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沈该
乞戒饬沿淮一带禁止私相贸易奏绍兴十二年五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之三四(第六册第五四八三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六六○页
窃惟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严津渡之禁,不许私相贸易。
然沿淮上下,东自扬、楚,西际光、寿,无虑千馀里,其间穷僻无人之处则私得以渡,水落石出之时则浅可以涉。
不惟有害榷场课利,亦恐寖起弊端。
欲望严赐戒饬沿淮一带州县,重立罪赏,觉察禁止。
庶几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乞宽展两淮垦荒起税之限奏绍兴十六年十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第七册第五九九一页)
两淮之地昨缘蹂躏,荒弃田畴。
近年以来虽归复寖众,垦植滋广。
望诏有司更令宽展起税之限,以示安辑之意。
修坛瑞异奏绍兴十七年二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二六(第三册第二○七七页)
高禖礼去年二月于筑坛去处尝有红黄瑞气,光彻上下,每至日出方收,前后非一。
又修坛兴工日,有六鹤自东而来,盘旋坛上,移时而去,实应今日亲祠之祥,以兆万世无穷之庆。
乞于宫观内别建一殿专奉火德奏绍兴十八年五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礼一九之一五(第一册第七六○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七、《文献通考》卷八○
窃惟国家乘火德之运以王天下,崇奉荧惑,犹所当先。
先朝建阳德观,专奉火德,配以阏伯而祀以夏至,旧章具存,可举而行。
欲望特诏有司于宫观内别建一殿,专奉火德,配以阏伯,以时修祀。
庶几仰答灵贶,益固炎图。
太祖皇帝玉牒等修讫奏绍兴二十七年三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宋史》卷一一四《礼志》一七
玉牒所陈康伯等劄子:恭依已降圣旨,先次编修太祖皇帝玉牒,自诞圣至即宝位后,自建隆元年开宝九年,通修一十七年开基玉牒。
旧制以梅红罗面签金字,今欲题曰《皇宋太祖皇帝玉牒》。
编修今上皇帝玉牒,自诞圣之后圣德祥瑞、建大元帅府事迹至即皇帝位二十馀年,又自即位后编修绍兴二年,通修二十六年中兴玉牒。
旧制以梅红罗面签金字,今欲题曰《皇宋今上皇帝玉牒》。
编修太祖皇帝皇后命氏之源、今上皇帝皇后命氏之源、宣祖皇帝下《仙源类谱》、太祖皇帝下《仙源类谱》、太宗皇帝下《仙源类谱》、王下《仙源类谱》、五世昭穆,今已修写进本,欲乞敷奏。
如蒙圣慈允许,即乞择日进呈。
所有合行礼仪体例,乞特降指挥下有司同本所参酌讨论施行,务从简省。
乞宣示徽宗手诏题记奏绍兴二十七年八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五
伏蒙圣慈宣示御制御书《徽宗皇帝手诏题记》。
臣等恭惟皇帝陛下受天明命,底定万邦。
中兴之功,光绍先烈,圣虑深远。
仰惟徽宗皇帝尧舜之德,宜有显扬,以诏天下万世,乃躬御翰墨,形于纪述,以章盛美。
圣人之孝,古无以加。
臣等拜手伏读,不胜惓惓,下情欲乞召侍从两省台谏臣僚于尚书省宣示,仍拟本付实录院史馆
安奉徽宗手诏题记奏绍兴二十七年八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五
臣等伏蒙圣慈宣示,御制御书《徽宗皇帝手诏题记》一轴,臣等欲令有司择日备礼安奉于敷文阁,以光昭圣孝,发扬徽宗皇帝尧舜盛德,以贻训万世。
修纂神宗宝训成书奏绍兴二十八年正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一
恭奉圣旨修纂祖宗宝训,今修纂《神宗皇帝宝训》成书,欲讫择日进呈。
所有合行礼仪,讫下有司同本所参酌讨论施行,务从简省。
仙源积庆图成书奏绍兴二十八年正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一
伏见日历所已得指挥,择日投进《神宗皇帝宝训》。
玉牒所依已降指挥编修太祖皇帝下《仙源积庆图》、太宗皇帝下《仙源积庆图》、王下《仙源积庆图》成书,欲望特赐敷奏,同日进呈。
所有合行事件,务从简省,乞令本所条具体例。
进呈神宗宝训事奏绍兴二十八年二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中兴礼书》卷二一一
已降指挥三月七日进呈《神宗皇帝宝训》,合差进读官
自来系差史馆修撰,今来本所见阙修撰官进读,取进止。
皇太后新岁八十行庆贺之礼奏绍兴二十八年十二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后妃二之一一(第一册第二三八页)
恭惟皇太后新岁八十,面奉圣训,以正月旦日于宫中行庆贺之礼。
乞依建隆故事,率百寮诣文德殿拜表称贺,次率百寮拜皇太后笺表称庆,许臣等备上寿福物,于元日内东门拜笺表投进,使相亦许进奉。
乞仿司马光八条举按官吏奏绍兴二十九年五月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六(第五册第四七一二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乞仿元祐间宰臣司马光陈请举按官吏八条,令监司郡守按察所部官。
其举荐四条:一曰仁惠(谓安民利物,众所畏爱,非罢软不立、曲取人情者。),二曰公直(谓心无适莫,事不吐茹,非内私外公、实佞诈直者。),三曰明敏(谓深察情理,应几办事,非饰诈掠美、利口矜功者。),四曰廉谨(谓安贫守分,动遵法度,非诈清钓名、偷安避事者。)
按察四条:一曰苛酷(谓用刑繁苛,残虐踰法者。),二曰狡佞(谓倾险巧诈,危人自安者。),三曰昏懦(谓不晓物情,依阿无守者。),四曰贪纵(谓饕餮无厌,任情不法者。)
凡监司州军于所部之内皆得以此八条举按官吏。
其荐举者,可举则举,无有定数。
州举之监司,置簿记姓名
监司举之朝廷,中书置簿记姓名
各随所举行能,任使以试之。
果有实效,则渐加旌异。
如身兼数善,众所共知者,取旨不次擢用。
若受权贵请托,或监司亲故转相贸易,致朝廷台谏检弹,及蒙朝廷录用之后,所举失实,并取旨重行窜责。
其按察者,监司专按察知州军、通判路分都监以上。
知州军、通判按察在州兵职曹官以上及诸县丞,以申监司监司体量申奏。
若有失觉察,别致因事彰露,其监司知州军,知州军降通判通判降一资。
其馀所部官吏,监司知州军、通判皆得按察,俱不坐失觉察之罪;
即挟情按察,不以公者,候勘鞫见实,自依常法。
乞将御笔宣付史馆绍兴二十九年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六一(第七册第六五七六页)
奉御笔颁降太宗皇帝尹京日禁采捕。
仰陛下以不杀之仁再造区宇,推爱人之心普及含生。
恩被动植,虽鸟兽鱼鳖罔不咸若。
好生之德,用符祖宗,实万世无疆之休。
乞宣付史馆,垂示无穷。
进易小传劄子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经义考》卷二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八九、《万卷精华楼藏书志》卷一
臣不揆,妄意于《易》三十馀年矣,智识闇浅,见闻寡陋,岂足以窥精微之义?
窃尝谓《易》有四象,六七八九是也,而六爻止用九六。
所谓爻也者,言乎其变者也。
王弼而下,未尝以变体释爻辞。
近世之言变体者,复失爻象之正。
臣辄以臆说为《易小传》,既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又以变体拟议变卦之意。
每卦别为一论,其详见于序。
为六卷十二册,欲缮写上进,以备乙夜之览,深惧荒疏,上渎圣聪,未敢便行投进。
取进止。
按:《易小传》卷首,通志堂经解本。
易小传上表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易小传》卷首、《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八九
臣窃惟《易》之为书,所以顺性命之理,知变化之道,极深研几,以通天下之志,而成天下之务者也。
其设卦观象备自然之法,其变动不居藏不测之神。
圣人以此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君子以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百姓日用而不知,何莫由斯道也?
臣妄意于此三十馀年矣。
智识闇浅,见闻寡陋,岂足以测精微之义。
臣不揆,辄以臆说为《易小传》,既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本旨,又以变体拟议变动之微意,时有得于象数之外,诸儒之所未及者。
每卦别为一论,自为一家之说。
藏之私室,未尝敢以示人。
臣自备位宰司,日侍清光,恭闻万几之暇,玩意于《易》,尤深探其赜。
臣是以敢斋戒卜日,缮写以进。
进呈之日,面奉玉音,谓:「六经惟《易》与麟经,先圣所作,言皆出于自然。
其旨深远,在学者所得如何耳。
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况《易》更三圣而后成,包万象而悉备。
卿所进书,深契朕怀」。
臣退切叹仰,方负渎尊之惧,忽奉宸翰曲赐奖谕褒宠之辞,有浮于实。
臣仰惟皇帝陛下圣学高妙,深造本源。
凡神心之所经纬,与举而措诸事业,无不与太极合德,准天地而侔造化。
顾臣曲学,有愧先儒,何足以仰当圣意?
且蒙察其愚衷,勉以陈力辅佐。
臣敢不益励孤忠,尽其所学,以上副陛下奖勉之意。
使臣得奉以周旋,密赞无为之化,将见垂裳之治与尧舜比隆,而臣复得以此退乐于丘园,此臣之志也。
绍兴二十八年岁次戊寅六月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提领编修玉牒所、吴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九百户、食实封壹千柒百户沈该拜手稽首谨记。
缴进御笔奖谕石刻劄子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易小传》卷首、《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八九
臣伏蒙圣慈以臣投进《易小传》,特降御笔奖谕。
臣迂疏末学,遭遇圣明,遂得显行于世,不至湮没。
此人臣之极宠,儒者之至荣也。
臣谨以所赐御笔刊之坚珉,拜手稽首为之记,以自托于不朽。
装背成轴缴进,伏乞睿览。
赴任上政府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二
屈指一十五年之去国,望天愁绝于覆盆;
扶亲八十二岁而之官,奉檄喜深于折屐。
既板舆免道途偃薄之患,致门墙得阶墀步武之登。
已抵厥官,敢布所蓄。
窃惟忠孝之不并立,盖以出处之难两全。
姓名才入于公门,进退岂由于私己。
东西南北,则惟上之所命;
死生患难,则见义而必为。
人谁肯弃于吾亲,事乃多违于素志。
温峤绝裾而去母,能自安乎?
周处从戎而辞亲,胡宁忍此!
是以兹事之不易尽,观夫从古而率皆然。
读《陟岵》行役之诗,至今尚且流涕;
想登岭瞻望之意,何人而不动心!
徐庶思老母之见留,则委蜀主而求去;
王阳念先人之遗体,则舍益州而径归。
若未能以义而断恩,则乌得徇忠而违孝?
顾某今日之所处,犹比昔人而甚难。
重惟残生,追念畴昔。
粤自孩童之始,已兴慈父之悲,惟母伶俜,抚己孱懦。
既不缮农工商贾之业,况又当流离奔窜之馀。
不堪悬磬之一家,相对过驹之二影。
炉嗟绝火,度几腊之穷寒;
釜叹无烟,常终朝而并食。
时断发以给宾客之奉,多织履以供学校之资。
孜孜抚养之劳,切切温饱之望。
手和熊胆,俾咀嚼以助勤;
面付羊裘,使樵苏而力学。
天悯饥寒之极,君颁廪稍之恩。
谓一命于仕途,可终身而禄养。
奈此冥顽之质,昧夫趋向之方。
命既压于人头,困直临于老境。
非无攀跻而分寸不上,用尽气力而本处不离。
既造化分定以何尤,惟鞠育恩深而可念。
惟兹耄耋之母,可谓喜惧之年。
朝开北堂,而眉暂展于容;
暮跂西山,而瞻屡惊于夕照。
念养口体之方,在输犬马之力。
则尝珍羞之日,宜倍甘旨之供。
虽五鼎之进未足为丰,奈半菽之求每忧不给。
盖以三纪之出仕,历时非不多;
而四任之微官,所入有几?
身居蓬荜之下,心动《蓼莪》之思。
扣地无从,仰天以诉。
岂不念礼经之训,是岂当从仕之时。
固宜就隐于山林,不暂离于闺阃。
介推绵上之田无有,而安仁园中之景久荒。
要思娱亲,未免从宦。
前辈以求退为甚易,而小己以不仕为可忧。
仰荷上恩之洪深,得从愚夫之安便。
已幸去家之近,且叨分职之閒。
暇日则子职可修,得免倚门闾之望;
朝发而其夕可至,更无负道涂之虞。
况尚赊二载之戍瓜,而忽戒一朝之行李。
既毕事亲之愿,敢忘奉上之心?
一入修门,恍如昨梦;
再经故迹,始觉更生。
仰首枢庭,依旧台星之两两;
回头槐市,仍前树子之阴阴。
已无丹青法令之庭,尚认红腐敖仓
不谓去家之鹤,再随振羽之鸿。
虽人喜刘郎之复来,而自笑冯唐之已老。
念兹流落远外之既久,所谓险阻艰难之备尝。
惟其操心而甚危,故知有过而必改。
少年习气,既随烈焰以无馀;
老去情怀,惟履薄冰而知惧。
倘既往而不咎,当惟新而是图。
上思移忠,次期报德。
恭惟大丞相以建治安为事业,以收人才为规模。
既广博以能容,且甄陶而有序。
厥今光明俊伟之杰,已居造化网罗之中。
人心既谐,功绩乃著。
次施洪惠,俯及陈人。
将欲令巨细以兼收,故不问旧新而率录。
谓欲责其忠报,必先尽其私心。
是虽木石之顽,尚犹知感;
况在沟渎之久,不怀恩。
某敢不念休复之良艰,思再来之不易。
勉而摩厉,谩尔激昂。
燕语定新巢,已得栖身于厦屋;
嘤鸣迁乔木,方将托命于春工。
祈望之私,敷宣罔既。
易小传序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易小传》卷首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象者何也?
六七八九是也。
七为少阳,九为老阳。
阳,盈也。
八为少阴,六为老阴。
阴,盈也。
物极则盈,盈极则变,理之常也。
故七八者,阴阳之静也。
九六者,阴阳之动也。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兆。
故圣人作《易》筮者,亦必以爻变定吉凶。
所谓动则观其变,以玩其占也。
陈厉公敬仲,筮之,遇《观》之《否》。
周史以谓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利用宾于王。
伯将,筮之,遇《大有》之《睽》。
卜偃以谓天为泽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战克而王飨之,吉孰甚焉?
如此之类,《左氏》载之甚多,皆用爻变以言吉凶。
尝以经考之,圣人设卦观象,列尊卑而辨贵贱,所以明不可易之大法。
故有内外以明出处,有承乘以辨逆顺,有远近以察安危,有初上以列终始。
三才就列,六位时成。
此其大法也。
圣人因六爻之变,系辞焉以命之,以辨吉凶,所以通不可不易之至变。
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变动不居,惟变所适,其道屡迁,不可为典要。
爻也者,言乎其变也,此之谓也。
是故爻辞之所命,虽不离乎大常,而变卦之微寓焉。
王辅嗣而下,皆未尝以变卦释爻辞,道其大常也。
若夫变动不居之妙,则在学者精思默识而已。
辄以臆说,妄窥渊奥,既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指,又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亦庶几万有一得焉耳。
夫观变玩占,《易》道之小者也,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名之曰《易小传》,以别于大传云尔。
若夫一卦之内,义有可明,爻变之外,言有未尽者,每卦别为论,亦庶几变而不失其正,小而不遗其大者也。
易小传明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易小传》卷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其太极未判,有一而未形者乎。
及其一已形而奇耦分,于是两仪生焉。
圣人因奇耦之始而为两仪之象,因三才之道而立乾坤之体。
乾坤始交而八卦生焉,八卦相荡而六十四卦成焉,皆由变之所生也。
故《乾》之三爻交于《坤》,则变而为《震》、为《坎》、为《艮》。
《坤》之三爻交于《乾》,则变而为《巽》、为《离》、为《兑》。
此乾坤之变而生八卦也。
《乾》宫之变,一世为《遇》,二世为《遁》,三世为《否》,四世为《观》,五世为《剥》,游魂为《晋》,归魂为《大有》。
《坤》宫之变,一世为《复》,二世为《临》,三世为《泰》,四世为《大壮》,五世为《夬》,游魂为《需》,归魂为《比》。
《震》、《巽》、《坎》《、离》、《艮》、《兑》六宫之变,大率皆然。
此八卦之变而生六十四卦也。
六十四卦之变,一卦之中六十四卦具焉,其变四千九十有六。
而卦有四时推迁之异,爻有五行生尅之殊。
参伍错综,非巧历之所能计。
此卜筮之占,吉凶休咎之应所以无穷也。
历观古人之用《易》筮,皆用爻变以断吉凶。
其爻变之法,大略可见。
如《震》之为车(见《国语》,公子重耳在秦筮,得《屯》之八。),为杀(见闵公元年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
《坎》之为劳(见《国语》,同前。),为法(见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
《坤》之为众,为顺,为文(见《国语》,同前。)
《离》之为言,为牛,为鸟(见昭公五年穆公之生,筮得《明夷》之《谦》。)
《艮》之为门庭,《坤》之为布帛(见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生,敬仲筮之,遇《观》之《否》。)
风为天于土上,则为风而行著于土(同上。)
天为泽以当日,则为天子降心以逆公(见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将王遇《大有》之《睽》。)
《震》而为《坤》,则为车从马(见闵公元年毕万同前。)
《坎》而为《兑》,则为川壅泽(见宣公十二年。同前。)
《离》而为《艮》,则为火焚山(见昭公五年。同前。)
《坎》而为《巽》,则为风陨妻(见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卜取东郭偃之姊。)
亦有舍正体而取别体者,如《观》之《否》,周史以为有山之材(见前庄二十二年陈厉公事,自二至四有《艮》象。)
《震》之《复》,汉儒以为有《坎》之象是也(《前汉·五行志》:《京房易传》曰:「震遂泥,国多麋。」释者谓自三至五有《坎》象,四在水中,故为泥。)
有得二卦而取合体者,如正《屯》悔《豫》是也(公子重耳在秦,筮得正《屯》悔《豫》,内卦曰正,外卦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得此二卦,《震》在《屯》为正,在《豫》为悔,爻皆无为,故合二卦而言之也。)
或有一卦而多变,则以变卦为断,如晋成公之归,遇《乾》之《否》,知其君之三出。
有六爻皆为变,则以本卦而言,如秦伯纳公子重耳,遇《泰》之八,知其事之必济。
凡此之类,爻变之大例也。
触类而长之,则思过半矣。
系辞补注序 宋 · 沈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五
予已作《易小传》,略尽卦爻之义,而《系辞》则间见于卦论,未之详也。
《系辞注》出韩康伯,揆以愚见,摘其未详善者,辄以臆说为补正之。
览者毋诮其不知量也。
按:《系辞补注》卷首,吴兴丛书本。