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正文
对诏问灾异八事 其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
诏问曰:「五月二十九日,有黑气堕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腾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馀丈,形状侣龙。
占者以虹蜺对,虹著于天,而降施于庭。
以臣所闻,则所谓天投蜺者也。
不见足尾者,不得称龙。
「易传》曰:虹之比无德,以色亲也」。
《潜潭巴》曰:「虹出,后妃阴协王者」。
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
《演孔图》曰:「蜺者,斗之精也。
失度投蜺见态,主惑于毁誉」。
《合诚图》曰:「天子外苦兵,威内夺,臣无忠,则天投蜺」。
变不空生,占不空言。
意者陛下枢机之内,衽席之上,独有以色见进,陵尊逾制,以招变象;
若群臣有所毁誉,圣意低回,未知孰是。
兵戎未息,威权浸移,忠言不闻,则虹蜺所在生也。
抑内宠,任中正,决毁誉,分直邪,各得其所,严守卫,整武备,威权之机,不以假人,则其所救也。
《易传》曰:「阳感天,不旋日」。
《书》曰:「唯辟作威,唯辟作福」。
臣或为之,谓之凶害。
是以明主尤务焉(本集,《续汉·五行志》五,又《五行志》五注补引两条,又《初学记》二引《汉名臣奏》,又《开元占经九十八引《续汉书》)
伤弱子辞 西晋 · 潘岳
 出处:全晋文
元康二年春三月壬寅,弱子生。
夏五月,余之长安
壬寅,次于新安之千秋亭。
甲辰而弱子夭,越翼日乙巳,瘗于亭东,感赢博之哀。
乃伤之曰:
柰何兮弱子,邈弃尔兮丘林。
还眺兮坟瘗,草莽莽兮木森森。
伊遂古之遐胄,逮祖考之永延。
咨吾家之不嗣,羌一适之未甄。
仰崇堂之遗构,若无津而涉川。
叶落永离,覆水不收。
赤子何辜?
罪我之由(《艺文类聚》三十四,《文选》潘岳《西征赋》注,《御览》一百九十四。)
列叙元嘉赞扬佛教事 南朝宋 · 何尚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八
元嘉十二年五月乙酉,有司奏丹阳尹萧摹之上言,称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塔寺形像,所在千计,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
而自顷世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竞为重,旧宇颓圮,曾莫之脩,而各造新构,以相夸尚,甲第显宅,于斯殆尽,材铜采,糜损无极。
违中越制,宜加检裁,不为之防,流遁未巳。
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精舍,皆先诣所在二千石,通发本末,依事列言。
本州必须报许,然后就功。
其有辄铸铜制辄造寺舍者,皆以不承用诏书律论。
铜宅材瓦,悉没入官,奏可。
是时有沙门慧琳,假服僧次,而毁其法,著《白黑论》。
衡阳太守何承天,与琳比狎,雅相击扬,著《达性论》,并拘滞一方,诋呵释教。
永嘉太守颜延之、太子中舍人宗炳,信法者也,检驳二论,各万馀言。
琳等始亦往还,未抵迹乃止。
因著《明佛论》以广其宗。
帝善之,谓侍中何尚之曰:「吾少不读经,比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致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前达及卿辈时秀,率皆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
颜延年之折《达性》,宗少文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未全经通,即巳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式遏浮淫,无伤弘奖者,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蔽,独秉愚勤,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贤,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渡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郤超、王坦、王恭王谧或号绝伦或称独步,韶气贞情,又为物表。
郭文谢敷戴逵等,皆置心天人之际,抗身烟霞之间。
高祖兄弟,以清识轨世,王元琳昆季,以才华冠朝,其馀范汪孙绰张玄、殷觊略数十人,靡非时俊。
论所列诸沙门等帛昙邃者,其下辈也。
所与比对,则庾元规
自邃以上,护诸公,皆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宁当空失性灵,坐弃天属,沦惑于幻妄之说,自陷于无征之化哉。
陛下思洞机表,虑象外,钩深致远,无容近取于斯。
自臣等以降,若能谨推此例,则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所谓人能弘道,岂虚言哉。
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
世主若能剪其讹伪,奖其验实,与皇之政,并行四海,幽显协力,共敦黎庶,何文景,独可奇哉。
使周汉之初,复兼此化,颂作刑清,倍当速耳。
窃谓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
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
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
此举戒善之全具者耳。
若持一戒一善,悉计为数者,抑将十月二三矣。
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
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
四百之狱,何足难错?
《雅》《颂》之兴,理宜倍速。
即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论理则其如此,征事则臣复言之。
前史称西域之俗,皆奉佛敬法,故大国之众数万,小国数百,而终不相兼并。
内属之后,习俗颇弊,犹甚淳弱,罕行杀伐。
又五胡乱华以来,生民涂炭,冤横死亡者,不可胜数,其中误获稣息,必释教是赖。
佛图澄入邺,而石虎杀戮减半;
洮池塔放光,而苻楗椎锯用息。
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感悟,遂成善人。
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
以赴师范,此非有他,敬信故也。
夫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雷霆所击,暑雨恒事,及展庙遇震,而书为隐慝;
之朝,冤死者不可称纪,而周宣晋景,犹以深刑受祟。
检报应之数,既有不符;
征古今之例,只更增惑。
以经文载之,以彰劝戒,万一影像,犹为深切,岂若佛教,责言义则有可然可信之致。
考事实又无乖巳妄之咎。
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所以为劝戒,所以为深切,岂当与彼同日而谈乎?
而愚暗之徒,苟遂毁黩,忽重殉轻,滞小迷大,恚僧尼之绝《片半》育,嫉像塔之费朱紫,此犹生民覆载之德,日用而不论;
吏司苦堙瘗之劳,有时而诋慢。
慧琳承天,盖亦然耳。
萧摹启制,臣亦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最在无行僧尼,而情貌难分,未可轻去。
金铜土木,虽糜费滋深,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用夷泰」。
吏部郎羊玄保在座,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邪」?
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
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之道,岂唯释教而已」。
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弘明集》。)」。
唐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丞上柱国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三
于戏。
逆鳞劘上。
匡救之义深。
守死不回。
人臣之致极。
况乎文包风雅。
道济生灵。
建一言而天下倚平。
含九德而三光式序。
超无友而独立者。
其惟广平公乎。
公讳
字□□邢州南和人
其先出于殷王元子
七代祖弁。
魏吏部尚书
列人子。
祖钦道。
北齐黄门侍郎
并事迹崇高
各见本传。
高祖元节。
定州田曹。
曾祖宏俊。
大理丞
祖务本。
栎阳
父元抚。
卫州司户
户部尚书
自田曹至于尚书
皆实浮于名。
而位不充量。
事见许公苏颋所撰神道碑。
公七岁能属文。
一遍诵鵩鸟赋
丁尚书府君忧。
水浆绝口者五日。
八九岁时。
尝梦大鸟衔书。
吐公口中。
公吞之。
遂乘而直上。
倏忽惊寤。
犹若下在胸间。
自后藻思日新。
襟怀益爽。
年十六七时。
或读易旷时不精。
公迟而览之。
自亥及寅。
精义必究。
明年进士高第
上党
王屋主簿
相国苏味道侍御史出使。
精择判官
奏公为介。
公作长篇以自兴。
梅花以激时。
苏深赏叹之。
曰。
王佐才也。
合宫
长寿三年从调。
判入高等。
有司特闻。
天后亲问所欲。
公以代为唐臣。
不求荣达。
诡奏云。
家本山东
愿得魏之一吏。
遂手诏授录事参军
拜舞趋出。
后异而召还。
又手诏拜监察御史里行
寻丁齐国太夫人忧。
服阕。
筑室反耕。
志图不起。
俄而即真
殿中侍御史
同列有博于台中者。
将责名品而黜之。
博者惶恐自匿。
翌日。
公独正辞引过。
天后悦而释之。
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
乃谓所亲曰。
吾比欲优游自免。
不图要近。
骤至于斯。
其敢废所职乎。
乃悉心纳忠。
无所回避。
张易之昌宗兄弟。
席宠胁权
天下侧目。
公危冠入奏。
奋不顾身。
天后失色。
苍黄欲起。
公叩头流血。
誓以死争。
拾遗李邕奏曰。
陛下坐则天下安。
起则天下危。
内史敕公出。
公曰。
颜咫尺
奉德音。
劳宰臣
宣王命。
词气慷慨。
左右震悚。
遂俱摄诣台。
庭立切责。
二竖股栗气索。
不敢仰视。
自朝至于日昃。
敕使驰救之。
公不得已而罢。
又令诣公谢罪。
公拒之。
后有惨恤。
二竖来吊。
公辞曰。
贵近不宜与执法通同。
假满。
朝士慰公。
二竖又欲序进。
公举板迎揖之。
不得成礼而去。
神龙之兴复也。
公实佐其谋。
及当畴庸。
让而不受。
曰。
清宫问罪。
事出五王。
夏中兴。
功归明主。
非曰逃赏。
谁敢贪天。
俄拜朝散大夫吏部侍郎谏议大夫
黄门侍郎
尝遇梁王武三思于朝。
三思方欲言事。
公正色谓之曰。
当今复子明辟。
王宜以侯就第。
何得尚干朝政。
三思惭惧而退。
请急累月。
俄而兼摄尚书左丞
中宗将幸西蜀
深虞北鄙。
乃兼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又改兼贝州刺史
与数人同辞。
三思独揖公住。
公顾谓之曰。
诸人巳出。
不可独留。
遂揖之而去。
属年谷不登。
国租罢入。
三思食邑
公悉蠲之。
既屡挫其锋。
亦处之自若。
俄而真拜。
杭州
又复迁相州
寻入为洛州长史
唐隆初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粤五日兼右庶子
寻加银青光禄大夫
元宗之在储闱
镇国太平长公主潜谋废立。
尝于光范门内坐步檐中。
宰臣以此旨。
诸相失色。
莫敢先言。
公盛气诘之曰。
东宫有大功。
宗庙社稷主也。
安得异议。
遂奏妇人干政。
恐生祸阶。
请不令朝谒。
俄而男又纵横。
公奏之。
繇是贬楚州刺史
主亦竟以凶终。
无何。
复拜银青
历魏兖冀三州兼河北按察使
寻迁幽州都督御史大夫
复为魏州
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
开元二年寻拜御史大夫京兆尹
睦州刺史
广州都督
充按察经略讨击使
又兼御史大夫
许便宜从事
前是首领桀骜。
多据洞不宾。
公之下车。
无敢不蔇。
彼之风俗。
竞趋苟简。
茨竹檐。
比屋鳞次。
火灾岁起。
煨烬无馀。
公教之度材。
变以陶瓦。
千甍齐翼。
万堵皆兴。
于今赖焉。
燕国公张说著为碑颂。
无何。
使中官杨思勖召公
公拜恩而就马便行。
在路竟不交一言。
思勖将军贵幸。
泣诉于帝。
帝嗟叹久之。
刑部尚书
四年吏部黄门监
监修国史
五年改号侍中
明年
驾幸东都。
至三崤。
驰道险隘。
行不得前。
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中丞王怡并坐当降黜。
公奏曰。
必若致罪二臣。
将来必受其弊。
遂命公舍之。
曰。
陛下责之。
以臣免之。
是过归于上。
恩由于下。
臣请使且待罪。
然后俾其复职。
上嘉而从之。
元宗尝命公名诸皇子公主邑号。
既而又令各定一美名。
公奏称。
七子均养。
鸤鸠之德。
锡以名号。
不宜有殊。
若母宠子爱。
恐非正家之道。
王化所宜。
元宗悦而从之。
八年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广平郡开国公
策勋上柱国
狂竖权梁山构逆长安
有司深探其狱。
敕公按覆。
京兆司录李如璧等百馀家。
皆以借宅假器。
悉当连坐。
公以婚姻假借。
天下大同。
至于京城
其例尤众。
知情即是同反。
无罪不合论辜。
凶渠之外。
一切原免。
天下欣服焉。
中书令河东张公。
杰出将明之材。
独运庙堂之上。
镜机朗澈。
见事风生。
求公规模。
悉阅堂案。
每至危言谠议。
执正守中。
未尝不废卷失声。
汗流浃背。
其为通贤所服也如此。
十三年。
驾幸东都。
以公为西京留守
公极言得失。
无有所隐。
元宗感悦。
制曰。
所奏之言。
置之座右。
出入观省。
以诫终身。
因赐䌽物二百匹。
明年又兼吏部
十七年尚书右丞相。
雅善戏谑。
不常矜庄。
与故户部尚书王晙为莫逆之友。
晚而弥笃。
凡所谈谐。
人辄疏取。
端五日蒙赐钟乳。
命医归鍊。
或以为上药异味。
不宜委之。
曰。
推诚求信。
犹惧不应。
猜以待人。
信其可得。
闻者惭退。
二十一年抗疏告老。
至于再三。
手诏优许。
遂特给全禄。
赐绢五百匹。
东京
公以为大臣归休。
不宜关通人事。
遂杜绝宾客
其年。
驾幸洛阳
公迎拜道左。
元宗亲驻龙跸。
使荣王琬劳问者数四。
自后中使往来。
赏赉不绝。
方崇乞言之典。
以极师臣之敬。
二十五年仲冬十九日
寝疾薨于东都明教里第。
享年七十五。
天下失声。
元宗震悼。
追赠太尉
谥曰文贞公
赙物米粟。
常数有加。
丧葬官供。
仍诏河南少尹崔释之充监护使。
夫人齐国夫人博陵崔氏。
沧州长史艺之女。
淑慎严整。
高明柔克。
训诸子而慈且有威。
丞相而德无违者。
门内之理。
一以见咨。
蹑公而殁。
允终偕老。
呜呼。
公有七子。
复。
同州司功
先公而卒。
升。
尚书郎太仆少卿
尚。
汉东太守
浑。
职方郎中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东京采访使太子左谕德
恕。
都官郎中延原少尹
华。
判入高等登封尉氏
衡。
右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河南节度行军司马
或肃或乂。
或哲或谋。
克笃前烈。
以休令闻。
戊寅岁五月二十九日
虔奉遗约。
归葬公于沙河县太尉丞相原之先茔。
夫人合而祔焉。
礼也。
惟公间气降神。
应期杰出。
生知礼度。
天纵才明。
玉立殿天子之拜。
介然秉大臣之节。
震电凭怒。
谠言而不有厥躬。
鼎镬沸前。
临事而义形于色。
蠢迪检押
难常情之所易。
志深直谅。
易古人之所难。
外其身而富贵不离。
行其道而死生勿替。
非夫含一之德
格于皇天。
不二之心。
形于造次。
则何以异是乎。
允所谓振古之元龟。
皇王之威宝者矣。
且夫公之德烈。
充塞寰宇。
公之谋猷。
著明日月。
大历五年冬十二月
孙俨
惧遗盛美。
不远求蒙。
真卿天禄校文。
太仆之下列。
宪台执简。
谕德之深知。
虽青史传信。
实录巳编于方册。
而丰碑勒铭。
表墓愿备于论撰。
谨凭吏部员外郎卢僎所上行状。
略陈万一。
多恨阙遗。
其辞曰。
天命元鸟。
降而生商。
汤孙之绪。
微子分疆。
词招正则。
尉翼文皇
吏部黄门
纷纶耿光。
忠贤世出。
信史相望。
笃生丞相
祚我有唐。
文明纯嘏。
毅烈坚刚。
恒卫间气。
星辰降芒。
嶷然山立。
铿尔金锵。
忠孝之盛。
人伦纪纲。
垂髫能文。
梦鸟发祥。
通夕究易。
冲龄擅场。
胜冠结绶。
历政洋洋。
乃尉合宫
贰轺琅琅。
赋嗤梅艳。
篇美松长。
苏公嗟称。
才必佐王。
满岁从调。
试言高骧。
登闻黼扆。
骤列绣裳。
簉迹天官
如圭如璋。
言凤阁
纶綍煌煌。
乃作中丞
威棱莫当。
志除凶狡。
廷劾二张
天后愕眙。
百寮震惶。
公独凛然。
出身激昂。
义形言色。
精贯穹苍。
皇室中兴。
嘉谟克彰。
功成牢让。
事轶屠羊。
贰职选曹
谏议是匡。
载清流品。
屡奏封章。
乃侍琐闱。
时维夕郎
悉心纠正。
庶绩咸康
三思睢盱。
席宠干常。
责之就第。
惭惧靡亢。
左曹摄辖。
大卤于襄。
兼刺贝邱。
朋辞雁行。
三思揖语。
公独循墙。
处之不怍。
转旆于杭。
既迁邺城
遂尹洛阳
乃作冢宰
吁谟庙堂。
俄兼宫相
亟绾银黄
元宗登储。
镇国是遑。
潜谋废立。
谣诼相翔。
厥男挠政。
累奏愆殃。
聿临楚邦。
荐察冀方。
总督幽蓟。
翻飞国庠
亚相烈烈。
尹京趪趪。
旋临建德。
歘莅南荒。
俚帅咸蔇。
㮧是攘。
张公颂德。
隽咏甘棠。
所忠来召。
拜命即装。
略无交言。
帝用式臧。
司刑吏
八座抑扬。
兼监黄枢
钧轴是将。
匪躬蹇蹇。
终始洸洸。
乃拜仪同
允釐保障。
河东阅故。
汗洽流浆。
狂竖犯阙。
凶渠既戕。
命公覆狱。
咸脱死亡。
乃涉右揆
谠论泱泱。
每谑王君。
岂常矜庄。
悬车告老。
庶保康强。
方崇馈酳
孤映缣缃。
天不慭遗。
萎哲坏梁。
一人震悼。
九有凄凉。
市既罢贾。
舂仍绝粻。
乃赠太尉
饰终礼滂。
返葬沙河
羽仪央央。
阖朝倾祖。
河尹护丧。
生荣死哀。
行路感伤。
令人孺慕。
攀泣喤喤。
高坟崔嵬。
钜鹿剧旁。
森梢宰树
缭绕连冈。
吁嗟广平
宅此不旸。
孝孙翼翼。
论撰靡忘。
丰碑坚碣。
万古訾相
大唐真化寺多宝塔院故寺主临坛大德尼如愿律师墓志铭 唐 · 僧飞锡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大历十年岁次乙卯五月廿九日
律师薨于长安真化寺之本院。
律师法讳如愿。
俗姓李氏
陇西人也。
申公之裔。
簪裾之盛。
真岂宝乎。
律师天生道牙。
自然神秀。
十一诏度。
二十具圆。
弥沙塞律。
其所务也。
分氎之义不殊。
折金之理斯在。
律师仅登十腊。
声实两高。
邀临香坛。
辞不见允。
望之俨然。
即之温然。
其慧也月照千潭。
其操也寒万岭。
乃曰。
威仪三千。
吾镜之矣。
度门八万。
复焉在哉。
遂习以罗浮双峰无生之观。
位居元匠矣。
我皇帝纂圣。
君临千佛。
付嘱贵独孤氏。
葛覃蕴德。
十乱匡时。
受道紫宸
登坛黄屋。
因赐律师紫袈裟一副。
前后所锡锦绮缯帛。
凡数千疋。
以旌其高。
璨乎盈庭。
了无是相。
道何深也。
由此敕书垒箧。
人使相望。
御马每下于云霄。
天花屡点于玉砌。
缔构多宝塔
缮写莲华经。
环廊缭絙。
金刹熠耀。
额题御札。
光赫宇宙。
皆吾君之特建。
亦贵之为国。
宏哉。
噫。
律师掷钵他方。
应遽还于静室。
散花上境。
何便住于香天。
颜貌如生。
若在深定。
曲肱右胁。
湛然已灭。
春秋七十六。
夏五十六。
具以上闻。
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
赙赠之礼。
有加常等。
律师累圣钦若。
三都取则。
意澹江海。
心闲虚空。
而今而后。
恐难继美。
于戏。
六宫谁授其髻宝。
八部孰示于衣珠。
觉路醒而却迷。
人花茂而还落。
哀哉。
弟子长乐公主与当院嗣法门人登坛十大德尼常真敕赐弟子證道政定證果寺大德凝照惠照凝寂悟真资敬寺上座洪演寺主孝因律师真一远尘法云寺律师遍照等。
凡数千人。
则懿戚相门。
爱道花色。
而为上首。
忽丧宗匠。
如睹鹤林。
即以其年七月十八日
奉敕法葬于长安城南毕原塔之□礼也。
素幡悽于道路。
丹旐惨于郊扃。
扬国师。
敢为铭曰。
紫袈裟者彼何人。
已了如来清净身。
登坛不向明光殿。
去去应超生死津。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严公墓志铭768年5月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太子左庶子河内县冯翊严公讳损之。故都督洮州诸军事洮州刺史协之孙。
太常少卿方约季子。中书侍郎挺之母弟。
家之庆。天之休。
钟于公躬。故其德备。
少仕昌世。遇权臣恶直官
不登三台。晚值多难。
安贞不竞。故位不过郡守宫尹
前后佐两卫。参四府。
领二县。典七州。
再入石渠。三升龙楼。
凡处任十八。享年七十六。
未尝以利苟合。违道从欲。
用之则行。见机不俟。
动静允迪。劳谦有光。
广德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终于襄阳
是岁八月。权窆楚山西原
冢子曰式。官至江陵少尹
不幸道夭。仲子曰士元
殿中侍御史尚书虞部员外郎。少子曰士良。
秘书著作郎。悉能裕父蛊。
懿文德取公器。他日独立。
训所至也。大历三年岁在戊申五月二十九日
返葬洛阳先茔。礼之至也。
宗人太常卿向。尝状公往行。
贻诸有司。谓公外宽内刚。
廉正笃敬。温而不厉。
直而不讦。学究原本。
行有枝叶。故其适道求友。
莅职任事。覈其实。
不居其华。初公宰泛水也。
以庄明慈惠为政。泛水人不敢欺。
而户口增倍。狱讼衰止。
御史中丞萧隐之以状闻。公是以有著作郎之拜。
其后历太原上谷弋阳馀杭丹阳。虽风俗殊异。
治效如一。不曰才乎。
公在清池。会安禄山与当国者交恶。
公曰。难作矣。
遂移疾请告。奸党恶之。
是以有弋阳之贬。贬之明年
河北为戎。不曰智乎。
涉患难不辱身。践禄位不徇名。
居义处顺。动罔违吉。
不曰贞乎。呜呼。
荣问素业。与时皆逝。
可称也。而不可追也。
今采其实录。刻石示后。
盖欲报罔极者之志也。其辞曰。
君子之道。容民畜众。
公宰二邑。二邑无讼。
与国共理。惟二千石
公七剖符。七著成绩。
乃师国子。司成望苑
考艺较德。以弼三善。
中和其心。正直是践。
道亚羽翼。名掩春华。
忠以事君。孝施于家。
粲粲令子。鲜侔晨葩。
若何不吊。盛德既丧。
音徽永沬。士友孤望。
千载九原。游者悽怆。
润州太守贺赦表 唐 · 柳识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臣某言。
臣闻元气氤氲。
生成道达。
圣王教化。
恩煦流行。
自昔仁寿之时
皆同宽大之典。
伏见五月二十九日恩制。
昭洗庶狱。
廓清万宇。
亿兆欣戴。
人神叶心。
臣某中贺。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体元立极。
至德提运。
俗阜和平之理。
天垂景福之祥。
故得年谷大丰。
五兵不用。
仓廪既实。
礼义兴行。
此以道合(一作洽)羲轩。
功格天地。
陛下圣德之至。
劳谦恤隐。
犹虑淳风未溥。
罹咎或多。
务宽典刑。
以广覆载。
当一阴始生。
盛阳用事。
言念冒犯惨酷。
幽闭囹圄。
降元猷涣汗之恩。
赞朱明长养之气。
而使省躬者自新有路。
怀生者得遂其情。
枯朽重沐阳和。
云烟助为喜色。
元元感戴。
皆见圣明(一作慈)
遇此昌时
生灵何幸。
臣忝庶职字人。
不任忭舞欣跃之至。
崔少尹夫人卢氏墓志铭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五
呜呼。有河南少尹清河崔府君讳徵
从先大夫于北邙山平乐原。卜年惟三。
而泉户启。夫人归。
归而复闭。闭而终此山矣。
礼也。哀哉。
夫人讳某。字某
姓卢氏。以府君大夫
封范阳县君。其先自东汉中郎植。
十有三叶至于烈考皇朝大理司直孝孙。代以礼乐婚姻相遗。
为氏族冠冕。县君泉源发清。
峻极凭厚。孕和缊粹。
吐芳如春。其在弱笄。
雅有君子之度。诸姑从母有若韦太师见素裴尚书宽二夫人称之曰。
吾见此女。使人思齐。
不自知其所为长。开元季年。
先舅尚书忠公尊显于代。高明克家。
思配子之贤。慎承我之重。
县君以姬姜之盛。发闻之美。
诞集嘉命。既而有行。
先姑陇西夫人才之。传之以政。
于是资顾复之报。以孝舅姑。
推友于之爱。以睦娣姒。
和琴瑟之乐。以谐所从。
阅诗易之义。以修所职。
妇仪母训。垂五十年。
不一日违仁。不须臾忘礼。
温颜和气。物莫之侵。
朗识清机。道与之接。
雅好。且精禅慧。
尝谓要本无二。教焉有三。
吾将贯之以一。守之以一。
盖生知免习。而寤寐以之。
是以寝疾恬然。临危不乱。
谓生为旅舍。殁为归次。
而我行迈之得息焉。寿六十有一。
终于洛阳毓德里之私第。时贞元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二孤溉泳。殿中侍御史陆浑
恭合祔之礼。即命于蓍龟。
仲秋甲申吉。先是溉泳执河南府之丧。
一号三年。既踰月而县君继酷。
雅知溉者。以今之宰政与中朝贤卿大夫。
多溉之游。其显有时。
其养可待。何昊天压之之甚。
县君弃之之早。盖以不可知者。
曰天与命相吊焉。员则溉等渎交之执也。
见托铭石。其铭曰。
北邙古原起新阡。仁贤同穴闭下泉。
哀哀孝子不终养。苍苍正色谁问天。
物之常久有贞石。我以德音志神宅。
千年邱陇不可期。白日佳城俟来觌。
谢恩放先贷斛斗表836年6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臣某言。臣奉五月二十九日敕牒。
度支所奏诸道节度观察使及州府借便省司钱物斛斗等数内。当州欠三万六千二十三贯石并放免者。
殊私忽降。逋债涤除。
藩方永安。遐迩咸悦。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伏以关辅之间。
频年歉旱。田租既须矜放
公用又不支持。承前长吏
例有借便。以救一时之急。
皆成积欠之名。既未支填
常怀忧惧。圣恩周洽
洞见物情。爰命有司。
使之条奏。去其旧弊。
众已获安。严立新规。
人知所措。臣恪居官次。
不获拜舞阙庭。臣无任抃跃屏营之至。
净观圣母记 唐 · 温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大中壬申岁夏五月乙未
高平曰。
汝在泽以能闻。
今辍于袁。
宜用前心以为理。
再拜奉诏南之。
秋七月哉生魄
入浪于盟津。
鼓双翼飞波抵钟陵
及仲月。
既维舟于观步。
观以净为名。
东晋许真人栖息之旧地。
荤膻污触。
必有变怪。
按仙籍云。
神仙中有孝道明王授道要于圣母。
母传法于吴猛许逊
字敬之
孝廉上第补旌阳
则圣母为旌阳之师矣。
既升堂谒真人。
礼成而退。
傍有香水。
设位而无像质。
北墉有挂缋画为少女者。
曰真人之圣母也。
谓圣母之严颜华发。
不宜为幼妇必矣。
询于耆旧。
求圣母之遗像。
一无可取者。
后数月。
春光满湖。
繁花压枝。
会郡之文士望湖亭
俄假寐于嘉莲阁。
恍若有睹。
疑非在梦。
见老母涉菱波步浮
至于阁前云。
神母之仪祗尔。
不必他求。
遽起。
命画工施古脱其所见增减。
信宿方定。
相如涉菱之母矣。
乃于郡斋轩置座以塑画像。
踰月而功就。
端严仪表。
威容凛然。
岂灵仙凭托而致是乎。
爰命道门都监智周与威仪易景诜道士施契虚等。
以香花时果迎圣母归净观。
时八年三月十五日记。
崇政殿御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1007年闰5月7日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文庄集》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皇帝若曰:朕克谨承先训,惟怀永图。
期化成于人文,实顺考于古道。
尚虑视听不广,心志未明。
寤寐增勤,忠规是伫。
所以博延髦士,庶获嘉谟。
昔姬德之隆,《周官》爰作。
建中立极,经世惠民,乃致颂声,以措刑辟。
王风不竞,战国交兴,理贵从宜,俗多变古。
炎汉政令,十《志》粗存;
有唐宪章,《六典》备载。
既沿革而不一,亮损益之可知。
曲礼三千,经礼三百。
虽难尽举,聊为敷陈。
施之于今,往古之事何允;
揆之于古,方今之法孰非?
当商搉其大猷,无自执于小道。
仲尼之志,在乎《春秋》。
考旧史之文,明将来之法。
授经左氏,发凡变例。
善恶必显,惩劝在兹。
由是后王,遵为彝训。
至若朝聘祭祀之礼,刑赏兵农之政,君臣励翼之迹,官司寅亮之辞,或可举而行,当直书其事。
惟菁英而是取,顾糟粕而罔陈。
六籍之存,日星是喻;
百氏之说,爝火攸同。
恶实尚华,寔繁厥类。
斲雕为朴,岂无其时?
欲使荐绅之民,并宗经术;
青衿之士,专习圣言。
能黜异端,渴闻谠论。
贡举之设,茂异斯求。
爰自唐朝,独考辞赋。
虽云小辨破道,壮夫耻为,然而定妍否于有司,观工拙于作者,茍或舍兹衡石,诚虑失之毫釐。
将俾俊乂用章,文风丕变,其用何术,以副虚怀?
《礼》有四民,农居其一;
《书》有八政,食在其中。
务劝力耕,亮由薄敛。
或轻其赋调,即邦家之用不充;
或重彼科役,即编氓之力弥困。
至于榷酤之法,关市之征,将以惠人,亦思省去,复虑经费不给,游惰寖多。
盖欲蠲复民租,不禁山泽,而使野无旷土,府有羡财。
下靡趋于末利,上益丰于储蓄。
必有说也,宜无隐焉。
宰字之任,蒸黎所托,在乎铨择,尤所注怀。
亦尝阅考绩于明廷,听保任于端士,暨于莅职,继以败官。
或边幅罔修,簠簋靡洁;
或佩韦罕诫,冠虎是侔。
虽国有常刑,然民已受弊。
今若峻其督责,必兴叹于凝脂;
缓彼简书,将漏罪于疏网。
水火相济,琴瑟更张。
尔其谓何,子实翘想。
缅惟致治,诚在得贤。
每恐下僚,寔沈英彦。
或以类举,或自荐升。
负廉隅清白之名,常从加等;
驰干蛊端方之誉,亦示峻迁。
然而鲜睹徇公,颇闻滥进,始由朋党,终陷刑章。
言念于兹,夙夜无已。
欲使怀材者必达,荐士者绝私。
奏牍上陈,美恶可复;
爵赏下降,名实罔违。
极言澄汰之方,用资宵旰之虑。
矧子大夫蕴蓄器业,洞明政经。
副我详延,森然就列。
靡悼后患,咸罄昌言
对曰:臣闻百王公共不易之道者,惟谏而已矣。
古者致治之君,莫不欲良臣在廷,忠言日至。
揭进善之旌,设敢谏之鼓。
太史陈诗以刺,百工执技以谏。
汉孝文二年,始下贤良之诏,开纳言不讳之路,延直诚切谏之士。
访天时之灾异,问朝政之阙失。
国家宅有神器,五十年间,上无逸德,下无遗政。
而陛下尚虑视听未广,心志未明,高张六科,躬访时事。
诚臣以济民利国之策,干陛下之也。
臣生逢太平,幼读方策。
睹盛衰治乱之际,未尝不愤悱而握卷;
闻忠蹇鲠直之风,未尝不激厉而抗节。
今幸以区区之学,应直言之召。
有司不以臣之不材,升之于相府;
三公不以臣之不材,进之于外廷;
陛下不以臣之不材,问之于丹陛。
敢不抉胸膈之所虑,尽耳目之所见,谨昧死上对。
制策曰:「昔姬德之隆,《周官》爰作,建中立极,经世惠民,乃致颂声,以措刑辟。
王风不竞,战国交兴,理贵从宜,俗多变古。
炎汉政令,十《志》具存;
有唐宪章,《六典》备载。
既沿革而不一,亮损益而可知」。
臣闻周监二代,文物周旋;
姬旦践阼,宪章昭备。
六官以政令,建五等以亲贤。
礼行三雍,法垂象魏。
故文武创业而臣工作颂,致治而刑措不用。
平王东迁,皇纲解纽。
离》之什,下列《国风》。
尔后九鼎渐轻,七雄分竞,强吞弱吐,干戈日寻,合从连衡,谈说锋起。
至有变衣裳以从俗,峻法令以任权。
轻忠信而重要约,坏井田而立阡陌。
官不择行而择言,爵不尚贤而尚贵。
事叛于古,败乱相乘。
洎秦鹿野死,汉龙天飞。
何约九章之法,叔孙制绵蕝之礼。
律历精密于盈虚,郊祀周旋于坛畤。
分郡国以王宗支,制歌舞以象功德。
殊庸茂实,际天接地。
故朝廷之制,十《志》在焉。
三国分土,礼乐无主。
垂数百载,而唐有天命。
房杜议其律令,马周陈其法度。
致太平于贞观,制礼乐于开元。
分爵九等,品有正从。
故职官之制,《六典》备焉。
今陛下问其沿革,其损益,其将有所发于天下也。
臣愿朝廷鉴历代之所短,举唐汉之所长,文者损之,急者宽之,过者抑之,不至者进之,则古今之美,无不济于下矣。
制策曰:「曲礼三千,经礼三百,虽难备举,聊为敷陈。
施之于今,往古之事何允;
揆之于古,方今之法孰非?
当商榷其大猷,无自执于小道」。
臣闻先王本太一之道,观羔雁之象,制威仪三千,礼仪三百,所以教天下之恭让,闲万民之非辟。
聊敷其要,盖有五焉。
《记》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
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
羔豚而祭,百官皆足;
太牢而祭,不必有馀,称也」。
若穷礼乐之沿革,揆古今之得失,则上世帝王不相沿袭。
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虽从宜而立法,必师古而可久。
国家受天承命,造我区夏。
远观八世之典,近取开元之制。
文物之盛,流芬简策。
但太常工师或怠其习,朝廷服章未明其列。
珩璜之声不闻,豆笾之器罕用。
鉴往观来,其仪可见。
今陛下富天启之资,有承平之业,固当制礼乐,易服色,定官名,发号令,建中于千古之上,立极于百代之下,则泥金勒玉,不足记其功德矣。
制策曰:「仲尼之志在乎《春秋》。
考旧史之文,明将来之法。
授经左氏,发凡变例。
善恶必显,惩劝在兹。
由是后王,遵为彝训。
至若朝聘祭祀之礼,刑赏兵农之政,君臣励翼之迹,官师寅亮之辞,或可举而行,当直书其事。
惟菁英而是取,顾糟粕而罔陈」。
臣闻周室将微,诸侯叛命。
圣人有作,王文爰启。
周公之凡例,载鲁史之行事。
笔削既至,臣子皆惧。
故为列辟之彝章,王道之准的。
汉氏有命,斯文盛行,朝廷诏诰,公卿章疏,必引经传,为事规矩,故历祚悠远,法度可观。
尔后中原多故,编简不完,有国之君,不遑逮此。
国家兴起四方,穆清治本,建藏书之策,立雠校之官。
陛下旰食视事,乙夜观书。
故下问小臣以大义,抉六经之奥秘,观百王之明睿。
臣幼习史氏,颇详其学,以为丘明之传,繁富而诬。
臣请以经义条对如左。
臣闻朝以修制,聘以结好。
时会以四方之禁,间问以谕诸侯之志。
表著以昭序,玉帛以修贽。
考其道则在乎明班制而不僭,整威仪而可观。
动必以礼,不失其物。
臣谨按《春秋》书「滕侯、薛侯来朝」者,天子无事,诸侯相朝。
书时者,美其正也;
书「荆人来聘」者,荆,夷狄也;
书人者,美其始能聘也;
书「介葛卢来」,而不书朝者,以微国不能行其礼也。
臣闻祭以追养,祀以驭神,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外则尽物而献诚,内则尽诚而献礼。
备其馨香,奉以圭璧。
然则祭不欲黩,黩则不恭;
祀不欲烦,烦则不歆。
谨按《春秋》书「春正月己卯烝」者,讥其数也;
书「夏五月丁丑烝」,讥不时也;
书「犹三望」者,犹者可止之辞也,讥其不知礼也。
臣闻刑赏者,国家之二柄也。
驭其有罪,则有刑赎废夺。
《语》曰「齐之以刑」,《书》曰「金作赎刑」,《周礼》曰「夺,以驭其贫」,「废,以驭其罪」。
懋其有功,则有爵禄车服。
《周礼》曰「爵以驭其贵」,「禄以驭其富」,《书》曰「车服以庸」。
盖刑者所罚寡而所戒众,赏者所费小而所劝大。
故古者刑以秋冬,象天之瘁物也;
赏以春夏,象天之惠物也。
然则刑之大要在乎去奸宄。
奸宄不去,则罚失矣;
罚失则滥,滥则民不从矣。
臣谨按《春秋》桓公之世,经不书「王」者,讥上之不能讨其罪也。
赏之大要在正礼制,礼制不正,则劝失矣;
劝失则僭,僭则民不服矣。
臣谨按《春秋》云:「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书「来锡」者,讥赏不正也。
臣闻古之兵制,大夫有车百乘,诸侯有车千乘,天子有车万乘,所以威四夷,刑奸宄也。
必先教之以礼,而后讨之以罪。
故先王之制,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兵有常矣。
后之王者奉之,能行其礼,能守其正,则得其道矣。
臣谨按《春秋》书「甲午治兵」者,美其得礼也;
书「作甲」者,讥不正也。
臣闻古之农政,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七十而助,人百亩而彻。
所以供宗庙,备车服,必先限之以田,而后取之以赋。
先王之制,建步立亩。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
一夫一妇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输虞衡之税,供车马之赋。
于是乎农有常矣。
后之王者奉之,不妨其时,不失其正,则得其道矣。
臣谨按《春秋》书「新延厩」者,讥不时而悉农力也;
书「初税亩」者,讥不正也。
至若君臣励翼之迹,官师寅亮之辞,考于左氏之传,寔繁大夫之对,然非圣人笔削。
请以经义言之。
夫君臣励翼者,在乎尊卑不黩,上下不僭,罪不妄诛,刑不妄加,兴灭国,继绝世。
《春秋》之义,尊不亲小事,卑不专大功。
谨按经有称「人」以杀大夫者,讨有罪也:称「国」以杀大夫者,罪累上也;
经有书「灭项」而不言何国灭之者,为齐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夫官师寅亮者,在乎夙夜儆戒,靖恭其位,贤愚有序,贵贱有列,安邦国,利万民。
《春秋》之义,用贤治不肖,用贵治贱。
谨按经有书「,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书「遂」者,美其有遂事也。
《春秋》之义,大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专之可也。
制策曰:「六籍之存,日星是喻;
百氏之说,爝火攸同。
恶实尚华,寔繁厥类;
斲雕为朴,岂无其时?
欲使荐绅之民并宗经术,青衿之士专习圣言。
能黜异端,渴闻谠论」。
臣闻经纬天地,莫大乎六籍。
《诗》《书》标仁义之府,《礼》《乐》立教化之表,《春秋》五始以载褒贬,大《易》四象以观情伪。
从之则为正直,为圣贤;
叛之则为奸乱,为聋闇。
万代而下,宗为格言。
然而去圣逾远,诸子锋起,各因文而述志,或希圣而扶经。
至汉孝成帝时,已八十馀家矣。
尔后作者纷纭,竞为闳诞,违叛正道,棼泯斯文,致学者之多歧,遂务而舍实。
陛下注怀《坟》《索》,将抑百家,文明之朝,如转规耳。
然臣以为焚之则为非法,不若化之以道,教之以正。
自今而后,凡朝廷诏令之文,贡举诗赋之目,毋用诸家之语,必以六经之义。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是以辐员之内,庠序之间,不禁而自绝,不令而自从,竞讽之言,共排杨墨之语。
谅不数岁,尽变其风。
洋洋乎《雅》《颂》之声,可以翘足而待矣。
制策曰:「贡举之说,茂异斯求。
爰自唐朝,独考辞赋。
虽云小辨破道,壮夫耻为。
然而定妍否于有司,观工拙于作者,茍或舍兹衡石,诚虑失之毫釐,将俾俊乂用章,文风丕变。
其用何术,以副虚怀」?
臣闻王者不能独治天下,必择良能而共之。
故公卿大夫必选于俊乂俊乂必取于多士。
四代荐贤,诸侯立三适之制;
两汉求士,公府有四科之选。
得贤之盛,无以踰之。
魏晋已降,南北离割,其间制度,无可纪者。
隋室立进士之科,李唐崇大其选。
国家龙兴,亦循其制,网罗贤俊,时号得人。
若辞赋之试,声律之限,盖非古也,而取一时之工焉。
陛下必欲革之而取茂异,又何患妍否之难定哉?
臣以为今之取士,其甚可疑。
乡举里选之制未尽明,察言观德之规未尽复。
夫乡举里选,所以择其行也,而寄贯冒籍者有焉;
察言观德,所以择其材也,而矫厉虚誉者有焉。
所以荐贡之始,不能皆知其行;
明试之际,不能尽择其文。
以是爵命之间,不能无滥。
臣愿陛下先明乡里之制,次谨言德之规,然后试以策论,考其康济,非经意不得以对,非常道不得以言。
则清浊自分,才德可辨,文风丕变,又何远乎?
制策曰:「《礼》有四民,农居其一;
《书》有八政,食在其中。
务劝力耕,亮由薄敛。
或轻其赋调,即邦家之用不充;
或重彼科役,即编氓之力弥困。
至于榷酤之法,关市之征,将以惠人,亦思省去,复虑经费不给,游惰寖多。
盖欲蠲复民租,不禁山泽。
野无旷土,府有羡财。
下靡趋于末利,上益丰于储蓄。
必有说也,宜无隐焉」。
臣闻《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故先王敷政设教,惟务富庶,藏财于民,取之以道。
府藏益而国用充,元元安而百姓遂。
国家仁惠周普,刑政简清,但财赋未充,管榷未罢,其故何哉?
臣以为务农之制,足食之本,历观前世,盖有道焉。
三代之际,其详阙矣,姬嬴而下,莫盛于汉。
臣请为陛下以西汉之事言之。
夫汉当文景之际,民田三十取一,而侯王分土,各食其租。
关梁缓征算之制,民间有斗酒之赐。
四方常贡,其入至寡。
而太仓之,流衍而露积;
京师之钱,贯朽而难校。
守闾阎者食粱肉,阡陌之马成群。
今国家地广前代,履亩而税。
山泽舟车之赋,盐铁莞榷之利,一岁之入,十倍汉初。
而用度丰盈未能相当,其故何哉?
岂非游手未去,重职未省,冗兵未减,仙释未戢,旷土未开,珠玉未弃?
游手未去,则趋末牟利之弊未尽止;
重职未省,则稍廪供亿之费未尽节;
冗兵未减,则粮饷优给之用未尽一;
仙释未戢,则邪伪蠹耗之源未尽闭;
旷土未辟,则耒耜禾黍之利未尽获;
珠玉未弃,则梯航掊采之路未尽塞。
是以南亩之民,执耒而耕者无多人矣。
故陛下虽躬行节俭,忧劳日昃,而制其岁用,则尚有未丰,议缓征算则将行复止者,良由是矣。
愿陛下禁游惰以沮劝之典,并重职以简易之道,去冗兵以稽阅之法,抑仙释以正直之规,开旷土以优复之令,弃珠玉以俭素之教,则官府之用充仞而山积,亿兆之生敦厚而日富,丰食之道又何难哉!
制策曰:「宰字之任,蒸黎所托,在乎铨择,尤所注怀。
亦尝阅考绩于明廷,听保任于端士
暨于莅职,继以败官。
或边幅罔修,簠簋靡洁;
或佩韦罕诫,冠虎是侔。
虽国有常刑,而民已受弊。
今若峻其督责,必兴叹于凝脂;
缓彼简书,将漏罪于疏网。
水火相济,琴瑟更张,尔其谓何,予实翘想」。
臣闻生民之命,系乎县邑。
故进任宰字,在乎择人。
当进者进,则令明,政教达,奸宄绝,私谒息;
不当进者进,则王泽壅,刑辟滥,邪伪起,苞苴行。
故古者仕不妄进,臣不虚受,盖恐下民之受弊于匪人也。
国家之制,与古齐圣,而州县之吏,率多暴慢,不求洁白之名,罔垂缓急之戒。
其故非他也,盖吏道颇杂,贡举未正。
士则累场籍以求第,而不问其材;
吏则叙久次以求迁,而不问其事。
未尝择行于三铨,但见分命于百里。
君子或淹久而后进,小人或夤缘而先达。
复循唐氏流外之制,盛开百司恩泽之路。
选调既集,皆补令佐,蚕食元元,干冒宪网。
详观其弊,良不远此。
况复考课之法未尽行,论荐之科未尽至,按察之使未尽公,激劝之赏未尽重。
臣愿陛下因革百王,详观两汉
采诸家考课之法,而明其殿最;
严百官论奏之典,而禁其趋附。
天下公正之士,出分八使之车;
擢州县循良之吏,入补金闺之籍。
是则黄绶之间,竞为良善,又何有凝脂之叹,疏网之虞者哉?
制策曰:「缅惟致治,诚在得贤。
每恐下僚,实沈英彦。
或以类举,或自荐升。
负廉隅清白之名,常从加等;
驰干蛊端方之誉,亦示峻迁。
然而鲜睹徇公,颇闻滥进,始由朋党,终陷刑章。
言念于兹,夙夜无已。
欲使怀材者必达,荐士者绝私。
奏牍上陈,美恶可复;
爵赏下降,名实罔违。
极言澄汰之方,用资宵旰之虑」。
臣闻王者前旒垂纩,无为而治,必举贤哲,用为股肱。
故类举之典,君子所以达己知也;
自荐之制,英主所以拔寒畯也。
皆有国之规矩,求贤之轨辙。
然则类举不正则朋党者达,自荐不实则僭滥者进,必在乎以经义而制之。
谨按《春秋》书「吴子使季札来聘」。
,夷狄也;
称子者,善使贤也,故进之。
《春秋》之义,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
又按《书》云:「举能其官,惟尔之能」。
而今之论荐或非经意,保任之法颇重,得贤之赏未行。
夫经以使贤者为贤,举能者为能,若举状谬者既黜,举状实者未旌,则贤能之士何以劝励?
夫贤能不劝,则为善者怠;
为善者怠,则欺妄者进矣。
于戏,自荐者权也。
古者帝王虑臣下妨塞贤路,乃为之制,在陛下裁之而已。
若类举者道也,一日废之不可。
伏愿陛下所信任者各举所知,则梁柱石有馀材矣。
然则国家之大柄,王者之利器,赏罚而已。
陛下明其科条,以驭荐举,不容应侯籍橐之请,而举胥臣之赏,是则怀材必达,荐士绝私,可以复其美恶,而不违名实矣。
臣诚不佞,罔知忌讳。
叨备清问,忧惶跼蹐。
但幸遇陛下设直言之科,臣应极谏之召,圣策许臣「靡悼后患」。
夫贱士之虑,思补圣政万分之一。
惟陛下少赐宸览,宽其鼎镬,则昧死幸甚。
臣谨对。
伏蒙仆射侍中贾寄示游噀上弊园归至湖上诗一章研味(原作朱,据四库本改)钦服不能自已辄成拙句仰答来贶1061年 北宋 · 文彦博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脩篁小坞潩水湄,略有亭观体甚微。
陪京上宰乐幽趣,闲乘斋舫临荆扉。
是时仲夏之晦日,日轮停午炎炎时。
披襟岸帻意自适,林下穆若生凉飔。
子猷不问主,鲁侯在泮因成诗。
妍词丽句溢累幅,金壶(四库本作台)酒墨何淋漓。
公适东偏访颜陋,愚当北道承萧规。
魏人思公召伯,一言一话无所遗。
畴昔篇章仅三百,至今琬琰罗珠玑。
跨山飞阁常逃暑,白醪满泛黄金卮。
浮瓜信美矣,回船弄水曾无之。
遥瞻德星方聚处,正与两两交光辉。
颍川异迹冠天下,湖上胜景邻日围。
鹿舆桂楫亟游览,即见零雨东山归。
与大寺丞(二 治平四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五三
吾二十五日离颍,二十八日一行平安至亳,初二日上事。
临离颍时,累有书去,约汝于递中发书,令先至亳。
及至此两日,杳不得一字,何故何故?
以此不无忧想,不知尔来汝与诸幼各安乐否?
迎孙、婆孙入夏来长进否?
婆孙疮痍较未?
不瘦否?
此吾日夕所念也。
今专遣急脚子去,勾当将来山陵发引、排祭一事,汝宜用心速与问,当早令回报。
盖虑后时难办也。
其馀事,更三两日黄清去,别有书也。
此外夏热,汝与诸幼各好将息。
递中频发一书来,不必须候专人也。
五月二十九日,至亳后第一书。
押。
付发。
今令急脚子计会王昌及杜延禧问当进奏官,及转问北京定州进奏官,前次仁宗山陵发引时,北京定州排祭用何仪式?
其祭前排列明器、人物等,用多少数目?
祭食味数、赠作钱马数目,并令一一问取今体例来。
今别具画一劄子,汝速召王昌、杜延禧令体问,早令此急足回来,要作准备。
如杜延禧短使,即令王昌用心勾当,不管误事。
此急脚子回时,买明黄罗一疋附来。
后汉袁良碑跋1064年5月29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五、《集古录》卷二、《六一题跋》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汉《袁碑》,云「君讳字卿」,「卿」上一字磨灭
陈国扶乐人也,厥先舜苗,世为封君。
周兴虞阏父」,自此而灭。
又云「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自此又灭。
又云:「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从其册。
天下既定,还宅扶乐」。
盖不知为何人也。
又云「孝武征和三年,曾孙斩贼先勇,拜黄门郎」,「曾孙」灭其名,「贼」下亦灭一字。
又曰:「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
薨,子经嗣。
经薨,子山嗣。
传国三世,至王莽而绝。
君即山之曾孙也。
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讨江贼张路等,威震徐方,谢病归家,孝顺初」,「初」下数字灭
又云「府举君,拜议郎符节令」,其后又云「永建六年二月卒」。
其碑首题云「汉故国三老袁君碑」,而碑文有「使者持节安车」,又有「几杖之尊,袒割之养,君寔飨之」之语,以此知尝为三老矣。
其馀磨灭,虽时时可读而不能次第也。
又云「帝御九龙殿,引对饮宴」,九龙殿名惟见于此。
治平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夏至假书。
后汉敬仲碑跋1064年闰5月29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六、《集古录》卷三、《六一题跋》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汉《敬仲碑》者,其姓名字皆不可见,惟其初有「敬仲」二字尚可识,故以寓其名尔。
盖疑其人姓田氏也。
大抵文字磨灭,比其他汉碑尤甚,字可识者颇多,第不成文尔。
云「州郡课最,临登大郡」,又云「居丧致哀」,又云「司隶从事治书侍御史」,又云「光和四年闰月庚申」,此数句粗可读尔。
其馀字画廑完者,以汉隶今为难得,录之尔。
治平元年闰五月廿九日书。
梁智藏法师碑跋(〔普通三年〕)1063年5月3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七、《集古录》卷四、《六一题跋》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梁《智藏法师碑》,梁湘东王萧绎撰铭,新安太守萧几作叙,尚书殿中郎萧挹书,世号「三萧碑」。
法师者姓顾氏,、挹皆称弟子,衰世之弊,遂至于斯。
余于《集古录》而不忍遽弃者,以其字画粗可佳,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斯可矣。
嘉祐八年五月晦日书。
唐辨法师碑跋(〔显庆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八、《集古录》卷五、《六一题跋》卷五
右《辨法师碑》,李俨撰,薛纯陀书。
纯陀唐太宗时人,其书有笔法,其遒劲精悍,不减吾家兰台
意其当时必为知名士,而今世人无知者,然其所书亦不传于后世。
余家《集录》可谓博矣,所得纯陀书祇此而已,如其所书,必不止此而已也。
盖其不幸堙沉泯灭,非余偶得之,则遂不见于世矣。
乃知士有负绝学高世之名,而不幸不传于后者,可胜数哉!
可胜叹哉!
治平元年闰五月晦日书。
唐重摹吴季子墓铭跋(〔大历十四年〕)1063年5月3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一、《集古录》卷八、《六一题跋》卷八、嘉靖《江阴县志》卷二、《六艺之一录》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吴季子墓铭》,自前世相传,以为孔子所书。
张从绅记云:旧石堙灭,开元中玄宗殷仲容模搭其书以传。
然则开元之前已有本矣。
至大历中萧定又刊于石,则转相传模,失其真远矣。
孔子平生未尝至吴,以《史记·世家》考之,其历聘诸侯,南不踰楚。
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
又其字特大,非古简牍所容。
第以其名传之久,不可遽废,故录之以俟博识君子。
嘉祐八年五月晦日书。
谢恤刑1066年5月29日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襄言:五月二十九日进奏院递到诏书一道,赐臣钦恤刑狱者,臣已施行讫。
宽诏发中,至仁逮下。
当赫隆于盛暑,俾明慎于常经。
正宁推恩,普天同抃。
臣襄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伏惟皇帝陛下文明御宇,法则在躬。
亲揽万几,休有一德。
化鸿钧而被物,道皇极以爱民。
画象衣冠,思循于往制;
省罪囹圄,曲畅于至慈。
特布训辞,用清科禁。
臣叨临藩服,绝远朝廷,臣无任瞻天荷恩、激切屏营之至。
按:《蔡忠惠集》卷二○。又见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三八。
谢免均州居住表绍圣三年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南阳集》卷二七
臣某言:五月二十九日进奏院递到官告一道。
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致仕,均州居住。
寻时进发上道,到汝坟镇,准敕三省同奉圣旨,以臣年八十一岁,特免均州居住。
负罪之臣,方怀于震惕;
好生之德,遽轸于衰残。
祗服异恩,感激流涕中谢。)
伏念臣才非应务,智弗周身,幸遭遇于盛时,遂冒尘于显仕。
疲驽自竭,绩效无闻。
先帝贷其狂愚,屡加保护;
陛下怜其勤旧,首预甄收。
赋命屯奇,操心迂拙,蒙举朝之谤逮,条当世之便宜,独贡谢章,实乖寻式。
缘久从于疏外,致有阙于讲求。
敢怠肃恭,自干诛殛!
仰繄圣度,特屈明刑。
止降冗员,仍迁善地。
扶槁骸而祗役,冒歊暑以缠疴。
抚己自怜,吁天无所。
忽颁诏旨,许复里居。
招惊魂于散亡,尚迷归路;
顾旧庐而错愕,恍若异身。
举家至于欢呼,行人为之嗟叹。
此盖皇帝陛下,爱均慈父,泽并阳春。
察臣素禀冥顽,未忍伏之鈇锧;
悯臣久婴瘵疾,恐其死于道途。
特贷衰年,俾馀终日。
退安穷约,甘自比于编氓;
追省愆尤,更当期于没齿。
臣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