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元朝
善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
康里氏。
帖哥台子。
初直宿卫,历中书直省舍人、诸色人匠达鲁花赤,迁奉议大夫
文宗即位,从丞相燕帖木儿御敌檀州等处。
累官佥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
教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阿速人。
阿塔赤子。
初为速古儿赤,继袭父职。
文宗天历初,从丞相燕帖木儿战居庸北,以功进拱卫直都指挥使,寻迁章佩卿
燕不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八鲁剌思氏。
忽林失子。
初充千户,旋改充万户,代其父职。
寻罢,仍直宿卫
泰定帝卒,在上都谋奉迎文宗,奔还大都。
文宗即位,与丞相燕帖木儿击败王禅等兵。
荣禄大夫知枢密院事
杨撝
维基
杨撝字谦光唐朝官员,出自弘农杨氏越公房,是杨素叔祖杨宽的九世孙。
杨撝的祖父杨于陵字达夫,官至左仆射弘农郡
父亲杨嗣复字继之,是唐文宗唐武宗宰相
他的大哥杨损是荫官出身,他和其他哥哥杨授、杨技、杨拭进士擢第
杨撝官至兵部郎中
主要活动
  • 1330年,进士,左榜,漢人、南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释守贵元 1290 — 1361
守贵
字无用
别号水庵
婺之甄氏子。
其家业于耕樵。
每使之行馌田间。
师志弗乐。
乃同乡童子。
从师学诗书。
年十八。
入里之康侯山。
为僧所事丛脞。
师又弗乐。
弃之往浙水西。
日以问道为事。
千岩长公
缚禅于龙华
往拜之。
授以向上一机。
冥参默究。
恍若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
龙沙门平大道。
务起废。
之挽千岩主之。
千岩乌伤
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
曰圣寿。
千岩新之。
命师领其徒。
至正丙戌
还天龙。
复往参中峰本公
断崖义公
梁山宽公。
其反覆叩答。
不异见千岩时。
既而退居嘉兴
建庵为逸老计。
忽一夜。
梦大道来别曰。
吾已弃人间世矣。
师大惊。
急拿舟往视之。
大道果告寂。
因名所居庵。
为应梦。
师自是复主天龙。
天龙素无恒产。
募斋民二千家。
每临食时。
辄取一小瓯。
聚之养四众。
凡大道未竟之业。
师殚志毕虑。
为造僧室与演法堂。
堂上为阁。
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像。
又买并寺之地。
以为蔬畦。
而寺制所有者。
小大咸饰。
隐然如大伽蓝矣。
辛丑八月
作偈一首。
副以高丽净瓶。
寄别行省丞相达识公。
明日沐浴。
索笔书颂曰。
一蜗臭壳。
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
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
世寿七十有二。
丞相加叹。
遣官为具后事。
奉全身塔于西冈。
师平生不畜长物。
寒暑唯一布衣。
戒行甚峻。
常落一齿。
左右椟藏之。
中生舍利。
五色烨然。
日见增长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守贵字无用别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
父力农业,日事耕樵,尝使贵行馌田间,志颇不乐,乃同里中童子入乡塾读书。
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趋邑中康侯山习浮图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斋会,辄持鼓螺应之,又弗乐也。
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问道为事。
千岩长缚禅于龙华山寺,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机,冥参默究,时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天龙沙门大道平,方务起废,力挽千岩主之。
丁卯春正月笑隐䜣 言:“千岩行业于行宣政院,将俾出世住大禅坊。
千岩竟遁逃,不见使者
久之,夜渡涛江,东走乌伤伏龙山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千岩为一新之,遂命领其徒。
至正丙戌,复还天龙,往参中峰本、断严义、梁山宽,反覆叩答,不异千岩
退而太息曰:“千江虽殊,明月则一。
吾今后无疑矣。
戊子之夏,退居嘉兴,建庵为佚老。
庚寅秋七月十日,梦大道来别,曰:“吾已弃人间世矣。
大惊,急棹舟往视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为“应梦”,黄文献公为记其事云。
自是复住持天龙,其寺素无恒产,募斋民二千家,每临食辄取一小瓯,聚之养四众。
大道既建大殿三门两序,及造佛菩萨阿罗汉诸像,继其后,殚志毕虑,增设僧室及演法堂,堂上为阁,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象。
又购寺侧地以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备,钟鱼响应,经呗兼举,隐然如大伽蓝。
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丽净瓶,寄别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尔。
明日命浴,索笔书曰:“一蜗臭壳,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丞相闻之,大加叹异。
弟子善法,为造慈济塔院于天龙西冈,奉灵骨藏焉。
平生不蓄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
尝落一齿,其左右椟藏,中生舍利罗,五色烨然,日见增长。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四。
贵与宋文宪濂同乡里,千岩交最密,故于贵之行业知之甚悉,因铭其塔。
其词曰:“伏龙之山,悬岩千尺。
谁陟其巅,奋身一掷?
躯命既绝,万缘顿息。
绝后复生,真体轩兀。
如摩尼珠,其光五色。
照耀东南,不落名迹。
天龙一指,斯为独得。
无用之用,动而常寂。
化为楼阁,庄严净域。
茍以为是,涉乎相执。
以空为楮,以无为笔。
焯德示后,用垂千亿。”
程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章丘人字光道
文宗至顺间进士
国子博士,与修宋、辽、金史,迁监察御史
宰相,不报,即解官归。
复起为廉访司签事
主要活动
  • 文宗至顺间,进士
盖苗元 1290 — 13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0—1347 【介绍】: 元大名元城人字耘夫
仁宗延祐五年进士,授单州判官,决积案,为灾民请赈。
累迁至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文宗天历初,谏阻毁建康民居为佛寺。
后任太禧宗禋院都事,奉中书省巡视黄河,还言河口淤塞,不治将成大患。
政府不能用。
顺帝至正间,历户部侍郎刑部尚书陕西行省参知政事
时宰所不满,致仕后,复奏之赴甘肃行省左丞,迁陕西,辞官还乡里。
卒谥文献
维基
盖苗(1290年—1347年)字耘夫元朝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南)人。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进士第,授为济宁路单州判官,判决积案,为灾民请赈。
任礼部主事,擢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元文宗天历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谏阻毁建康民居为佛寺。
后任太禧宗禋院都事,奉中书省巡视黄河,回朝说河口淤塞,不治将成大患。
朝廷不能采纳。
元顺帝至正初年,后为亳州知州,修筑学宫,修整州廨。
至正三年(1343年),为户部侍郎
次年,由都水监转任刑部尚书,出为山东廉访使,上救荒弭盗十二事。
召为参议中书省事
至正五年(1345年),出为陕西行台侍御史,转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六年(1346年),入朝为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
时宰所不满,因直言敢谏,得罪权相,出为甘肃行省左丞,转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辞官还乡里。
五十八岁去世。
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主要活动
  • 1318年,进士,左榜,漢人、南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张晋元末明初 1294 — 13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74 【介绍】: 滑州白马人字德昭
历官吏刑工三部尚书,升江浙参政,移淮南,入为中书参政,升左丞
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司农大卿致仕。
治狱平允,刚直不阿,脱脱丞相称之为“铁虎张公”。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龙池
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
受三皈戒。
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中书右丞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禅师
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拟进语。
公又喝。
拟退。
公连喝之。
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龙池
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华岳迅烈风雷。
淮海不留涓滴。
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
洪武元年
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子澄公道场也,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龙池建立禅居,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僧必才元 1292 — 13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59 【介绍】: 僧。
台州临海人字大用俗姓屈
十二岁受经于瞿公,旋即祝发受具足戒。
秦定帝时居海盐德胜寺讲经,听者咸诧,转杭之兴福,三年,升住演福寺。
顺帝赐号佛鉴园照论师
释必才大用姓屈氏
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
十月母一夕梦。
梵僧振锡入堂内。
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
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
剡源暹公诸孙。
通天台教观。
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湛堂澄于南竺。
湛堂与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玉冈润法师居第一座。
学者归之如云。
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
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
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
必推为上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
分座讲演。
其辩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
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
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
元臣康里常咨决心要。
先因寺烬于兵。
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
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斯须懈怠。
接人以慈。
诲人倦。
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
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
高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又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验。
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
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
有五色光自龛中发。
火馀不坏者二。
舌根如红莲华。
齿牙若珂贝。
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
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
求之亦有得者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
座五十六
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
并行于世。
必才
字大用
临海屈氏子。
父哲明大经
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
嗜善崇佛惟谨。
师生甫能言。
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
脱口而就。
谐协有思致。
祝发受具戒。
出游武林
湛堂澄公
公见其颜貌峻拔。
出语皆中肯綮
即以法器期之。
润玉冈为第一座。
师折节事之。
虽流金之暑。
折胶之寒。
足不踰户限者十年。
凡台家部味之玄。
教观之要。
一经指授。
意释心融。
无不臻其阃奥。
玉冈叹曰。
此子。
灵山会上业已习之。
乌能至此哉。
玉冈出主海盐德胜
师分座焉。
玉冈迁演福。
宣政院请师。
继其教席。
当是时。
湛堂声称。
喧播中外。
众意。
师必愿与之子。
及升座瓣香嗣玉冈
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
迁杭之兴福。
未几。
升主演福。
丞相康里公。
屡至香币。
咨决心要。
寺久圮。
师为次第新之。
万佛阁
其崇以尺许一百三十有奇。
师之为人。
凝重简默。
观行精励。
孜孜修进。
无斯须懈怠。
终制解。
同业者。
皆囊衣自便。
师独掩关谢客
益加磨淬。
人不堪其清苦。
而处之忻忻也。
一日忽觉。
头目岑然。
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危坐西向。
称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
因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
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
为书别相识。
合掌而逝。
阇维有五色光。
自龛中发火。
火馀舌如红莲
齿如珂贝。
舍利如菽者满地。
万众竞取。
一时俱尽。
后至者。
穴地尺馀。
亦得之。
塔干寺之南。
阅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六
具庵玘公谓。
师以恢涵之量。
迈远之识。
于空坏劫中。
建成住之效。
而或有可齐者。
至于发性具之微。
肆辨说之雄。
灿真灯于既昏。
胶慧和于将坠。
此岂力之所能为哉。
斯言得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必才字大用姓屈氏台州临海人
父哲明大经,为科目之儒。
母赵氏嗜善,崇佛惟谨,十月,母一夕梦梵僧振锡入堂内,觉而生。
甫能言,辄记《孝经》一卷。
七岁善属句,脱口而就,声文谐协,宛有思致。
时有江西瞿法师,居越之报恩,实剡源暹公诸孙,通天台教观,年十二,乃挟册从之。
未几,为祝发进具戒。
十六出游虎林,谒湛堂澄于南竺,湛堂与语,皆中肯綮,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司
玉冈润居第一座,学者归之如云,亦执经入室。
虽至流金之暑,折胶之寒,足不踰户限者十年,凡山家之玄,教观之要,一经指授,意释心融,靡不臻其阃奥,玉冈叹曰:“此子非灵山会上业已习之,乌能至此哉。
”一时,侪辈如我庵无绝宗继皆英声伟望,超出时流,至于剖决宗旨,议析教章,必推为选首。
玉冈出主海盐德藏,命分座讲演,其办若雨注河翻,纵横无碍,听者称之。
泰定元年玉冈迁演福,宣政院德藏。
当是时,湛堂声誉,喧播中外,众意其必愿为其弟子,及升座办香嗣玉冈,君子谓其知义。
至正二年,迁杭之兴福。
三年,补演福,郡帅康里尝咨决心要。
先是寺烬于兵,为次第新之,建万佛阁,其高一百三十尺有奇。
之为人凝重沈默,观行精励,孜孜脩进,斯须懈怠,接人以慈,诲人倦,门弟子据猊座者百人,顺帝特赐“佛鉴圆照”之号。
一日,忽觉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端坐,高称弥陀佛号尽一画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脩持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为书以别相识,遂合掌而逝。
舆龛荼毗,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馀,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若珂贝,舍利满地,众竞取之,一时俱尽,最后至者,乃穴地尺许求之,亦有得者。
塔于寺南。
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六,所著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及《诗偈》并行于世。
释明德元末明初 1294 — 1372年2月27日
师讳明德
号孤峰
十五为僧。
谒竺西坦公。
公问何来。
曰金鹅来。
又问金鹅山高多少。
师曰无见其顶。
竺西斥之。
一日举世尊拈花因缘。
师闻之。
忽有省。
又谒净慈晦机熙公
公问什么人恁么来。
师云胡张三黑李四。
又谒双林明极俊公。
田霖公
群疑冰释。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二。
火之。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出灰烬中。
有四会语录行世。
明德
号孤峰
明之昌国朱氏子。
其父有成。
母黄氏。
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
玠闻鸡声入道。
凡说法。
必鼓翅为鸡号。
玠亡已久。
母梦玠来托宿。
觉而有娠。
历十四月而生。
不好戏弄。
每跏趺端坐。
十七为大僧。
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
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
二老首肯之。
而师弗自是也。
繇是。
益自策厉。
以必證为期。
抵双林。
明极俊公。
一见之顷。
埙篪恊应。
司藏钥。
日本遣使。
迎明极为国师
师送至海滨。
而竺田霖公
亦自雪窦至。
见师气貌不凡。
延归山中。
以第一座处之。
自是群疑顿释。
且邀仲芳伦公。
结庵于桃花坞
相与激扬。
暇则翻阅华严经。
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
名称日闻。
竺田叹曰。
人天眼目。
俨然犹在。
行宣政院
请住松江之东禅。
然香以嗣竺田。
不忘所證也。
再迁集庆保宁
一坐十五夏。
煅炼来学。
曲尽善巧。
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
细大不遗。
令誉益彰。
一时名荐绅。
莫不愿与师交。
三迁湖之道场。
阅二年。
会净慈虚席。
行省丞相康里公固。
迎师主之。
当元季戎马纷纭。
国事已不可为矣。
逮入圣朝。
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其徒。
勿令四众衣麻哭泣。
索觚书偈而逝。
寿七十九也。
茶毗。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
出灰烬中。
塔于东冈。
学士宋景濂
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
贾鲁元 1297 — 13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7—1353 【介绍】: 河东高平人字友恒
明经领乡贡,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潞城县,选丞相曹掾
顺帝至正三年,修辽、金、宋三史,召为《宋史》局官。
俄拜监察御史,改工部郎中
四年,河决曹州汴梁,又决白茅堤,又北决金堤,日趋东北流。
奉命行都水监,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绘图进策。
十一年,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及军士二万人,塞北河,浚南河,历八月完工。
集贤大学士
寻拜中书左丞,从脱脱镇压红巾军,破徐州,分攻濠州,卒于城下。
宋褧元 1294 — 13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46 【介绍】: 大都人字显夫
宋本弟。
泰定帝泰定元年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
顺帝至元初,历监察御史,遇事敢言。
累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以翰林直学士经筵讲官卒,谥文清
有《燕石》。
字显夫正献公本之弟也。
泰定甲子进士,除秘书监校书郎安南使者朝贡归,选充馆伴使,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詹事院立,选为照磨,寻辟御史台掾,辞。
转大禧宗禋院照磨,迁翰林修撰
至元初,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
出佥山南廉访司事,改陕西行台都事
月馀,召拜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与修宋、辽、金三史,拜翰林直学士,寻兼经筵讲官
卒年五十有三,赠国子祭酒范阳郡侯谥曰文清
显夫自少敏悟,出语惊人。
延祐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入京师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东平蔡文渊王士熙方以文章显于朝,争慰荐之。
至治辛酉诚夫进士第一后三年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朮鲁翀之门,士论荣之。
所著有《燕石》若干卷。
欧阳元功谓其诗务去陈言,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之间。
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齐鲁老生不能及也。
苏伯修亦谓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模拟之。
危太朴曰:公之于诗,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用成一家之言。
显夫之诗,于诸公之评尽之矣。
(臣)等谨案:燕石集十五卷,元宋褧撰。
字显夫大都人
泰定元年进士
历官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谥文清
博览群籍,与兄本后先入馆阁,并有集行世。
时人以大宋、小宋拟之。
集为其侄太常奉礼郎彍所编,凡诗十卷,文五卷。
首载至正八年御史台浙江中书省,刊行咨呈一道,欧阳元苏天爵许有壬吕思诚危素五序,末附谥议墓志祭文挽诗,又有洪武中何之权、吕荧二跋,盖犹旧本。
欧阳元序称其诗务去陈言,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
苏天爵序称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
危素序则称其精深幽丽,而长于讽谕。
核其所说,亦约略近之。
至其词藻焕发,时患才多,句或不检,韵或牵缀。
正献公坟所寒食诗有高坟白打钱句。
案:韦庄上相閒分白打钱,非纸钱也。
张女挽诗却是真魂埋不得句,序称其女工于属对,十岁而夭。
案:李商隐诗万古贞魂倚暮霞,非十岁未字之女也。
如斯之类,大扺富赡之过,贪多务得,遂不能刮垢磨光。
然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论其大体,足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
其文为作诗之馀事,然温润而洁净,亦不失体裁焉。
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汉初诗学方兴韩婴作外传数万言,史称其言与齐、鲁殊。
又言尝传易,燕、赵间人喜诗,故诗传而易微。
余读是有以知燕之为诗,盖千有馀年于此。
外传言奇诡卓荦,而诗之为教,本乎山川之风气,人物之性情者也。
燕东并辽海,通蓬莱,西北控并塞。
昭王好神仙,往往招致畸人方士于其国,至若豪侠,则易水之歌,渐离之筑。
楚汉间安期生蒯通两人者,则又尝合二者之奇为一矣。
其风声气习,岁月之郁湮,世故之感发,不激为变宫变徵之流,则溢出为骚雅歌行之盛。
一气机之宣流耳。
翰林蓟门宋君显夫视予诗若干首,余读尽卷,求一言之陈无有也。
虽大堤之谣,出塞之曲,时或驰骋乎江文通刘越石诸贤之间,而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之作。
吾知齐鲁老生之不能及是也。
奈何犹以燕石自名其集耶。
显夫年强仕,所作当日富,所造诣未易窥。
姑序余所睹记如是云。
至正元年三月丙子奉政大夫艺文少监长沙欧阳玄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宋显夫从其兄诚夫江南始还,莫识其面,而大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
未几,诚夫果魁多士。
久之,显夫亦赐同进士出身
初,显夫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充。
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
诗尤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益喜其词以摸拟之。
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
既擢第,遂入馆阁校书编修、修撰、待制
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翰林直学士
至正丙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文清
诚夫累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
始者诚夫之卒,显夫属予序其文后。
显夫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
夫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
苐念伯仲方以才能进用,不极其至,相继而逝,此中外有识之士重悼惜也。
昔者仁皇开设贡举,本以求贤才,作兴治化。
今观累举得人之盛,或才识所长,裨益国政,或文章之工,黼黻皇猷,议者不得尽以迂疏巽懦诋訾之也。
呜呼!
去古虽远,士之卓然能有所见,毅然能有所守,又岂无其人哉?
彼或訹之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言不中度,诡随而或不能尽识也。
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
知之深,则哀之也切。
是则国家升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功,岂苐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
显夫京师,故题其集曰燕石云。
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奉大夫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予卧病田庐,有禁近之擢,迫命就道。
惶汗无措,而复窃自喜。
幸故人宋君显夫,实直学士,协恭侍从,自公论文,亦一乐也。
比予入京前十五日,而显夫卒矣。
予病亟,归不得省。
其孤承诏复来。
显夫已赠国子祭酒谥文清
思而不可见,惜哉。
孤吁奉燕石集拜泣,且曰:此先子所遗兄彍编次者也。
世父至治集,公实序之。
敢援例以请。
予序诚夫文不一纪,又序其弟,人之生世,其可悲也夫。
显夫兄弟入,首与予游,尽视予所著,暌离有作必寄,故知其长蚤且悉也。
及阅显夫稿,则未相识时,歌诗已尝及予,重以三十年分谊之笃,可辞乎。
国家设贡举,陶天下以经术,馀三十年矣。
文当日昌,而名能著见者,何其指之不多屈也,积储之不厚也,造诣之不远也。
取而随竭,发而自柅,拘拘规仿,而伥伥乎所适者,欲昌得乎?
惟其有所也,有所参也,该洽沈潜,心有所得,济以定力而熟之,则于文也,决渊渟而灌沟浍,策坚良而走康庄,庶乎其达矣。
显夫登甲子科,考其作,未有贡举前,已汨汨矣。
视诱利禄而重失得,忽于播而急于穫者,不有间乎。
人知其才,而不究其积储造诣之有素也。
故予序其集而原其得,俾后之观者有激焉。
集凡若干卷,文若干首,诗乐府若干首,自名燕石,然世皆信其为玉也。
彍由奉礼郎丞相曹掾,汇从父之文,不使遗逸,不愧显夫之犹子矣。
吁甫襄事,即谋刻父文,宋之后其益昌矣哉!
至正六年,岁在丙戌,冬十一月既望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安阳许有壬序。
维基
宋褧(1294年—1346年)字显夫
大都宛平(现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一部分)人。
泰定元年(1324年)宋褧考中进士,并出任秘书监校书,后来又担任翰林编修
至元三年(1337年)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又担任西台都事以及翰林待制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兼任经筵讲官
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范阳郡侯谥号为文清
宋褧的著作有《燕石》。
主要活动
  • 1324年,进士,左榜,漢人、南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杨维桢元末明初 1296年12月25日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6—1370 【介绍】: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
天台县,累擢江西儒学提举
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
张士诚累招不赴。
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
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
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
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
有《东维子》、《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维桢字廉夫会稽人
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
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
张士诚招之,不往,又忤达识丞相,自苏徙
明洪武二年,召修礼乐书,维桢谢曰:岂有八十岁老妇,就木不远,而再理嫁者邪!
赋《老客妇词》以进。
赐安车诣阙,留百二十日,以白衣乞骸骨,放还。
卒年七十有五。
廉夫尝居吴山铁冶岭,故号铁崖
太湖,得莫邪铁笛,又称铁笛道人
筑室松江上,有小蓬壶、草玄阁诸胜。
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屦,殆无虚日。
玉山草堂之会,推主敦盘。
笔墨横飞,铅粉狼藉,或戴华阳巾,披鹤氅,踞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坐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也。
所著书数百卷,其《古乐府》尤盛行。
张伯雨曰:《三百篇》而下,不失比兴之旨,惟《古乐府》为近。
今代李季和杨廉夫遂称作者。
廉夫上法汉、魏,而出入少陵、二李之间,故其所作,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元诗之兴,始自遗山
中统至元而后,时际承平,尽洗宋、金馀习,则松雪为之倡。
延祐天历间,文章鼎盛,希踪大家,则虞、杨、范、揭为之最。
至正改元,人材辈出,标新领异,则廉夫为之雄。
而元诗之变极矣!
明初,袁海叟杨眉庵辈皆出自铁门。
钱牧斋谓铁体靡靡,久而未艾,斯言未足以服铁崖也。
词学图录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喜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
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泰定四年(1327)进士
天台县
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
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不久逝。
擅诗文、书法、戏曲。
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
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字铁厓会稽人
主要活动
  • 1327年,进士
太不花元 ? — 13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8 【介绍】: 元人蒙古弘吉剌氏。
以世胄入官。
顺帝至正八年,以丞相太平荐,为中书平章政事
次年,太平罢,脱脱为相,即依附脱脱,欲害太平。
十四年,代脱脱总兵权,镇压义军,以乏粮为口实,不遵朝命,纵军士剽掠。
次年,被夺职。
旋复为湖广行省左丞相,以太平再为中书左丞相,心怀不满,逗留不进。
太平遂讽监察御史劾其缓师拒命罪,命部将刘哈剌不花将其缚送京师,中道被杀。
释蒙润
释蒙润字玉冈
嘉禾海盐人
姓顾
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法师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
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法师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七七日。
既获灵应疾愈。
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
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尝千指屠酤。
为之易业。
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
寺方灾。
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昼夜无怠。
尝修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者七。
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
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
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字玉冈
嘉禾海盐人
姓顾
父敏。
隐君子也。
母孙氏。
源清法师之甥女。
娠及诞。
俱感异梦。
年十四。
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
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源授以天台止观。
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
乃事竹堂传法师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
七七日。
既获灵应
疾愈而心倍明利。
湛堂澄公来莅南竺。
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
海盐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常千指。
屠酤为之易业。
迁演福。
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以下竺寺方灾。
惟普贤殿。
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
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听夕演说无倦。
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
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
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
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海监人。
姓顾氏,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年十四,依古源于嘉禾白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以卒业。
因苦学婴奇疾,修忏七七,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首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众尝千指,屠酤为之易业,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六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祀,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画夜无怠,尝脩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
姓顾氏海盐人也。
年十四,弃家依古源于白莲。
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
源授以经,应口成诵,命礼一祥祝发。
寻进具,从源受天台家《金刚錍》、《不二门》诸书。
会源入灭,遂师事竹堂,传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修《观音忏》,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
南天竺之演福湛堂澄命居首席,凡所阐扬,词鬯旨显。
匑匑老宿,咸推服焉。
出主当湖德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馀人。
迁主演福,宗风益振。
居六载,退归白莲。
誓不出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
行宣政院强起,主下天竺
时寺新燬,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曰:“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
”乃首加葺治,次第搆诸堂舍。
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昼夜演说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见瑞光。
居三年,复迁主净慈。
以涉世将迎,乖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
临终之夕,呼弟子荣,示止观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
”兹惟其时,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泊然而逝。
至正二年十二月六日也,寿六十八,腊五十四。
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风篁岭下。
李好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东明人,字惟中
英宗至治元年进士
浚州判官,入为国子助教
泰定间太常博士
纂成《太常集礼》。
后为监察御史
顺帝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之非,并言时弊之甚。
累官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
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学,命以翰林学士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以所见,为《端本堂经训要义》,供太子学习。
又集历代王故事,成《大宝龟鉴》。
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
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
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
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
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
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
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
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
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
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李好文后来升迁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
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
(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
唐高宗有年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
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
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
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
于是元顺帝拜礼。
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
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
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
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
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
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
李好文率领御史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
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
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
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
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
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
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
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
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
主要活动
  • 1321年,进士,左榜,漢人、南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朴不花元 ? — 13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4 【介绍】: 又名王不花高丽人
阉人入事顺帝皇后
后亦高丽人,本与相识,甚爱幸之,累官资正院使,掌皇后财赋。
气焰薰灼,与丞相搠思监相为表里,四方警报,将臣功状,皆抑而不闻,内外解体。
官至集贤大学士
后为孛罗帖木儿所杀。
释慧昙元末明初 ? — 1371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师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慧昙禅师
字觉原
天台杨氏。
少信佛僧。
及得度于绍兴法果寺
具足律仪。
去就秘重。
游泳止观。
华严义坛特称之。
当尔时。
元剌嘛为帝者师。
独尚禅宗。
诸山禅席大振。
阴疑焉。
乃展阅禅册。
难入理解。
不觉心惭。
而起曰。
一言有碍。
万劫羁锁。
遂抵武林
笑隐䜣禅师
发明旨要。
䜣公居中竺。
从游者。
皆一时名贤。
互争识
昙之望遂显。
未发。
开法牛。
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
虽数千指。
经营内外。
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
以故风倾都下
保宁蒋山二刹。
皆归于
常谓众曰。
一句子黑漆黑。
无把柄有准则。
还会么。
碓捣东南。
磨推西北。
又曰。
威音王以前。
弥勒佛以后。
有个现成公案。
未敢与汝说破。
何故。
心不负人。
面无惭色。
于是。
有道之流。
益亲朋。
高帝
金陵龙翔寺
为天界。
采有德禅宿主之。
画院。
因图诸山禅师顶相。
进于上。
上独喜昙相曰。
太平隆运沙门也。
遂以居天界。
上常易服携近臣。
私幸天界。
跏趺丈室。
俨然在定。
上顾良久。
叹美而去。
僧问曰。
驾至。
师何不迎。
曰。
驾至乎。
曰。
然。
屈指曰。
山僧持五戒。
僧罔措其语。
朝旨赐
号曰演梵善逝利国教大禅师
上堂曰。
只个现成公案。
众中领解者极多。
错会者不少。
所以金鍮不辨。
玉石不分。
龙河者里。
直要分辨去也。
张上座。
李上座。
一个手臂长。
一个眼睛大。
总似今日达磨一宗。
甚么人担荷。
嘘一声。
下座。
洪武三年
高帝择有志沙门
通诚佛国。
应诏
夏六月御饯都门。
从行者二十馀人。
道经高昌素叶诸国。
诸国俱尊礼之。
以象马传送。
达僧伽罗国
国王并群臣。
昙公于佛山精舍。
师事之。
膝行求法。
敬留休息。
示微疾。
乃呼左右曰。
吾不复进矣。
又与僧伽王言别。
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
至夜半问曰。
日出否。
对曰。
未。
问至再三。
侍者曰。
日出矣。
乃趺坐。
向西而寂。
时洪武四年九月也。
国老臣。
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
王遂奉昙禅师
袝葬焉。
明年
尚书回奏。
高帝览遗表。
而嘉惜曰。
中原有僧。
万国之光。
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
瘗其所遗衣履。
崇德也。
继而奉诏西行。
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广智为开山住持,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主之。
每设法会,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演梵善世利国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其章
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严驭之。
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 【介绍】: 元明间僧人
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
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
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为第一。
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
自号西斋老人
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梵琦
字楚石
小字昙曜
象山人
姓朱氏
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
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
闻谯楼鼓声。
豁然大悟。
遍主法席。
名满夷夏。
泰定中当湖福臻院。
晚归天宁。
筑西斋退老。
明兴再被诏徵。
建法会于蒋山。
居第一。
赐伊蒲供于文楼。
洪武三年秋
问鬼神之理。
馆于天界寺
示微疾。
书偈曰。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书毕而化。
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宋濂为撰塔铭。
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
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
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
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
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
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
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
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
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
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
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
不识诬为有漏缘。
帝敕中使来传宣。
钟山法超沈绵。
万人瞻依曲两拳。
一朝入灭同蜕蝉。
西方弹指即见前。
白玉楼阁琉璃田。
金铃宝树演真诠。
师之往矣神弗迁。
寂光常定无偏圆。
我作铭诗翠琰镌。
昭朗盛业垂年年。
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
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
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
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
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
电坼霜开,金声玉振
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
云溪宏禅师亦推为明宗师第一。
有净土、和陶诸诗。
游凤山,西斋三集。
楚石倡诗,教于永祚。
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
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
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行实 师讳梵琦
楚石其字也。
宁波府象山县人
姓朱氏
年九岁。
授经于讷翁谟公。
十六剃染。
阅楞严经有省。
元叟端公
西楼鼓声。
汗如雨下。
因偈曰。
捉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元叟
元叟许可。
会报恩虚席以待。
师勉赴。
而筑室西斋。
为终焉之计。
师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扬正法。
无愧妙喜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
善哉三下板。
知识尽来参。
既善知时节。
吾今不再三。
诸仁者。
一举更不再举。
今已再举。
一闻更不再闻。
今已再闻。
头头上明。
物物上了。
如理如事。
亘古亘今。
不是涅槃心。
亦非正法眼。
恁么恁么。
三世诸佛祇言自知。
不恁么不恁么。
六代祖师无启口处。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假饶句下精通。
未免触迷狂见。
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
枯木上糁些子花。
与你诸人赴个时节。
残灯随腊尽。
爆竹送春来。
复举盘山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
慈明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然。
妙喜云。
向上一路。
热碗鸣声。
师云。
三大老尽力道。
只发明得向下一路。
若是向上一路。
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
举僧问乾峰。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未审路头在什么处。
峰以拄杖画一画。
云在这里。
师云。
白云万里。
僧举前话问云门。
门云。
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
筑著帝释鼻孔。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师云。
白云万里。
忽有人出来。
问天宁与么批判。
还惬得二大老意么。
向他道白云万里。
呵呵呵。
啰啰哩。
啰啰哩。
啰啰哩。
刹刹尘尘知几几。
十字街头石敢当。
忽然吸竭沧溟水。
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
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
僧问诸佛不出世。
祖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师云。
南斗七。
北斗八。
进云。
未审此理如何。
师云。
去去西天路。
迢迢十万馀。
乃云。
人天众前激扬此事。
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
若非本分衲僧
未免遭人怪笑。
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
恁么答他。
却理会不得。
再举一遍。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檐声未断前宵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
僧问如何是山里禅。
师云。
胡孙上树尾连颠。
进云。
如何是城里禅。
师云。
十字街头一片砖。
进云。
如何是村里禅。
师云。
扶桑人种陕西田。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苍天苍天。
乃云。
衣食养寿命。
一日不可无。
粪埽敌寒暑。
粗粝疗形枯。
昨日三春。
今朝九夏。
何不趁色身强健时。
拨教生死路头明白。
要去便去。
要住便住。
谁障得你。
谁碍得你。
岂不俊哉。
岂不快哉。
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若不会。
与你下个注脚。
空手把锄头。
骤马上高楼。
步行骑水牛。
闹处冷湫湫。
人从桥上过。
饭萝头受饿。
桥流水不流。
拨火觅浮沤。
时不待人。
参。
复举圆觉经云。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师云。
若然。
道有也得。
道无也得。
向上也得。
向下也得。
得也得。
不得也得。
数片白云笼古寺
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
一朝村院主
万劫出头难。
大难大难。
若是个汉。
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
掉向他方世界。
何况世间浅近之学。
便诵得四韦陀典。
但增妄想。
堪作甚么。
食人涎吐。
未有了日。
不如无事好。
见我道无事。
便作无事会又争得。
若要真个无事。
须下死工夫。
大死一回。
死中得活。
便能超毗卢。
释迦
百匝千重。
七通八达。
祖师巴鼻。
向上宗乘
尽与埽除。
不劳拈出。
云门云。
我今日共你说
屎灰屎火。
泥猪疥狗。
不识好恶。
屎坑里作活计。
汝若跳出屎坑。
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
看这般时节。
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
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
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
图口腹。
恣无明。
成群作队。
造地狱业。
佛法禅道推向一边。
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
刀山剑树。
镬汤炉炭。
无人替代渠。
如今大方丛林。
兵变以来。
南北东西。
万中无一。
因什么如此。
盖是恶贯满。
业果熟。
自作自受。
更教谁承当。
祖师劝你出家。
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
只为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寻师访友。
切切究明。
喷地一发。
成佛作祖去。
报父母深恩去。
度脱天下人去。
既不如此。
因何出家。
冷地思量。
古风大好。
饥则乞食。
寒则补衣。
日中一餐。
树下一宿。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
古人得意之后。
茅茨石室。
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
名利不干怀。
财宝不为念。
大忘人世。
隐迹岩丛。
君王命而不来。
诸侯请而不赴。
岂同吾辈贪名爱利。
汩没世涂。
如短贩人。
有少希求。
而忘大果。
与么指示。
可煞分明。
作福不如避罪。
多虚不如少实。
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
阿谁无分。
莫教失却人身。
只要你直下搆取。
便与佛祖齐肩。
若道山僧妄语。
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
教中有六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施。
衲僧门下念个什么。
若道念佛。
念著佛字。
漱口三日
不可是念佛也。
若道念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不可是念法也。
清净行者。
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
不入地狱。
不可是念僧也。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不可是念戒也。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不可是念天也。
施者受者。
并所施物。
三轮空寂。
俱不可得。
不可是念施也。
莫是无念么。
才无念便是有念。
避溺投火。
转见病深。
直饶独脱无依。
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
欲得会么。
千年无影树。
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
凡夫实谓之有。
二乘析谓之无。
缘觉谓之幻有。
菩萨当体即空。
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行但行。
坐但坐。
总不得动著。
妙喜云。
我不似云门老人。
将虚空剜窟笼。
蓦拈拄杖云。
拄杖子不属有。
不属无。
不属幻有。
不属即空。
卓一下云。
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
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
要行不得行。
要坐不得坐。
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
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
只今莫有不甘底么。
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
如无。
来年更有新条在。
恼乱春风卒未休。
凡夫不合起有见。
二乘不合起无见。
缘觉不合起幻有见。
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
不可放过。
云门老汉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
放过不可。
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
赵州和尚转大藏经。
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
藏已毕
人回似婆子。
子云
比来请转一藏。
何和尚只转半藏。
妙喜云。
众中商量道。
如何是那半藏。
或云再绕一匝。
或弹指一下。
或咳嗽一声。
或喝一喝。
或拍一拍。
恁么见解。
只是不识羞。
若是那半藏。
莫道赵州更绕一匝。
直饶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
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
设使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
若草若木。
各具广长舌相
异口同音。
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诸人要识婆子么。
良久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师云。
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
弄假像真。
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
老僧今夜不答话。
问话者三十棒。
时有僧出礼拜。
德山便打。
僧云。
某甲话也未问。
为什么打某甲。
山云。
你是甚处人。
僧云。
新罗人
山云。
未跨船舷。
好与三十棒。
法眼云。
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圆明云。
大小德山龙头蛇尾。
雪窦云。
德山握阃外之威权。
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
要识新罗僧
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毒鼓未击。
早是鸭闻雷。
漫天网未收。
跃鳞冲浪来。
德山老。
德山老。
正令当行非草草。
法眼重加矢上尖。
圆明更向声前扫。
千古流芳雪窦师。
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
上法堂。
从东过西。
从西过东。
沩山默坐不顾。
德山云。
无无。
便下去。
复云。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仪见沩山
提起坐具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德山便喝。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至晚问首座
适来新到在什么处。
首座云。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云。
还识此子么。
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
无背无面。
眼似流星。
机如闪电。
提起坐具。
略露锋铓。
拟取拂子。
快便。
已后孤峰结草庵
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
出世为人。
喻如金錍刮眼膜
非是小事。
若伤锋犯手。
未免破睛。
危乎险哉。
间不容发。
岂可恣矇袋。
掉三寸舌。
脱空瞒人。
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
已有发明。
到垂手处。
不无渗漏。
后往华亭见船子。
及船子向他道。
离钩三寸。
子何不道。
道不得。
劈口一桡。
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始大彻。
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
悟了须是见人始得。
若不见人。
只成杜撰禅和。
说拍盲禅。
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
第一本领要端正。
履践须明
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
临济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
至今道行天下。
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
及问他如何是禅。
便东觑西觑。
口如扁担相似。
苦哉屈哉。
吃著佛祖饭。
不去理会本分事。
争持文言俗句。
高声大语。
略无忌惮。
全不识羞。
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冷地里学客舂。
指望求福。
忏除障。
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
摄事归空。
念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见解。
即是落空亡的外道。
魂不返的死人。
又有妄认能瞋能能见能闻。
认得明了。
便是一生参学事毕。
我且问你。
无常到时。
烧作一堆灰。
这能瞋能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
恁么参的。
是药汞银禅。
此银非真。
一煅便流。
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
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又教我只如此会。
今日方知不是。
就和尚请个话头。
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
汝眼本正。
因师故邪。
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
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
黄莺紫燕总玄音。
凡夫只为贪瞋重。
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
一生功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
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
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华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
劝君念佛早回心。
饶凤阁龙栖贵。
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
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宝华成佛子。
何烦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馔。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
不与他方佛境同。
百味酸甜长满钵。
一身轻健任游空。
初心便获无生忍。
具缚能教宿命通。
今古往生留传记。
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
自然身到碧莲池。
火轮罪净千千劫。
琪树光分万万枝。
善友深谈终不厌。
灵禽妙语实难思。
功成果满须臾事。
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
无尚于楚石矣。
筑石室。
扁曰西斋。
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
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
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
可以深长思矣。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姓朱
父杲。
好善。
有隐德。
母张氏。
事佛惟谨。
大元元贞二年。
丙申六月。
梦日堕怀而生。
襁褓中。
有神僧见之。
谓曰。
此儿佛也。
他日当大振佛法。
四岁失怙恃。
祖母王氏鞠之。
六岁善属对。
七岁能书大字。
诗书过目不忘。
九岁抵西淅。
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
年十六。
入杭昭庆受具戒。
一日阅首楞严。
有说偈曰。
七处徵心心不肯。
八还辨见见元无。
劈开秘密千重锁。
迸出圆明一颗珠。
从此圣凡知解绝。
有何生死性情拘。
话头拈起知音少。
留与人间作楷模。
元叟端禅师
径山
师往参即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
金书大藏经。
师在选中。
辞叟遂行。
既至。
馆于万宝坊。
崇天门
一夕睡起。
闻䌽楼鼓鸣。
豁然大悟。
彻见径山为人处。
述偈曰。
崇天门外鼓腾腾。
蓦劄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甲子东归。
再参元叟径山
叟迎笑曰。
且喜汝大事了毕。
遂以第二座延之。
学者多咨叩焉。
未几以行宣政院命。
出世海盐州之福臻。
题五相无碍曰。
万法圆成一念中。
众生世界尽牢笼。
光相大小珠相似。
赤白青黄色不同。
毕竟未知何处起。
如今方信本来空。
平常一句如何会。
日出西方。
夜落东天。
迁州之天宁。
至元迁杭之报国。
至正迁嘉兴本觉
丁亥
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
复迁天宁。
建大毗卢阁
又建宝塔七层。
高二百四十馀尺。
塔成忽偏倚欲什。
师日祷于佛。
夕大风雨。
州民闻空中有声曰。
急往天宁救塔。
明日塔乃四正如初。
后以兵燹殆废。
失顶之宝瓶。
师复鸠施完葺。
以钱铸宝瓶补之。
上瓶之日。
天花纷雨。
异香满空。
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
江南大浮图十馀人。
蒋山寺
作大法会。
师与其列。
随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三月
复修故事。
召师说法。
锡燕于文楼下。
亲承顾问。
内府白金以赐。
馆于天界寺
上以鬼神情状。
幽微难测。
命著三藏之说。
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
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茶毗。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弟子文晟奉归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嘉兴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师讳梵琦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朱姓
母张氏。
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
生在襁褓。
有僧见而谓其父曰。
此儿必当振佛法。
照耀浊世。
九岁从海盐天宁讷公受业。
十六为僧。
二十侍族祖晋翁洵公。
因阅楞严至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于此有省。
于向上一著尚有滞碍。
元叟端和尚径山
往参谒。
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已而应书写大藏之选。
京师崇天门
一夕闻䌽楼上鼓声。
豁然大悟。
东归。
再参元叟
叟笑迎曰。
且喜大事了毕。
未几。
出世海盐之福臻。
至元乙亥迁杭之报国。
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
徵师说法于蒋山。
 上大悦。
明年七月复被召。
二十六日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坐而逝。
阇维。
齿舌数珠不坏。
有语录二十卷及西斋净土诗行世。
楚石禅师
名梵琦
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
道弘海盐福臻。
次则天宁。
乃至杭州报国。
嘉兴本觉
德风所被。
重九洲。
当元文顺二帝时。
楚山南北。
浙水东西。
其有道尊宿。
无不经锡徽号。
独远引不与焉。
至正间
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
亦不署也。
暮年以门人景献
代主天宁法席。
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
为休老计。
自称西斋老人
至正间
四方多事。
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
从西斋游者。
宋公景濂辈。
最称博物。
入西斋之门。
剧谈多北。
或有问时势否臧。
但唱休休歌。
其声韵莫测。
癸卯
元帝师以手书微
称病笃不赴。
戊申
明高帝建极。
以为折抱毁鼓之初。
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
遂蒲车四出。
徵天下高行沙门
仪曹
升座于蒋山。
使存亡者。
均沾法利。
高帝见提唱语。
大悦。
明年春
召入宴文楼。
年迈。
赐杖而行。
馆天界。
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
均赴天界。
其赴尊宿三十馀员。
元叟之门者。
三居一焉。
国清昙噩
双径智及
三人。
频入宴文楼论道。
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
援据经论。
剖释宸衷。
然起居脱略。
无异西斋时。
高帝每叹曰。
楚石真林下道人也。
是年七月十六日
呼侍僧进墨池
大书一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即谓噩梦堂曰。
师兄我去也。
曰。
何处去。
震声一喝而逝。
年七十有五矣。
以遗偈闻高帝
命依法阇维。
其不坏者二。
齿如珂玉。
舌如珊瑚。
无数舍利。
连缀其上。
归塔天宁西斋。
愚庵以偈哭曰。
匡床谈笑坐跏趺。
遗偈亲书若贯珠。
木马夜鸣的别。
西方日出古今无。
分身何啻居天界。
弘法毋忘在都。
白发弟兄空老大。
刹竿倒却要人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梵琦字楚石小字昙耀象山人
尝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恍然有悟。
元叟端倡道双径,往问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如何?
”叟就以诘之。
拟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
元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以善书,选至阙下。
一夕闻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偈有“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旋入双径,叟见其气宇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
元泰定中,出主海盐之福台,寻迁永祚。
明洪武初,诏名浮屠,于蒋山建广荐会,应诏跻席说法,圆音高唱,万籁俱清。
帝心悦怿,赐宴文楼,亲承顾问,既还出帑金以赐之。
馆于天界寺,忽谓噩梦堂曰:“吾将去也。
”曰:“子欲何之?
”曰:“西方尔。
”因訉之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
”邪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荼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舍利黏缀,遗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语录》及《和永明山居诗》,并见《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