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不发遣赵彬等家属劄子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臣闻昔韩起相晋,谒环于郑伯,子产弗与。
子太叔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未可以贰,何爱一环,以取憎于大国」?
子产曰:「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
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
虽买诸商人,子产终不肯献。
臣又闻之,郑驷偃娶于大夫,生丝弱,其父兄立其叔乞,晋人使问乞之立故,驷、乞欲逃,子产弗遣,对其客曰:「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大夫而专制其位,是晋之县鄙也,何国之有」?
夫以一环之微,子产弗与,一大夫之立,子产不易,故欲取怒于晋也,盖君子为国,张其纲纪,作事谋始,始之不图,克终者鲜。
臣窃闻泗州移牒扬州,以行台符劄根刷赵彬、杨宪等家属,仅三十家,朝廷将欲从之。
事干国体,不敢不论。
赵彬张中孚、中彦,顷当割地之时,阴为逆谋,不愿归朝,故元帅挞辣不从,其议遂塞,厥后不得已入觐。
臣尝累状,乞不发遣此二人者。
既至东京,尝附文字与今元帅兀术,大有怨言。
将来兀术必付以陕西兵权,恐为国患,则赵彬家属,岂可遣也?
杨宪为张邵之副,虽已换官,尝过燕山,密语臣有来归之意。
今若遣其家属,是绝其归路。
王伦等数家,金国又将取之,援例移文,其将何辞以拒?
臣近过封丘,见主簿熊叔阮,言前为路允迪官属,再取河南,已有宣命,云应缘江南差到官属,并令行台发遣归南。
行台沮格,各与差遣,不肯放归。
又金人发遣臣等三人,而三节人从,虽系淮以南者,皆不肯遣。
陈过庭以下,官属人从,南人甚多,更不根刷。
自古两国通和,使人即合发遣,如匈奴之无知,苏武之归,犹召会其官属常惠等九人亦在遣中。
金人既限以淮之南北,虽在南者,亦不肯发,非有所惜也,虑其间久在北地,知其虚实情伪,故靳吝不遣。
朝廷今以赵彬等家属为不紧要,其间多知朝廷虚实,如宇文虚中以儒术进,尝为近臣,犹且卖国图利,靡所不为,况其下者乎?
兼此三十家自经兵火之后几二十年,虽流落异乡,而求田问舍,姻亚亲戚,率皆眷恋东南,岂肯转徙北地?
汉文帝强遣中行说,卒为汉患,不可不鉴。
誓书虽有自淮以北发还之文,朝廷不问南北,已徇所求,而金人未尝还自淮以南者。
今再有所请,乃出行台之意,金主之命,朝廷何惧,遽欲从之?
臣愚辄有二策,寝而不报,则策之上者倘已许可,第用刷会为解,或令扬州移牒对境,备申行台能发遣拘留使人及其官属人从,并已得旨挥许放而擅留,若刘彦适、熊叔阮等辈,此亦当如所请。
以此拒之,保无后悔。
或作刘彦适等及奉使人家属陈乞团聚为辞,亦可也。
昔齐人惧孔子为政,将致地于鲁,犁锄请先尝沮之,乃遗以女乐文马,而孔子遂行。
金国已为蒙兀所败,屯田拒守,进退不可,姑欲示强以试中国,若遽从之,彼将谓秦无人而见轻矣。
臣絷留之久,粗得要领,辄敢陈其梗槩。
万一缘此渝盟,致寻干戈,误国之诛,不避斧钺。
伏望陛下不以臣人微言轻,特赐留神,则天下幸甚。
进金国文具录劄子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三
臣所编金国行事,以其仿中国之制而不能力行,徒为文具,故号为《文具录》。
谨缮写成二册,本欲今日朝见进呈。
为臣连日抱病,不曾前期投下榜子,不获俯伏阙庭投进。
干冒宸严,臣无任战慄俟命之至。
又跋金国文具录劄子绍兴十三年九月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臣拘絷绝域,十有五年,凡所见闻,亦尝计录。
比闻孟庾南还,发箧得其状藁,几沮归计,应有书籍,悉被敚留。
臣之所编,若紧切者,惩艾焚毁,独存此书。
其官制、禄格、封荫、谥讳,皆出宇文虚中,参用国朝及唐法制而增损之。
臣辄举其废置施设之略。
近岁左右司侍郎不除,却置外郎各一人。
六部初置吏、户、礼三侍郎,位正四品
后置三尚书,仍兼兵、刑、工,位正三品。
又增三侍郎
升诸司郎中为从五品,添置外郎
其后六部皆置尚书
史院监修,以宰相兼领。
御史大夫翰林承旨,皆阙不除。
国子监旧在燕,官亦不设。
秘书省今在燕洪法寺监、少丞、郎皆备。
中丞唯堂讼牒,若断狱会法。
或春水秋山,从驾在外,卫兵物故,则掌其骸骼,至国则归其家。
谏官并以他官兼之,与台官皆备员,不弹击,鲜有论事者。
外道虽有漕使,亦不刺举,故官吏赃秽,略无忌惮。
其恃权势者,恣情公行,民不堪命。
左右丞相以见有人,故以侍中中令居其下,仍为兼职。
两省侍郎亦虚位,以左右丞皆有见任,仍列其上。
参政初亦阙官,故在从二品,后虽置二员,却称参知执政
猛安谋克,以管女真户为上,杂以汉人为下。
都事令史,多以登进士者为之,预其选者,人以为荣。
凡丁家难者,不以文武高下,未满百日,皆差监关税、州商税院、盐铁场一年为任,谓之优饶。
其税课倍增者谓之得筹,每一筹转一官,有岁中八九迁者。
近始有止法,不得过三官。
富者择课额少处受之,或以家财贴纳,只图迁转。
其不欲迁者,于课利多处,除岁额外,公然分之。
每岁轮差参知一员,至燕集注。
五品以下升陟,皆由都事令史好恶。
其有负犯者,不责降,只差监盐场
课额虽登,出卖甚迟,虽任满去官,非卖尽不得仕,至有十年不调者。
磨勘之法,每一任与转一官。
以二十五月为任,将满即改除,并不待阙,亦无选人法。
河南州县选人,初用举官升改,近以举者受赂,遂废不行。
本朝士人有带职,自大观文直秘阁,皆谓之贴职。
若换授者,不问高下,于阶官上只加一资。
既无职名,惟重阶官,以三品为高。
六曹郎官,旧依辽例,皆称尚书,故以侍郎为重。
今则自侍郎以下,只呼阶官而不称其职。
明经、童子两科,仕止于州侯、县主簿
任子之法,一品于閤门承应,三品内供奉,五品供奉。
班不限人数,亦无年限,并补右职,皆与监当。
本朝人换官,以进士为上,奏荫次之,军功与他出身最下,皆入杂班儤使。
初三品以上,俸不分正从,虚中既在翰林,乃诱后舅都检点,乞增正品俸,比从品增三分之一。
点检既出,复仍旧制。
近闻一品二品复增正俸,则三品亦例增矣。
曲每秤折钱三千,直省官主供过,笔札皆用明经、童子登科者为之。
引接用衙校牵栊,傔从多用燕卒。
当职官多取其直而蠲其役。
一卒役一岁,往来六七千里,贫者甚苦之,出钱七八千乃免。
庙讳尤严,不许人犯。
尝有一武弁经西元帅投牒,误斥其讳,杖背流递。
武元初只讳旻,后有申请,云旻闵也,遂并闵而讳之。
自泗至会宁,驿舍地里,谩具于后,其他不可缕陈。
聊述梗槩,以备一览。
臣无任昧死。
绍兴十三年九月日,臣皓谨记。
辞免直学士院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除臣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
臣闻命震惊,罔知所措。
伏念臣学问文采,靡有寸长,衔命被留,涓埃无补,有辜任使,方幸生还。
而臣顷以夺哀,未毕襄事,慈亲耋至,甘旨久违,人子之心,不遑朝夕。
已祈外补,尚閟俞音;
岂意误恩,躐跻华贯。
况禁林之妙选,极儒者之至荣,内阁清高,珍台优逸,皆非谫薄所可胜任。
伏望睿慈收还成命,检会臣前奏,改授臣乡郡差遣,庶安愚分,得遂私情。
谏移跸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同治《乐平县志》卷一八、《鄱阳集拾遗》(三瑞堂本)
今内难甫平,外敌方炽,若轻至建康,恐金人乘虚侵轶。
宜遣近臣,先往经营,庶事告办,鸣銮未晚也。
请抚恤李成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李成以朝廷不抚恤、稽军饟,有「引众纳命建康」之语。
今靳赛据扬州薛庆高邮,万一三叛连衡,何以待之?
方含垢养晦之时,宜选辩士谕意,优进官秩,畀以京口纲运,如晋明帝王敦可也。
密奏机事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
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又密奏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虏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携。
朝廷不知虚实,卑辞厚币,未有成约,不若乘胜进击,再造犹反掌尔。
所取投附人,只欲保江南,归之可也,犹不监侯景之祸乎?
若欲复故疆、报世雠,不宜与。
胡铨封事,此或有之,知中国有人,益生惧心。
张丞相名动殊方,可惜置之散地。
蜡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
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到阙上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王伦郭元迈辈以身徇国,弃之不取,缓急何以使人?
贺左相封陈王启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审显奉制书,进封王爵
天台增重,海宇均欢。
窃以太皞旧墟,胡公故国,星分寿域,郡占淮阳
汉章帝敦友于之情,唐文宗笃犹子之爱,皆胙兹土,各私其亲。
伟前事之有光,乃元勋而是建。
某人五京耆旧,一代豪英。
智略辐辏于帝前,名声藉甚于朝右。
属有非常之事,遂成不世之功。
管叔流言,周公犹且致辟;
燕王长恶,子孟未免行诛。
内难既平,中台不坼。
愈协赤乌之瑞,肇开白马之盟。
邑食万家,位超九等。
亚夫之破吴楚,仍旧条侯
尉迟之擒隐巢,终于鄂国
至于官崇上相,爵作真王,在古罕闻,于今希见。
某将命万里,待报九年,喜虽倍于稠人,贺独迟于下客,其为欣惧,曷胜敷陈!
答彦清谢昭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审祗受涣恩,躐升昭武
除目初至,欢声遂驰。
阁下才高气清,谋宏识远。
一命已跻于四品三师何待于九迁?
更新名以拜新官,仍旧贯而兼旧职。
增光史院,益大相门。
凡在交游,无不忻惬。
未遑修庆,先辱腾缄,感愧惟深,敷叙奚既!
贺宇文正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以献岁发春元正首祚。
属三微之底慎,宜一介之言还。
执事学考渊源,辞润金石。
早贰几微之密,遄膺遣送之华。
一星告终,有功宜歌于四牡;
五善思获,授位即面于三槐。
臭味既同,善言非溢。
韩相昉辞换官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四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也。
徐庶蜀先主,母为曹孟德所获,以方寸乱而遂辞,孔明相善,亦不止。
乌震归唐,庄宗母为张文礼所执,虽手鼻断而不顾,永叔以为大不孝。
天下岂有无母之人哉?
颍谷封人,职之卑者也,犹爱母而舍肉;
翳桑饿人,士之困者也,犹念母而舍食。
乌有反哺之慈,谯子作训,以称其孝;
枭有返噬之逆,汉帝作羹,欲绝其类。
伏惟执事少赐详察,度其心而处某焉。
重念某踰越险阻,万里寻盟,备尝艰难,一终听命。
既更成而不结,遂怀怒以侵,使在其间,礼不当执。
后车驾省方而至,遇雷雨作解而苏,矜其困穷,俾之换授。
德虽至厚,然日月不照覆盆;
情固可哀,彼禽兽犹知有母。
恐负终堂之痛,长怀陟屺之思,忧极肠回,泣尽目肿。
于亲有害,在义当辞。
湛恩虽等于丘山,丹恳敢控于廊庙。
愿推恻隐,藉报劬劳。
终养有违,已愧乌之不若;
贪饕不顾,兹比枭以何殊?
傥辱台慈,特垂锡类,则百岁老母,不虞被戮之亡;
而一介行人,得申来谂之告。
为亲而屈,何惮乞怜?
惟命之从,岂敢逃死!
恳婚朱氏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周徙洛阳,匹莫高于秦、晋
梁都江左,婚必取于朱、张。
自视衰门,敢攀右姓?
某人夙聆妇训,德议归人。
某粗读儒书,年当授室。
顾蒸尝之重,或可亢宗
惟币帛之微,聊充言定。
纳币婚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风不相及,遂疏寓于书邮;
秋以为期,兹略陈于币物。
伉俪将庇,室家是宜。
想蒙眷私,弗以菲废。
使金上母书1140年11月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同治《乐平县志》卷二六 创作地点:北京市
皓远违膝下,忽忽十二年。
中间两大病,天怜羁苦,偶幸再生,日夜忧愁。
娘娘年高,恐不及一见慈颜,以此痛心,殆不堪处。
皓自酉年闰八月太原明年十二月至云中,两处供给幸不缺。
明年五月元帅晋王驱皓诣冷山悟室监军家,监军使皓教其子昭武
是行在途两月,跋涉四千里。
冷山距金都二百五十里,其地苦寒,九月而雪,四月草始生。
十年中受尽艰辛,不可胜说。
衣著更不与,盛夏服粗布。
随行使臣沈珍、兵士丘德、党超幸在,张福、柯辛已死。
皓至冷山之明年春元帅尝许还南。
将行,监军父子坚不肯,比至草地,元帅虽怒已无及,乃遣王侍郎回。
三二年来,监军稍相信。
前此见问南中事,皓不识其意,每每烦恼。
戊年金军过江,有虏到秀州人,后却到冷山。
皓以秀事问之,虽知此州官吏并前期往华亭,免遭俘掠,终不得端确,缘此忧恼成病。
监军后除右丞相,不主和议,前年七月罢知兴中府
故宋、兖、鲁三王内外用事,欲割地以和。
去年正月,复召悟室入,专权益甚。
三王不胜忿,谋共除之,为二吏所告,七月三日,遂诛三王。
九月王侍郎来,留肇州,遣其副因索进奉及取投附人。
朝廷既无素备,其银绢礼数合入商量,乃一切峻却,遂至交锋。
顺昌军捷,岳帅众集,忽报班还,何补何补!
使臣履危受辱不足惜,当念上皇神柩久寓遐荒,太后年高,宁不思国
宗室困辱不忍说,生灵转徙,何时休息!
谓宜权以济事,况为亲屈,所当容忍。
悟室尝问岁币,皓答云:契丹景德中虽有此例,缘山东河北产丝蚕,其地今属金国,责之东南,恐不如数。
金三千两,景德无之。
又问正朔,皓答云:年号本朝所自有。
悟室云:南朝欲自用其年号,若表书来当用此间年号。
又问封册,皓答云:此是虚名不必较。
又问投附人还可得,皓答云:「昔东魏侯景以十三州投梁,有众十万,后败于寿春,才存四百。
武帝欲以易其侄渊明遂作乱,陷台城,弑二帝。
虽即灭,梁祚亦亡。
监戒甚明,恐不许,必须许亦不肯来就死,徒成祸乱」。
悟室曰:「我亦道不可得,大人云须得投附人至,若不至,自坏尔国家」。
久之,谓皓曰:「随我到济州看春水,尔是直性人,言语朴实,与我言合,得尔去与大人商议,我约监公佐
四月间到来,若三两桩事从得,使尔归国商量」。
遂以三月半到济州四月四日回冷山。
八日,悟室又云更随我到燕京
二十三日起□,五月初到草地。
及闻莫将北来,所请皆不从,大怒,起兵向河南
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未几而岳帅军回,吴璘兵大败,河南关西故地,一朝复尽得。
八月十八日皓与宇文相公先入燕,至九月七日车驾入。
宇文去冬教悟室子孙,因此遂为谋画,每屏人私语至夜分。
悟室问江南如何可取,宇文云先取四川
宇文前此已知贡举及充规画三省使,遣官制礼,凡百与议。
今有男女二人,自云南中一子是过房,一女是庶出,老年无亲,惟此二子。
自与悟室商议,换授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详定礼仪,欲得皓亦换官,庶几朝廷知得例换。
九月二十二日,悟室父子八人同右丞相萧庆父子四人皆绞死城外,焚之,谓其跋扈擅命也。
皓虽失倚托,幸免换官,亦未敢理会,请且授教一童为饘粥之资。
近又闻例有换授,拟皓朝散郎翰林院直学士
皓自闻此议,日夜号恸。
有招烈大将军者,晋国之弟,从前相爱,闻此见怜,遂同晋国之子见平章相公,愬老母累重,乞免换授。
虽已见许,未知其他宰执如何,更旬日间可决矣。
娘娘年高,宁不因皓重添忧恼,然为国忘身,自古有之,无可柰何。
所愿免得换授,将来和定,须可图归,万一不免,老小长诀矣。
临纸抆泪,悲不自胜。
申年十一月晦日,皓百拜。
清慧师偈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目击道存者,已离文字;
门开方便者,必应机缘。
非述偈言,莫明心要。
自衣法传暨五祖,致顿渐分为二宗。
四句寘符,三乘迥出。
不拘声律,香严成二百篇;
遂著源诠,圭峰集一百卷。
偈之不可已也如此。
清慧师者,神姿秀彻,德宇宽宏。
妙龄心出家,亟受戒具;
壮岁身出世,尤善总持。
镇府洪济者十年,嗣金台之延圣者七稔。
夙具道眼,久振真风。
行解相应,遐迩归向。
由佛祖之觉路,向上流通;
救道俗之迷情,个中误入。
异寻文之狂慧,非守默之痴禅
聊示五言七言,不劳一掴三掴。
体兼骚雅,辞备颂诗。
凡四百章,仅二万字。
儗闲老则加倍,视密公则浑成。
得自胸中,求非纸上。
宜燕人之镂板,欲传无穷;
属楚客之抽毫,将托不朽。
然磨砖作镜,莫辨妍媸;
若握土成金,岂容踊跃!
冠于篇首,愧以谬愆。
春秋纪咏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
董生有言:有国者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不知《春秋》,守经事不知其宜,遭变事不知其权。
是则《春秋》经世,学者所当知也。
啖氏有言:《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著明如日月。
三《传》互失经旨,后人不识宗本,因《传》迷《经》,因疏迷注。
是则《春秋》奥义,学者未易明也。
柳子有言:说《春秋》者百千其人矣,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穷老尽气,莫得而本。
是则《春秋》众说,学者患其繁也。
仆幼好此书,深求其意。
孜孜讲肄,星窃誉于贤关
录录摄承,久徒劳于仕路。
耽于坐隐,困于宾谈,学殖荒芜,词源骫骳。
熙宁政和之际,斯文具存;
靖康建炎之间,兹科复设。
时虽用武,主实右文
增置绛帐之员,振发青矜之志。
尚虑圣经深秘,传训异同,注惑专门,疏迷捷径,诸家解释,横议纷纭,尝欲删其繁辞,绎以成说。
俄钟厄运,荐遭闵凶,残喘茍延,宿心遂负。
遂出疆以结好,寻属盟寒;
复除馆以絷留,患踰内热。
蹒跚度日,荏苒终星。
学习譊譊,徒骚心而扬耳;
书空咄咄,漫思古以伤今。
倏过始衰之年,方耻无闻之畏,召兹魂魄,收厥桑榆,景行前人,日哦古记。
经必究其褒贬,未免阙疑;
传须考其依违,宁忘纠谬?
注疏阔略,经史旁通,仅成十篇,皆以四句。
恨典籍之甚少,惭闻见之无多,聊启规瑱之端,莫明笔削之意。
言关美刺,庶率循于旧章;
体乏风骚,应见嗤于流俗。
盖贵耳贱目,常人之情;
而尊古卑今,学者之病。
说诗闻礼,谓高第之启予;
观史修经,期后世之知我。
将圣尚尔,蠢愚谓何?
《玄经》之苦扬雄刘子骏初亦致诮;
诗史之穷杜甫王昌龄辄敢求疵。
虽不自量,遑恤尔谤。
姑欲贻于佩韘,何庸示于搢绅!
执政宇文公大名铿鍧,英辞温润。
喜《易》而作传,南纪宗师;
采鲁史以立言,北方矜式。
才闻后进之咏,亟辨先朝之诬。
制序训名,殆将托于不朽;
断疑传信,固可则之无穷。
请俟他年,别为集解。
张洗马清安集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六
教以文为先而行次之,文以气为主而学将之。
清安张洗马从事于斯矣。
观其著《忠孝论》、《反哺诗》,可知其操行;
《斗运四时》、《管还为宫》二赋,可知其强学。
《拟古》诸篇,慕谪仙之风度;
《大旱》等行,窥少陵之藩篱。
可谓文行兼修、气学相副者也。
若天假之年,文必高乎当世,行斯继于古人。
然而少年登科,壮岁无禄,虽禀俊逸之才,莫锡中下之寿,素志弗伸,后嗣不立,是可哀也。
殁后五十年,侄遥郡者出其集以示予,故为序其梗概,使北方之学者将有感于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