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唐朝
僧日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中印度人
梵名地婆诃罗
高宗时来华。
仪凤四年表请翻度。
武周垂拱末,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
年七十五卒于翻经小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
中印土人也。
持律精进。
尤善祝术。
高宗时来游中国。
仪凤四年五月
疏请翻传所赍经夹。
天后末。
于两京东西太原寺。
西京广福寺出大乘显识经。
大乘五蕴论等。
凡一十八部。
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
慧智證梵语。
道成薄尘。
嘉尚
圆测
灵辨
明恂。
怀度。
證义
思玄。
复礼
文笔受
天后亲序其端。
后终于翻经之室。
享年七十五。
塔于洛阳龙门香山
释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
中印度人也。
洞明八藏博晓五明。
戒行高奇学业勤悴。
而咒术尤工。
天皇时来游此国。
仪凤四年五月表请翻度所赍经夹。
仍准玄奘例。
于一大寺别院安置。
并大德三五人同译。
天后垂拱末
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
东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广福寺
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
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
沙门慧智證梵语。
敕诸名德助其法化。
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證义
沙门思玄复礼文笔受
天后亲敷睿藻制序冠首焉。
尝与觉护同翻佛顶。
深体唐言善传佛意。
每进新经锡赉丰厚。
后终于翻经小房。
享年七十五。
天后敕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塔见存焉。
僧尊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
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
西印土人也。
史失载其出处之详。
永徽中
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又按千臂经。
序云。
沙门智通译。
释尊法
西印度人也。
梵云伽梵达磨
华云尊法
远踰沙碛来抵中华。
有传译之心。
坚化导之愿。
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
不标年代。
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
又准千臂经序云。
智通同此三藏译也。
后不知其终。
僧慧智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梵人,兼通梵华语。
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所有翻译,皆召慧智为證。
洛阳佛授记寺自译《观世音颂》一卷。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父印土婆罗门也。
东游生
少慕出俗。
从长年婆罗门僧为弟子。
善天竺书语。
三藏地婆诃罗
提云若那。
宝思惟等。
有所翻译。
皆召證文。
兼度语。
长寿二年
于东都佛授记寺。
出观世音颂一卷。
释慧智
其父印度人
婆罗门种。
因使游此方。
而生于
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时从长年婆罗门僧。
奉敕度为弟子。
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
生于唐国复练此土言音。
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
所有翻译皆召为證。
兼令度语。
后至长寿二年癸巳
于东都佛授记寺自译观世音颂一卷。
不详所终。
沙门明佺者。
不知何许人。
出家隶业悉在佛授记寺。
尤善毗尼兼闲经论。
天册万岁元年
敕令刊定经目。
佺所专纂录。
编次持疑。
更与翻经大德二十馀人。
同共参正。
号曰大周经录焉
智升云。
虽云刊定繁秽尤多。
徒见流行。
寔难凭准。
盖此录支经别品杂沓不伦。
致为升公之所黜矣。
释怀空唐 697 — 7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阆州梁氏。
幼得度于乡里耆阇山之广福寺
既禀具。
游方见大寂于钟陵
获记莂焉。
后挂锡彭城安丰山燕默。
未尝干谒。
而施者自至。
不数载卒。
成大伽蓝。
间有僧乘而造其居者。
昼夜绕垣墙行不辍。
而莲华辄随步以生。
见者异之。
如是阅数日。
遽辞曰。
却后三五载。
当复此相依附矣。
去。
兴元元年
示寂。
寿八十八。
长庆元年二月
始入塔。
释怀空
姓梁氏
阆州人也。
幼适本州耆阇山广福院削染。
得戒之后游方慕学。
于大寂禅法洗然明畅。
后至彭城丰山挂锡。
宴默不数载间成大伽蓝。
尝有一僧乘空而至。
绕垣墙不息。
或蹑莲华或时履地。
人或瞻睹。
数日之后礼辞
且曰。
我三五稔却来依附。
言讫不见。
兴元元年灭度
春秋八十八。
长庆元年二月方迁入塔云。
释思公唐 701 — 7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恒阳李氏。
蚤岁出家于州龙兴寺
既获染薙。
游伊洛。
普寂禅师
畅演心要。
而乐之。
遂蒙记莂。
隐居南雍夹石山。
闻望日起。
会牛公治汉南请入城礼敬。
固辞以疾。
牛公亦不之强也。
檀共相继于道。
学徒侁侁。
以承教戒。
虚来实往。
有足尚者。
兴元初
示疾而灭。
春秋八十四。
释思公
姓李氏
恒阳人也。
早出家于本府龙兴寺
得度后游伊洛间。
普寂禅师开畅禅法。
始见提诱寻彻钩深。
南雍隐夹石山。
翛然自处。
属牛公观政汉南闻其声绩。
请入城。
谢病不应其命。
牛帅亦不夺其志。
檀施相望学众侁侁。
若栴檀之围绕焉。
兴元初年示疾归灭。
春秋八十四焉。
释皓玉唐 705 — 7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上党赵氏子。
幼薙发于清净寺
后参询荷泽会禅师于洛中。
佩顿乘印记。
晚遁南岳山中。
衡阳太守王员外展加倾重。
兴元中终。
寿八十。
僧行觉唐 708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
涿州巨鹿人俗姓刘
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
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
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钜鹿镏氏子也。
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
既纳具。
游方至
荷泽会禅师
开悟玄理。
江陵偶憩瓶锡于古寺中。
樵者谓曰。
此国昌寺也。
久废矣。
苟有道者居之。
即檀施可致也。
因葺漏起仆。
日分卫以接过客。
未几。
遂成法社。
郡牧节使崔尚书
愿迎入城。
谢不起。
贞元十五年终。
寿九十。
释行觉
姓刘氏
钜鹿人也。
稚岁英敏立不易方。
负志出家亲难沮劝。
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
纳戒后于洛都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
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
卸囊挂锡。
明日见樵夫。
惊怪言。
此是国昌寺。
废已三周。
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
学者至矣。
乡人来矣。
郁成一寺。
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
谢而不赴。
檀施继臻。
乃兴盛化。
贞元十五年告终。
年九十二。
荆楚之人营塔焉。
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
出尘于法清寺。
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
入岳中兰若养道。
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
终时年八十馀。
兴元中入塔云。
萧定唐 708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84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梅臣
萧瑀曾孙。
以荫授陕州参军、金城丞。
吏事清干。
累迁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左右司郎中。
后为元载所挤,出为、润等六州刺史,所莅有政声。
代宗大历时,迁户部侍郎太常卿
德宗建中时朱泚反,变姓名匿里中。
事平,擢为太子少师,卒。
字梅臣
太子太保瑀曾孙。
以荫起家陕州参军事
右司郎中
外历袁州润州刺史
大历中户部侍郎
太常卿
朱泚反。
变姓名为张诞
不污贼。
事平。
太子少师
兴元元年卒。
年七十七。
太子太师
僧圆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京兆蓝田人俗姓张
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
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
德宗建中初奏进。
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
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
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受近圆。
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频敷座席。
屡主坛场。
开元中
诏参译务。
大历十三年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安国寺
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材学优赡。
其所编稡制作。
多不具述。
于教门颇有功绪。
在代肃二朝。
尤用事。
职至应奉。
赐紫充临坛两街
十望大德
内供奉捡校。
鸿胪少卿
封一百户
终于别院。
寿八十二。
腊五十八。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武德元年戊寅岁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
其时天长寺昙邃
住寺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圆照
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姓张
京兆蓝田人
年十岁。
西明寺
景云律师
寻究经论。
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
因明唯识。
涅槃中观。
华严新经。
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
新旧两疏是非。
敕令将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
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
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
译毕。
沙门慧辩等。
笔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论。
今称旧疏。
是也。
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
是也。
两疏传授
各坛颛门。
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
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
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
安国寺律院。
佥定一本流行。
中官赵凤
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
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
一切俗僧
辄不得入。
其时天长寺昙𨗉。
住寺睿。
西明寺道𨗉兴此。
本寺宝意
神朗。
彼钊。
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
保寿寺慧彻
圆照
共奉表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依大历新定字样。
杪写进本。
至十二月
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专彼研寻。
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
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
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本记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释迦法王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
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
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
尤为杰立。
颜真卿唐 709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琅邪临沂人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颜师古五世从孙。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又擢制科。
累擢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
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
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
以直不容,屡贬官。
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
谥文忠
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
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监察御史
八载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
肃宗至德元载(756)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
代宗广德二年(764)刑部尚书封鲁郡世称颜鲁公
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
八年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
兴元元年(784)李希烈所害,谥文忠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
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
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
今传《颜鲁公》15卷,为留元刚所辑。
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
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德二载(757)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
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
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
德宗立,改大子少师
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
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
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
李希烈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真卿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
开元中进士
又擢制科。
累官武部员外郎
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
河朔尽陷。
平原城守具备。
户部侍郎
肃宗灵武
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
代宗封鲁郡
刑部尚书
加改太子太师
卢恶之。
奏使谕李希烈
希烈胁之。
不屈。
遂缢杀之。
年七十七。
司徒
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
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
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李揆唐 711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4 【介绍】: 陇西成纪人字端卿
性警敏,善文章。
玄宗开元末进士
肃宗尝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故时称“三绝”。
乾元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姑臧县伯
德宗幸山南,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
还,卒于凤州谥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1—784 字端卿,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荥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末进士,补陈留,擢拜右拾遗,累迁至中书舍人
肃宗乾元二年(759),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以构求吕諲过,贬莱州长史,累年量移歙州刺史
又为元载所恶,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诛,始拜睦州刺史
入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德宗建中四年(783)用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
次年还,卒于凤州
司空谥曰恭
新、旧《唐书》有传。
史称“美风仪、善奏对”(《旧唐书》本传)。
唐诗纪事》卷二八记其联句4联,称其“笔力遒媚”。
《全唐诗外编》据之录入。
全唐诗补逸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
开元末进士,补陈留,擢右拾遗,累迁中书舍人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转中书侍郎,以构求吕諲过,贬莱州长史,量移歙州刺史
又为元载所恶,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诛,除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兴元元年卒,年七十四。
(《全唐诗》无李揆诗)
字端卿
陇西成纪人
开元末进士
陈留
献书阙下。
中书
擢拜右拾遗
考功郎中知制诰
扈从剑南
中书舍人
乾元初礼部侍郎
迁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莱州长史
入为礼部尚书
德宗幸山南。
用为入蕃会盟使。
尚书左仆射
兴元元年
还至凤州卒。
年七十四。
司空
谥曰恭
释道遵唐 714 — 784年7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
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
年十二。
天竺义律师
受具戒。
始习毗尼开遮之指。
后传天台明静之宗。
于是广书法华。
辟经院。
置道场于支硎山
以招徕学者。
大历元年
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既惬真心。
愿专胜境。
相与表闻。
诏特署法华道场。
由是江东
总建道场。
一十七所。
皆自始。
天宝中
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
光明烛天。
身在光中。
莫分彼此。
异日以问荆溪然公。
公曰。
智慧光
从心流出。
盖子精志之所致也。
又尝于寺道场中。
觉身坐虚空。
廓然无碍。
识者知为垢尽之相。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卒于所居寺。
寿七十一。
腊四十六。
门人树塔旌德焉。
释道遵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也。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
荣曜不足关于心。
声尘未尝触其性。
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律师受具戒。
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
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
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厥功成焉。
居支硎之福地。
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竞诱真心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
江以东总一十七所。
皆因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七人。
常持此经以报主恩。
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
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
复写天台教。
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
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徒盈石室之筹。
天宝中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
忽睹大明上烛于天。
我身正念俨在光中。
异日问荆溪然师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
入灭。
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
树塔旌德焉。
段秀实唐 719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83 【介绍】: 陇州汧阳人字成公
六岁,母病,勺饮不入口七日,时号孝童
玄宗天宝时安西府别将,先后从高仙芝封常清治军事,转绥德折冲都尉
肃宗时,累官泾州刺史
代宗大历中,官至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
数年,吐蕃不敢犯塞。
德宗建中元年,召为司农卿
朱泚叛,以秀实有人望,使骑往迎。
秀实阳与合,一日与计事,突夺象笏击之,中其颡,至流血被面。
遂遇害。
谥忠烈
秀实字成公
陇州汧阳人
天宝中历官太常卿
泾州刺史
大历元年开府仪同三司
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颍节度使
德宗立
就加检校礼部尚书
封张掖郡王
司农卿
建中四年
朱泚盗据宫阙。
秀实以笏击
中颡流血。
遂被害。
年六十五。
兴元元年太尉
谥曰忠烈
元载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凤翔岐山人字公辅
玄宗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入高第,补邠州新平
肃宗时,累迁户部侍郎,充度支江淮转运等使
李辅国,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代宗立,进拜中书侍郎许昌县,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
辅国死,复结交内侍刺探密旨以合帝意。
大历五年,与代宗密谋诛杀宦官鱼朝恩
擅权不法,排挤忠良,侈僭无度,贿赂公行。
长恶不悛,众怒上闻,帝赐自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 字公辅排行三岐州岐山(今陕西岐山)入。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中四子科,天宝末累官大理司直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为副使
乾元元年(758)入为度支郎中上元二年(761)户部侍郎,充度支转运等使
宝应元年(762)拜相,其后掌国柄十余年,恣为不法。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以罪诛,初谥荒,后改成纵。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九。
全唐诗》存诗1首。
字公辅
凤翔岐山人
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高第。
新平
肃宗朝累迁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代宗立
中书侍郎
许昌县
大历十二年以贪猥收。
赐自尽。
兴元元年诏复爵。
谥曰荒
后改谥成
李芃唐 722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5 【介绍】: 赵州人字茂初
解褐上邽主簿,举为长安
转兼殿中侍御史
德宗立,授检校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河阳三城镇遏使,与马燧等破田悦
兴元初检校右仆射,以疾请老。
僧普满中唐 ?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所为率意,不拘僧体。
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题诗数篇亡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80 代宗大历间泽潞僧。
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言事往往有验。
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中题诗数首而亡。
其中一首预言兴元间朱泚之乱被平定事。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四〇引《广德神异录》。
全唐诗》谶记类收其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未详何许人。
汾晋间。
颇彰异迹。
世因以强练万回辈视之。
建中初
题诗于潞州佛舍中云。
此水连泾水。
双朱血川。
青牛将赤虎。
还号太平年。
竟亡去。
不知所在。
然诗意亦莫有能窥测之者。
朱泚泾源节度叛。
驾幸奉天
四方勤王之兵。
转战不已。
其弟朱滔佐之。
兴元元年乙丑
贞元二年丙寅
而后平。
乃知此水者也。
朱则也。
青牛则乙丑
赤虎则丙寅
所指晓然。
抑何其神也。
释普满者。
未知何许人也。
于汾晋间所为率意不拘僧体。
或歌或哭莫喻其旨。
以言斥事往必有徵。
故时人以强练万回待之。
或入稽胡激劝修善。
至有罢弋猎者。
建中初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去。
所记者云。
此水连泾水。
双朱血川。
青牛将赤虎。
还号太平年。
题后人莫能知。
朱泚泾源
叛徒推拥驾幸奉天
干时天下徵兵关辅贼据围逼连战。
人方解悟。
此水者也。
泾水者泾州来兵始乱也。
朱泚与滔也。
青牛者兴元元年乙丑
乙木青也。
丑牛也。
其年改元贞元
至二年丙寅
丙火赤也。
寅虎也。
至是贼始平
故曰还号太平年也。
僧普满
随意所为不拘僧相。
或歌或笑莫喻其旨。
以言事往往有验。
故时人待之为万回。
后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
所记者云。
此水连泾水。
双珠血川。
青牛将赤虎。
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
及贼泚称兵。
众方解悟。
此水者泚字。
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
双珠者泚与滔也。
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
乙者木也。
丑者牛也。
明年改元贞元
岁在丙寅丙者火也。
寅者虎也。
至是贼已平。
故云青牛将赤虎。
还号太平年。
窦桂娘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女子。
汴州户曹窦良女。
美颜色,读书有文。
德宗建中时李希烈叛,破汴州,取桂娘以去。
桂娘以才色事希烈,巧曲取信,复阴结军将陈先奇妻。
兴元元年希烈暴死,桂娘计使先奇起兵,诛杀希烈妻子,献于朝廷。
二月吴少诚杀先奇,知桂娘谋,亦杀之。
古之奇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代宗宝应二年进士第
尝为安西幕府书记
李端友善。
工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4? 代宗宝应二年(763)进士第
大历三年(768)泾原节度使马璘掌书记
十一年卒,之奇仍留泾幕,历佐节度使段秀实李怀光朱泚孟皞姚令言
德宗建中四年(783)姚令言率师至之奇亦在军中。
朱泚反,之奇伪官,为掌文翰。
兴元元年(784)败,之奇约于七月伏诛。
事迹散见李端《送古之奇泾州幕》、《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卷三。
之奇工诗,与李端交善。
辛文房称其“工古调,足幽闲淡泊之思,婉而成章”(《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古之奇,生卒年里贯均未祥。
宝应二年(763)进士第
大历中,曾为泾州马燧辟置幕府李端有诗送之。
建中四年朱泚反,伪授兵部外郎,后不知所终。
全唐诗》存诗一首。
之奇
宝应中进士
马燧辟置幕府
后污朱泚伪命。
兵部员外郎
作品评论
工古调,足幽闲淡泊之思,婉而成章。
得名艺圃,不泛然矣。
郭雄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京兆人
德宗建中中,官比部驾部郎中
朱泚反,德宗幸奉天咸阳及之,扈从至梁州,迁吏部郎中
兴元初遇害。
尚书比部郎中
从德宗幸梁州
遇害。
同州刺史
阳惠元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平州人
以材力从军,初隶平卢节度李正臣
后与田神功等相继泛海至青齐间,忠勇多权略,称为名将。
又以兵隶神策,充神策京西兵马使,镇奉天
田悦叛,德宗诏惠元领禁兵三千。
与诸将讨伐,战御河,夺三桥,皆惠元之功。
寻加检校工部尚书,摄贝州刺史,令以兵属李怀光
建中四年冬,自河朔李怀光同解奉天之围。
次年二月怀光叛,惠元脱身奔奉天
怀光遣将冉宗追及于好畴,惠元力战死,二子投井,冉宗出而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