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智称南齐 470 — 50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裴氏。
河东闻喜人
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避难居京口
少能弓马。
王玄谟申坦北讨。
既而自悔曰。
杀人以求荣禄。
非我志也。
弃去之。
或闻人读瑞应经感悟。
投南涧宗禅师
受五戒。
宋孝武成都印禅师京师
复依之。
因从归蜀薙落。
时年三十六矣。
乃专精十诵下江陵受禅旨于隐具二师。
义嘉之乱移京师兴皇。
听颖公讲律。
定林法献挹其议论。
𢹂之以归。
馀杭释僧志请开十诵于乡之宝安寺。
又为云栖寺
竟陵文宣王既建普弘寺延之。
以唱毗尼学者数百。
仍为朱方慧始说法。
每见亲里知旧。
训以孝悌。
齐永元三年
春秋七十二。
还卒于京师安乐寺
释智称
姓裴
河东闻憙人。
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
祖世避难寓居京口
幼而慷慨颇好弓马。
年十七随王玄谟申坦北讨猃狁。
每至交兵血刃。
未尝不心怀恻怛。
痛深诸己。
却乃叹曰。
害人自济非仁人之志也。
事宁解甲。
遇读瑞应经乃深生感悟。
知百年不期国城非重。
乃投南涧禅房宗公。
请受五戒。
宋孝武时益州仰禅师下都供养。
便来意归依。
亦厚相将接。
汶江因扈游而上。
于蜀裴寺出家。
为之师。
时年三十有六。
乃专精律部大明十诵。
又诵小品一部。
后东下江陵
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
值义嘉遘乱。
乃移卜居京师
遇颖公于兴皇讲律。
咨决隐远发言中诣。
一时之席莫不惊嗟。
定林法献于讲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
仍携止山寺。
于是温诵小品研构毗尼。
馀杭宝安寺释僧志。
还乡。
开讲十诵。
云栖寺复屈为寺主
乃受任。
少时举其纲目示以宪章。
顷之反都。
文宣请于普弘讲律。
僧众数百。
皆执卷承旨
辞家入道务遣繁累。
常绝庆吊杜人事。
每有凶故秉戒节哀。
唯行道加勤以终期功之制。
方沙门慧始请还乡讲说。
亲里知旧皆来问讯。
悉慇勤训勖示以孝慈。
临别涕泣固留不止。
还京憩安乐寺
法轮常转。
讲大本三十馀遍。
齐永元二年卒。
春秋七十有二。
著十诵义记八卷。
盛行于世。
弟子僧辩等树碑于安乐寺
弟子聪超二人最善毗尼。
为门徒所挹。
萧猷南梁 ? — 5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 【介绍】: 名或作渊猷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
萧藻弟。
封临汝侯
历任吴兴郡益州刺史
平定江阳齐苟儿率众十万起事。
在州颇僭滥,为武帝所知。
还都,忧愧成疾卒。
官终中护军
谥灵
罗研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广汉人字深微
少有才辩。
梁武帝天监初益州刺史邓元起辟为主簿
西昌侯萧藻元起有隙,杀元起,且诬其反,诣阙讼之。
萧恢临蜀,闻其名,请为别驾
及藻重为刺史,州人为之惧,举止自若。
大通二年,为散骑侍郎
萧范至,复以为别驾
数年卒官。
僧成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庾信制文。
羊祉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太山钜平人字灵祐
好刑名,为司空令、辅国长史,累为假节龙骧将军、益州刺史
袭爵钜平子。
以侵盗公资、私营居宅、掠人为奴婢等事,屡被劾免。
宣武帝延昌间高肇用为光禄大夫,假平南将军,领步骑三万攻
有不惮强御之名,然好深文,所经之处,人号“天狗下”。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
真谛妙宗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中兴寺释道安
义城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
真谛妙宗。
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萧恢南梁 476 — 526年10月4日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恢 忠烈王 502年—526年 梁文帝第十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弘达
梁武帝弟。
齐郁林王隆昌中萧鸾(齐明帝)作相,委以腹心,为宁远将军
明帝即位,累迁北中郎外兵参军,前军主簿
齐东昏侯药死其兄萧懿潜逃。
萧衍(梁武帝)起兵,乃出奉迎。
封鄱阳郡王历官南徐州郢州刺史,遣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
都督益州刺史
官终荆州刺史
轻财好施,凡历四州,俸禄随而散之。
卒谥忠烈
梁御西魏 ? — 5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字善通
好弓马,从尔朱天光平关陇,除益州刺史、第一领人酋长。
复从贺拔岳长安
岳死,依宇文泰
弘农、沙苑之役,以功加侍中封广平郡公
出为东雍州刺史
卒谥武昭
陆僚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吴郡吴人
陆慧晓子。
学兼子史,长于微言,美姿容,须眉如画。
位至西昌侯长史蜀郡太守
与弟陆任、陆倕并有美名,时称“三陆”。
王基东魏 478 — 5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42 【介绍】: 东魏太安狄那人
初从葛荣起兵,官宁州刺史,爵济北王
败,降尔朱荣
死,归尔朱兆
高欢平兆,以都督、义宁太守
累迁南益州北豫州刺史,所在好聚敛。
后为奴所杀。
萧憺南梁 478 — 5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憺 忠武王 502年—522年 梁文帝第十一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22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僧达
梁武帝弟。
初仕西中郎法曹行参军
武帝天监初封始兴郡王,为荆州刺史
时军旅之后,公私空乏,励精为治,广辟屯田,减省力役。
民有讼者,决于俄顷。
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九年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
官至侍中领军将军
性谦,降意接士,为时所称。
卒谥忠武
谢昌宇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陈郡人
益州刺史刘悛参军
性至孝。
尝养一鹄,昌宇病二旬,鹄亦二旬不食。
昌宇亡,鹄遂飞去。
垣憘伯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下邳人
垣闳子。
齐武帝以为直阁将军,与王文和俱任,颇以地势相陵,文和衔之。
后出为巴西梓潼郡太守,时文和益州刺史,遂为文和所害。
萧藻南梁 483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本名渊藻字靖艺小名迦叶
萧业弟。
起家齐著作佐郎
封西昌县侯,为益州刺史
入为侍中
兖二州刺史,有政声,官至散骑常侍大将军
性谦退,不求闻达。
善属文,尤好古体。
武帝太清三年,侯景之乱,感气疾,绝食卒。
刘潜南梁 484 — 5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50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仪
刘孝绰弟。
幼孤,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梁武帝天监五年,举秀才
起家始兴王曹行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敕令制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
大同中御史中丞
在职弹纠无所顾望,为当时所称。
出为临海太守,励精绥抚,风俗大革。
官至豫章内史。
全梁文·卷六十一
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
天监五年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阳羡,擢建康
大同中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散骑常侍,使魏还。
复为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
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和安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和归孙。
恭敏善事人,稍迁中书舍人
北魏孝明帝孝昌中,为益州刺史邴虬长史,固守小剑。
梁将樊文炽围之,不克。
遣魏降将至城下说降,安命射之,乃退。
东魏孝静帝尝夜与朝贤讲集,命安看斗柄所指,安答曰:“臣不识北斗。
”高欢闻之,以为淳直。
给事黄门侍郎,后为仪州刺史
萧正德南梁 ? — 54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正德 正平 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公和
萧宏子。
齐建武中,为萧衍(梁武帝)养子,及昭明太子正德还本,遂怀怨望。
封西丰县侯武帝普通六年,以黄门侍郎轻车将军,奔北魏,寻逃归。
武帝不之过,复本封。
中大通四年,为吴郡太守,征为侍中封临贺郡王
志行无悛,常公行剥掠。
时称四凶之一
太清二年,侯景之乱,正德率众附景。
景推为天子。
台城陷,降之为大司马
正德有怨言,旋为景所杀。
全梁文·卷二十二
正德字公和,宏第三子。
天监初封西丰侯,历蜀郡吴郡太守
普通中,为黄门侍郎轻车将军
奔魏。
寻逃归,除征虏将军
豫章王综北侵,坐失军,徙临海郡
中大通中信武将军,复为吴郡
侍中抚军将军封临贺王
后为左卫将军丹阳尹,迁南兖州,免。
侯景反,立为皇帝,改元正平
台城陷,降为大司马
寻矫诏杀之。
萧圆照南梁 ? — 5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明周
萧纪子。
梁武帝中大同初,为益州东斋郎,宋宁、宁兴二郡太守
帝死,父自立于蜀,并以圆照皇太子
之构衅,多出其谋。
萧绎(元帝)所败,被执,绝食死。
全梁文·卷二十二
圆照字明周武帝第八子武陵王纪之长子。
中大同初,为益州东斋郎、宋宁、永兴郡太守
建号,立为皇太子
沓龙超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晋寿人
孝武帝永熙中,梁将樊文炽益州刺史傅和固守。
以粮矢方尽,遣龙超夜出请援,为文炽所执,使劝城中降,龙超不屈,被炙杀。
裴祥北周 ?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 【介绍】: 北周河东解人裴侠子。
少为成都,后除长安,为权贵所惮,迁司仓下大夫
父死,以哀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