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达奚惎北周 ?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人
达奚武子。
车骑将军,封渭南县
静帝大象末益州刺史
王谦据蜀叛。
寻败。
杨坚以惎为谋首,杀之于蜀市。
尉迟迥北周 ?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人,字薄居罗,鲜卑族。
宇文泰甥。
西魏文帝金明公主。
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弘农,破沙苑,累迁尚书左仆射大将军
西魏废帝二年,率军入,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北周初,进位柱国大将军
宣帝即位,出为相州总管
宣帝死,杨坚专政,独揽中外兵马事。
静帝大象二年起兵反杨坚,兵败自杀。
全后周文·卷十九
字薄居罗,代人,文帝姊子,为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
累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拜大将军封魏安公
废帝时以平蜀功拜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征还。
孝闵受禅,进柱国大将军封宁蜀公,及受禅,以为小宗伯,督陇右十二州,进封蜀国公,后为都督、文、康等十四州军事,累迁大司马,拜太师,加上柱国
宣帝即位,拜大右弼,又拜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
静帝初,隋将革命,征还会葬,举兵不受代,为韦孝宽所败自杀,至唐武德中,诏改葬,开元中建庙立碑。
宇文达北周 ? — 58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宇文达 代奰王 574年—580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宗室,字度斤突。
宇文泰第十一子。
明帝武成初封代国公
武帝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州刺史
在州有政绩,好节俭。
进封为王。
出为益州总管
武帝平齐,俘获齐后主淑妃冯氏,即以赐
宣帝时进位上柱国
静帝大象初官大右弼
后为杨坚所杀。
全后周文·卷四
字度斤突,文帝第十一子,武成初封代国公建德初柱国,出为荆州刺史三年进爵为王,宣帝即位,进上柱国大象初拜大右弼,为隋文帝所害,谥曰奰王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卫元嵩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蜀郡人
好言将来之事。
武帝天和中,著诗预论周、隋废兴。
尤不信佛教,尝上疏极论之。
全后周文·卷二十四
元嵩俗姓卫河东人,梁末出家,居成都野安寺。
周平蜀,入关,师事亡名天和二年上书,赐爵蜀郡,后竟废佛还俗,有《元包数》五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益州成都人
少事亡名法师出家。
聪颖不群。
尝侍法师夜坐。
忽喟曰。
世徒贵耳而贱目。
又恶能有贤不肖之辨哉。
亡名曰。
汝欲务声邪。
则阳为狂惑。
以骇流俗。
可也。
嵩心然之。
遂逢场作戏。
触物摛咏。
如是二十馀年。
四方之人。
识不识。
莫不以元嵩诚天下之士。
已而亡名入关。
徙居野安。
制天女怨。
心风弄。
以鼓琴。
尝谓其兄曰。
蜀土匾小。
不足以展胸次。
将必游京师
与豪杰抗。
何如。
兄以为不可。
元嵩即谢去。
既至京师
念终无以动上者。
乃疏废佛法事以进。
道士张宾
与相表里。
于是上纳其说。
而废教不疑。
隋开皇八年
京兆杜祈死。
三日而苏云。
至冥府。
见阎罗王。
问曰。
卿父曾作何官。
曰臣父在周。
司令上士
王曰。
若然则追卿误矣。
可速放使还。
然卿识周武帝否。
答曰。
臣尝任左武侯司法
恒在阶陛。
甚识之。
王曰。
汝可一往看武帝
有吏寻引至一处。
门窗椽瓦。
皆铁为之。
于铁窗中。
窥见身。
铁色极瘦。
且著铁枷锁。
祈泣曰。
大家何因苦困乃尔。
答曰。
苦困有甚于此时者。
汝特未见耳。
祈曰。
何罪致此苦困哉。
答曰。
汝岂不知邪。
我以信卫元嵩
癈佛教故耳。
祈曰。
大家何不注引元嵩
答曰。
我每注引之。
曹司以为虽三界搜求。
无见者。
若果见。
则我得脱矣。
复何所论。
卿还语世人。
元嵩
作福。
早来相救。
苟终不至。
解脱无期。
由是推之。
元嵩之于佛法。
正亦倒行逆施。
以激扬之欤。
卫元嵩
益州成都人
少出家。
亡名法师弟子。
聪颖不偶。
尝以夜静侍傍曰。
世人汹汹贵耳贱目。
即知皂白其可得哉。
曰。
汝欲声。
若不佯狂。
不可得也。
嵩心然之。
遂佯狂漫走。
人逐成群。
触物擒咏。
周历二十馀年。
亡名入关移住野安。
自制琴声。
为天女怨心风弄。
亦有传其声者。
尝谓兄曰。
蜀土狭小不足展怀。
欲游上京与国士抗对。
兄意如何。
兄曰。
当今王褒庾信
名振四海。
汝何所知。
自取折辱。
答曰。
彼多读书。
自为文什。
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
兄但听看。
即轻尔造关。
为无过所。
乃著俗服。
关中却回。
防者执之。
嵩诈曰。
我是长安于长公家人。
欲逃往蜀耳。
关家迭送至
公曾在蜀。
忽得相见。
与之交游。
贵胜名士靡所不诣。
即上废佛法事。
自此还俗。
祖纳其言。
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
而不猜。
便行屏削。
嵩又制千字诗。
即龙首青烟起。
长安一代丘是也。
并符谶纬。
事后晓之。
隋开皇八年
京兆杜祈死。
三日而稣。
云见阎罗王。
问曰。
卿父曾作何官。
曰臣父在周为司命上士
王曰。
若然错追。
可速放去。
然卿识周武帝不。
答曰。
曾任左武侯司法
恒在阶陛甚识。
王曰。
可往看汝武帝去。
一吏引至一处。
门窗椽瓦并是铁作。
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著铁枷锁。
祈见泣曰。
大家。
何因苦困乃尔。
答曰。
我大遭苦困。
汝不见耳。
今得至此。
大是快乐。
祈曰。
作何罪业受此苦困。
答曰。
汝不知耶。
我以卫元嵩言毁废佛法。
故受此苦。
祈曰。
大家。
何不注引卫元嵩来。
曰。
我寻注之。
曹司处处搜求。
乃遍三界。
云无不见。
若其朝来我暮得脱。
何所更论。
卿还语世间人。
元嵩作福。
早来相救。
如其不至解脱无期。
祈稣不忘冥事。
劝起福助云。
何之元陈朝 ? — 5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3 【介绍】: 南朝陈庐江灊人
好学有才思,起家梁议曹从事史,除信义,寻为梁武陵王萧纪参军
陈文帝天嘉元年,从梁大将王琳败奔北齐,为扬州别驾
陈宣帝太建五年被杀,归陈,从始兴王陈叔陵咨议参军
叔陵诛,屏绝人事,著《梁典》。
移居晋陵县
全陈文·卷五
之元庐江灊人梁尚书令敬容疏族。
天监末,为临川王扬州曹从事史,转主簿
普通中丹阳袁昂辟为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
大同中,为武陵王益州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长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谏东下被囚。
江陵陷,王琳召为记室参军,随府进司空咨议参军
永嘉王建号,除中书侍郎
使齐还,而永嘉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
及陈克寿阳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召为中卫功曹参军,寻迁咨议,随府之扬州
叔陵诛,遂不仕。
陈亡,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萧圆肃南梁 539 — 58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圆肃 552年—553年 萧纪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584 【介绍】: 南朝梁宗室。
字明恭
萧纪子。
梁武帝孙。
梁元帝承圣二年在蜀称帝。
圆肃萧撝成都
西魏尉迟迥败死,圆肃俱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为咸阳郡,有政绩。
隋文帝开皇初,授贝州刺史,以母老请归。
有文集十卷,及《文海》、《淮海乱离志》等书。
全隋文·卷十三
圆肃字明恭梁武陵王纪子。
称尊号,封宜都郡王,除侍中宁远将军
东下,副萧撝成都,兵败,与俱降于魏。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安化县公
入周,至明帝初,进封棘城郡公
保定中,除畿伯中大夫,拜咸阳郡
建德中,授太子少傅,出为丰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宣政初,入为司宗中大夫,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进位大将军
隋受禅,授贝州刺史
开皇四年卒。
有《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文海》四十卷,《集》十卷。
宇文宪北周 545 — 57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宇文宪 齐炀王 574年—578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或545—578 【介绍】: 北周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毗贺突。
宇文泰第五子。
少习《》《传》。
北周初建,拜骠骑大将军
北周明帝武成初,除益州总管益州刺史,封齐国公
善抚御,勤政务。
武帝天和三年,为大司马,治小冢宰
宇文护被杀后,大冢宰
功封齐王
宣帝即位,忌其名望而杀之。
谥炀
全后周文·卷四
字毗贺突,文帝第五子,初封涪城县公恭帝即位
进封安城郡公孝闵受禅,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大将军总管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位柱国,征拜雍州天和中大司马,治小冢宰建德二年进封齐王宣帝即位,见杀,谥曰炀
僧智炫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益州成都人俗姓徐
少小出家,入京习学数年,名擅京洛
北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于太极殿设座论辩。
相传智炫抗声力辩,道士张宾无以应,武帝不能屈,乃并废二教。
智炫遂走至北齐
文帝尝存问之,于是蜀王秀乃供养之使无缺。
住孝爱寺。
年百有二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
阅数年。
遂檀能名。
尝使覆讲。
势如瓶泻。
众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间
武帝将废佛法。
而存道教。
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
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
使道士张宾
别登高座。
而谓众僧曰。
原夫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
毕。
风化先被中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陛下。
躬御大廷。
欲定臧否。
请必毋逊。
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
首座少林寺行禅师
不受如意。
怒而起。
诸僧止之曰。
在。
那可尔。
且应对之才。
莫如蜀
乃共以如意。
强委
徐升座。
坐定。
举如意谓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者。
未知风教。
所起于何时。
此教所说。
复在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试辨道何时生。
佛何时出。
曰。
圣人之出。
何有定时。
说教亦复无有定处。
但此地道教本有。
佛法近来。
曰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言无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终。
曰道人毋浪语。
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
盖以前王无识者尔。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躁暴。
而理且屈。
舍人擿使下座。
自升座曰。
佛法有三不净。
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尼多造罪过。
好行淫妷。
佛在世时。
众已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
既俱不净。
朕意欲必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
朕将存之。
以助国化。
顾谓曰。
苟能解此三难。
真足为好人矣。
应声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何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过于此。
案天尊处。
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
则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教中设醮。
必须鹿脯百盘。
清酒十斛。
则教之不净。
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之过。
如姜斌辈。
历代有之。
则又甚于众僧矣。
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
假如至尊亨国。
严设科条。
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空大宝之位哉。
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风裁抑扬。
音吐朗润。
上愕然。
良久谓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出道三皇经。
上曰。
三皇经何尝有此语。
曰陛下自不见尔。
非经无此语也。
今陛下。
废佛存道。
正如国家废嫡立庶。
上色变。
因下座。
入内。
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
事有不可测者。
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又何惧。
宁可早亡。
游于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哉。
众壮其言。
十七日昧爽
诏并废二教。
仍有诏褒美。
且许反服为婚姻。
以共政。
即偕同学三人。
奔齐。
及周破齐。
上趣使人求访
越王尤与善。
私念以为上急欲得者。
将重加责。
以快昔憾也。
诡鞭之成创。
囚服以待命。
且先为谒曰。
臣已杖之六十矣。
愁然曰。
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
间者求之而急。
特恐怀惭。
以至死亡。
吾岂有他意。
遇之加厚。
久之崩。
隋祖以大冢宰秉政。
崇尚教法。
京师
宠渥莫之并。
既而西还乡里。
居孝爱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
未几。
长史周宣明上计
诏问炫法师起居状。
宣明惊谢不知。
上曰天下名僧也。
汝犹不知。
则汝之于蜀可知矣。
后隐三学山卒。
寿百二岁。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益州城都人。
姓徐
初生。
室有光彩。
少出家。
入京听学。
数年遂擅名京洛
周武帝废佛法。
欲存道教。
乃下诏。
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
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张宾
登高唱言曰。
原夫人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座首。
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应对之间。
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
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执如意。
张宾曰。
先生所陈。
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
教于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道辩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
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
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
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
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
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
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
二也。
僧多造罪过。
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
徒众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
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
无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
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
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
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
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
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
曰。
王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
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壮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废。
法师与仝学三人。
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
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越王宿。
法师厚。
肆怒。
横如异责。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远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
原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
与还京师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两都归趋。
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怌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
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
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
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
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
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
供养无缺。
法师宣扬觉倦。
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
作诗曰。
岭接重烟。
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𢌞流泻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炽。
狷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愿。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岁。
不病而卒。
僧度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每见之益州
状类狂騃。
而言语举止。
多预谶。
识者稍相戒无狎侮。
赵王在镇。
有𮠁县人先与厚善。
后因微隙。
欲举兵反。
或以状告。
王弗信。
且则其人将𮠁兵攻王于城西。
王亦据城西楼
以兵三千骑自卫。
未及战。
其人方踞坐城西。
大街床上。
指挥其党。
乃戴靴一只头上。
从城西遗尿。
而走弃靴盘陀塔下众怪之。
虽其人亦莫测也。
顾以纸笔问吉凶。
则操纸笔作周字。
其人喜曰。
彼州既而我受之。
是犹择日得往亡曰我往彼亡。
其吉可知矣。
既而赵王麾其兵进。
一战就擒而杀之死者千馀人。
筑京观盘陀塔下。
然后知其事之验。
盖𮠁皮也。
靴皮履也。
履不可以加诸首。
今而戴之。
则是𮠁人无理。
而反上也。
若其遗尿而走且弃靴。
则皆其秽污败北。
死亡之相。
至于周(徒各反)字顺逆
以切音。
求之则成斫头字。
正指言其人。
当如此也。
可谓验而无小爽矣。
久之有以其事闻于王者。
遣召四至。
终不可得乃已。
僧度
不知何人。
去来邑野略无定所。
言语出没时有预知。
号为狂人
周赵王益州
有郫人与王厚。
便欲反。
时有告者。
王未信之。
至旦郫兵果至。
王厚者为主。
在城西大街
方床大坐。
僧度乃戴皮靴一只。
从城西遗粪而走。
至盘陀塔。
弃靴而回。
众怪之而莫测也。
又复将反者。
将纸笔请定吉凶。
便操笔作州两字。
反者喜曰。
与我。
斯为吉也。
择曰往亡。
我往彼亡。
重必剋之。
赵王据西门楼。
令精兵三千骑往。
始交即退。
随后杀之。
至盘陀斩郫兵千馀。
为京观。
今塔东特高者是。
于后方验戴皮相。
皮郫声同。
遗粪而走。
散于塔地。
所言州(徒各切)反即斫头。
目前取验。
定后。
人闻于王。
遣人四追。
遂失所在。
僧猷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杨氏
益州多宝寺
四十馀年。
日夕专务读诵。
后图九想变于房壁。
露置绳床上。
覆棕榈以庇雨露。
昼随僧作务。
夜则习定其中。
日才一出而食。
以为常。
渐至七日。
或至一月
僧殊玩之弗怪也。
如是历二十年。
略无有能省顾者。
俄夜骤风雨。
房屋画壁崩仆。
僧意已压矣。
旦往则存绳床。
馀无所见也。
益州多宝寺猷禅师者。
𣕾道人。
姓杨氏
勤读诵四十馀年。
日夕不舍。
后院壁图九想变。
露置绳床。
棕被覆上。
昼依僧例。
夜则寝中。
亘一日方出一食。
如是渐增七日方食。
僧以为常。
弗之怪也。
如此又经二十馀年。
忽经一月而不出者不畜侍人。
佥议不出秖是入定。
不劳看之。
忽一夜风雨盛。
画壁廊倒。
旦共往视。
试拨棕被。
一无所见。
唯绳床坐褥存焉。
释善妙南朝宋
善妙
本姓欧阳
繁县人也。
少出家。
性用柔和少瞋喜。
不营好衣不食美食。
有妹婿亡孀居无所依托。
携一稚子寄其房内。
常闻自慨生不值佛。
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
同住四年五年。
未曾见其食。
妹作食熟呼共食。
妙云适于某处食竟。
或云。
四大不好未能食。
如此积年。
妹甚恨愧。
白言。
无福婿亡更无亲属。
携儿依姊多所秽乱。
姊当见厌故不与共食耳。
流泪而言。
言已欲去。
执其手喻之曰。
汝不解我意。
我幸于外得他供养。
何须自损家中食。
汝但安住我不久应远行。
汝当守屋慎莫馀去。
妹闻此而止。
自绩作布买数斛油。
瓦堈盛之著庭中。
语妹云。
拟作功德慎勿取也。
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缠而烧其身。
火已亲顶命其妹令呼维那打磬。
我今舍寿。
可遍告诸尼。
速来共别。
比诸尼惊至。
命未绝。
语诸尼云。
各勤精进。
生死可畏。
当求出离。
慎勿流转。
我舍此身供养已二十七反。
止此一身当得初果(问益士人。
或云元嘉十七年烧身。
或云孝建时或言大明中故备记之)。
李冲北魏 450 — 4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0—498 【介绍】: 北魏陇西狄道人字思顺
李宝子。
献文帝末为中书学生。
孝文帝初典禁中文事。
以敏慧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北魏建国后以宗主督护为治民基础,民多隐冒。
太和十年上书议立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便于查检户籍,均徭省赋,抑制宗主豪强多占民户。
又建议颁行新租调制,革除宗主中饱之弊,增加朝廷收入。
冯太后信重,迁南部尚书进爵陇西公
后佐孝文帝议定礼仪律令,主持营建洛阳新都南攻萧齐,委留守洛阳
尚书仆射
后以愤李彪倨傲无礼见负,发病卒。
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字思顺陇西狄道人
西凉武昭王皓之曾孙。
献文末,为中书学生。
孝文初,迁秘书中散、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中书令,加散骑常侍,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
进爵陇西公
五等建,封荥阳郡开国侯,拜廷尉卿,迁侍中吏部尚书咸阳王师。
东宫建,拜太子少傅,领将作大匠,加辅国大将军,进镇南将军
改封阳平郡开国侯,兼左仆射
尚书仆射改封清渊县开国侯
太和二十二年卒,谥曰文穆
萧子晖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景光萧子恪弟。
少涉书史,有文才。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迁南中郎记室
出为临安新繁
官终骠骑长史
曾听梁武帝讲《三慧》,退作《讲赋》上奏,为武帝称赏。
性恬静、寡嗜欲。
有集已佚。
全梁文·卷二十四
子晖字景光,一作景先子云弟。
员外散骑侍郎
迁南中郎,出为临安迁安西牙陵王咨议,带新繁,随府转仪同从事中郎骠骑长史
有《集》九卷。
韦爱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孝友
韦睿族弟。
性清介,博学有文才。
遭母丧,庐于墓侧,负土起坟。
萧衍闻之,引为中兵参军,后为壮武将军,带襄阳
颜僧都等据郡起事,雍州惊扰。
募乡卒千余人与战,大破之,百姓乃安。
齐和帝中兴二年,从帝东下。
萧衍代齐称帝,进号辅国将军
寻除宁蜀太守,至公安,中途卒。
甄彬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甄法崇孙。
有德行。
尝以一束苧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苧,于束中得五两金,送还寺库。
梁武帝布衣时闻之,及即位,征为府录事参军,带郫县
豆卢绩北周至隋 538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2 【介绍】: 昌黎徒河人字定东
豆卢永恩子,豆卢宁嗣子。
少聪敏,有悟性,受业国子学
北周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
绩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
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
武帝时邛州渭州刺史,有惠政。
入隋任北道行军元帅备边,拜夏州总管
文帝开皇十年以疾征还。
卒谥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