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严郢中唐 ? — 783
奏五城旧屯兵募仓储等数疏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案旧屯沃饶之地。
今十不耕一。
若力可垦辟。
不俟浚渠。
其诸屯水利可种之田甚广。
盖功力不及。
因致荒废。
今若发两京关辅人
丰州浚渠营田
徒扰兆庶。
必无其利。
臣不敢远引他事。
请以内园植明之。
上秦地膏腴。
田称第一。
其内园丁皆京兆人
于当处营田
月一替。
其易可见。
然每人月给钱八千。
粮食在外。
内园丁犹僦募不占奏令府司集事。
计一丁岁当钱九百六十。
米七斛二斗。
计所僦丁三百。
每岁合给钱二万八千八百贯。
米二千一百六十斛。
不知岁终收获几何。
臣计所得不补所费。
况二千馀里。
发人出塞屯田。
一岁方替。
其粮谷从太原转饷。
运直至多。
又每人须给钱六百三十。
米七斛二斗。
私出资费。
数又倍之。
据所收必不登本。
关辅之人。
不免流散。
是虚畿甸而无益军储。
天宝已前屯田事殊。
臣至愚不敢不熟计。
惟当审察。
第二疏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伏以五城旧屯。其数至广。
臣前已揭名闻奏讫。其五城军士。
若以今日所运开渠之粮。贷诸城官田。
至冬输之。又以所送开渠功直布帛。
先给田者。至冬令据时估输谷。
如此。即关辅免于徵发。
五城丰厚。力农辟田。
比之浚渠。十倍之利也。
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伏以故相国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吕公諲。昔事先朝。
累当大任。至德之初
天步艰难。公首披荆棘。
扈跸灵武。忘躯进忠。
一日三接。先朝察匪躬之节。
纳沃心之议。爰立作相。
弼谐神人。其嘉谋嘉猷献可替否之迹。
入则造膝。出则诡辞。
温树不言。难可得而知也。
至有烂焉明白。欲盖而彰者。
请区而载之。乾元收复之际。
两都衣冠。多系于三司诏狱。
御史中丞良器议事失入。时宰苗太师崔赵公等虽廷诤之。
然未坚决。公有犯无隐。
引经正辞。上是其言。
刑为之省。所全活者盖数百人。
明主收雷电之威。圣朝行宽大之典者。
繄公之力也。古者进贤受上赏。
书不云乎。咎繇曰都在知人。
公践台衡。专以推贤任人为务。
相国房公琯。故吏部尚书韦公陟。
入登左职。皆公之由。
相国黄门侍郎杜公之莅江陵也。公荐在方面之任。
相国中书侍郎元公之在度支也。公咨以幕府之政。
曾未数岁。而二相接武于上台。
天地交泰。圣贤相得。
庶绩咸熙。五典克从者。
资公之举善也。则子皮之举子产
鲍叔之举管仲萧何之举曹参
武侯之举蒋琬。方之前人。
有馀地。其在荆南也。
戢兵和众。令行禁止。
理绩为天下最。虽古之羊杜。
无得而踰。今太常荆南之政详矣。
而曰在台司龊龊无匪躬之能者。乃抉瑕掩德之论。
非中适之言也。国家故事。
宰臣之谥。皆有二字。
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吕公文能无害。
武能禁暴。贞则干事。
忠则利人。盛烈宏规。
不可备举。传叙八元之德。
忠肃恭懿。若以美谥拟于形容
谥吕公曰忠肃。谨议。
駮论自徒已下罪人并徙边州议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臣伏以徙置边州者。流之异名。
流罪者有三等。一例移配。
或恐未当。其死罪。
除杀人之外。有十恶重罪。
造伪刻印。并主典伪印。
及强盗光火等。若一切免死徙边。
即于法太轻。不足惩戒。
其徒罪条目至多。或斗殴争竞。
小有伤损。或夫妻离异。
不犯义绝。或养男别姓。
或立嫡违式。或私行度关。
或相冒合户。如此之类。
不可悉数。令一切徙边。
与十恶造伪同等。即轻重悬殊。
又准刑部格。京城县杂。
愆犯百端。触网陷刑。
徒罪偏广。若皆送覆。
系滞实多。其徒已下罪。
非除免官当及敕杖者。宜准外州例。
州县量事处分。今若天下徒罪。
悉申所司。皆从谳报。
法司断结。准式有程。
州县禁囚。动盈千百。
计天下每月徒配。必不啻五六千人。
此则百姓动摇。刑章紊挠。
又边州及近边犯死及徒流者。复何以处之。
伏请下删定使详覆。然后施行。
大唐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和尚讳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闻于中夏。故不书。元宗烛知至道。特见高仰。讫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以元言德祥。开右至尊。代宗初。以特进大鸿胪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皆牢让不允。特锡法号曰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夏六月癸未灭度京师大兴善寺代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之时。复遣中谒者赍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词深切。嘉荐令芳。礼冠偫伦。举无与比。明年九月。以舍利起塔于旧居寺院。和尚性聪朗。博贯前佛万法要指。缁门独立。邈荡荡其无双。稽夫真言字义之宪度。灌顶升坛之轨迹。即时成佛之速。应声储祉之妙。天丽且弥。地普而深。固非末学所能详也。敢以概见。序其大归。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龙猛又数百岁。传于龙智阿阇黎。龙智传金刚智阿阇黎金刚智东来。传于和尚和尚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攉十八会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貤于和尚。凡六叶矣。每斋戒留中。导迎善气。登礼皆答。福应较然。温树不言。莫可记已。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视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吴鼓骇。
以定力对之。未移晷而海静无浪。
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烛之瑞。
其殁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异。
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饰供具。
坐道场。浴兰焚香。
入佛知见。五十馀年。
晨夜寒暑。未曾须臾有倾欹懈倦之色。
过人绝远。乃如是者。
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
沙门惠朗。受次补之记。
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
绍六为七。至矣哉。
于戏法子。永怀梁木。
将纪本行。托余勒崇。
昔承微言。今见几杖。
光容渺漠。坛宇清怆。
篹书昭铭。小子何让。
铭曰。呜呼大士。
右我三宗。道为帝师
秩为仪同。昔在广成
轩后顺风。岁逾三千。
复有肃公。瑜伽上乘。
真语密契。六叶授受。
传灯相继。述者牒之。
烂然有第。陆伏狂象。
水息天吴。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寂然感通。
其可测乎。两楹梦奠。
双树变色。司空宠终。
辩正旌德。天使祖祭。
宸衷悽恻。诏起宝塔。
旧庭之隅。下藏舍利。
上饰浮屠。迹殊生灭。
法离有无。刻石为偈。
传之大都。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已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