
吾必敬承。
试言之。
政曰。
山人本无欲。
唯愿还我国佛画一帧。
关白曰。
敝国虽小。
尚多重宝。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灵。
可以祈风祷雨。
可以禳灾致祥
故愿还也。
关白下齐声言曰。
大师亦能呼风唤雨。
何必求还佛帧。
政不复强迫而归。
自是倭奴不敢复喝。
至今购得松云笔迹。
必以重价贸之。
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买大[绲-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联作一幅。
欲画丈六金身为帧。
周行八道。
广募能画者。
数年不得。
适值枫岳僧大张水陆。
僧俗咸聚。
无虑数千人。
化主僧遍告众。
愿得画佛手。
莫有应者。
坐末疲癃一僧。
应募自出。
与之偕归。
斋沐而请。
僧曰。
此事满三十日乃成。
吾处于佛殿隐身而为之。
慎勿觇视。
涂其四壁。
使无孔隙。
存纳饭一窍。
三日一纳。
而纳时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窥。
至二十九日。
自料虽未满一日。
画必已就。
暂流眄而视之。
画师惊。
掷笔起立曰。
画不就矣。
即有黄雀。
出自饭孔而飞去。
影响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视之。
画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画著鸟迹而去。
其帧挂于桐华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祷此佛。
神验如响。
壬乱时。
倭奴窃偷而去。
松云此请还。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师自经倭变之后。
隐遁于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法师西山涅盘。
奔丧至京郡扬根娱嫔驿。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师
上下教曰。
咨尔惟政
狂彼倭𡨥。
采我仇雠。
而六载兵尘。
万民忧苦。
予心不安。
尔其往见倭酋。
详探贼情。
通和好而还也。
太师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启程。
具威仪[咒-几+尤]服资装。
礼待之节。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东莱
候风登舟渡海。
自对马岛。
复开洋前进。
数月而达倭都。
倭人盛仪待。
去都三十里。
设锦绣步幛。
左右列立金银屏
屏间尽写倭国人所制诗辞。
大师于道上瞥然看过。
悉记其诗。
及至馆。
与倭接伴使。
论其国中诗品。
辄能尽诵屏间诗。
无一差错。
使者惊异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诚其道术。
掘坑十馀丈。
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毕露。
有若纵横于流水之面者。
令人𢥠然。
大师入坐。
大师亦疑其为水。
掷念珠知其琉璃。
而后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将见于倭王。
倭王立铁马以通路
其下炽炭火四围。
使大师缘铁马而入。
大师即西向默祷。
青天白日。
有片云来自朝鲜
雨旋下。
炭火皆灭。
倭君臣见者。
莫不惊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上品金辇舁入内庭。
事之。
言所皆从。
大师盘游郡国。
赏玩山川。
周游倭境。
尽探其国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将还。
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货宝为赆。
大师悉却不受。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求清正之头。
次及刷还我国被虏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来被虏者。
男女并三千馀口。
具舟粮送。
使与俱还。
七月十三日还京祗肃。
上大加褒赏。
特赐一品秧。
大师不得已入谢恩命。
三日乞退还。
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记)。
甲辰春
倭人智正来。
恳乞通信。
命僧总摄惟政
日本详探贼情。
政渡海托盘游诸国。
玩赏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舆邀请。
殆无虚日。
至大坂。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次及刷还我人之言。
家康为。
壬辰之役。
吾实未见。
两国无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虏人民。
使与俱还。
要时罗事敀曲。
惟政曰。
我国与日本
虽是万世不忘之雠。
而交邻之约素不负汝。
一倭有何关胜败。
而兵退之后。
谋杀往来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国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护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本以此归咎。
是必讳隐要开衅隙。
不然。
扁舟沧海。
应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犹为然。
更不言要政再来。
乙巳四月
惟政将还。
历探倭情。
具报朝廷。
兼请回泊之日。
宜令舟师诸将。
聚屯釜山
以壮军容。
俾严护行诸倭之瞻视云云。
是日统制使李庆浚。
领舟师赴釜山
风送未及。
竟误师期。
惟政刷还人三千馀口。
季庆浚。
使之从便分送。
浚分付诸船将听其所愿。
船将等利其男女争先恐后。
絷之维之。
甚于抢掳。
或问所系。
而不能答。
则并称己奴。
美女则缚其夫投海。
而任作己物。
如此者非一。
怨声传播。
天高听卑
即罢李庆浚。
李云龙代之。
因令各道水使。
摘发边将之恣行者。
水使等视以文具。
竟不发告云进(士赵庆男经乱录)。
瓶锡空山。
索然若枯死木灰。
何其静也。
一日杖釰而起。
斫贼如麻。
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体而无用也(赵显命撰真赟)。
僧将惟政
方欲修葺龙起山城。
而患其私力不足。
本道巡察使
随便助力。
且觅给种子使。
惟政率其军百馀。
屯田山下。
为积粟之[言*(〡/下)]事(惩毖录)。
五月
僧将松云
还自日本
刷还被掳人口一千馀名。
分载四五十船。
与倭人智正同还。
松云一名惟政
任姓
密阳人。
先世士族。
松云出家为僧。
颇能诗。
善真草。
有名丛林中。
壬辰住金刚山。
一日倭兵乱入。
寺僧奔窜。
松云独凝坐不动。
倭异之。
环立合掌致敬而去。
其秋余在安州
通文各道。
无论僧俗。
令起兵勤王。
文到。
松云展文佛榻上。
率其类涕泣。
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
结阵于林原坪。
与倭战。
自是长在军中。
又尝再入清正营中论说。
意气激烈无畏慑。
前年朝廷命往日本
游山。
探贱中消息。
人皆危之。
松云恬然无难色。
主是乃还(西厓集)。
祝以豳明 1564 — 1632
维基
祝以(1564年—1632年)字孟刘号惺存浙江杭州府海宁县袁花镇人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乡试第九名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九名,登二甲第九名。
刑部观政,任湖广随州知州,升兵部郎中
日本朝鲜大司马石星主抚,祝以豳坚决反对,奏称:“日本掠贼,朝鲜属国,今以朝鲜急而遣招抚,是弃朝鲜也。
东藩折于日本,势必及我。
”出为广东佥事,整顿粤东海防,击退荷兰侵略者,缴获大炮,研得其法。
居乡十六年,复起为江西按察使
天启七年(1627年),擢应天府府尹
工部左侍郎致仕。
崇祯五年(1632年)卒。
郑经南明至清初 1643 — 16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3—1681 【介绍】: 福建南安人一名锦字玄之小字锦舍
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子。
康熙元年郡王位,以陈永为辅佐,冯锡范为侍卫,经营台湾,发展经济,屡拒清朝招抚
十三年耿精忠反清,乃乘机率师入福建,克泉、、惠、汀诸州。
十九年败回台湾次年病死。
全台诗
郑经(1642~1681)讳锦字式天号贤之又号元之福建省南安县人
明永历十六年 (1662)继任为反清复明的新领导者,大幅改变郑成功时代的政制与旧臣。
原先仍驻守在思明(今厦门),因为屡屡遇挫,遂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率众东渡。
东都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大小政事皆委于陈永华处理。
1666年陈永华之请,在承天府筹建圣庙(今台南孔庙),普设学校,文物之盛,极于一时。
清廷曾多次派使者来劝降,都遭郑经拒绝。
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1674)郑经联合三藩反攻,跨海之初,屡获胜绩,后来遭清军逐一击退,闽粤八郡乃至思明、金门两岛都失守,于是在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1680)撤返东宁
从此,心灰意冷,不理朝事,在洲仔尾造园庭(今开元寺),饮酒赋诗,围棋射猎,纵情为长夜之欢,政事悉委交其子郑克臧。
永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承天府
  郑经颇擅长于诗,近人彭国栋评云:「语有思致,非仅存六朝形骸者。
闻其嗣位后,颇事吟咏,而集中所收仅如此,知其遗落尚多也。
」过去谈郑经诗多以「玄览堂丛书」《延平二王遗集》中署名为「元之」的十二首诗为主。
朱鸿林于1994年发表〈郑经的诗集和诗歌〉〖编者按:此文刊在《明史研究》第四集,黄山书社,1994年
〗介绍了新发现的原始资料《东壁楼集》,并据序文内容及所盖的篆印證明此乃郑经永历二十八年西征初捷时在泉州的首刻本。
此刻本原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今台湾国家图书馆汉学中心,以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均有影本。
以下先呈现泉州刻本之《东壁楼集》诗作四百馀首,而后呈现《延平二王集》所收郑经在台诗作。
(施懿琳、杨永智合撰)
金忠善明末清初 1571 — 1642
简介
金忠善(1571年—1642年)字善之号慕夏堂主人,本名冈本越后守,亦称沙也可
李氏朝鲜壬辰倭乱中投诚的日本人,曾为李氏朝鲜立下赫赫战功,谥号“忠善公”。
张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松江华亭人字文海
辑有《日本东夷朝贡考》。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
浙江慈溪人俗姓王
字梦堂号酉庵
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
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
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
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书记
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
帝赐号“佛真文懿”。
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
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
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
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
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
(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
《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昙噩
字无梦
自号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进士于宋。
父禄。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师生六岁而丧父。
夫人命从乡校。
师游气岸高。
骞有一日千里之意。
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
藻思浚发。
纵横逆顺。
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叹曰。
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别夫人。
长芦礼雪庭传公。
薙发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复弃教而即禅。
及雪庭迁灵隐
师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来补其处。
元叟
风规严峻。
非宿学之士。
莫敢闯其门。
师直前咨叩。
了无畏惧。
机锋交触。
情想路绝。
自一转至于六七。
语愈朗烈。
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
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
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
师佐元叟
敷陈法要。
及与群公辩论。
义趣英发。
莫不推敬。
镇南王闻之。
延至广陵
尊礼备至。
弥年方遣重纪。
至元五年
浙东帅阃。
合府公邑令
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
再迁慈溪之开寿。
三转于国清。
师所至。
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
煅炼学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开悟之者。
瑞龙院。
易甲乙住持为禅刹。
师为开山。
院因赖以增重。
直与名伽蓝相齐。
海上飓风发。
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
师所居亦就压。
人意师齑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钜木横支榻上。
师危坐其下。
若神物为之护者。
师凡四坐道场。
去留信缘。
皆略无凝滞。
不久引退。
丛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师教戒诸徒曰。
吾与尔等。
研究空宗。
当外形骸忘寝食。
以消累劫宿习。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馆于天界寺
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
放令还山。
四年
无疾而终。
年八十有九矣。
遗言云。
三界空华。
如风捲烟。
六尘幻影。
如汤浇雪。
亘古亘今。
唯一性独存。
吾之幻躯。
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
煅骨为尘。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师修身广颡。
昂然如鹤峙鸡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
当风日晴美。
从容就席。
纵笔疾挥。
须臾皆尽。
长短精觕。
无不合作。
袁文清公
尝指师谓人曰。
此阿罗汉中人也。
观其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
以雄快直致为誇。
相帅成风。
积弊几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奋至于斯也。
翰林学士张公翥曰。
师。
仪观伟而重。
行严而洁。
文章简而古。
禅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为缙绅所推许。
类若此。
师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
笔力遒劲。
识者谓。
有得于太史迁
日本国
虽僻在东夷。
亦慕师道行。
屡发疏迎致之。
师坚不往。
王与左右谋。
欲劫以归。
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师手迹。
必重购之而去。
且诧其能放异光云。
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禅师梦堂
名昙噩
楚石琦
同籍明州
象山朱氏。
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门。
同赴明君之诏。
之祖父。
以仕显家。
贵且富。
罗绮交错。
生其间。
为童时。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静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与世交。
谈吐风云。
变幻莫状也。
于诸子史。
一阅不再。
因游郡城延庆讲堂。
见六祖坛经。
遂窃怀归翻读。
连日夕不释手。
乃至忘餐寝。
竟辞脱发。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历禅丛。
乃罢参于径山
径山既久。
名知林下。
圣禅寺
则欣然肯来。
居无何迁开寿。
谙熟典故。
师僧皆从之。
画一规曰。
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
罚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纳油库司。
读梵网经。
一僧纳油。
读传灯录。
一僧纳油读易。
笑而怜之曰。
立法之弊。
宁至此乎。
及移居天台国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聪目察。
敷扬宗旨。
有道衲子趋焉。
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诏。
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驰当世。
学冠诸老。
夜话。
词气尽索。
退而雅称曰。
此翁齿牙带戟。
不可与争衡也。
南归。
虚其名位。
而规训门人。
复说偈曰。
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时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
楚石愚庵梦堂行道。
际遇于离乱之
俱持风采。
称为狂澜砥柱。
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
光鲜元叟家声。
三公一时之方便。
于法门则有力焉。
经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
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坚不往。
凡遇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周弘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麻城人字元文
万历武进士
守备靖州,以功迁河南都司、宣府游击,与李如柏等援朝鲜,战于平壤,大捷。
会朝中用沈惟敬议,受命会同惟敬与日本谈判,还疏倭情甚悉。
复遣往议封贡,在朝鲜病卒。
释明德元末明初 1294 — 1372年2月27日
师讳明德
号孤峰
十五为僧。
谒竺西坦公。
公问何来。
曰金鹅来。
又问金鹅山高多少。
师曰无见其顶。
竺西斥之。
一日举世尊拈花因缘。
师闻之。
忽有省。
又谒净慈晦机熙公
公问什么人恁么来。
师云胡张三黑李四。
又谒双林明极俊公。
田霖公
群疑冰释。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二。
火之。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出灰烬中。
有四会语录行世。
明德
号孤峰
明之昌国朱氏子。
其父有成。
母黄氏。
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
玠闻鸡声入道。
凡说法。
必鼓翅为鸡号。
玠亡已久。
母梦玠来托宿。
觉而有娠。
历十四月而生。
不好戏弄。
每跏趺端坐。
十七为大僧。
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
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
二老首肯之。
而师弗自是也。
繇是。
益自策厉。
以必證为期。
抵双林。
明极俊公。
一见之顷。
埙篪恊应。
司藏钥。
日本遣使。
迎明极为国师
师送至海滨。
而竺田霖公
亦自雪窦至。
见师气貌不凡。
延归山中。
以第一座处之。
自是群疑顿释。
且邀仲芳伦公。
结庵于桃花坞
相与激扬。
暇则翻阅华严经。
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
名称日闻。
竺田叹曰。
人天眼目。
俨然犹在。
行宣政院
请住松江之东禅。
然香以嗣竺田。
不忘所證也。
再迁集庆保宁
一坐十五夏。
煅炼来学。
曲尽善巧。
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
细大不遗。
令誉益彰。
一时名荐绅。
莫不愿与师交。
三迁湖之道场。
阅二年。
会净慈虚席。
行省丞相康里公固。
迎师主之。
当元季戎马纷纭。
国事已不可为矣。
逮入圣朝。
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其徒。
勿令四众衣麻哭泣。
索觚书偈而逝。
寿七十九也。
茶毗。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
出灰烬中。
塔于东冈。
学士宋景濂
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