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董思靖南宋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成康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人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序说 悬义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原夫三洞一乘,教典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此经乃三洞自然之气结成灵文,非由人所演说,故经题不冠以太上,经首不冠以道言,不立序分,不言时处,而所谓洞玄、灵宝者,乃述经者以其所载之道,当隶于本部也。
从经首至太清太极宫,即述三宝之本迹也。
自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
至离其本真耳,三气为天地万化之原,而人则与之同根合德也。
内分五章:一章自「此三号」至「开光」,赞本宣化;
二章自「气清高澄」至「并受生成」,分辩仪象、立奠三才;
三章自「天地万化」至「天地之极也」,乃摄迹崇本;
四章自「人之受生」至「终不生也」,人贯三才,重生缘会;
五章自「夫人」至「本真耳」,乃赞重劝修。
次自「九天生神」章至「所闻也」,赞章本起「功德无量」,内分四章:一章自「九天」至自然之章,赞章自然,体全用具;
二章自「天宝」至「生人」,诵章功德,玄应随量;
三章自「学士」至「还人」,群品皈依、应量自利;
四章自「三宝」至「所闻也」,乃归本反寂。
次自「夫学上道」至「登晨」,乃赞重教修功用差等,内分六章:一章自「夫学上道」至「坐致自然」,赞劝齐举;
二章自「三宝」至「同仙」,秘重尊奉;
三章自「三元」至「考身」乃勉宿善,戒轻传;
四章自「脩行」至「宝章」,舍事入道,心契元;
五章自「诵之一过」至「一时生神」,言如法行道,功德等渐;
六章自「九过为一遍」至「登晨」,乃序效阶差,终致极果。
以上乃正宗分也。
此经既以自然为宗,故首不立序分,至此乃立出经之序分也。
自「元始天尊」至「赐所未闻」为一段,中分九章:一章自「元始天尊」至「啸朗九天」,权立时处,显示容仪;
二章自「是时」至「披心」,乃神王应机,将陈已问;
三章自「于是」至「侍晨」,乃整仪启问,自述己职;
四章自「方当乘机应会」至「善恶当分」,乃乘时兴悯,宣任济善;
五章自「赤明以来」至「以充储官」,明三代选人,以充仙任;
六章自「如此之例」至「毫分无遗」,明随因證果,诠次差等;
七章自「又九幽之府」至「开大有之民」,明迁拔宿善,充太平民;
八章自「当此之时」至「亦臣之忧矣」,明应会料别,虑失平等;
九章自「太期既切」至「赐所未闻」,乃开心自任,哀求法要。
次自「于是天尊」至「慎勿轻传」,明出经缘仪,中分二章:一章自「于是天尊」至「妙亦难超」,明天尊应机,赞道将授;
二章自「子既司帝位」至「慎勿轻传」,乃天尊赞许勉勤戒秘。
以上乃序分也。
自「登命」至「复位」乃流通法要,具述仪度,中分二章:一章自「登命」至「神王」,乃出命传经,众真具仪;
二章云法事既毕,诸天复位,乃授经既竟,敛仪反寂,乃流通分也。
次自「天尊重告」至「可不慎之焉」,乃申赞秘重,然后出章也。
五劫开化(释九天义)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元洞玉历章》云:混元溟涬,大梵弥罗,诸天未分,九阳冥合,三因九转,六变七徊,元始肇形,五劫初化,乃命梵元,祖晨道君,笔录天元,运乘五劫。
故「元洞」者,以名祖气,「玉历」者,以纪天元。
劫运五周,复归其一,自一气分化,三因成九,若龙若蜒,盘曲九道,总九阳祖气之元。
太上以三九运梵,三五乘元,合四十二气(三乘九为二十七,三乘五为十五,共成四十二。),以开始青天。
元,祖气,明东一始青之元,应九阳木王之初,故东方得九气,以分天境,劫号龙汉,次九因重复,阳气开明,赤文流光,敷落五度,玄图丹书,太上以三乘五,三转朱英,合二十四气(三乘五为十五,三乘三为九,共成二十四。),以开南丹
天元祖气,明南方丹光之元,应三阳火王之初,故南方得三气,以分天境,却号赤明,次复九因重积,中黄化元,天纬周躔,梵元乘五,太上以五五三徊,混阳十二,合五十二气(五乘五为二十五,五乘三为十五,兼十二数,共成五十二之数也。),以开中黄。
天元祖气,明中灵黄华之元,应五阳土王之初,故中央得一十二气,以分天境,劫号上皇,次九元复因,素景肇阳,七明焕梵,五纬乘天,太上以七五三乘,合三十六气(三乘七为二十一,三乘五为十五,共成三十六。),以开素灵。
天元祖气,明西素皓景之元,应七阳金王之初,故西方得七气,以分天境,劫号延康,次复九因周竟,混化归本,一气肇明,太上以二五乘十,三积元阳,合三十气(谓以二五相乘为十,三积其十,共成三十。),以开北玄。
天元祖气,明玄冥上景之元,应一阳水王之初,故北方得五气,以分天境,劫号开皇是也(《龟山玄录》云:天尊结元洞之气,为玉历之书,以龙汉为初劫,赤明为中劫,延康为终劫。《灵章经》云:龙汉承延康界,开号赤明也。)
太上居混沌之初,御先天之气,为万化祖,积阳成天,阳数奇,天数二十有五,一、三、五、七、九是也。
一本居北,一、六无位,寄于中央,以为布化之始,中位向南者也,故布气之序始于南,而次三居之。
南不可以无对,故北为南对,而次五居之。
先天布气,皆逆数也。
气有屈伸,故位有逆顺,而逆所以为顺也,故由北而西,次七居之,由西而东,次九居之。
东方得九数者,终于此则始于此,此九所以为万物元,而为后天入用之本也。
数穷于九,变于三十六,三、五、七、九为二十四,列于四方。
中央无位之一,虚中而运十二气,以成三十六之数(先天布气,则一自中始,后天运气,则五居中位,一始一终,故两其一而为二,一伸一屈,故两其五而为十,合成十二也。数变于三十六,二十四既列于外,得径一围三之二,则中央所存之数十二矣。三十六者即九之变,故分五劫天境,皆以九言也。)
观之五子归庚之法,庚子居一而具十二支之全气,亦一义也(五子:元乃西方甲子,金,七数,而遇庚,北方,丙子,水,五数,而遇庚,南方,戊子,火,三数,而遇庚,东方,壬子,木,九数,而遇庚,中央,庚子,土,即一不动,乃为四子所归,故统十二辰之气也。所以必遇庚者,乃气数之变也。)
然则五方所合之数何与?
曰:其数亦从中起,虚其中以统四方之数,故三、五、七、九在四方为二十四气之宗,而无位之一、六分之四方,各得其七而为二十八宿之元(一、六本居北,以其一乃天之元,六乃地之元,而五乃中之数,故无定位,而四方各具,所以一与五互见于中、北而合其数为六也。一为生数之始,六为成数之始,故太始居之,以为生成之本也。),合二十四与二十八,即中央所合之五十二也。
先天之数逆布,故先南而后北,先西而后东,亦如三、五、七、九之序也。
后天之气顺行,故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五劫所以运也。
太上藏其一于中,以为资始之本,一藏则六用矣。
是以总四方之六,而布于直面之南,为二十四,复加其六而布于北为三十,次西之三十六,东之四十二,皆加六焉。
六既用矣,又藏其用,则四十二而三十六,三十六而三十,三十而二十四,二十四即四方之三、五、七、九也。
分而合,合而分,乃造化之至妙,而所谓应者在其方,则应其数矣。
此太上藏天一而分天境,复用其六,以为万化生成之本乎!
按:《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首,正统道藏本。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后序淳祐十二年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余解是经毕,有难者曰:「天命流行,于穆不已,二气五行,赋与万物,生生不穷,原于一气,而主宰是气者,一理而已。
故自天畀付谓之命,人物禀受谓之性,应感莫测谓之神。
神,一而已,在心为思,在眼为视,在耳为听,在口为言,乃至手之持执,足之运奔,千变万化,莫非一神之所为,惟用得其正则吉,失其正则凶尔,乌有分守名字若是之殊异哉」!
余曰:子之说诚亦有理,惜夫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夫道之全体,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表里之分截然于其中,毫釐丝忽有不可得而紊者。
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截然者未始相离也。
子盍观诸天地之道乎?
总而言之曰天地而已,然其中则日月星辰之行,其纪雨风露雷之施,其化江湖山岳之流峙,飞走动植之生成,此岂非浑然之中,粲然截然者乎?
如是之类,将其神明各有所司乎?
抑亦曰神一而已乎?
析而分之,不可备举。
且以日之行度论之,概而言则一年一周天,然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翼不可为轸,在角不可为亢,又岂非丝忽之不可紊者乎?
人身亦一天地也,今夫四支百体之区分,五藏六府之赅存,至于三万六千关节,亦莫不各有所主。
故眼之官则视,而聋者不以视代听,乃至口之于言,心之于思,无不皆然。
此众神名字之所以立,而统之则有宗,会之则有元也,是乌可以分裂而病之耶?
难者又曰:「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
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又云:『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及所谓其一与天,为徒言道之至,莫如老、庄,皆主乎一,则是天地万物之殊,惟一以贯之耳,今是经反以不一为贵,何邪」?
余曰:子知是经之旨乎?
其称名也杂,其统之也一。
经所谓元,即老、庄之所谓一也。
之元、谓之一,言其体也,生神之法,称名之杂,言其用也。
论其体所以举其同,论其用所以显其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本末具举之言也,是经之论,始乎一元,而终乎天地万化,并受生成,则一之中而万者具矣。
生神之道,以空洞真一为体,以变化不一为用。
唯一故能静,静而后能变,变而后能化,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则一与不一非二物也。
吾闻之先圣曰:「歛万气为一气,散一气为万气;
合万神为一神,分一神为万神」。
又曰:「聚则为形,散则为气」。
此其阖辟歛散之道,盖与阴阳同功,天地同德,故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推而行之,可以成人,可以成物,可以赞化育,可以参天地,非天下之圣神,孰能与于此哉!
若夫知其本无而不知其至有,知其真一而不知其变化者,是一偏之说,安可与此同日语耶!
难者又曰:「教中有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
今是经教人以修习圣胎之法,无乃堕于是乎」?
余曰:情存圣量,为未忘心法者言也;
修习圣胎,为初学之士设也。
若乃道全德备者,何可以此议之!
吾闻之先圣曰:「圣人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譬之天地间日月之升沉,风霆之鼓舞,云雾之起灭,万有之变化,往来出没,自然而然,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若是者,孰为圣量乎?
孰为法尘乎?
难者又曰:「尝闻释氏之说,以一切有相皆为幻妄,故其教曰无生。
又曰寂灭为乐。
而道家之教乃曰长生久视及升虚尸解,故彼目之曰弄精魂、守尸鬼者,某于此不能无惑,愿为我决之」。
余曰:不然,道一而已,岂有彼此之分哉!
且如达磨之蹑苇渡江,普化之摇铃空际,或金棺自举,或碣石藏身,其亦弄精魂、守尸鬼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无始无终,无前无后,得之者与道同久,且万物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生之理,无理不然,而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夫何容心焉!
余闻之先圣曰:「人在道中,犹鱼在水中,人去道则亡,鱼失水则死,良由修之者有勤怠,故得之者有浅深」。
浅者惟及于心,深者兼被于形。
及于心者但得慧觉而已,既得慧觉,悦而多辩,灵气泄丧,形亦随之。
被于形者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显则神同于形,隐则形同于神,在有而有,在无而无,不可以形迹窥,不可以死生论,而何弄精魂、守尸鬼之云!
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魂、吾魄,何者死,何者生!
夫如是则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游乎三清,而与道同体矣。
故曰:「至人无己」。
难者之疑于是而释。
余因寄呈三山蒋靖庵,既从而订之,且令附于经后。
淳祐壬子岁清源天庆观董思靖谨识。
按:《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末,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