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玄宗唐 682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67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终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2—767 俗姓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存诗2首,见乾隆《温州府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蚤年依乡里永定山宝寿寺之常静师出家。
禀具之后。
游学遍诸方。
受法印于江陵朗禅师室中。
复移锡紫金山
结宇以习智观。
且以淑群众。
先是其山多虎暴。
自宗之来。
暴遂绝。
一日方拥徒说法。
忽一老父趋进拜跪如礼。
宗问为谁岂误耶。
何素未尝交接。
而见敬如此。
其必有说焉。
老父曰。
予前生以罪业。
堕身虎中。
苟非禅师教化。
则愈益啖噬物类。
报地狱矣。
兹幸获遂天趣。
宁不知所自而忘。
忽其致谢哉。
语讫隐去。
大历二年告灭。
春秋八十六。
释玄宗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照。
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
若真金之就冶焉。
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见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避苛政者哭妇堪哀。
卜居哮㘚绝迹。
自迩入山者无惮矣。
一日禅徒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问。
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化矣。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
立碑存焉。
释玄宗
俗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
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
既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
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卜居哮㘚绝迹。
入山者无惮焉。
一日禅从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问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
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崔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中,历荆州郡司马监察御史
官至左谏议大夫
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二、《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
全唐诗》存诗1首。
开元朝官荆州司马
僧神会盛唐 686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
襄阳人
俗姓高
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慧能,受“顿悟”说。
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
后于洛阳慧能学说。
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
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
肃宗为造荷泽寺洛京,故又名“泽大师”。
卒谥真宗大师
有《显宗记》等。
神会俗姓高氏
襄阳人
幼投本郡国昌寺。
依颢元禅师出家。
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
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
肃宗朝敕入内供养。
又敕住西京河泽寺。
上元元年卒。
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
襄阳人
资性惇明。
年方幼学。
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
受经具戒特异群类。
能禅师
弘唱心法于岭表。
闻而乐之。
竟往无复沮。
及见。
曰。
从何所来。
曰无所从来。
曰如是则汝且归去。
曰亦无所归。
曰太茫茫生。
曰身现在路。
曰犹未到在。
曰曾不滞留。
于是居曹溪者数载。
开元八年
诏配南阳龙兴寺
后复开导洛阳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两京之间。
皆神秀化地也。
普寂又秀之嗣。
世谓之北宗。
普寂之门绝人迹。
则南北之宗。
各树党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毁誉交起。
天宝初
御史卢奕奏。
聚众图不轨。
诏辨对。
卒无他。
均州
二年
又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举兵内向。
陷两京。
车驾幸蜀。
郭子仪
以天下副帅禄山
大农空乏。
军兴绝资费。
右仆射裴冕策以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坛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给国用。
会由是获主洛阳事。
其所输入尤多。
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
将作大匠
造禅宇于荷泽。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与门人嘱别。
俄避席望空顶礼。
归方丈。
是夕卒。
寿九十三。
建塔葬洛阳宝应寺
谥真宗
塔号般若。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
诬奏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
厥性惇明。
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东乡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朝官江陵少尹
有《周易物象释疑》。
助。
开元朝官江陵少尹
高继冲五代末宋初 938 — 97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继冲 962年—963年
建隆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三年—四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8或943—973 【介绍】: 五代末宋初荆南国君字成和,一作赞平
高保融子。
叔高保易卒,为荆南节度使
湖南张文表为乱,宋太祖慕容延钊讨之。
延钊假道荆南,约兵过城外。
继冲出逆于郊,而延钊前锋遽入城。
继冲即纳印降宋。
在位仅数月,荆南遂亡。
宋太祖授为马步都指挥使
乾德元年,拜武宁军节度使,镇彭门凡十年卒。
王丘盛唐 ? — 7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 【介绍】: 相州安阳人字仲山
王同皎侄。
年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专经,而独属文。
及冠,举制科中第,授奉礼郎
历官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
出为怀州刺史
入为礼部尚书,致仕。
卒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 又作王邱字仲山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11岁擢童子科。
弱冠,举制科,授奉礼郎
长安中,自偃师主簿监察御史
开元初,为考功员外郎,进司封郎中,迁紫微舍人吏部侍郎
十年(722),拜尚书右丞,后转黄门侍郎
十二年出为怀州刺史
十四年,入迁尚书左丞
父丧服除,为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为御史大夫,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
礼部尚书致仕。
天宝二年(743)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
气象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苏颋《授王邱主爵郎中等制》、《唐摭言》卷六。
全唐诗》存诗3首。
字仲山
光禄卿同皎从子。
年十一擢童子科。
他童皆诵经。
属文。
由是知名。
及冠举制科。
奉礼郎
开元中累拜黄门侍郎御史大夫
太子宾客
袭父爵宿预男
以疾徙礼部尚书
天宝二载卒。
荆州大都督
谥曰文
毛钦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荆州长林人字杰号云梦子
玄宗开元时,入京求仕,不得意,曾上书卢藏用
工文章。
有集,已佚。
一名钦
又号云梦子
荆州长林县人
崔翘盛唐 ? — 7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 【介绍】: 齐州全节人
崔融子。
武后大足元年,登拔萃科
玄宗开元二年,复登良材异等科。
累迁司封员外郎考功郎中中书舍人
二十七年,擢礼部侍郎,三知贡举
大理卿奉使诸道黜陟官吏。
天宝初,为河南太守河南道采访使,入为尚书右丞、迁左丞
七载,为礼部尚书、东都留守封清河公
卒谥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
崔融之子。
武后大足元年(701)拔萃科玄宗开元二年(714)又中良材异等科。
开元中,累迁司封员外郎考功郎中中书舍人
开元二十七年任礼部侍郎,三知贡举
天宝初滑州刺史,转河南郡太守,迁尚书右丞
四载(745)转尚书左丞七载礼部尚书、东都留守
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成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崔融》、《唐语林》卷八、《唐诗纪事》卷一四。
全唐诗》存诗3首。
清河武城人
礼部尚书东都留守
孟浩然盛唐 689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
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
王昌龄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
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
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
二十二年二十四年间,韩朝宗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二十五年张九龄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
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
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
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
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
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开元间长安,应进士试不第。
自洛之越,漫游江、淮、、越、湘、赣等地。
襄阳
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
次年归里。
二十八年王昌龄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
寻病卒。
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后应进士不第,赴吴越一带漫游,以隐士终生。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襄阳集》。
曾多次过江夏(今武昌),在黄鹤楼宴客送友,饮酒赋诗。
黄鹤楼诗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别流人》《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归鄂渚》等。
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四首。
作品评论
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
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
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风送香气,露滴清声”。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
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臞翁诗评》
孟浩然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生成语难得。
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唐诗品》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馀。
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
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
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点唐诗正声》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
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钟云: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便门?
右丞诗,虽欲窃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
此王、孟之别也。
何景明语: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时闲澹颇自成局。
王世贞语:孟襄阳才不足半摩诘,特善用短耳。
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
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诗源辨体》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
《诗源辨体》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
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诗源辨体》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
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
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
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
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
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
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
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
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
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
浩然如“云海访瓯闽”、“沿溯非便习”、“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处”、“府寮能枉驾”、“敝庐在郭外”、“闻君息阴地”、“与君园庐并”、“去国已如昨”、“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遑遑三十载”、“南国辛居士”、“旧国余归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神会兴到,随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
至如“欣逢柏台旧”、“义公习禅寂”、“支遁初求道”、“龙象经行处”等篇,则皆幽远清旷,以丘壑胜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骚坛秘语》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
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唐诗归折衷》
孟诗以清胜,其入悟处,非学可及,吴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
《唐诗归折衷》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馀味。
《古欢堂集杂著》
襄阳(五律)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孟浩然诸体似乎澹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
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
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唐诗别裁》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
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唐诗别裁》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较之储生,尤为神足。
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
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
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
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唐宋诗举要》
姚曰:孟公高华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处则过之。
《历代五言诗评选》
传言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
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独妙。
虽气象请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
苏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武功人
玄宗开元中曾任记室参军从军赴边。
后为左拾遗
工部郎中出为荆南府司马
工诗,有名当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
玄宗时曾任记室参军从军边塞。
左拾遗,累迁工部郎中,后出为荆南府司马
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国秀集》目录、《元和姓纂》卷三。
善诗,有诗名于当时。
芮挺章曾选其诗入《国秀集》。
与诗人杜审言孙逖有交。
审言有《赠苏绾书记》诗,有《送苏郎中绾出佐荆州》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元宗朝为记室参军
韦陟盛唐 696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60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殷卿
韦安石子。
袭封郇国公
有文采,善隶书。
张九龄中书令,引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文诰,时号得才。
后为礼部侍郎,于鉴裁尤长。
吏部侍郎,铨综号为公平
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
玄宗天宝中入考,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使人诬之,贬平乐
肃宗即位,除御史大夫,兼江东节度使
乾元初礼部尚书东京留守,后迁吏部
素有台辅之望,为李、杨所挤而不得志,忧愤成疾卒。
字殷卿
宰相安石子。
十岁授温王东阁祭酒朝散大夫
肃宗朝为吴郡太守
永王璘兵起。
招谕
乃授御史大夫江东节度使
事平。
御史大夫
吏部尚书
卒年六十五。
荆州大都督
永泰元年尚书左仆射
谥忠孝
张朏盛唐 696 — 7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51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朏
张柬之侄。
中宗初,因伯父柬之功,授荆州参军
韦后专权,贬抚州参军
睿宗时,起试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末,累迁渠州刺史
天宝间,历任涪陵零陵临川新定郡太守,所至以清廉称。
释慧空唐 696 — 7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崔氏
江陵人
父任陕之灵宝县
不幸而卒干官下。
居忧。
乃投回銮寺沙门恒超出家。
以报罔极之德。
未几试经合格。
听习敏利。
因入嵩少寂禅师法会。
而获记莂焉。
州帅元公。
颇知归向。
召之。
屡以疾辞。
代宗皇帝
闻其名。
诏居京师广福寺
朝廷倾信。
久之终于寺。
春秋七十八。
大历八年九月四日
遂迁全身于塔。
释慧空
姓崔
江陵人也。
家世儒雅奕叶缨緌。
父任陕服灵宝县
丁艰天属。
坚请入门庸报乳哺重恩。
乃投回銮寺恒超下。
授受经业三载诵通。
及格蒙度听习敏利。
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
豁如开悟。
乃回三峰于仙掌间。
有道流绸缪论道。
薄暮方散非止一过州帅元公。
颇知归向召之。
多以疾辞。
或至必登元席。
代宗皇帝闻其有道。
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
朝廷公卿罔不倾信。
后终于寺。
春秋七十八。
大历八年癸丑九月四日
全身坚固而迁塔焉。
次南岳东台释元观
姓袁氏
长安人也。
父为河中府
母兄为沙门甚敦道化。
幼龄聪慧风标秀举有成人之度。
因劝其出家。
乃投兴善寺
诵经通利
五年得度。
乃于律部俱舍二本涣然条理。
后出游方登诸禅会。
明悟真性如醒宿酲。
遂趋衡山东台而止。
其道弥昌冥有所感。
恒得神人密送供施。
随其众寡不闻有阙。
忽一日神现形再拜曰。
我是此山檀越。
常送薄供者。
我身是也。
问汝何业所致。
曰我前身曾称知识。
体悟匪全妄受信施。
坐此为神。
偶师居此。
我曹馈粮粗副私愿。
今二十年已足。
得遂超度。
故来决别也。
化缘斯极。
嘱累禅徒而终。
春秋七十九。
太和四年十月二日迁塔焉。
韩朝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长安人
韩思复子。
历迁左拾遗荆州刺史
喜识拔后进,士人咸归重之。
李白尝与书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荆州
玄宗开元中,为襄州刺史
州有昭王井,传言汲者必死,朝宗移书谕神,自是饮者无恙,人号韩公井。
天宝初,除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门,汇为潭,以通西市木材。
寻出为高平太守
时讹言兵当兴,衣冠潜为避世计,朝宗亦庐终南山
帝怒,贬吴兴别驾,卒。
朝宗
太子宾客思复子。
天宝初京兆尹
出为高平太守
吴兴别驾卒。
李璘盛唐 ?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 【介绍】: 宗室。
玄宗第十六子。
少失母,肃宗自养视之。
聪敏好学,貌陋。
封永王,遥领荆州大都督改名璘
安禄山反,诏为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
有窥江左之意,起兵未久而败,中矢而卒。
元宗第十六子。
开元十三年封永王
遥领荆州大都督
开府仪同三司
安禄山反。
赴镇。
又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道节度使
江陵
募士得数万。
遂有窥江左意。
吴郡采访使李希言平牒
怒。
乃袭希言
肃宗宦者啖廷瑶等招谕之。
惧。
奔岭外。
大庾岭
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王维盛唐 701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
玄宗开元进士擢第
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
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
乱平,责授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
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节度判官
天宝初,入为左补阙
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
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
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
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
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
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
天宝末,为给事中
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
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有《阳关曲》等词。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
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康太守》。
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摩诘
太原祁人
河东
开元九年进士
右拾遗
三迁吏部郎中
天宝末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
为贼所得。
伪病瘖。
拘于普救寺
迫以伪署。
贼平。
陷贼官三等定罪。
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
肃宗嘉之。
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
乃责授太子中允
乾元元年尚书右丞
二年卒。
作品评论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
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
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
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
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
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
“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
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
“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
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
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
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
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
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
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
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
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
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
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
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
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
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
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
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
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
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
一变而入、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
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
当分别观之。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
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
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
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
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
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
政如同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
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
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
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
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
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
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
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魏仲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涿州钜鹿人
玄宗时,历任比部员外郎
天宝间,任华州刺史
十五载,任梁州长史
肃宗至德二载,自将作少监,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官至荆南节度使
仲犀
元宗朝官比部员外郎
出为华州刺史
江陵史荆南节度使
薛据盛唐 701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宝鼎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
后隐终南山
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
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韩愈国子助教河东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
自伤不皂达,因著《古兴》诗云:“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道在君不举,功成嗟何及!
”怨愤颇深。
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又“孟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可谓旷代之佳句。
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
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
《历代五言诗评选》
水部骨鲠有气魄,诗遒劲雄浑。
僧守直唐 700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
杭州钱塘人
俗姓范字坚道
苏州支研寺出家。
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
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
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
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
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
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
姓范氏
钱唐人
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
既薙染。
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
受具戒。
登坛之夕。
独见光长丈馀。
久之乃灭。
盖其得戒之相也。
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
乃遍礼天下圣迹。
以博所闻见。
寻从无畏三藏。
受菩萨戒。
普寂大师
传楞伽心印。
讲起信论二十过。
南山律抄四十过。
始愿诵华严经。
即于中夜梦。
神人以一珠施之。
觉而惘然。
如珠在握。
旋入五台山中。
揽阅凡二百过。
以毕其愿。
且披大藏三过。
开元二十六年
诏举高行。
因隶贯庐山大林寺
大历二年
移藉天竺灵隐峰。
五年三月
寓止龙兴净土院
谓其徒曰。
夫至德之人。
乘如而来。
乘如而去。
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
岂足以同语此哉。
以其月之二十九日
告终。
寿七十一。
腊四十五。
建塔以窆。
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释守直
字坚道
钱塘人也。
姓范氏
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
礼既冠众君子器之。
夙有丘园之期。
不顾玄纁之锡。
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
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
持久方灭。
盖得戒之验也。
后抵江陵依真公。
三年练行。
寻礼天下二百馀郡。
圣迹所至无不至焉。
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
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
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
南山律钞四十遍。
平等一雨大小双机。
在乎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
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
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
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
追夙心也。
宏览大藏经三过。
广正见也。
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
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
后移籍天竺灵隐峰。
时大历二年也。
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
谓左右曰。
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
示其心然也。
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
吾景落岂淹久也。
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其间临坛度人多矣。
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
昼公著塔铭云。
赵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州天水人
玄宗开元中,官监察御史,历江陵安邑县令
坐事废归田园。
天宝中杨国忠为相,复历御史台尚书郎,为淮阴太守
十四载,迁宣城太守封清水县开国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