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任用明 1377 — 1436
维基
任用(1377年—1436年)字庭辉浙江省金华府东阳县人,升苏乡一都民籍,治《诗经》,年三十六岁岁中式永乐十年壬辰科第三甲第十六名进士
十二月初一日生,行一,曾祖任兴仁;祖任得谦;父任功悌;母王氏。
具庆下,妻葛氏,弟文熺;文照
由县学生中式浙江乡试八十名举人,会试中式会试十九名。
陈民情
维基
陈民情字含赜号春台辽东都司官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江西乡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
武清县知县三年遵化县六年兵部职方司主事,本年管理山海关七年员外郎崇祯元年(1528年)郎中二年陕西副使四年考察,八年京察。
洪敷教明末清初
维基
洪敷教辽东东宁卫官籍。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三甲257名进士,授临洮府推官,擢兵部职方司主事
天启中奸细武长春诈言娶南礼部郎中洪敷教女,坐落职,至是天启七年十二月疏辨,下所司议复。
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出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历登莱监军佥事,。
清兵入关后归顺,授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巡海道
解经邦
维基
解经邦(?
年—1633年),字嵩磐号方壶陕西韩城人
解经邦万历十九年(1595年)辛卯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初任山东峄县知县,调繁大同县,擢户部主事,督海新二仓,晋礼部仪制司郎中,擢山西阳和兵备副使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九月山西按察使升为本省右布政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天启五年(1625年)辽东战事吃紧,明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三次上疏,以母病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以推避边务繁急,“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著有《仪曹奏稿》、《抚宣奏议》、《中和堂集》。
解胤樾崇祯癸酉(1633年)为其服丧,即他在当时已逝世。
晏春鸣
维基
晏春鸣四川重庆合州铜梁县人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第三甲进士
次年黄冈县知县
天启元年,选试御史,同年六月,授广东道监察御史
天启七年,上奏请求对广东税制改革,以解决辽东兵饷。
崇祯元年,免除职位。
崇祯二年,升任山西副使
同年四月,崇祯帝内阁调查天启七年锦之战后冒功的阉党人员,晏春鸣被免除加衔。
崇祯三年,升任为陕西右参政
丘禾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贵州新添卫人
万历四十年举人
天启时安邦彦叛,禾嘉捐资制械,助官兵擒其党羽。
翰林待诏
崇祯元年兵部职方主事
三年,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已而巡抚山海、永平,与孙承宗不合,乞归。
熊德阳明至南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建昌人字日乾号青屿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广东高明知县
天启初,为刑科给事中,弹劾中官诸不法者。
奉使祭告北镇,具知熊廷弼王化贞功罪,条上防务利害。
王化贞败后,枢臣张鹤鸣为之掩饰,德阳劾之,鹤鸣中以他事,谪归。
崇祯初复职,为兵科给事中
维基
熊德阳(1575年—17世纪),字龙光日乾号青屿别号六龙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熊德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乡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获授高明知县三十七年调任德清,因父母逝世辞官。
四十三年起用为上海知县,历任兵部主事刑科给事中,弹劾管工与宦官侵吞金钱、选婚内使骚扰驿递等不法事情,请求下旨责问,并指出宫廷与官署本是一体,偏坦一方并不公平;陵监袒护宦官齐进忠盗窃御炉,他坚持送其到三法司审问。
其后熊德阳奉命到北镇祭告,往返辽东,禀告当地轩轾;广宁战败后,他上疏指责兵部尚书张鹤鸣,请求以明世宗丁汝夔明神宗石星的故事,与王化贞同时查究。
魏忠贤给事中郭巩诋毁熊廷弼,又排挤熊德阳倪思辉杨涟李应升周宗建抗疏拯救,叶向高邹元标乞求赐还;不久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党中断续引用他斥责的奄七罪,于是附会者把他写入《东林点将录》。
崇祯初年熊德阳起复,入京任刑科给事中
不久,任副主考,随主考黄道周浙江乡试。
弘光帝即位后,起为原官,以太仆少卿候升,隆武帝时,召官大理左少卿,福京失陷后不接受朝召用,隐居在云门,八十岁时去世。
崔鸣吉明末清初 1586 — 1647
简介
崔鸣吉(朝鲜语:최명길,1586年—1647年),朝鲜王中期宰相、阳明学者、西人党重要成员。
字子谦号迟川沧浪,本贯全州崔氏。
1605年科举及第,进入仕途,光海君年间因反对“废母”而被罢官,其后参与仁祖反正,受封完城府院君,作为功臣而参与朝政决策。
丁卯胡乱、丙子胡乱中力主和议,遭到舆论唾骂。
后被仁祖重用,于1638年1640年出任领议政,任内潜通明朝1642年因事泄而被清朝羁押于盛京1645年回国,两年后去世,谥号“文忠”。
徐起元明末清初 1585 — 1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5—1658 【介绍】: 明末清初辽东辽阳人,先世庐州合肥人,明初迁辽字贞复号望仁
明万历四十年举人
历官阌乡教谕湖广保康应山知县
应山时,募兵千余人,守御甚备。
张献忠马守应等来攻,均不能克。
郧阳知府张献忠刘宗敏李自成多次来攻,亦不能下。
副使巡抚
入清,留原任。
顺治三年,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官至太子太保管大理卿事。
卒谥僖靖
金玉和明末清初 ? — 16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末清初辽东人
开原千总,降努尔哈赤,授参领,隶汉军正黄旗
入关时,迁副都统,署河南怀庆总兵官,在济源与大顺军交战,阵亡。
李成栋明末清初 ? — 1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9 【介绍】: 明末清初辽东人,一说陕西人
为明总兵,守徐州
顺治二年归清,从清兵南下,破广州,官至两广提督
两广总督佟养甲以争功有隙,遂拥众反清,奉明永历帝正朔,出兵攻赣州,兵败坠水死。
孟永光明末清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字月心
孙克弘弟子,工人物写真。
后赴辽东,从清兵入京师
不乐仕进,以画祗候内廷。
顺治帝曾命内侍张笃行受其笔法。
刘武元明末清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辽东人字镇藩
游击
降清,隶镶红旗汉军。
官至江西巡抚
金声桓李成栋等屡战有功。
卒谥明靖
金声桓明末清初 ? — 1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9 【介绍】: 明末清初辽东人字虎臣
初为明左良玉部将顺治二年从良玉子左梦庚降清。
攻占江西,授总兵
旋又据南昌反清,兵败中箭投水死。
丁文盛明末清初 ? — 16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0 【介绍】: 明末清初奉天广宁人,后隶镶黄旗汉军。
初为明诸生
天聪年间,任兵部启心郎
顺治年间累官山东巡抚,多次疏请裁革明季弊政。
以事左迁,官终福建布政使
释函可明末清初 1611 — 1659
全粤诗·卷七五八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
博罗人
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
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
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
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
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
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
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
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
部审免死,流放辽阳
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
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
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
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
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
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释道源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道源字福裕,毗明人
明永乐初,居大德寺,研穷全藏,间习文蓻,尤工书法。
尝以金银泥粉写《华严经》一部,贮以铜匣,供之五华寺
明末兵燹,寺僧惧其残毁,以铜匣沈之昆明湖中。
每于夕月宵露,数见异光,浮生水面。
总督范承勋闻之,疑有宝物,令人汨取,乃得铜匣,而失其盖。
口有蜗螺,数万盘绕,护持经卷,故有浸润而无漂没。
至嘉庆辛酉,渔人网得其盖,献之巡抚,其上镌有道源篆文。
乃叹其精愫弥纶,感通灵妙,书经功德之不可思议,如此复藏大德寺
清之末叶,新说盛行,大德寺改为学校。
铜匣入图书馆,其经犹存二卷,馀则不知遗自何时,可叹也。
释法济
法济字慈航嘉兴人石佛寺僧。
有《閒语》。
释宗泐元末明初 1317 — 13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僧。
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
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
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
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
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
有《全室集》。
宗泐
台之临海人
字季潭
别号全室
八岁从诉笑隐学佛。
十四薙落。
二十受具。
洪武四年
径山
太祖高皇帝
江南有道浮屠。
师应召称旨。
命住天界
上。
丕建广荐法会。
于蒋山太平兴国寺
宿斋室。
却荤肉不御者一月
服皮弁搢玉圭。
上殿面大雄氏。
行拜献礼者三。
诏集幽爽引入殿。
致三佛之礼。
命师升座说法。
上临幸。
赐膳无虚日。
每和其诗。
称为翁。
十年冬
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
制赞佛乐章。
丁巳
奉使西域还朝。
右街善世
因命育发。
将授以儒职。
师姑奉命。
至发长。
上召而官之。
师再辞求免。
愿终释门。
上嘉叹从之。
赐免官说以旌其志。
相城道衍。
负奇志。
摇膝高吟。
傍若无人。
师每正色责之曰。
此岂释子语耶。
学士宋公濂
尝赞师像曰。
笑隐之子。
晦机之孙。
具大福德。
足以荷担佛法。
證大智慧。
足以摄伏魔军。
悟四喝二玄于弹指。
合千经万论于一门。
向上关。
如涂毒鼓
挝之必死。
杀活机。
类金刚剑。
触之则奔。
屡镇名山。
教孚遐迩。
诏升京刹。
名溢朝绅。
夙受记于灵山之会。
今简知于万乘之尊。
云汉昭回。
天章锡和于全帙。
宠恩优渥。
玉音召对于紫宸
屹中流之砥柱。
转大地之法轮。
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
而与古德。
同道同伦者耶。
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
著做散僧。
执役建寺。
徐察其非辜取还。
复领右善世
居无何。
以老赐归槎峰。
渡江示寂于江浦石佛寺
师博通古今。
凡经书过目辄成诵。
善为词章。
全室集。
行于世。
国初高僧师。
复见心齐名。
见心疏放。
师谨密。
故其得祸为尤轻。
噫。
亦幸耳。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便喝。
公拈棒。
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日也。
又侨隐双径。
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
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应旨。
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
引去。
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
乃相耳。
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相有六。
谓。
说相。
色相。
听相。
鼻空嗅相。
味相。
乐相。
其六之相。
又非真相之
乃妄想之相。
谓之相。
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相。
前代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
废国忘政。
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光圣化云。
赞曰。
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杨起元明 1547 — 1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7—1599 【介绍】: 广东归善人字贞复号复所
万历五年进士
罗汝芳王阳明理学。
张居正当政,恶讲学。
汝芳被劾罢,起元宗王学如常。
官至吏部左侍郎
天启初追谥文懿
有《證学编》、《杨文懿集》等。
全粤诗·卷四一六
杨起元(一五四七—一五九九)字贞复号复所
归善(今惠州)人。
传芳子。
明穆宗隆庆元年(一五六七)解元,明神宗万历五年(一五七七)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寻授编修,晋修撰。
历官吏部右侍郎
罗汝芳之学,尝奉命册封崇藩,取道盱江,就汝芳论道,乃大悟性命之旨。
其学以知性为宗,不离日用,直窥大原,无支离影响之弊,非世儒矫强义袭者比。
性至孝,以母丧哀毁病卒,年五十三。
天启初赐谥文懿
有《證学编》、《诸经品节》、《杨复所文集》。
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杨起元诗,以天津图书馆藏明杨见晙等刻本《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之诗歌卷(第八卷)为底本,参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杨见晙等崇祯刻本《重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之诗歌卷(第八卷)(简称崇祯本)、中山图书馆藏清杨云锦等道光六年刻本《杨复所先生诗集》(简称道光本)、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清杨叶吉等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杨复所先生诗集》(简称光绪本)。
维基
杨起元(1547年—1599年)字贞复号复所广东惠州府归善县民籍,博罗县人
累官吏部左侍郎
善作八股文,与唐顺之汤显祖等并称「举叶八大家」。
隆庆元年(1567年)杨起元丁卯广东乡试第一,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房师陈经邦五月考选庶吉士
师从罗汝芳,“以知性为宗,不离日用,亦不讳禅。”。
七年翰林院编修十三年大明会典纂修官
十五年大典告成,升修撰,给诰命。
十六年典试福建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国子监司业
十九年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修撰玉牒纂修官,寻充经筵讲官二十年回籍养病。
二十一年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掌本院印信。
二十三年国子监祭酒,以母老乞遵制侍养,不允。
二十四年南京礼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
因母卒未任,持丧归乡。
次年九月在惠病逝。
谥文懿
广州禺山书院山长,“以明德、新民、止至善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