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司门何公赴阙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舜典》曰「明四目,达四聪」,所以观天下而听百执事之人。
天下风教之未备洽,礼乐之未修理,必求于百执事之贤者。
是故尧命夙夜出纳惟允,禹闻昌言则拜,周公待人则不暇沐,或吐哺而出。
斯实圣人慕于贤,急于治。
然则贤者或患不得位,得位或惧不获言天下利害。
及其得位而获言,则风教礼乐,何患乎不修?
天下利害,何患乎不显?
司门何公,读经晓圣人意,以道德公忠为便宜,开口论事无忌讳,扺斥回佞无嫌疑。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廉而济,勤而智。
倅于庐,则讼简而狱清,宾祗而吏肃。
亦尝自语曰:「吾胸中亦有奇乎!
天子仁圣,吾未得纷纷吐天下事,惧岁不我与也」。
然而天高而近听之,惟公之善,流于四聪,《易》所谓应之于千里之外者。
癸巳岁夏六月,天子遣皇华者抵庐而诏,且将待其纳言,求其所职者,是得位而获言也。
噫!
孟子梁惠王,问有利吾国乎?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焉」。
孟子之贤,踵于仲尼,是当以仁义而利之,不以利而利之。
湘知今天子非梁惠王,不当问乎利,求风教之未备洽者,礼乐之未修理者,亦将泰生民,使跻富寿之域。
而公继踵于孟子,是圣道之宜,孟子不得言而公得言耶。
今不俟驾行,其至也,天子虽如尧舜,命夙夜纳言
虽如禹,闻其言亦当拜;
宰相虽如周公,闻其至,将不暇沐,吐哺而出焉。
及是时也,则知纷纷吐天下事,然后树功业,振名教,洋洋乎裴回于圣时,不可知其终穷。
湘职在秉笔,吏于属邑,见贤不书谓之隐,见义不为谓之无勇。
闻天子之用贤也,于是乎欢畅鼓舞,造言摭实,备史之阙。
送杜骧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儒有穷达而待时命者,古圣贤亦然。
然则古之人皆善游,或以名游,或以艺游,或以仁义游,或以忠信游,是故游之名,焕乎亘千古,不可得而斥焉。
今游者则不然,或以趋媚游,或以权势游,或以颊舌游。
是皆非自为之游。
往往为游而愈穷,况张仁义,行忠信,为后世之称乎?
呜呼!
士之为道也,将欲能长且永,莫不宜乎自然。
自然之道,岂惟游而已矣!
是进名干禄亦然矣。
今之造场屋者,茍非用古道,而以诈媚、权势、颊舌而获志,皆不能久有位,则贤者著昭晰之声,蔑有所闻也。
京兆杜君,盖古之善游者也,行发艺振,名行实随。
貌甚古,言益当。
不喜百氏之说,为诗著文,皆附经籍。
道既孤介,气亦寡合,故多为今之游者之所鄙耶!
《传》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怜杜者,吊其穷悴,谓其不能学速化之术,湘独贤而不吊。
古君子患道不能速,不患不能速位,所谓不待速者,命也,非行道不能之罪。
若道而速穷,果甚矣。
今观君之游,既异于众人之化,夫如是,又何晚之为耻耶?
以其速化而疾毁,曷若晚达而久芳?
湘察其言无怨旷之气,视其面无陨穫之色,是敢进说以赠行。
周湜下第归宁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周氏自文武克哲,且为圣人,其族茂而代有贤者出,不可略也。
今厥嗣复有其人曰,少敏,性直烈,不为儿女子之气,好古,秉笔游学天下。
淳化二年秋,客缙云郡
因为洗马林侯之荐,升礼部。
有弟曰湛,自天府升礼部。
有司明试,以艺工,并荐于天子之前。
一旦二子俱为风波之困,其进也无喜色,其退也无怨容。
昆仲相与而辞曰:「吾家其有后矣!
兄弟学古,俱获中于有司,其未称旨者,得非明天子爱吾兄弟也?
励吾文学也?
又得非其时也,有命也?
今举于礼部,茍一战而称霸,是不能尽险阻艰难之身于场屋之间。
其得官也,又恶能尽民之情伪,而终身不辱乎」?
大哉,君子人也!
今进无忻色,退无旷言者鲜矣。
周君进不以文自胜,退不以文自负,知其时,达其命,古人所谓良田之不忧岁晚也。
《传》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周君其庶几乎!
今将驾舟东归,慰慈母,淬辞锋。
其复来也,吾知其擅场,无能争乎勇者,又何疑哉!
湘旧与之游,是岁先鸣,负不让之愧,复爱周君不陨穫之道,因致言送于都门之外。
王岩弹筝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乐主于音也,音雅则和。
人诚能雅而和,虽名器异,而不淫于色、不害于德也。
茍离于是,虽埙篪钟磬,为郑人卫人之执,恶能免乎趋数傲辟之过也?
淳化三年,湘始作尉潜溪。
明年夏五月,事稍閒。
一日,同僚者挈酒,登邑之南亭以避烦毒。
四顾晴爽,薰风时来。
王岩者,实金陵人,末至而居客之右,观其貌则脱略,视其神则非俗人,语爽而气清。
主人扬之曰:「岩善为秦声」。
问之则唯唯。
然湘闻则意有所不乐,阴语曰:「是子貌脱略而神不俗,求其艺,则何鄙而且俗哉」?
未几,主人命是器置于岩之前,色无愧,复不让。
试调之,铿铿然;
始作,泠泠然;
纵之,纯纯然。
自初而终,且为瑟声,似非秦弦也。
爱而问之,则舍器而作,对曰:「某之志,始在琴瑟也。
幼能学琴,逮成人,遇秦弦,或试调弄,调之则心存乎雅正。
由是至于和,往往离部之曲作操弄,宛尔琴瑟之道如是,亦使人不荡其心,不淫其志,无凝滞之想」。
呜呼!
邪正之音,果在乎人,不在乎器也。
岩之志本雅,虽手因乎秦弦,而心存乎焦桐。
夫岂异乎在庄墨之教,而好周公孔子之道;
居蛮貊之国,而乐忠信礼乐之事?
苟手存乎焦桐,心存乎秦弦,又岂异乎读尧舜之书,行桀纣之教;
立冠裳之门,发屠沽之行?
《易》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噫!
手焦桐而心秦弦者,皆是也。
湘爱异于众,因书实而为序。
九官归乡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士君子生有四方之志,以其立功名、享富贵而已。
不知其道者,耻乎身未能赫然,为冠裳之耿光,往往忸怩于乡党,无归欤之心。
呜呼!
其真不知功名富贵之道也。
所谓功者,学登乎古贤;
名者,先声而后实;
富者,仁义充乎心;
贵者,朋友敬其志。
四者行矣,虽布素之衣,委乎尘凡,其归也,小人知其穷,君子知其富。
四者不行矣,虽轩冕之光,熠乎其地,其归也,小人知其贵,君子知其贱。
华阳君,余乡人也,于余家为三世之旧,十年之前与余之河朔宁其父,然后游京师,学圣人之道。
去年余再举礼部,见之,实未求诸侯之荐;
诘之,则其辞谦谦。
及徵其书,观其行,则皆密迩贤室。
其不陨穫者,余知夫待价焉。
今将归衢焉。
其貌古而神清,学既工,名复振,仁义斯备,朋友斯敬。
其邻里乡党有君子也,则知其功名富贵焉。
茍贵其中而责其外,余则歌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今过予馆,留三四宿,言不能竟其言也。
余作《送九官归乡序》云。
王彖支使甬上诗集序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五
诗者,文之精气。
古圣人持之摄天下邪心,非细故也。
由是天惜其气,不与常人。
虽在圣门中,犹有偏者。
故文人未必皆诗。
游、夏,文学人也,仲尼以为始可与言者,与夏而不与游,游不预焉,则于文而偏者不疑矣。
然则用是为泠风,以除天下烦郁之毒,功德不息,故其名远而且大也。
近代为诗者甚众,其为章句之君子,或鲜矣。
或问:「何为君子耶」?
曰:「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非君子乎?
反于是皆小人尔。
未有小人而能教化天下,使名以充于后世者也」。
太原王公,文固天与之精气,又能诗也。
造意发辞,夐在象外,戛击金石,飘杂天籁,閟邃淳浑,幽与玄会
其为美也,无骄媚之志以形于内;
其为刺也,无狼戾之气以奋于外。
所谓婉而成章者,岂惟《春秋》用之,盖王公之诗亦然矣!
夫如是,实章句之君子也。
当持之摄天下邪心,除天下烦郁之毒,岂诬也哉!
君始登第,即游甬桥幕,得二百章,号《甬上集》,淳化癸巳十一月授湘,谓湘知诗,可以发文言是诗以为冠。
湘既好学,复有癖于其间,因不敢辞,聊为精气君子之说,题于集之初。
如有责之以简略,亦敢对曰:「一言以蔽之」。
是月二十五日前进士南阳赵湘序。
薰莸论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四
《传》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说者以为人之善恶可染而成也。
造物者虽一木一草,莫不禀性于天,苟可易之,则天之性无复尽矣。
在人之所禀,莫非一气、莫非一性。
言乎其要,则上中下明矣;
考乎其微,则贤不肖别矣。
薰莸之说,可以下而不可以上,可以不肖而不可以贤。
噫!
上之性,仁义忠信也;
下之性,诈佞回邪也。
贤之道本仁义,不肖之情本诈伪。
是仁义可为诈佞乎?
是回邪可为忠孝乎?
是贤可为不肖乎?
若性之贤,近贤然后贤;
性之不肖,近不肖然后不肖。
以此为薰莸,庶几也。
若谓贤近不肖,而卒能不肖;
不肖近贤,而卒能贤者,鲜矣。
然则薰莸有臭,以其亲也。
亲之至,莫出于君臣、父子、兄弟也。
如可染之,则尧也,子不复有朱,臣不复有鲧;
舜也,父不复有瞍,弟不复有象,子不复有均。
鲧不复有禹,禹之末不复有桀,汤之后不复有受,受之兄弟不复有箕子(案《史记》,箕子者,亲戚也。注云:马融王肃以为诸父,服虔杜预以为庶兄。此从服、杜说。)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不复有管、蔡,管、蔡之兄不复有周公
若圣与仁,孰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
不肖暴乱,孰如朱、均、瞍、鲧、桀、纣、管、蔡也?
尧、舜不能薰于朱、均,瞍、鲧不能莸于舜、禹,受不能感于箕、干,管、蔡不能易于文、武、周公。
是岂圣贤之弗计及也?
受之于天,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尚不能易,而况于他人乎?
或问薰莸之性臭也,谓之十年有臭,其亦不精矣。
如其析之,则可曰臭之草近乎一薰,必闻其馨;
馨之草近乎一莸,必闻其臭。
不馨不臭之性,犹中人居上下之间,虽不必臭可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其或执之,谓莸必能使薰之臭,不惟不精,亦使贤不肖果无别矣,向之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事,果无验矣。
赵子作论以明之,盖去其粗而守其精也。
后卜论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四
李习之尝作《卜论》,以为刳龟以灼,残生剿寿。
既剿残之而又求其灵,观画于焦朽,不其反耶?
且复谓圣人不当有疑,如垂法示人,以筮可也。
湘读之辄不乐。
谓习之负独见之道,非远而且大者。
古圣人之所为,成法度于后世,然而不自谓尽其美善。
由是设卜筮以晓于天地,以昭于神明,以定于心诚。
故寓法于礼,有事于天地、星辰、山川、鬼神、宗庙、社稷、兵甲之用,皆卜之,悉印于天地之心也。
故舜传禹,禹辞之,俾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舜曰:「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
又曰:「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周人胜黎」。
祖伊恐而奔告,且曰:「格人元龟,罔敢知吉」。
文王卜畋,则曰:「非熊非罴」。
成王既启金縢,则曰:「其勿穆卜」。
至于《洪范》曰:「谋及卜筮」。
又曰:「龟从筮从」。
夫如是,古之圣贤,未有废卜者也。
《礼》曰:「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明神,无非卜筮之用,不敢私亵事上帝,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又曰:「大事用卜,小事用筮,故天子无筮,谓皆大事也」。
《传》曰:「天子卜征」。
又曰:「筮短龟长」。
春秋之事,百有馀国,无一不用卜者。
《诗》曰:「我龟既厌,不我告猷」。
又曰:「卜筮偕止,文仲居蔡」。
仲尼以为不知,盖卜有礼法焉。
今求之于圣贤,讨之于《书》,阅之于《诗》,循之于《礼》,修之于《春秋》,未见舍于卜者。
夫舜好生之道明矣,然不以畏刳一类而废天地之大礼。
如可废,则舜不当「昆命于元龟」;
如不诚,又不当曰「龟筮协从」。
文王、成王亦不当言卜,夫子不当演卜于礼法,春秋君臣又不当钦事其卜也。
谓其残生剿寿,则小者也;
卜事于天地宗庙,则大者也。
圣人不以小而害大,不以好生而害礼。
谓其精气复而焦朽,形不能以宣吉凶,则不知吉凶也。
吉凶之道,岂存于精气而复于焦朽哉?
盖发于人而应于兆示尔。
谓其惟筮可者,则文王彖之,仲尼象之,亦可谓精矣。
此二圣人,犹不能以《彖》、《象》之徵而令废卜。
如可废,则二圣人废之,不当使后人废之。
圣人之不废卜者,存其礼法尔。
假使今之卜不如古之道,存之则犹可知礼法,犹可存吉凶;
如古之,是不师古而忘圣人之制,是不教以礼法,不示以吉凶,若之何称圣人之徒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仲尼犹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今欲去卜,甚于饩羊,故作《后卜论》以复之。
泣麟辨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四
麟在图书称瑞应久矣,以其仁宜出于有道。
春秋末,周室既乱,而获麟焉,孔子泣之。
说者意孔子为虚应,不宜出于其时,是以泣。
抑亦不知孔子之泣也。
其泣也,得非泣仁不行于世乎?
知麟之应而泣乎?
麟之性,行乎仁者也,是麟悲其乱。
而臣有杀君者,子有杀父者,天下之民不能聊生,由是麟出焉。
且以示己之仁,以劝时之不仁也。
孔子知麟也,且悲夫世之不仁,而不及麟之有仁者。
人不仁,麟警而劝之,是人不若于兽也。
人不若兽,夫子焉不泣?
如谓之非时虚应,不当出而泣之,则夫子自泣也,非泣麟也,可辨焉。
扬子三辨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四
史言扬子吃,不能剧谭。
又言扬子投天禄阁,又言扬子无子。
读者疑其故,谓扬子学圣人道而有是者。
或问于赵子,于是作《吃辨》、《投阁辨》、《无子辨》三篇以答或人云。
或问曰:「扬子吃,不能剧谭乎」?
曰:吃亦吃矣,不可谓不能剧谭。
曰:「是吃也,恶能剧谭」?
曰:扬子于众人则吃,于圣人则能剧谭。
噫!
扬子之道,足以圣,足以贤,足以皇,足以王。
刘歆知之,则曰「空自苦」。
如是,不知者众矣。
当是时,似不言者,况谓之吃乎,宜也。
圣人之道,当惧其吃道德、吃仁义、吃辞、吃志而已,不当惧吃众也。
雄果吃道德,不当演《太玄》;
吃仁义,不当作《法言》;
吃辞、吃志,不当《反骚》、《训纂》、《州箴》而发焉。
如是也,不可谓之吃。
则众人吃于道德、仁义、辞、志也,吃于众人也。
王莽自立,将以神前事。
于是诛甄丰及子寻,投刘歆之子棻于裔,辞连及者,急收不请。
校书天禄阁,治狱使者来及恐不免,辄自阁以投地,而不至死。
不预事,有诏弗问,病免弗获,复为大夫
或问投阁意,将惧其罪而弗生耶?
将畏其法而求死耶?
曰:非意。
之道系天矣,之命亦系天也。
天之将丧斯文也,坠地而死矣;
天之未丧斯文也,其如予何!
曰:「不能谢病,复为大夫,如何」?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如是必矣。
或问:「雄无子乎」?
曰:「然」。
曰:「史以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吴楚之称王,故贻诛绝之罪,敢问如何」?
曰:载此非良史也。
诸儒之于也,不如经,一也;
贤,二也。
经纬百王,仁义礼乐,则经矣。
若谓非圣作经而获罪,是仁义礼乐非圣人不当言,非圣人而言是,亦获罪矣。
呜呼!
言仁义礼乐者,罪止于此;
不言者,其罪如何?
噫!
之无子焉,非之无也,实时之无也;
不得子而子也,是子不得而父也。
周公者必须伯禽,为孔子者必须伯鱼
伯禽生,为周也;
伯鱼生,为鲁也。
非周非孔,不父也;
非鱼,不子也。
为雄子者必贤良,非贤良,不父也。
故生乌而不苗,无复如乌者,非不欲有也。
贤良之生必有时,非其时不生,故无子矣。
作经之罪,吾未闻诸圣人。
作经有罪,圣人当言,不当使后人言之。
圣人不言,而诸儒言之,言之而无据,非嫉而何?
而不书,余敢罪于史。
钓说赠韩介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韩介行,湘送之至于水滨,见钓于流者。
指之曰:「彼水上者亦乐乎」?
余对曰:「乐亦乐矣」。
曰:「皆羡之」。
曰:「子何羡」?
曰:「川无舟,路无马,区区乎天下,吾不若其人逍遥乎清流,优哉游哉,为有得者,安得无羡焉」?
余语之曰:「子羡于钓而不知其乐之道也。
若子羡者,但知匹夫之钓之乐也,不知君子之钓之乐也。
匹夫之钓,乐夫近者小者;
君子之钓,乐夫远者大者。
余将为君子说钓焉,说乐焉。
匹夫钓于流,君子钓于世。
匹夫乐其身,君子乐天下。
昔者夫子钓于世,川无舟,路无马,区区乎天下,己不乐而天下乐之」。
曰:「敢问其钓具器乎?
其有获乎」?
曰:「孔子为钓,其器名同而事异。
竿以仁,丝以义,纶以智,钩以礼,饵以信,然后获道焉。
钓鲁、钓卫、钓晋、钓郑、齐、宋、吴、楚,无不钓者。
是故劳一躯,天下乐,不惟乐之于古,而又乐之于今。
孟子亦以是器而钓天下,天下亦乐之。
噫!
孟子亦羡于孔子者也,亦乐其大者远者也。
今子之羡其乐也近,其得也小,爱匹夫而不爱君子,不亦背乎?
子能羡孔子、孟子,持其所钓之器以钓道于天下,无叹乎川无舟、路无马,区区于天下。
如是为乐,不亦乐乎?
不惟乐之于今,而亦乐之于后。
彼水上者生则生,没则没,非可羡其乐、羡其得者」。
曰:「钓于世者既得闻矣,敢问钓于流者,有钓世者乎」?
曰:「有之。
太公望乎?
文王钓道于天下,天下之乐甚矣。
太公之后,吾不见钓道而有钓世者。
呜呼!
一人而已」。
曰:「彼严光者,亦钓焉」。
曰:「光亦钓名者,非所谓钓道者孔子所谓『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因子有羡于水上,故书《钓说》以赠行」。
养说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善养者,尊亲而已矣;
不善养者,备旨而已矣。
备旨非存乎志。
或曰:「养之说,非甘旨则如何?
能富于甘旨,是尊亲也;
不能富于甘旨,非存志也。
非甘旨则何如」?
曰:尊与志,养之大者也;
甘与旨,养之细者也。
君子务其大,小人知其细。
人之生也,有富贵贫贱,故礼有等杀。
事父母不可强富以充甘旨,如强之,必求诸非道,将不义以为滥取焉,是则见毁于身,见辱于父母,见谤于邻里乡党,其为不孝大矣,恶谓之能养乎?
惟志与尊,虽富贵贫贱,皆在乎内,而不在乎外也。
存乎外者,人欲强之;
存乎内者,人欲强之。
是舍近而趋远,遗本而竞末。
古圣皆志而弗强,是以舜耕历山,则以匹夫养;
放勋,则以天下养。
子思以其家养,曾参以其身养。
曾子殁,曾元亦养。
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其子孙问有无,则亡矣。
虽欲复进,而孟子谓之口体之养者。
曾元非甘旨之不充,非强其富也,圣人之徒,犹不以为善;
况强富于甘旨,而果弃其志者哉?
仲尼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多见其不知养也,作《养说》。
名说赠陈价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名之制,在古丽乎天、蟠乎地者,孰无名焉?
然则累世而异者,其惟人之名。
名之贵,贵乎道。
道由人,不由名。
道贵则名著,道贱则名汩。
是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古之圣贤,异道不异名。
春秋时万有馀臣,名不避贱与拙。
是以鲁有公子彄,卫有獳羊肩,楚有斗谷于菟,晋有公子黑臀、羊舌赤,郑有公孙舍之,凡此之类众矣。
又若周公之子而名禽,孔子之子而名鲤,夫岂贵于名号焉?
秦汉以降,厥道尤替,名之者但见滥于古圣贤,复求其贵异者。
今之世尤甚焉,往往慕周公之圣者,不名周公则名
孟轲之贤者,不名则名孟。
噫!
何惑缪之若是也!
古之慕圣贤者,慕道德仁义而已,不慕其姓名也。
如慕其名,尧及舜则当名、名、名牺、名农,不当为勋、为华。
汤则当名昊、名顼。
文王以能自武王以能自发为周公以能待旦为
仲尼之慕周公也亦至矣,盍不为、为周,而自以尼丘而为
孟子之慕仲尼,又至矣,不闻名孔名,而自以轗轲而为
扬雄之慕孟子,又至矣,不闻名孟名
呜呼!
古之人则慕其为人,今之人则慕其名之为名。
今之人慕圣贤,未若周公、孔子、孟轲、扬雄之心也。
古人不以名慕之,而今之人慕之;
道德仁义,古人慕之,而今之人不知慕。
口是而心非,言敏而行讷。
于法似不恭,于礼若不辨。
礼法之若是,将以慕彼圣贤者,不其缪欤?
颍川陈价,始名宗,盖亦慕展禽之为人也。
然而孜孜拳拳于圣人之道,不陨穫,不怠惰,将以俟其有成也。
一日言及人之名,请问其事,湘为演说,因之请易宗
于是顾其人能自志于学,不陨穫、不怠惰,韫椟而待沽,命之为字伯圭
亦冀其为人不止于展禽也,因作《名说》以赠云。
义鸡说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淳化二年秋九月,再举礼部。
冬十一月京师,卜其馆,得崇明之右,有公侯之旧地焉。
宽且洁,深且阒,喧嚣之声且不闻。
前有二门,门之内有厅,厅之西南隅为庑,庑之后为室。
厅之后明而不屋,不屋之地,为堂为奥。
奥之东西复皆为庑、为室。
赁而止者,凡十数,往共之。
周旋屋曲,盖无虚室也。
颍川陈氏子名仲思者,其父于湘为舅甥,湘于仲思为兄弟。
思父为廷臣,思侍左右,虽东西南北而弗离也。
其年思父以王命之江陵,运束帛来辇下以实府库,至是始相会,由是同馆而异室。
思次于厅西南之庑室焉,湘次于奥之东而向庑室焉。
其于还往也,喻于外为至近,喻于内为至远。
然而还往朝夕,孰先倦焉?
思自江陵市二鸡而育之,一雄而一雌,一玄而一黄,其饮啄栖息,依然自得。
一日雌雄并游,乃自思所止之庑,越非亲之室三五,而至所湘止之庑。
既至而雄鸣,无怖惧之色,又若自得。
湘、思殊异之。
语曰:「是物也,岂能越其所主、所疏之门,而至其主所亲之室哉」?
又疑其偶游,亦未甚异。
复视其往也,又不由疏者之门,而径复思止,又异之。
自是累日而至,熟视数日,或日有三四至或五六至,而终不游疏者之止。
异乎奇哉,物类者有如是灵!
岂其惧疏者之伤乎?
顾亲者之爱乎?
如惧其伤,是亦知也;
如顾其爱,是亦义也。
不然,胡为不游疏者远者之户哉?
呜呼!
为人者不能周身之防,弃亲而爱疏,去是鸡也远矣,况近于贤良者乎!
湘爱其灵,赏其智,贵其义,异其事,作《义鸡说》。
有采而史之,不独止于异,亦可警诸不智不义者云。
兵解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黄老言:「兵为不祥之器,有道者不用」。
后世闻之,以为兵者皆不祥,用之者皆无道也。
呜呼,其亦不知道之甚者矣!
兵之器,不祥于凶人,而祥于吉人,故有道者当用之以治天下,非圣人用之以害天下。
天下之人暴乱之残贼者,必欲圣人之有兵也。
是故轩辕氏蚩尤涿鹿
桀害天下,汤升自陑,战条之野。
桀之民待汤,若旱农之待泽也,且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是桀之民,欲圣人之有兵也。
受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箕子、比干为匹夫,天下之民为涂炭,武王兵之于牧野,誓其师曰:「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于商郊又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繇是一戎衣而天下大定。
轩辕氏、成汤、武王为有道乎!
彼三圣之为心也,将欲用其器为不祥耶?
将不用之,则蚩尤、桀、纣者,且将焚林竭泽,绝天下命,毒流而不可止。
彼三圣者,如不用兵,是不仁不道之莫大矣。
或曰:「上古圣人与后二帝或不用兵,非有道乎」?
曰:兵之道,当有时而用也。
上古圣人、后二帝者,无蚩尤、桀、纣之残贼,如兵之,非有道也;
轩辕、汤、武有是残贼,如不用兵,是无道也。
孔子之圣,非欲为兵,说在《春秋》。
时则曰:「以不教民战,是谓之弃之」。
又曰:「我战则克」。
皆有道也。
卫灵公问陈,则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是亦不祥于凶人也。
春秋之后,若秦、若项、若陈、若隋,此为凶兵以毒天下。
是亦兵也,而其道于轩辕、汤、武异,亦甚明矣!
黄老之言,但以恬憺冲虚而为道,不争而为胜。
彼时将杀天下之人,恬憺冲虚,其能制之乎?
故湘以为:兵非不祥之器,有道者用之,无道者勿用。
学者有疑于兵者,作《兵解》。
原教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道之为物也,无常名,圣人之所存者七。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而其具有五:曰仁、义、礼、智、信,合而言之,是为七。
七者,皆道之所由生也。
《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由是明之之谓道,由是行之之谓教」。
教所以存天下也。
、有巢之世,其民饮茹而朴,道易而教隆,不亲亲,不子子,巢之穴之,然则七者具于其中矣。
圣人者,能因其化,不烦于教也,故七者不复萌。
尧舜以降,氓之性不由道矣,然而圣人者不以其不由道而弃之。
是故宫室之、庖燧之,衣服之,寒燠之,暑凉之,而后教之以七者。
禁不齐则礼,礼不齐则刑。
示之以君臣、父子、夫妇之事,节之以喜、怒、哀、乐、爱、恶、欲之道。
是七者之教,圣人无他心,但欲其复道而已矣。
或曰:「二帝之氓,亦之氓也。
不教而二帝教之,不教者朴,而教者不朴,岂亦二帝之心,不为乎」?
呜呼!
其亦不知道者也。
去天地之近者也,二帝去天地之远者也。
近者易而远者难,吾亦有说焉。
天地之未辟,浑浑焉,亦若子之胎其母也,罔然而不分。
既辟焉,苍苍焉,亦若子之胎免其母也,游然而不辨。
既定也,空空焉,亦若子之怀其母也,乳哺之、声习之、寝之息之、沐之浴之、鞠之育之,皆信其母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未形,盖氏之氓也,其不教而自化者,可知矣。
至三皇氏之氓,亦若子之乳乎三四月焉,指其颐则笑,怒其声则啼,熟视者则附之,不熟则视则离之,观其喜、怒、哀、乐、爱、恶、欲且形矣。
情与性纷纷焉交乎其中,乱乎其外,喜、怒、哀、乐、爱、恶、欲而得常,盖其生也久矣。
天地之远,教道之难,又不可见矣。
然则尧舜教之,勤亦至矣。
俾其成人而反乎胎也,其为教愚,见之易、尧舜之难也。
教之于无知之前,尧舜教之于有知之后。
无知者性情也,教有知于无知,不亦难乎?
或曰:「七者之过,氓知是七者,若之何能无知乎」?
对曰:「亡是七者,禽兽也。
古之无知者,心湛然坐忘遗照,性情之不挠,喜怒哀乐之未形,暴乱奸邪之不作,果混乎禽兽而不疑。
然而七者作,岂害于无知乎?
道存而已矣。
性情者,生乎人之心者也。
七者,治人之性情也,七者果存道焉。
《易》曰:『圣人以此而洗心』。
七者作于外而存乎内,喜怒哀乐之不生,之,然,寂寂然,以乐天下之不争者,是复之于无知也。
故曰:教者本乎道,道本乎性情,性本乎心,非在乎无知有知之相害也。
尧舜之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咸以是教天下,无他说焉」。
或曰:「杨、墨之不为教也,如之何」?
曰:「小是七者」。
「申、韩之不为教,如之何」?
曰:「亡是七者」。
「然则亦有以教人也」?
曰:「非教也,惑辞而已矣」。
噫!
杨、墨之小,申、韩之异者,皆所以惑人之心。
心惑则情性乱,情性乱则道异,道异则教舛,君臣、父子之不分,暴乱、奸邪之不息,其欲教有知而至于无知,呜呼,其不可知其几矣!
本文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灵乎物者文也,固乎文者本也。
本在道,而通乎神明,随发以变,万物之情尽矣。
《诗》曰「本支百世」,《礼》谓「行有枝叶」,皆固本也。
日月星辰之于天,百谷草木之于地,参然纷然,司蠢植性,变以示来,罔有遁者。
呜呼!
其亦灵矣,其本亦无邪而存乎道矣。
圣人者生乎其间,总文以括二者,故细大幽阐,咸得其分。
由是发其要为仁义、孝悌、礼乐、忠信,俾生民知君臣、父子、夫妇之业,显显焉不能混乎禽兽,故在天地间介介焉示物之变。
盖圣神者若伏羲之卦,尧舜之典,大禹之谟,汤之誓命,文、武之诰,公旦、公奭之诗,孔子之礼乐,丘明之褒贬,垂烛万祀,赫莫能灭,非固其本则湮乎一息焉。
一息之湮,本自摇矣,而况枝叶能为后世之荫乎?
而况能尽万物之情乎?
周礼之后,孟轲、扬雄颇为本者,是故其文灵且久。
太史公亦汉之尤者也,扬雄呼其文为「实录」,道之所推耳。
又曰:「若孔门之用赋者,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奈孔门之不用乎」?
然则扬子之言,非不用也,本有所不固尔。
《传》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大哉!
夫子之言,皆文也;
所谓不可得而闻者,本乎道而已矣。
后世之谓文者,求本于饰,故为阅玩之具,竞本而不疑,去道而不耻,淫巫荡假,磨灭声教。
将欲尽万物之情性、发仁义礼乐之根蒂,是郤克为长万之行,吾不见其易矣!
或曰:「古之文章,所以固本者,皆圣与贤;
今非圣贤,若之何能之」?
对曰:圣与贤不必在古而在今也。
彼之状亦人尔,其圣贤者心也,其心仁焉、义焉、礼焉、智焉、信焉、孝悌焉,则圣贤矣。
以其心之道发为文章,教人于万世,万世不泯,则固本也。
今学古之文章,而不求古之仁义之道,反自谓非圣贤不能为之,是果中道而废者,果贼于儒术者、为蠹教之物者。
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将正其身,必治其心;
将治其心,必固其道。
道且固矣,然后发辞以为文,无凌替之惧,本末斯盛虽曰未教,吾必谓之教矣。
如不能是,不若盲聩之夫也。
盲聩者不学圣人之道,罔然无所知识。
虽无所知,犹不为儒术之残贼,不为圣教之罪人矣。
吁嗟!
如是之不固也,其幸未混于禽兽尔,而况能教人耶?
而况能道于万世耶?
或曰:「今之言文本者,或异于子,如何」?
对曰:韩退之、柳子厚既殁,其言者宜与余言异也。
室警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天生烝民,本异乎鸟兽。
饮食、衣服、居处之事,其实别矣。
然而饮食、衣服、居处有若鸟兽者,其心则仁人也;
饮食、衣服、居处有若圣贤者,其身则鸟兽也。
古之人有巢于木,处于穴,毛于茹,血于饮,皮于衣服,在鸟兽之间,而不为鸟兽者。
后世圣人惧其混也,为之宫室,为之饱食,为之蚕组,将欲使人知其身其心,果与禽兽异。
奈何饮食、衣服、居处之且异,而其心愈不仁。
夫如是,则古之巢穴有仁人者也,今之宫室有鸟兽者也。
巢穴虽近于鸟兽,而其心远矣;
宫室虽远于鸟兽,而其心近矣。
呜呼!
巢穴之间,人兽易知也,状斯别矣;
宫室之间,人兽难知也,状斯同矣!
圣人虽欲其不混也,如之何?
释奠纪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余世为儒,少学,七岁横经。
十五始属文,二十五授乡老书,因始举,孜孜自修。
癸未至于壬辰凡九载,复上中选。
其年夏四月,授庐江
秋八月二十有七日至官,而祀期违矣。
明年春二月,祀期至而病不能兴。
至于秋八月祀,令尹修旧式,先期一日,使主者以饩羊一、豚豕一,黍酒时果,巾水洁净,罍爵严楚,释奠于孔子
三献者戒,陪位者肃,趋事者谨,执籥者齐。
邑簿有适,余行亚献礼,始获以儒之礼法,秉笏具服,而载拜祭于先师孔子也。
呜呼!
余之不材也,获禄以奉其亲,预礼以祭其师,进退揖让于十哲之前,亦儒者之道,而所获多矣。
如其峻位秩,赫声势,皆儒之馀而人之命也,故余以禄亲祭师而自足。
复踊跃知孔子之道教不废,而礼乐之不崩。
余亲友或痛予处贱位,未能耿耿然发为儒光者,故余悚慄不敢当是说。
及祭先师,遂作《释奠纪》以晓痛者云。
室箴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四
夫子五十而学《易》,称「知天命」,又称「可以无大过矣」。
蘧伯玉知非于四十九,韩退之少去非之一年,作《五箴》以自讼。
子曰:「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退之之贤,知过而自讼。
然则讼之者何?
盖使不贰过也。
予生三十四,是年未加于三圣贤,读书不及古人,贤不敢望于退之,其可不知其过者乎?
因作《室箴》以自讼云。
待雨以室,食器以陶。
不陋不秽,可歌可谣。
回巷以陋,回饮以瓢。
嗟尔不贤,比回孔骄。
如不汝安,乃道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