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宗赜
偈二首 其一 宋 · 释宗赜
近日身心顽顿,恰似一片铁板。
内无玲珑机智,外无华藻文章。
谁能打作郓州针,笑杀秦时𨍏辂钻。
四楞著地,万事无心。
虽然看不入,毕竟扑不破。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其二
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金屑既除,眼在甚么处(《嘉泰普灯录》卷五)
偈三首 其一 宋 · 释宗赜
 押词韵第四部
冬去寒食,一百单五。
活人路上,死人无数。
头钻荆棘林,将谓众生苦。
拜扫事如何,骨堆上添土。
唯有出家人,不踏无生路。
其二
 押屑韵
新罗别无妙诀,当言不避截舌。
但能心口相应,一生受用不彻。
其三
 押寒韵
楼外紫金山色秀,门前甘露水声寒。
槐阴下清风里,试为诸人再指看(《五灯会元》卷一六)
崇宁清规序崇宁二年八月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缁门警训》卷八
夫禅门事例,虽无两样毗尼;
衲子家风,别是一般规范。
若也途中受用,自然格外清高;
如其触向面墙,实谓减人瞻敬。
是以佥谋开士,遍摭诸方,凡有补于见闻,悉备陈于纲目。
噫!
少林消息,已是剜肉成疮;
百丈规绳,可谓新修特地。
而况丛林蔓衍,转见不堪,加之法令滋彰,事更多矣。
然而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
亦犹菩萨三聚,声闻七篇,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
初机后学,冀善参详;
上德高流,幸垂證据。
崇宁二年八月十五日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传法慈觉大师宗颐序。
观无量寿佛经序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夫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诸佛世界,随心净土。
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
极乐虽遥,岂离方寸?
所以念佛而即得见佛,求生而遂能往生。
《观无量寿经》者,以法界心,照实相境。
三种净业,明法行之正因;
十六妙观,为寂照之方便。
法身与化身随量,依报与正报齐观。
是以韦提希豁然大悟,授记往生;
佛世尊亲敕受持,广说斯事。
经传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圆机,谁陈法施?
常山比丘琼安等,悯众生之日用,不出尘劳;
嗟妙境之无边,愿为乡导。
同心镂板,庶广受持。
非势至之同伦,即远公之旧社。
聊伸序引,普告未闻。
莲华胜会录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
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
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
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
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
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
此不可得而致诘也。
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
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忻?
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
何则?
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
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
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
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
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
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淫;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
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
浅信之人,横生疑谤。
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
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
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
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
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
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
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
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
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沈睡眠,常居太半。
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
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
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
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證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
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
故经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
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
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
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
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
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
周旋五趣,普被诸根;
不动一心,遍行三昧。
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
自利利他,皆悉圆满。
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
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
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
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
呜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
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
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
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计,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
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
白衣者云:「名普慧」。
宗赜书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
宗赜问曰:「令兄何名」?
白衣云:「家兄名普贤」。
白衣者遂隐。
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
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预此会者,亦岂小缘!
普贤变名易号,不知谁何,今更以二大菩萨为首云。
念佛防退方便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普劝道友曰,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
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
念佛之时,一心专注,不得异缘。
常念娑婆众苦,五浊煎熬,况乎一失人身,何时可复?
幸诸道友,终始精勤,宝莲华中,决定见佛。
坐禅仪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缁门警训》卷一
学般若菩萨,先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脩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尔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
量其饮食,不多不少;
调其睡眠,不节不恣。
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厚敷坐物,宽系衣带,令威仪齐整。
然后结加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䏶上,左足安右䏶上,或半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
以两手大拇指面相拄,徐徐举身前向,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
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屠;
又不得耸身太过,令人气急不安。
要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著。
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
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
法云圆通禅师亦诃人闭目坐禅,以为黑山鬼窟,盖有深旨,达者知焉。
身相既定,气息既调,然后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此坐禅之要术也。
窃为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善用心故也。
若善得此意,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资神,寂然清乐。
若已有发明者,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若未有发明者,亦乃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但辨肯心,必不相赚。
然而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见前,一切不能留碍。
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證仪》,具明魔事,预备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后,一切时中,常依方便,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矣。
夫禅定一门,最为急务,若不安禅静虑,到遮里总须茫然。
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见。
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法华经》云:「在于闲处,脩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
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
故古人云:「若无定力,甘伏死门;
掩目空归,宛然流浪」。
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自警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缁门警训》卷一
神心洞照,圣默为宗。
既启三缄,宜遵四实。
关圣说,理合金文。
方能辅翼教乘,光扬祖道,利他自利,功不浪施。
若乃窃议朝廷政事,私评郡县官寮,讲国士之丰凶,论风俗之美恶,以至工商细务,市井閒谈,边鄙兵戈,中原寇贼,文章技艺,衣食货财,自恃己长,隐他好事,揄扬显过,指摘微瑕,既乖福业,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并伤实德,坐消信施,仰愧龙天。
罪始滥觞,祸终灭顶,何也?
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谈无义。
劝参禅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缁门警训》卷一、禅院蒙求拾遗
夫解须圆解,还他明眼宗师;
修必圆修,分付丛林道伴。
初心薄福,不善亲依
见解偏枯,脩行懒惰。
高推圣境,孤负己灵,宁知德相神通,不信凡夫悟道;
或自恃天真,拨无因果,但向胸襟流出,不依地立修行。
所以粗解法师,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不贵行门。
此偏枯之罪也。
或则浑身破碎,满面风埃,三千细行全无,八万威仪总缺;
或则追陪人事。
缉理门徒,身游市井之间,心染闾阎之态。
所以山野常僧,未免农夫之诮;
城隍释子,反为儒士之羞。
此懒惰之罪也。
何不再离烦恼之家,重割尘劳之网,饮清风而访道流,探微言而寻知己。
澄神祖域,息意宗乘。
静室虚堂,敛禅衣而宴坐;
青山绿水,携杖锡以经行。
忽若心光透漏,疑滞冰消。
直下分明,岂昧三祇之极果?
本来具足,何妨万行之因华?
由是宗说兼通,若杲日丽虚空之界;
心身俱静,如琉璃含宝月之光。
可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众流入海,总号天池。
反观前非,方知大错。
忠言逆耳,敢冀铭心,此世他生,同为法侣。
诫洗面文元符三年十一月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缁门警训》卷八
详夫面岂天然,非地涌,尽众生之汗血,乃檀越之脂膏。
本疗形枯,为成道业,寻常受用,尚恐难消,况于荡洗精英,唯馀筋滓?
全资五味,借美色香,巧制千端,拟形鱼肉。
致使鹅毛白雪之状,逐水流离,常堂口分之餐,三分去二。
如斯枉费,实谓无惭。
昧稼穑之艰难,减龙神之祐护,设具轮王之福,犹须瓦解冰消,虽非害命伤生,宁不招因带果?
大觉世尊,一麻一麦,古来高士,果菜充饥。
饮食之侈未除,解脱之期安在?
但愿参禅得髓,何须洗面求筋?
纵消万两黄金,正好粗羹淡饭,既免多求妨道,自然所向清高。
虽云淡薄家风,别是一般安乐。
痛想圆通慈训,真堪换骨洗肠法云圆通禅师常戒学徒不得洗面。)
深思舜老规绳,须是斩钉截铁(云居舜和尚制常住及诸庄并不令洗面。)
大众同推道念,莫嫌供养萧疏,假饶斫下山僧头,决定不洗常住面。
元符三年十一月一日,住持宗赜白。
念佛回向发愿文 宋 · 释宗赜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乐邦文类》卷二
愿弟子某申:普及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从今已去,安住第一义谛。
修行净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义,以至诚心,称佛名号。
观佛依正十六妙境,念佛本起四十八愿。
筹量三辈,深入五门。
随顺三种菩提门,信受十方诸佛教。
或以散心定心,而修散善定善。
依经起行,毕命为期。
惟愿阿弥陀佛法力冥加,神通显益,令我等凝神觉路,暗蹈大方,进止威仪,不离见佛,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及于梦中,得见彼国众妙乐事,慰悦我心,令生增进。
承佛威神,远离魔事,所有无量劫来业惑尘劳,皆为梵行,善根功德,同入性海,积集诸缘,并用回向。
临命终时,无诸障难,七日已前预知时至,身无痛苦,心不颠倒,身心安乐,如入禅定。
遇善知识教称十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光明宝林。
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还,究竟至于一生补处。
化身自在,周遍十方,无量国中,成等正觉,极重苦处,游戏设化。
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发菩提心;
念念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普贤行。
福慧资粮,悉得圆满,同成无上正等菩提。
各各庄严净土,各各摄化众生,如我世尊,等无有异。
所有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常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