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陆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历官吏部郎中
有《陆氏集异记》。
僧沧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时诗僧
世次不详。
曾住庐山西林寺(一作东林寺),后又往游嘉兴
事迹据其诗推知。
全唐诗》存诗1首,又作皎然之诗。
然此诗首见录于《又玄集》卷下,作沧浩诗。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杨廷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武则天表侄,曾任苏州嘉兴
为人贪狠无厌,为御史康訔所推奏,判死,后赦免。
事迹散见《朝野佥载》卷二、《太平广记》卷三二九。
全唐诗》存诗1首。
顾全武吴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馀姚人
吴越
钱镠用为武勇都兵马使
越州董昌乱,苏州告急,请先取越,后复姑苏
从之,乃遣攻,败之。
复航海至嘉兴,破淮南十八营,乘胜取苏州,拔松江无锡常熟华亭诸郡县。
指挥使
陆晃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嘉禾人
性疏逸,嗜酒尚气。
善画田家人物及释道神仙。
钱师悦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人
少卿
至元嘉禾》卷三二存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钱元弼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字德之
吴越国君钱镠子。
元瓘时初置秀州,以元弼刺史
莅政有方,用最课名一时。
唐希雅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嘉兴人
工书,善画,初学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
变而为画,因其战掣之势,以写竹树,其为荆槚柘棘、翎毛草虫之类,多得郊野真趣。
徐熙同称江南绝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嘉兴(今属浙江)人,工画竹,兼工翎毛,善金错刀书,与徐熙同时齐名。
事迹见《图画见闻志》卷四。
《全唐诗外编》收诗1首。
韦谦吴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节度使
至元嘉禾》卷三二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僧伽初唐 628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710 【介绍】: 唐时西域僧。
葱岭何国人俗姓何
于本土出家,为僧后志在游方。
高宗时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寻于泗州蓝居之,中宗亲为题额曰普光王寺,迁止荐福寺
卒谥證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
龙朔初
隶名山阳龙兴寺
临淮
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
遂见蓝名普照王。
初钁土致碑文曰。
香积寺
又致金像。
刻其衣叶文曰。
普照王佛。
贺跋氏深已叹异。
然殊未有舍宅意。
一夕卧其家。
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
未几。
复见作观音形相。
别具眼耳口鼻者。
凡十一面。
于是举族归命。
寺以成就。
先以古额号香积。
景龙二年
诏赴内道场。
上御法筵。
详问休咎。
占对允当。
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
以避天后讳。
故改照字。
四年庚戌示疾。
诏迁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卒。
颜貌如生。
上惨悴。
赐帛三百匹。
淮水上。
上间问万回师曰。
僧伽何人也。
对以观音化身。
宋太平兴国间
诏复寺额为普照。
其生前灭后。
灵应之迹。
备载实录。
兹不殚纪。
贺跋名玄济。
谓亦于道有悟入。
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僧伽者。
葱岭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蓝。
遂穴土获古碑。
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乾元中州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
因见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西域言为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僧伽大师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龙朔初来游此土。
隶名于楚州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至于临淮县
信义坊乞地施标。
将建蓝。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争求布施。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人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狮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福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
警其风厄则索扇。
或认盗夫之钱。
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莫测恒度。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
尊为国师
寻出居荐福寺
尝独处一室。
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
烟气满房非常芬馥。
及晓香还顶中。
又以絮塞之。
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
语师曰。
京邑无雨已是数月。
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将瓶水汎洒。
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
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
盖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
乃改为普光王寺。
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
中宗问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
恐是欲归彼处。
故现此变也。
中宗默然心许。
其臭顿息。
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即今塔是也。
中宗万回师曰。
僧伽大师何人耶曰。
是观音化身也。
法华经普门品云。
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即是也。
先师至长安
万回礼谒甚恭。
师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亦卒。
康仁杰南唐 ?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 【介绍】: 五代时泉州人
少为僧,喜儒学。
后游江淮陈德诚荐至金陵
南唐后主李煜召问漳泉风俗,对答称旨,遂授鄂州文学,补溧阳主簿
后至吉州括量屯田有功,迁汾阳
善诗,好苦吟,所作颇为世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5 康仁杰,《诗话总龟作唐,《全唐诗》作庸,恐皆误。
泉州(今属福建)人(《诗话总龟》作全州,恐误)。
南唐人
少为僧,喜儒学。
后游江淮陈德诚荐至金陵
陈洪进据漳、泉,后主召问漳、泉风俗,仁杰对答称旨,遂授鄂州文学,补溧阳主簿
后至吉州括量屯田有功,入迁汾阳
南唐亡,卒。
生平见马令南唐书》卷一四及《十国春秋》本传。
仁杰善诗,好苦吟。
其投陈德诚诗及《赠嘉禾峰僧》等诗,尤为人称许。
全唐诗》存断句3联。
钱昱北宋 943 — 9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杭州临安人字就之
钱佐长子。
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
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
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宿三州,率无善政。
官终郢州团练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3—999 字就之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长子。
钱俶时,历任秀州台州福州刺史
曾两次使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从钱傲归宋,除白州刺史
后历知、寿、、宿诸州,封富水侯
官至郢州团练使
钱昱博学多才,善吟咏,精擅琴棋书画。
著有《竹谱》3卷、《贰卿文稿》20卷,皆不存。
宋史》有传。
淳熙三山》、《天台集》存其入宋前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王钱佐长子、俶侄。
钱俶嗣位,授秀州刺史
归宋,为秘书监
历知、寿、、宿等州。
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郢州团练使(《钱氏传芳集》)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著有《贰卿文稿》二十卷,《太平兴国录》一卷,《竹谱》三卷(同上书),均佚。
宋史》卷四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献王钱佐长子。
宋太祖受禅,钱俶入贡。
然后入朝,授白州刺史
秘书监判尚书都省
出知宋州,改工部侍郎,历典寿、宿三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善笔札尺牍,工琴画。
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
字就之
吴越忠献王长子。
累迁彰武军节度使
宋师讨江南
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
忠懿王朝宋。
历授郢州团练使
咸平二年卒。
年五十七。
太师
封富水侯
丘为唐 702 — 7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玄宗天宝初进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
奉养继母,以孝闻。
年八十余致仕,母犹无恙。
善为诗,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卒年九十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嘉兴(今属浙江)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于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
王维刘长卿相友善。
以孝敬继母闻名于世。
为人谦恭揖让,举动有礼。
累官太子右庶子,96岁卒,时德宗贞元年间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二。
有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13首,多写田园风物。
《全唐诗外编》补诗5首。
唐诗汇评
丘为(约702一约797),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六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743)方登进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年卒九十六。
为诗长于五言,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唱和。
有《丘为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王维甚称许之,尝与唱和。
《唐诗解》
丘为,苏人,未免染吴音,然亦清情不凡。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
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无叫号嘄噭之音。
唐诗人唯应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也。
朱巨川唐 727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或727—783 【介绍】: 苏州嘉兴人字德源
二十岁明经擢第,后退居乡里。
代宗初,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睦州录事参军
大历四年后,历任钟离、鄂岳从事
七年后,为浙西从事
其间与皎然有诗歌联唱。
入朝为左补阙,擢起居舍人
司勋员外郎
官至中书舍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或727—783 字德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20岁明经擢第,后退居乡里。
代宗初,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睦州录事参军
大历四年(769)后历任钟离、鄂岳从事
七年以后为浙西从事
入朝为左补阙,擢起居舍人知制诰,改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文》卷三九五收李纾撰神道碑。
全唐诗》收其与皎然等联句诗3首,仅署巨川,失姓。
陆士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陆据子。
代宗大历中,官嘉兴
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
又与真卿、皎然等联句唱和,结集为《吴兴集》。
官终殿中侍御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代宗大历中苏州嘉兴
八年(773)至十二年湖州,预撰《韵海镜源》,并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后官至殿中侍御史
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及颜真卿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等,《元和姓纂》卷一〇。
全唐诗》存联句7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1首。
丘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诸暨,历尚书郎
临平山,与韦应物鲍防吕渭诸人往还。
工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十二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肃宗至德乾元间诸暨
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70)间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数十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历仕祠部仓部员外郎,使幕从事检校户部员外郎侍御史
德宗贞元初归隐苏州临平山,与刺史韦应物唱酬甚密。
十一年(795)尚在。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宋高僧》卷一七《神邕传》、《唐诗纪事》卷四七。
全唐诗》存诗11首、联句2首。
唐诗汇评
丘丹,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丘为弟。
大历中,任诸暨县,与僧神邕、诗人皇甫曾严维吕渭等赋诗往复,为邑中故事。
后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入朝,为祠部仓部员外郎
贞元中,返苏州,与刺史韦应物韦夏卿唱和。
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卢徵中唐 737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00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少涉猎书记
代宗永泰中刘晏辟为从事,委以腹心之任,累授殿中侍御史
得罪,贬珍州司户参军
德宗兴元中,以元琇荐为京兆司录度支员外
得罪,又贬秀州长史,三迁给事中
贞元中,转华州刺史
冀复入用,深结托中贵,厚遗之。
每有所进献,辄加常数,人不堪命。
疾病卧理者数年,卒。
范阳人
殿中侍御史度支员外郎信州长史
给事中
出为同州刺史
华州
朱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人字遐景
朱巨川子。
弱冠登进士第
累官右拾遗
德宗贞元四年,自秦还吴,与王武陵窦群同游惠山寺,有诗纪其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遐景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朱巨川之子。
约于德宗建中中进士第
贞元四年(788)自秦归,游于无锡,与窦群王武陵唱和。
后官右拾遗
宪宗元和二年(807)尚在,其后行迹无考。
事迹散见李纾《故中书舍人吴郡朱府君(巨川)神道碑》、王武陵宿慧山寺诗序》、窦群《重游慧山寺记》、《元和姓纂》卷二。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一乃误收朱放诗。
陆贽中唐 754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05 【介绍】: 苏州嘉兴人字敬舆
代宗大历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
建中四年朱泚叛乱,随德宗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
贞元七年,拜兵部侍郎
八年,迁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
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
十年冬,为户部侍郎裴延龄所构,罢相。
次年忠州别驾
顺宗时卒,谥宣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
有《翰苑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05 字敬舆排行九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代宗大历八年(773)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监察御史
德宗建中四年(783)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扈从奉天,参决机谋,号“内相”,后进中书舍人
贞元七年(791)兵部侍郎八年知贡举四月拜相。
十年罢为太子宾客十一年忠州别驾
顺宗永贞元年(805)卒,谥宣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有清张佩芳等所撰年谱数种。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权德舆陆贽“搉古扬今,雄文藻思”(《翰苑集序》)。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断句1。
字敬舆
苏州嘉兴人
大历八年进士
博学宏词科
又以书判拔萃补渭南
监察御史
德宗立
召为翰林学士
从驾幸奉天
考功郎中
从幸梁州
谏议大夫
还京。
中书舍人
贞元七年兵部侍郎
八年中书侍郎门下平章事。
十年知政事
太子宾客
十一年忠州别驾
顺宗立
徵还。
未至卒。
年五十二。
兵部尚书
谥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