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孙盛东晋 302 — 374
镜赋(序)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余昔于吴市得见青明镜,即异之。
及晞日映水,光采流曜,有殊众鉴,乃始知旷世金精,实不赀之异物也(《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六)
奏事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诸违令私作铠一领,角弩力七石以上一张,戟十枚以上,皆弃市(《御览》三百五十三)
作南苍令教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且欲先婚配境内,然后督其农桑(《御览》八百二十二)
罗君章君章名含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省《更生论》,括囊变化,穷寻聚散,思理既佳,又指味辞致亦快,是好论也。
然吾意犹有同异。
以今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应理不失,但隐显有所载。
然今万化犹应多少,有还得形者无,缘尽当须冥远,耳目不复开逐,然后乃复其本也。
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
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弘明集》五)
太伯三让论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郑玄以为托采药而行,一让也;
不奔丧,二让也;
断发文身,三让也。
三者之美,皆隐蔽而不著。
王肃曰:「其让隐,故民无得而称焉」。
盛谓既失之,而亦未为畅也。
玄之所云,三迹显然,天下所共见也。
何得云隐而未著乎?
三迹苟著,则高让可知,亦复不得云其让隐也。
泰伯之出,让迹已露,不奔丧故一事耳。
断发之言,与《左传》明文相背,又不经也。
然则称三让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
周之王业,显于亶父,受命于泰伯率览,弃周太子之位,一让也。
假托逊遁,受不赴丧之讥,潜推大美,二让也。
无胤嗣而不养仲雍之子以为己后,是其深思远防,令周嫡在,天人叶从,四海悠悠,无复纤芥疑惑,三让也。
凡此三者,帝王之业。
孔子曰「三以天下让」,言非其常让若臧札之伦者也(《艺文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
老聃非大贤论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顷获闲居,复伸所咏。
仰先哲之玄微,考大贤之灵术。
详观风流,究览行止,高下之辨,殆可仿佛。
夫大圣乘时,故迹浪于所困;
大贤次微,故与大圣而舒卷。
所因不同,故有揖让与干戈,迹乖次,微道亚,故行藏之轨莫异。
亦有龙虎之从风云,形声之会影响,理固自然,非召之也。
是故箕文同兆,元吉于虎兕之吻;
颜、孔俱否,逍遥于匡陈之间。
唐尧则天,稷契翼其化;
汤武革命,伊吕赞其功。
由斯以言,用舍影响之论,惟我与尔之谈,岂不信哉!
何者?
大贤庶几,观象知器,预袭吉凶,是以运形斯同,御治因应,对接群方,终保元吉,穷通滞碍,其揆一也。
但钦圣乐易,有待而享,冥而不能冥,悦寂而不能寂,以此为优劣耳。
至于中贤、第三之人,去贤有间,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
然希古存胜,高想顿足,仰慕淳风,专咏至虚;
故有栖峙林壑,若巢许之伦者;
言行抗辔,如老鼓之徒者,亦非故然,理自然也。
夫形躁好静,质柔爱刚,读所常习,愒所希闻,世俗之常也。
是以见偏抗之辞,不复寻因应之适,睹矫诳之论,不复悟过直之失耳。
老子之作,与圣教同者,是代大匠斫骈拇咬指之喻;
其诡乎圣教者,是远救世之宜,违明道若昧之义也。
六经何尝阙虚静之训、谦冲之诲哉?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以笼罩乎圣教之内矣,且指说二事而已,非实言也。
何以明之?
圣人渊寂,何不好哉?
又三皇五帝已下,靡不制作。
是故《易》象经坟,烂然炳著,栋宇衣裳,与时而兴,安在述而不作乎?
故《易》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斯言之证,盖指说老彭之德,有以仿佛类已形迹之处所耳,亦犹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亦耻之,岂若于吾言所不说相体之至也?
且颜、孔不以导养为事,而老鼓养之;
孔、颜同乎斯人,而老彭异之。
凡斯数者,非不亚圣之迹,而又其书往往矛盾,粗列如左:大雅缙绅,幸祛其弊。
盛又不达老聘轻举之旨,为欲著训戎狄,宣导殊俗乎!
若欲宣导殊类,则左衽非玄化之所,孤游非嘉遁之举,诸夏陵迟,敷训所先,圣人之教,自近及远,未有辀张避险,如此之游也。
若惧祸避地,则圣门可隐,商朝鲁邦,有无如者矣。
苟得其道,则游刃有余,触地元吉,何违天心于戎貊?
如不能然者,得无庶于朝隐而神仙之徒乎?
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达虚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
道之为物,唯恍与惚,因应无方,唯变所适。
澄渟之时,则司契垂拱;
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
是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致虽一,而称谓之名殊,自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拟揖让,夫岂异哉?
时运故也。
伯阳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逸民欲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故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方者耳(《广弘明集》五)
魏氏春秋评 其一 蜀先主托孤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杖道挟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
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何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备之命亮,乱孰甚焉!
世或有偶备欲以固委付之人,且以一蜀人之志。
君子曰不然;
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途。
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
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
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谓之为权,不亦惑哉(《蜀志·诸葛亮传》注)
其二 诸葛亮不裁抑法正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于宠,毁政乱理之源;
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国柄者哉?
颠颉虽勤,不免违命之刑;
扬干虽亲,犹加乱行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
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蜀志·法正传》注)
其三 法正说先主宜厚许靖以眩远近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故必以体行英邈,高义冠世,然后可以延视四海,振服群黎。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安在其可宠先而有以感致者乎?
若乃浮虚是崇,偷薄斯荣,则秉直仗义之士,将何以礼之?
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蜀志·法正传》注)
其四 谯周说后主降魏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于人乎!
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
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
何者?
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
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
蜀士险狭,山水峻陋,绝巇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收舟楫,保据江州,征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二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于必亡邪?
魏师之来,褰国大举,欲追则舟楫靡资,欲留则师老多虞。
且屈伸有会,情势代起,徐因思奋之民,以攻骄惰之卒。
越王所以败阖庐田单所以摧骑劫也?
何为匆匆遽自囚虏,下坚壁于敌人,致斫石之至恨哉?
葛生有云:「事之不济则已耳,安能复为之下」!
壮哉斯言!
可以立懦夫之志矣。
观古燕、齐、荆、越之败,或国覆主灭,或鱼县鸟窜,终能建功立事,康复社稷,岂曰天助,抑人谋也。
向使怀苟存之计,纳谯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构、令名之可获哉?
禅既暗主,周实驽臣,方之申包、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蜀志·谯周传》注)
其五 郤正著论以姜维为一时仪表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异哉郤氏之论也!
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节度,百行之冠冕也。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
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于失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
凡斯六者,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
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蜀志·姜维传》注)
其六 宗预聘吴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帝王之保,唯道与义;
道义既建,虽小可大:殷、周是也。
苟任诈力,虽强必败,秦、项是也。
况乎居偏鄙之域,恃山水之固,而欲连横万里,永相资赖哉!
昔九国建合从之计,而秦人卒并六合;
嚣、述营辅车之谋,而光武终兼陇、蜀。
夫以九国之强,陇、汉之大,莫能相救,坐视屠覆,何者?
道德之基不固,而强弱之心难一故也。
而云「吴不可无蜀,蜀不可无吴」,岂不谄哉(《蜀志·宗预传》注)
其七 吴主权臣魏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
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世或否乎?
余观吴、蜀,咸称奉汉。
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
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
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吴志·大帝传》注)
其八 陈武战死吴主以其爱妾殉葬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昔三良从秦,穆师以之不征;
魏妾既出,杜回以之僵仆。
祸福之报,如此之效也。
权杖计任术,以生从死,世祚之足,不亦宜乎(《吴志·陈武传》注)
其九 吴主不罪朱桓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书》云:「臣无作威作福,作威作福,则凶于而家,害于而国」。
之贼忍,殆虎狼也。
人君且犹不可,况将相乎!
《语》曰:「得一夫而失一国」。
纵罪亏刑,失孰大焉(《吴志·朱桓传》注)
其十 吴主厚待诸将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
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淩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
是故虽令德无闻。
仁泽罔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
霸王之道,期于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
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踒璅近务,邀利于当年哉?
《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其是之谓乎(《吴志·淩统传》注)
其十一 吴主事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盛闻国将兴,听于民;
国将亡,听于神。
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
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
将亡之兆,不亦显乎(《吴志·大帝传》注)
其十二 吕岱士徽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柔远能迩,莫善于信,保大宽功,莫善于义。
故齐桓创基,德彰于柯会;
晋文始伯,义显于伐原。
故能九合一匡,世主夏盟,令问长世,贻范百王。
吕岱师友士匡,使通信誓,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因灭之,以要功利。
君子是以知孙权之不能远略,而吕氏之祚不延者也(《吴志·士燮传》注)
其十三 赵达知东南有王气可以避难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玄览未然,逆鉴来事,虽裨灶、梓慎其犹病诸,况术之下此者乎!
吴史书达知东南当有王气,故轻举济江。
魏承汉绪,受命中畿,不能豫睹兆萌,而流窜吴越
又不知吝术之鄙,见薄于时,安在其能逆睹天道而审帝王之符瑞哉?
昔圣王观天地之文,以画八卦之象。
故亹亹著于蓍策,变化形乎六爻,是以三《易》虽殊,谣理一,安有回转一筹,可以钩深测隐,意对逆占,而能遂知来物者乎?
流俗好异,妄设神奇,不幸之中,仲尼所弃,是以君子志其大者,无所取诸(《吴志·赵达传》注)
魏氏春秋异同评 其一 《世语》袁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魏武崔琰曰:昨按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幽、并及青州乎?
诏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魏志·袁绍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