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裳南宋 1146 — 1194
汉中行 南宋 · 黄裳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濛濛。
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七月八月䆉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
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
君不见屯军十万如貔貅,椎牛酾酒不得饱,飞刍挽粟无时休。
禾稼登场虽满眼,十有八九归徵求。
军前输米更和籴,囊括颗粒无乾糇。
棱棱杀气森平原,虽食我肉不敢言。
阵马如云动雷电,戈戟摐撞相腾喧。
口边夺食与马齧,马饱人饥无处说。
大吏明知但吁叹,百姓俛首当擭窃。
天高日薄炊烟冷,村落萧条往来绝。
君莫问我汉中连年事,肝膈难言眼流血。
似闻今年春,关外四五州。
岁饥人无食,饿者颇亦稠。
蕃人欲寇边,此事信有不。
时涂苟如此,人生不如死。
死即万事休,生则何时已。
语多情极辞转哀,野风飒飒吹黄埃。
荒村相对两呜咽,收泪问我何方来。
作官骑马不易得,具与天子怜婴孩。
老翁已老死不惜,家有儿孙方戢戢。
愿君富贵为爱惜,莫教还似翁今日。
罢籴行 南宋 · 黄裳
边头八月秋田熟,南村北村夜舂
大平车子走无轮,载米入场声辘辘。
官置斗斛人自量,市价日与时低昂。
得钱却载车上去,出门掉臂归山乡。
老翁扶杖笑且语,大儿踏歌小儿舞。
酒酣歌罢喜复悲,却忆前年输籴苦。
田头刈禾人未归,吏已打门嗔我迟。
名为和籴实强取,使我父子长寒饥。
今年官场有籴米,卖米得钱固其理。
力排众议改旧法,闻说郎中人姓
小民无力酬天公,但愿谷米年年丰。
年年与官足兵食,三军饱食眠秋风。
郎中归坐天子侧,更与小民说休戚。
莫使明年复开籴,老翁还作前年泣(以上清李同治《剑州志》卷一○)
南宋 · 黄裳
 押豪韵
障塞应悬隔,崇墉谩太高剑门关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九二《利东路·剑门关
杨万里赣州告词绍熙三年八月十一日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诚斋集》卷一三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中奉大夫直龙图阁江东运副杨万里:朕所以待士大夫之心一也,而于储僚之旧尤加厚焉。
伐木之情,谁能忘之?
况尔万里久从吾游,奇文高标,朕所加礼。
召还自外,固将用之。
至而不留,岂朕素望?
江东近地,宜可少安。
何嫌何疑,复有去志?
得无使人谓朕疏贤而忘故欤?
君臣之好,朕忍忘之?
为尔相攸,赣土足乐,往其小憩,毋有还心。
可特授知赣州军州事。
进对论中兴规模隆兴元年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
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
出攻入守,当据利便之势,不可不定行都
富国彊兵,当求功利之实,不可不课吏治;
捍内禦外,当有缓急之备,不可不立重镇。
送伴金使宜差熟谙人选充劄子绍熙元年十月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三七(第四册第三五五四页)
送伴至扬州,收金国礼信所牒一件及本所回牒照会,却云牒内不合书写年号,不肯收受。
据北引接赍到公案,内有本朝送伴所回牒,果是无年号。
遂牒会到盱眙军,遇与泗州公文往来,并写年号,犹执前说。
盱眙军,临行方肯收接。
照得所差行司缘无正阙,往往多是在外浮泛之人充应,是致乖误。
乞今后正差行司二名,却于合将差校内损减人数,仍于曾充行司惯熟谙晓行移人内选差。
论人君不纳谏之蔽奏绍熙二年二月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
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见执之,谓之私心。
私心生,则以谏者为病而求以胜之;
胜心生,则以谏者为仇而求以逐之。
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忿心生,则事有不得其理者焉。
潘景圭,常才也,陛下固亦以常人遇之,特以台谏攻之不已,致陛下庇之愈力,事势相激,乃至于此。
宜因事静察,使心无所系,则闻台谏之言无不悦,而无欲胜之心;
待台谏之心无不诚,而无加忿之意矣。
绍熙二年封事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杨升庵集》卷五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谨按《易》「帝出乎震」,《震》为雷,君象也。
《震》本《坤》体,阳自外来交之,有动乎情欲之象,是以圣人于六十四卦中,凡涉《震》体,取义尤严。
在《复》则曰:「以至日闭关,欲其复之静也」。
在《随》则曰:「向晦入宴息,欲其居之安也」。
在《颐》则曰:「慎言语,节饮食,欲其养之正也」。
复之静,昼不可以郑声挠之;
居之安,夜不可以欲心荡之;
养之正,食不可以旨酒乱之。
至于重《震》之卦,则曰恐惧修省
恐惧在君心,修省在君政,岂可以虚文责之有司百官哉?
乞留意武事奏绍熙三年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
寿皇在位三十年,拊循将士,士常恨不得效死以报。
陛下诚能留意武事,三军之士,孰不感激愿为陛下用乎?
乞分鄂渚兵屯襄汉奏绍熙三年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
荆、襄形势,居吴、蜀之中,其地四平
若金人捣襄阳,据江陵,按兵以守,则吴、蜀中断,此今日边备之最可忧也。
宜分鄂渚兵一二万人屯襄、汉之间,以张形势而壮重地。
汪义端绍熙四年三月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
汝愚事父孝,事君忠,居官廉。
忧国爱民出于天性,如青天白日,奴隶知其清明。
义端所见,曾奴隶之不如,不可以居朝列。
论尽孝寿皇疏绍熙四年十月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一、《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陛下之于寿皇,未尽孝敬之道,意者必有所疑也。
臣窃推致疑之因,陛下毋乃以焚廪浚井之事为忧乎?
夫焚廪浚井,在当时或有之。
寿皇之子,惟陛下一人,寿皇之心,托陛下甚重,爱陛下甚至,故忧陛下甚切。
违豫之际,焫香祝天,为陛下祈祷。
爱子如此,则焚廪浚井之心,臣有以知其必无也,陛下何疑焉?
又无乃以肃宗之事为忧乎?
肃宗即位灵武,非明皇意,故不能无疑。
寿皇当未倦勤,亲挈神器授之陛下,揖逊之风,同符尧、舜,与明皇之事不可同日而语明矣,陛下何疑焉?
又无乃以卫辄之事为忧乎?
辄与蒯瞆,父子争国。
寿皇老且病,乃颐神北宫,以保康宁,而以天下事付之陛下,非有争心也,陛下何疑焉?
又无乃以孟子责善为疑乎?
父子责善,本生于爱,为子能知此理,则何至于相夷?
寿皇愿陛下为圣帝,责善之心出于忠爱,非贼恩也,陛下何疑焉?
此四者,或者之所以为疑,臣以理推之,初无一之可疑者。
自父子之间,小有猜疑,此心一萌,方寸遂乱。
故天变则疑而不知畏,民困则疑而不知恤,疑宰执专权则不礼大臣,疑台谏生事则不受忠谏,疑嗜欲无害则近酒色,疑君子有党则庇小人。
事有不须疑者,莫不以为疑。
乃若贵为天子,不以孝闻,敌国闻之,将肆轻侮,此可疑也,而陛下则不疑。
小人将起为乱,此可疑也,而陛下则不疑。
中外官军岂无他志,此可疑也,而陛下则不疑。
事之可疑者反不以为疑,颠倒错乱,莫甚于此。
祸乱之萌,近在旦夕,宜及今幡然改过,整圣驾,谒两宫,以交父子之欢,则四夷向风、天下慕义矣。
辞职请外疏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臣职有三,曰待制,曰侍讲,曰翊善
今使供待制之职乎?
则当日夕求对,以救主失。
今不过宫,有亏子道
前后三谏,而不加听,是待制之职可废也。
将使供侍讲之职乎?
则当引经援古,劝君以孝。
今不问安,不视疾,大义已丧,复讲何书乎?
侍讲之职可废也。
将使供翊善之职乎?
当究义理,教皇子以孝。
陛下不能以孝事寿皇,臣将何说以劝皇子乎?
翊善之职可废也。
论人君忧勤则臣下协心疏绍熙时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人主忧勤,则臣下协心;
人主偷安,则臣下解体。
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
宰执奏陈,备礼应答,侍从庶僚,备礼登对,而宫中燕游之乐,锡赉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
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论朝廷可忧二事疏绍熙五年宁宗继位后)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又《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所谓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
所谓鲜克有终者,由其持心之不一也。
陛下今日初政固善矣,能保他日常如此乎?
请略举已行之事论之。
陛下初理万机,委任大臣,此正得人君持要之道。
使大臣得人常如今日,则陛下虽终身守之可也。
臣恐数年之后,亦欲出意作为,躬亲听断,左右迎合,因谓陛下事决外庭,权不归上,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
臣恐是委任大臣,不能如今日之专矣。
夫以万机之众,非一人所能酬酢。
苟不委任大臣,则必借助左右。
小人得志,阴窃主权,引用邪党,其为祸患,何所不至!
臣之所忧者一也。
陛下奖用台谏,言无不听,此正得祖宗设官之意。
使台谏之人,常如今日,则陛下终身守之亦可也。
然臣恐自今以往,台谏之言,日关圣听,或斥小人之过,使陛下欲用之而不能;
或暴近习之罪,使陛下欲亲之而不可。
逆耳之言不能无厌,左右迎合,因谓陛下奖用台谏,欲闻谠论,而其流弊致使人主不能自由,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
臣恐是时奖用台谏不能如今日之重矣。
夫朝廷所恃以分别善恶者,专在台谏。
陛下苟厌其多言,则为台谏者,将咋舌闭口,无所论列,君子日退,小人日进,而天下乱矣。
臣之所忧者二也。
二事朝廷之大者,又以二事之切于陛下之身言之,曰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陛下今皆行之矣,未知数年之后,能保常如今日乎?
剑门关修关论议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舆地纪胜》卷一九二、《方舆胜览》卷六七
剑门蜀之金城,崇墉两崖,其高切云。
绵数千里,包裹全蜀。
中出栈道,行者侧足。
虽有百万之众,安所用之。
王绍运图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民国《江苏通志稿》金石卷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帝王绍运图》,自五帝以降迄于国朝,凡一百九十五君,历三千五百馀年。
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于斯可睹矣。
温国公司马光之言曰:「周室东迁以来,王政不行,诸侯并僭,分崩离析,不可胜纪。
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于秦。
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
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
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自保。
光武诛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
又一百五十有三年,董卓擅朝,州郡瓦解,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晋。
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宗室造难,群胡乘衅,浊乱中原,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于隋。
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
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
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
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雠敌。
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流血成川泽,聚骸成丘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
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
躬擐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埽除海内。
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
大勋未集,太宗皇帝嗣成之
凡二百二十五年,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为一,黎民遗种始有所息肩矣。
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馀年,天下一统者,五百馀年而已」。
呜呼,以图之所载,与光之所言,合而观之,则知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
天文图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民国《江苏通志稿》金石卷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云者,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
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清浊混者为人。
轻清者气也,重浊者形也,形气合者人也。
故凡气之发见于天者,皆太极中自然之理,运而为日月,分而为五星,列而为二十八舍,会而为斗极。
莫不皆有常理,与人道相应,可以理而知也。
今略举其梗槩列之于下:天体圆,地体方。
圆者动,方者静。
天包地,地依天。
天体周围,皆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即百分中二十五分也;
四分度之三,即百分中七十五分也。
天左旋,东出地上,西入地下,动而不息,一昼一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度之一(缘日东行一度,故天左旋三百六十六度,然后日复出于东方。)
地体径二十四度,其厚半之,势倾东南,其西北之高不过一度。
邵雍谓水火土石合而为地,今所谓径二十四度者,乃土石之体尔。
土石之外水接于天,皆为地体。
地之径亦得一百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三也。
两极南北,上下枢是也。
北高而南下,自地上观之,北极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馀,南极入地下亦三十五度有馀。
极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谓之赤道。
横络天腹,以纪二十八宿。
相距之度,大抵两极正居南北之,是为天心,中气存焉。
其动有常,不疾不徐,昼夜循环。
斡旋天运,自东而西,分为四时。
寒暑所以平,阴阳所以和,此后天之太极也。
先天之太极,造天地于无形;
后天之太极,运天地于有形。
三才妙用,尽在是矣。
日,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
人君有道,则日五色;
失道,则日露其慝,谴告人主而儆戒之。
如史志所载,日有食之,日中乌见,日中黑子,日色赤,日无光,或变为孛星夜见,天光芒四溢之类是也。
日体径一度半,自西而东,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所行之路谓之黄道,与赤道相交,半出赤道外,半入赤道内。
冬至之日,黄道出赤道外二十四度,去北极最远。
日出辰,日入申,故时寒,昼短而夜长。
夏至之日,黄道入赤道内二十四度,去北极最近,日出寅,日入戌,故时暑,昼长而夜短。
春分秋分,黄道与赤道相交,当两极之中,日出卯,日入酉,故时和而昼夜均焉。
月,太阴之精,主刑罚威权,大臣之象。
大臣有德,能尽辅相之道,则月行合度。
或大臣擅权,贵戚宦官用事,则月露其慝而变异生焉。
如史志所载,月有食之,月掩五星,五星入月,月光昼见,或变为彗星,陵犯紫宫,侵扫列舍之类是也。
月体径一度半,一日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二十七日有馀一周天。
所行之路谓之白道,与黄道相交,半出黄道外,半入黄道内。
出入不过六度,如黄道出入赤道二十四也。
阳精犹火,阴精犹水。
火则有光,水则会影,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不照。
当日则光明,就日则光尽。
与日同度谓之朔(月行潜于日下,与日会也。),迩一遐三谓之弦(分天体为四分,谓初八日及二十三日,月行近日一分谓之迩一,远日三分谓之遐三。迩日一分受日光之半,故半明半魄,如弓张弦。上弦昏见,故光在西。下弦旦见,故光在东也。),衡分天中谓之望(谓十五日之昏,日入西,月出东。东西相望,光满而魄死也。),光尽体伏谓之晦(谓三十日,月行近于日,光体皆不见也。)
月行于白道与黄道正交之处,在朔则日食,在望则月食。
日食者,月体掩日光也。
月食者,月入暗虚不受日光也(暗虚者,日正对照处。)
经星三垣二十八舍,中外官星是也,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其星不动,三垣、紫微、太微、天市垣也。
二十八舍,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为苍龙之体;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为灵龟之体;
西方七宿,奎、娄、胃、卯、毕、觜、参为白虎之体;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为朱雀之体。
中外官星,在朝象官,如三台、诸侯、九卿、骑官、羽林之类是也;
在野象物,如鸡、狗、狼、鱼、龟、鳖之类是也;
在人象事,如离宫、阙道、华盖、五车之类是也。
其馀因义制名,观其名则可知其义也。
经星皆守常位,随天运转,譬如百官万民各守其职业,而听命于七政。
七政之行,至其所居之次,或有进退不常,变异失序,则灾祥之应如影响然,可占而知也。
纬星,五行之精,木曰岁星,火曰荧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并日月而言,谓之七政。
皆丽于天,天行速,七政行迟。
迟为速所带,故与天俱东出西入也。
五星辅佐日月,斡旋五气,如六官分职而治,号令天下,利害安危,由斯而出。
至治之世,人事有常,则各守其常度而行,其或君侵臣职,臣专君权,政令错缪,风教陵迟。
乖气所感则变化多端,非复常理,如史志所载荧惑入于匏瓜,一夕不见匏瓜,在黄道北三十馀度,或勾己而行,光芒震曜,如五斗器,太白忽犯狼星,狼星在黄道南四十馀度,或昼见经天,与日争明,甚者变为妖星,岁星之精变为搀抢,荧惑之精变为蚩尤之旗,填星之精变为天贼,太白之精变为天狗,辰星之精变为枉矢之类。
如日之精变为孛,月之精变为彗。
政教失于此,变异见于彼,故为政者尤谨候焉。
天汉,四渎之精也,起于鹑火,经西方之宿而过北方,至于箕尾,而入地下。
二十四气,本一气也。
以一岁言之,则一气耳。
以四时言之,则一气分为四气。
十二月言之,则一气分而为六气。
故六阴六阳为十二气,又于六阴六阳之中,每一气分为初、终,则又裂而为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之中,每一气有三应,故又分而为三候,是为七十二候。
原其本始,实一气耳。
自一而为四,自四而为十二,自十二而为二十四,自二十四而为七十二,皆一气之节也。
十二辰,乃十二月斗纲所指之地也。
斗纲所指之辰即一月,元气所在,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谓之月建。
天之元气,无形可见,观斗纲所建之辰即可知矣。
斗有七星,第一星曰魁,第五星曰衡,第七星曰杓,此三星谓之斗纲。
假如建寅之月昏,则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
他月仿此。
十二次,乃日月所会之处。
凡日月一岁十二会,故有十二次,建子之月次名元枵,建丑之月次名星纪,建寅之月次名析木建卯之月次名大火,建辰之月次名寿星、建巳之月次名鹑尾,建午之月次名鹑火,建未之月次名鹑首、建申之月次名实沈,建酉之月次名大梁建戌之月次名降娄,建亥之月次名陬訾。
十二分野,即辰次所临之地也,在天为十二辰、十二次,在地为十二国,十二州。
凡日月之交食,星辰之变异,以所临分野占之,或吉或凶,各有当之者矣。
地理图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民国《江苏通志稿》金石卷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一
《地理图》(缺五字。)郡邑亦详且明矣。
则又取契丹女真之地,合(缺五字。)南北形势,使之观之,可以感,可以愤,然亦可以作兴也。
九服之地,自开辟以来,未之有改。
而乍离乍合,□然不同。
周、秦之世,分而为六,汉、魏以后,裂而为三。
典午渡江而南北之势成,禄山叛唐而五季之乱起。
回视三代两汉,能以天下为一统者,仅十一耳。
将天时有否泰欤,抑君德有厚薄欤?
奚其治少而乱多若此哉?
此可以感也。
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
五代时石敬瑭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馀年。
国朝至艺祖皇帝,栉风沐雨平定海内,取蜀、取江南、取吴越、取广东,又取河北,独河东数州之地与幽蓟相接,坚壁不下。
王师再驾,讫无成功。
群臣欲上一统尊号,艺祖曰:「河东未下,幽蓟未复,何一统之有」?
终谦逊不敢当也。
盖至太宗之世,王师三驾,河东始平,而幽蓟之地卒为契丹所有,不能复也。
则祖宗之所以创造王业,混一区宇者,其难如此。
乃今自关以东,河以南,绵亘万里,尽为贼区,追思祖宗开创之劳,可不为之流涕太息哉!
此可以愤也。
虽然,天地之数,离必合,合必离,非有一定不易之理,顾君德何如耳。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有天下,岂以地大民众之谓哉?
以往事观之,则吾今日所以为资者,视汤、文何啻百倍?
诚能修德行政,上感天心,下悦人意,则机会之来,并吞(缺二字。)追复故疆,尽归之版籍,亦岂难哉?
故曰亦可以作兴也。
汉光武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县,如此其多,今始得其一,君前言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何也」?
对曰:「古之兴者在德厚薄,不在大小」。
善哉,之言也!
光武起田间(缺五字。),尽能克复旧物,如取之囊中,抑之言有以感发之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伯,伯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自今观之,之言与孟轲此言如出一口,真可为中兴之龟鉴也。
故并书之图末,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
湖北转运副使陈公墓志铭淳熙十四年十一月 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六、《台州金石录》卷七
乾道间湖南荐饥,盗起掠郡县。
有李金者,号剧贼,拥众入道州境。
州素无城郭,官吏失色,往往移疾为去计。
当是时,独郡从事陈公达善,毅然入白太守曰:「事急矣,宜蚤扑灭。
不然,恐蔓延不可制」。
太守曰:「子能之乎」?
公曰:「诺」。
遂行,料禁卒土兵得千馀人,自将至江华,扼塞贼冲,相持月馀。
贼引去,太守趣公还。
贼转犯宁远,掩郡无备,且纵火作声势,吏民奔迸,贼氛益张。
公仓卒募勇敢及离军归正之可用者与俱,阻潇江为寨。
贼谍知公姓名,皆辟易。
公策贼无能为,昼张帜,夜燃炬,连延山谷间以疑之,贼以为神。
期旦合战,视之空壁矣。
遂平,一方赖之以安。
部使者状其绩于朝,天子异之,特旨改中都秩,公由是遂有声于时,识与不识皆想闻其风采。
嗟夫,儒家子以诗书发身,而能明目张胆,提数千卒与贼抗,设奇出伏,多□误之,卒以取胜。
虽老于将略者不过如此,真奇男子哉!
天台人,祖待制公为靖康名谏臣,讳公辅者也。
公幼孤,待制躬自鞠养。
稍长,即老成有识度,甚奇爱之。
既冠,□□□出仕,初监潭州南岳庙,次调处之青田明州昌国盐官,皆振职,然人未之知也。
从事道州,赫然有平贼功,遂崛起。
会稽县事。
邑素号难治,公谭笑为之,事亡一不办。
又能以其馀力,为□□长利,为久远计。
邑之德政乡地庳潦,辄病稼,公访问得河故道,凿大渠,自上虞属之江,水有所归,田以不病。
故德政之田多良,民□□赖之。
□□部使者复表公治行,荐于朝,如在道州时,遂入监左帑
无何,丁太夫人忧以归。
服除,起家知金州
金介于楚蜀之间,号极边,事多草创。
公至,则为之脩学校,辟射圃,教民兵,祠忠节,凡郡政之大者,举行略尽。
公以为未□□□汉江自唐末筑堤捍水,岁久堤坏,水潦暴至,辄漂城郭,坏居民,上下病之。
然以役大莫敢议,公始请于朝,用官军若干人,筑长堤,延□数十里,闸制奔冲,水患遂息。
郡上下山□□□田谷惟美,公相视月河旁地,少凹凸,乃为堰以宿水,溉数千亩,民始知有穫稻之利,名其堰曰广济,识德公之意也。
秩满,部使者复以其治行荐于朝,如在会稽时。
朝廷□□□之,遂就除本路转运判官
特留意铨选,务革夙弊。
蜀□委于漕台,旧例每□□官有名次,即檄令就权□考。
后至者度不可得,则承乡□走为道地攘取之。
省部尺纸归在位,□□社□□。
公建请每于岁尽,吏部左右选各储阙二十以待蜀士之至中都者,馀亦从本路注拟,仕者便之。
阅两□,再除本路□潼川路提点刑狱
公曰:「狱,民命也,不可不谨。
况蜀在万里外,脱有冤,胡能上诉」?
故凡郡县告狱之成,未尝以付吏。
□屏坐一室,阅卷牍尽首尾,良久乃书判。
常使人情法意相参,故公所□狱,人咸服其平允。
寻除直秘阁湖北转运副使
会鼎、澧岁饥民流,公取富郑公青州之法,次第施行之,民以安集。
于是公仕于外十年矣,四持使节,声绩弥著。
天子有意用之,召赴行在。
□至嘉禾,偶得疾,卒于郡廨,享年五十有八。
积官至朝奉大夫
公为人明达,才□有馀,事无细大,一见辄了,随宜区画,未尝留难。
方从事道州时,年尚少,已能出奇计破贼。
使公如古人,得□一阵于燕赵之间,卒与大敌遇,出奇画策以取功名,岂其所难哉?
而公生于平世,不过仕州县,以吏能称于时,是乌足以尽公之所有?
此裳之所以深叹者也。
公性虽刚决,喜于立事,然实慈祥,待亲党僚友,极其恩意。
尤喜甄拔人物,所至多得佳士。
始裳尉巴之通江,适以事至台府,公一见即相知异甚,且从容谓裳:「善自爱,子有奇骨,再贵美」。
裳逊谢不敢当,别公去。
久之,用当路荐,趋召而东,会公在□□,系舟入谒,公迎见喜甚,即饮以酒。
席间,笑谓裳:「颇忆畴昔之言乎」?
裳孙谢:「诚如公言」。
复别去,迨未数十年,幸以不才得为天子之臣。
每思贫贱时,相知无如公者,而未始不慨然也。
公不幸既死,而其子鏸等以裳尝受深知于其先人,自天台走千馀里谒裳以铭。
裳以文不古,辞至再三,而其请益□。
度义终不可以已,则取公平生行事可以垂世传后者,次第书□。
而于□□之事,尤叹息焉,故特表而出之,以见公□□□以□大事应大敌,而当时□之□□也。
世人□识□□者,又有感于斯矣。
公字行之,达善名也。
待制而上皆有铭识。
父讳□□,右迪功郎,妣何氏,皆早世。
继母何氏。
公娶□□□□□□□赵子□之女。
有子八人:□,修职郎、新□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所户部利州大军仓。
镇,将仕郎
次鏸、钺、釴、□、镛、錤。
女□人,长适□赵善詹,先公卒。
次适□□□□□□□□□□□□□□□□□□□进士赵师济。
孙男女八人。
诸孤以淳熙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庚申,葬公于明化乡楼石山□□□原祖茔之侧,从公/(末约断损二十许字。)(二)陈□□□□□□□□□□□□□□□□□□□□□□□□□□□□□□□□□□□□□□□□□□则公之所挟者,岂特此哉?
位之不充,才弗克施。
述之。
按:次行断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