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宝安唐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苏州人俗姓夏
亲运土石于嘉兴精严寺,立五台院。
时为僧已八十余年,不衣丝缕,寝卧乱草中。
深明宗旨,示寂后,肉身不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夏氏
姑苏常熟人
薙发。
隶居嘉禾灵光寺
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
五台
见祥光胜迹。
不易具述。
独以南方之人。
有终身未尝一造其地者。
而曾莫之识。
则敬慕之心。
何从而生。
因为聘善工。
模写以归。
广其传。
后无疾而终。
寿百有十八。
腊七十八。
陆亘中唐 765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5—835 【介绍】: 苏州吴县人字景山
宪宗元和三年,策制科第。
历迁万年丞、太常博士
累擢太常少卿,历、苏四州刺史,迁浙东观察使,徙宣歙,所至称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834 字景山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以书判授集贤正字华原
宪宗元和三年(808)登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授万年丞。
元和至文宗大和初,历任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邓州兖州蔡州虢州苏州刺史
大和三年(829)任浙东观察使七年改宣歙观察使
卒于任。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会稽掇英总集》卷八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陆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能诗。
德宗贞元元年进士
宪宗元和中,累官主客郎中户部郎中
十三年,为给事中
穆宗即位,以曾为东宫侍从之臣,赐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嘉兴(今属浙江)人。
德宗贞元元年(785)进士第
贞元中监察御史荆州从事
宪宗元和初侍御史
户部郎中主客郎中
十三年(818)官给事中
穆宗长庆元年(821)赐爵(白居易《崔元备张惟素郑覃陆瀍韦弘景赐爵制》)。
其后仕历不详。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唐诗纪事》卷五九。
全唐诗》存诗1首。
陆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陆□子。
曾任金部员外郎
宪宗元和六年,任左司郎中
历官杭州刺史
陆明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字信夫
陆贽从子。
宪宗元和中,以集贤校理出为奉化
属岁大旱,邻境人相食。
乃辑和其民,散廪粟以给饿者,全活数万人,治行为天下最。
又叠石漳水,凿渠引流,溉田数千顷。
在邑五年卒,民立祠祀之。
殷尧藩中唐 ?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宪宗元和进士
河中节度使赵宗儒幕府,后为福州从事,历永乐县,参湖南观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为同州从事
工诗文。
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赠答甚多,以铿锵蕴藉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
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宪宗元和九年(814)杨汉公荐,登进士第,官协律郎
敬宗宝历中为浙西节度判官
永乐福州从事
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湖南观察使李翱从事
韦夏卿之女流落潭州为舞妓,殷尧藩赋诗相赠,李翱得知,即日择士嫁之,一时传为美谈。
九年同州刺史刘禹锡参佐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五一。
白居易雍陶许浑相唱和。
张为诗人主客》列为广大教化主及门之一。
胡震亨称其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鹳鹊楼》一律,独茂硕而婉,不愧初唐遗则”(《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混入、明人之作甚多。
唐诗汇评
殷尧藩,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士不第。
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
福州从事,入为侍御史
宝历中永乐
大和七八年间,为湖南观察使李翱幕僚
后不知所终。
尧蕃工诗,与姚合贾岛沈亚之鲍溶马戴许浑雍陶、无可等为诗友。
白居易称赏其诗,曹和其《忆江南》三十首。
有《殷尧蕃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诗,馀亦有可断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尧藩登第,许浑赠诗云:“几载闻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远,玩花频醉庾楼深。
寻思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尧藩)工诗文,耽丘壑之趣。
尝曰:“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今有集一卷传世,皆铿锵蕴藉之作也。
殷尧藩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李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士恢
穆宗长庆间海盐
槜李诗系》卷三七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慧壁初唐
释慧壁
姓弘
苏州嘉兴人
爰初胎孕。
母绝辛鯹。
及诞育后生嫌臭味。
故始自孩婴至于七岁。
菜蔬饱腹诸绝希求。
出家依法流水寺岩师明教。
随顺修奉。
冠肇已后。
周游访道无择夷险。
四论三经咨询赏要。
学既明达还延旧居。
四远承风咸来请谒。
门人来去常数百人。
晓夕诲诱乐说无倦。
背不著席四十馀年。
老无久力时抚弯几。
贞观之末年
七十馀。
伊人不远词状罕传。
四远称扬但云不可思议大德也。
至于登机对晤述作宪章。
高轨莫闻。
恐埋诸古。
惜哉。
释慧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苏州嘉兴弘氏。
七岁依流水寺出家。
剃具之后。
访道四方无惮夷险。
三经四论。
咨询老复。
靡所底滞。
乃归乡里。
以勖来学。
常坐不卧。
四十馀年。
老凭曲几。
门徒数百。
诲诱未尝见惓色。
贞观末
七十馀卒。
陆简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陆贽子。
进士第,屡辟使府
文宗大和中,官至仓部兵部曹郎中
钱朗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洪州人字内光
初仕,以五经登科,累官光禄卿
文宗时归隐庐山
吴越国君钱镠迎至临安西府,师礼事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内光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
初习儒业,以五经登科。
文宗朝为安南副都护,后为光禄卿
归隐庐山,从东岳道士得服炼长生,补脑还元之术。
唐末为钱镠礼请至杭州,历20余年始卒。
据云享年达170岁。
续仙传》卷中有传。
槜李诗系》卷三〇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字内光南昌人
少读书,以五经登科,历宦有清直声,官至光禄卿
后隐居庐山,得补脑还元之术。
唐开耀间,居嘉兴魏塘镇之神仙宫,年一百五十馀岁,尸解去。
有遗诗于壁云:
僧德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宪宗元和武宗会昌间在世。
药山惟俨,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
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称华亭和尚又称船子和尚
撰《拨棹歌》三十九首,多歌咏渔人生活以寓禅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宗僧侣药山惟俨法嗣。
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约中唐元和会昌间人。
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因谓之华亭和尚船子和尚
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四有传。
其诗今存40首。
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机缘集》)中凡收39首,多咏歌渔人生活以寓禅理,与张志和《渔父词》句法相同。
五灯会元》、《观林诗话》、《至元嘉禾》、《艺林伐山》等书中亦有引录。
《全唐诗续拾》据以上诸书,收入德诚诗作40首。
德诚东武信人。
初参澧州药山俨禅师
云:“子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
”后乘小舟住秀州洙泾(后析松江),以纶钓舞棹,随缘而度,号船子和尚,传法夹山
遂覆舟而逝。
咸通十年僧藏晖即其处建寺焉。
有《棹歌二十九首》,吕益柔为序而刻之。
今载《机缘集》。
节操高邈。
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
与道吾云岩。
为同道。
交洎离药山
乃谓同志曰。
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
尔率性疏野。
惟好山水。
乐情自遣。
无所能也。
他后知我所止之处。
若遇灵利座主
指一人来。
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
以报先师之恩。
遂分。
秀州华亭
泛小舟随缘度日。
以接四方往来。
人莫知其高蹈。
因号船子和尚
道吾后到京口
夹山上堂。
僧问。
如何是法身。
山曰。
法身无相。
曰如何是法眼。
山曰。
法眼无瑕。
道吾不觉失笑。
山便下座请问。
适来祗对这僧话。
必有不是。
致上座失笑。
望不吝慈悲。
吾曰。
和尚一等是出世。
未有师在。
山曰。
甚处不是。
望为说破。
吾曰。
不须说。
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和尚处去。
山曰。
此人如何。
吾曰。
此人上无片瓦。
下无卓锥。
和尚若去。
须易服而往。
山乃散众束装。
直造华亭
船子才见便问。
大德住甚么寺。
山曰。
寺即不住。
住即不似。
师曰不似。
似个甚么。
山曰。
不是日前法师曰。
甚处学得来。
山曰。
非耳目之所到。
师曰。
一句合头语。
万劫系驴橛。
师又问。
垂丝千尺。
意在深潭。
离钩三寸。
子何不道。
山拟开口。
被师一桡。
打落水中。
才上船师又曰道道。
山拟开口。
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
乃点头三下。
师曰。
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山遂问抛纶掷钓。
师意如何。
师曰。
丝悬绿水浮。
定有无之意。
山曰。
语带玄而无路。
舌头谈而不谈。
师曰。
钓尽江波。
金鳞始遇。
山乃掩耳。
师曰。
如是如是。
乃嘱曰。
汝向去。
直须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吾二十年。
药山
祇明斯事。
汝今既得。
但向深山里。
钁头边。
觅取一个半个接续。
毋令断绝。
山乃辞行。
频频回顾。
师遂唤阇黎
山乃回首。
师竖起桡子曰。
汝将谓别有。
乃覆舟入水而逝。
释藏廙唐 796 — 878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程氏
衢州信安人
蚤岁志求出家。
元和中
长沙岳麓寺
依灵智律师落发。
长庆三年
登具戒于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所。
语同业曰。
教门繁广难寻。
然有总门而不探讨。
是可谓智乎。
于是游湘潭
登龙牙山
马素弟子。
方说法山中。
一日语曰。
蕴界不真。
有生非我。
子之正本。
当何所名。
复从谁得。
于言下领悟。
未几。
会昌之祸于乡里之柯山
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寿。
别于郡之龙兴寺
构禅室以居之。
阅数年至嘉禾
众留居至德伽蓝。
崔公钧守姑苏
久闻名。
邀居南禅院
咸通八年
浙西廉使周公宝
命居招隐寺
秋反嘉禾永安寺。
盖信士吕京。
舍别墅以造者。
乾符中
盗冠充斥。
曰盗终不至此。
后果然。
五年十月十二日
安坐而化。
弟子号哭。
乃复苏。
明年三月望前。
遍别众以逝。
寿八十三。
腊五十六。
释藏廙俗姓程
衢州信安人也。
幼岁神气朗畅貌质魁然。
元和中告亲求出家。
志不可却。
直造长沙岳麓投灵智律师
请事剃染。
智师察其强愿不群。
乃摄度之。
既披法服寻于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受具足尸罗。
长庆三年也。
因听律范旋穷篇聚。
语同业曰。
教门繁广然有总门。
总门之急勿过舍筏。
遂遍参禅宗。
马素门下高足住龙牙山
法器。
异日告之曰。
蕴界不真佛生非我。
子之正本当何所名。
复从谁得。
一言领会千辙同归。
龙牙曰。
我法眼不蒙掩矣。
既遂所求大得安静。
却回柯山
盖避会昌之搜扬也。
至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寿重之。
于州龙兴寺别构禅室延居之。
数年北至嘉禾
信士归依请留住至德伽蓝。
又往姑苏
时崔公钧作守此郡。
名久
请居南禅院
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宝
命住招隐寺
其年秋却返嘉禾
信士吕京舍别墅造今永安院。
时乾符中群寇纷纭禅侣分散。
曰。
盗终不至此。
及期寇从别道行。
果无所损。
其先见如此。
五年十月十二日
满院阴云雉鸣乌噪。
安坐而化。
弟子号哭却稣。
至六年三月中辰前。
别众后终。
享年八十二。
僧腊五十六。
澹交作真赞。
至乾宁中僧神赞进状乞追谥号塔名。
名士吴重裕书碑。
僧允文唐 805 — 8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882 【介绍】: 唐僧。
苏州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
幼通《维摩》、《法华》二经。
十六岁剃度。
年二十三,投嵩山师远和尚,获无作法。
专攻相部律宗及《中观论》。
文宗大和五年南归,寻往杭州天竺寺习讲《大涅槃经》。
开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讲经律。
武宗会昌三年,移静林寺,专讲《涅槃》。
寻被迫返俗。
宣宗时复住开元寺,专讲律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执经
秀州嘉禾朱氏子。
始九岁。
父病且死。
呼而嘱之曰。
我瞑目后。
汝即出家。
无滞俗为也。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阅再稔。
皆通习其句读义理。
或戏问所营何事。
率尔而对曰。
坐莲华台。
作师子吼。
岂非吾辈所当营者。
志学之岁。
乃为薙落。
及登嵩山
远和尚受具。
时年已二十三矣。
于是攻治律部。
兼究中观论指。
寒暑四更。
而性宗相学。
俱造根极。
大和五年
归乡里。
俄闻钱唐天竺寺讲涅槃经。
又往听焉。
开成初
东游台峤。
偶止越之嘉祥寺。
四众请敷经律。
每加策励。
或有感泣者。
会昌三年
迁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会沙汰诏行。
因昼衣缝掖。
夜服伽梨。
以待时变。
大中复法。
获隶名开元寺
七年为寺之耆德。
阐明律要。
乾符三年
始览藏典。
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疾作而逝。
寿七十有八。
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
葬之石奇山。
不封不树。
遵遗命也。
文威仪严整。
凡升座秉麈。
其徒凛有惧色。
则足以窥知其所守矣。
尤好辞章。
无恙日。
白太傅
自著方坟铭。
藏之箧笥。
门人怀益。
后见而悲之。
乃建小塔。
以勒其铭。
而置其旁。
释允文
字执经
姓朱氏
秀州嘉禾人也。
权舆九岁厥父云亡。
然理命舍文奉佛。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敏速之性再稔皆通。
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
或戏问曰。
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
率然对曰。
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
或诃诮之曰。
耆宿前敢尔。
或曰。
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
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
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
时年二十三矣。
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
补衣分卫寒燠四周。
既扣义门必入师室。
玄枢律范尤见精微。
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
既返故乡淹时寝疾。
未遑讲唱。
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
往学焉。
星岁未周锋芒且露。
开成元年因游台峤。
止息越之嘉祥寺。
众藉清芬甄。
命敷其经律。
戢约听徒颇为严毅。
常训之曰。
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
于其形色精进故。
怖畏故。
防守故。
如是方疾得道果矣。
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
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
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属乎武宗澄汰。
例被搜扬。
昼披缝掖之衣。
夜著缦条之服。
罔亏僧行。
唯逭俗讥。
大中伊始。
复振空门。
重整法仪。
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
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
乾符三年丙申秋
罢讲览藏经。
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
享龄七十有八。
法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
遗言不许封树也。
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
暗呜之际人皆披靡。
乃戒威德之若是。
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
讲相疏二十七座。
大经二十五座。
其为人也貌古而脩长。
锐顶而皯黑。
执持密致振鹭在庭。
未足方其洁也。
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
预著方坟铭藏于箧笥。
门人怀益因寻阅籍。
见而悲咽。
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
后门人怀肃思寂。
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
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
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
故熟其事迹也。
僧元慧唐 819 — 8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
吴郡人俗姓陆
文宗开成二年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
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
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
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
平原内史机裔孙也。
父丹。
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
开成元年
京师法空王寺。
师事清进落发。
会昌初
造洹阳。
戒法
即习毗尼部。
寻游五台
睹光相不可纪极。
二年归里。
居建兴寺持三白。
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
五部曼拿罗。
爇香臂上。
五年
诏汰天下僧尼。
遽隐白衣舍。
大中初
诏复教。
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
仍隶业。
奉报恩山佛牙舍利。
且爇香臂上。
以供养焉。
天台石桥之胜。
咸通中
佛中指骨舍利。
反凤翔重真寺。
从往。
爇左手拇指。
口诵法华经。
以谢。
所爇之指。
不踰月而复。
如未尝爇者。
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以疾卒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
备礼葬之吴中
世号三白和尚
释元慧
俗姓陆氏
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
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
即仲子也。
髫龄颖悟长而温润。
畏作枯龟思为瘦雁。
开成二年辞亲。
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
会昌元年恒阳戒法
方习毗尼。
入礼五台
仍观众瑞。
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
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
大中初还入门。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
次往天台山度石桥。
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
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
炼左拇指。
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
乾宁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
报龄七十八。
僧腊五十八。
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
谓为三白和尚焉。
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
如别录也。
系曰。
炼大拇指火尽灰飞。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随生不久如故。
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
何谓三白。
通曰。
事理二种。
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
二身不遍触。
口诵真经。
意不妄缘。
此三明白非黑业也。
故亨此名欤。
僧文喜唐 821 — 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
嘉禾人俗姓朱
七岁出家。
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
懿宗咸通十年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
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
时称禅门真知识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
七岁剃染,遍参诸方。
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
翁踞床指绣墩命坐。
翁曰:“近自何来?
”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翁呼童子致,并进酥酪。
纳其味,心意豁然。
辞退。
翁曰:“童子相送。
问:“此何处?
”曰:“此般若寺
”乃悟翁即文殊也。
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
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言讫,与寺俱隐。
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
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
咸通三年,至洪州仰山
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文喜
”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后筑室千顷山。
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
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跏趺而逝。
白光照室,竹树同色。
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
母方娠梦。
得三蒂吞之。
而产。
孩孺却荤膻味。
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
国盖其舅氏也。
使习经忏。
乃遂薙落。
俄学法华。
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开元寺
即事敷演。
开成三年
登具足戒。
无何属会昌变。
故操行愈益属。
大中初
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
大慈山性空禅师
指使参方。
咸通壬午岁
仰山寂公豫章观音寺
顿契心法。
仰山因令曲知常住。
一日有客比丘
中后求食。
食既尽。
以事冗偶未食。
遂馈客。
顷之仰山问曰。
求食比丘
已證果位。
汝给之否。
答辍已分给之。
仰山曰。
汝得利益。
何可言耶。
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
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
请居龙泉古城院。
居凡十一年
乾符己亥
巢寇掠地馀杭
又徙霅之馀。
不亭避之。
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
光启三年
钱谬始牧
疏以龙泉廨署迎致。
即今之慈光院也。
僧问如何是涅槃相。
曰香烟尽处验。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院主曰。
者师僧患颠。
问如何是自己。
默然。
僧罔措。
再理前问。
曰青天夜蒙昧。
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
威胜军节度使董昌
武肃同表荐。
赐紫衣。
乾宁四年
赐号无著
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坐逝于廨署。
寿八十。
夏六十。
十一月二十二日
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性资纯谨。
至诚可格物。
广明元年夏
螟蝗蔽天下。
则野为之赭。
以柱杖。
标袈裟畎浍中。
厉声叱之。
蝗无下者。
是岁一境之内。
所耕十顷。
为有秋。
将终之时。
方丈发白光。
竹树皆变白。
师名文喜
嘉禾语儿溪人。
姓朱氏
开成年间进具。
初习四分律。
兼讲法华。
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
夜投古寺
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
师皆答已。
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僧曰。
龙蛇混杂。
凡圣同居。
又问多少众。
僧曰。
前三三后三三。
师罔然。
吃茶毕。
令童子送出门。
俄失所在。
但见高林深谷而已。
后参仰山契悟。
命为典座
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
师诃曰。
文殊自文殊。
文喜文喜
遂掌之。
文殊涌空曰。
苦瓠连根苦。
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
却被老僧嫌。
咸通中
筑室千顷山居之。
光启三年
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
赐紫衣及无著号。
光化三年
移住无著院。
是冬夜半告众曰。
三界心尽。
即是涅槃。
趺坐而化。
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
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
释文喜
姓朱氏
嘉禾禦儿人也。
母氏方娠梦吞三蒂。
至诞弥不味荤膻。
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
国即喜之渭阳也。
勒诵经并忏又十卷。
方遂削染。
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
天台文句即时敷演。
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
开成二年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
会昌澄汰变素服。
内秘之心无改。
大中初年例重忏度。
盐官齐丰寺讲说。
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
诲之曰。
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
咸通壬午岁豫章观音院仰山
于言下了其心契。
仰山令典常住。
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
减己食馈之。
仰山预知。
故问曰。
此果位僧求食。
汝供给周旋否。
答曰。
辍己分回施。
曰汝大得利益。
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
筑室居之。
十年馀杭刘严合马。
徵请居龙泉古城院。
十一年
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
避地湖州馀不亭。
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
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
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
慈光院是也。
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
两赐紫衣。
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
光化三年示疾。
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
春秋八十。
僧夏六十。
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
竹树变白。
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
形貌古朴骨强而瘦。
戒德禅门真知识也。
寓居霅川
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
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
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
悉翻飞而去。
十顷之苗斯年独稔。
其感通如此。
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
迁葬之后。
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
宣城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
纵兵大掠。
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
武肃王奇之。
裨将邵志祭。
后重封瘗焉。
无著文喜禅师
五台山求见文殊。
忽见山翁。
著揖曰。
愿见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见。
汝饭未。
著曰未。
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
童子进玳瑁杯。
贮物如酥酪。
著饮之觉心神清朗。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曰。
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曰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著问。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曰众几何。
曰前三三后三三。
遂谈论及暮。
翁命童子引著出。
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
不可再见。
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
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
言讫童子与寺俱隐。
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
白云忽覆之不见。
路审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中,为徐州吏。
十年庞勋军攻克徐州,杀节度使崔彦曾
审中初为彦曾知任,遂赂守卒,敛藏其尸。
后官军攻徐时,审中又率死士开南白门应之,因破庞勋
僖宗时,累官岚州刺史
右羽林将军
中和元年,除杭州刺史,行至嘉兴,闻周宝已入据杭州,惧而还。
中和末,客居鄂州
四年,因刺史崔绍卒,乃募兵三千入据之。
光启二年,为安陆帅周通所攻,遂遁去。
僧文偃南汉 864 — 9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
姑苏嘉兴人俗姓张
韶州云门山光奉院。
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
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
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
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
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
诸书及《焦氏类林其诗偈30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
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
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
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
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
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
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
其作偈句,尤不能测。
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
天下学者望风而至。
汉乾祐二年坐化。
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
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如生,髭发皆长。
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师名文偃
姑苏嘉兴人也。
少依兜率院得度。
性豪爽。
骨面丰颊。
精锐绝伦。
目纤长。
瞳子如点漆。
眉秀近睫。
视物凝远。
博通大小乘。
弃之游方。
初至睦州
闻有老宿饱参。
古寺掩门。
织蒲屦养母。
往谒之。
方扣门。
老宿揕之曰。
道道。
惊不暇答。
乃推出曰。
秦时𨍏轹钻。
随掩其扉。
右足。
老宿名道踪。
黄檗断际禅师
高安米山寺。
以母老东归。
丛林号陈尊宿。
得旨辞去。
雪峰存
存方堆桅坐。
为众说法。
犯众出。
熟视曰。
项上三百斤铁枷。
何不脱却。
曰因甚到与么。
以手自拭其目趋去。
存心异之。
明日升座曰。
南山有鳖鼻蛇。
诸人出入好看。
以拄杖撺出。
又自惊慄。
自是辈流改观。
又访乾峰。
峰示众曰。
法身有三种病。
二种光。
须是一一透得。
更有照用同时。
向上一窍。
乃出众曰。
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
于是乾峰大笑曰。
犹是学人疑处在。
乾峰曰。
子是什么心行。
曰也要和尚相委。
乾峰曰。
直须恁么。
始得稳坐。
应喏喏。
又访曹山章公问。
如何是沙门行。
曰。
吃常住苗稼者。
曰便与么去时如何。
曰汝还畜得么。
曰学人畜得。
曰汝作么畜。
曰著衣吃饭。
有什么难。
曰何不道。
披毛戴角。
即礼谢。
又访疏山仁
问。
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曰请高声问。
即高声问。
笑曰。
今早吃粥么。
曰吃粥。
曰乱叫唤作么。
仁公骇之。
又过九江
陈尚书
而问曰。
儒书即不问。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讲师
如何是衲僧行脚事。
曰曾问几人来。
曰即今问上座。
曰即今且置。
作么生是教意。
曰黄卷赤轴。
曰此是文字语言。
作么生是教意。
曰口欲谈而辞丧。
心欲缘而虑忘。
曰。
口欲谈而辞丧。
为对有言。
心欲缘而虑忘。
为对妄想。
作么生是教意。
尚书无以詶之。
曰。
闻公常看法华经。
是否。
曰不敢。
曰经曰。
治生产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几人退位。
又无以詶之。
呵讥之而去。
曹溪礼塔。
访灵树敏公
为第一座。
先是不请第一座。
有劝请者。
曰。
首座已出家久之。
又请。
曰。
首座已行脚。
悟道久之。
又请。
曰。
首座已度岭矣。
姑待之。
少日至。
迎笑曰。
奉迟甚久。
何来暮耶。
即命之。
不辞而就职。
广王刘王
将兴兵。
决可否。
前知之。
手封奁子。
侍者曰。
王来。
出以似之。
于是怡然坐而殁。
王果至。
已化。
大惊问。
何时有疾。
而遽亡如是耶。
侍者乃出奁子。
如敏所诫呈之。
王发奁得简曰。
人天眼目。
堂中上座。
刘王州牧承范
继其法席。
又迎至府开法。
俄迁止云门光泰寺。
天下学者。
望风而至。
示众曰。
江西即说君臣父子。
湖南即说他不与么。
我此间即不如此。
良久曰。
汝还见壁么。
又曰。
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
如今抑不得已。
且向诸人道。
尽大地有什么物。
与汝为缘为对。
若有针锋许。
与汝为隔为碍。
与我拈将来。
唤什么作佛。
唤什么作祖。
唤什么作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我与么道。
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
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
闻与么道。
把脚拽向阶下。
有什么罪过。
虽然如是。
据个什么道理。
便与么。
莫趁口快。
向这里乱道。
须是个汉始得。
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
没去处。
打脚折。
有什么罪过。
即与么。
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
待老汉答一转了。
东行西行。
又曰。
尽乾坤一时将来。
著汝眼睫上。
汝诸人闻恁么道。
不敢望汝出来。
性燥把老僧打一掴。
且缓缓。
子细看。
是有是无。
是个什么道理。
直饶汝向这里明得。
若遇衲僧门下。
好槌脚折。
又曰。
三乘十二分教。
横说竖说。
天下老和尚
纵横十字说。
与我拈针锋许。
说底道理来看。
与么道。
早是作死马医。
虽然如此。
且有几个到此境界。
不敢望汝言中有响。
句里藏锋。
瞬目千差。
风恬浪静。
又曰。
我事不获已。
向汝道。
直下无事。
早是相埋没也。
更欲踏步向前。
寻言逐句。
求觅解会。
千差万别。
广设问难。
嬴得一场口滑。
去道转远。
有什么歇时。
此个事。
若在言语上。
三乘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
因什么道。
教外别传。
若从学解机智得。
只如十地圣人。
说法如云如雨。
犹被佛呵。
谓见性如隔罗縠。
以此故知。
一切有心。
天地悬殊。
虽然如是。
若是得底人。
道火何曾烧口。
终日说事。
何曾挂著牙齿。
何曾道著一字。
终日著衣吃饭。
何曾触一粒米。
挂一缕丝。
然犹是门庭之说。
须是实得与么。
始得。
若约衲僧门下。
句里呈机。
徒劳伫思。
直饶一句下。
承当得。
犹是瞌睡汉。
以足跛。
尝把拄杖行见众。
方普请举拄杖曰。
看看北郁单越人
见汝般柴不易。
在中庭里。
相扑供养汝。
更为汝念般若经曰。
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众环拥之。
久不散。
乃曰。
汝诸人。
无端走来。
这里觅什么。
老僧只管吃饭屙屎。
别解作什么。
汝诸方行脚。
参禅问道。
我且问汝。
诸方参得底事。
作么生。
试举看。
于是不得已。
自诵三平偈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回视僧曰。
唤什么作见闻。
又曰。
无馀声色可呈君。
谓僧曰。
有什么口头声色。
又曰。
个中若了全无事。
谓僧曰。
有什么事。
又曰。
体用无妨分不分。
乃曰。
语是体。
体是语。
举拄杖曰。
拄杖是体。
灯笼是用。
是分不分。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又至僧堂中。
僧争起迎。
立而语曰。
石头道。
回互不回互。
僧便问。
作么生是不回互。
以手指曰。
这个是板头。
又问作么生是回互。
曰汝唤什么作板头。
永嘉云。
如我身空法亦空。
千品万类悉皆同。
汝立不见立。
行不见行。
四大五蕴。
不可得。
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
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
唤什么作饭。
何处更有粒米来。
僧问。
生法师曰。
敲空作响。
击木无声如何。
以拄杖空中敲曰。
阿耶阿耶。
又击板头曰。
作声么。
僧曰。
作声。
曰这俗汉。
又击板头曰。
唤什么作声。
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
赴广主诏。
至府留止供养。
九月甲子
乃还山。
谓众曰。
我离山得六十七日。
且问汝。
六十七日事作么生。
众莫能对。
曰。
何不道。
和尚京中吃面多。
闻击斋鼓曰。
鼓声咬破我七条。
乃指僧曰。
抱取猫儿来。
良久曰。
且道鼓因甚置得。
众无对者。
乃曰。
因皮置得。
我寻常道。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尽大地是个法身。
枉作个佛法知见。
如今拄杖。
但唤作拄杖。
见屋但唤作屋。
又曰。
诸法不异者。
不可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为无异者哉。
但长者长法身。
短者短法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举拄杖曰。
拄杖子不是常住。
忽起立。
以拄杖系绳床曰。
适来许多
贬向什么处去也。
灵利底见。
不灵利底著我热谩。
契悟广大。
其游戏三昧。
乃如此。
而作为偈句。
尤不能测。
如其纲宗偈曰。
康氏圆形滞不明。
魔深虚丧击寒冰。
凤羽展时超碧汉。
晋锋八博拟何凭。
又曰。
是机是对对机迷。
辟机尘远远尘栖。
久日日中谁有挂。
因底底事隔尘迷。
又曰。
丧时光。
藤林荒。
徒人意。
滞肌尪。
又曰。
咄咄咄。
力㘞希。
禅子讶。
中眉垂。
又曰。
上不见天。
下不见地。
塞却咽喉。
何处出气。
笑我者多。
哂我者少。
每顾见僧即曰。
鉴咦。
而录之者。
曰顾鉴咦。
德山密禅师
删去顾字。
但曰鉴咦。
丛林目以为抽顾颂。
北塔祚禅师作偈曰。
云门顾鉴笑嘻嘻。
拟议遭渠顾鉴咦。
任是张良多智巧。
到头于是也难施。
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
坐化而示。
即大汉乾祐二年也。
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
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
以拂子招曰。
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
我在塔久。
可开塔乎。
奉使韶州
监修营诸寺院。
因得绍庄之语。
奏闻奉圣旨。
韶州梁延鄂至云门山
启塔见颜貌如昔。
髭发犹
具表以闻。
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
供养月馀。
送还山。
仍改为大觉禅寺
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
余读云门语句。
惊其辩慧涡旋波险。
如河汉之无极也。
想见其人。
奇伟杰茂。
如慈恩大达辈。
及见其像。
颓然伛坐胡床
广颡平顶。
类宣律师
奇智盛德。
果不可以相貌得耶。
公之全机大用。
如月临众水。
波波顿见。
而月不分。
如春行万国。
处处同至。
无迹。
盖其妙处。
不可得而名状。
所可知而言者。
春容月影耳。
呜呼。
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嘉兴人也。
姓张氏
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
禀具于毗陵坛。
侍澄数年。
探穷律部。
以己事未明。
往参睦州
州才见来。
便闭却门。
师乃扣门。
州曰谁。
师曰。
某甲。
州曰。
作甚么。
师曰。
己事未明。
乞师指示。
州开门。
一见便闭却。
师如是连三日扣门。
至第三日。
州开门。
师乃攞入。
州便擒住曰。
道道。
师拟议。
州便推出。
秦时𨍏轹钻。
遂掩门。
损师一足。
师从此悟入。
州指见雪峰
师到雪峰庄。
见一僧。
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
僧曰是。
师曰。
寄一则因缘。
堂头和尚
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僧曰得。
师曰。
上座到山中。
见和尚上堂。
众才集。
便出握腕立地曰。
这老汉项上铁枷。
何不脱却。
其僧一依师教。
雪峰见这僧与么道。
便下座。
拦胸把住曰。
速道速道。
僧无对。
峰拓开曰。
不是汝语。
僧曰。
是某甲语。
峰曰。
侍者将绳棒来。
僧曰。
不是某语。
是庄上一浙中上座。
教某甲来道。
峰曰。
大众去庄上。
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师次日上雪峰
峰才见便曰。
因甚么得到与么地。
师乃低头。
从兹契合。
温研积稔。
密以宗印授焉。
师出岭。
遍谒诸方。
覈穷殊轨。
锋辩险绝。
世所盛闻。
后抵灵树。
冥符知圣禅师首座之说。
知圣住灵树二十年。
不请首座
常云。
首座生也。
首座牧牛也。
首座行脚也。
一日令击钟。
三门外接首座
众出迓。
师果至。
直请入首座寮解包。
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
开堂日主亲临曰。
弟子请益。
师曰。
目前无异路。
因问诸人从上来。
有甚事欠少甚么。
向你道无事。
已是相埋没也。
虽然如是。
也须到这田地始得。
亦莫趁口快乱问。
自己心里黑漫漫地。
明朝后日。
大有事在。
拟心即差。
况复有言有句。
莫是不拟心是么。
莫错会好。
更有甚么。
汝等诸人。
见人道著祖意。
便问超佛越祖之谈。
汝且唤甚么作佛。
唤甚么作祖。
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
问个出三界。
汝把将三界来看。
有甚么见闻觉知。
隔碍著汝。
有甚么声尘色法。
与汝可了。
了个甚么。
古圣不奈何。
横身为物。
道个举体全真。
物物觌体。
不可得。
我向汝道。
直下有甚么事。
早是相埋没了也。
光不透脱。
有两般病。
一切处不明。
面前有物。
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脱。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
为法执不忘。
己见犹存。
坐在法身边。
是一。
直饶透得法身去。
放过即不可。
子细点检将来。
有甚么气息。
亦是病。
师唱道灵树云门。
凡三十载。
乾和七年。
己酉四月十日顺寂。
塔全身于方丈后。
十七载
示梦阮绍庄。
奏请开塔。
奉救迎请内庭供养。
逾月方还。
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僧虚受五代 ? — 9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5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
会稽大善寺,博通内外。
有《义评钞》、《述义章》及文集等。
虚受
嘉禾禦儿人。
咸通中左街鉴义
广明中大善寺
后唐同光初住京左街敬爱寺。
赐紫
三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嘉永禦儿人。
既纳戒。
即负笈习学上都
通经明论。
不怠宣导。
咸通中累应奉圣节祝赞。
仍充左街鉴义
流辈弭伏。
广明中黄巢犯阙。
逃难至越因开涅槃维摩二经于大善寺
且以谦雅诸师所释。
崇福疏繁略不中。
同光中
遂作义评钞十四卷。
又钞解俱舍论疏贾曾侍郎
沙门圆晖等。
序。
馀若法华百法唯识各有别行义章
惟狷急与世寡合。
畜弟子终无可其意者。
尝自执㸑治食。
薪生湿旅吹旅灭。
怒沃之水。
终日不复食。
晚年目昏眩每讲辄载竺。
以其不为日光所烁。
尔或讥其慢众。
怡然不以介意。
元帅武肃钱王行部。
至越出谒。
王。
素向风礼之。
有加。
乾化中
度戒召充监坛选练职。
吴越此职自始。
同光间。
王荐于朝。
赐紫衣。
诏且至方讲上生经疏序有曰。
若洪炉而虚受
忽置麈尾顾众曰。
某得名无典实乃尔耶。
何谓虚受
因状以闻。
王叹曰。
此僧之于荣命不可得矣。
其言盖先谶也。
岁乙酉终诰牒降元帅府
时天下瓜裂。
使者之来必由青州泛海而南。
风波之险。
非期月莫足以达岸。
至是始询知。
其登舟之日。
正受谶言之日也。
何武肃之能前察哉。
释虚受
嘉禾禦儿人也。
纳戒后于上都习学
内外博通传讲数本大经论不惮宣导。
咸通中累应奉圣节充左街鉴义
辈流孰不弭伏。
广明中京阙盗据。
逃难逦迤抵越大善寺
同好者命讲涅槃维摩二经。
即天祐年中也。
因愤谦雅等师释崇福疏繁略不中其犹以水济水终无必济焉。
遂撰义评钞十四卷。
同光中方毕轴。
又因讲俱舍论疏。
贾曾侍郎序次僧圆晖序。
皆著钞解之。
其文富赡昔尝染指知焉。
于涅槃辩而非略。
仍多驳议小远之疏。
免为青蝇之玷。
馀则法华百法唯识各有别行义章
性且狷急与人不同。
畜弟子无一可中。
尝自执爨馔斋食。
柴生火灭复吹又熸。
怒发汲水沃之。
终日不食而讲焉。
及晚年眼昏甚。
登师子座戴竹笠而讲。
贵目不闪烁尔。
或讥其慢众。
亦不介意。
武肃王钱氏按部至
遂出谒见。
王素向风。
乃加优礼。
言劳再三。
乾化中会稽开元寺度戒。
命之充监坛选练。
吴会间行此职者自始也。
王表于朝廷荐其紫衣。
庄宗制赐行人赍至营丘
讲当上生经疏序。
至若洪钟而虚受
舍麈柄言曰。
某得名无典实。
今后更为虚受
小子识之。
及状闻王。
王曰。
此僧必无恩命分。
何名虚受乎。
至同光乙酉岁
终迨海舰赍诰牒来。
稽其终日正到青社
果符武肃之言。
有文集数卷。
义章三十馀卷行之于代。
僧栖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字巨徵
俗姓徐
洪州开元寺
僖宗广明中避乱入庐山折桂峰。
工诗。
后唐天成中卒。
有《峰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巨徵
姓徐氏
佩觿之岁。
辞父母入道。
具戒已。
还勤于习律。
后得心要于归宗。
然风雅之情。
出于天性。
广明中
避巢寇于庐山
花朝月夕
未尝不见之吟咏。
其嘉联妙句。
往往脍灸湖海齿颊。
贯休处默脩睦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
又其次也。
及寇平。
放旷荆楚
每陟祝融
为留恋不能去。
光化三年
南抵番禺
受知放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
邂逅钜鹿魏仲甫于洪井。
遂缔文字交。
天成中卒。
诗之精粹者。
计百馀首。
峰集而丐序于仲甫。
弟子应之寔记纲焉。
释栖隐
字巨徵
姓徐氏
少而端厉神解天然。
佩觿之岁酷好出尘。
父母不可坏其意。
削䰂之后纳法已还。
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壸奥焉。
又于风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自天姿。
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
实嘉遁也。
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
合篇为集。
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
身拥零破麻纳。
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
得归宗禅旨。
与同举扬。
且无吝法。
平常与贯休处默脩睦为诗道之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
为唱詶之友。
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
后寇盗稍平。
荆楚祝融踪迹啸傲。
光化三年番禺
受知于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
以文道相善。
后唐天成中卒。
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
投仲甫为集序。
今所行者号峰集是也。
嘉禾灵光寺释宝安
俗姓夏
姑苏常熟人也。
风神爽拔性行淑均。
壮年家务所婴。
誓思脱屣。
及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洞达真诀。
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
寝则刍靺。
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
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
今且存焉。
事毕无疾而终。
受生一百有十八岁。
法腊七十八。
由身不坏。
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
会昌毁寺遂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