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桓玄东晋 369 — 404
南林弹诗 东晋 · 桓玄
 押侵韵
散带蹑良驷,挥弹出长林。
归翮赴旧栖,乔木转翔禽。
轻丸承条源,纤缴截云寻。
落羽寻绝响,屡中转应心(○《书钞》百二十四引林、寻三韵。《类聚》六十、《御览》三百五十、《诗纪》三十六并引林、禽、心三韵。)
荆山 东晋 · 桓玄
四言诗 押真韵
理不孤湛,影比有津。
曾是名岳,明秀超邻。
器栖荒外,命契飨神。
我之怀矣,巾驾悄轮(○《类聚》七。《诗纪》三十。)
东晋 · 桓玄
 押有韵
鸣鹤响长阜(○《书钞》百三十。)
凤赋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伊口品之自口,亦在类而有别,惟羽族之殊诞,独鸾皇而称杰,邈区宇以超栖,抚朝阳于丹穴,备六德以成辉,奋藻翰之郁烈,集昆峰而敛翼,翔青冥以遐越(《艺文类聚》九十,《初学记》三十。)
鹤赋 东晋 · 桓玄
 押觉韵 出处:全晋文
惟兹禽之受命,谅诞生于悠邈,擢高距以自抗,延脩颈以轩瞩,分赪玄以发藻,通太素其如玉,纵眇扬于云裔,岂四海之难局,练妙气以遒化,孰百年之易促,税云驾于三山,升鸾皇于昆岳(《艺文类聚》九十)
鹦鹉赋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有遐方之令鸟,超羽族之拔萃,翔清旷之辽朗,栖高松之幽蔚,罗万里以作贡,婴樊绁以勤瘁,红腹赪足,玄颔翠顶,革好音以迁善,效言语以自骋,剪羽翮以应用,充戏玩于轩屏(《艺文类聚》九十一)
眷俦侣而情殷(《文选·颜延之王太常诗》注)
沙汰众僧教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夫神道茫昧,圣人之所不言,然惟其制作所弘,如将可见。
佛所贵无为,殷勤在于绝欲,而比者陵迟,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淫,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滓佛教,固已彼此俱弊,实污风轨矣。
便可严下在此诸沙门,有能伸述经诰,畅说义理者,或禁行脩整,奉戒无亏,恒为阿练若者,或山居养志,不营流俗者,皆足以宣寄大化,亦所以示物以道,弘训作范,幸兼内外,其有违于此者,皆悉罢道(《高僧传》六、《出三藏记集》十五作“悉皆罢遣”。)
所在领其户籍,严为之制,速申下之,井列上也。
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宏明集》十二)
上疏理谤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臣闻周公大圣而四国流言,乐毅王佐而被谤骑劫,《巷伯》有豺兽之慨,苏公兴飘风之刺,恶直丑正,何代无之!
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脩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
太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乃奉顺天人,翼登圣朝,明离既朗,四凶兼澄。
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庙之事岂可孰念!
太甲虽迷,商祚无忧;
昌邑虽昏,弊无三孽,因兹而言,晋室之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伊霍矣。
而负重既往,蒙谤清时,圣世明王黜陟之道,不闻废忽显明之功,探射冥冥之心,启嫌谤之涂,开邪枉之路者也。
先臣勤王艰难之劳,匡复克平之勋,朝廷若其遗之,臣亦不复计也。
至于先帝龙飞九五,陛下之所以继明南面,请问谈者,谁之由邪?
谁之德邪?
岂惟晋室永安,祖宗血食,于陛下一门,实奇功也。
自顷权门日盛,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以臣之兄弟皆晋之罪人,臣等复何理可以苟存圣世?
何颜可以尸飨封禄?
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贝锦萋菲之说,臣等自当奉还三封,受戮市朝,然后下从先臣,归先帝于玄宫耳。
若陛下述遵先旨,追录旧勋,窃望少垂恺悌覆盖之恩(《晋书·桓玄传》)
元显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扬州刺史元显:凶暴之性,自幼加长,犯礼毁教,发蒙如备。
居丧无一日之哀,衰绖为宵征之服,弦觞于殷忧之时,穷色于罔极之日,劫略王国宝妓妾一朝空房,此基恶之始,骇愕视听者矣。
相王有疾,情无悚惧,幸灾檀命,扬州篡授,遂乃父子同录,比肩连案,既专权重,多行险暴,恐相王知之,杜绝视听,恶声无闻,佞誉日至。
万机之重,委之厮孽,国典朝政,纷纭淆乱。
又讽旨尚书,使普敬录公,录公之位,非尽敬之所。
苟自尊贵,遂悖朝礼。
又妖贼陵纵,破军殄民之后,己为都督,亲则剌史,于宜降之日,辄加崇进
弱冠之年,古今莫比。
宰相惩恶,以独解录,推祸委罚,归之有在,自古僭逆未有若斯之甚者。
取妾之僭,殆同六礼,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同长秋,所谓无君之心,触事而发。
八日观佛,略人子女,至人家宿,唐突妇妾。
庆封迄今,甫见易室之饮;
晋灵以来,忽有支解之刑,喜怒轻戮,人士割裂,治城之暴,一睡而斩。
又以四岁孽子,兴东海之封。
吴兴残暴之后,横复若斯之调。
妖贼之兴,实由此竖。
居丧极味,孙泰供其膳;
在夜思游,亦孙泰延其驾。
承其势,得行威福,虽加诛戮,所染既多。
加之以苦发乐属,枉滥者众,驱逐徙拨,死叛殆尽。
号元兴,以为己瑞,莽之符命,于斯尤著。
否极必亨,天盈其毒,不义不昵,势必崩丧,取乱侮亡,实在斯会。
三军文武,愤踊即路(《魏书·岛夷桓玄传》)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王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于同异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也。
时事艰难,忽尔丧失,叹惧之深,岂但风流相悼而己。
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虽赖明公神鉴,亦识会居之故也卒以寿终,殆无所哀,但情发去来,置之未易耳(《晋书·王珣传》,又《御览》二百十一引《晋中兴书》,三百八十引《谢安别传》。)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贼造近郊,以风不得进,以雨不致火,食尽故去耳,非力屈也。
昔国宝卒后,王恭不乘此威入统朝政,足见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谓之非忠。
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
岂可云无佳胜,直是不能信之耳。
用理之人,然后可以信义相期,求利之徒,岂有所惜而更委信邪?
尔来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祸矣。
阿衡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则立至,干忤或致祸。
在朝君子,岂不有怀,但惧害及身耳。
玄忝任在远,是以披写事实(《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与袁宜都书论啸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读卿歌赋序咏,音声皆有清味,然以啸为仿佛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将未至耶?
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赡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极,阮公之言,不动苏门之听,而微啸一鼓,玄默为之解颜,若人之兴逸响,惟深也哉(《艺文类聚》十九,《御览》三百九十二。)
羊欣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之叹,如何可言(《世说·伤逝篇》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羊欣书云云,注引羊氏谱曰,从祖。)
殷仲堪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今当入沔,讨除佺期,顿兵江口,若相与无贰,可杀杨广,若其不尔,便当率军入江(《魏书·桓玄传》)
刘牢之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今君战败则倾宗,战胜则覆族,以是安归乎?
孰若翻然改图,唯理是宅,保其富贵,全其勋业,则身与金石等固,名与天壤俱穷,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夫明者见于无形,愚夫安于所耽,二者成败,惟君图之(《艺文类聚》二十五)
释慧远书劝罢道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夫至道缅邈,佛理幽深,岂是悠悠常徒所能习求?
沙门去弃六亲之情,毁其形骸,口绝滋味,被褐带索,山栖枕石,永乖世务,百代之中,庶或有一仿佛之间;
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
先圣有言,未知生,焉知死。
而令一生之中,困苦形神,方求冥冥黄泉下福,皆是管见,未体大化,迷而知反,去道不远,可不三思。
运不居人,忽然将老,可复追哉!
聊赠至言,幸能纳之(《宏明集》十一)
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玄再拜白顿首,八日垂至,旧诸沙门皆不敬王者,何庾虽已论之,而并率所见,未是以理相屈也。
庾意在尊主,而理据未尽;
何出于偏信,遂沦名体。
夫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然以敬为本,此处不异。
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者,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
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实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君御而已哉?
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存,亦曰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
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求其衷,想复相与研尽之,比八日,令得详定也。
桓玄再拜顿首敬议(《沙门不拜俗事一》)
王谧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沙门抗礼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论尽之。
今与八座书,向已送都,今付此信,君是宜任此理者,迟闻德音(《沙门不拜俗事一》)
释慧远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不了,于理又是所未谕,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近与八座书,今以示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当行之事,一二令详遣,想君必有以释其所疑耳。
王领军大有任此意,近亦同游谢中,面共咨之,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
令郭江州取君答,可旨付之(《高僧传》六,《沙门不拜俗事一》)
重与慧远书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知以方外遗形,故不贵为生之益,求宗不由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
又云,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若如来言,理本无重,则无缘有致孝之情,事非资通,不应复有致恭之义,君亲之情,许其未尽,则情之所寄,何为绝之?
夫累著在于心滞,不由形敬,形敬盖是心之所用耳。
若乃在其本,而纵以形敬,此复所未之喻。
又云,佛教两弘,亦有处俗之教,或泽流天下,道洽六亲,固以协赞皇极,而不虚沾其德矣。
夫佛教存行,各以事应,因缘有本,必至无差者也,如此,则为道者亦何能违之哉?
是故释迦之道,不能超白净于津梁,虽未获须陀,故是同国人所蒙耳。
就如来言,此自有道深德之功,固非今之所谓宜教者所可拟议也。
来示未能共求其理,便大致慨然,故是未之喻也,想不惑留常之滞,而谬情理之用耳(《沙门不拜俗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