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定隋至初唐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润州丹阳人
本学《成实》,博综有功,后弃而归依禅宗。
初栖钟山林阜,独处修禅,数年不涉村邑。
隋文帝召住长安庄严寺,欲待以师礼,拒之。
炀帝大业末,迁居终南山太和寺。
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丹阳人
始学成实。
讨索劳剧。
遂感风疠。
因叹以为形既癈于世矣。
盍亦归心禅寂乎。
钟山
日啜粳米白粥一杯。
常坐不卧。
以待殂殒。
阅数年。
所苦悉瘥。
支体面目。
一时光洁。
须发并生。
而眉特秀异。
长可寸许。
室中虎迹成蹊。
略无詟忤。
或想虑乍浮。
则通夕游步。
不间榛莽。
犷兽鸷禽。
见等同类。
隋初诏住京师新道场。
不赴。
既而又诏。
授上归戒。
亦辞不赴。
尝伤寒剧甚。
而悉屏饮食。
危坐如故。
至三日。
弟子保恭恐其殆。
请稍以饮食自持。
亟挥去。
徐曰。
以法为药。
顾不可欤。
满七日所苦顿痊。
大业之季。
徙居终南太和寺。
盗夜入其室。
定坐不为动。
盗曰。
岂闻世有奴贼乎。
定曰。
吾郎贼且不惧。
况奴贼哉。
盗剥其衣。
即脱予。
无吝色。
将挽取其所坐毡。
定辄不肯。
曰吾一冬惟赖此尔。
乡欲持去。
宁杀我。
盗相视而止。
武德七年六月
以微疾坐逝。
寿八十馀。
僧定
丹阳人
本学成实。
博综有功。
讨击既繁便感风疠。
乃惟曰。
形异同伦学当徙辙。
遂屏绝还顾归宗禅府。
初栖钟山林阜独静空斋。
侍者道游供给左右。
唯以粳米白粥日进一杯。
馀则系念相续不愧空景。
经于数年不涉村邑。
游仞定心更增幽绩。
故使门牖重隐吐纳自新。
墙宇崇峻违顺斯薄。
微诚获应故所苦忽销。
致令身首面目一时圆净。
鬓眉并生有逾恒日。
虽福感所及仪貌倍常。
而双眉最浓可长数寸。
苍赤通颜乃成奇异。
定既属斯灵瑞翘厉晨夕。
山中多虎踪迹成蹊。
本性仁慈来入于室。
床前庭下惟繁虎迹。
或禅想乍浮未能安静。
便通夜山行无问榛梗猛兽鸷鸟见等同群。
而定安之若游城市。
其含育之感不可类也。
隋文于西京造寺。
远召处之。
业定之心无庸世务。
至于受戒师礼毕志岠违。
预在尊严闻便避隐。
尝遇伤寒通身蒸热。
遂如常跏坐断食三日。
沙门保恭道场上首。
定之徒也。
亲喻令食。
答曰。
疾势将陵
命非可保。
应以法援。
何用食为。
便闭口静坐。
七日既满所苦顿痊。
其立操要心为此类也。
大业末岁。
南山大和寺。
群盗来劫。
定初不怖。
盗曰。
岂不闻世间有奴贼耶。
定曰。
纵有郎贼。
吾尚不怖。
况奴贼耶。
因剥其衣服曾无吝色。
至于坐毡将欲挽掣。
定捉之曰。
吾仰此度
卿今将去。
命必不济。
乍断吾命于此。
毡不可离吾命也。
群贼相看便止之。
武德七年六月因有少疾。
跏坐如常。
不觉已逝。
春秋八十馀矣。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镇子。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第十四年博学宏词科
集贤殿正字,调蓝田,拜监察御史里行
王叔文友善。
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
叔文败,宗元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
又工诗,风格清峭。
有《柳河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二年秘书省校书郎
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
三年后调蓝田
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
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
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
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
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
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
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
苏轼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
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
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
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
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卒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
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
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
有《柳宗元集》三十卷。
今有《柳河东》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
坐党王叔文邵州刺史
再贬永州司马
柳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卒。
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
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
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
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子厚永、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
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
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
”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韩、齐名,然乃本色诗人。
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
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柳柳州精绝工致,古体尤高。
世言韦、,韦诗淡而缓,诗峭而劲。
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
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
《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
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
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
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
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
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
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者,之胜刘,又不但诗文。
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
……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
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
《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主要活动
  • 793年,进士
  • 798年,宏词科
  • 798年-80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集贤殿书院正字,在长安,第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 801年-803年,京畿道京兆府蓝田(陕西蓝田),县尉,自集贤殿书院正字调蓝田尉
  • 803年-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监察御史里行,自蓝田尉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礼部员外郎,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崩,二十六日,顺宗即位;二月,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等,开始永贞革新。时王叔文所交颇多知名之士,宗元受其赏识,自监察御史里行迁礼部员外郎
  • 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九月十三日,坐交王叔文,自礼部员外郎贬韶州刺史
  • 805年-815年,司马,十一月,赴贬地韶州未至,再贬永州司马。赴永时,其母及从弟宗直、表弟卢遵皆相从
  • 815年-81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刺史,三月,再贬柳州刺史。时刘禹锡授播州刺史,宗元以播州远,刘禹锡有老母奉养,力请互易。适裴度为刘禹锡请移近处,改授连州,乃罢
释法敏隋末唐初 570 — 645年8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茅山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茅山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项上。
长七尺许。
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
陈叔达隋末唐初 572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达 582年—589年 陈宣帝第十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唐人字子聪
南朝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入隋久不得官。
炀帝大业中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李渊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秘。
入唐,授黄门侍郎、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初,累擢礼部尚书
卒谥忠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 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陈顼第十六子。
在陈封义阳王
十余岁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徐陵甚奇之。
都官尚书
隋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归唐,授丞相府主簿
高祖武德中,进黄门侍郎,判纳言,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中,拜礼部尚书
九年(635)卒,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改谥曰忠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叔达太宗朝宫廷诗人,与王绩有交往。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文集15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5卷,疑误),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10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叔达(约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第十七子,封义阳王,官丹阳尹。
年十馀岁,尝侍宴赋十韵诗,援笔而成,徐陵奇之。
,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唐高祖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密
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
贞观中,官至礼部尚书,卒。
有《陈叔达集》十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
叔达字子聪
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
都官尚书
入隋授绛州通守
高祖义师至绛。
以郡归款。
累官侍中
封江国公
贞观中礼部尚书
九年卒。
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
改谥忠
庾敬休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邓州新野人字顺之
庾何子。
进士第,又中宏辞,辟宣州幕府
入拜右补阙起居舍人
召为翰林学士
工部侍郎权知吏部选事,转吏部侍郎
文宗将立鲁王太子,慎选师傅,敬休户部侍郎鲁王傅。
敬休姿容温雅,不饮酒茹荤,不近声色。
官终尚书左丞
有《谕善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顺之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第,又中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辟为宣州从事
累迁右补阙起居舍人
十三年,为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
后迁礼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知制诰
工部吏部侍郎
文宗大和六年(832),以户部侍郎鲁王傅,迁尚书左丞
九年卒,赠吏部尚书
生平散见《唐会要》卷二五、卷三九、卷五六及卷六七,新、旧《唐书》本传,《广卓异记》卷一三。
敬休姿容温雅,襟怀旷达冲淡,能诗善文。
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谕善录》7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敬休字顺之
南阳新野人
进士
宏词登科。
累官工部侍郎
吏部鲁王傅
再为尚书左丞
大和九年卒。
吏部尚书
主要活动
  • 806年,进士、宏词科
罗立言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宣州人
德宗贞元末进士
初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改阳武,迁河阴
政令严明。
又设锁绝汴流,奸盗屏息。
文宗大和中,召为司农卿,累迁京兆少尹
与郑注、李训交好,甘露之变,败,立言亦被族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宣州(今安徽宣城)人。
德宗贞元末进士
魏博田弘正表佐其府,改阳武,以治剧迁河阴
敬宗宝历初检校主客员外郎,为盐铁河阴院官。
文宗大和中,为司农长卿
与郑注、李训厚。
李训引为京兆少尹知府事
甘露之变时被诛。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立言
宣州人
贞元末进士
太和末庐州刺史召为司农少卿
京兆尹知府事
以附李训郑注诛。
主要活动
  • 德宗贞元末,进士
汪华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歙州绩溪人
少以勇侠闻。
隋末,起兵于新安,并有、饶五州,自号吴王,郡内赖以平安者十余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为唐将王雄诞所败,遂降。
总管、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
卒于长安
董平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宣州溧阳人
顺宗永贞进士
累官门下中书侍郎
文宗太和末,与大臣贾□等谋尽除宦官,诈称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视。
事泄,反为宦官捕杀。
史称“甘露之变”。
主要活动
  • 805年,进士
释慧持隋末唐初 575 — 642年8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周
汝南人也。
隋开皇初父守豫章
而生。
机警颖寤。
少游历。
以达其志。
丹阳以息慈。
事开善满法师
诵大品日五纸。
甫弱冠。
身长八尺。
貌雄伟。
威仪整雅。
目不回视。
时称为象王
既而听东安庄法师高丽实法师三论。
兼善老易史。
隋初越公杨素
治兵淮海。
闻其风而造谒焉。
季年天下扰攘。
因避难禹穴
住弘道寺。
盛阐三论大品涅槃华严。
颇复发明老。
如是阅三十载。
常坐不卧勤苦无怠。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且谓弟子曰。
急作食。
吾欲往他方教化。
时至食已。
还房跏趺绳床而逝。
始见者。
以其入定。
三日不敢动。
会稽丞杜伏护。
士也。
每参礼不间内外。
至是忽闻异香。
就视之。
化矣。
大禹山。
寿六十八。
释慧持
姓周
汝南人也。
开皇初年
任豫章太守
因而生焉。
少机警美姿制。
栖游之方欣其言晤。
履历名邦将挹道化。
初达丹阳开善寺
满法师而为息慈。
令诵大品。
日通五纸。
斯经易诵难
而能文句无爽。
时共美之。
年登冠具。
身长七尺色相光伟。
执持威容不妄回视。
故俗又目曰象王也。
乃听东安庄法师
又听高丽实法师三论。
钩探幽极门学所高。
兼善老庄易史。
谈玄之次寄言洗理。
越公杨素治兵淮海。
闻风造展。
叹其清悟曰。
斯寔绝伦之僧也。
隋末避难往越州住弘道寺。
常讲三论大品涅槃华严老。
累年不绝。
立志坚白。
书翰有闻。
不出寺门将三十载。
加坐不卧勤苦至终。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
告弟子曰。
吾欲往他方教化。
急作食。
及时至三下。
前食还房。
加坐绳床敛容而逝。
弟子谓言入定。
三日任之。
会稽丞杜伏护者蔬长斋。
依常参拜闻有异香方知久化。
跏结铿然伸而不得。
乃坐送大禹山。
都督已下玄素万馀人。
悲叹相嗟至于殓所。
春秋六十八矣。
左匡政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泾县人名匡政,以字行。
隋炀帝大业末,起兵乡里,众推为总管
唐高祖武德四年,拜猷州总管,领徽三州
七年辅公祏猷州,乃婴城自守。
事平,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名匡政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
隋炀帝大业末年,起兵于乡里,众推为总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猷州总管,领徽三州
七年辅公祏猷州,乃婴城自守。
事平后,拜宣州都督封戴国公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旧唐书·李大亮》、《新唐书·高祖》、《册府元龟》卷三七三。
嘉庆《泾县志》卷三二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原名难当泾县人,有智力。
隋末率众保乡里,众推为总管
武德中以守城功授宣城大都督,封戴国公
元锡中唐 ? — 8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39 【介绍】: 河南人字君贶
元挹子。
德宗贞元十一年,官协律郎西川节度推官
宪宗元和中,历、苏三州刺史,所至咸有政绩。
十年,迁福建观察使
十四年,移镇宣州
秘书监分司
以赃发贬壁州
官终淄王傅
字君贶
元和九年苏州从事
历淄王傅
衢州刺史
程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休宁人
以勇力闻。
隋末起乡兵据古城岩,推郡人汪华为帅,据、饶、婺六州,称吴王
为唐越国公司马休宁县
范冬芬
冬芬
河内人
宣州刺史
僧玄畅唐 797 — 8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7—875 【介绍】: 唐僧。
宣城人字申之
俗姓陈
年二十往福州兜率戒坛受具足戒。
后游长安,受三学大德,益广见闻。
武宗会昌中废教,上表论谏,并撰《历代帝王录》。
奏上弗听。
宣宗大中中入内讲道,赐紫
懿宗赐号法宝
有《显正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申之
宣城陈氏子也。
甫九龄。
即依泾县水西寺之清逸上人。
教授经法。
年十九。
获薙落。
满岁受具于福州兜率戒坛
尤知究习律藏。
越中之游厌足异闻。
乃趋京师西明寺从慧正师。
遍讨律师宣公行道胜迹。
遂受三学大德之职。
会昌废教。
众议宜上表以谏。
庶几上听而停罢前诏。
于是两街僧录灵宴辩章等。
共推为首。
悉录历代帝王事。
进奏弗听。
大中初
赐紫伽梨。
诏充内外坛大德
咸通间
诏充追福院首领
总持寺维那
署上座。
脩忏悔法。
加佛号一万五千并请以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八卷。
入藏。
诏许之。
乾符初
赐号曰。
法宝。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
寿七十九腊五十九。
其年四月二十五日
窆于长安县高阳小梁村。
四年尚书礼部侍郎崔沆勒文其碑。
次颂德。
释玄畅
字申之
俗姓陈氏
宣城人也。
爰在弱龄便持异操。
戏则聚沙为塔摘叶为香。
年九岁于泾邑水西寺
依清逸上人教授经法。
年十九削发。
二十岁往福州兜率戒坛受具足戒。
听掇律科深得宗旨。
新缯细缕一染色佳。
而往越中求闻异说。
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师旧院多藏毗尼教迹。
因栖惠正律师法席。
自入京华渐萌头角。
京城三学大德益广见闻。
方事讲谈遽钟堙厄则会昌废教矣。
京城法侣颇甚徬徨。
两街僧录灵宴辩章同推为首。
上表论谏。
遂著历代帝王录。
奏而弗听。
由是例从俗服。
宁弛道情。
龙蛇伏蛰而待时。
玉石同焚而莫救。
殆夫武皇厌代宣宗在天。
坏户重开炎岗息炽。
大中中凡遇诞辰入内谈论。
赐紫袈裟充内外临坛大德。
宗钦其宿德蕃锡屡臻。
乃奏修加忏悔一万五千佛名经。
又奏请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八卷。
皆入藏。
时充追福院首领
又充总持寺都维那
寻署上座。
讲律六十座。
度法者数千人。
撰显正记一十卷科六帖名义图三卷三宝五运三卷。
虽祖述旧闻标题新目。
义出意表文济时须。
乾符中懿宗简自上心。
特赐师号曰法宝。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灭。
俗龄七十九僧腊五十九。
弟子赐紫惠柔大德师遂宗绍。
其年四月二十五日
窆于长安邑高阳乡小梁村。
四年丁酉尚书礼部侍郎崔沆交分殊深。
著碑述遗迹焉。
僧元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宗僧人
早年曾游天台山,又历游五岳。
文宗时宣州开元寺许浑有诗相赠。
宣宗大中间住长安左街保寿寺,以文章应制,为内供奉
作诗忆天台昔游,台州司马王谟作诗和之。
又与陈陶为诗友。
事迹散见《丁卯集》、《陈嵩伯诗集》、《宝刻类编》卷八、《古刻丛抄》等。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或曰楚中僧,与许浑同时。
补诗一首。
孟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德州平昌人字迟之
武宗会昌进士
工诗,长于绝句,以风流妩媚、韵律和谐称。
杜牧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迟之(一作叔之,又作须仲,恐均有误),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人。
文宗开成三年(838)宣城,与杜牧有唱和。
武宗会昌五年(845)进士第
后为浙西掌书记,以罹谗罢。
宣宗大中时,为淮南节度使崔郸奏为掌书记
生平散见《金华子》卷下、《唐诗纪事》卷五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
有诗名,尤工绝句。
辛文房称其诗“风流妩媚,皆宫商金石之声”(《唐才子传》)。
张为诗人主客》标举其诗,列孟迟为“高古奥逸主”之升堂者。
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均著录《孟迟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7首。
唐诗汇评
孟迟,生卒年不详,字迟之一云字叔之,平昌(今山东安丘)人。
开成中,游宣城,与杜牧交往。
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
池州,时杜牧池州刺史,复与游,且有诗送。
后为浙西掌书记,以谗罢。
扬州淮南节度使崔铉召为掌书记
后不知所终。
有《孟迟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残句一。
作品评论
孟迟)有诗名,尤工绝句,风流妩媚,皆宫商金石之声。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观贾驰李宣古曹邺刘驾孟迟
杜牧之友善,牧之尝有《池州》诗,其间云:“……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
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主要活动
  • 845年,进士
杜牧唐 803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牧之
杜佑孙。
文宗大和二年进士
初为弘文馆校书郎
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
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
后泽潞平,略如其言。
又曾注《孙子兵法》。
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
京兆万年(今西安)人。
官至中书舍人
人称杜甫为"老杜",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有《八六子》等词。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
晚年居长安城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
曾作《寄牛相公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
)补诗一首。
字牧之
驾部员外郎从郁子。
进士
复举贤良方正
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
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
黄池睦三州刺史
司勋员外郎
吏部
湖州刺史
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
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
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
……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
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
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
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
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
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
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
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
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
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
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
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杜牧之与韩、、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
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
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
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
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
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
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
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
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
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
”亦谓其味耐寻也。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
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
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
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主要活动
  • 828年,进士、贤良方正科
  • 82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三月,在长安。杜牧应制举贤良方正能方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授官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828年-833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市),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随沈传师赴洪州
  • 833年-835年,淮南道扬州(江苏扬州市),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掌书记,四月,沈传师内召为吏部侍郎。杜牧应牛僧孺之辟,赴扬州,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
  • 835年-83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监察御史,杜牧转真监察御史,赴长安供职
  • 837年-838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秋末,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携弟杜顗同往宣州
  • 838年-839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左补阙;史馆修编,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编,但本年并未启程赴京,仍留宣州度岁
  • 840年-84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史官修编,在长安,杜牧为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 842年-84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黄州刺史,杜牧出为黄州刺史,离长安
  • 844年-846年,池州刺史,杜牧赴池州任,道中作诗一首
  • 846年-848年,江南东道润州(江苏镇江市),睦州刺史,杜牧乘船沿江东下,过镇江。有诗一首
  • 848年,江南东道睦州建德(浙江建德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九月初,杜牧自睦州启程赴长安,作诗一首
  • 84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十二月,杜牧至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 849年-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在长安,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正月,杜牧奉诏撰故江西观察使韦丹遗爱碑
  • 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吏部员外郎,在长安,杜牧转吏部员外郎
  • 850年-85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乐游原(陕西西安市),湖州刺史,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有诗感怀
  • 851年,江南东道湖州玲珑山;霅溪馆(浙江湖州市),考功郎中;知制诰,秋,杜牧拜考功郎中、知制诰。罢郡得替后,移居霅溪馆,游玲珑山,有诗一首
  • 85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中书舍人,在长安,杜牧迁中书舍人。见温庭筠诗,赏之。温庭筠致书于杜牧,望其汲引
韩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韩梓材子。
幼随父居越。
文宗大和初进士
初辟沈传师江西宣城二府,又佐唐扶福建幕,官大理评事
府罢,隐居镜湖
高铢观察浙东,欲辟以自佐。
以父没于浙东幕府,不愿复为越宾。
宣宗大中初节度陈许,厚礼辟之。
登朝,历拾遗主客员外郎,出为随州刺史
主要活动
  • 文宗大和初,进士
雍陶中唐 80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成都人字国钧
文宗大和进士
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
张籍王建贾岛姚合等友善。
工诗,多旅游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国钧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寓居成都
文宗大和八年(834)进士第
宣宗大中八年(854)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后辞官归隐庐山
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七。
雍陶姚合殷尧藩贾岛姚鹄刘得仁等诗人交厚。
其诗清丽婉转,时人颇重之。
笔记谓雍陶尝“自比宣城柳吴兴”(《云溪友议》卷上)。
殷尧藩赠诗谓“清婉逼阴、何”,颇能道出其诗之风格。
今人周啸天、张效民有《雍陶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雍陶,生年年不详,字国钓成都(今属四川)人。
少贫。
大和三年,南诏侵,攻陷成都,掳子女工匠数万人,在蜀中,有诗记其事。
后人京,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
曾以侍御佐兖海幕。
大中中,授国子毛诗博士
八年,出刺简州世称雍简州
工于词赋,长于律绝,自比谢朓柳恽
白居易王建贾岛姚合刘得仁、殷尧沈、李廓章孝标无可广宣等交往唱酬。
有《雍陶诗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八年陈宽进士及第
补诗一首。
字国钧
成都人
大和中进士
国子博士出为简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为简州,自比宣城柳吴兴也,宾至则折挫之。
……有冯道明下第,请渴,云:“与员外故旧。
”阍者以道明言启之。
引进诃曰:“与公昧平生,何方相识矣?
道明曰:“诵员外之言,仰员外之德,诗集中日得相见,何隔平生也。
”遂吟曰:“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
”又曰:“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
”又曰:“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
闻吟,欣狎,待道明如晨昔之友。
)工于词赋。
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大和八年陈宽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
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
……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
雍简州矜负好句,为客所窥。
此公工于造联,奈孱于送结,落晚调不振。
《诗学渊源》
雍陶)诗情景俱到,晚唐本色也。
主要活动
  • 834年,进士,陈宽榜进士及第。
  • 847年-851年,河南道兖州(山东兖州),侍御使,在山东兖州州府从事,刘得仁有诗《送雍侍御赴兖州裴尚书命》相送
  • 85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任职国子监
  • 85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尚书员外郎,在长安任职尚书省
  • 85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任职国子监
  • 855年-858年,剑南道北部简州(四川简阳),州刺史,在简州任职州府
赵嘏唐 806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阳人字承祐
武宗会昌中进士第
宣宗大中中渭南
工诗,其诗瞻美而多兴味。
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杜牧因呼之“赵倚楼”。
卒年约四十余岁。
有《渭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852? 字承祐
排行二十二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弱冠前后,曾北至塞上,继游浙东观察使元稹幕,盘桓数年,与幕僚卢简求结识。
元稹移镇武昌乃往客宣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之幕宾。
沈子询从事杜牧友善。
文宗大和六年(832)传师为乡贡进士,乃溯江、汉西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
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第
其间曾南至岭南循州
家于浙西(今江苏镇江),往来浙西、长安间。
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入仕为渭南(今陕西渭南)世称赵渭南
以后之行止及卒年均不可考。
生平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与一五、《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七等。
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行年考》。
诗题材狭窄,内容单薄。
所抒发者,不外于大僚之赞颂,与僧道之往还,故园乡土之怀恋,流落不第之悲哀,以及友朋间之一般酬酢。
诗以七律之造诣较为突出。
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不假雕饰,落去铅华。
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幽远而不至于晦涩。
有“自然英旨”之美。
其《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为“赵倚楼”。
近人段朝端校补《渭南诗集》2卷,补遗1卷。
收入《楚州丛书》。
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全唐诗》存赵嘏诗2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5首,断句7。
唐诗汇评
,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大和开成中,南游淮南吴越,寓居宛陵,干谒元稹沈传师等,与卢弘止、沈述师、杜牧等交游唱和。
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归山阳
大中中任渭南尉,卒,人称“赵渭南”。
工诗,其《长安狄望》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为杜牧激赏,因目为“赵倚楼”。
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后者尚列存于敦煌遗书中。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赵嘏字承佑山阳人
武宗会昌中郑言进士第
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赵嘏多警句,能为律诗,盖小才也。
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
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诗源辨体》
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唐诗归折衷》
虽举进士,尉渭南,而烟霞性成,故其诗曰:“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出世之情,累见乎词,非可强效以欺人也。
赵承祐除“倚楼”之外,尽多佳句,于此偶然得名。
《退馀丛话》
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
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
赵嘏瓦七绝,亦皆清迥,许之匹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承祐七律,清丽挺拔,较胜飞卿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佑诗,七言最多。
七律八十馀篇,独五律寥寥。
虽性有偏好,亦散轶耳。
昔人称其诗赡美多兴味,余谓五言风格尤绝近水部
断为及门第一人。
《东目馆诗见》
赵嘏少古体。
其七律七律,词多散漫,唯五律遒劲。
其源出于王勃、沈侄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
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
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
《昔昔盐》下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
主要活动
  • 844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