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刘迈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北府人情云何?
卿近见刘裕,何所道(《宋书·武帝纪上》)
四皓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四皓来仪汉廷,孝惠以立,而惠帝柔弱,吕后凶忌,此数公者,触彼埃尘,欲以救弊,二家之中,各有其党,夺彼与此,其雠必兴,不知匹夫之志,四公何以逃其患。
素履终吉,隐以保生者,其若是乎(《晋书·殷仲堪传》)
王谧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来示云:沙门虽意深于敬,而不以形屈为礼。
难曰:沙门之敬,岂皆略形存心,忏悔礼拜,亦笃于事,爰暨之师,逮于上座,与世人揖跪,但为小异其制耳。
既不能忘形于彼,何为忽仪于此?
且师之为礼,以资悟为德,君道通生,则理宜在本,在三之义,岂非情理之极哉?
来示云: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也。
难曰:外国之君,非所宜喻,而佛教之兴,亦其旨可知,岂不以六夷骄强,非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既畏服之,然后顺轨,此盖是大惧鬼神福报之事,岂是宗玄妙之道邪?
道在则贵,将异于雅音,岂得被其法服,便道在其中?
若以道在然后为贵,就如君言,圣人之道,道之极也,君臣之敬,愈敦于礼,如此,则沙门不敬,岂得以道在为贵哉?
来示云,历年四百,历代有三,而弘之不异,岂不以独绝之化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害于隆平者乎?
难曰:历代不革,非所以为证也。
曩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为之检耳。
今主上奉佛,亲接法事,事异于昔,何可不使其礼有准,日用清约,有助于教,皆如君言,此盖是佛法之功,非沙门傲诞之所益也。
今笃以祗敬,将无弥浓其助哉?
来示云:功高者不赏,惠深者忘谢,虽复一拜一起,岂足答济通之恩?
难曰:夫理至无酬,诚如来旨,然情在罔极,则故自从之,此圣人之所以缘情制礼,而各通其寄也。
若以功深惠重,心略其谢,则释迦之德,为是深邪?
为是浅邪?
若浅邪,不宜以小道而乱大伦,若深邪,岂得彼肃其恭,而此弛其敬哉(《沙门不拜俗事一》)
重难王谧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省示,犹复未释所疑,因来告,复粗有其难。
夫情敬之理,岂容有二?
皆是自内以及外耳。
既入于有情之境,则不可得无也。
若如来言,王者同之造化,未有谢惠于所禀,措感于理本,是为功玄理深,莫此之大也。
则佛之为化,复何以过兹。
而来论云:津涂既殊,则义无降屈,宗致既同,则长幼成序,资通有系,则事与心应。
若理在己本,德深居极,岂得云津涂之异,而云降屈邪?
宗致为是,何邪?
若以学业为宗致者,则学之所学,故是发其自然之性耳,苟自然有在,所由而禀,则自然之本,居可知矣。
资通之悟,更是发蓥其末耳,事与心应,何得在此而不在彼?
又云:周孔之化,救其甚弊,故尽于一生,而不开万劫之涂。
夫以神奇为化,则其教易行,异于督以仁义,尽于人事也。
是以黄巾妖惑之徒,皆赴者如云,若此为实理,行之又易,圣人何缘舍所易之实道,而为难行之末事哉?
其不然也,亦以明矣。
将以化教殊俗,理在权济,恢诞之谈,其趣可知,又云:君臣之敬,理尽名教。
沙门既不臣王侯,故敬与之废,何为其然?
夫敬之为理,上纸言之详矣。
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理笃于情本,岂是名教之事邪?
前论已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通生理物,存乎王者,苟所通在斯,何得非自然之所重哉。
又云:造道之伦,必资功行,积行之所因,来世之关键也,拟心宗极,不可替其敬,虽俯仰累劫,而非谢惠之谓。
请复就来旨,而借以为难。
如来告以敬为行首,是敦敬之重也。
功行者,当计其为功之劳耳,何得直以珍仰释迦而云莫尚于此邪?
惠无所谢,达者所不惑,但理根深极,情敬不可得无耳,臣之敬君,岂谢惠者邪(《沙门不拜俗事一》)
三难王谧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来难手笔甚佳,殊为斐然,可以为释疑处殊,是未至也,遂相攻难,未见其已,今复料要,明在三之理,以辩对轻重,则敬否之理可知,想研微之功,必在苦愈析耳。
八日已及,今与右仆射书,便令施行敬事尊王之道,使天下莫不敬,虽复佛道,无以加其尊,岂不尽言邪?
事虽已行,无豫所论宜究也,想诸人或更有精析耳,可以示仲文
比获来示,并诸人所论,并未有以释其所疑,就而为难,殆以流迁,今复重申前意,而委曲之,想足下有以顿白马之辔,知辩制之有耳。
夫佛教之所重,全以神为贵,是故师徒相宗,莫二其伦。
凡神之明暗,各有本分,分之所资,禀之有本,师之为功,在于发悟,譬犹荆璞而莹拂之耳。
若质非美玉,琢磨何益?
是为美恶存乎自然,深德在于资始,拂莹之功,实以末焉。
既怀玉自中,又匠以成器,非君道,则无以申遂此生,而通其为道者也。
是为在三之重,而师为之末。
何以言之?
君道兼师,而师不兼君。
教以弘之,法以齐之,君之道也,岂不然乎?
岂可以在理之轻,而夺宜尊之敬?
三复其理,愈所疑骇,制作之旨,将在彼而不在此,错而用之,其弊弥甚,想复领其趣而遗其事,得之濠上耳(《沙门不拜俗事卷一》)
南游衡山诗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岁次降娄夹钟之初,理楫将游于衡岭,涉湘千里,林阜相属,清川穷澄映之流,涯涘无纤埃之秽,脩途逾迈,未见其极,穷日所经,莫非奇趣,姑洗之旬,始暨于衡岳,于是假足轻舆,宵言载驰,轩涂三百,山径彻通,或垂柯跨谷,侠献交荫,或曲溪如塞,已绝复楷或乘步长岭,邈眺遥旷,或憩舆素石,映濯水湄,所以欣然奔悦,求路忘疲者,触事而至也。
仰赡翠标,邈尔天际,身凌太清,独交霞景,周览既毕,顿策岩阿,管弦并奏,清徵再响,思古永神,游气未言(《初学记》五)
龙山猎诗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故老相传,大旱猎龙山,辄得雨。
因时之旱,宵往畋之(《渚宫旧事》五)
王孝伯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隆安二年九月十七日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太原王孝伯薨。
川岳降神,哲人是育。
既爽其灵,不贻其福。
天道茫昧,孰测倚伏?
犬马反噬,豺狼翘陆,岭摧高梧,林残故
人之云亡,邦国丧牧。
于以诔之,爰旌芳郁(《世说文学篇》注引《晋安帝纪》)
入京矫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义旗云集,罪在元显,太傅已别有教,其解严息甲,以副义心(《晋书·桓玄传》)
祯祥矫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灵瑞之事,非所敢闻也;
斯诚相国至德,故事为之应,太平之化,于是乎始,六合同悦,情何可言(《晋书·桓玄传》)
论赏刘裕等将士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刘裕以寡制众,屡摧妖锋,泛海究追,十殄其八,诸将力战,多被重创,自元帅以下,至于将士,并宜论赏,以叙勋烈(《宋书·武帝纪》上)
许沙门不致礼诏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门下:佛法宏诞,所未能了,推其笃至之情,故宁与其敬耳。
今事既在己,苟所不了,宜尽谦光,且当宁从其略,诸道人勿复使致礼也,便皆使知闻(《高僧传》六,《沙门不拜俗事》二)
诏报卞嗣之袁恪之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何缘尔,便宜奉诏(《沙门不拜俗事》二)
又报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置之使自已亦是兼爱九流,各遂其道也(《沙门不拜俗事》二)
又报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自有内外兼弘者,何其于用前代理?
卿区区惜此,更非赞其道也(《沙门不拜俗事》二)
下书受禅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夫三才相资,天人所以成功,理由一统,贞夫所以司契,帝王之兴,其源深矣。
自三五已降,世代参差,虽所由或殊,其归一也。
朕皇考宣武王圣德高邈,诞启洪基,景命攸归,理贯自昔。
中间屯险,弗克负荷,仰瞻宏业,殆若缀旒。
藉否然之运,遇时来之会,用获除奸救溺,拯拔人伦。
晋氏以多难荐臻,历数唯既,典章唐虞之准,述遵汉魏之则,用集天禄于朕躬。
惟德不敏,辞不获命,稽若令典,遂升坛燎于南郊,受终于文祖。
思覃斯庆,愿与亿兆聿兹更始(《晋书·桓玄传》)
下书封晋帝为王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夫三恪作宾,有自来矣,爰暨汉魏,咸建疆宇。
晋氏钦若历数,禅位于朕躬,宜则是古训,授兹茅土。
南康平固县奉晋帝为平固,车旗正朔一如旧典(《晋书·桓玄传》)
受禅告天文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晋帝钦若景运,敬顺明命,以命于玄。
夫天工人代,帝王所以兴,匪君莫治,惟德司其元,故承天理物,必由一统,并圣不可以二君,非贤不可以无主,故世换五帝,鼎迁三代。
爰暨汉魏,咸归勋烈。
晋自中叶,仍世多故,海西之乱,皇祚殆移,九代廓宁之功,升明黜陟之勋,微禹之德,左衽将及。
太元之末,君子道消,积衅基乱,钟于隆安,祸延士庶,理绝人伦。
玄虽身在草泽,见弃时班,义情理感,胡能无慨!
投袂克清之劳,阿衡拨乱之绩,皆仰凭先德遗爱之利,玄何功焉!
属当理运之会,猥集乐推之数,以寡昧之身踵下武之重,膺革泰之始,托王公之上,诚仰藉洪基,德渐有由。
夕惕祗怀,罔知攸厝。
君位不可以久虚,人神不可以乏飨,是用敢不奉以钦恭大礼,敬简良辰,升坛受禅,告类上帝,以永绥民望,式孚万邦,惟明灵是飨(《晋书·桓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