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正文
抄逆刺占后题(题拟) 其三 晚唐 · 翟奉达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二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哽噎卑末手,抑塞多不谬。
嵯峨难遥望,恐怕年终朽(见向达《唐代长安西域文明记敦煌石室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引敦煌所出天复二年翟奉达写《逆刺占》卷末题诗。原卷流落敦煌某氏,今不详所在。)
碎碑记 五代 · 沈颜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八
乙巳岁冬十二月
钟陵
章江剑池
临川
时天久愆雨。
水泉将涸。
风不便行。
维舟于岸左。
岸左有小渚。
小渚之间。
垂舟之介揭厉而获碑。
为介者异而告。
发而视之。
字残阙
存者十七八。
考其文。
则故临川内史颜鲁公之文。
识者以为公牧临川日所沈碑。
其文亦多载鲁公之德业。
辄碎败而已。
会同济者谓余曰。
鲁公沈是碑也。
必将德业不称于后世。
故沉之。
今子既不能文而补之写传之。
亦不可复沈之于浚流。
俾后人睹是碑者。
抑亦昭鲁公之德业也。
子亦蔽人之善欤。
不然。
胡碎之而已。
余曰吁。
秦嬴政初并天下。
天下大定。
海内一统。
于是出行郡县。
登诸名山。
刻石记功德焉。
及其仁政不修。
后之人语及秦嬴政者。
咸以为虐君也。
尧舜无为而治。
巍巍荡荡。
俾凿井耕田者。
知帝力
历于万纪。
厥道愈光。
今之人语及尧舜者。
咸以为圣君之至。
若岘首之碑。
睹者堕泪。
斯乃荆之人感羊公之德化
故泣而思之。
设使羊公之德化不及于荆人。
则是碑也不能感荆人之泣矣。
鲁公之德业。
史传载之矣。
遗俗传之矣。
夫德业者。
病不著于当世。
岂病扬于后世乎。
鲁公德业。
史传不载。
虽全是碑。
亦不能扬鲁公德业于后世。
夫如是。
碎之何伤。
重修蒙山开化宝严阁记 五代 · 苏禹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
太原故郡。大夏名封。
郊野列于参墟。山川开于晋国
俗通马首。坔管羊肠。
称号神京。实为乐土。
皇朝凤举。三百年之遗迹尚存。
圣祖龙飞。一千载之耿光斯应。
士马雄盛。井邑骈罗。
语之八都。并为最也。
而又俗敦释教。重二乘方便之门。
人贵善根。导五浊昏迷之性。
金绳宝树。雁塔蜂台。
大有庄严。钵光像法。
据传记。开化寺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
凿石通蹊。依山刻像。
式扬震德。用镇乾方。
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
人皆回向。时凑福田。
齐后主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仁寿元年隋朝造大阁而庇尊像焉。
仍改为净明寺。洎唐高祖在藩邸时。
至此寺瞻礼回。夜梦化佛满空。
毫光数丈。登极之后。
复改为开化寺。后显庆二年
高宗驾至。出左右行藏。
资缗宝玉。崇严饰之。
会昌甲子岁。敕废大阁。
露尊像。雨滴风摧。
仅六十载。化随消长。
道有污隆。明矣。
乾宁二年武皇虎踞并州
龙潜晋水。遥奉擎天之业。
克安在镐之君。一境烟静尘消。
不修□□千里民稐俗阜。正乐丰穰。
或乃治兵。閒修讲武。
西山而指顾。●(屾冰非)北礼于慈悲。
痛望真身。而受霜露。
乃下令遣䊷徒管内讲化。计口随年钱收数百千万缗。
更有自施信财者。不可胜计。
复造大阁焉。时也择班输之物己丰多。
斲徂徕之材□藏足。既当农隙。
□乃兴工。□役者荷锸如云。
剡木者运斤震地。工无舍夜。
人不知劳。自乙卯己未
首尾五年。盖成大阁。
兼装佛像。厥功三十万。
所聚财尽矣。莫不兽簇千楹。
星攒万拱。榱题黮黝。
阶□嶙峋。甍宇齐平。
可下观于冈险。□⿰(才閰)偃阔。
宜上摘于星辰。仰之弥高。
观之尤丽。万人瞻仰。
树福于兹。至今五十载矣。
莫禁二鼠。日月般而年代移。
□从四蛇。高阁隳而圣仪毁。
非国王大臣力。其可再修乎。
北平王镇临之五年也。疆境乂安。
人民丰足。衣锦而彰七德。
玉帐论兵。出筹而蕴六奇。
金台礼士。𥎌矠不举。
烽燧皆停。暇日游西山
开化寺焚香。见閤宇倾欹。
佛像崩阙。乃言曰。
纵有僧洒扫供养。岂令人喜瞻礼乎。
遂舍俸钱。重修荐之。
爰求郢匠。俾聚杍材。
功用具充。役工毕至。
是荐大阁五层一百三十间。并添换瓦木。
文彩贲饰。及閤内尊像。
沿寺功德。护法善神。
涂金彩画。大小咸具。
无不毕备。兼创造斗帐四间。
阁上二十四窗。网特盖。
行墙五间。并诸殿宇。
一新其旧。及置阁上麻网一十五扇。
盖将己俸。不挠民财。
况日给于米盐。更时颁于赏劳。
百工无怠。众役惟勤。
踰时而毕。重新鹿苑
载耀鸡园。视高阁于凌云。
悉施藻缋。变睟颜于净域。
别显相仪。浮柱霞栖。
倔□而生玉叶。飞梁虹指。
岧嵽而在金田。美哉轮焉。
焕乎盛矣。四人依仰。
二众焚修。实资奉福之因。
允叶募缘之果。王视其功毕。
大会沙门。庆赞而雷殷梵音。
供养而云笼香燄。成兹胜槩。
乃树贞珉。撰记仁祠。
腼颜主择。禹圭谬尘郗
获厕庾蓬。随簪玳以履珠。
忽承明命。则援毫而涤砚。
须抒謏闻。非敢虚词。
止书实录。庶贻后代。
以纪芳猷。大晋开运二年七月十三日记。
契丹还大赦文 后晋 · 晋少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九
尧仁御极。
尚兴丹浦之师。
轩后承乾。
亦有阪泉之战。
是知五材并用。
王者不能去兵。
四气同功。
天道不能止杀。
朕自躬传神器。
勉徇人谋。
戢干戈而宁耀武威
抚夷狄而但修文德。
契丹见利忘义。
负约渝盟。
大为猾夏之灾。
屡肆窥边之暴。
须为民而除害。
遂命将以伐戎。
驻五辂于大河。
劳六师于极塞。
赖乾坤祐助。
社稷威灵。
将相一心。
貔貅勠力。
致群凶之败衄。
血满平川。
使元恶之奔逃。
魂销广漠。
今则朔陲稍静。
中夏小康。
宜上答于穹旻。
俾特施于赦宥。
用导和平之气。
适符长养之风。
可大赦天下。
开运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昧爽巳前。
应三京邺都道州府见禁囚徒。
除十恶五逆。
持仗杀人强盗。
官典犯赃。
合造毒药。
屠牛铸钱。
伪行印信外。
其馀罪犯。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咸赦除之。
诸色配流人。
除终身勿齿。
并纵逢恩赦不在放还人。
及曾为盗贼。
并自契丹内来诸色人。
巳于诸处收管外。
其馀配流人。
并常知所在者并放归。
其开运二年正月一日后来配流人等。
不在放还之限。
兵戈之地。
可料伤残。
恻隐之心。
不舍昼夜。
所宜优惜。
用恤疲羸。
应常定邢贝相并邺都北管界。
自今年契丹犯境巳来。
有人户实经虏杀劫人者。
其夏税十分。
巳令减放二分苗子并沿徵钱物。
今更特减放一分。
其今年徵正税钱物等。
亦与十分内减放二分。
行幸之时。
往来之处。
奉迎不阙。
供亿实繁。
宜示渥恩。
以奖勤效。
应滑澶两州迎奉车驾并沿路供顿官员职掌等。
仰逐处具名衔申奏。
当与加恩。
出师巳来。
遇敌之处。
忠烈之士。
皆效命以冲锋。
行阵之閒。
遂捐身而报国。
宜加延赏。
用慰贞魂。
应北面行营将士等。
除巳与加恩及第支赐优应给外。
其有没于王事者职员。
宜令逐处分析闻奏。
当议超加褒赠。
子孙巳有官者。
当与叙用。
节级行等
如有亲男堪充征行者。
宜令逐处酌量。
配军收管。
支给衣粮。
戎夷侵轶。
驱胁吏民。
虽陷虏庭。
旋归汉境。
所宜慰纳。
以示绥怀。
应近北沿边州县军镇官员职掌。
契丹胁拥入蕃。
得便逃归者并放罪。
仍仰切加安抚。
眷彼易水
最处边陲。
经戎虏之攻围。
赖军民之固守。
将校齐一。
生聚保全。
念此忠勇。
宜加旌赏。
易州契丹围逼之时。
应在州守把城池刺史官员职掌
仰具名衔申奏。
并与加恩。
征讨之际。
馈运之民。
不唯飞挽之劳。
或有抄截之患。
宜令存恤。
用示优宏。
应镇定邢洺先差随军运粮百姓。
偶有不回者。
委逐处用勘。
如有此色。
其本户骨肉。
切加安抚。
三年差徭。
俶扰之际。
轻侠之徒。
偶聚盗于雈蒲。
遂亡命于山泽。
宜令招携。
俾复农桑。
访闻郓齐棣州管界。
河北诸县姓内
有昨因蕃贼入界。
接便为非。
遇安宁。
怕罪未来归业者。
宜令逐处长吏遍行榜示告谕。
所有今月一日巳前罪犯。
一切不问。
宜令并放归田业。
各务营生。
仍委县镇乡村切加安抚。
不得恐动。
如告谕后。
过百日不来归业。
仍前为恶者。
复罪如初。
逃背军都。
诚为极罪。
诛夷家口。
乃是常刑。
将议宽矜。
并从舍释。
应诸州府见禁及本营枷项。
并常知所在诸军逃走兵士家口
并宜释放。
场院积弊。
官吏承宽。
致课额之逋悬。
劳朝廷之徵督。
久淹刑狱。
深轸予怀。
爰示优容。
俾令除放。
安邑解县两池前榷盐使王居敏王景遇禁盘盐欠折军将
两界逋悬。
累年禁系。
宜令三司各详逐人所欠。
如有人家业钱填纳者。
可与尽底据数纳官。
馀欠并本人并放。
如有欠负钱物数内。
全无家业钱物填纳者。
宜与免死。
配送边远诸处收管。
仍永不得差使
所欠特放河中府雍同华陕虢州管界内人户。
有欠王居敏王景遇盘盐脚价者并特放。
于戏。
雁碛方
稍息烟尘之患。
鸡竿肆赦。
是覃雷雨之恩。
更赖文武大臣。
中外宿德。
或决策岩廊之上。
或提戈军旅之閒。
尝胆为怀。
摧凶是念。
速除馀孽。
共集殊勋。
克致澄清。
永销氛秽。
仍遣赦书日行五百里。
敢有以赦前事相扰告者。
以其罪罪之。
布告遐迩。
当体朕怀。
追封许国太妃册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全宋文卷一八、《徐公文集》卷九、《全唐文》卷八八○
维保大三年岁乙巳七月乙未朔某日,皇帝若曰:昔在徂后,法象天明,旁求淑女,式敷阴教,并建内职,以丽外朝。
故其先德之举,显魂之命,比爰庶尹,无不及焉,盖敬终贻后之旨也。
咨尔故汝南郡周氏,恭俭执中,明智资性。
顷谐法相,入奉先朝。
纮綖之勤,夙著于彤史
汤沐之宠,竟饰于泉扃。
粤予纂承,祗禀兹训,家道既正,国风以理。
仰蹈成式,永怀旧人,是用釐举阙遗,追崇名数。
昆吾旧宅,太岳全邦,申画四封,以光懿德。
今使使某官某,持册封许国太妃
呜呼!
令问不忘,盛典无替,昭昭复魂,闻予此言。
朝散大夫礼部尚书柱国河内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常公行状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七、全宋文卷二七
曾祖某不仕。
祖泓,邠州宜禄县
考脩,成都府户曹参军
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曹贵里常梦锡字孟图,年六十一。
状:
公宇量恢弘,识度宏旷,质重有气,博学多闻。
初举秀才,值世乱不克随计。
西州群后,羔雁交辟,累为秦陇郡判官
岐王茂贞,据有扶风,传国二世承制除公宝鸡县,兼监察御史
是时京洛屡变,幕府骤更,公审择木之所宜,乃瞻乌而来止。
烈祖肇基王业,物色异人,得公甚喜,授大理司直
今上初秉机务,慎求宾从,公实预焉,允塞时望。
既授禅,迁殿中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寓直中书,预闻机密,周慎详敏,冠于当时。
烈祖深器之,擢拜给事中
封驳奏议,无所顾惮,由是始为当涂者所疾。
今上嗣位,恩礼甚优。
公以发号之初,四海瞻望,机微所慎,宜在斯时,尽规极言,如恐不及。
于是大忤权贵,贬佐池州
明年,徵为户部郎中,复拜给事中,仍充翰林学士知贡举
天子以典司诏命,最宜亲密,乃别置宣正院于内庭。
以先朝选授,公为称职,俾以内任,专掌是司。
秋霜之操,岁寒不易,凡敢言之士,皆依赖焉。
甲辰岁,谏臣皆贬,公亦罢院事。
公深惟君臣之义,思全进退之礼,稍储伏腊,将卜优游。
又除吏部侍郎,领御史台事。
上复置文理院为司聪之寄,以公为文理院学士承旨
公以不杂,绛、灌方隆,从容中道,守正而已。
明年,以疾固辞,乃迁户部尚书,领商州刺史
上以公问望夙重,足以坐镇雅俗,强起,令知省事
而病久不复,公私废失,为宰相所劾,坐贬饶州
上以羸瘵忧之,诏留东都,以便医药。
逾年小愈,徵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改礼部尚书
戊午岁冬十一月,方与客谈,奄然而逝。
主上念藩邸之旧,追亮直之诚,罢朝悲悼,赠送优渥。
以嗣子方幼,诏中使监护其丧。
公诚纯性刚,文高学富。
词赋典丽,而执笔甚稀;
名理精核,而吐论甚简。
多识故事,洞明政体。
升元中保大之初,便蕃密勿,有犯无隐,门绝私谒,出则诡词,独见先觉,邈然靡及。
政先古义而时方尚权,论举大体而人工捷给,彼众我寡,故不能克。
主恩方重,莫果归田之心;
世路未夷,竟郁济时之用。
耻为狷介之行,以邀皦察之名,畜伎乐,饮醇酒,怡然自得,聊以卒岁。
启手足之际,无呻呫之声。
古之达者,正当此耳。
丕以名法之学,获选丘门,固非良史之才,曷纪贤人之德?
庶为实录,以俟易名。
谨状(此文与门生树丕作。 《徐公文集》卷二○。又见《全唐文》卷八八七。)
某:原脱,据《全唐文》、徐校、李校补。
草堂诗笺序嘉泰四年正月 宋 · 蔡梦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八、《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首、《永乐大典》卷九○五、《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八
少陵先生博极群书,驰骋今古,周行万里,观览讴谣,发为歌诗,奋乎《国风》《雅》《颂》不作之后,比兴相侔,哀乐交贯。
揄扬叙述,妙达乎真机;
美刺箴规,该具乎众体。
自唐迄今,馀五百年,为诗学之宗师,家传而人诵之。
元微之志其墓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信斯言矣。
况我国家祖宗肇造以来,设科取士,词赋之馀,继之以诗,诗之命题,主司多取是诗。
惜乎世本讹舛,训释纰缪,有识恨焉。
梦弼因博求唐宋诸本杜诗十门,聚而阅之,三复参校,仍用嘉兴鲁氏编次先生用舍之行藏,作诗岁月之先后,以为定本。
每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异同,次审其音之反切,方作诗之义以释之,复引经子史传记以證其用事之所从出。
离为五十卷,目曰《草堂诗笺》。
凡校雠之例,题曰樊者,润州刺史樊冕《小集》本也;
题曰晋者,晋开运二年官书本也;
曰欧者,欧阳永叔本也;
曰宋者,宋子京本也;
王者,乃介甫也;
苏者,乃子瞻也;
陈者,乃无己也;
黄者,乃鲁直也。
刊云一作某字者,系王原叔张文潜蔡君谟晁以道,及唐之顾陶本也。
又如宋次道崔德符鲍钦止、暨太原禹玉王深父、薛梦符、薛苍舒蔡天启、蔡致远、蔡伯世,皆为义说。
其次如徐居仁谢任伯吕祖谦高元之、暨天水赵子栎、赵次翁、杜脩可、杜立之、师古、师民瞻,亦为训解。
以蜀石碑。
诸儒之定本,各因其实,以条纪之。
至于旧德硕儒,间有一二说者,亦两存之,以俟博识之决择。
是集之行,俾得之者手披目览,口诵心惟,不劳思索,而昭然义见,更无纤毫凝滞,如亲聆少陵之謦欬,而熟睹其眉宇,岂不快哉!
大宋嘉泰天开甲子正月谷旦建安三峰东塾蔡梦弼傅卿谨识。
按:《杜工部草堂诗笺》卷首,古逸丛书本。
幕职州县官等雪活人命酬奖事诏建隆二年九月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一、《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九三(第七册第六六六八页)
幕职、州县官检法官因引问检法雪活得人命乞酬奖者,自今须躬亲覆推,方得叙为功劳。
馀准唐长兴四年晋开运二年敕施行。
若引问检法雪活,不在叙劳之限。
自后,凡雪活者,须元推勘官枉死已结案,除知州、系书官驳正、本职不为雪活外,若检法官或转运,但他司经历官举驳别勘,因此驳议,从死得生,即理为雪活。
若从初止作疑似,不指事状,或因罪人翻异、别勘雪活者,即覆推官理为雪活,仍勘元推官一案断遣,或逢赦,亦须招罪状。
其雪活得人者,替罢日刑部给与优牒,许非时参选。
若雪活一人者,幕职循一资,州县官幕职二人以上加章服;
已有章服,加检校官
检校至五品以上,及合赐章服,并京朝官雪活,并许比附奏裁。
或覆推官妄欲变移,希冀酬奖,却为元推勘官对众凭者,其元驳议及覆推官,各以出入人罪论。
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992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小畜集》卷二八、《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立功名之谓贤,齐得失之谓道,悟生死之谓达。
三者有一,则可为闻人矣,况兼之乎?
其谁则然?
吾见于康公矣。
公讳延泽,字润之,代北人也。
其先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世有北土,自立君长,其别处康居者,即始祖也。
西汉时康居国纳质大单于,其后单于内附,遂有云中,以国为姓。
曾祖嗣,皇任蔚州蕃汉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子太师
祖讳公政,皇任代州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傅
考讳某,皇任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侍中,赠太师谥曰武安公
其世禄世功,载在《武安碑》,此不复书。
公即太师之次子。
卫国夫人高氏。
晋天福中,起家补东头供奉官
历汉逮周,垂二十载,艰难险阻,靡不备尝。
以功转染院副使
太祖神德皇帝之开国也,以荆、湘未下,诏宣徽南院使李处筠、襄帅慕容延钊偏师南讨,而公实从焉。
江陵高保融死,朝议以其子继冲权领军府,因命公赍玺书、乘驲骑以吊抚焉,且观便宜,二帅留襄阳以待之。
公宣谕而回,尽得机事,前导师旅,长驱而南,平定荆、湘,易于拾芥。
寻转染院使、监护荆南军,赏功也。
乾德中受代归朝,会国家有平蜀之役,诏公为北路前军都监
固镇主将王全斌请公领前军先入,以张万友佐焉。
寻击白水、阁子二寨,破之,勒兵会乾渠渡下。
人恃险,出万仞寨以待王师。
以公与万友选死士百人,先登水西寨,以兵继之,纵火燔烧栅木俱尽,遂取之。
明日,全斌中军方至,乃合逼置口,走之,遂下兴州,与夔峡兵合。
进击西县三泉,生获伪兴元节度使韩保贞,公皆有力焉。
由是乘胜讨逐,越大小漫天,累战皆获。
利州,夜半拔之。
人由桔柏江以遁,乃烧浮桥保剑门,恃天险也。
诸将方议进击,会有蜀卒来降,自言知山川道路,且告曰:「自益光江东有路曰来苏,直抵剑门南二十里,人设寨以阨之,此捷径也」。
于是全斌欲自来苏路入,诸将莫有言者。
公曰:「来苏小路,无烦主将,可使偏裨以副。
大将亲叩剑门剑门精兵所聚也。
且蜀人闻来苏军入,必分兵以禦我,此必克之势也」。
乃命公与史延德往焉。
公曰:「《书》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路名来苏,天启吊伐之义也」。
遂舍车马,披榛梗。
而蜀帅王昭远赵崇韬果留小将剑门,引军于青强店下。
由是全斌剑门,获赵、王二帅,席卷而西矣。
世子玄哲统锐兵守绵州,闻剑关不守,乃弃城而去。
蜀主遂令伊审徵奉表归顺。
全斌因请公以一百骑先入成都安抚军民,且伺必降之意。
是时蜀国馀兵尚有七万,公往也,人情危之。
公既至,以二十骑自卫。
入见蜀主,谕以祸福,示以恩信。
蜀之君臣舞蹈感悦,留三日,尽封府库,赍鱼钥而还。
全斌遂平蜀国,遣蜀主归于京师
诏公为成都府兵马都监
而蜀军复乱,且以全师雄为首,所在杀知州通判以应。
普州刘泽遂州可寮、果州并受师雄伪署。
朝廷以公为普州刺史,公诣全斌,请卫兵赴理所,与公四十人。
公发成都,至简州,招败亡之士。
得刀手一千人,取器甲以给之,乃教战阵,立部伍,拥之而去。
至郡境,有贼甲雕领众五千来犯,公一战败之,擒七百人,受伪命者立斩一百辈,馀皆释之。
乃悬榜示人,谕以逆顺,招集团结,得刀手三千人,败刘泽三万人,自是贼势稍沮。
公虽至普州,廨宇尽为煨烬,乃依山设屋,权驻师徒。
而兵乱之馀,无食可守,公披攘群盗,且战且行,直至遂州辇运储蓄,以至成城畚锸,靡不具焉。
既而王可寮等数郡贼兵合势来战,公又败之,遂至合州,赴江溺死者不可胜纪。
未半年,普、遂、资、简、昌、合等六州飞奏以闻,优诏褒美,且命与曹璨东川七州招安巡检使,仍赐钱帛,委公等随军赏给。
全师雄乱后,东路艰难,贼害使臣、抄掠琛赆者多矣。
师雄虽死,贼众尚有万人,立谢行本为主,以罗七君等佐佑之。
闻公警巡,望风而遁,遂以贼众保于金堂,非公所部也。
公乃越境以讨之,贼众又遁,因驻师以待焉,卒平狂寇。
先是,金堂新都、洛县等民为贼逼胁,皆饷馈资给之。
公则出令招诱,许以自新,约旬不来,无少长皆杀。
民归者万馀户,咸得安堵,输税县官
故民心有怀,贼党自溃。
加以全斌等同心经略,两川悉平。
及奉诏班师,主将获罪,皆以杀降兵、受蜀赂故也。
黜公为唐州教练使,天下人为公惋叹。
公处之自若,不出怨言,惟筑室垦田、聚书训子而已。
十年间辟草莱,植桑柘,居泌水之上,遂为富家,家到于今赖之。
开宝末太祖西洛,祀南郊,始起公为供奉官,留监左藏库
今上即位,就除左藏库副使,兼水北皇城大内巡检,又召公东京畿内都巡检使
俄而公之犹子六人皆恣用家财,不事生产,公以礼义勖之,反生怨怼,乃挝登闻鼓,愿析祖业以自给。
诏公以理处割。
事未定,会灵昌河决,公受诏塞之。
诸子复诉公违诏,遂罢使职,退居洛阳
不数年,向之犹子已饥寒于道路矣。
上躬耕之岁,公会恩例当起。
权河南尹许仲宣颇相劝激,公曰:「三代为将,道家所忌。
吾自蔚州太师而下,世传将帅
今幸功名以继祖祢,年享寿考,运逢理平,使子孙去櫜鞬,袭缝掖,熙熙自乐,以终天年,吾愿足矣。
吾尝读《李广传》,见其兵败,削为庶人,幸匈奴犯边,被召而起。
及军吏责簿,自刎帐下。
欲望灞陵夜猎,其可得乎?
古人成败,取则不远」。
以老疾为辞,而奏其二子焉。
淳化三年,公七十六矣,一旦,谓其子怀圭曰:「吾衰耄若此,死在朝夕,茍以先太师之灵,得保首领以没于地,吾无恨。
然吾有平蜀微功,思预刻吾墓,其谁能之?
吾闻商山王副使旧直紫薇,有文称于代。
又尝任长洲宰,时汝为姑苏从事,亦同僚也。
试为我请焉」。
怀圭曰:「预凶事,非礼也,且心所不忍」。
公曰:「此人子之大情,名教之旧制也。
吾则不然。
且古之达者,以生为寄,以死为归。
今吾官历二千石,年踰七十六,吾不死而安归?
吾欲生前自视其文。
知词无愧而功不诬也」。
怀圭不得已,命其子赍书而来。
某据事状,次而书之。
大率平蜀之功,公居第一。
离而辨之,其功有五:若先入蜀境,击白水、阁子二寨,开王师破竹之势,其功一也;
径赴来苏,分蜀人青强之力,使剑门势解,其功二也;
以二十骑入见蜀主,其功三也;
以四十人定普州,其功四也;
越所部擒罗七君,其功五也。
至于谟议机权,赏罚威戮,所不尽者,有公之自著《平蜀实录》在焉。
初,全师雄之乱也,诸将议杀降兵二万七千人,恐为内应。
公独请择老幼疾病者七千人释之,然后起二万人,以十人为率,皆反接之,若连鸡贯鱼,桴江而下,以兵卫之。
比贼众知之,可二百里矣。
若寇来劫夺,杀之于江。
如此,则杀有名矣。
虽不见用,可谓仁乎。
后国家议罪,果以杀降为名,有先见之明,不免于戾者,命矣夫!
公形貌魁杰,知谋宏远,刚而有变,勇而能仁,负将材,喜兵法。
虽为王公之子,耻以恩泽封侯,故能立功于当年。
齐得失以知命,悟生死而无惧,虽古之名将,世之达人,何以过此!
与夫伏剑而悔降兵,仰药而罪地脉者,不亦贤乎?
公始娶安氏,蔚州别驾某之女也,先公而亡。
男五人:长怀玉,进士不第,早亡;
次怀圭,前平江军节度推官试大理司直
次怀理,以侍亲干家,未听入仕;
次怀璟、怀琏,并补三班奉职
孙二人,赞华举进士,赞臣尚幼。
公再娶李氏,封陇西县君,秦王俨之第七女也。
以某年某月某日终于西京私第,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乡某里,礼也。
铭曰:
神德皇帝,驾驭英雄。
始即南面,乃平西戎
孰为前蒐,时维我公。
白水寨碎,来苏路通。
剑门天险,一旦憧憧。
蜀既送款,众尚七万。
其谁先之,公膺是选。
拥二十骑,扬鞭入见。
谕以祸福,蜀民舞抃。
事讫而还,王师席卷。
全蜀虽定,群凶未收。
帝命我公,欧攘怀柔。
刺举一郡,警巡七州。
盗死原野,人服田畴。
定功议赏,理当封侯。
孰为㺥狡,唁唁吠叫。
谪去泌阳,前勋弗较。
三月不仕,古人相吊。
矧惟我公,十年不调。
不调维何?
熙熙而笑。
太祖起之,厥官尚微。
我后增秩,暮年有辉。
徼巡西洛
按察东畿。
竟坐家事,终成罢归。
君子知命,达人息机。
先人敝庐,可庇风雨。
知止知足,何思何虑。
庆见曾孙,名扬先祖。
谓死为归,预铭厥墓。
不朽之功,永光垄树。
敕赐封崇寺为额记大中祥符九年八月 北宋 · 童蒙亨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常山贞石志》卷一一
夫《易》象载有否有泰,《君陈》明有废有兴。
其否泰废兴,良有以也。
愚虽不佼,敢试明之。
昔周宁王商纣,如日入地中,拘羑里之患,岂非否哉?
暨乎否终则倾,乃交于泰,尔后子孙逢吉,卜世三十,享祀七百,岂非泰也!
非商罪之贯盈,商祚其何以废;
非□主之至德,周祚孰能以兴!
斯则视之于彼而譬之于此,如响之应声,言不虚尔。
兹寺也,非逢衰世而不有废也,非遇盛时而不能兴也。
嗟呼!
兴废万端,不可殚言而已,故略举一隅也。
封崇者,乃古道济寺也。
久而废之。
齐天保七年为建置之始也。
隋开皇十一年重兴像阁,层构楼台,凤翅飏烟,龙麟㶿翠,乃壮丽于中也。
晋开运二年,犬戎犯边,是时君臣微弱,力不能制,以致赵魏之境,千里之地,狼烟斗昏,掬为茂草矣。
于时此寺遭荡𮒫之罄焉,殿阁严像,一而靡存,缁流俘虏,一而无返。
《书》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斯之谓也。
迄于今,以长历推之,经七十有二载矣。
大宋雍熙中,有五台僧怀兴因巡礼□锡届此,观其旧址存焉,有必葺之志。
乃呵狡㕙,叱󶳇狸,剪搴萧蒿,析除荆棘,而安卓庵之所,□聚徒众。
廷义、德浚、智神、智从、智岩、知解各相次住持,共诱居民,旋化功庸之费。
以日系时,历二十馀年,院宇斯备,尚以古寺为名。
祥符初,圣上封泰山,禅梁甫,升中告成之际,乃有当寺僧惠庆欲契明朝之美,弥坚改额之愿。
我心匪石焉,而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一旦谓同褐法润曰:「大丈夫偶千年之运而不能革去其故,鼎取其新,胡颜为释氏之徒与」?
润曰:「俞哉」!
誓同其志也。
乃率润拂衣奋迹,揆日登涂。
润乃说而随之。
庆非利有攸往,未浃辰间,而南渡河,共设焚舟之计。
暨亲行阙观大礼,大礼毕,銮舆还京,至韦城,乃上书于驾前。
祥符二年秋七月十有一日,降敕赐封崇寺为额。
时也,空门既耀,梵宇生光。
顾皇恩而赫赫,俄临荣观电落;
鸿休而兢兢,失次乍听雷奔。
誓将尘芥之心,用报乾坤之惠。
伏虑春秋寖远,坠失纶言,乃勒贞珉,永彰不朽。
蒙亨文亏富赡,学昧该通,既请命以坚承,在固辞而靡敢,是乃直书荒斐,聊纪岁时。
敢初筮于童蒙,但包羞于作者。
时大中祥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二十五日记。
大统纪序 唐 · 陈鸿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叙曰。
臣闻日月星辰。
纪乎天也。
山岳江河。
纪乎地也。
历数正朔。
纪乎帝也。
正气为帝。
帝天号也。
统伦偫生。
冠耀元符。
牢笼乾坤之精。
弹压山川之灵。
威武薄乎八纮。
文明光乎百代。
功格皇天。
名在祀典。
以揖让而登皇极者。
乃可言矣。
开历垂统。
始皇焚书为烟烬。
史官废纪。
失传其本。
后代儒者。
凿天地心胸。
造生人闻见。
故诸纬书及皇甫谧谯周之徒。
得肆言上古之事。
恃无可验。
竞开异说。
臣少学乎史氏。
志在编年。
贞元丁酉岁太常第。
始闲居遂志。
乃修大纪三十卷。
正统年代。
随甲子纪年。
书事条贯兴废。
举王制之大纲。
天地变裂。
星辰错行。
兴帝之理。
亡后之乱。
毕书之。
通讽谕。
明劝戒也。
七年书始就。
故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
太易至太昊。
年代史传无正说。
且书皇甫谧似是之言。
昔太昊氏迎日推策造甲子。
臣以为天地立于水。
成于气。
气萌万物。
冒甲而生。
生主寅。
帝首太昊。
岁起摄提。
故书太昊。
甲寅
皇甫谧云。
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
又云。
子孙五十九姓。
传世五万馀岁。
又有循蜚等九纪。
亦无定年。
陶宏景云。
欲以数纪之生。
求知百代之上。
诚可笑矣。
臣非知古者。
亦不敢强为发正。
自太昊至炎帝
世历无明文。
存首而已。
舜行天子事八十年。
孔安国注云。
舜在位五十年。
三十而徵庸。
三十年在位。
历试二年。
摄位二十八年。
服尧丧三年。
其一在三十之数。
为天子五十年。
凡一百一十一岁崩。
尧帝天下七十载。
得舜试舜三年。
一在徵庸。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二十八载帝乃殂落。
尧二十八年合入舜历。
通计在位八十一载。
尧在位七十二载。
即舜元年丙子
帝挚元年乙卯
帝喾元年乙巳
颛顼元年丁亥
少昊元年癸亥
黄帝元年癸未
炎帝元年癸未
以是推之。
伏子贱最可凭也。
诸家年代历。
不分出益三年。
当禹荐益于天。
七年而崩。
益行天子事三载。
禹丧毕。
让于启。
启贤。
诸侯归之。
益避于箕山之阳。
禹之圣。
启之贤。
益之让。
岂可废而不明。
今以大唐元和六年岁辛卯
上推之炎帝元年癸未
凡三千六百九年。
轩辕至夏殷。
约世本以文宣王太史公尧典舜典商书夏书为实录。
秦以降。
则桉本朝国史。
春秋纬书云。
炎帝子孙帝临至帝罔。
又有八代四百馀年。
太史公黄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神农氏没。
黄帝尧舜氏作。
今臣依史记。
黄帝炎帝
纬命历叙又称少昊子孙相承十代四百馀年。
验纬书起汉哀平间
前代儒者。
好记异闻。
新进后学。
耳目固不可验。
皇甫谧刘伯庄皆以舜为戊寅年即位。
在位二十年。
遂使神农已来甲子相承错谬。
桉汉书。
舜生三十徵庸。
三十在位。
五十陟方乃死。
通服尧丧三年。
禹崩。
启未立。
使三年何系。
今出益三年。
成禹志。
二十八年而崩。
益行天子事三年。
为益之事可也。
大道之行。
以天下为家。
何必私三年于启。
或云。
有穷伊尹周公共和如何。
当夏后相不恢于夏家。
羿为相臣。
篡相自立。
后相奔死商邱
浞又杀羿自立。
少康长乃复夏
自是之后。
备见于诸家年历云。
补陀院记绍定二年正月 南宋 · 张虙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光绪《慈溪县志》卷四一
按《四明图经》,补陀教院在慈溪县东北二十里,置于唐大中六年,名大中观音院
宋治平二年,改赐「补陀」之额。
补陀洛迦,即梵语白花也。
父老相传置院之始,时方病旱,忽有僧指地而言:「此中有水,取以致祷,雨可必得」。
众如其言凿之,果得泓泉,先见灵鳗,又得梅木大士像。
迎以扣之,雨大通,于是即其地为道场。
惟院之中无一碑碣可考,独文书十馀纸,前后主者自相付受,若传衣然,罔敢失坠,而皆纷揉无统,难于展阅。
暇日,与之整比。
院之傍又有庵焉。
今以文书属五代及本朝开国日者观之,其所关于院者有二:蒋训与其孙从实卖地入院,龙德三年一约,宝大二年一约。
龙德则梁末之年,宝大则吴越之号,同为一时。
晋开运二年,有蒋从训者,曲讼其地,官为直之,此一事也。
周显德五六年间,有僧继让称大中观音院住持陈词于县,言所以住持之由,此二事也。
若庵之始末,则又详焉。
天福十三年,实汉高祖追用晋号之日,僧道孜因檀越敬章为之创庵以居,初称海慧道场;
以其筑于灵岩旧基,复称灵岩
庵立之后,在汉乾祐三年、四年,与周广顺三年显德之六年,本朝建隆之二年,谆谆乞免科役,官皆许之。
道孜主之十馀年,当建隆二年,付之行云、行雨主之。
又十馀年,至开宝七年,付之朋集。
朋集之后,庵与院相并矣。
或者谓即庵为院,非也。
院建于唐大中,庵建于汉天福,相距九十六年,院先而庵后,无即庵为院之理。
盖院废之后,合而归于庵耳。
今院之东北隅号庵基,可验也。
天圣九年夏文惠之状,元祐元年夏允升之状,皆自言其祖舍地,往往指院为庵,殆不能深考之耳。
外是,文书亦不几,皆出于后来者。
或又疑庵建于灵岩古基,所谓灵岩又安在?
亦尝传之父老:古有灵岩寺,一日,雷电晦冥,神怒震撼,钟沦于池,寺亦随坏。
后人欲探池取钟,仅见铣于土面,穿池愈深,而钟愈不可得,遂已。
以此论之,始为灵岩灵岩改为海慧,复为灵岩,并为补陀一刹,岿然常存,此非大士威神之力,而何能乎?
嗟乎!
圜通法门微妙,含容如声,度垣不能为碍,岂容以像设求?
又岂容以世界论?
何有于寺,又何有于院,又何有于庵?
惟尔众生深心信解,于是最胜庄严,以为供养,有舍身珍宝以求哀悯,故必坐菩提于道场,广作利益,罄心皈依,常愿常瞻仰,而大慈大悲,无刹不现。
先是,有一道者徐了因誓愿修造大殿,材木粗具,而莫能克。
前住持师敬召募缔完。
洎文忠领众以来,洒扫严整,无垢无破,奉大士于其中,慧日照曜,人天礼敬。
补陀一刹,自此日盛。
文忠主是院今八年矣,饰新舍宇,创增僧堂,用力最深。
盖其戒行坚硬,身率以正,事事能就绳墨。
每以院无碑碣为嫌,有请于余,因叙其委折,俾刻之以为此山公案。
绍定己丑元正日记并书。
宗正寺少卿罗仲舒篆,住持僧文忠立石。
按:天顺宁波郡志》卷九,成化四年刻本。
资政韩公家传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唐先生文集》卷六
韩公,讳粹彦字师质
相州安阳人,魏忠献王之子,故丞相仪公之弟也。
春秋之世,韩献子有大功于赵,故宋有天下,而韩氏为特盛。
忠献有勋劳于天下,先朝著令,世选韩氏子孙一人官相州
故公弱冠以选,监相州酒税,秩满复监相州仓。
稍迁国子监光禄寺主簿卫尉寺丞提举京东常平等事,尚书司勋员外郎、接伴北朝贺天宁节使,充北朝正旦国信使
主上即位,仪公拜左仆射,公避亲,改少府少监,迁吏部员外郎
丐外补,得陈州
仪公罢相,公亦罢郡,主管嵩山崇福宫
五年许自便,主管西京留司御史台
驾幸兴德禅院,有感,诏韩氏子孙在吏议者,悉除之。
未几,主管南京鸿庆宫。
丁母忧,服除,拜光禄少卿
上享原庙,摄太常卿、接伴北朝贺天宁节人使。
使还,赐出身,拜秘书监
二年,以徽猷阁待制兴仁府
俄擢定州路安抚、马步都总管,知定武军府事。
还朝,拜工部侍郎,主管右选
求外补,拜龙图阁学士,复知定州,年五十四薨于中山
公名重北方,而闻于契丹,故聘使往还,公未尝不在其间,而北道谋帅,公未尝不为选首。
其使契丹也,王师方西征,虏意不自安。
公既入境,皆交口问西事。
公对以使事有指,不敢及其他。
公既慎重其事,不敢纵言,而虏亦顺适其意,不敢复问。
而云中馆送台箱事,例客省使不肯拜,受香药酒皆反复论难。
卒正其礼,得其所守而还。
公始授馆,虏主戒馆中勿生事。
公射于馆中,虏主乘小车,与其孙观焉,因解骖以侑射,且命画工邈之以归,其为远人所慕如此。
公为侍郎者再,而吏部之政为最勤。
其殿大邦者三,而定武之政为最逸。
吏部分四选,而侍郎右选至为杂冗。
公承积弊之后,釐正簿书,遣决滞务,增损废置五万四千一百馀事,发为几白,然后怨詈谤讟,化为驩谣。
上闻而嘉之,公进秩一等,官吏赏有差。
所谓最勤者如此。
中山魏王仪公旧治也,遗民故老犹有存者。
闻公作世济堂,固已感悦;
而公之抚军治民,悉遵先世规摹,故雍容谈笑,无他施为,而军府肃然。
所谓最逸者如此。
余尝读公奏议,以考其为心,大抵以爱民为本。
始,公知陈州,作护城堤,自是无复水患,人至今便之。
然至定武时,议者欲决滹池河水注塘泺中,而界保州、永宁之间作限水堤,则公极论其不可。
始,公在定武时,诏访以备边之计。
公画四策,以储蓄为先务。
河朔均籴,则公复有所不从。
所谓以爱民为本者如此。
余读公奏议十卷,至论致仕官复起、免,追所得恩典以励风节,喟然叹曰:大哉言乎!
忠献之风矣。
始,公貌类其父,世人以为忠献复出,而号小魏公。
神宗、哲宗亦以是深器之,然终不至大用。
故余所书,止于如此。
世以忠献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
今考《史记·世家》,周公之子伯禽,太公之子吕伋,皆龌龊庸人,无事可书。
召公之后,九世无闻,至燕惠侯然后稍见于史。
则余今所书如此,公可谓不忝其世矣。
赞曰:
公子保之谓余言:「先公在定武时,有说先公取幽燕者,先公折之曰:『国家奄有四海,宁少此弹丸土邪』」?
北方无事百有馀年,两朝之民得以养生,得以送死,得以事其父母而养育其子孙,始之者寇准,而成之者公也。
《传》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今所谓仁者,果谁欤?
非公孰能当之?
杨凝式书迹年谱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二、《游宦纪闻》卷一○
唐咸通十四年癸巳凝式是年生,故题识自称「癸巳人」。
唐天祐四年丁卯是年夏朱全忠篡唐,凝式谏其父唐相涉宜辞押宝使,涉惧事泄,凝式自此遂阳狂,时年三十五。
《五代史补》言时年方弱冠,误也。
晋天福四年己亥三月,有《洛阳风景》四绝句诗,年六十七。
据诗云「到此今经三纪春」,盖自丁卯己亥实三十二年,则自全忠之篡,凝式即居洛矣。
真迹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胜果院东壁,字画尚完,亦有石刻。
书侧有画像,亦当时画。
广爱寺西律院有壁题云「后岁六十七」,亦当是此年所题。
此书凡两壁,行草大小,甚多真迹,今存,但多漫暗,故无石刻。
天福六年辛丑是年六月,有天宫寺题名,称太子宾客,时年六十九。
真迹今在此寺东序《题维摩诘》后。
吏部郎荣辑家有石刻一帖,无年,但云「太子宾客杨凝式暮春奉板舆至自真原」等语,其末云「清和之月复至」,当是此年前后也。
天福七年壬寅,是年有《奠定智大师诗》二首,时年七十。
真迹在文潞公家,刻石在从事郎苏太宁家。
晋开运元年甲辰是年四月十五日,有《看花诗》八韵,时年七十二。
题于洛阳一僧舍书胜上,后云「维晋九载」。
今刻石在湖州前殿侍御史刘寿家。
开运二年乙巳是年五月,于天宫寺题壁论维摩经等语。
八月再题「太子少保」。
时年七十三。
真迹今在此寺东序,并辛丑题同刻石。
开运四年丁未,是年二月前七月有寄惠才大师左郎中诗三首,称「会同丁未岁」,会同即契丹入晋改元之号也。
时年七十五,称「太子少傅」。
真迹在文潞公家,刻石在苏太宁家。
周广顺三年癸丑,是年于长寿寺华严东壁题名,时年八十一。
后又题「院似禅心静」等二诗,称「太子少师」,亦应是此年真迹,今为人移去,石刻亦不存,人或得旧本耳。
又有与其从子侍御者家问二帖,后题广顺癸丑岁孟夏月,真迹在洛阳士人家。
又有判完契五十馀字,在洛阳职方郎李氏家者刻之,无年,但称「七月十六日太子少师杨」(草名),亦应是广顺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