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耿南仲南宋 ? — 11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开封人字晞道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历任两浙、广南、荆湖江西监司。
徽宗政和二年,为太子右庶子,寻迁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
钦宗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金人来侵,力主求和,每与李纲等异议,故战守之备皆罢。
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
高宗即位,言者论其主和误国,降授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
有《周易新讲义》。
全宋诗
耿南仲(?
~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学案》卷九八),开封(今属河南)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传》)。
提举两浙河北西路常平提点广南东路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使
入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坐事出知衢州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读
俄试太子詹事,在东宫十年。
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
高宗即位,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寻责临江军居住。
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单州别驾(《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耿南仲(?
——一一二八),字晞道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
元丰五年进士第,历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转运判官提点广东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副使
入为户部员外郎,罢知衢州
政和二年礼部员外郎太子右庶子、试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
钦宗即位,以东宫旧臣礼重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金兵南侵,坚主和议割地。
高宗即位,薄其为人,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
议者论其主和误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临江军居住。
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单州别驾,行至吉州卒。
有《周易新讲义》十卷(存)、《易明蒙》行世。
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葛世显南宋
简介
淳熙三年(1176)广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赵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曹州济阴人
弃官隐居番禺
僧志言善,以偈颂相寄。
年五十四死,盛夏身竟不坏,仁宗移置寺中,题“显化禅师”。
索逑北宋
全宋诗
索逑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清嘉庆广东通志》卷一五)。
程邻北宋 1070 — 1119
全宋文·卷二九八八
程邻(一○七○——一一一九)字钦之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人,节次子。
以恩补太庙斋郎,调永州司户参军,入为大宗正丞,迁兵部员外郎
大观中除直秘阁、知融州,改知桂州,移知荆南府政和三年集英殿修撰再知桂州
引疾奉祠
复起知荆南,平贼,迁右文殿修撰广州
累官至朝请大夫
宣和元年卒,年五十。
程祁撰《程公墓志铭》。
汪伯彦宋 1069 — 11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9—1141 【介绍】: 徽州祁门人字廷俊号新安居士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虞都郎官。
钦宗靖康初,献边防十策,擢直龙图阁相州
高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拜相。
专权自恣,力主南迁,不为战守计。
扬州失守后被劾,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起知池州广州
后献所著《中兴日历》,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
卒谥忠定
另有《春秋大义》、《集三传本末》。
全宋诗
汪伯彦(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号新安居士祁门(今属安徽)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进士(《新安》卷八)。
靖康改元,知相州
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
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右仆射中书侍郎
三年,出知洪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三六),改提举崇福宫,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起知池州江东安抚大使,移知广州
九年(一一三九),知宣州
十一年,卒,年七十三(《新安》卷七)。
宋史》卷四七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六九
汪伯彦(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号新安居士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
崇宁二年进士第
靖康元年献河北边防十策,以直龙图阁相州
受知康王,引为大元帅府副将,奏为集英殿修撰
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未几拜右仆射
在相位专权自恣,力主南迁,不为战守之计。
史谏官劾奏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洪州,寻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复职知池州,为江东安抚大使
言者论列不已,乃夺前职。
后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知宣州军州事,封新安郡开国公
绍兴十一年卒,年七十三,赠少师谥忠定
著有《春秋大义》十卷、《建炎中兴日历》五卷、《汪伯彦后集》二十五卷等。
见《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三》、卷二○八《艺文志七》,《新安》卷七等。
吴师能北宋
全宋诗
吴师能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广南东路转运副使清嘉庆广东通志》卷一五)。
杨允恭南宋
简介
景定二年(1261)道州知州
景定四年(1263)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景定五年(1264)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司马伋南宋
全宋诗
司马伋字季思夏县(今属山西)人。
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以司马光族曾孙为右承务郎嗣光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一)。
十五年,为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同上书卷一五四)。
绍兴末通判处州(《老学庵笔记》卷八)。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为建康总领(《景定建康》卷二六)。
六年,以试工部尚书使金(《金史·交聘表》)。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为吏部侍郎(《玉堂类稿》卷七)。
五年,以中奉大夫徽猷阁待制镇江(《嘉定镇江志》卷一五)。
六年,升宝文阁待制,改知平江,寻奉祠(《吴郡志一二)。
九年,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卷二六)。
卒,项安世有诗挽之。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五
司马伋字季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光曾孙。
绍兴十五年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
绍兴末通判处州
乾道时户部郎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司勋郎官,出知广州淳熙间吏部侍郎,出知镇江府,除宝文阁待制
徙知泉州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八之三七、职官一○之一一、职官六二之二二、刑法三之三四、方域一三之一三,《九日山题名》,《南宋制抚年表》等。
陈炜南宋
简介
景定四年(1263)广南东路提举市舶
宋逑
全宋诗
宋逑江陵(今属湖北)人(清嘉庆广东通志》卷二一三)。
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苏迨北宋 1070 — 1126
全宋诗
苏迨(一○七○~一一二六)(生年据《苏轼文集》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与子明》第三简),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八○四
苏迨(一○八五——一一二六)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次子,后妻王闰之生。
元祐六年承务郎政和元年武昌管库主任,靖康之乱时卒。
有三特点:头长、多疾、诗「文采可观」。
曾居宜兴广州颍昌等地。
见《苏轼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功书》、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卷六三《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斜川集》卷五《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苏岘墓志铭》等。
曾震南宋 1136 — 11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193 【介绍】: 吉州吉水人
初名栝字禹任一字伯贡,后改今名,字东老
谢谔学,称许之。
晚以试集英殿得官,累调广州司户参军
有《群玉集》。
钟如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潭州湘潭人字师颜
年十六以书问“仁”于张栻,遂为弟子。
弱冠第进士
刻意学问,不求仕进。
晚官岭南,旋自引归,授南岳书院山长,监南岳庙
林积仁宋 1071 — 11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2 【介绍】: 兴化军莆田人字充美
哲宗绍圣四年进士
累知平阳府,革去蠹弊,及移京畿提点刑狱,人皆牵衣泣送之。
钦宗靖康初,以中大夫秘阁,再领平阳,为民拥戴。
官终秘阁修撰
全宋文·卷三○五四
林积仁(一○七一——一一四二)字充美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绍圣四年进士,补建昌南城主簿,调建州司理,瓯宁,徙北海县
广济辇运,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
宣和六年,改提举河东路常平,转中奉大夫监察御史,知平阳,移京师提点刑狱
靖康元年复知平阳
累官秘阁修撰、知筠州
后三更祠秩,绍兴九年起为广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
十二年卒,年七十二。
林光朝林公行状》(《艾轩》卷八)。
释了明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妙喜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妙喜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苏州庄。
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布袋和尚再出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苏州庄田。
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妙喜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
赵公浣南宋
简介
乾道八年(1172)汀州知州
淳熙三年(1176)广南西路转运判官
淳熙四年(1177)广南东路转运副使
淳熙四年(1177)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淳熙六年(1179)9月特降一官。
淳熙七年(1180)广南西路转运副使
周茂元南汉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徙居岭南
周杰子。
能继父业,精于历算
南汉刘鋹,至司天少监
归宋,授司天监丞,卒。
王赅南宋
简介
淳熙二年(1175)任尚书右司郎中
淳熙五年(1178)广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李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州东莞人字叔大号竹隐
少孤,弃举业,学周敦颐二程书,且笃行之。
宋亡,使其婿熊飞起义兵勤王。
败,遂亲赴日本,乞师为恢复计。
事不济,乃流离于日,教授》、《》,所传皆濂洛之学,日人咸称作“夫子”。
及卒,日人以乐队一部送其丧归。
全宋诗
李用字叔大自号竹隐东莞(今属广东)人。
潜心理学三十载,以荐授校书郎,不就。
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起兵勤王,败,流亡日本教授诗书,卒年八十一。
日人以鼓乐一部送丧返里。
有《竹隐集》,已佚。
事见《广州人物传》卷九、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
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四三
李用字叔大号竹隐
东莞人
少孤,事母孝爱尽礼。
初业科举,及读周程诸书,即弃之,杜门潜心理学。
三十年,而所学益熟,士子登门从学无虚日。
李昴英慕名往见之,称为有道君子,并进其所著《论语解》于朝。
诏授校书郎,不受而归。
又迁承务郎以旌表之,所著《论语解》梓行天下。
后大臣交口荐举,宋理宗特书“竹隐精舍”赐之。
宋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五),命其婿熊飞起兵勤王,而渡海至日本教授诗书。
日人多被教化,尊称曰“夫子”。
年八十一卒。
日人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后东莞人称送丧鼓吹为“过洋乐”,吹鼓手皆穿日本衣帽。
子春叟遵遗嘱往葬交阯,以完其生不食,死不葬土之节云。
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八、明张二果崇祯十二年东莞县志》卷五有传。
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