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67
人物库4697
活动1756
人物库 南北朝
萧子罕南齐 479 — 49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子罕 483年—495年 齐武帝第十一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495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云华
齐武帝子。
武帝时历北中郎将,南琅邪彭城郡太守都督南兖冀五州军事,南兖州刺史
郁林王即位,进号后将军,官至护军将军
后为明帝所杀。
萧子明南齐 479 — 49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子明 483年—485年 齐武帝第十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495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云光
齐武帝子。
武帝永明初封武昌王三年,失国玺,改封西阳王
历仕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会稽太守
风姿明净,官至抚军将军
明帝建武二年萧谌,诬子明同谋,见害。
萧昂南梁 483 — 5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535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子明
萧景弟。
武帝天监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出为轻车将军,监南兖州
封湘阴侯
广州刺史时,王贞秀与魏降人杜欲袭州城斩杀之。
官终江州刺史
全梁文·卷二十二
字子明,景第三弟。
天监初,历司徒右长史豫章王行事,累迁至领军将军封湘阴县侯
大同元年卒,谥曰恭
释植相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
梓潼涪人
初为巴西郡
尝以太守郑贞命。
奉献京师
普通初
上方隆尚佛乘。
塔庙庄严侈于甲弟。
僧尼贵拟王公。
慕之。
遂出家。
及还蜀。
妻子皆薙落。
大同中
进脩加精厉。
一食常坐。
毕命不渝。
时南武都
法爱道人
以祝术。
为世所宗。
往观之。
是夕见一物。
伟衣冠前至。
不为动。
物寻举相所坐绳床。
高四五尺许。
即隐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去。
斯须复来前立。
如初。
终不动。
顷焉忽见其面于屋上梁栋。
有摧裂声甚大。
略不动。
物遽礼拜求忏悔。
明日语爱曰。
汝其舍去邪法则善。
生长边鄙。
而音吐凡陋。
后往益府讲肆听习。
而众加侮诮。
相一弗以介意。
尝因行役。
寄宿道士馆。
道士素闻其名。
恐其诱己徒属而弗礼焉。
夜既分。
虎群号相所卧处。
道士通夕不能安。
黎明从之求受戒。
又见钓弘农水侧者。
喻之使毋杀。
其人意殊慢。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昂首。
四顾趋钓者。
钓者忏悔。
遂师事之为弟子。
未几聚徒青城山
梁王萧撝尤致钦重。
一日谓弟子曰。
吾无胜业以生净土。
然而三涂之苦。
天堂之乐。
亦非所生也。
无已则仍生此土。
以教化汝等。
汝等其努力行道哉。
跏趺而逝。
寿三十有四。
于是獠民聚观叹异。
兴起则效。
而夷俗为变。
先是柏林寺于绵城之西。
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
极为繁茂。
至是无故衰落。
维那晨起击钟。
失响。
上座僧起谓人曰。
此必有大凶。
遽逃避。
既而讣至。
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感应如此。
岂可以常情测哉。
梁之季
道香僧朗
并神异。
兹不具录。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
太守郑贞。
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孝水县
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
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前立。
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出家。
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彖法师分飞异域。
入静林山。
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潼涪人
尝任巴西郡
太守郑贞令赍献物。
扬都见梁祖王公崇敬佛教。
便愿出家。
乃还蜀决誓。
家属并其妻子。
既同志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专习苦行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以命自期。
时南武郡有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往观之。
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便诵戒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
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前立。
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于屋头现。
面舍栋破裂其声甚大。
亦无惧神见不动。
便来礼拜求哀忏悔。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此是邪术。
非正法也。
可舍之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
名。
恐化徒属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水侧。
见人垂钓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
来趣钓者。
因即归命。
出家。
后因梁末军乱。
青城山聚徒集业。
未暇经始。
适便迁化。
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宇成就。
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夏月忽无故叶落。
维那旦打钟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座僧谓有大变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已终。
乃知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
弟子㘅命露尸松下焉。
萧会理南梁 ? — 55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会理 531年—550年 萧绩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长才
萧绩子。
初拜轻车将军
累迁南兖州刺史
武帝太清元年督师北伐,至彭城,为魏军所败,退归本镇。
二年侯景台城武帝手敕召会理,为侍中司空、兼中书令
会景往晋熙京师空虚,会理等谋袭之,事泄被害。
萧正德南梁 ? — 54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正德 正平 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公和
萧宏子。
齐建武中,为萧衍(梁武帝)养子,及昭明太子正德还本,遂怀怨望。
封西丰县侯武帝普通六年,以黄门侍郎轻车将军,奔北魏,寻逃归。
武帝不之过,复本封。
中大通四年,为吴郡太守,征为侍中封临贺郡王
志行无悛,常公行剥掠。
时称四凶之一
太清二年,侯景之乱,正德率众附景。
景推为天子。
台城陷,降之为大司马
正德有怨言,旋为景所杀。
全梁文·卷二十二
正德字公和,宏第三子。
天监初封西丰侯,历蜀郡吴郡太守
普通中,为黄门侍郎轻车将军
奔魏。
寻逃归,除征虏将军
豫章王综北侵,坐失军,徙临海郡
中大通中信武将军,复为吴郡
侍中抚军将军封临贺王
后为左卫将军丹阳尹,迁南兖州,免。
侯景反,立为皇帝,改元正平
台城陷,降为大司马
寻矫诏杀之。
僧真谛陈朝 499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
南朝陈时僧。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
历游诸国。
梁武帝太清二年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
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
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
后入南海卒。
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京师
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魏元象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
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宝云殿竭诚供养。
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诸僧。
欲延还建业
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然之。
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传度摄论。
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密以衣被覆之。
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以手指西北曰。
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言。
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魏元象年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萧纲南梁 503 — 55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纲 太宗 简文帝 549年—551年
大宝 550年—551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51 【介绍】: 字世缵,一作世赞小字六通
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南朝梁武帝第三子。
武帝天监五年封晋安王
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萧统死,继立为皇太子
太清末,侯景攻破建康武帝死,即位
二年,为侯景所杀。
在位二年,庙号太宗
幼好诗文,为太子时,结交文人徐摛庾肩吾等以轻艳文辞描述宫廷生活,时称“宫体诗”。
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全梁文·卷八
帝讳字世缵小字六通武帝第三子,天监六年封晋安王,历南兖州刺史丹阳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加侍中普通中南徐州刺史雍州刺史中大通初徵为扬州刺史三年五月立为皇太子
太清三年五月即位,明年改元大宝,在位二年,为侯景所废,幽于永福省,遇弑。
贼伪谥曰明皇帝庙号高宗明年侯景伏诛,追谥日简文皇帝庙号太宗,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老子私记》十卷,《庄子讲疏》二十卷,《谈疏》六卷,《灶经》十四卷,集八十五卷。
朱詹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义阳人
世居江陵,后出扬都
好学家贫,累日不爨,吞纸实腹。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不废业而卒成学士
官至镇南录事参军
梁元帝所礼。
杜僧明南梁 509 — 5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54 【介绍】: 南朝梁广陵临泽人字弘照
善骑射
初事新州刺史安兴父子,为新州助防。
侯景之乱,随陈霸先入援建邺,斩裕,败蔡路养,擒李迁仕,并有功,除新州刺史
景平,授南兖州刺史封临江县侯,领晋陵太守
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江陵元帝被杀,陈霸先僧明侯瑱西援,于江州病卒。
僧智文陈朝 509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
丹阳人俗姓陶
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
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
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阳人
齐中书阮韬女。
文始在娠。
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与汝子男。
为麈尾。
及生。
骨气视他有异。
年十五。
宝田寺沙门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诚僧辩
学十诵。
复归大明彖公下。
通练诸部。
梁大同七年
诏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
陈郡殷钧为檀越。
听众二百。
成规肃然。
属梁季。
祸难荐作。
乃避地闽中
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
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
故讲译交会。
而法门增气矣。
屠沽变业。
渔猎革心。
内众资身之具。
于是备焉。
逮陈氏有国。
徒侣益进。
宣帝尝用兵淮淝。
诏僧尼餫饟。
以纾民力。
因谏曰。
君子以礼义为国。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岂礼义哉。
且启敌人觊觎之心。
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废灭三宝。
是自废灭也。
祚促禄穷。
行当见之。
乃停罢前诏。
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
阅旬日辄造房访道。
隋兴宪章颓弛。
仍赖文以振励云。
玺书为褒勉。
前后州将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国武山郭衍
每躬𢹂妻子。
诣寺斋会。
请敷畅。
负笈来受。
动盈千数。
开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终。
于所住寺。
寿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东垄。
直辩律师墓。
平生讲十诵。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
各有差。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
梦。
钓海获二大鱼。
心独异之。
以询建初琼上人。
琼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龙。
传公业者。
志才解优美。
太尉晋王礼敬之。
待为家僧。
仁寿间
慧日道场释法论
为文树碑。
以表其墓。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萧绩南梁 505 — 52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绩 简王 508年—529年 梁武帝第四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5—52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谨小字四果
梁武帝子。
武帝天监七年封南康郡王,为轻车将军,累迁南徐州南兖州刺史,有政声。
寡玩好,少嗜欲,居无仆妾,躬身俭约。
官至安右将军
卒谥简
释法朗陈 507 — 581年9月2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周氏
徐州沛沛人
奉叔
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归染。
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
母刘氏梦。
神人乘宫殿入怀。
而身等虚空。
觉则四体轻安。
因以有娠。
五辛杂味。
斥远不御。
及朗生。
孝敬纯备。
有志操。
稍长。
诏隶假节宁违将军徐子彦北伐。
独念以为。
兵凶器也。
身苦因也。
杀人以贵己。
虽战胜而获封侯之赏。
然且不为。
而况于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遂薙落于青州
游学扬都
大明寺宝志禅师
受禅法。
听彖律师讲律。
究成实于南涧仙师。
研毗昙于竹涧靖师。
誉动京邑
但以鹫山绝唱。
龙树遗风。
嗣续犹存。
固当探讨。
于是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方以先德朗公之道。
行于世。
乃复餐禀智度中百十二门论。
华严大品等经。
永定二年十一月
诏住兴皇寺。
学徒云会。
挥汗屈膝。
阐经论各二十馀遍。
太建十三年。
九月二十五日。
迁神寺房。
寿七十五。
即以其月之二十八日。
窆于江嵊县罗落里摄山西岭
朗公
既以中观玄旨。
默授僧诠
以授及辨布勇等。
且谓此法精妙。
识者能行。
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深乐法者不为多说。
良由药病有以也。
于后展化。
皆莫高于焉。
昔神僧宝志尝记。
寺有青衣开士。
广弘大乘。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
年踰八十。
毕命归心。
尝梦。
寺内幡华伎乐。
畐塞堂殿。
缁素充牣筵席。
至是尤验。
净人解斋击钟失候。
侵晓叩户催之。
而䲔簴自响。
斯亦感应之道欤。
东宫宝义集春殿。
躬述所竖假名义。
卒复著铭。
以见志。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墓。
释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祖奉叔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归梁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
托生之始。
母曰。
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
梦中如言。
身与空等。
既而觉寤。
四体轻虚有异恒日。
五辛杂味因此悉断。
爰在龆龀卓出凡童。
孝敬纯备志操贞立。
家雄六郡气盖三边。
少习军旅早经行阵。
俭约治身。
宠辱无能移也。
俄而假节宁远将军徐子彦北伐。
门设长戟坐休大树。
惟曰。
兵者凶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觉者。
年二十一。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青州入道。
游学杨都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
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
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寺靖公毗昙。
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
所以天口之侣藏耳之宾。
心计目览莫不奔竞。
但以鹫山妙法群唱罕弘。
龙树道风宗师不辍。
前传所纪。
摄山朗公
解玄测微世所嘉尚。
人代长往嗣续犹存。
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并花严大品等经。
于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
义吐精新词含华冠。
专门强学课笃形心。
可谓师逸功倍。
于斯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兴皇寺。
镇讲相续。
所以花严大品四论文言。
往哲所未谈。
后进所损略皆指擿义理徵发词致。
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
常众千馀福慧弥广。
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
法衣千领积散恒结。
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阐前经论各二十馀遍。
二十五载流润不绝。
其间兴树四部。
两宫法轮之华当时莫偶。
太建十三年岁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西岭
僧诠受业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观。
自非心会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
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
爰初誓不涉言。
及久乃为敷演。
诠公命曰。
此法精妙识者能行。
无使出房辄有开示。
故经云。
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深乐法者不为多说。
良由药病有。
以不可徒行。
等奉旨无敢言厝。
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禀神略。
勇居禅众辩住长干
在兴皇。
布仍摄领。
福门宏敞慧声遐讨。
皆莫高于焉。
然辩公胜业清明
定慧两举。
故其讲唱兼存禅众。
抑亦诠公之笃厉也。
然其义体时与违。
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
布勇两公见于别纪。
梁天监十年六月七日
僧宝志记兴皇寺云。
此寺当有青衣开士广弘大乘。
游学之时初服青纳。
及登元席乃与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颇识归心。
昔梦寺内有幡花天伎侧塞殿堂。
缁素法众充仞筵席洎来仪创会公私斋讲。
又盛符焉。
十二年五月七日
帐下净人解斋失晓。
夜扣閤催之。
而洪钟自响。
良久不绝。
故其祯祥早著。
其例此也。
东朝于长春殿义。
集副君亲摇玉柄。
所竖诸师假名义。
以此荣称。
岂惟释氏宗匠。
抑亦天人仪表。
故其所获檀嚫。
充造经像修治寺塔济给穷厄。
所以房内畜养鹅鸭鸡犬其类繁多。
所行见者无不收养。
寝息之始。
皆寂无声。
游观之时鸣吠喧乱。
斯亦怀感之致矣。
侍中领军庐陵王
声懋权衡资承戒约。
遂仰奏承华为之铭颂。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
故陈主叔宝
时在春宫。
为之颂曰。
洪源远来传芳馥
君子哲人英芬是继。
朱旄既杖青组仍曳。
纫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军业非出世。
揖彼声色超此津济。
津济伊何裂断网罗。
忍衣早记乘楼夜过。
航斯苦海涸此爱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扬。
法云广被慧日舒光。
既权衡橹自辟金汤。
鼓说异钟霜。
识机知命同彼现病。
夙心栖遁度脱难竟。
化缘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灭颓岩辽夐。
辽夐空岑摇落远墅。
馀月暗雾暧深。
香灭穷垄幡横宿林。
切切管清遥遥鼓声。
野烟四合孤禽一鸣。
风悽呗断流急寒生。
神之净土形沈终古。
勒此方坟用旌兰杜。
吴明彻陈朝 514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4—约580 【介绍】: 南朝陈秦郡人字通昭
微涉书史经传,从汝南周弘正学天文遁甲,略通其术。
梁末,陈霸先京口,深相要结。
入陈,迁安南将军
宣帝时,诏加侍中,统众军十余万北征,进克仁州封南平郡公
寿阳,擒王琳等,诏为车骑大将军
又进攻彭城,大破北齐军于吕梁,授南兖州刺史
后为北周徐州总管梁士彦击败,与将士三万人均被俘,卒于长安
僧法泰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彭城静嵩来扣。
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杨都大寺。
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遂与宗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后延
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等又请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周武灭法。
避地归
晚随使刘璋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萧纶南梁 519 — 55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纶 携王、壮武王 514年—551年 梁武帝第六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55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调小字六真
梁武帝子。
博学,善属文。
武帝天监中封邵陵王,出为宁远将军,累迁江州刺史,以西中郎将权摄南兖州刺史
坐事免官夺爵。
大通元年复封爵,累迁扬州刺史
骄纵不法,侵渔百姓,免为庶人,旋又复爵。
太清二年侯景之乱,率众讨景,败奔京口
后复入援,拜司空
大修器甲,将再讨侯景
萧绎(元帝)闻其强盛,忌之,遣将逼之。
溃,奔汝南,为西魏军所破,不屈死。
谥携
全梁文·卷二十二
字世调武帝第六子,小字六真
天监十三年封邵陵王,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郡太守
轻车将军会稽太守,征为信威将军
普通初,领石头戍事,寻为江州刺史
以西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坐事免。
寻为侍中
大通初,加信威将军
中大通初,为丹阳尹,迁宣威将军扬州刺史
大同中,为侍中云麾将军,历平西将军郢州刺史安东将军南徐州刺史
太清中,进中卫将军,拜司空
大宝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
兵败,为西魏所杀。
元帝追谥曰携王
有《集》六卷。
僧慧侃南北朝末隋初 524 — 60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诗2首,小传云:“慧侃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姓汤,住蒋州大归善寺。
”按此小传节录自《续高僧传》卷三四,传末云:“以大业元年(605)终于蒋州大归善寺,春秋八十有二。
”其生年应为公元524年
终其一生,并未入唐。
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晋陵曲阿汤氏子。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尤神异。
世莫能测。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见立像不敢坐。
劝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济不遗力。
尝见群猪被缚。
和因唱曰。
解脱首楞严。
缚辄自解。
猪逸去。
主亦从而放之。
苟众所会聚。
则为说法开寤。
晚年至邺盛化。
归向之徒。
颂其德至今。
竟卒于邺。
将卒。
有问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初于和。
固有所传授
后往岭南
真谛专精禅寂。
岁晚住栖霞寺
又往扬都法师所。
偲素知其行业。
礼接之。
将别。
请现神力。
曰。
许复何难。
即出臂窗中。
长数十丈。
取齐熙寺佛殿额。
持还房中。
谓偲曰。
吾第恐世人惊异。
故不屑为也。
大业初
卒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将卒之日。
忽掷三衣幞于堂上曰。
还汝众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闭房入。
众愕然。
起追视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释慧侃
姓汤
晋陵典河人也。
少受学于和阇梨
和灵通幽显。
世莫识其浅深。
而翘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前坐。
劝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诸因厄无不救济。
或见被缚之猪。
和曰解脱首楞严。
猪寻解缚。
主因放之。
自尔偏以慈救为业。
大众集处辄为说法。
皆随事赞引即物成务。
众无不悟而归于道。
末往邺下大弘正法。
归向之徒至今流咏。
临终在邺。
人问其所获。
云得善根成熟耳。
奉其神化积有年稔。
众知灵异初不广之。
后往岭南归心真谛
因授禅法专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栖霞
安志灵静。
往还自任不拘山世。
时往杨都法师所。
偲素知道行。
异礼接之。
将还山寺。
请现神力。
云。
许复何难。
即从窗中出臂。
长数十丈。
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将还房中。
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
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
终于蒋州大归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终日。
以三衣襆遥𢱍堂中自云。
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铿然不散。
释慧侃
曲阿人也。
蒋州大归善寺。
灵通幽显世莫识之。
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
每见立像不敢辄坐。
劝人造像唯作坐者。
后往岭南修禅法。
大有悟解。
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法师
偲异礼接之。
将还山偲请现神力。
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
因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
故吾所不为耳。
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寺。
终日以三衣还众僧。
吾今死去。
徒众好住。
便还房内。
大众惊起追之。
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撼之锵然不散。
释慧布陈 ? — 58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陵郝氏子也。
世为将家。
有戎役。
年十五。
上疏愿领徒隶五千。
清荡寇塞。
朝廷伟其志。
年十六。
兄既云丧。
乃悟非常。
亟欲引去。
而亲眷以其素有武略。
可绍先业。
弗许。
至年二十有一。
始遂剃落。
即依扬都建成寺琼法师
学成实论。
已而去依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弘大之徒通三论者。
且数百人。
其中故有四句朗。
领语辨。
文章勇得意布之。
目。
称得意。
则其造诣可见。
后于大品善达章。
获證。
入自尔誓不讲说。
常乐禅寂。
北游见可禅师于邺曰。
法师能破我除执。
其进道既耶。
因纵观筵肆。
理无二致。
独尽写章疏。
遗朗公。
资其敷演。
所蓄仅衣钵。
尝造思禅师议论。
衮衮忘食。
息。
以铁如意。
击桉叹曰。
万里空矣。
此土何得哉。
尤见重于邈禅师
持律严甚。
梁泰清末。
侯景叛。
值岁荐饥。
尝三日饿。
至四日困矣。
或遗之饭。
以有肉气。
却弗食。
故有足疾。
医令
而愈。
亦每发露忏悔。
见诸人乐生西方者。
则曰。
其土虽净非吾愿也。
吾所愿在化度众生。
正欲生三途苦趣。
以相救济。
然安能于莲华中。
十劫受乐耶。
陈至德中邈公引恭禅师
谋建栖霞寺摄山
众推结净开滞。
才扣犍槌。
已居高座。
块然端默。
见者敬慕。
陈主诸王
并承戒范。
如佛无异。
慕。
年不参众食。
诏给乳牛。
回施僧众。
贞明元年
寿跻七十。
忽叙别云。
于命限。
更住世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岂如早生边地。
而作佛事之为快也。
各各努力珍重。
于是屏粒不食。
气垂绝。
太医就诊视。
缩臂不许。
皇后沈氏。
愿传香。
亦不许。
但以参学徒众。
委之恭禅师而已。
十一月二十二日
卒于栖霞新寺。
手屈三指。
伸之复如故。
之将终也。
地连动七日
及舁柩山地又动。
太史台奏。
道人星不见。
兹其所以关系者。
顾不重欤。
先见谓人曰。
昨夜二菩萨见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许之矣。
寻有诸天迎。
吾不许也。
同寺侃禅师者。
亦以为夜有流光照室。
出户视之。
见二人入房。
岂即二菩萨耶。
且语之合。
释慧布
姓郝氏
广陵人也。
少怀远操。
性度虚梗。
年十五处于江阳
家门军将
时有戎役。
因愿领五千人为将清平寇塞。
岂不果耶。
众伟其言。
十六遭兄亡。
悟世非常。
思解俗网。
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
二十有一方从本愿。
既蒙剃落便入杨都
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
通假实之旨。
物议所归。
恨斯至理未尽怀抱。
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
乃往从之听闻三论。
学徒数百翘楚一期。
至于洞达清玄妙知论旨者。
皆无与尚。
号之为得意布
或云思玄也。
之解难。
听者似解而领悟犹迷。
及依言领通。
而构难疏略。
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而为答。
时人为之语曰。
诠公四友。
所谓四句朗。
领语辩。
文章勇。
得意布
称得意最为高也。
后于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
烦恼调顺。
摄心奉律威仪无玷。
常乐坐禅远离嚣扰。
誓不讲说护持为务。
末游北邺更涉未闻。
可禅师所暂通名见。
便以言忤其意。
曰。
法师所述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
乃纵心诸席备见宗领。
周览文义并具胸襟。
又写章疏六驮。
负还江表。
并遣朗公令其讲说。
因有遗漏重往齐国
广写所阙赍还付朗。
自无所畜。
衣钵而已。
专修念慧独止松林
萧然世表学者欣慕。
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
连彻日夜不觉食息。
理致弥密言势不止。
以铁如意打案曰。
万里空矣。
无此智者。
坐中千馀人同声叹悦。
又与邈禅师论义。
即命公之师也。
联绵往还三日不绝。
邈止之叹其慧悟遐举而卑身节行不显其美。
梁太清末。
侯景作乱。
荒馁累年三日失食。
至第四日有人遗布饭。
而微以猪肉覆之。
虽腹如火然。
结心不食。
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滥。
又曾患脚气。
医令
自此至终常陈此罪。
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
告云。
方土乃净非吾愿也。
如今所愿化度众生。
如何在莲花中十劫受乐。
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
陈至德中
邀引恭禅师
建立摄山栖霞寺
结净练众江表所推。
名德远投禀承论旨。
时为开滞理思幽微。
不为僧师不役下位。
常自缝洗六时无阙。
才扣揵搥已居众首。
端坐如木见者懔然。
名闻光远请谒如市。
陈主诸王并受其戒。
奉之如佛。
末以年暮不参众食。
敕给其乳牛。
回充入众。
茕茕谨摄实高僧焉。
年七十与众别云。
命更至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住世何益。
常愿生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
幸各好住愿努其力。
于是绝谷不食命将欲断。
下敕令医诊之。
缩臂不许。
沈皇后欲传香信。
又亦不许。
临终遗诀曰。
长生不喜夕死无忧。
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
诸有学士徒众并委恭禅师
吾无虑矣。
陈祯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
终后手屈三指。
捋之虽伸还屈。
乃至林中一月犹尔。
未终前大地连动。
七日便卒。
移尸就林。
山地又动。
太史奏云。
得道人星灭矣。
时以当之。
初将逝告众前云。
昨夜二菩萨见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许之。
寻有诸天又来迎接。
以不愿生故不许耳。
流光照于侃禅师户。
侃怪光盛出户见。
二人向房中不知是圣也。
旦往述之。
恰然符合
言已端坐而化。
有见鬼者。
望见幡花满寺光明腾焰。
不测其故。
入山视之。
布公去世。
僧慧善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僧。
幼出家,住扬都栖玄寺,征击论道,四座叹服。
南朝梁末避难江陵,后住长安崇华寺,宏扬佛法。
北周武帝天和中卒于长安,时年六十。
有《散花论》。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慧善幼出家,住杨都栖玄寺。
梁亡入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幼依杨都栖玄寺出家。
徵击法胜毗昙之理。
听者叹伏。
梁绪不振。
逃于秦壤。
承圣之季。
长安崇华寺。
大冢宰所知。
别修供养敷导以终。
时天和间也。
寿六十。
善之开演智度论也。
每引小乘證成其义。
譬诸星月助朗太阳。
亦如众华缤纷也散。
故其所述名散华疏。
其序略曰。
著述之体。
贵言约而理丰。
予颇悉诸作今而覼缕者。
正由斯辙。
罕人谙练。
是以触义殷勤。
逢文指掌。
有详览者尚监兹焉。
释慧善
幼出家。
法胜毗昙。
杨都栖玄寺。
徵击论道四座惊神。
会有梁末序。
逃难江陵
承圣季年因俘秦壤。
长安崇华寺。
义学之美。
为周宰见知。
别修供养敷导终老。
以天和年卒于长安
时年六十。
以大智度论每引小乘相證成义。
故依文次第散释精理。
譬诸星月助朗太阳。
犹如众花缤纷而散乱。
故著斯文名为散花论也。
其序略云。
著述之体。
贵言约而理丰。
余颇悉诸作。
而今[覶-(ㄙ/又)+土]缕者正由斯辙。
罕人谙练。
是以触义慇勤逢文指掌。
有详览者想鉴兹焉。
文多不尽。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周武已崩。
元嗣历。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齐后主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天竺僧赍来谒帝。
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
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荆州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乃通款于齐。
贞阳侯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