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郑善果隋末唐初 572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29 【介绍】: 隋唐间郑州荥泽人
沂州刺史鲁郡太守
母崔氏贤明,常于阁内听其理事,当理则悦,不当则责愧之。
善果励己为清吏。
归唐,迁检校大理卿兼民部尚书,正身奉法,甚有善绩。
礼部刑部尚书
太宗贞观初出为岐州刺史,改江州刺史,卒。
全隋文·卷二十六
善果荥阳人
周大象中,以父诚拒尉迟迥战死,袭爵开封县,授使持节大将军
开皇初进封武德郡公,历景二州刺史,寻为鲁郡太守
大业中,徵拜光禄卿,徙大理卿
颜师古隋末唐初 581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1—645 【介绍】: 京兆万年人,祖籍琅邪临沂名籀,以字显。
颜之推孙。
传家业,博览群书,精训诂,善属文。
高祖武德中,累擢中书舍人专典机密,诏令一出其手。
太宗立,拜中书舍人,旋坐事免。
尝受诏于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多所厘正。
贞观七年,迁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随疑剖析,曲尽其源。
官终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卒谥戴
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1—645 名籀字师古,以字行。
一说名师古字籀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隋文帝时,为安养县
高祖时朝散大夫,拜燉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
太宗即位,擢拜中书侍郎
贞观七年(633),改秘书少监专典刊正古籍。
十一年进封琅玡县子
十五年,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师古唐初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尤精训诂,善为文章。
曾奉诏考定《五经》,预修《五礼》。
所撰《汉书注》、《急就章注》、《匡谬正俗》,皆行于后世。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集6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4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李子通隋至唐初 ? — 6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子通 明政 619年九月—621年十一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沂州人。
少贫贱,以渔猎为生。
隋炀帝大业末,左才相于长白山起事,子通归之,以武力雄其间。
后入据江都,称帝,国号吴,建元明政
盛时,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
高祖武德四年杜伏威所败,降唐。
次年欲再起,被捕杀。
僧智实初唐 601 — 638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腾入其众。
哭述斯乖逆。
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安上之游秦。
远公之入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涸鳞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汉魏已来。
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乃勇身。
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史局公集。
郎监命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表。
牵挽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韦承庆初唐 640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阳武人,祖籍雍州杜陵字延休
韦思谦子。
进士第
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皆出其手。
雍王李贤立为太子承庆司仪郎,于有所规劝。
废,出为乌程
武则天长寿中,累擢凤阁舍人掌天官选事
寻忤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
未几,诏复旧职,以病免,授太子谕德
、虢等州刺史,颇著声绩。
长安初,入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
凡三掌选,铨授平允。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
后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
卒谥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大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弱冠举进士,补雍王府参军,掌文翰。
累迁太子司议郎
高宗调露初,出为乌程县
武后长寿中,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吏部)选事。
出为沂州刺史
后历豫州虢州刺史
长安初,入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兼修国史
四年(704)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复位,配流岭南
起授辰州刺史,入为秘书员外少监,兼修国史
以修《则天实录》之功,封扶阳县子
黄门侍郎,未拜卒,赠秘书监谥曰温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承庆才思敏捷,下笔成文。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续拾》补2句。
《南中咏雁》自然流畅,为选家所称道。
唐诗汇评
韦承庆(640-706)字延休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武后朝宰相韦思谦子。
进士第,官太于司议郎
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贤废,承庆亦出为乌程
后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
虢三州刺史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以附张易之流岭表。
岁馀,以秘书员外少监召,迁黄门侍郎,未拜,卒。
有《韦承庆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七首。
颜谋道唐 642 — 7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721 【介绍】: 琅琊临沂人字宗玄
以荫补泽州司法参军,累历乌程南和县令,入为虞部员外郎,出为相州长史,迁、和二州刺史封琅琊县伯
王同晊唐 645 — 7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28 【介绍】: 琅邪临沂人
解褐邓州南阳丞,迁济州司法参军
武则天垂拱中,坐狱事失职。
十余年后,授吉州司法参军丁忧去职。
中宗神龙初,调补司农寺主簿封宿预男
旋坐从弟王同皎案贬建州
睿宗初,拜申王府主簿
玄宗时,累任东宫官,至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以亳州刺史致仕。
谥孝
王玄宗
玄宗字承真
琅琊临沂人
嵩山
号太和先生
传黄老术。
垂拱二年卒。
王绍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承烈排行七
郡望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少贫嗜学,客居僧坊,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
武后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慕其高行,遣使征之,绍宗称疾固辞。
后为大总管李孝逸所荐,召为太子文学
累进麟台少监侍皇太子读书
性淡雅修饰,以儒素见称,当时公卿莫不慕悦其风。
中宗神龙元年(705)坐与张易之有交往,废免,卒于家。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太平广记》卷二〇八、《书史会要》卷五。
绍宗能诗文,亦善画,尤工草隶。
全唐诗》存诗1首。
萧至忠初唐 ? — 713
至忠
沂州人。
神龙初
以附武三思吏部员外御史中丞
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兼中书令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侍中
景云初
韦后党出为晋州刺史
召拜刑部尚书
吏部
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
封酂国公
太平公主党伏诛。
翁义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盐官人字敬玄
中宗神龙元年,为沂州刺史
释市丞叶贞冤狱,贞造七级浮图以报德。
官至比部郎中
李花山武周 686 — 704年11月17日
简介
字令则
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女,母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凉国公主的同母姐妹。
武周长安年间封淮阳公主,十七岁嫁琅邪王王承庆王承庆官至太子少詹事临沂公。
长安四年(704年)十月十六日淮阳公主在女儿王怜儿出生时,因难产去世于东都洛阳永丰坊的家中,享年十九岁。
颜元孙盛唐 ? — 732
元孙
琅邪临沂人
垂拱初进士考功员外郎
历官长安太子舍人亳州刺史
颜杲卿盛唐 692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56 【介绍】: 琅邪临沂人字昕
颜春卿弟。
以荫调遂州司法参军
玄宗开元中,与兄颜春卿、弟颜耀卿并书判超等,杲卿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
安禄山范阳,表为营田判官
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
适逢禄山叛,杲卿潜谋图之。
应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约起兵,设计杀禄山假子李钦凑,擒叛将高邈等械送京师,拜卫尉卿兼御史中丞
时颜氏兄弟兵大振,河北诸郡皆望风反正。
次年,叛将史思明急攻常山杲卿未及为守计,粮矢尽,城陷,被执至洛阳,面责禄山,死之。
追谥忠节
颜允南盛唐 694 — 76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群望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真卿之兄。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挽郎吏部试,判入高等,授鹑觚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天宝九载(750)以忤杨国忠襄阳丞,累移京兆士曹
十五载玄宗奔蜀,拜屯田员外郎
肃宗至德二载(757)司膳郎中封金乡男,进国子司业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卒。
生平见颜真卿国子司业颜府君神道碑铭》。
允南工诗善书。
颜真卿称其“每应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觉佳对,人人称说之”。
全唐诗》存诗2句。
王仲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沂州琅邪人
玄宗开元中集贤修撰起居舍人
曾上奏请并用《贞观》、《显庆》二礼,以纠典章差驳,诏允。
礼部员外郎
曾参与撰辑《开元礼》、《群书四录》,有《摄生纂录》。
仲丘
沂州琅邪人
开元中左补阙内供奉集贤修撰起居舍人
礼部员外郎
卒赠秘书少监
郑昈唐 700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荥阳人
郾城北海
安禄山反,率众击杀附逆者,迁沂州刺史,谕降五千人。
滁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77 排行二十荥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
天宝四载(745)岭南经略使彭果判官
六载果犯赃,坐贬光化,移北海
安禄山反,县民有应之者,击杀之。
累迁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后累历、莱、滁四州刺史
代宗大历六年(771)罢职闲居扬州十二年二月卒。
生平事迹散见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志铭并序》,新、旧《唐书·郑云逵》。
有诗名。
白居易称其“尤善五言诗。
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辈联唱迭合,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诗1首。
颜真卿唐 709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琅邪临沂人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颜师古五世从孙。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又擢制科。
累擢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
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
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
以直不容,屡贬官。
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
谥文忠
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
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真卿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
开元中进士
又擢制科。
累官武部员外郎
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
河朔尽陷。
平原城守具备。
户部侍郎
肃宗灵武
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
代宗封鲁郡
刑部尚书
加改太子太师
卢恶之。
奏使谕李希烈
希烈胁之。
不屈。
遂缢杀之。
年七十七。
司徒
谥曰文忠
僧元崇唐 713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777 【介绍】: 唐僧。
琅邪临沂人俗姓王
金陵钟山
玄宗开元末瓦官寺璿禅师受法。
肃宗至德初游南北诸灵胜,于辋川别业遇王维萧昕,抗论佛法,钩深索隐。
钟山二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王氏
其先琅邪临沂人
丞相始兴文献公之子。
荟居勾容。
遂世占其籍焉。
幼孤立。
志夷简。
年十五。
捐谢尘累。
从陶许游。
然独以其至理未融。
乃复究心竺典。
研微探赜。
妙绝名谓。
吴越缁素。
举餐德风。
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齐映
闻其行业。
虚伫久之。
会恩制度人。
贡以充赋。
开元之季。
咨受心要于瓦棺寺。
璿禅师
自是声闻益以远矣。
金陵诸德。
钦渴尤甚。
请移配栖霞寺
至德初
杖锡游京师
右丞王公维
方治别业于辋川
舍人萧公昕相往来。
焚香啜茗。
酬唱般若。
曾不知天下之治乱。
主上之安危也。
终南
偶过之。
抗论弥日。
王萧叹曰。
佛法政自有人。
俄而涉河洛。
陟嵩少。
所在辄邀请住持。
亟引去。
无留意。
东历天台四明
遐观胜槩。
搜抉殆尽。
如是数年。
而后归老钟山
亦其首丘之仁欤。
大历五年
刺史南阳樊公。
顺风稽首。
访求宗要。
并徇道俗志。
屈主寺事。
阅二十年。
栋宇新好。
既而退处高顶。
四方学侣。
辐凑。
十二年八月二日
示疾而卒。
寿六十五。
越八日
葬于摄山之阳。
弟子等共树丰碑。
以纪化迹于寺之门首焉。
释元崇
俗姓王氏
琅琊临沂人也。
晋丕相始兴文献公子荟之后。
南朝沦废世居句容
祖祢已来非贤即哲。
幼而孤秀嶷若断山
心喻芙蕖形同玉洁。
风尘不杂立志夷简。
时年十五奉道辞家。
负笈洞天餐霞卧云。
师范陶许精研妙句独證微隐。
乃恐至理未融解脱方阻。
因归心释典大畅佛乘。
三教齐驱遘心世表。
于是声振吴越缁素异焉。
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
闻其行业虚伫久之。
适会恩制度人。
裒充举首。
开元末年因从瓦官寺璿禅师
咨受心要。
日夜匪懈无忘请益。
璿公乃揣骨千里骏足可知。
因授深法。
灵台虚彻可舍百神。
心鉴高悬尘无私隐。
既而声价光远物望所知。
金陵诸德请移所配栖霞寺
春秋逾纪服勤道务。
彝伦有叙时众是瞻。
至德初并谢绝人事。
杖锡去郡历于上京
遍奉明师栖心闲境。
罕交俗流。
遂入终南经卫藏至白鹿蓝田
辋川右丞王公维之别业。
松生石上水流松下。
王公焚香静室与崇相遇神交中断。
于时天地未泰豺狼构患。
朝贤国宝或在薖轴起居。
萧舍人昕右丞诸公。
并硕学雄才尊儒重道。
偶兹一会抗论弥日。
钩深索隐襟期许与。
王萧叹曰。
佛法有人不宜轻议也矣。
及言旋河洛。
登陟嵩少怀达磨之旨要。
得华严之会归。
声价渐高衣冠羡仰。
京师名德咸请住持。
志在无为翛然不顾。
乃放浪人世追踪道流。
考盘灵踪。
遂东适吴越
天台四明清心养素。
数年之后遐想钟山
飞锡旧居考以云房。
道俗咸喜玉反山辉。
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
雅好禅寂。
及属县行春。
顺风稽首咨请道要。
益加师礼矣。
时道俗以为。
此寺灵胜游憩者多。
监主护持须选名德。
佥议无以易禅师者。
频告辞恳苦。
众咸再三。
事不获已顺受弥缝其间。
总二十年。
藉四方之财。
因道化之力。
栾栌云构丹雘日新。
盖存乎无为无所不为者也。
功成身退安禅高顶。
前后学徒讵可胜计。
至大历十二年
示疾言归。
不加药饵。
八月二日卒于山院。
春秋六十有五。
临终命门人无令封树。
弟子如泉澄添等奉全师教。
其月八日瘗于摄山之阳。
依岩为窟累石不磨不砻。
遵遗诰也。
身长六尺。
仪表端肃望之俨然。
即之生畏。
意密情恕心和行高。
天姿龙象生此岐嶷。
享龄非永惜哉。
弟子等共建丰碑以纪化迹。
树于寺之门首焉。
僧光瑶唐 717 — 8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808 【介绍】: 唐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周
幼出家,入禅林,广求名师。
荷泽神会明法
后于沂州蒙山结庵居之。
兖州节度使王僚请入州行化,居宝真院。
从学者颇众。
曾注肇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