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唐休璟初唐 627 — 712
字休璟
以字行。
京兆始平人
少以明经擢第。
永徽中解褐吴王府典签
调授营州户曹参军
调露中将兵破突厥契丹于独护山。
朔州长史
圣历中吐蕃于洪源谷。
擢右武威金吾卫大将军
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中宗复位。
召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酒泉郡公
特进
右仆射
中书令
京师留守
又以官僚之旧封宋国公
景龙二年太子少师
景云元年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致仕。
延和元年卒。
年八十六。
荆州大都督
谥曰忠
僧万回唐初 632 — 71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
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
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
高宗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
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
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窦德妃初唐 ? — 693
简介
昭成顺圣皇后本姓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
唐睿宗李旦妃嫔,莘国公窦诞的孙女,润州刺史太尉窦孝谌的女儿。
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嫁给相王李旦,册封孺人
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册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
长寿二年(693年),被诬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遇害于嘉豫殿。
景云元年(710年),作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谥号昭成,招魂安葬于东都城南,号为“靖陵”,设置仪坤庙祭祀。
唐玄宗即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后,祔葬于桥陵
僧恒景初唐 634 — 71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当阳文氏。
贞观二十二年
恩泽出家。
初依文纲律师
研究毗尼。
后于覆舟山泉南十里所。
别立精舍。
隆兴追智者弹师故迹。
修习止观法门。
则天称制中宗纂历三被诏入内供养。
尊以师礼。
从受戒法。
景龙三年诏许归山。
先尝追召天下义行高僧
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齐。
仍诏中书门下
及诸学士等。
于林光殿。
上亲赋诗。
中书令李峤
中书舍人李乂等。
皆应制和。
江陵道玄奘亦以还乡。
承御赐则其荣于衣锦昼行多矣。
著顺多义论二卷。
摄正法论七卷。
佛性二卷。
先天元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所住寺之西原
释恒景
姓文氏
当阳人也。
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
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
后入覆舟山玉泉寺
智者禅师习止观门。
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
号龙兴是也
天后中宗朝。
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
景龙三年奏乞归山。
敕允其请。
中书门下学士
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
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斋。
仍送道俊玄奘各还故乡。
帝亲赋诗。
学士应和。
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
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
天下荣之。
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二卷。
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
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
江陵玄奘三藏法师
形影相接相去几何然其名同实异。
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所畏。
相如杨雄之追慕。
然则各有所长短亦可见也。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李峤唐初 646 — 714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
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中书令次年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
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
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
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五卷。
魏知古初唐 647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15 【介绍】: 深州陆泽人
高宗乾封元年进士
累授著作郎、兼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擢吏部侍郎
睿宗复位,为黄门侍郎
极谏造金仙、玉真二观。
户部尚书
玄宗先天元年,进侍中
次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太平公主谋反事,玄宗赏其功。
旋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
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
卒谥忠
岑羲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南阳棘阳人字伯华
岑文本孙。
进士
武则天时广武金坛,有能名。
中宗神龙初,为中书舍人
武三思用事,敬晖欲上表削诸武封王者,众畏三思,不敢为草,独为之。
吏部侍郎,分掌选事,时议美之。
睿宗立,历刑、户二部尚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监修国史,删定格令,仍修《氏族录》。
玄宗先天元年,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被杀,籍没其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伯华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岑文本之孙。
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
因伯父累,贬郴州司法参军,迁金坛,转纪水令,武后长安中广武,有能名,入为吏部员外郎,进吏部郎中
神功初,为中书舍人
下迁秘书少监,进吏部侍郎
中宗景龙三年(709),迁中书侍郎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右散骑常侍
出为陕州刺史
入迁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
三年,复召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侍中封南阳郡公
玄宗先天元年(712),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诛。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睿宗本纪》,《新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四。
曾预修《则天皇后实录》。
能诗文。
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字伯华
侍中文本孙。
进士
累迁太常博士
神龙初中书舍人
坐为敬晖草疏请削诸武之为王者。
左转秘书少监
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
出为陕州刺史
复历刑户二尚书
侍中
先天元年
坐预太平公主谋逆诛。
李迥秀初唐 ? — 71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茂之,一说字茂实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人。
进士及第
弱冠中英材杰出科,调相州参军事
累转考功员外郎,迁凤阁舍人,进天官(吏部)侍郎
武后长安元年(701)夏官(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四年,贬为庐州刺史
再贬衡州长史
中宗即位,召授将作少监
景龙中,累转鸿胪卿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迁兵部尚书
玄宗先天元年(712),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旋卒于官。
侍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之《武后本纪》、《中宗本纪》、《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诗纪事》卷九。
迥秀雅有文才,时称风流之士
全唐诗》存诗4首。
孙佺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汝州郏城人字麟德
累官主客员外郎
睿宗延和初,为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封会稽公
征奚时战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麟德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
历官主客员外郎
睿宗延和初(712),为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
封会稽公
征奚时战败被杀。
事迹散见《新唐书·孙处约》附与《宰相世系表三下》、《唐诗纪事》卷一二、《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六。
全唐诗》存诗1首。
周以悌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陇西人
中宗神龙中河西经略使
西突厥乌质勒部将阙啜忠节与娑交怨,阙啜兵弱不支,将入朝,以悌教以重宝赂宰相,以兵引吐蕃击娑
阙啜从之,遂启边衅。
宰相宗楚客得金,表以悌安西都护
事发,以悌得罪,流白州
睿宗延和初,复为左威卫将军,从孙佺讨奚李大酺,兵败被杀。
祝钦明初唐 ? — 71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文思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
明经及第,为东台典仪
武后天授二年(691),又中英才杰出业奥大经科,拜著作郎
长安元年(701)迁太子率更令太子少保
中宗即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
历刑、礼二部尚书,仍知国事,累封鲁国公
神龙二年(706)贬为申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
睿宗景云元年(710)饶州刺史,徙洪州都督
玄宗先天元年(712),在崇文馆学士任,寻卒。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一〇,史崇《妙门由起序》。
钦明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
亦善文,曾预修《则天皇后实录》、《散颁格》。
全唐诗》存诗1首。
窦怀贞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京兆始平人字从一
窦德明侄。
初为清河
中宗神龙时左御史大夫,续娶韦后乳母王氏,自称“皇后阿㸙”,以取媚于
败,乃斩妻献其首,贬濠州司马,迁益州长史
睿宗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侍中
性谄诈,善谐结权贵,畏奉宦官
玄宗即位,进左仆射封魏国公
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谋废玄宗怀贞党之,事败,投水死。
追戮其尸,改姓毒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 又名从一洛阳(今属河南)人。
高宗时左相窦德玄之子。
武后时累官至越州都督
中宗时历任扬州长史蒲州刺史御史大夫检校雍州长史
改名从一,谄事韦后,并娶韦后乳母为妻,为时论所轻。
景龙四年(710)濠州司马,寻擢益州长史,仍复旧名。
睿宗景云二年(712)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玄宗即位封魏国公
旋因参预太平公主逆谋而被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收其与中宗等人联句诗1首。
卢藏用初唐 ? — 71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潜排行二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举进士,不调,隐于终南、少室二山,而心冀徵召,时人称为“随驾隐士”。
武后长安中,召授左拾遗
中宗时,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转工部侍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冬开元元年(713)春,迁尚书右丞
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
昭州司户参军,迁黔州长史,50余岁卒于始兴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藏用善属文,工书,好琴棋,时称多能之士
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能终始交。
曾为陈子昂编集、撰序、作传,最先对陈子昂文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新唐书·艺文志》载著作多种,有文集30卷(《旧唐书》本传与《经籍志四》作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8首。
史崇玄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道士
怀州河内人
初为缝靴人,后度为道士
睿宗时,依附太平公主,为长安太清观主,封河内郡公
玄宗先天元年,受诏主持编修《一切道经音义》一百十三卷。
二年,坐附太平公主谋逆,被杀。
太平公主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高宗女。
武则天所生。
初嫁薛绍,后嫁武攸暨
少帝唐隆元年,参与李隆基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拥立睿宗
睿宗时把持朝政。
玄宗即位,阴谋废立,谋泄被杀。
李日知初唐 ?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 【介绍】: 郑州荥阳人
进士
武周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中宗神龙初给事中,迁黄门侍郎
睿宗景云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致仕。
治狱宽平无冤滥,事母孝,正直敢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 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进士武后天授中司刑丞
中宗神龙初,为给事中,累迁黄门侍郎
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卒章,独以规诫。
睿宗景云元年(710)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仍知政事
明年,进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712),罢为刑部尚书
自请致仕归田。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断句2。
刘幽求初唐 655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5 【介绍】: 冀州武强人
武周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为阆中
临淄王李隆基入诛韦庶人,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封中山县男
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
景云二年,迁户部尚书,转吏部,擢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劝除太平公主,谋泄,流封州
太平公主败,即日诏复旧官。
开元初官至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
睦州刺史,徙杭州桂阳郡,在道忧愤卒。
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5—715 排行大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
武后圣历中,举制科中第,授阆州
弃官,后授朝邑
预诛韦后,以功擢中书舍人参知机务
睿宗即位,进尚书右丞封徐国公
景云二年(711),改户部尚书,罢知政事
月余,转吏部尚书,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712),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一度配流封州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以太子少保知政事
又贬睦州刺史,转杭州刺史
三年(715),移郴州刺史,愤恚卒于道,谥文献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联。
僧慧云初唐 655 — ?
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沈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福慧寺经坊北。
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蚁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䌽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
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开元十四年
玄宗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郭震初唐 656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3 【介绍】: 魏州贵乡人名震字元振,以字显。
高宗咸亨四年进士
历迁通泉主客郎中
武周大足元年,拜凉州都督,拓境一千五百里。
中宗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
睿宗立,召为太仆卿安西酋长有赘面哭送者。
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玄宗先天元年,出为朔方大总管,筑丰安定远城
次年,以兵部尚书复拜相。
会帝讲武骊山,坐军容不整,流新州
开元元年,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
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