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皎然唐 720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吴兴人
俗姓谢字清昼
谢灵运十世孙。
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
颜真卿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
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
一时名公,俱相友善。
登戒于灵隐
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
贞元中卒。
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
五代时闽僧。
雪峰义存。
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
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清昼字皎然
俗姓谢氏
宋灵运十世孙。
吴兴兴国寺
有诗名。
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
预撰韵海镜源。
贞元中
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项王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德清人也。
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项王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师斋来。
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
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
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
韦公全不称赏。
极捻。
明日,写其旧制献之。
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云:“师几失声名。
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
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
大伏其鉴别之精。
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
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
及卒。
德宗遣使取其遗文。
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
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
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
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
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
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严郢中唐 ?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华州华阴人字叔敖
进士第,为江陵吕諲判官
方士申泰芝得幸于肃宗言其左道,流建州
代宗初,召为监察御史
李栖筠荐,拜河南尹
大历末,进拜京兆尹
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号称职。
德宗时,为宰相杨炎恶,阴讽御史劾之,削兼御史中丞,后以事罢为大理卿
罢,卢杞御史大夫,共谋罪。
天下以宰相报仇为不宜。
才,因事出费州刺史,岁余卒。
字叔敖
华州华阴人
进士
补太常协律郎
代宗初为监察御史
累拜河南尹
大历末进拜京兆尹
罢为大理卿
御史大夫
出为费州刺史
僧辩才唐 724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
襄阳人俗姓李
年十六削发。
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
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
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
卒谥能觉大师
辨才俗姓李氏
襄阳人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
年十六出家本郡寺。
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
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
至德初
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
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
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
大历十三年卒。
年五十六。
谥能觉
赐紫
释辩才
姓李氏
襄阳人也。
母氏妊之倏恶荤血。
冥然一食虚淡终辰。
及其诞弥异香盈室。
宗党怪焉。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
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
字不重问义不再思。
师甚器之。
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
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
荆州玉泉寺纳具戒。
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
遂伏膺请业。
有疑必决。
无义不通。
厕于二宗推为上首。
天宝十四载
玄宗北方人也。
禀刚气多讹风。
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
何可止息。
诏以为教诫。
临坛度人。
至德初肃宗即位
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
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
革猃狁之风。
循毗尼之道。
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及驾回既复两京。
累降玺书。
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
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
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劝勉毳裘不诛华族。
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
时府帅虢国公素名。
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
十三年冬现身有疾。
至暮冬八日
垂诫门徒已。
安坐绳床默然归灭。
春秋五十六。
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
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
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
乃天乐也。
异香从空散下。
则生净方之兆也。
长安而旋于塞上。
既受虢公知遇。
大营福业成此精庐。
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
赐紫衣一副。
追远之荣声闻塞外。
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襄阳人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
稍长善记忆。
每受经。
必以等身为限。
事不重问。
义不再思。
师甚器之。
年十六遂落发。
隶乡里之大云寺
遍游列郡名山。
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
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
报恩寺义颁律师名。
即造而请业焉。
二师皆推为上首。
天宝十四载
上以北方习骑射。
嗜杀戮。
刚犷之气。
黩武玩兵。
宜必以善导柔服之。
临坛度人。
以致其教诫。
至德初
宰臣杜鸿渐奏。
龙兴寺
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
庶令猃狁之乡。
粗识毗尼之道。
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及复两京回鸾。
累降玺书褒美。
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
永泰二年
仆固怀恩叛。
招诱吐蕃犯边。
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
屠杀之惨为戢。
大历三载
诏充章信大德。
时府帅虢国常公。
与护戎任公。
数过从讲道。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
安坐绳床而
寿五十六。
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
先是邑子石显。
执役于城上。
夜闻管弦声。
异香散空中。
由是以知之所往生者。
安养矣。
谥曰能觉
襚以紫衣。
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李冶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兴人字季兰
女冠
工诗,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4 ,一作裕。
字季兰中唐女道士
生于长江三峡一带,何州县不详,后长期寓居江浙。
专心翰墨,善弹琴,工格律,与当时诗人刘长卿陆羽皎然等有诗往还。
德宗建中间长安朱泚之乱,上朱泚诗中有不敬朝廷语,德宗于贞元元年(784)朱泚乱回长安后下令扑杀。
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奉天》卷一。
其诗以五言擅场,唐高仲武评曰:“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
”(《中兴间气集》卷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集1卷。
后世有以与薛涛诗合刻为2卷者。
全唐诗》存诗19首。
唐诗汇评
李冶(?
—784),一作李裕字季兰,以字行。
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幼聪慧,六岁能诗,善弹琴,出家为女道士
曾应诏赴阙,留宫中月馀,放还。
大历中湖州,与诗僧皎然刘长卿陆羽等唱和,又与阎伯均最善,人目为“风情女子”。
朱泚长安反,季兰曾上诗朱泚,故后为德宗命人扑杀。
有《李季兰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
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
鲍照以下,罕有其伦。
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
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
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刘长卿季兰女中诗豪
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其谑浪至此。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闺阁之诗,不能与士大夫争胜,以其学力终浅也。
李冶“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比同时所称刘长卿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钱起“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郎士元“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韩翃“潮声当昼,山翠近南深”、皇甫冉“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于良史“风兼残雪,河带断冰流”等句,殆皆有过无不及。
《中兴》高步,若准周才之例,吾必以作者与焉。
孟云卿盛唐 72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或725—? 【介绍】: 德州平昌人
玄宗天宝时进士不第。
代宗时校书郎
工诗,长于五古。
薛据相友善,杜甫元结等亦甚爱重之,元结编《箧中集》,收有其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 排行九,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天宝中辞家应举,不第。
代宗永泰初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不久客游南海大历初流寓荆州,后又漂泊广陵,平生栖栖南北,仕途失意。
生平散见元结《送孟校书南海诗序》、《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曾与元结杜甫薛据韦应物交游。
云卿关心民瘼,词气怨恻,工五言诗。
元结编《箧中集》,入选孟诗最多。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选其诗六首,评曰:“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
……当今古调,无出其右。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孟云卿(约725-?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
天宝中进士试落第。
永泰二年,为校书郎,将往南海元结以诗文送之。
大历中,流寓荆州广陵等地。
八年犹在世。
云卿诗祖迷陈子昂沈千运,注重反映现实,为时所重。
乾元三年元结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箧中集》,云卿诗亦入选。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孟云卿)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词意伤怨。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方于《七哀》“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则云卿之句深矣。
虽效于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今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高古奥逸主。
钟云:元次山云卿以词学相友二十年,次山直奥,云卿深婉,各不相同,此古人真相友处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有一意透快,略不含蓄,不碍其为佳者,沈千运孟云卿是也。
周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周子谅子。
玄宗天宝中进士
代宗永泰中慈溪县
大历初,辟浙东幕府,与鲍防严维等人联唱。
十二年河东节度使,以大理评事佐其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玄宗天宝中进士第
代宗永泰元年(765)慈溪
大历元年(766)至五年间曾在浙东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后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十二年河东从事检校大理司直
生平事迹散见梁肃《送周司直太原序》、《元和姓纂》卷五、《太平广记》卷三八二引《广异记》、《宝庆四明》卷一六。
全唐诗》存联句1首。
《全唐诗续拾》补收联句3首。
严士元唐 728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92 【介绍】: 华州华阴人
严损之子。
玄宗天宝中,自门子为宏文生。
肃宗至德间,调江陵府参军
累迁大理司直
代宗大历初,自殿中侍御史,迁虞部员外郎
河南令刑部郎中,迁国子司业
德宗建中间,坐事贬潮州司户
贞元初,历连州郴州刺史
入朝,复拜国子司业
裴胄唐 729 — 8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803 【介绍】: 绛州闻喜人字胤叔
裴宽弟子。
明经第。
初在李抱玉凤翔幕府,更从宣歙观察使陈少游,抱玉怒,劾贬桐庐
李栖筠为浙西观察使,引支使
代宗栖筠御史大夫,除殿中侍御史
元载所恶。
栖筠卒,护丧归洛阳,人为危之,屹然不沮惴。
败,始拜刑部员外郎,累迁荆南节度使
中使至,待之有节,饷直不数金,以是人称之。
卒谥成
刘长卿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中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因事下狱,贬南巴
代宗大历中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
早岁居洛阳
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
释褐长洲
肃宗至德三载(758)海盐
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
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
后擢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初随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
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
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
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
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
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
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
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
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一作10卷,一作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
—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天宝中,登进士第
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摄海盐
因事陷狱,贬南巴
广德中,为监察御史
大历中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
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
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
-约789) 字文房
河间人
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长卿字文房
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
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
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
”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
士林或之讥也。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
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
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
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
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
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
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
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
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
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
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
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
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
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
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
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
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
次则莫妙于排律。
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
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
权德舆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
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
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
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
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
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
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
“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
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
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
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
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僧法振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作法震法贞,误。
天宝大历间江南诗僧
曾游越中、天长、丹阳等地,住长安大慈恩寺,又住无碍寺
与诗人王昌龄皇甫冉韩翃李益等为友。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2及与李益联句1首。
唐诗汇评
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大历贞元间诗僧
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
法振禅师者。
荆州人也。
景行高尚唯福是修。
濯足禅波栖心戒海。
法侣钦肃为导为归。
讽诵律经居山居水。
思礼圣迹有意西遄。
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
学穷内外智思钩深。
其德不孤结契由践。
于是携二友出三江
整帆上景之前。
鼓浪诃陵之北。
巡历诸岛渐至羯荼。
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
年可三十五六。
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
遂附舶东归。
有望交阯
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又卒。
瞻波人至传说此。
而未的委。
独有乘如言归故里。
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
独何为三无一就。
作品评论
唐诗僧法震法照、无可、护国、灵一、清江、无本、齐己、贯休也。
僧玄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大历末禅僧,住荆州陟屺寺
酉阳杂俎》卷一二载其事迹,并录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庾单唐 732 — 7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2—782 【介绍】: 常州人
无学术,以柔媚自进,得幸于宰相王缙,骤引至中书舍人,时论薄之。
寻改御史中丞,迁尚书左丞
缙得罪,出为汝州刺史
复入为司农卿,与杨炎厚善。
欲杀刘晏,知准与有隙,乃用为荆南节度使
准乃上言得与朱訾书,且有怨望,又召补州兵以拒命。
遂被诬杀。
李皋唐 733 — 7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3—792 【介绍】: 宗室后裔。
字子兰
李明玄孙。
嗣为曹王
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历仕都水使者秘书少监衡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江西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等。
尝平李希烈之反;练兵积粮,使吴少诚畏服。
性勤俭,能知人疾苦。
多智数,常运心巧思为战舰,又造欹器。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793 字子兰宗室,出曹王房。
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封嗣曹王
三迁至秘书少监
肃宗上元二年(761)出为温州长史,改处州别驾,皆摄州事。
代宗大历间,两任衡州刺史
德宗时,先后任湖南观察使江西荆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所至有善政。
卒谥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昌黎集》卷二八有《曹成王碑》、《千唐志斋藏志》收樊泽撰墓志。
《舆地纪胜》卷六八、《南雁荡山志》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李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代宗大历中,为海州刺史
迁辰锦观察使
八年,迁桂管观察使
十二年讨平西原蛮,擒首领潘长安献阙下。
德宗建中二年,迁荆南节度使
入为少府监
四年,除京畿渭南节度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李适之
僧甄公中唐 740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9 【介绍】: 唐僧。
江陵人俗姓鲁
七岁通诗,应州举,三上中第。
未及释褐,与僧议论玄理,遂投荆州福寿寺出家。
后至洛阳昭成讲法,复至嵩山参礼,得畅心诀。
后住苏州楞伽山。
白居易守郡时,曾与其谈道。
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鲁氏
江陵人
世为儒生。
七岁诵诗能通大义。
益壮与计偕。
三上礼部。
仅一中第。
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
乃投福寿寺辨初师。
求披薙。
始业经论。
尝于洛之昭成寺。
升座阐化。
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
南游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之楞伽山。
参扣者四远而至。
乐天居易白公
方牧是郡。
每接见。
必披襟解带。
游神理妙。
而深入甄之阃阈。
因坚请出山。
居流水寺。
不乐也。
未几还旧隐。
大和三年
示微疾而终寿九十。
其年四月十七日
塔葬焉。
释甄公
姓鲁氏
江陵人也。
少而警慧。
七岁诵通诗雅。
应州举。
三上中第未释褐。
沙门议论玄理。
乃愿披缁。
福寿寺初法师以为模范。
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
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
方至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四远参玄者胼肩叠足矣。
白乐天牧是郡。
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
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
不乐安止。
水为娱情之趣耳。
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
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僧承远中唐 ? — 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2 【介绍】: 唐僧。
始学于成都唐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师授以法。
衡山,人从而化者万计。
弟子法照代宗时国师,言其师有异德,帝名其居处曰般若道场。
德宗朝诏为立弥陀寺
承远
景龙中灵安寺沙门
卫象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代宗大历中荆州
约于德宗建中中贞元初长林令,与司空曙唱酬甚密。
贞元中荆南节度从事检校侍御史
事迹散见《酉阳杂俎》卷一二,《元和姓纂》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三。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卫象,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德宗建中年间长林令,官终侍御李端司空曙友善,以诗名于大历间
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段成式云:“大历末禅师元鉴荆州陟岵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
张璪尝画于斋壁,符载赞之,咏之,时号‘三绝’,悉加垩焉,人问之,曰:无事疥吾壁也。
……”乃知大历间江陵诗人也。
僧少康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周
年十五,已诵经五部
后于越州嘉祥寺受戒。
德宗贞元初洛阳白马寺,见《善异行西方化导文》,遂修净土。
睦州,入城乞食,得钱,劝小儿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旋约十声与一钱,久之,少长贵贱,凡见者,则曰阿弥陀佛。
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
时号“后善导”。
后世尊为净土第五祖。
有《二十四赞》,并与文谂共撰《净土往生瑞应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周氏
缙云人
母梦鼎游湖峰。
遇玉女。
以青莲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
他日生贵子。
当保惜之。
及生青色光明满室。
香气如芙蓉。
稍长。
碧眸朱唇。
皓齿可画。
然七岁矣犹不语。
佛生日。
姆抱游灵山寺
因指佛问之曰。
识否。
遽答曰。
释迦牟尼佛
闻者异之。
父母知非世俗器。
遂舍出家。
年十五。
诵经已。
能尽五部
既薙落。
卒于越之嘉祥寺受戒。
习毗尼学。
复听华严经瑜伽论于上元龙兴寺
贞元初
驻锡白马寺
忽见物。
有放光照殿上者。
趋视之。
善导和尚脩行净土文也。
喜不自胜。
遽祝曰。
我于西方。
果有缘者。
此文当再发光。
语毕而光益盛。
又现无数化佛菩萨于光中。
未几。
竟走长安善影堂。
致所祈祷。
像倏作身。
曰。
利乐众生。
同生安养
惟我与汝有是夫。
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
谓之曰。
汝缘在新定
可速往也。
即隐去。
于是康造新定
日分卫聚落间。
苟得钱。
则悉乞小儿。
使唱
一钱一声。
如是月馀。
小儿群逐
觅钱。
声遍市肆。
一年则见辄唱
虽男女老幼皆然。
不独小儿矣。
乃建净土道场于乌龙山
筑壈三级。
制二十四赞。
昼夜行道。
以称扬净邦。
遇斋日。
则升高座。
集所化弟子。
三千馀人于座下。
教之曰。
汝等可志诚观我唱
则抗声曰。
南无阿弥陀佛。
俄有一佛。
口出。
连唱十声。
则十出口。
状若贯珠。
康复谂于众曰
汝等于今还见否。
若见者。
必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跏趺放光而逝。
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色。
为之变白。
于州东之台子岩。
释少康
俗姓周
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
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
齿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曰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
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见欢喜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
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身。
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
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馀孩孺蚁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唱赞。
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身即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
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不怨不怒。
处中曲韵。
譬犹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
苟非大权入假。
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形从口而出。
善导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少康
不知何许人。
姓周
赐号广道禅师
行化至江陵
遇一僧曰。
汝缘在睦州
言讫不见。
遂至睦州
日乞食城中。
得钱诱小儿。
诵阿弥陀佛。
一声与一钱。
多念多与。
未见乏少。
后于山颠建道场。
念响佛声闻数里。
每念佛一声。
众见佛从口出。
坐逝之夕。
有光烛乌龙山
山色为变白。
戎昱中唐 744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荆南人,一说扶风人
进士第
一说举进士不第。
代宗大历中卫伯玉荆南,辟为从事
后又入湖南观察使崔瓘桂管观察使李昌幕府
虔二州刺史
工诗,多感伤身世之作。
又工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0? 荆南(今湖北荆州)人。
肃宗上元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赵、泾州陇西等地。
大历元年(766),见岑参成都
次年东下至江陵荆南节度使卫伯玉辟为从事
五年后十数年间,先后依附于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
德宗建中三年(782)曾任侍御史
次年出为辰州刺史
贞元七年(791)前后为虔州刺史
晚年似曾任永州刺史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三。
今人傅璇琮有《戎昱考》、谭优学有《戎昱行年考》。
戎昱诗风沉郁,多伤乱、述怀之作,胡震亨谓与杜甫相接(《唐音癸签》卷二六)。
严羽称“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沧浪诗话》),则谓与聂夷中杜荀鹤相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戎昱,生卒年不详,荆南(今湖北江陵)人,或云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曾佐颜真卿幕。
宝应元年,经滑州洛阳长安,遇王季友,同作《苦哉行》。
卫伯玉荆南,辟为从事
大历中,入湖南崔瓘幕,后又佐桂管李昌巙幕。
建中中,返长安供职御史台
贬为辰州刺史,后又官虔州刺史贞元十三年左右在任,卒。
有《戎昱集》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德宗时人。
元和朝官朗州刺史
作品评论
戎昱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戎昱稍为后辈,多军旅离别之思,造语益巧,用意益浅矣。
诗在盛唐,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作。
然风流绮丽,不亏政化,当时赏音,暄传翰苑,固不诬矣。
《唐诗品》
使君诗,锐情古作,力洗时波。
当时作者类以质木自胜,君独远扬风力,近郁天藻,词既流美,复协声调。
《苦哉行》、《泾州出师》等作,铿然金石之奏,虽越石感乱,明远戍边,何以过之?
后之论者,多采列新声而忽古意,混称于建中以后作者,不几听乐而卧诸鸿蒙者乎?
《十三唐人诗》
戎昱诗在中唐,矫矫拔俗……诸篇靡不深情远致,清丽芊眠。
《大历诗略》
戎昱戴叔伦诗,品既不高,体又不健,只以指事陈词婉切动人,不可谓非唐音之夙好者。
戎昱诗亦卑弱,《沧浪诗话》谓“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是也。
戎昱卫伯玉之辟,当是大历初年,其为刺史,仍在建中时,应入中唐,不应入盛唐
其源出于邱希范庾子山,倩骨清言,达情婉至。
律绝清新,自是中唐本色,而天然韵骨,含态生恣,大历之常词,乃晚唐之极思也。
《诗学渊源》
其诗辞旨清拔,多感慨之作。
乐府尤以气质胜;七律则承子美之遗规,开白傅之先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